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校教师处理教材方法:过滤、还原与重构
职校教师处理教材方法:过滤、还原与重构
过滤、还原与重构是教师主动处理与教材关系的三种基本途径,这三者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线教师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过滤:重置教学的起点与目标
中职课程教学首先须强调教学内容的过滤,有其客观的因素。其一是,中职学生就学习能力与水平而言,无法接受一般难度以上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其二是,虽经多年改革,中职教材的学科化特征、理论化特征仍无法避免,存在诸多不适于学生的内容——过难的、过多的、无用的;其三是,中职专业的多样化分布,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职专业新目录中专业数达到321个,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课程如文化课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就有300多个差异化的培养目标群体。
过滤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去、留”的过程。从课堂观察、分析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过滤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整体性过滤。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对部分过难、相对无用的章节进行删除,例如机械类专业与烹饪类专业的“数学”,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较大的区别,去除过多过难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为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第二种是局部性的过滤。即针对具体的课堂,选择最基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这种过滤的重点在于降低难度,保证学生“学的会”。
第三种是暂时性的过滤。专业课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少是罗列式的,例如机械制图中的线型,各种教材都同时介绍八种,教学处理时可以先选择其中的四种基本线型,把另四种线型过滤掉,到恰当的教学时点再另行介绍。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过滤,实际上是重置了教学的起点与目标,通过过滤,教学的难度下降,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使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恰”。过滤的目的是保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切性,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新型学生观,即教学要关注的不仅是教材,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还原:回归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技能掌握都需要首先从感性认识出发,再上升到一定的理性,最后又回归到行业的实践,这“两端”恰恰是知识与技能产生与应用的情境。
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还原,使知识与技能回归原有的情境。这种还原针对中职生的实际而言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稀释”的作用,还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第二是“提趣”的作用;第三是“综合”的作用,在特定的应用情境下,学生易于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较好地形成运用的能力。
从课堂观察与访谈分析来看,目前职教课程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且较为有效的还原方法有三种。
一是面向学生生活的还原。通过构建生活中的例子来适度还原知识与技能产生的情境,这样的还原能较好解决教学内容“趣”的问题。
二是面向行业实践的还原。即把知识与技能同行业实践关联起来,或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这样的还原能较好解决“用”的问题。
三是面向虚拟情景的还原。即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虚拟还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情境。近年来,职教领域充分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很多教材都配备了数字化光盘与相应的教学资源网站,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师还原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这样的还原低成本、高效率。
重构:体现教师的特质与价值
重构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与创新精神,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新构建特定的教学内容。
从大量实际使用的职教教材来看,与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灵活性相比,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一是应更多关注地方性。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行业特点各异,同样是数控专业,有的地区主要生产大型机械,而有的地区基本生产小五金,企业的需要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就是教学应据此做出调整。
其二是应更多关注学生需求。教材的逻辑起点是教学的培养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的体系要求,较多考虑的是学生应该掌握什么,而较少考虑学生能够掌握什么以及想掌握什么,它更不可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其三是应更多关注教师特点。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显著特征是“双师”特征,即他在专业上有独特的经验与特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既是向教师学——强调共性,也是向师傅学——强调个性,其中教师的“独特经验与专长”是职业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重构教学内容的空间。从教师教学主体地位的发挥以及已有的实践成果看,教师重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
一是企业需要的。即教师在研究企业,特别是当地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并有机地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
二是学生喜欢的。即教师充分地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重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三是自己专长的。也就是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自己的特点,分析自己的独特经验与专长,并据此重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自己最专长的知识与技能既易于自己教,也易于学生学,学生掌握后运用得也最自如。
第二篇:对教材的反思与重构
审视我们今天的课堂:
——品德教育理解的肤浅化
——社会知识的灌输化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对教材的反思:
——合适吗?
——是这样吗?
——有价值吗?
