第一篇: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施步骤
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施步骤
(一)课程培训阶段 1.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与资源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教学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
体系的改革等。
(2)学科培训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专题报告;技术设计l、技术设计2;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说课和评析等 2.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1)省级培训 由省师资部门组织,教研部门协助。各市、县市、区)选派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选派人员应能承担市、县(市、区)级培训任务。
(2)市、县(区)级培训。由各市、县(市、区)教研人员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对所在市、县(市、区)教师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层、分期对全体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3)校本培训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分析新教材的教学案
例,开展新教材备课、说课、试教等研讨活动。
各级学校应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担任新学期的高一年级任课教师。
(二)新课程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1.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通用技术学科全面试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
2.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采用集体备课、研究课、观摩课、参与式评点、教学反思、教研沙龙、校际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保证新课程的高起点、高水平地实施。
3.省、市教研部门重点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探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问题。
4.启动选修课程的研究,为开设选修课程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新课程实施总结调整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1.总结前期工作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新课程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通过研讨,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提出修改建议,对新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部署下阶段的工作。2.加强教学研究 在研究必修课程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着力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专
业研修。
3.开设选修课程 学校要努力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三级以上学校应具有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模块的能力。学校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选学选修模块,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学习氛围。
(四)新课程实施的深化和完善阶段(2008年9月一2009年8月)1.总结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省级优秀教科研、教学
论文评选活动。
3.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新课程实施建议
l.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必修模块有技术设计l、技术设计2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共4个学分。必修模块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强调对技术设计的改进与优化,强化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选修模块有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7个模块。选修模块每个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其中的“现代农业技术”由6个研修专题组成,每个专题18个学时,选修2个专题,可获得该模块的2个学分。对于具有工科、农科取向的学生,至少再选修4个学分。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建议高中一年级至少开设一个必修模块。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
必修与选修科目教学计划参见下表: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年 级
高一
高二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 必修1:技术与设计1 必修2:技术与设计2
选修模块 选修I、Ⅱ 选修I、Ⅱ
学时/模块
36 36 高三 第二学期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
中应充分注意:
▲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 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
▲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2)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
▲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的思想方法
教材中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教师要结合技术思想和方法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
术思想和方法去学技术。
(3)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的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试验方法有对比试验法、析因试验法、性能试验法等。
(四)倡导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中要结合技术的自身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通用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该围绕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利于学生、教师、课程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通用技术学习中的
发展情况和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通用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技术素养,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养成。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活动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对通用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不
断发展。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已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发
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充分发挥通用技术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评价促进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
(3)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造实践
学生学习和应用通用技术的能力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一方面,对不同起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予以认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都应该给予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
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评价要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对
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体系构建上,要注意与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衔接,遵循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通用技术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技术教学评价的改革,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通用技术教育的评价功能。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
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应努力建构并不断完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单纯由某种特定的评价模式构成,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的评价模式的总和,它注重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师德、师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整合为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获得、交流合作、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积极性和效果、对教师行为的反应等,均可成为评价的依据。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形成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新机制。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①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针对教学行为与过程中的主要问题;②评价指标应具体而明确,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便于操作;③评价信息的采集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④评价指标的制、定尽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征询多方面的意见,形成相对最佳的方案;⑤让教师明确评价的方式、方法。
