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时间:2019-05-12 11:2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第一篇: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我学区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课程设置方案》,我学区制定了《丰乐学区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及课程设置方案》。实验的各种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计划落实情况良好,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课题组、学科研究组及聘请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各校积极提供课程改革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从政策和经费上切实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保障。

坚持培训制度。学区各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拟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培训和学科培训。聘请教研员、课改专家、特级教师为我校老师作课、作报告、来校听课评课;在寒暑假给教师布置“作业”,进行新理念的学习、写学习课标的心得体会和新学期工作设想、撰写论文。

坚持新生家长会制度。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得家长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课改学期小结制度。担任实验的教师,每学期就教育教学情况写出小结,从两个方面总结得失,提出困惑,促进交流。学区依据各校教师的实验进展情况统筹协调。

二、教师培养与培训

学区历来从思想、业务等各方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区制定有《丰乐学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计划》和《丰乐学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训计划》。

特别是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学区从教研员、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到实验教师,先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科培训百余人次;积极实施校本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教师赴兰州、张掖等地学习培训,邀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来校传经送宝,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评优比赛、基本功比赛、观摩教学等,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加强新教师培养。

课改实验以来,全学区范围开展的观摩教学课250节;学区先后征集课改实验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200多篇(份)。教师经常写心得体会,每学期写出一份工作总结,教师写课改实验心得体会近5万字。

三、教学研究与指导

学区从承担课改实验研究以来,坚持学区教研员、各校校长、教导主任等成员与各年级组、教研组联系制度,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为主,不再以“监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特别是近几轮专题研讨课以来,领导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组织、参与;在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师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在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恰恰寻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为验证课程标准、验证教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彻底改变了那种强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支持学校教研组根据本校、本学科实际,开展富有创造力和特色化的教研活动。校本研究活动是最行之有效、最能体现各校研究特色的方式。2008年我们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时,加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把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情况和成绩纳入量化考核。在教师量化考核中增设教育科研一项,比例占20%。每学期期末按级别予以积分,计入量化考核分中。对承担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有教育科研成果获得鉴定或被表彰奖励、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竞赛获奖等,分层级赋分;承担工作和工作完成情况区别对待。在评选先进、职称评定等过程中,对于教育科研积分高的教师优先考虑。

同时,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勇于把自己的困惑“贡献”出来,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案例交流等有机结合,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条件和平台。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成为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为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并加强其对教学的促进和提高,依据新课程理念,修订了《丰乐学区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教研活动为课改实验专门开辟时间,定专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形式。并陆续制定了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要求每位教师用《细则》来自检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使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等都围绕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学区组织定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全面安排、详细检查、严格要求、认真记录、及时反馈,优点在全学区推广,不足限时整改,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坚持听“推门课”、“跟踪课”、“比较课”,举办计划展评、教案展评、自制课件教具展评、优秀作业展览、学生古诗比赛、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抽查课堂教学、教案、作业等教学情况。

四、教学过程 课改实验以来,教师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拓和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学会方法,养成习惯。

1、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重点。

在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中,课堂教学是重点。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乎课改实验的成果。

新理念下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标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课堂教学就具有生成性,每一节课就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愉快的生命过程。

各学科教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研究新思想、新方法。每学期学区都要开展“教学创新比赛”“教学评优”等一系列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个人备课、小组说课、互相听课、集体议课、专家评课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钻研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热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护、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适应变革,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不断提高,教育思想得到重新建构。全体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能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把握学科教学特点,体现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面向全体,考虑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能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合理恰当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学中还能注重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不同层面的学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普遍获得成功体验。

五、评价与考核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应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课标》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指出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指出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的转变。在这一层面上,第一,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杜绝照搬别人模式,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第二,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把教师的治学、教研及师生关系等引入考评的内容,使考评标准能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三,在评价方法和主体上,应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第四,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使考评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有努力的方向。

我们坚持评价的多元性、个性化、发展性、区别对待原则,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从不同角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除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外,我们大胆引入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教学开放日”、期末告家长书、《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册》等形式实现对教学的全面评价;在评价中,不仅评价学习成绩,还通过考卷、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学习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跟踪卡。通过评课、综合测评、业务考核同行评议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评价;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六、实验成效

