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是教育扶贫的起点 三中 刘丹
爱是“教育扶贫”的起点
——师生结队帮扶心得体会
榆林市第三中学
刘丹
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为国家扶贫做的一项是“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所以“教育扶贫”其实是我们能带给国家精准扶贫最有效、最直接的贡献。
在这次活动中,我帮扶的学生是我们班一个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孩子,这名学生父亲早逝,母亲已六十多岁,疾病缠身,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有四个姐姐,全家基本没有经济来源,靠大姐夫妻俩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因为家庭原因,这个学生形成了难以管束及叛逆的性格,并且在班级中容易有自卑的心理,有些教师和同学也觉得他在部分方面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但该生为人正直,刻苦勤奋,可塑性较强。
根据这个学生的性格及学习情况,我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从心理和学习两方面对其进行帮助。期间我多次找他谈心,多次去他大姐家进行家访,多次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我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帮扶,这位同学成绩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性格上变得开朗温和。
这使我深切感受到了帮助学生进步自己内心的收获。作为人民教师,爱是可以完成转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的。这个爱是具体的,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地去感动、感化学生。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而不是感受到被零落和被孤立。我尊重他,尽可能地去发现他的闪光点,让他多参与教学活动,并适时给予鼓励,让他有成功的体验,并给他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修正,激发他学习的动力。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老师时刻关注着他,让他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双方都在收获,学生的姐姐经常打电话告诉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我从内心感受到我给这个家庭可能是微小的快乐和幸福感,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我认识到扶贫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让学生接受这份帮助,不觉得这是一种施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带着感情和责任做好工作,用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内心真正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关爱,让他们能正视人生的困境,逐渐摆脱内心上的自卑感,从思想上站立起来,这样他们才能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改变家庭,改变命运,回报社会。
第二篇:爱,是教育的起点
爱,是教育的起点
毛敏
爱,是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因为有爱,人类才能战胜一切,得以繁衍生息,绵延至今。
爱,无所不在,它无声无息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而教育,作为人类传传播的智慧,延缓理想的最重要的方式,则更需要用爱来导航,用爱来看君。
中师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老师曾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起点。“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很玄妙,但我反复咀嚼思索后却仍不能吃透,只是把它记了下来。
去年的九月,当我很幸运的被分配到这里,以一名班主任的身份与我的学生们朝夕相处将近一年的时间后,我忽然明白了这句话所蕴含着的全部含义:爱心、师爱、关怀、关注、包容………也许远远不止这些。
当我怀着忐忑和胆怯第一次走进我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目光充满了好奇,询问与期盼,尔后,我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渐渐平定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日程表从六点一直到晚上他们寝室熄灯后。很辛苦,但值得,一闭上眼,我就能看到学生们那满含祈盼的目光。它让我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与信心,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
说实话,当初为人师的激情和新鲜感,在日常繁琐事务中渐渐褪去那绚丽的色彩后,我心里确实打过退堂鼓,是平淡和单调勾起了我的厌倦,尽管它只在我的心头作了短暂的停留。但当我冷静下来,并把那个浮躁的我咒骂了若干遍后,我又变得和从前一样了,一样的生气勃勃、斗志昂扬。
因为我爱所有的学生,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没有丑小鸭和白天鹅之分。有时候,在班上看着他们嘻戏玩耍,听到他们的笑声,我也会很快乐地融入到这片欢乐的气氛当中。
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爱心也得到了回报,他们都能在这个班快乐地成长,学习。并都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端正,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劳动积极。至今,我还收藏着那封余志刚同学给我的一封信,有句话是我印象最深,并且带给我的震撼远超过了几年前看《泰坦尼克号》的感党。上面是这样写的:“老师,你很棒,我相信,只要是您带过的学生,一定都会成为英语大王的。”这对我是多么大的一种鼓舞啊!有生如此,师复何求!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纯洁滚烫的赤子之心令我深深地感动着,我问自己你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你的工作真的到位了吗?
