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师风范、学术造诣、教学水平(精选)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教师风范、学术造诣、教学水平
1、主讲教师获得院级奖励----5次
(1)张萍:2006年度沈阳体院“三八红旗手”
(2)张萍:2004-2006年度沈阳体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3)张萍:2008年11月获得辽宁省第四届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4)付哲敏:2008年11月获得辽宁省第四届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
2、主讲课程年均学识2819.8学时
3、主持教学研究课题----省级2项、院级2项,共计4项
(1)省级: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06年1月-2010年2月,已结题)
《辽宁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主持人:张萍;参与人:付哲敏、张麟寰、林森、葛涛、杜宁(2)省级:辽宁省教育厅立项课题(2005年12月-2007年10月,已结题)
《辽宁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主持人:付哲敏;参与人:张萍、张麟寰、林森、杜宁(3)院级:沈阳体育院管课题(2007年,已结题)
《沈阳体育开设沙滩排球课的可行性研究》,主持人:付哲敏(4)沈阳体育院管课题(2009年,刚立项)
《沈阳体院术科理论课教学与考试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研究》,主持人:付哲敏
4、第一署名人的教学论文----核心2篇、省级9篇,共11篇
(1)核心:沈体学报(黑体字)2008年第5期;作者:张萍、付哲敏
《辽宁省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测》
(2)核心:沈体学报(黑体字)2007年第5期;作者:付哲敏、张萍
《沈阳体育开设沙滩排球课的可行性研究》(3)省级:沈体学报2008年第3期;作者:付哲敏、张萍
《术科教学训练中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4)省级:吉林体院学报2008年第4期;作者:张麟寰
《沈阳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学生选课动机调查与分析》(5)省级:沈体学报2007年第6期;作者:张萍、付哲敏、林森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业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考核结果分析》(6)省级:沈体学报2005年第5期;作者:张萍、吕品、林森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分析》(7)省级:沈体学报2005年第1期;作者:杨树盛
《关于体院排球专项授课新方法的探讨与实践》(8)省级:体育世界2006年第10期;作者:杨树盛
《排球专项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9)省级:体育世界2006年第7期;作者:林森
《排球正面垫球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10)省级:沈体学报2006年第6期;作者:林森
《男排副攻队员利用二次拦网技术的理论研究》(11)省级:沈体学报2005年第2期;作者:林森
《关于体育院校排球教材拦网技术移动步伐环节的探讨》
5、教学表彰----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4项、省级三等奖1项、院级4项,共计10项(1)国家二等奖:课题《辽宁省学校体育深化改革实验研究》
于2006年获得“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二等奖
(2)省二等奖:课题《辽宁省学校体育深化改革实验研究》
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省二等奖:成果《辽宁省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系列研究》
于2009年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尚未下发);
(4)省二等奖:论文《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业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考核结果分析》
于2008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5)省二等奖:论文《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学反馈调查与教学效果分析》
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6)省三等奖:论文《辽宁省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初步应用》
于2008年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高等教育研究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
(7)院一等奖:成果《辽宁省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系列研究》
于2008年获得沈阳体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8)院一等奖:论文《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学反馈调查与教学效果分析》
于2005年获得沈阳体院第12届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9)院级:个人(主讲教师张麟寰)于2007年获得沈阳体院“教学新星”(10)院级:个人(主讲教师林森)于2009年获得沈阳体院教学优秀二等奖
6、学术研究课题----国家级5项
(1)国家级:国家科学技术部奥运科技专项课题(编号:2005BA904B04),经费10万
《体育竞技项目综合训练指导系统的开发—排球扣球(发球)机器人训练制导系统》,负责人:张萍;参与人:付哲敏;(2005年9月-2006年9月)
(2)国家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CTY007),(2005年2月)
《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张萍为第二参与人
经费5.5万元
(3)国家级: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73SS0049)(2004年-2005年)
《我国运动员流动中的产权问题研究》,张萍为第二参与人,经费1.5万元(4)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7万元(2004年1月-2006年12月)
《基于力信息的数字运动员仿真及运动指导系统研究》
7、学术论文----核心2篇、省级8篇,共计10篇(因数量已够,并未都列出)(1)核心:“中国体育科技”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张萍
《关于改革我国排球教材技战术分类体系的研究》(2)核心:“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1期,作者:付哲敏、张萍
《我国甲级队排球教练员执教效能的研究》(3)省级:沈阳体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张萍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