(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和激励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应遵循注重发展、评价主体和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尊重个性发展、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过程性评价的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举措。
实施过程性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发展与关注潜能相结合;共同标准与尊重个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实施。过程性评价应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时间随机化;评价结果动态化;评价工具简单化;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3.评价方式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驭务,通用技术课程的不同学习模块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评价方式要充分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等实际情况。.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作品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来收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用于检测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一般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
特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中的小测验和单元检测非常相似,但是更加侧重于检测本单元教学的所有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以便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4)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进行的成就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一般地,总结性评价要求检测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
五.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普通高中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许多条件较差的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地、各校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方面、多渠道地组织实施。
1.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一般包括教科书和相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学生学习辅导资料等。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的体现,使学生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和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依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师技术培训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技术参考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技术类用书等文本资源,学校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的相关文本资料,并使他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还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
2.网络资源
一是:通过学校共用的FTP平台及学校网站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从互联网上搜集
相关资料,借鉴学习。
第二篇: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感受
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感受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此外还注重创新精神、人文素养、技术实践能力、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等等的培养。本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新理念贯彻到教学中,介绍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要害词】:通用技术 教学 教学理念 能力 评价
按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用技术学科在我校如期开设了已有三年了,良好的开端就有成功的希望。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学校科组的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本学科课程标准及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此外还注重创新精神、人文素养、技术实践能力、对先进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等等的培养。这些理念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就要有全新的转变,在内容目标上要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并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网络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因此在教学中要多提供给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从生活和实践中去体会和应用知识,获得真正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我校三年来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的做法和感受加以总结,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学校开课和师资配备情况
我校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通用技术必修1《技术与设计1》,下学期开设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每周每个班仅安排一个课时,两个模块需用一个学年完成。(上一届高一由于当时没开设,现在挪到高二来上)我们科组有两位老师,一位兼任物理课和通用技术课,另一位兼任化学课和通用技术课,由于来自不同科目,也让我们在教学中多了一些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思考问题的思维碰撞,真正体现通用技术的“通用”二字,对引导学生如何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思考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在学校对本学科的支持和关心下,我们科组老师与学校领导经过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决定投入一定资金建设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和配备本课程所需的设备,现在已基本建设完毕,已经购置有一定数量《技术与设计1》所需的各种机床等和《技术与设计2》教学用教具等,为我们科组顺利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不过经过教学实践,由于班数较多,我们发现还需增加设备数量特殊是耗材数量和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
三、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熟悉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们对本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现代生活离不开技术,通用技术课就是为了适应这一种需求而开设的。学习、理解、应用课程标准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评价及治理的依据。通用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有责任、更有远见、更具有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积极、负责、安全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对技术使用、评价、选择、改进、决策、创新的能力。以下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渗透到整个通用技术课里: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爱好、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练习,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把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批判精神、逻辑思维能力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透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加强人文因素的渗透: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熟悉,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留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留意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通用技术课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贯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学习《方案构思及其方法》这一章的时候,重点让学生发挥个人能动性,设计制作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用品——台灯。简单得给了一些新技术的提示,介绍了一些产品,谈了常用的构思方法以后,让大家分组讨论、设计,结果课堂上学生完成的草图,有模拟,有想象,更不乏奇异构思,创造思维之活跃,远超出我最初的想象,这给了我们后来的教学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感觉到技术很亲近;在设计中融合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这本身就是让学生振奋的动力,在这里,最让人欣慰的是创造的活力得到了激发。
