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
浅谈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
论文摘要: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能够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照顾到学生在人文知识背景方面的个体差异,弥补课堂教学在人文知识背景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相关的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要重视社团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参加到社团活动中去,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使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
论文关键词:社团;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组织,社团在锻炼大学生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培养其兴趣爱好等方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校还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
1.开展社团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学习时间
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主要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途径。常规的途径指的是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来获得人文知识。但是受学时限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就成为了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补充途径,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习人文知识。
2.社团活动能够照顾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统一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是学校以教育者的身份,从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开设的,全校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去学习相同的知识。但是,统一的知识和进度安排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开展多种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有利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3.社团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高校里一门课程的开设基本是按照“落实任课教师—征订教材—教师备课—课堂讲授”的步骤进行的,在进行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场地与主讲人员等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一,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人文学科的教学一般使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地传授人文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却不可避免地会给课堂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气氛,从而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从教学场地方面来讲,课堂教学多数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在实物展示、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方面受到限制,即便教师有意识要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参观,也大多会受限于审批手续繁杂、经费落实困难等而搁浅。
第三,从授课教师方面来讲,一般是由一位任课教师承担某一门课程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中途更换教师。一些综合类的人文学科课程,主讲教师往往只是其中某一个方面内容的专家,对其他有些方面的内容可能也只是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能点到即止,无法深入讲授。
第四,从学时方面来讲,高校的某一门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人文学科课程作为非专业课,最多只安排40学时/学期,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
第五,从教学班学生的组成方面来讲,一个班上的学生通常来自同一个专业或者邻近的专业,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在训练学生的人文方法、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的时候,往往思维上很难突破常规。
而开展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能够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
(1)社团活动不拘泥于在固定的教室内上课,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某次活动的目标而选择场地,课室、现场、大礼堂等相关场所都可以使用,地点的灵活性就使得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多样性,除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以外,实地考察、角色扮演、辩论比赛、现场观摩等形式都可以自由使用,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2)社团活动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校内、校外专业人员担任某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或者主讲教师,这样就使得每一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有专业人员教授。
(3)社团每学期都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从加入某社团开始,就可以一直作为社团的成员出席相关活动,直至毕业。因此,学生在社团中可以参加活动的最长时间等同于他的学制,而这个时间是远远大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课时间的。
(4)社团作为一个课外活动的团体,几乎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社团的成员来自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
二、如何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并最终遵循人文精神。因此,社团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是以人文知识作为载体的。同样,想让学生最终遵循人文精神,必须首先使他们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社团活动可以通过开设知识讲座、展览、实地考察、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
2.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理解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念及内在逻辑,它蕴含在人文知识之中,因此,社团应当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大辩论、教师引导与提升总结等方式深入挖掘人文思想。
3.要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掌握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它是人文素质的一个较高层次,社团活动要通过体验、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人文方法,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4.要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让学生遵循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社团活动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遵循人文精神。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关系,其中增加人文知识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见成效的,而遵循人文精神是最困难,也是周期最长的。但是,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要在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具备,学习人文知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遵循人文精神。所以,在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要避免出现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思想、方法与精神的培养的情况,也不能脱离人文知识空谈人文精神,而是要注意两者的紧密结合。
三、哪些社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般来说,与人文学科相关的社团比其他社团更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1)文学社团。在大学校园里,文学是永恒的主题,文学是大家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人文学科,因此,文学社是最适合用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社团。古今中外,众多作家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所处年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状况,也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对当时社会的评价与看法。因此文学社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大家的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挖掘作品的思想。
