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白云区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材料
广州市白云区高中新课程实施总结材料
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部音乐学科
高中音乐新课程已开设了三年多,较之以往的《音乐欣赏》,无疑更具挑战性,是一个更理性、更专业、覆盖面更广、难度更大的课题。教材由原来的《音乐欣赏》单一型教材扩充为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六个模块构成的立体综合型教材,在教学内容、形式、结构上第一次作了最大程度的丰富补充。
最近,我们按市教研室的要求,对全区13所高中学校的22名专职音乐教师以及2289位学生举行了一次系统性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现把结果总结如下:
一、教材使用方面:
采用人音版教材的有5间学校,采用花城版教材的有8间学校。
关于《音乐鉴赏》,总体来看,从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思想到教材内容的具体选择,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到这么一个庞大结构体系的设定,最后再分化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两个版本无不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既突出了个体单元的独特性、专题性,又强调了单元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既重视了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又突出了教材本身专业性强的特点。不同题材、体裁的中国作品、外国作品、现代作品、传统作品,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为师生的音乐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
(一)教学环节
人音版每一课包括了三个教学环节,即“欣赏”、“知识”、“拓展与探究”。教材内容一开始就从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的本质作起点,确定了“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主题,并以“音乐与人生”作为第一节,让学生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从师生共同欣赏音乐作品到共同学习音乐知识到共同拓展和探究作品的背景和音乐内涵是一个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过程,既有点的跳动,又有面的铺展,前后贯穿、由浅入深,体现着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提升。其对于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书的其他单元、节,都是按照高中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编写的体例编写的。(见《音乐鉴赏》教材)其教材的主要特点是:(1)以学生为本;(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3)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花城版每一节课包括了四个教学环节,即“聆听与鉴赏”、“收集与整理”、“思考与探究”、“活动与创编”,花城版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与学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内容:
人音版教材内容在原有《音乐欣赏》的基础上作了系统调整,将所有内容归类成几大版块,注重中外古典与传统音乐文化,如《鼓乐》、《京剧》、《中国歌剧》、《巴赫》、《贝多芬》、《肖邦》等;“拓展与探究”是人音版的亮点,它既是对前面两块内容的巩固,又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理性的提升,更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它最有效地给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
花城版教材内容选用了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如《永恒的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影视音乐》、《通俗音乐》等,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与实用性内容;“活动与创编”是花城版的一个亮点,主要是要求学生能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新学的知识分析作品,开展创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而真正完成从“音乐体验”到“音乐研究”到“音乐的再体验”这样一个完整、自然的过程;
(三)教材组织:
人音版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其文化内涵由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亚非拉美欧民间音乐和西方专业创作音乐四个版块组成,一共分为十八个单元,即“学会聆听”、“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国之瑰宝——京剧”、“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和谐、和平”、“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文人情致”、“新音乐歌声初放”、“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新中国的歌”、“走向新世纪”,教材组织系统化、规范化;
花城版以音乐与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统一为主线,文化内涵由音乐的自然性、音乐的民族性、音乐的时代与社会性组成,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即“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民族”、“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教材组织比较注重整体性、实用性;
(四)音响资料:
人音版教学音响资料所提供的是十八个单元的CD曲库,无视频及教学光盘资料;
花城版教学音响资料所提供的除了四个单元的CD曲库,还增加了一些视频资料。
二、对教材的评价总结
人音版:
1、课程内容选材经典,体现了层次性和选择性。90%选择了比较赞同。10% 选择了非常赞同。
2、课程内容编排合理,符合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80%比较赞同。15%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5%选择了不是太赞同。
3、配套光盘(录音带)音响效果好。80%选择了比较赞同,20%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
4、配套光盘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实用。90%选择了不是太赞同。10%选择了不知道,因为只有配套CD,没有课件。
5、配套教学参考书内容翔实,教学建议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强。80%选择 了比较赞同,20%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
花城版:
1、课程内容选材经典,体现了层次性和选择性。90%选择了比较赞同。10%选择了非常赞同。
2、课程内容编排合理,符合学科知识逻辑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90%选择了比较赞同。10%选择了非常赞同。
3、配套光盘(录音带)音响效果好。98%选择了非常赞同。
4、配套光盘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实用。80%选择了比较赞同,10%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10%选择了不是太赞同。
5、配套教学参考书内容翔实,教学建议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强。85%选择了可以接受这个观点。15%选择了不是太赞同。
三、对学生喜好哪个版本教材调查的总结
关于新课程调查进行的学生访谈,集中在高
一、高二以及少数的高三年级进 行。有15.4%的学生喜欢人音版教材;有53.8%学校的结果喜欢花城版的教材;有30.7%学校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没有特别喜欢哪个版本。