(4)省级:成都体院学报2007年第6期,作者:张萍
《我国男子甲级排球队团队凝聚力水平现状分析》
(5)省级:沈阳体院学报2007年第5期,作者:张萍、付哲敏、林森
《对2006年世界女排精英赛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一攻问题的研究》
(6)省级: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作者:付哲敏、张萍
《我国家甲级排球教练员人格五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7)省级:沈阳体院学报2004年第2期,作者:付哲敏、张萍
《排球教练员人格特征与执教效能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8)省级:沈阳体院学报2007年第1 期,第二作者:张萍
《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
(9)省级:辽宁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作者:付哲敏、张萍
《我国甲级队排球运动员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
(10)省级:沈阳体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张萍 《我国优秀坐式排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
8、学术表彰----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共计14项
(1)国家级:于2006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张萍教授为第三参与人(2)国家级:指导的毕业论文获全国一等奖:
沈阳体育学院2001届毕业生李应宏(2005年毕业)所写的毕业论文获得全国体育学院系统一等奖;该文还获得沈阳体育学院毕业论文一等奖
(3)省一等奖:论文《对2006年世界女排精英赛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一攻问题的比较分析》
于2007年6月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4)省二等奖:论文《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学反馈调查与教学效果分析》
于2005年4月获沈阳体育学院第12届教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于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
(5)省二等奖:论文《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教学反馈调查与教学效果分析》
于2006年6月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6)省二等奖:论文《对2006年世界女排精英赛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一攻进攻形式、落点区
域以及效果的比较分析》
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7)省三等奖:论文《辽宁省体育场地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2008年获得辽宁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8)省三等奖:论文《我国男子甲级排球队团队凝聚力水平现状分析》
于2008年6月获辽宁体育科技成果三等奖
(9)省三等奖:论文《我国甲级队排球教练员执教效能的相关研究》
于2008年7月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10)省三等奖:论文《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结构及水平的分析》
于2006年6月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11)省三等奖:论文《辽宁省新型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
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三等奖 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
(12)省三等奖:论文《我国甲级队排球教练员执教效能的有关研究》
于2006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
(13)个人省级奖:课程负责人张萍教授于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体育科技工作者(14)个人省级奖:主讲教师付哲敏副教授于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体育科技工作者
第二篇:关于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办法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关于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办法
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深化学院“教学质量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努力实现学院的办学中长期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一、全面改革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以课程和课程组为单位,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以“雅典式”教学方法为代表的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
2、改革课程学分结构,推行“25%实践学时”制度,要求有条件的课程均应设臵不少于课程总学时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包括学生项目、课外调研、动手操作、论题研究等方式;
3、改革学生评价模式,在关注结果评价的同时,切实探索过程评价的方法和模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学院在专科学生中率先试点对学生综合评价的模式;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程内容应与实际相符,教师应不断增补现行有效的案例、问题和发展;同时,教师应不断追踪所在专业领域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前沿,并融入讲授课程之中;
5、加强高等学校“育人”的责任,切实实现学院“小社会、大课堂”和“关爱心灵、砺炼心智”的育人理念,教师应利用课堂、答疑时间、“导师制”、“智缘工作坊”等现有的形式与时间,关注和辅导在学业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活动,为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喝彩。各教学中心应每年为学生举办至少一场讲座,内容可包括专业学术讲座、职业发展、行业前景或其他学生与教师感兴趣的话题;
6、各教学中心和专业建设研究所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些活动包括定期的说课、教学观摩、部门培训、建立