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课改的理念也深深地植入在了全体教师以及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心田,尽管在理论界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课改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切身体验,更加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全人教育、关注个性培养。课改的理念已潜移默化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新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练”等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合作意识。在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实践活动:“讨论讨论”、“评一评”、“互相说说”等,这正是针对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设计的。这样,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必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认识工具,及时有效地给不同的学生有效的帮助。学生渐渐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让“自主”得到了落实。

七、存在问题与困惑

1、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师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常常有“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怎么做”的感觉,“摸不着石头过河”。希望更多地得到研究者和专家的具体指导,少走一些弯路。

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新课题,课程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办学条件的制约,独立开发困难大。社会实践基地少,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3、媒体对有些教育现象的推波助澜,导致新课改理念在社会上很难理想地普及。

以上,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学习体会,请各位领导、专家以及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为把课改实验推向更高、更深入的新阶段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乐县丰乐学区

2012年4月

第二篇:永宁学区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永宁学区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组的统一部署,在庄浪县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学区的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困惑,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通识性培训

1、重视行政的组织功效

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及时成立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可操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通识培训实施计划。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重视通识培训的过程管理,每次集中培训学习,采用点名制度,做好考勤记录,以制度保证培训效果。

2、挖掘校本的培训资源

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每人1-2个专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新课程中老师的角色、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与学等作专题讲座。如教导处的《走近新课程、感受新课程》,用通俗的语言,列举了十多个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地走近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一些教学骨干、教研组长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专题报告,大家都精心准备,并制作了幻灯片。据统计共作新课程专题讲座5个。

3、注重培训的交互参与

为了提高通识性培训的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新教师新理念教学评选活动”、“新理念教学能手比武活动”,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具体的问题,把老教材用新理念去组织教学活动,然后采用交互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每人上交听课评价分析笔记。组织老师看特级教师的教学录象,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老师具体教育操作的优化,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

4、强调教学的实践反思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记。许多老师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反思日常行为,这样老师们在生动具体的课程改革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自己,逐渐把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分层次的组织老师进行新课程知识考核、新课程学习心得、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等活动,将新课程通识培训引向纵深。

(二)、课程标准培训

1、重视行政的组织功效

建立课程标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统一部署培训工作,召开动员会、培训领导小组专题会、总结表彰会等。组员由教务主任、各教研组长组成,负责课程标准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资料收集。

2、开展活动,定期交流。

通过教研组开展集体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并撰写学习笔记。在定期上交笔记的基础上,安排两次学习交流,推动学习的深入开展。为了检验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效果,安排45岁以下青年

教师做一次中考试卷,并认真批阅,作为评先晋职的重要依据。

3、专家引领,继续学习。

邀请教研员来校就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学习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点评。

4、考核总结,表彰先进。

对课程标准培训工作资料进行梳理,认真总结,对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成效进行考核,表彰先进。

(三)、教材教法培训

1、完善组织机构,强化培训领导。把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协调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落实、职责到人。确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具体抓的格局。

2、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培训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教法培训计划,引导教师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确定相应的培训专题,进一步加强学校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体自学的培训网络。

3、强化激励机制,落实培训制度。为保证校本培训的实施,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例会制度、考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学时规定,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根据学校情况,对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体自选学习作出保底要求,积极鼓励发挥小组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上不封顶的原则。对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先进小组和个人,学校会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4、规范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管理。建立教师个人教材教法学习档案袋,注重日常积累,定期整理。加强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管理,既重视计划目标的管理,又重视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管理。努力体现人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自主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作用。对教师个体的培训学习,既加强宏观调控,又体现自主性、合作性。在每次教材教法校本培训过程中有教师培训的记录、有教师考勤记载、有教师作业(学习心得)等。

5、培训结束后,学校教务处负责收集整理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档案资料,拟写培训总结。

(四)、课程实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我校成立了由张岩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积极参加市里的新课程培训,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同时,要求每次学习后都及时撰写培训总结或反思。

其次,学校利用继续教育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等。

通过培训、学习,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3、依托教研组,狠抓校本教研,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改革中成功经验,我校在教师学校的倡导下,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开展以教研组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期“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1)、加强教研组建设。

首先,选出一批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专题定向学习;研,即专题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改观摩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课堂教学评议;改,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

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等书籍资料,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书面评课”与“口头评课”相结合活动,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在教研活动上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与思考之中,一种真诚交流、探讨的氛围正在日益浓厚。教师在相互间不断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了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

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是我校几年来的一惯做法。对于集体备课,我们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定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灵活处理),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同时,教务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督促,以避免走形式,切实讲求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3)、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