5、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气、布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亲密的朋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不断探究开展通用技术课的特点,让学生喜欢这门新科目,引导学生理解这门课对增强自己综合能力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优势,真正让学生从通用技术课程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乐趣。
以上基本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在2006-2007学年,我们两位任课老师共同协商合作,开展了几次大型的学生制作活动:如在《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中,进行了三个主题的创作①“简报设计”,制作与技术、设计有关的手抄报;②“飞一般的创造”利用飞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来体验该课程的新理念;③“我的创意我来SHOW”,利用废弃光盘和易拉罐或饮料罐制作一件有实用价值的作品。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丰富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展现,学生对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体会也更加深刻。
又如,《技术与设计2》的教学中,进行了几个主题的创作① 在“结构与设计”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拍与“结构稳定性”有关的相片,用POWNPOINT进行展示;②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和制作桥梁模型,学生对这一章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将学生的一些作品拿去参加广州市第一届通用技术课程学生作品展评也获得了三等奖。;③到通技实验室用宝高“技术与设计2”教具体验“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并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④组建了“机器人设计”小组,定期进行活动;⑤利用学校“五月花会活动”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览、评价等活动,扩大了本课程在学校的影响。
四、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旧的学习方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地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的老师认为合作性学习就是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其实,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它与在学生中构建合作性学习并非一码事。我们认为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 确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我们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我们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楚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订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份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份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向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五、在学生的评价和学分认定方面
针对以往评价中的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熟悉和发现自我。
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轻易考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等结合起来;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智能方面存在差异。在技术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往往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技术素质、生活经历、爱好、优点和不足等,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我们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定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学习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实践中,由于目的设定的合理性和技术手段完善性等因素的困扰,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技术活动不等于没有价值,人们正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寻找到成功的突破。有的学生的技术作品,独立地看其技术目的性是合理的,技术方案也是可行的,手段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却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这一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技能、方法、经验和对技术的独特体验等。只关注技术学习的结论,会导致学生求平庸而不思创新、图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对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技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被摒弃在了评价的视野之外。
过程性评价,一是应把评价融入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行描述,判定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地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片面地倾向某一方面,都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假如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足,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答应他修改或重试,直至满足。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力避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两个必修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侧重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而对于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
由于技术学习的丰富性,使得单纯的阶段性评价(如期末测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鲜活的、最有意义和最现实的状态。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技术活动的日常评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日常评价要求教师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所谓质性评价,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目的,质性评价中包含了对量化的研究。第二,对日常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作好记录,形成良好的评价个案资料积累的习惯,避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状况出现。关注技术学习中的日常评价,有助于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楚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改进。
下面是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模块学分评价标准
(一)、学时评价 10分
1、修满36学时,计10分。
2、每旷课1学时,扣1分;每迟到3次,按1学时计。
3、因故请假,后能补修满学时的不扣分;否则,按旷课处理。
(二)、学习作业评价 10分
1、一学期作业数以10次为标准计算。
2、评价作业以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定。分别记1分、0.8分、0.6分、0.5分。
3、有缺交一次,扣1分。
(三)、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10分
1、课堂提问评价以百分数考评。
2、课堂学习态度评价以优、良、及格、不及格评价。(四)、设计方案及作品评价 30分
1、设计过程注重设计过程的评价,凡是设计过程中有:信息筛选、知识的应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式、方案的确定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给10分,每缺一项扣2分。
2、能正确呈现设计方案再给5分。
3、能根据设计方案要求制作原型或模型再给5分。(五)、书面测试 40分
1、书面测试能够考查学生系统把握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和运用通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书面测试试题应采用较灵活试题,能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整体技术素质考核。
最后将所有各项分数加起来6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
六、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
无可否认,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它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提高学生的爱好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和利用好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搞好本课程的教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是一个新课程,教学资源极其匮乏,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积累充实。这三年来,我们积累了相当的教学资源,对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
七、开设这门课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领导的认同与支持是要害。很多领导更关心的是这门课要不要高考,不要高考那就可有可无,希望各级领导站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的人才方面重视这门课的开设,保证足够的课时量。