(2)音乐协会。该社团不是那种为了获得音乐专业方面的一技之长而重视技能、技巧训练的协会,而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主的协会。音乐协会应当着重让成员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在欣赏其优美旋律的同时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3)美术协会。该社团是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协会,而不是美术技能、技法训练协会,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深刻意义是这个协会活动的主要宗旨。
(4)电影协会。电影与文学一样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情节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
(5)文化协会。现代社会是个文化交融的社会,即使在同一个校园里,同是中国国籍的同学当中,都会有来自潮汕、客家、广府等亚文化圈的同学,在与外国人或本国亚文化圈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能够做到尊重、理解对方的思想与文化,也是人文修养的一个表现。在文化协会中,学生们学习他国文化或本国亚文化的文化知识,并最终利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6)哲学与历史协会。哲学与历史向来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个社团可以通过讲座、读书会、展览等方式让成员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讨论、辩论等方式学习到其中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
(7)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协会。不再局限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是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而这点与当前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密切相关,所以,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协会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当然,除了上述七种社团之外,还有很多社团的活动都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只不过上述几个社团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实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学校的社团活动
虽然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人对社团活动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社团是可有可无的组织,认为开展社团活动会挤占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因此,在监管的过程当中对社团采取自由放任、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的态度,导致学生社团的地位下降,甚至使得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长期无法正常开展活动甚至解散。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学生社团活动。
(1)对全校社团活动统一监督管理。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工作岗位对社团进行监督管理,要求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开学初对全校的社团逐一进行登记,并登记社团的社团宗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骨干力量的主要成员及学年/学期工作总结等。另外,还应当对社团的成立、解散设定审批制度,防止一些偏离方向的社团的成立,也避免优秀的社团因某些原因而解散。此外,还应当在一个学期当中对所有的社团活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了解社团的发展状况。从学校的层面上重视社团的存在与发展,使社团能够在学校的监督管理下健康成长。
(2)学校应当给社团一定的经费,保证社团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社团举办活动需要经费,而社团都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形成的,学生不可能为社团凑出很多经费。因此,学校应当给社团一定的经费,保证其正常开展活动。这些经费应当在社团通过学校审批通过成立后核定每学期的经费预算,并在每学期伊始划拨到学校财务处专门的账本中,由学校统一监管,社团开展活动之前可向学校专门管理社团活动的负责人提交经费使用申请,经同意后即可按学校的有关财务制度支出经费使用。
(3)学校应当在活动时间与场地上给予支持。社团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晚上或周末,因为社团成员是由全校各专业的学生组成的,所以社团活动要想使全员参加就必须选择一个全员都有空的时间,因此学校应当在活动时间上给予支持,至少要专门预留一个晚上的时间不安排课程或其他活动,让社团有时间开展活动,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在正常工作日时预留出一个下午的时间用以专门开展社团活动。此外,为了社团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学校还应该在场地上给予支持,比如,预留出固定的教室、会议室等作为社团活动的场所,如果社团因举办大型活动而需要借用学校的表演厅、报告厅等,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
2.教师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社团中去
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成的,社团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但是这并不是说社团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学生的能力再强也还是学生,在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只有学生参加的社团是很难达到较高水平的,而且,学生在举办社团活动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使社团活动一直向着“提高人文素质”这样的一个目标进行而不偏离方向。因此,社团活动非常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
教师充分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就是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办好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可以使得社团活动不偏离“提高人文素质”的目标;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人文精神;更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的人际关系,请有水平的校内外教师为社团活动开讲座或联系外出参观的场地等。此外,作为社团的嘉宾,为社团开设讲座,或者为社团举办的活动担当评委、主持等也是教师参与社团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还可以以一般观众的身份参加到社团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在活动中随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社团的活动任务。
3.注重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
社团的学期计划、年度总结基本上都是由社团骨干完成的,社团活动的大量工作也主要是由社团骨干完成的,社团骨干的能力与工作经验将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效果。但是,由于社团骨干也是学生,而学生往往缺乏工作经验,其工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日常要注重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为此,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团骨干与其他高校相关社团的骨干进行交流,对其进行额外指导,以给予更多的相关工作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
http://
第二篇: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如今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提倡的是专才教育,关注工具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实用性,从而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例如:理工科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理工科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因此,加强当今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是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1]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研究的方式及基本成果
为了能更直接清晰地了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笔者针对江苏工业学院理工科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同学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网络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参与学生1206,调查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51.3%,女生占48.7%,参与者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因此具有相对的普遍性。问卷内容涉及文学、历史、道德意识、学习意识等内容。题目类型分为单选和多选两种。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一)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缺少文化素养
他们对于人文的接触普遍还是仅限学校教育,只有27.27%的同学在问卷调查中能正确回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而从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对涵盖人文知识方面的读物或学科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习惯与熟识的还是理性的思维和学习。另外在与调查对象的交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宇宙探秘、职业规划、事业管理等专业、兴趣取向明确的课程,而很少会选