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领导小组深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能与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同行认真倾听教师的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在实践中探讨实施新课程的良好途径。

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

径,我校要求每位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能至少开设一节校级或以上的研讨课,供大家学习、交流和探讨。围绕教育局“三优两新”教学竞赛系列活动认真开展各项活动。在各种公开课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努力创设课堂的激励氛围,充分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5)、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 我校坚持科研兴教,已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广大教师积极研究课题,撰写论文,走科研兴教之路,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市级课题3个。我们紧紧围绕这些课题,严格落实研究过程,扎扎实实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突出研究特色。

二、初步成效

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六年来,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有这么一句话形象地描述道:“教师的胆子越来越小,学生的胆子越

来越大。”这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令人欣慰的成效。

就教师而言: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丰富了理论知识。二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很多老师已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三是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四是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很多研究成果在全县新课程实施中得到了应用。

就学生而言: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

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

三、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实施六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一是新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差距。表现之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之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广大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表现之三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

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大多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知识老化,难以胜任新课程教学。这是制约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一个瓶颈。

三是经费困难。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新课程培训、教研工作、添置必要的教学仪器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受益,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推进新课程并不难,只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

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2010月

年9

第三篇:经验与做法(精选)

高行校区教师服务流程管理经验与做法

落实执行力,解决现实问题

学校的各项制度是一系列工作规范实施的保障实施细则和检查考核细则,在制度执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让全体教职员工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制度执行。

落实课程标准

科学规范学生的作业,注重作业实效性及批改的及时性,加强教学流程监控,增强反馈的及时性,做好教学效果的过程评估和反馈。

教师的管理

充满激情,迎接挑战,自由平等,以德服人,自我批评,追求卓越,责任至上,善始善终。

宏观管理

登记来我校报名的辅导学生姓名及辅导课时

细化管理

在学员档案记录表中完善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辅导计划,辅导授课案,回访记录,阶段性测试试卷,阶段性测试分析,家长会记录以及成长记录册。

辅导讲义让教师概括知识框架,典型例题,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之后针对性地练习。

认真做好学员辅导的考情工作,要求到课的学员认真填写《辅导课签到表》管理教师要及时登记学生到课情况。

对照开放教育管理要求和相关职责,查漏补缺并做好总结工作。

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下发给学员,同时把新学员的通讯方式,课程安排,学员电子信箱等信息提供给任课老师。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一】

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我校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结合的初中,从目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应付式的学习,学习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与他从交流共享学习的乐趣,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等。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有效唤起学生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将学生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引导到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与交流共享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学业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九年级一至四班全体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学习的操作环节,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全面了解初中化学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取得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完成实践性成果和理论成果。

研究内容: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和人数。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目标。

(3)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如何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课题研究手段与方法

行动研究法:关注并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的默契程度。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分析,并对优秀个案予以推广。

观察法:教师通过多方面观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

调查法: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查阅有关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选定研究班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并进行初测,根据班级学生的性别、学业、兴趣、个性特点等因素,将学生按一优、二中、一差分成四人一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并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初步制定小组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制定量化评分表。

(2)实施阶段:按小组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每单元教学结束进行统一测验,结合测验成绩和平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诸方面综合考查每一位同学在小组、全班中的进步,考查小组整体的学习水平,并与平行班级作适当的比较。并根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使小组组合达到最优化。定期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记录和教学反思。

(3)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写术论文,进行研究工作总结,准备结题材料。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一、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为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感知与理解,我们思考、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四、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

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

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五、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课题:

(一)准备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⑴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⑵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⑶调查课堂教学现状。

⑷拟定实验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x月)

⑴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

⑵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

⑶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⑴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课题的资料、数据。

⑵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六、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教师培训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x月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新课程改革研究实施方案【四】

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以竞争来推陈出新的。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开放、多元、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以实力求发展”、“有实力才有发展”,已成为新一代中学生的一种基本共识和前进动力,刺激着中学生渴望成为多技能的优化复合型人才。这就为文学社团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发展资源,这为中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源于对学生发展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集中在“发展”二上--即用发展性评价。其内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育人”、“促进人”。其“价值向度”可表述为: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展现人的风采,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迅速性,校园中的各种正式群体(如:班级等)已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他们希冀在文学社团活动中寻找到心理需求的热点与共鸣点。