2、各学科老师的配合也很重要,其他学科有较多老师还不能接受这门课程,都认为劳技课有什么可上的。还以为真的会考试,真是瞎胡闹。主科的学习时间都不够用的,哪有时间学习上劳动技术去?老师们还简单地认为通用技术就是劳动技术课,班主任老师熟悉不到位,学生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
3、学生不够重视。由于传统教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现在的通用技术课程不用高考,自然不愿花太多时间来学,甚至不学。只希望得过且过拿个学分通过就行了,管他有没有学到知识。
4、建设专门的技术教室,需要人力物力,即使前面这些都不是问题,找齐专门出售这些设备与器材的厂商也是不易。而拥有通用技术实验室对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现在我校所采用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的通用技术教材。教材符合课标要求,内容较为丰富,图片实例较多,能有效结合通用技术特有的评价制度。从一名教育者和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来看,确实是一本好教材,但教材编写以理论为基础,且占的比例较大,而实践部分多是讨论与调查,手工制作较少且技术能力要求偏高。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假如课本能更多一些实例,实例更多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是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对于一些技术比较复杂的实例,最好能附上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
在这三年的教育教学中,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得到了启发,在启发中进行发明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快乐的成长。当然,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尚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况且技术课堂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并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解决办法。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技术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通用技术必修1》、《通用技术必修2》(广东版)
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3、《技术与人文》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2005-5
4、《创造发明学导引》,李建军,2005-7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认识到位,实施有序,成效显著
——拦隆口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0年9月,我省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在省、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我校认真贯彻高中新课程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以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工作为使命,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高中新课程的研究、培训、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认真探索高中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改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及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32个,其中高中部18个,初中部14个。在校学生1611名,其中初中705名,高中906名。教师163人,其中高级教师36名,研究生4名,教师本科率76.9%,省十杰教师1名,县级名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25名,校级骨干66名。建立了学校信息中心、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现有多媒体教室12个,微机室4个。
2、课改年级基本情况
课改年级一共有学生692人,13个教学班,每班有学生五十来人。任课教师64人,其中6人还担任其它年级学科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较繁重,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2人。
二、我校课程改革前期准备情况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打造特色管理
2010年青海省决定2010年秋季全面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将是学校走出应试教育,提升办学品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2010年9月,学校将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同创建特色管理结合起来,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组建了十个组织机构,一是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决策。二是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与研究小组”,负责新课程实施工作推进与研究。三是学校“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小组”,负责教学过程管理。四是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分的认定及管理。五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六是学校“课程设置及选课指导小组”,负责课程设置和指导学生选课。七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负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八是学校“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制度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九是“教师评价、教师培训与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教师培训、研修。十是学校“后勤保障小组”,负责提供所需的资金、器材、场地等。以上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学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各职能机构各尽其责,使新课程在我校能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2、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共同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文件精神和课改省市的有益经验等,从领导层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务处、教研组有关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会;2010年秋季开学前期,学校就着手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教务处精心选择新课改资料及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的系列制度上传到校园网,印发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布置各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研修活动;教务处召开课改年级教师会就新课程通识内容、课程初步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作了分析、讲解; 2010年秋季开学初,学校组织召开了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及家长培训会,会上教务处、政教处领导分别就新课程改革情况以及学分认定、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专题讲话,同时还给家长印发了《给全体高一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课程改革通识内容及学校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等;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橱窗和《拦中教务之窗》平台,大力宣传高中新课程实施,内容具体,宣传到位,如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课程改革有什么不同,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改了什么,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及管理,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设及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的实施与管理,学生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实施等,广泛地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实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课程实施的工作中去。