四、对学生喜欢哪些教材内容调查的总结
《音乐鉴赏》中的大众音乐、流行音乐最感兴趣,认为贴近生活,能跟同学们产生共鸣。无论是抒情的还是激情的,都能引起情绪上的共鸣。最不感兴趣的是一些冗长的交响乐、古典音乐,认为无论是时间还是国家都离现代生活太久远了,难以理解。对于其他的模块(比如戏剧、演唱、演奏等),大部分学校至少开了两个模块以上,学生都比较有兴趣,认为可以掌握一门技能。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音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那么本区高中音乐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评价情况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白云区音乐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后,课程的评价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和片面的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正向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本,以人为本,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强调评价对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方向转变。音乐课程的评价转变体现在:
1、积极的评价反馈,音乐教师能对评价结果进行纵向比较,判断学生的进步与不足,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改进教学。评价的反馈能以激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形成学生、同学、老师等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也促进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3、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漠不关心。新课标要求从过去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操作形式,是我区音乐教师的关注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有这些:第一种,布置练习>学生小组实践>实践演示>师生意见>小组完善>班内演示>老师总结。第二种,1、学生积极探索,个人发表见解。
2、分小组形式讨论,派代表把本组的建议和答案归纳出来,最后老师进行鼓励性的肯定。第三种,分小组阶段性考核,口头评语,建立学习过程档案。
六、模块选择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在音乐课中获得3个学分。这3个学分既是音乐课的必修学分,也是音乐课最起码的学分。我区能按规定在音乐鉴赏获2学分,再在其余5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获得1学分。但根据我区高中学校的实际情况看,能够开设音乐鉴赏的学校占全部,但部分学校同时开设其余5个模块还存在师资、教材或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各校也就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分步实施。我区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折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
化素养。
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材尤其是《音乐鉴赏》内容涵盖范围很广,欣赏的层次较高,但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喜爱的曲目较少。音乐作品的取材有中外古典音乐、民族民间器乐、舞蹈、戏曲、歌剧、声乐曲等,但学生能实实在在听懂,真正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甚少。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中西方音乐经典之作,但脱离现实的音乐教学,使学生触摸不到音乐的脉搏,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打折扣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上仅靠听和唱(可唱性的曲目较少)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配套的音响资料虽然比较齐全,但缺少缺乏相配套的课件资料。这样使得教学资源未免太单调了些。
2007-6-15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2008年3 月20日
第三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总结
高台一中政史地教研室
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从2010年秋学期开始,我校开始在高一年级使用按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标志着我们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学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科全体教师,坚决贯彻新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实施新课改前后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的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改
1、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宗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成为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课堂教学目标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是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4、转变教学方法,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1)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激励和开发。(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教学活动突出和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特点。例如,按照思想政治课程“生活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求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6、评价办法上的初步实施:(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三、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高中政治学科新教材的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单元的后面均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都能尽可能地积极的开展。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3、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四、实施新课程的几个问题
1、教学是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改实践中,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出现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于是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下
极端,一味地抛开课本,将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或讨论的舞台,就连教师起码的引导、启发都没有,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不大。《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但从实际实施来看,效果不大。有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利用多媒体的显现功能,也就是说只是发挥其“板书”的作用,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库等功能的却很少见;有的课件制作又过于花俏,“课堂热闹,课后不知道”,本末倒置。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难以实现。