我们的因应策略:
——让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观点
——回归真实的生活
——寻求生活智慧
对课堂的重构:
一、明确课程新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一:寻求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于: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与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鲁洁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语
杜威“直接道德教学”困局论
——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关念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直接道德教学的影响是少的、微弱的。
解决困局的思路
——德育课程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重建于其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联系;其二是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德育课程如果能将学校生活中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纳入到自身结构之中,起到一种反思与整理学校生活的作用。其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了。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理论态度”,而生活中的道德却是一种实践态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生命表现。在这种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由培养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这种转向要求德育课程不能将道德视为与儿童生活无关的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是将道德视为生活的构成性因素,引导儿童通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整理、反思与丰富,在课程生活与整体生活的互动与融合中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新的教学观念二:回归生活
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教学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范例。以及对未来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
我们关注的既应包括品德教育,也应包括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
传统的教材一般是按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来编写。以这样的方式建构的教材虽然看似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是与儿童的生活却是不相关联的。
教材如何成为教师教的拐杖又不束缚教师的手脚?如何使教材成为儿童进行思想与情感活动的话题和范例而又不封闭其思想和情感的开放性。
儿童的真实生活与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倾向:一些儿童的生活经验非常单
一、贫乏,他们的生活经验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经验,就是家庭生活经验也以学习经验为主,在学校以外,与他人包括同龄伙伴的交往很少。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将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缩减为单一的学习生活,导致儿童生活的贫血化和空壳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戒备心理比较严重,父母不原意子女与其他儿童交往。
回归生活我们既不能脱离儿童的这一生活现实,否则课程学习与教学就不能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就会用空壳化的语言来应付课程学习与课堂教学;又不能迁就儿童的这种生活现实,否则就有加剧儿童生活空壳化的负面作用,无法改变这种畸形生活,无法使他们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之中。
二、厘清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生活化的指导思想
1.以真实的生活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2.以普通的生活为主;
3.以日常生活为主;
4.以今天的生活为主。
活动化的指导思想
从外动走向内活,从而更有质量的学习,更富智慧的成长。
——发展思维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基础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要充分发掘其内在智力因素;
——教学活动设计要有思维展开和向深度推进的意图。
三、构建“生活课堂”教学模式 ;
生活事件
儿童在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弄清儿童每一阶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单元和课文教育主题。之所以选取生活事件来体现生活的逻辑,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事件是儿童的生活的真实体现;生活事件本身是综合的,能够贯通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和要素;生活事件是儿童的;我们所选取的生活事件是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因而对儿童过去的生活来说是由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生活事件对儿童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来说也是有异议的;它们是促进儿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生活经验进而创造更好生活的话题和范例。
四、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 ;
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
——体验式学习
五、尝试“问题解决”评价策略 ;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尝试“问题解决”评价策略
六、关于教学细节的几点建议。
从上节课开始
向“一英里”深迈进
在最需要处介入
让教育不留痕迹
第三篇:高中与职校教师
高中与职校教师
(四)教育类
分高中与职校、初中、小学三个类别,主要测查考生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考试内容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基础理论、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实施要求(参见附件三)。
第一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
七、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一2020年)
第二部分 教育基础理论
一、高中教师的教育素养
(一)教育目的论
(二)高中教育的性质和职能
(三)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
(四)高中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德育的实施
(一)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二)高中德育的基本原则
(三)高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四)高中德育方法的运用
三、高中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
(三)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四)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四、高中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和共青团工作
(一)高中的课外校外活动
(二)高中的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三)共青团的性质、组织机构和基本任务
(四)高中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功能
五、高中生的认知发展
第1页,共5页
(一)感知 .高中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2 .高中生感知力的培养
(二)记忆 .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2 .高中生记忆力的培养
(三)想象 .高中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2 .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 .对高中生理想的引导和教育
(四)思维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 .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高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注意 1 .注意的品质 .高中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3 .高中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六)认知差异性 1 .智力及其分布特点 .能力结构的个别差异及教学运用 3 .能力发展早晚的个别差异及教学运用 4 .智力在学业成就中的作用
(七)高中生认知规律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 .直观教学的类型及意义 2 .教学的目的性 .教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严密性 4 .创造力的培养
六、高中生的情意发展
(一)情绪情感发展 .高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 .高中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高中生情绪情感辅导及常用调节方法
(二)意志发展 1 .意志的品质 .高中生意志发展方面的常见问题 3 .高中生良好意志的训练与培养
七、高中生的人格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