总之,通过学习、讨论、培训、宣传等方式,我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方案、措施及意义,增强了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理念,转变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从而为新课程实施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特色师资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采取学校、年级组、备课组分层管理模式和专家讲解,小组研究,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去年暑假期间组织高中教师参加了网络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及省、市组织的学科集中培训,今年也进行了高中课改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利用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湟中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及县上统一征订有关学科实施读本,同时,派出7名教师参加北京、重庆、青海主办的国家级新课程实施培训,派出4名教师参加山东新课程实施考查培训,回来后又承担了对高一年级教师的二级培训。另外,教务处、学生管理处负责人赴新课程实施实验省区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实施培训,在去年高一新生军训阅兵式及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领导发表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讲话,阐述了新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期望。如:2010年11月26日我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专 题工作会议,并到湟中一中观摩学习,上学期先后组织我校高一各备课组教师到师大附中、湟川一分校、西宁五中等学校培训学习,组织教师去湟中一中、多巴中学参加高中课改现场会、研究性学习观摩活动。通过培训和学习,教师基本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找准了前进的方向。此外,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内培训,主要有高一备课组介绍教材整合与使用及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学习相关新课程实施资料等。学校安排教师自主学习,将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学习作为今后教师的业务进修的主要内容。本学期9月8日第八、九节教研组活动时间高二学科备课组与高一学科备课组进行结对子新课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对转变我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我校教师新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4、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根据青海省及湟中县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我校制订了《拦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拦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拦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拦中新课程培训实施方案》《拦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方案》《拦隆口中学校本教研积分管理办法》和《拦中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方案,并及时将以上方案印发给全体师生。方案的制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划,对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措施,使全体师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能明确目标、有章可循。
三、学校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根据《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拦隆口中学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及周课时数为:语、数、外各6节;理、化各4节;生、政、史、地各3节;体育、信息各2节;研究性学习1节;美、音各0.5节,此外还开设了1节班会活动课和1节校本选修课。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一般在每年8月份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校内活动:在非毕业年级各班轮流进行为期三天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每周班、团会活动时间,各班开展演讲、辩论及主题教育等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举办书法绘画比赛及展览活动;举办读书周、科技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建立学生会,实行楼层长、宿舍长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突出学生自主管理。
校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开展的社区服务系列活动,以及学校各种学生小组组织的校外公益活动。
2、社区服务
由政教处和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
我校在课改年级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主要由各学科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时间实行固定和弹性课时制。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上学期已确定了有实际意义的、具有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的情况下,进行了开题报告,到现在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已经完成,我校高一(1)班第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零食对中学生身体的危害》在我县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上获奖,现高二年级第二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学生充分利用暑假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正在课题的结题阶段,新高一年级选定了一些优秀教师为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并在第二周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培训会,本周指导教师就如何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培训,第五周将进行在班级进行开题报告展示,计划在18周完成第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评价、展示。
(三)校本课程开设准备情况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初具规模,学生选课走班有序进行,已形成自己的课程建设模式,其中已开设《故事与素材作文指导》《古诗词鉴赏》《几何画板》《高中数学知识延伸》《阅读技巧训练》等13门校本课程,其中《几何画板》《舞蹈编导》《农民画》《中华美德18讲》等已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照顾了学生个性差异,张扬了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每周二第八节高二年级全体学生走班上课,高一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的26门课程的基础上选了18门课程正在组织学生选课,下周也将开课。从目前状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为我校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四)学生学分认定执行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 学校制定了《拦隆口中学学分认定方案》,明确了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规定了学分认定的程序,建立了学分管理制度。并将该方案发到了每位课改年级师生及家长手中。同时设计了《学科模块学分认定申请表》。该申请表是每位任课教师就自己所教模块给全班每个同学做出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科模块测试”的等级分认定表,各任课教师把认定表填好后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负责将每个学生的学分认定表存档。
学科模块学习成绩(100%)=出勤(10%)+课堂表现(10%)+作业方面(10%)+平时检测(10%)+模块考试成绩(60%),其中过程性评价(40%)由任课教师按《拦隆口中学过程性量化手册》的标准进行评价,模块学习成绩汇总后分2-A、2-B、2-C、D四个等级,对于模块学习成绩为D等级的学生学校将不认定该模块的学分,补考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初。上年高一年级必修课各模块的学分认定工作已经完成,目前班主任汇总后交至学生管理处存档。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较广,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重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整个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学校制定的方案,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激励性、导向性原则,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价小组评定等环节。评价要求客观真实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划定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反思、检查、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过程,对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学习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益
从新课程实施一开始,我校着眼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关注点,开展以此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听评课活动,组织了高一年级8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进行探讨“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校高一年级教师带着对新课程的初步认识与理解,课堂中教学方式逐步的在发生着转变。如:高一理综备课组提炼出的“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讲授----反馈练习----归纳整理----适时检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学期高一年级教师每两周进行一次“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的编写工作,以上模式的运用已作为我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内容之一,且已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中,以鼓励教师大胆积极地运用和实践,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
一、高二年级教室墙上三面都有黑板,这为更多的学生展示提供了平台。建立QQ群为进行网上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利用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试开期,要求教师积极学习和下载相关的一些学案、课件等,进行“修改——试用——再修改”工作。总之,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转变。
四、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们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上竭尽全力,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大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方法措施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课程开设还存在困难,教学资源非常缺乏,通用技术受到实验场地及师资的限制,虽然开了课,但效果不太好,通用技术的实验室建设也迫在眉睫。