“爱是教育的起点”。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它将是我永远的座右铭,给我鞭策和力量。
第三篇:幼儿教师演讲稿:爱,教育的起点
“”
爱,教育的起点
幼苗是参天大树的起点,小溪是大海的起点,砖瓦是高楼大厦的起点,爱是教育的起点。
起点有高低之分,但爱却无法衡量。爱,似力量、如春风、像阳光,她使万物茁壮生长。所以哲学家说:没有爱的教育,就象没有水的池塘。
童年时我常梦想:在蓝色的大海边、在碧绿的草地上,我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象花蝴蝶般翩然起舞、象百灵鸟般婉转歌唱。如今,我已实现了我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我才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才明白教师之爱的深沉和无价。
面对生病的孩子,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付出的是情真意切的慈母之爱;遇到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耐心等待传递出严师之爱;面对淘气孩子的物理耍赖,教师不是埋怨和冷眼相对,倾注的是真诚的理解和宽容之爱……这是一副副多么动人的爱之画面。有了爱,教育才有了起点。
教育因爱而生,所以教师把自己的工作视为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教育因爱而成,所以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
我将永恒地去坚持这样一个真理:爱,是教育的起点!
第四篇:爱是永远的教育
爱是永远的教育
——《做最好的老师》第五章读后感
爱华中学石安远
本学期,奎校长推荐我校每位教师阅读《做最好的老师》,我读完了这本书后,获益匪浅的是第五章《班主任工作》这部分内容。今日,我用自己粗浅的文笔谈谈自己在读了《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点滴感受。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换来的只是自己的感叹。每天晚上总在想怎样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构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
游戏时,学生就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 “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但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近,具有亲和力。
二、爱心
我们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不能简单的看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和沉思,这样就和 孩子走到了一起,这样“亲其师,则听其道!”不过爱学生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会妨碍其他更多的人。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是的,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 “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我们要爱学生,我们要为学生的“美丽的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把童年还给童年,在平等中培养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博爱。
常听到有的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下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
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地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理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我们的思想正在渐渐蜕变,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不会存在所谓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遥望未来的眼睛,有创新教育的理念。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的含义,明白班主任工作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近在咫尺了。
有人说:没有从事过教育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育生涯,是不完美的。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学习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
第五篇: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起点教育
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我的家庭教育观
程集中心学校 张学夫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起点教育,也是对孩子施加时间最长的教育。它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集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与一体的教育,重在熏陶和感染。家长是孩子人生的启蒙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造就孩子精彩的人生,非凡的业绩。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潜质,把孩子推上成功的巅峰。这是我们家长应该潜心思索的问题。在此,我就谈谈本人对家庭教育中的几点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和睦文明家庭,让家庭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许多事实表明,一个支离破碎矛盾重重的家庭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许多“问题儿童”的背后多是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因此,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一种温馨欢快的气氛中,孩子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就快,信息接受得就多。如果是在一种恶劣的气氛下,很多事情他就拒绝接受。因此,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不要让争吵声、搓麻将声和不文明的语言充斥家庭。我与爱人在家庭生活中很注意给孩子营造温馨的环境。我们俩人发生矛盾时总是避开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们从不争吵,不讲不文明的语言,更不会在家庭摆麻将桌,从事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活动。
二、坐下听,蹲下看,平视孩子