2、源于对学校发展的思考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曾于19xx年创办xx文学社,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创办历史,xx年学校由一所完中撤并为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后,xx文学社成了断翅的雏鹰,一度陷入瓦解的窘境。为了使xx文学社再展雄风,打造xxx的响亮品牌,形成特色学校的一大拳头,为农村中学的中学生文学社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为了深化语文教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大提高;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人文素养得到丰富,性格品质得到优化;我们在校长的指导下,认真地总结了长山河文学社前段工作的经验,并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本校以及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的现象,正式提出了“xx文学社创新发展的研究”的科研课题。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际上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形式的兴趣小组发展为有专题研究性的社团是日益的重视与规范,主要是国外教育专家较早注意到现代教育如果只重视学生纯智商的发展,而忽略情商延展的多元智能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势必会成为学生平衡优化成长的障碍。故而许多国外先进学校都非常重视对本校特色社团的开发、支持、培养、发展,体现综合素质内化的新教育理念。

当前国内直接探究校园“文学社团”的课题有所呈现,如xx老师省“十五”课题《小学校园文学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校园文学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xx省xx市xx中学的朱xx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办好文学社的思考与实践》,xx区xx中学陈xx《新课程、新理念、新文化--以新课程理念构建具有xx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都对校园文学社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文学社创新发展的研究却很少,即使有研究,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也未成体系,致使相当多文学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很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太好。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践,让文学社团切实促进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课题的界定

文学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之外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园地。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本身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活跃身心,陶冶情操,铸就人格,以及开发智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等,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新是指运用创新教育的观念和理论指导教育,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促使学生具备个人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价值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xx文学社是以母亲河文化资源为背景,结合xx镇历史文化,引导学生社团从乡土特色、地域文化中找寻发展的空间,从校内走向校外,获得创新与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秉承着“丰富底蕴,增长才干”的文学社团发展繁荣的理念,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打破传统“文学社”的单一局限性,把文学社团办成学科间联系的纽带。文学就是人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活动就不能囿于学科的单一性。打破学科封闭,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有利于在全体老师中形成共同关注文学社的合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把文学社团的建设发展研究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探索课改的新途径。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不同角度专题研讨的优势,以文学社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导活动的计划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使社团活动成为课内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3、把校园文学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挖掘新课程资源。我们利用校刊《xx》作为语文教材读本,以精彩的版面、丰富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组织学生阅读、评点、编辑自己和同学的文章。

4、文学社作品实行网上交流。引导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网络知识,利用先进的科技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涉及的综合素质教育面较广,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又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特点,我们尝试用理论探索、实践操作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

1、多渠道调查法。

2、活动实践法。

3、经验总结法。

4、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的途径

1、建立科学、规范、创新的文学社团管理机制

农村初中首次办文学社团,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之前组建过一次,由于没有坚持下来,办过一届就取消了)首先开学初通过学生自主报名、面试、公开竞聘演讲及民主投票的方式,向全校招聘在写作、书画、电脑、表演等方面有特长的的学生,担任社长、小秘书、小记者、宣传员、小编辑、电脑员等职务,形成编辑组、信息组、记者组几个主要的部门,组成社委会和社干会,进行明确分工,并制定文学社的管理条例以及总的活动计划,带动文学社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落实。这样,文学社的管理模式也会朝着最具规模、最有程序、分工最明确的方向发展。并且以学校文件形式聘任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文学社的发展和日常工作进行扶持和指导。有条件也可邀请校外荣誉指导。尽量网罗各科的教育精英,形成了一个由指导教师引导,社员自己采访、编审、排版、美工的新式校园文化管理流程。

2、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文学社活动

文学社的宗旨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人魅力和才智,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是越来越重要。

⑴针对同学们知识面狭窄,写作能力差的现状,文学社将请学校优秀老师定期开设主题讲座,举办同学读书交流会,如:语文知识竞赛、诗歌小论坛、小说晤会等,提高学生的能力。(由团委出面协调)

⑵开展名著欣赏活动的“文学套餐”

写作需要积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文学社将组织社员定期阅读国内外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简爱》等,并举办阅读交流会。

⑶参加不同级别的征文活动

在原基础上,加大发稿量。在校内以国家大事为征文主题,举办征文比赛,提高文学社影响力。比如“长山河”作文大赛、全国“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省市级各类征文活动、初三作文现场赛等。

⑷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除写作外,文学社还将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开展爱我xx书画展、摄影作品展、办小报、课本剧表演、配乐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校园文化建设。