择大学语文、美术欣赏、影视赏析等人文文学色彩较重的专业,就算选修了这些课程的学生也表示目的是为了学分。另外,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理工科学生往往偏向于悬疑推理、探索探秘类的书籍,而对中外名著类书籍却无人问津。
这些存在于理工科学生中的实际情况自然使他们很少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的千百年来的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甚少,无法得到情操品格的陶冶。
(二)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不高
现今在大多数的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可是这些课程通常无法唤起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能受到他们的重视,这些课程往往被他们视为副课。因此很大一部分的理工科学生不能广泛吸收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造成了这些大学生道德品质低下、行为粗鄙、学风不正等问题。
从调查表中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公车上能在需要的情况下为他人让座的人仅占3.03%,偶尔为之的为92.42%,而几乎不为之的人有4.55%;对于无用的废纸虽然没有人表示会随意乱丢,但是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到93.94%,而一定要找到垃圾桶再处理的人仅有6.06%。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德育教育还有待加强。迟到早退、旷课、考场舞弊是一直存在于理工科学生中的弊端;而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更是让人心寒。
(三)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缺少创新能力
在问卷调查的16题 “你认为实践活动和人文素质的关系是什么”,令人意外的是56.06%的同学认为他们间几乎没有联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可见学科的限制使得理工科学生学习范围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方框中,致使知识面偏窄。
其实,对于偏于理性学习的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的锻炼,使得创造性思维缺失,其创造力自然无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毋庸置疑,当今社会正是一个提倡创新的社会,而理工科学生本应为创造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但是人文素质教学的缺失却严重妨碍了理工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创造性人才的流失。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缺少综合的适应能力
理工科学生经常整日将自己埋于理科逻辑知识的学习演算中,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来接触人文知识,致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生存、人际交往、历史文明、现实生活的了解。在为人
处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科学生不太会出现的问题。这就说明理工科学生缺乏综合适应能力。他们不适应社会规律,不懂得人际交往和沟通,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控制力差等。……而这种种因素使得某些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事件和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极端的案例。
(六)人文素质的缺失造成了理工科学生价值观的困惑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对拜金主义问题的理解上,只有13.63%的同学认为那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其余的同学都认为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对。这样的结果并不难理解,毕竟在当今社会中绝对不缺乏拜金主义者,但是这种“金钱至上”的想法恐怕带给我们生活的会弊大于利。
三、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与措施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明显成为理工科学生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大事,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增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着重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改变理工科学院既有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应开办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管理、经济、法律、伦理等人文学科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等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
(二)摒弃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课程改革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有的老师仅停留于考核背诵或者提交论文的形式,有些大学对文科课程要求很低,甚至考前就把考题告诉学生,或直接开卷考试,并且考试内容十分简单,这样都容易使理工科大学生产生敷衍的情绪,所以必须摒弃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目前中国学术界已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像于丹的论语心得、金正昆的礼仪讲座、百家讲坛中的法律讲座等等,都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学校应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理工科学院更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所以有时人文素质的提升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在课堂
内外钻研人文素质问题,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增强学生人文学习的兴趣,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为自然科学提供人文导向,培育社会责任感,促使反思、怀疑、批判,推动自然科学健康发展,使之更深刻、更合理、更永恒。发现问题是自然科学的一大使命,人文素质能为之带来所需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5]可见,只有打好人文素质基础,才可能有较高的全面素质。理工科院校更应该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第三篇: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
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精选多
篇)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活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大学生,都是校园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想知道怎样的校园氛围才是和谐,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构建和谐校园就如同”保持公共卫生一样”那需要公民公德素质的提高。同样构建和谐校园有待于每个同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要说: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始。
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而人文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使生命个体与自己本源契合在一起,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个价值观和行为方向。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与为它思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类型。
对于我们要努力去构建的和谐校园,人文素质中的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行为文化素质是我们必须加以提高的。
《国富论》中指出了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制度是校园管理的具体形式,体现一个学校的责任感。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校园的和谐密不可分,制度作为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老师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直接依据,它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校园之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由于合理的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使我们的老师,同学在处理任何关系时都有一种公平和谐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完善校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好的校园规章制度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和谐的规章制度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
如果大学是一棵树,那么滋养它的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充实空虚与否,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和谐,是否健康活力富有生机的依据。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增强大学内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但我们现在所缺的是“行为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言行要与我们美丽的校园相和谐,要与我们的校园规章制度相和谐,要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和谐
大学生自身应具备的自身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是无形的,高低、好坏、深浅,皆取自于个人内在,但它又是有形的,它会通过你的一言一行彰显出来,应该如何提高自我人文素养呢?