要从小培养孩子平等、民主的思想。不要因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就对孩子居高临下。要与孩子平等对话,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我要怎样就怎样,甚至大打出手。如果是这样,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吵架,不讲话,不沟通,甚至离家出走、轻生等。这样必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因此,作为家长对待孩子也要尊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和孩子好好分析,错在哪里,把道理说清,指出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样从小就受到尊重的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别人,才会有平等的理念,民主的思维。我们家中遇到孩子犯错时,并不是打骂,而是静下心来帮孩子分析道理,找出错误根源。我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时,有次看到同桌有一个漂亮的带有铁臂阿童木图案的双层文具盒,很是羡慕,希望也拥有一个这样的文具盒,想把文具盒带回家让我们看看,好给他买同样的文具盒。他在和同桌商量未果的情况下,未经同桌允许把文具盒装到自己的书包内。同桌找不到文具盒,哭诉到老师那。老师了解了情况后,并没有急于批评我的孩子,只是答应孩子的同桌第二天给他找到文具盒,然后老师向我们了解了情况。下午放学后,孩子把文具盒拿给我们看并要求也给他买同样的文具盒。我们首先称赞孩子的欣赏眼光,并让他说说当时是怎样想的,然后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同意才可的道理,否则就变成了偷窃。孩子听懂了我的意思,很羞愧地低下了头,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 的东西了。这既让孩子认识到所犯错误,也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从而避免错误的重复。一句话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由单方面的命令转向平等沟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平等民主的思维。
三、教育孩子做人之道 培养孩子博爱之心
“学会做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中小学生“四个学会”中的首先要学会的,作为家长,更是对孩子“学会做人”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与教育,其结果造成孩子智商很高,情商白痴,只会解题学习,不知与人交流,不懂关心别人,没有感恩理念。换言之是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是不会孝敬父母、感恩尊师、感恩社会的,更不要奢望让他富有爱心了。两年前我看到一个报道,湖南一个“神童”,上学时一直由母亲陪读,小小年纪就被保送上大学,然后又以高分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但两年后由于自理能力差,被退回。据说网络正流传着一个事例:一名收破烂的老人不小心划破了一年轻女子的牛仔裤,因拿不出对方要求的50元赔偿款,老人下跪十次都不行,当时 老人手里只有8元零4毛。破衣母女对老人横加责骂,直到看不惯的路人为老人凑够了50元钱才算罢休。显然这位母亲是大错特错的,她的教育更是失败的。她的女儿和她一样没有爱心,不懂得关爱他人,同情弱者,更是恃强凌弱,丧失公德,最终遭到网民的一致谴责。这两个事例说明家长教育孩子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会做人”。
在家庭教育中,我总是鼓励孩子要多与别人交流,且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向贫困地区捐款或为贫困生提供资助,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总是赞成孩子尽力多捐,并且是他平时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这样,促进了孩子责任心、博爱心和上进心的形成。因此说在“做人”方面交白卷的孩子,只能是一个“无情”、“无能”、“无责任感”的孩子,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成功也是很艰难的。我们要教育孩子“以学立业”还要“以德立身”“以能立世”。
四、给孩子成长的自由,调动孩子成长的“内动力”
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要建立家庭中的亲情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就要从尊重孩子的开始。而事实上现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即生活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空间越来越小;外界压力越来越大,内在动力越来越小。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看护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过分关心,过多呵护,过度保护造成的。治理这“三大三小”现象的法宝就是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亲自去体验成长中的辛酸与快乐。做孩子成长中的导演而不是演员,做孩子成长的向导而不是拐棍。对孩子的成功予以 4 鼓励,对孩子的挫折帮助分析。善意的劝导,充满希望的鼓励,会使孩子扬起生活的风帆,促使他们渴望成功力的提升。
五、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孩子
“指责中成长的孩子怨天尤人;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好斗逞能;恐惧中成长的孩子畏首畏尾;怜悯中成长的孩子自怨自艾„„”。
这是一位心理学家对孩子的成长与环境关系的概括。他概括了七种不良环境与七种健康环境下孩子成长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理暗示与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胜过爱自己,这样“超重”的爱使他们倍感压力。我们之所以会施加这样“超重”的爱,是因为为人父母者有几种不正常的心态在作怪。一是补偿心态:认为自己这一生中有些心愿没有达成,寄希望于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完成自己的心愿。像我们这代人,有很多人没能进入大学门,就寄希望于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读一个好的大学。二是虚荣心、攀比心: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比别人的孩子优秀,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作为家长,我们要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不求孩子去做人上人,但求孩子做好人中人。父母健康的心态同样会感染给孩子,他们也会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坎坎坷坷。
以爱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孩子也会以爱的成果回报父母。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关注,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父母的脸色和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一切。
我的家庭教育观
张学夫
程集中心学校 2010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