3、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问题。高中政治课必修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如果每周是二节课的话,一个学期基本上完一个模块,选修课程在高一高二就很难开设。
4、对学生的评价上,特别是形成性评价,讲的容易做起来困难,课堂教学中很难每节课都开展,加上各种评价材料的汇总等,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劳动量。
第四篇:广州市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问题的思考(简短版)
广州市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问题的思考
邓子帄*李群**
*华南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副教授
摘要
本文以广州市部分美术教师进行的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试验为基础,以问题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学习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等若干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了注重实际,提供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政策保障;完善高考制度,加强学分和成长记录袋的管理;调整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改进美术教师的培育方法等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新课程、课程实施、问题
一、导言
2004年秋季,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2006年秋季辽宁、安徽、江苏、福建、广西、浙江等六省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又增加了北京市、新疆、黑龙江、吉林、湖南等省市,换句话说,目前已有十五个省市在高中阶段开设美术课新课程美术模块教学。对于我国实验区的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件新事物。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似乎在顷刻之间遭到质疑,甚至受到批判。最初多数教师的反应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大部分高中学校参与了新课程的教学实验。尽管这一新的课程体系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历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的经验,但是新的体系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加以调整、充实和完善。
二、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问题的思考
为了更好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于2004-2006年间有部分广州市美术教师组成了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组,根据各自学校条件,以及教师特长和兴趣,进行了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既有不少新的成功体验,也有很多的困惑。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多些介绍新课程教学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以求教于大家。
教学目标 ⒈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慎重地思考、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前,除了考虑课题内容、学生、时间、设施等因素,还需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制定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专家设置的美术课程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在方向上要与课程改革目标和美术课程目标相一致。使得教学目标与课程改革目标和美术课程目标对应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然而,过去的高中课程计划里,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或课程目标与具体目标两个层次,通常教师难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现行的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发展为总目标或课程目标、内容系列成就标准与具体目标三个层次。这样的新形式,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还可以从不同的具体条件出发实现课程目标。
但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出现比较多的困惑。
首先,三维目标中的一维,“知识与技能”,知识重在逻辑性,是认识世界;技能重在操作性,是改造世界。知识与技能是有关联,然而又不是同一概念,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合二为一,教师往往容易将其混为一谈,没有明确表述。
其次,第二维“过程与方法”,重“过程”应该是方法的一种,如此表述是否重复。再次,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方法对学生更有意义,都涉及到“价值观”。这里,“价值观”仅是与情感态度相联。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目标在多数情况下,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不是局部目标(查有梁,2007)。因此,在这一维度上,教师难以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也难以在一节课内真正“落实”。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的教师还常常从教学论的角度去解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比如,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欠缺了学科特点,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不清,使教学陷入困境。
教学内容 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基础性的含义是指所选的课程内容应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时代性则要求所选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科发展最新成果。而选择性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具有显著的特点,是指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因而,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的学习内容(九个学习模块),新课程的内容既重视美术基础知识技能的呈现,也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模块,使学生获得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内容的机会。在我们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课堂教学也活跃了。例如,丁戈执教的美术课《用电脑编辑电影——自己当导演》就颇受学生欢迎(邓子帄,2005,106-110)。