此外还将组织社员外出采风、参观、访问,尤其是关注自己所生长的这片土地,深入农村,感受xx的风土人情,挖掘xx这一方水土的精神内核。这所有的一切载入校本《xx畔》。

3、推动社刊《xx畔》向校本教材整合发展

xx年,我校大胆改革,对文学社社刊进行了改版,由19xx年以来实行的的报刊形式转变为16开文集形式,xx、xx年已经出版了两期期刊。内容大多是刊载学生的优秀习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次长山河文学社将加大整改力度,定期每年出一期期刊。内容除刊载学生的优秀习作外,还将增加名家作品推荐赏析、中学生寄语、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爱我xx等等不同栏目,学生的作品由指导老师评改后,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上交语文组,经由语文组全体老师通过教研活动集体讨论、审核,通过后方可入选长山河期刊。另外与xx镇文艺联合会写作协会合作,向其约稿,刊载有关xx镇历史风物、文化古迹、风土人情的作品,以及学校在职教师或校友创作的作品等。每出刊一期,都发给在校学生,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本土本校优势,又能为语文教师的课堂写作教学提供范例,还能更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社团课程资源。

4、创建文学社网上活动平台

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网络文学社也应运而生,虽然从时间上说与传统文学社相比尚处幼年。然而背靠着强大互联网,依托高科技的支持,网络文学社已经显示出了以纸张为载体、印刷技术为依托的传统文学社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媒体优势。首先表现在相同的时间空间里,网络文学社能发表容纳比传统文学社数量大几十倍的作品。从而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阅读欣赏作品的机会和更大展示自己文学才能的的空间。为适应时代的数据化管理的高速发展趋势,xxx文学社也将尝试着进行网上操作。

初步设想是开通网站布置一篇作文,学生一周之内上交网上,给语文组老师分工,定期进行批阅,并将简短的评语及时进行反馈。社员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这样有利于加强社员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兴趣与写作的积极性。根据预期效果及影响范围,再适时调整方案,逐渐将各项活动比如摄影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以图片、视频等方式传到网络共享上。由于是试行,根据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将分期培训全体社员的基础电脑操作技能,并且挖掘部分电脑操作能力较强的社员,成为信息组的中坚力量。促进一些基本的、便于操作的活动在网络上举行(比如写作),同时学习其他网络文学社的管理方法以经验,再积极向外扩大影响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六、八年级文学社成员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试行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1)完善xx文社组织机构,做好实验的前期教师指导队伍的组织准备。

(2)制定文学社章程和活动方案,为形成规范科学的社团管理模式作好软件铺垫。

(3)依托语文组融合其他学科组,尝试将单一性的“文学社”向综合性的“文学社团”发展,形成编辑组、记者组等不同的部门,扩大社员队伍。

2、课题实施阶段(xx年x月--xx年x月)

(1)正式向xx市教学研究室提交立项申请书。

(2)形成课题组成员,全面启动《文学社团对提高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探究》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

①搜集文学社团活动中与新课程理念下不相符合的现象(包括思想和做法)

②对目前文学社团活动的成功与不足进行探究、分析,积极构建与完善课题所必需的条件。

3、课题总结阶段:xx年x月--xx年xx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活动资料、管理档案、影像资料、xx杂志、各项活动不同级别的获奖情况,公开报刊发表文章的统计等。

(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结题。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xx杂志、课件等。

九、课题组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xx: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方案设计,资料汇总,拟定结报告。

课题组成员:

xx:制定文学社章程和活动方案,成立文学社团。组织、管理文学社各项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协调,以及文学社成员作品的评选,整理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负责校朗诵、演讲资料的收集,与xx老师合作,负责校文学社团写作的指导,以及学生优秀作品的收集、整理,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协调语文组各位教师之间的工作,与张新强老师合作,管理学生网络作文。做好学生阅读竞赛、写作竞赛的组织与辅导,以及《长山河畔》杂志的汇编,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xx:负责综合性实践课的组织、指导,语文学科知识竞赛、诗歌小论坛、小说会晤等文学交流活动,管理学生网络作文的布置、评改老师的分工,学生写作成果的展示。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课题经费

文学社开展活动、办报办刊等都需要花钱,经费从哪里来?可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一)、学校财务的支持。

(二)、争取上级(主要是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1、教学应关注人。

2、教学应重过程。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A、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B、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成性”因素往往是判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C、多元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五、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六、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