第2页,共5页 2 .自我认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3 .自我悦纳与自尊自信 4 .自我控制与自主自重 5 .自我激励与自强自力 .高中生健全自我意识的教育教学
(二)学习动机和人生抱负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份及其分类 2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 .高中生人生抱负的激发和提高
(三)人际关系 .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2 .高中生常见的人际心理问题 .高中生常用人际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
(四)品德心理 1 .品德的结构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3 .高中生常见的品德心理问题 .高中生常用品德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
(五)人格差异与心理健康教育 1 .气质的类型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2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3 .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八、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和生物因素 .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2 .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 .家庭变异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三)学校因素 .同学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 .班级集体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3 .教师期望效应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4 .教师人格特征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5 .教师极端行为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3页,共5页 2 .帮助学生识别与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
第三部分 教师职业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二)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三)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建议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1 .教师的素质结构 2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3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2 .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 .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三)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 2 .教师威信及其形成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2 .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正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五)教师的认知 .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 2 .教师认知问题的成因 3 .教师认知问题的调适
(六)教师的情绪 .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 2 .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 3 .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
(七)教师的人格
第4页,共5页 1 .教师人格问题的类型 2 .教师人格问题的成因 3 .教师人格问题的调适
(八)教师的行为 .教师行为问题的类型 2 .教师行为问题的成因 3 .教师行为问题的调适
第四部分 教学实施要求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一)基本理念 1 .师德为先 2 .学生为本 3 .能力为重 4 .终身学习
(二)基本内容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2 .专业知识 3 .专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技能 1 .教学目标编制技能 2 .教学设计编制技能
三、课堂教学技能 1 .导入技能 2 .讲授技能 3 .提问技能 4 .板书技能 5 .课堂小结技能 6 .教学管理技能
四、教学评价技能 1 .课堂教学评价 2 .学生评价技能 3 .教学反思技能
第5页,共5页
第四篇:教师与教材
教师与教材
教师应是教材的活用者,应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我所用,让教材成为优秀导演的剧本,当然原创的小说不能成为剧本,如同教材,必须对它进行调整,加工,改造,扩充,才能成为适合的剧本。于是教学应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再创作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情,取其所长、补其之短。贪图省事,利用现成(,都不能很好的履行组织职能,那是教师失职,因为要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材教学是教学的基础性材料,是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亲历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材料。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当然教材又不仅仅是课本,也不等于大纲,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教学材料,它只是“例子”,通过例子学生学习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了解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的“例子”,课文应成为学生通向人类文化宝库的窗口,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学习的桥梁,不应成为限制学生的藩篱。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分析教材的优势和弱点,认认真真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
教师是什么?教师应是教材的活用者,应为教材的主人,使教材为我所用,让教材成为优秀导演的剧本,当然原创的小说不能成为剧本,如同教材,必须对它进行调整,加工,改造,扩充,才能成为适合的剧本。于是教学应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富有生命力的再创作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情,取其所长、补其之短。贪图省事,利用现成(,都不能很好的履行组织职能,那是教师失职,因为要学会用教材教,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客观求实地看待教材,自主创新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现今的一线教学工作者都是一句醍醐灌顶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果只做教材教参的照抄者,还不如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全解,里面更完整。又从何谈起大道,为人疑惑之解,又怎能做学生的人生指导者。因此,教师首先应正确对待教材,摆正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就要充分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合理的二次调整,使选取的内容更能切合课程要求和适合因材施教, 当然,在调整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设计出富有生命力、活力四射的课堂来,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符合课标要求的教材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探讨了一些方式方法以供参考。
第五篇:陋室铭教材分析与处理
《陋室铭》
【教材分析与处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特点。
2、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中体会“铭”这种古代文体及特点,掌握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介绍作者及其背景的环节中,让学生资料展示,到前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书写关键词。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将认为重要的或疑问整理到便利贴上,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课外延伸采用了小辩论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刘禹锡的“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提出疑问,“当今社会这种处世态度是否仍然可行?”
学生辩论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但略微遗憾的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产生偏颇时更好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真正的将教师教书的同时,更能要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处。
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遵循“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一如既往的延续了我常态课的教学思路,学生们适应,我也觉得顺手,没有因为是公开课而作秀或造假。学生们愉悦于作为课堂主人的成就感,我开心于作为教师的轻松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正是今后教学中应该反思与提高的地方。我会沿着“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思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