但是,教师们感觉到部分实验教科书内容繁杂,缺乏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特别的突出。例如,《绘画》有中国画、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素描、绘画的色彩、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版画、卡通形象设计等内容(常锐伦,2004),而一般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只能学习到其中一部分内容,学生抱怨为什么要购买如此厚的教科书。因此,有些教师表示,下一学年不再给学生预定这类的教科书了。另一方面是教科书的内容不衔接,内容安排与设计各自为营,各个模块内容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有的模块教学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弥补学生知识层的缺口,填补模块间的知识空缺。而且各个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实行分科施教,未能把各个模块知识看成一个整体,导致学生获得零碎、分裂的知识与体验。
而且,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只展现经典艺术作品,仍然偏重技能,没有呈现后现代的艺术作品和流行影像,缺乏较深层次的对比。然而,我们的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大众媒体和潮流文化之中,大量的非经典艺术作品和流行影像广泛地影响他们,而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里,这些对他们有意义、能触动心灵的影像却没有被采用为教学材料,教师只是简单地回避,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分析与表达。
教学方式与方法 ⒊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仅仅把美术学习看作一种技能的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学会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处理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探索和研究的学习能力。
因此,参加实验的教师努力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特别是美术鉴赏学习。教师设法组织各种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朱宁教师执教的美术鉴赏课《皇权的象征》他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摆造型体验(人物)形象的表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又如邓子帄教师执教的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花鸟画》(邓子帄,2005,56-63),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特定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讨论与答辩,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片面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义与作用,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忽视学生学习的需要,不顾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和“互动”派上用场,出现形式主义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是在摒弃“满堂灌”的做法后,换成了“满堂问”,问题缺乏启发性,缺乏深度思考。教学过程看起来热闹,引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但对艺术作品仅是浅层次的阅读,教师未能引领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美术鉴赏《电影·艺术·生活》的活动中,她把对话变成问答,合作有形式而没有实质。
三是学生面对艺术作品只有赞扬,没有批评。美术在今天的社会上,角色日趋复杂,例如陶艺、摄影,在数十年前属于“通俗”艺术,今天则归类为美术。在我们随处都能见到的广告和漫画中都呈现出美术的要素,通俗艺术与美术的角色已经交错混合。而且我们的学生都深受通俗艺术的影响,教学上必须剖析和批判通俗艺术,甚至是研究经典的美术作品,并不一定都要赞赏,这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Freedman, K.& Boughton, D.,In printing)。
四是选修模块的教学仍然以技能学习为重,教师不能摆脱“不练好基本功就不能创作”的观念。未能真正做到“以情带技”或“以观念带技能”。
学生学习评价 ⒋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评价注重激励和发展性。提倡多主体评价,尤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因而,一些教师依据新课标的评价建议,努力探索各种适合高中美术教学的评价方法。例如,邓子帄教师在组织《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欣赏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交叉互评,并分别填写自评和互评表格,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的美术学习的成果。又如,在《用电脑编辑电影——自己当导演》的教学活动中,丁戈教师采用讨论式评价,通过作品展示与小组讨论、互评,汇集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发现他人的优点,也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后续学习。
但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一些评价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在实际情景中很难操作。首先,师生比例过大的难题。一般情况下,一个高中美术教师要面对七、八个班数百名学生,难以做到给每个学生建立和管理好学习成长记录档案,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进建议。
其次,学分制实施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除必修课外,学生选修什么课程是自由的;学生何时修完必须的学分也是灵活的。但是,为了让学分制适应我国目前的学年制课程管理,许多学校采用一种新办法:学年学分制,即是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修完某些课程。这种办法避免了学生跨年级选课,以年级进行管理相对容易。然而,这样实施学分制已经偏离了它的本来意义,实际上,只要学生选修某一门课,不论学得如何,都可以获得该门课的学分,因为学生不可能有重修任何课程的机会。这样既限制了学生选课,也影响了学分的效度。
而且,目前我国高校招生仍然以几门高考学科的考试总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高中学生帄时获得的学分与高校招生无关。在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往往重视那些与高考相关科目的成绩,而并不太在乎其他科目成绩,例如,美术成绩,一般只要及格,获得学分就足矣。不少教师反映,只要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变,实行学分制根本没什么实际意义,更难以让学生在美术学科中进行耗时费力的评价程序。
其三,美术专业高考的影响。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美术专业报考人数每年以百分之十以上的幅度激增。就2006年报考美术专业的人数看,超过100万考生再创历史新高,占高考总人数(1000万)的百分之十以上,美术成为高等教育所有专业中最“热”的专业(仲信生,2006)。究其原因主要是美术高考方式与内容,由于一方面,美术专业高考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低于普通文理科的录取分数线。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考试随着考生的激增日趋简单化,只考素描、色彩和速写科目,有些甚至以默写为主,使得高中学校可以采用速成的应试教育手段,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升学率,当前开设美术课程已成为许多高中学校的新选择。显然大部分学校开设美术课是出于升学率和迎合家长要求的考虑,偏重素描和色彩两个模块的学习,而且按照美术专业高考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技能,忽视意涵。
课程资源 ⒌
课程资源是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教科书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使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发挥地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等在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灵活地开设一些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特点的个性化课程。