《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提出:“展望 21 世纪将是一个资讯爆炸、科技发达、社会快速变迁、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代。因此,跨世纪的九年一贯新课程应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这就是所谓的五大基本理念:

一是人本情怀方面,指了解自己,尊重与欣赏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二是统整能力方面,指理性与感性、知与行、人文与科技的调和与统一;

三是民主素养方面,包括自我表达、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社会服务、负责守法等;

四是乡土与国际意识方面,包括乡土情、爱国心、世界观等;

五是终身学习方面,包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资讯与语言的运用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

本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展开的,这种形势要求新课程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首先,组织学术力量,充分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与课程改革经验,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

其次,组织专家有重点地考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究与评估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寻求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结合点。

第三,借鉴的经验涉及各个方面,如各国普遍强调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试行综合课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索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构建共享的课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等等。

第四,新课程特别重视国际经验的本土化问题,如在培养目标上,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在课程结构上,表现为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小学设置综合课程,初中拥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套计划,并充分考虑学科研究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叙述上,保留一定的差异。在课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等等。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次课改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5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综观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的课程建设,有四方面比较突出的进展:一是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学科课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动课”、“选修课”等;三是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四是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改革。这些成就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必要基础。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综合思考,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两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职责;根据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进一步推动了教材多样化策略,使得真正实现“一标多本”成为可能。同时,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尝试建立教材的选用制度;提升学校和地方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经验,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于课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超越了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这种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所谓合作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由于学校制度的建立与课程分化的传统,导致教师的行为具有“个人专业主义”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以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合作共同体的一分子,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并建立合作的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倡导与学生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首先应知道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也是课程改革或学校教育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校课程的决策人之一,而不是一个“局外人”;其次应了解新课程倡导家长享有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评价权与建议权,学校或媒体都有义务告诉家长,他们的小孩在学校学些什么,怎样评价,以便家长可以做出决策或提供建议;第三应通过观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需要、对学校或学习的态度以及素质报告单来评价学校课程的质量,并与学校或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教育行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第四应对学校教育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是青少年的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学校所承担的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个人责任,因此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对于一个小孩而言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不能把一个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学校,要学校承担不该承担的家长责任,设身处地地为学校或教师着想。

所谓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由于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是全社会的焦点,因此,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不能让某个专家或某一群体的人来决定,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取决于教师教什么,教什么取决于专家编的教材说什么或专家出的考卷考什么。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教师也不知道为什么教,教师没有机会与专家交流或对话,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课程在国家标准制定时就非常强调对话与协商,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专家与教师,专家与社会人士代表分别参与对话,或让他们共同参与对话。同时,把“课程标准”作为文本,要求专家、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士不断地解读,并与之“对话”。所谓探究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就课程的历史来看,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儿童的课程,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多代人前赴后继、不懈地持续探究;就一门课程来说,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到课程评价,也需要不断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就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来说,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种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必须面对教育情景中的不确定性。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师去解决,探究。例如,从理论上说,课前备课或计划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实施就是贯彻执行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研究表明,课前计划过于充分的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反倒不敏感,导致较少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和进行讨论。另外,课前计划详尽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比计划简略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分数要低。这说明,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随机应变(探究),课前计划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课前计划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的灵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师与熟练教师的差别往往就在于此。因此可以说,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新课程倡导探究文化,强调应在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创新。在国家层面,尝试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制定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在地方与学校层面,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地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创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或方案;在课堂或实施层面,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确保课程对学生、学校、地方的适应性。

下载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丰乐学区新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做法与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

    浅谈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一些做法

    浅谈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一些做法 广西北海铁山港区营盘中学---李新余 进入21世纪,我国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

    小学新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新课程教学研讨交流材料 王典喜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我校几年来的课改实验,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市区两......

    仿山镇学区改革经验回顾

    仿山镇学区改革经验回顾 2017年,我们定陶区教育实施学区制改革。一年来,我们仿山学区在定陶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并认真学习外学区的管理经验,使本学区教学管......

    特色学校经验与做法

    ××小学学校特色教育经验和做法 工作汇报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 校园文化总体设计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中华文化中的诗书画印等元素为依托,以清新明丽为主......

    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日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研究 张德伟 二战结束以来的50多年间,日本的高中教育在改革中求发展,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不断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致力于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于我的教学中。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在课堂的实践内......

    古城学区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课改中成长在创新中前行 ---肥东县古城学区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