2、学院出台并实施如下制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质量标准》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学中心工作条例》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关于科研成果奖励和科研活动经费支持的规定(暂行)》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关于改革专科学生考评模式的办法(试行)》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教师考评管理办法》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导师制管理办法》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
3、今后学院的评奖、评优、晋级职称等与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考核挂钩。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012年6月
附件: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关于科研成果奖励和科研活动经费支持的规定(暂行)》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
(1)SCI、SSCI收录或检索论文;(2)EI收录或检索论文;
(3)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库期刊或CSSCI的收录期刊上发表的专业学术类论文;
3、优秀学术论文的奖励金额
(1)SCI或SSCI收录和检索论文,参照国家级荣誉奖励,由我院人员独著或合著的每篇奖励3万元,合著者为院外人员的每篇奖励1万元。
(2)EI收录或检索论文,参照省级荣誉奖励,由我院人员独著或合著的每篇奖励1万元,合著者为院外人员的每篇奖励5000元。
(3)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库期刊或CSSCI的收录期刊上发表的专业学术类论文,参照市(校)级荣誉奖励,由我院人员独著或合著的每篇奖励5000元,合著者为院外人员的每篇奖励2000元。
(4)享受优秀学术论文奖励的成果必须冠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4、在港、澳、台地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优秀学术论文及在国外出版的学术专著,其学术水平及所发期刊的等级,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5、同一内容的论文只能就高奖励一次。
(三)专利技术奖励
1、奖励已授权的职务专利技术,我校作为专利权人。
2、发明专利每项奖励3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1万元;软件著作权每项奖励5000元。
(四)科研成果奖励管理
1、科研成果奖励工作由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每年5月底前完成上科研成果奖励工作。
2、按由个人向所在部门提出,由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向学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科研成果。在全院公示征求异议,对经公示没有异议,或有异议但已在规定时间内核实调整的,提交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审定后予以实施。
3、科研成果奖励涉及个人税收的,按国家相关法规处理。
4、对于已获得奖励的人员,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撤消其奖励,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院的育人理念,鼓励我院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增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研究型课程的建立,构建必要的科研平台,使科研真正地走到同学当中去,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特制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第二章 申请条件
第二条 申请条件
1、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习成绩良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极要求进步的我院全日制在读学生。
2、学生科研项目由学生组成小组申报,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入校一年以上的学生,鼓励再实际的学习实践中开展项目研究,项目组成员不得超过8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强的研究与组织能力。
3、申请课题的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所承担的课题每学期只限一项。
4、学生科研实行指导教师制:每个学生科研项目组均应聘请在校教师作为本项目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原则上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并督促做好结题的有关工作。指导老师在原指导的项目没有结题之前,原则上不宜担任新项目的指导工作。
第三条
申请范围
学生申报的科研项目,必须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关,具备一定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项目研究类型即可为人文科学,也可以涉及自然科学。鼓励并提倡能结合自身学习实践中的经历。
第三章 申请办法
第四条
申请时间
2、团委对提出的申请项目进行资格审核后,将组织召开学生科研立项评审会,聘请相应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要求申报人准备答辩。
3、团委根据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确定立项,同时预支经费。
第四章 经费使用
第八条
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经费由团委学生科技活动专项经费支出,由团委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可以跨使用;如发现有经费使用不当、项目组没有或很少活动、成员不遵守有关规定等现象,团委有权对该项目组实施警告、停止经费使用直至撤消该项目等措施,以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详见经费管理办法附件)。
第五章 组织与管理
第九条
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作为我院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团委牵头组织实施,不定期对学生的在研项目进行检查。
第十条
资助项目因客观原因无法继续进行时,项目负责人应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并及时上报团委,同时必须将使用研究经费已购买的资料、材料等物品全部上交。
第十一条
项目结束后,各项目组须将成果(科研成果的类别:包括学术论文或专著、科研成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其他成果)上报并作出全面的项目总结,同时填写《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申报书》中的“项目结题情况表”之后,团委依据有关条款对各项目进行合格验收,必要时可组织重点项目答辩会、成果展示会或学术报告会。
第十二条