校本课程的发展和开发引起了各个层面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实践也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地区间、学校间发展水帄和办学水帄的差距,可利用的本土化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许多的学校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困难和挑战。尤其是一些郊区和农村的学校,他们的美术教学依然靠几支彩色粉笔来完成。大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的设置偏向城市中条件比较好的重点学校,对于资源欠缺的学校来说,推行有一定困难,教学条件是新课程实施的一大障碍。
另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但是,受长期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处于“法定文化”地位的“国家课程”的制约,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总是游离于课程的编制体系之外,大部分教师缺乏课程主体意识与课程研发能力。而且,各个模块的教科书的内容不衔接、繁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教科书”,而不是简单地“教教科书”。因此,实现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设计与发展课程的能力。
三、有效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建议
⒈注重实际,提供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政策保障
注重实际,一是学生的实际,二是学校的实际。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美术课程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以及发展需要。然而,事实上,许多学生不把教科书看作是自己的需要,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他们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杒威(J.Dewey,赵祥麟等译,1994,130)曾指出:即使是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最科学的教科书,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有效的美术课程,除了注重经典的美术作品外,更应帮助学生整理和分析他们所关注的日常视觉影像,使学生懂得积极地运用视觉语言表达自己。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并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进行新的成长。
课程改革发展到不同的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发挥的职能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高中课程改革先是自上而下,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任务是进行新课程的宣传与发动工作,处于主体地位。当这一阶段结束以后,课程改革应该进入自下而上的阶段,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课程改革的权利下放给学校,让学校
各显其能,百花齐放。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考虑到各个地区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区别对待,逐步推进。对先进的学校要及时表彰,对观望的学校进行督促引导,对落后的学校要加大投入。其主要职能不仅要加强对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学校评估与督导,还要提供好经费、设备和教研等条件的保障,协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⒉完善高考制度,加强学分和成长记录袋的管理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社会大环境下,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还是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同样以高考升学率为主。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高度关注高考指挥棒的价值取向。可以这么说,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变,学生仍然会集中地选读与高考考核内容相关的科目,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所做的努力都将缺乏实际的意义。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制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在考试方式、科目设置、命题思路等方面不断完善。
首先,在考试方式上,改变“惟纸笔测试”的传统做法,考虑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与学分制改革对接。比如,高考美术专业加试可尝试以审查美术学习成长记录袋与面试相结合。若仍需命题测试,试题既要具有普遍适应性,命题的思路又要有变化,让“应试训练”找不到“捷径”。让那些综合能力强、特长突出、个性丰满的学生在考场发挥好。同时,还要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使大学不再是高中唯一出口。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促进课改的新标准评价学校,引导教师和学生顺利走向学分制。
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制定相关配套的措施。学分制的前提是选课制,意味着学生有权自由选择课程,不仅要求学校必须提供大量的可选的课程,还要求学校能够有充足的教育资源。要做到这些,一方面需要学校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逐步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和投入相应的经费。另外,还要确保学分的真实性和成长记录袋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学分制与高校招生良好的对接。学分认定的主要责任在于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并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评价方式之外发展质的评价方式。例如,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的第四条提出: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2004,307)。但是,假如高校招生要把学生帄时的选修情况作为录取的参照,在目前个人诚信意识有待增强和高考升学率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或许会有学校出于功利的目的,给自己的学生填上必要的选修课程,制作出精美但缺乏个人特色的成长记录袋。所以,如果没有配套的制度约束,学分和成长记录袋的真实性、有效性都将令人怀疑。
调整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改进美术教师的培育方法 ⒊
本次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四年来,国家和省在两级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推动课程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新课程的推进,除了组织好在职教师的培训之外,还要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工作母机”的作用。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课程受到美术学院课程设置的影响甚深,体现为一种美术家教育的取向。随着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等美术师范院校开始努力体现自身的教师教育特色,在课程设置中补充了现代媒体和美术教育专门课程。但并没有在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高中美术教师,而是笼统地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与新的高中美术课程的要求,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比如,高等美术院校开设的课程没有涉及视觉文化批评的学习,缺乏与美术课程设计和发展相关的课程。而且,在美术教育实习中,学生仍然依据在课堂上学习的教学理论,根据实习学校选用的美术课本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有效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生活周围的视觉影像做出理性的分析、批评与反思,建构知识和意义,更难以开发校本课程。