1、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堂。
2、我们应当涉猎人文书籍。
3、我们应当注重人文行为。
大学生本身应该具备的自身人文素质
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
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3、加强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社会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分工和协作的有序的场所。有序性及其所呈现的秩序使个人活动得以可能,从而也使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社会秩序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具有普遍必然性。正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秩序对人的必要性,秩序同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一样,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或利益要求。
4、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是社会认可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本职业活动特别要求的个人品质和行业性道德规
范。
5、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注意沟通,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方法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把握和处理好成长中必不可免的情感问题。
6、、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变你自己。
7、社会耐受能力。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忍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
质。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
8、社会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自然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社交能力。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0、自我康复能力。人的一生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康复,是人们重新积极追求高质量生活必须得学好的。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转载
标签:
校园
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现
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素质高,同时人文素质也高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引起的负面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人
们的人
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一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本身正逐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又使许多人物欲膨胀,丧失理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等负面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的”终极关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
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
融合转变,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中,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应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
1、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
3、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
5、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
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
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
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
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
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人文知识和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荣辱观,并使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避免培养缺乏人文素质的
“机器人”和“单面人”。具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在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指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能够与时俱进;二是心理层面,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三是品质层面,核心是能够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四是能力层面,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人文素质直接相关,由此看来,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同时是人的专业能
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专业和职业的限制,往往偏重于熟悉就业岗位的技能训练,缺乏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则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弥补高职学生思维训练的不足,锻炼其思维的多样性、完整性。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专业人士,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音乐、绘画、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做事,但是却能丰富你的文化背景,拓展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之我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和潜在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的核心力量。他们素质怎样将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重视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祖国“四化”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 变你自己。
二、耐受能力
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
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
三、忍
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 带来伤害。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 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思维能力。
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
五、社交能力
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活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大学生,都是校园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想知道怎样的校园氛围才是和谐,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构建和谐校园就如同“保持公共卫生一样”那需要公民公德素质的提高。同样构建和谐校园有待于每个同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要说: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始。
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而人文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使生命个体与自己本源契合在一起,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个价值观和行为方向。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与为它思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类型。
对于我们要努力去构建的和谐校园,人文素质中的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行为文化素质是我们必须加以提高的。
《国富论》中指出了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制度是校园管理的具体形式,体现一个学校的责任感。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校园的和谐密不可分,制度作为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老师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直接依据,它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校园之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由于合理的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使我们的老师,同学在处理任何关系时都有一种公平和谐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完善校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好的校园规章制度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和谐的规章制度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
如果大学是一棵树,那么滋养它的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充实空虚与否,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和谐,是否健康活力富有生机的依据。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增强大学内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但我们现在所缺的是“行为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言行要与我们美丽的校园相和谐,要与我们的校园规章制度相和谐,要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和谐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讲座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其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就军官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指挥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指挥军官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中国大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经验来谈,笔者在一所二本院校讲授大学英语,同时做班主任,学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日常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比较认真、刻苦,不懂就问。只有个别同学上课思想不集中,打瞌睡。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还有我们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考核。
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表面现象下,掩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会学习,会用功。可是,除了用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之外,就没什么信仰了。终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国家、对社会毫不关心,不懂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已经是过时的言辞,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心中的小算盘。平时不知道多和老师沟通联系,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半夜里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诉说委屈。
当然,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再谈人文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1]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所做的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的演讲中预言,“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本身没有信心,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传统以及中国的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中国的大学是办不好的。反之,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2]所以,我国的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作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张窿溪指出,“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本学科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论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这样解释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学之道的意义,“‘明明德’,是培育崇高而丰富的感情,‘新民’,是培育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至善’就是融合这种感情与这种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至善’就是全面、主动、健康而完善发展的个性,从而能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理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体系布局,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平台上来加强。清华大学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增加学生必须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出台学生必读书
目,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课程建设,努力培育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想在办学理念上和办学方法上赶上清华大学这类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自我体验,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使人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只靠“产品”的数量(即所谓量化)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
[2]韩奇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3]朱梅梵.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等.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
[5]蔡惟铮,王淑娟.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6]唐燕翎.艺校政治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3)
[7]戴红红.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5)
[8]李惠玲,杨小芳,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