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预期成果或不能按时顺利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必须向专家委员会写出情况汇报,说明原因,如因研究态度不认真、工作拖延致使科研项目失败者,将对项目组成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理,直至取消相关学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学生科研项目申报资格。
第十三条
院内各组织有义务负责宣传和积极参与此项工作。活动的开展范围、深度、参与学生人数、成果水平等可作为对该组织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
经立项的学生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项目组,须向学院申请,经组织批准后方可参加国内外科技类竞赛,在参赛的时应注明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
第三篇:课程实施水平教师问卷
市教师问卷内容
(均为选择题)
1.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2.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开展情况
3.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学校课程改革开展情况
5.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情况
6.仪器、设备、图书管理使用情况
7.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8.执行课程计划、控制课业负担情况
9.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情况
10.对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
A.德业勤绩B.工作量和成绩C.考试成绩
D.领导印象
第四篇:《课程与教师》读后感[范文模版]
本学期,我们综合组共度共写的书籍是《课程与教师》,是由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著,由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翻译。全书分为26章内容,两个主题,五个方面,一个方面探讨课程,一方面探讨课堂,一个方面是学校问题的思考,一个方面谈论教师,一个方面谈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我这一阶段了解的是关于课程方面的一些论述与表达。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从课程方面,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该作者对课程的话语的转换进行了谱系学的研究,从儿童中心主义、社会效率主义到社会改造主义,再到社会时应注意的变革。在此基础之上,他进一步认定课程是学习经验之履历,学习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教学为反思性实践。但是,在美、日、英国等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影响下,作为文化的掌握与消费的课程由于私事化而散失了他者性和协同性,因此需要超越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局限。
其次,重新审视了课程,从两者之间的对比,认为课程需要从传递中心课程到对话中心课程的转换,扩大课程观,着眼于儿童的课程,并探究课程开发和课程审议。传递中心课程注重实现人人平等,关注后天能力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认知能力。而对话中心课程注重实现传递中心课程所秉持的3项教育价值。不仅为儿童的将来做准备的被动学习,而且能动地学习他们所直面的此时得到课程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与教学中习得的知识,与其说是作为教师单向传递的结果,不如说是儿童同教师、家长双向多向对话中创造的。此外,对话中心课程还注重提升每一个儿童和成人所拥有的知识的量和质的课程。
再次,对后现代主义与课程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后现代话语的嬗变进行了谱系学的探究,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既不是否定现代,也不是超越现代,在此基础之上批判了后现代的封闭式循环系统,倡导构建谐和的“微型叙事”。
书中课程的部分叫人难忘的部分对课程是经验的厘定,由传递中心课程发展到对话中心课程的转型。作者在书中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就是课程话语的变革。
在读完这一章节后,发现在后现代语境下,课程话语发生了变化,今天更多的专家和学者重视“课程作为经验”来看待,我以前看到北京师大丛立新教授在《课程论问题》一书中探讨“课程作为经验”的说法,因为,我一直受时施良方先生的课程总结的“六种定义”影响,一直不确定将课程定义为哪个方面更好,因为我们传统的都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或者科目。同时,关注对话的课程这个方面,因为理解对话课程观是对技术工具课程观的颠覆。
第五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作总结
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作总结
根据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规划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进一步加强我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引导青年教师确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提高青年教师高职教学理念把握和课堂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系举行了旨在检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目的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竞赛”活动,经过紧张的初赛、决赛,活动已圆满拉下帷幕。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1、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展现青年教师的实力和活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本次活动8个教研室共有42名青年教师参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大学语文组、旅游组、基础课组和学前教育组成立了4个评课小组,逐一听课、评课。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各评课组共推荐了12名青年教师参加第二阶段的竞赛活动。
3、第二阶段系部成立了由系主任王武同志牵头、徐唐炼主任、各教研室主任以及刘汉荣老师组成的评委组。从12月18日起,12名参赛教师在一周的时间内主要利用上课时间参赛,授课顺序通以各自上课时间顺序决定。
5、12月23日,全体评委集中对本次竞赛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评议,每一名评委都非常认真地对参赛的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通过评委的认真评议和量化打分,本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课堂竞赛活动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