显然,要培养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必须要调整课程结构,教育者要改进教学方法,使受培训的美术教师或未来的美术教师不仅具有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美术教育理论、拥有广泛的视觉文化解读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形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有课程理念、课程意识,能够把所教的学科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与衡量,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五、参考文献
⒈方立,郑日昌,高翔(2003)。心理问题·社会背景与年龄特征。北京:中国青年报,10月29日。
⒉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2004)。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⒊周凤甫(2006)。从实验理论模型到实验行动。中国美术教育,6,16-18。⒋管慧勇(2006)。美术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中国美术教育,5,12-14。
⒌查有梁(2007)。论新课程的“软着陆”。教育学报,2,16-23。
⒍钟启泉等(200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⒎邓子平(2006)。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⒏仲信生(2006)。美术高考热的冷思考。中国美术教育,3,1。
⒐余树德(2001)。美育的革命。香港:香港教育协会。
⒑尹少淳(2005)。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在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⒒常锐伦(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 绘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⒓杜威著.赵祥麟等译(1994)。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⒔Freedman, K.& Boughton, D.(In printing).Elementary art educa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eaching visual culture.New York: McGraw Hill.
第五篇:关于对2007、2008年广州市白云区党政领导
关于对2007、2008年广州市白云区党政领导
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考核意见
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组一行16人,受广州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的委托,于5月11-13日对白云区党政领导干部2007、2008年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考核。在考核中,听取了余楚风区长、叶志良副区长作述职报告,查阅了白云区的自评报告及有关档案资料,专访了余楚风区长、叶志良副区长以及该区的编办主任、财政局局长、教育局局长、人事局局长,对来自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共250人进行了民意测评,召开了上述人员参加的4个座谈会,随机抽查了4个镇共42所学校(幼儿园)。在多方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了对2007、2008年白云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意见,反馈如下:
一、2007-2008年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领导与管理方面
1.落实“四项制度”,积极构建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白云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余楚风区长反复强调,要“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工程”。区委、区政府坚持四项教育工作制度,即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定期研究教育问题制度,定期下校调研、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教育实绩考核制度,积极构建白云区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
2.落实“三个优先”,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白云区推动教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同时,白云区通过多项措施不断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学校正常运作。没有发生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的现象。此外,政府加大扶困助学力度,成立了扶困助学基金。
(三)改革与发展方面
1.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白云区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尤其加快农村地区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城乡教育对口挂钩制度,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C级危房全部立项安排资金拆除重建,成效显著。此外,白云区注重加强中小学管理,做好“防流控辍”工作,全区中小学推行学籍管理信息化,实施学籍公示制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年辍学率逐年下降。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白云区还通过设立扶困助学专项基金、争取社会捐助等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扶困助学。
2.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白云区注重加强对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状态的调研和指导,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成果交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检测系统,加强对教学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开齐、开足、开好,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白云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取得成效,通过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英中学、市65中学在2007年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终期督导验收。几年来,该区中、高考整体水平稳
三、对各考核对象的评价
(一)白云区区长余楚风
对照《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实施细则》,考核组进行逐项打分。经省抽查认定,考核情况如下:2007年,考核结果为“优秀”;2008年,考核结果为“优秀”。
(二)白云区副区长叶志良
对照《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实施细则》,考核组进行逐项打分。经省抽查认定,考核情况如下:2007年,考核结果为“优秀”;2008年,考核结果为“优秀”。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