2、教师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除了少部分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以外,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还是停留在自学、向本校教师学习或网络学习上,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3、研究性学习,缺乏专职教师,缺乏专业指导,实施中存在一定困难,进展比较缓慢,开展得不够得力,多数还在探索当中。
4、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教师们的新课程教学过程。
5、新课程的实施与现代化设备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下,课堂会变得更加吸引学生,但是目前高一年级只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两套设备可供使用,显然是不够用。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给目前的学校和教师带来不小的困难,按相关要求,电子档案、纸质档案、记录、评价手册,需要学校和教师完成的内容过于繁复,劳动量大,重复性劳动过多。如何将其合理整合,删繁就简,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进行研究的问题。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1、组织全体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程实质,用新课程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
2、继续组织有关学科、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借“它山之石”,促自己的发展。
3、努力探索新课程的新路子,大胆创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完善新课程的方法、措施。
4、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
在课改中,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前进,促进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5、培养一批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通过搭建平台,给政策,使名师脱颖而出,利用名师效应来影响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
2011年9月15日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2008年3 月20日
第五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感想
实施政治新课程感言
成县一中:贾启明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培训学习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使我深深的感到:新课改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投身到教改实践活动中去的。通过参与充分认识到这次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做为政治课教师要想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但一系列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要从学生自己的兴趣出发,引导其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富有策略性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其次,要恰当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学的关系。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这是其主体性的显著表现。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提问、练习与反思,不应以教代学,发展必须主动。主学是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学习、自主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是教法不拘一格,要开放,要让学生有体验、有实践,真正的有所收获。
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品味成功的喜悦。这就给教师提出来更高的综合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
第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真正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就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而言,过去由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部分组成。而新课程则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设置了四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共同组成必修课程。此外,还增设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门共同组成选修课程。其内容涵盖除了传统教材经济、政治、哲学外,还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法律常识、伦理道德常识,甚至信息网络技术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对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尤其是那些长期专于旧教材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老师需要重新拿起相应的教材,自觉积极主动去钻研,精通相关知识。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教法学法。
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而伴随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广大教师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第四、加强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在本次课改学科培训中,特别提到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课程改革的创造性与困难性,更由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复杂性,因此实现课改新理念目标不可能单纯依靠某个权威或指导性文件获得彻底的解决。因此,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而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新形象,即教师--研究者。教学研究不应该只是教学研究专家的专利,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即研究者。实际上,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广大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的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参与,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深入的教学研究(包括总结与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五、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广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大胆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先生教书,学生念书”,只重视“书”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学的发展功效与育人功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扮演导演角色把学生推上“舞台”由他们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要认真组织课堂的讨论活动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爱因斯坦也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和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教材中讨论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在教授中一定要认真组织。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论题进行讨论,教师适当的给各小组进行理论指导,不断的引导他们得出观点,并尊重和支持他们具有个性的观点,最后让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给全班同汇报他们的结论或观点。这样做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三、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我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会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调查式等方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一些主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谈他们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会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促使他们个性的成长,锻炼全面的素质能力,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
四、运用多元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诸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十分必要。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能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总之,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要勇于实践,不断加深自己对新教材的认识,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研究,在与学生互动中汲取各方面的营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法,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对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作出有益的探索。
贾启明
2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