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解读
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
穆村一小 崔海燕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 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 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 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 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 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1)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更多最新小语优秀论文推荐点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点评 李远成 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 12:49 回复 举报 网站工作室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4-3 22:00 编辑 抢抓契机 巧妙引导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小学 曹德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作文难”的问题目前仍然比较普遍,作文教学费时费力的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基于我校学生作文的现状,我校从2003年起,把“活动作文”作为学校研究的课题,历经5年的时间,形成了我校作文教学的风格。今天我回报的题目是《抢抓契机,巧妙引导》
一、抢抓生活契机,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他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捕捉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1.关注自然。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一年级的韩老师在带领学生上课间操时,感觉风特别大,这是学生都感受到的,韩老师抓住了风大这一天气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韩老师神秘的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说着板书“风”,接着问:“今天的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风特别大。”“你能说说风怎么大吗?”有的同学说:“刮得我不敢睁眼睛了。”有的说:“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树上了。”有的说:“刮的我走不动了。”……“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今天为什么刮大风吗?”学生们稍作思考便纷纷举手,有的说风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说风爸爸饿了,有的说风爷爷生气了……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美丽的树叶贴画》《秋韵》《落叶情》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
2.关注身边小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二年级的高老师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他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3.关注媒体信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生活无时不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关注媒体信息,感受国内国际事务对自身的影响,是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好机会,也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时机。在5.12大地震后的一段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说说地震中最感动自己的事”作为话题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感悟爱。在“神七”发射的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走近神七”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题,让孩子经历了看电视了解,查资料深究、课堂交流深化、作文表达的过程。要求学生每天抽出时间收看“神七问天”节目。关注“神七”飞天的进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抢抓活动契机,教会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1.切割活动过程,引导观察方法
有幸在《中国教育报》上认识了李白坚,认识了“新体验作文”,我们把李白坚进行新体验作文教学的案例一一下载,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一名语文老师,成为语文教师进行活动作文教学的范本。要求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隔箱猜物”的游戏时,把游戏分成了几个阶段,首先上台的是薛峰,马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薛峰上台时的动作、神情,并围绕薛峰上台进行说话训练;当薛峰点到贾展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贾展的心理活动,观察贾展的表情、动作;薛峰从箱子里摸出物体,进行表演,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薛峰的动作,揣摩薛峰的心理,以及贾展的表情、心理等等,让学生明白观察就要调动全身的感官,观察游戏双方、观众以及自己的不同感受。像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像“桌上拔河”、“铁锤锤蛋捶不烂”、“拼句游戏”等,活动彰显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规划系列活动,引导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为此,许多老师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个蚕,让学生细致的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进行蒜苗种植展览;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通过长期观察,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3.利用少先队活动,进行体验观察
我校是省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少工委利用班队会时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端正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恰当的利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进行写作训练,无疑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你得有点我来找》、《课间活动金点子》等是少先队活动的集中体现。每年的春秋两季,学校都要组织大型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式语文教师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例如:五年级师生“徒步赴黄河”拉练之前,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对于黄河的向往和对于这次拉练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将拉练之前的喜悦、兴奋和期待写出来。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又引导学生写出拉练之后的感受。很多学生写的情文并茂。《想说爱你不容易》、《坚强的意志》表达了跋涉70里路程的劳累。《心儿飞了》表达了还没有出发,自己的心已经飞到了向往已久的母亲河畔。《一人历险记》写出了一个掉队的孩子独自前行的艰难险阻。
记的有这样一句话:“听说的,我容易忘掉;看到的,我能理解;只有亲自做了的,我才掌握的很牢。”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学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动莫名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打开的思路就会一个个涌现出来,使学生的作文走向趣味与生动,走向丰富与真实。
第三篇: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
——资丘小学经典诵读课题组活动总结
资丘小学经典诵读课题组田承东执笔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将经典诵读进行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少年儿童最佳记忆能力时期组织经典诵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师生文学功底,启迪心智和提升文学素养。
资丘小学经典诵读课题组于2006年开始尝试师生经典诵读活动,从未间断。自2011年11月接手湖北省小学语文“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之“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后,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和学校的部署,积极地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 的主题研究活动。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资丘小学的特色文化。
在一年多来的“经典诵读”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的享受到了经典诵读的好处,品尝到了经典诵读的快乐,师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了重大提升。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向各位专家和同仁们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活动之前明确目标,在本次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之前,确定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基本内容:一年级——《百家姓》、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弟子规》、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增广贤文》、六年级——《声律启蒙》,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师生的情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二,活动之中落实方案
1,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组开展了全校性的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师生共读经典;推荐“班级经典诵读之星”;“美丽中国文明湖北”等主题读书演讲活动;推行经典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拓宽了经典诵读的道路。
2,与少先队的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我组开展了“人人诵读经典、个个争当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坚持天天诵读。学期结束,评选班级诵读小明星。
3,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一节校本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周主题诵读内容或全面复习,开展了或在班级内举行诵读表演。或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等活动。
4,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提倡“亲子读”、“家庭经典诵读会”等,相机进行“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大王”等评选活动。
三,多种举措行之有效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诵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学校大力支持。在小操场到大操场的必经之地,学校张贴了醒目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励志标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
2,课题组联合少先队举行“经典诵读我在行动”主题国旗下讲话,让全校师生明白讲普通话、诵读经典的意义和重要性,倡议师生亲近母语,共同行动。
3,教导处通过经典诵读课程的安排,让师生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诵读经典,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人文素养。
5,每学期评选“课外经典阅读小明星”,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写读书笔记、编写手抄报等活动,并定期举办交流评比。
6,结合各项诵读竞赛,开展经典阅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经典诗文朗诵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四、扎实研究收获喜悦
1,沉静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习效率。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
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学习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有机地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最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提升了教师的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活动,逼迫老师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不得不加满自己的“一桶水”,让老师在教学之余,努力的去接近经典,诵读经典,从而陶冶了自己的情操,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主动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达到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同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之,从小让孩子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相信,只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研究,多实践,让“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资丘小学的校园必定溢满浓浓的书香!
2013年4月
第四篇: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目的: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一位哲学家如是说。习惯作为行为和性格的中介物,其意义何其重大。“学习习惯”是学生习惯的一个方面,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的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的倾向。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会对学习语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语文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学习习惯尤其重要。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只追求学生表面上学习的热闹,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许多新老师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的经验,不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带着这些疑问,我校向上级教科研部门申报并立项了“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的课题,对我校部分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的确定:
调查对象:黄石市武汉路小学30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三个班163名,二年级四个班137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堂内的行为习惯表现及课后的学习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8份。接着一、二年级各7个班的语文教师结合平时教学中的观察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分析,此外,随机抽了各个班的20名学生进行交谈,按照事先拟定的提纲和他们进行了谈话,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一)问卷及谈话的提纲如下:
(1)你想成为一个有学习好习惯的孩子吗?为什么?
(2)为学生呈现一幅描述多种学习习惯的图:(主要有认真、细致、自觉、主动、积极探索等良好习惯和与之相对的不良习惯。)
a、看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哪些事做得好?哪些事做得不好?为什么?
b、你平时在做这些事时是怎样的呢?
(3)你喜欢语文吗?你想怎样和语文成为好朋友呢?
(4)你喜欢以前的老师吗?为什么?你最喜欢怎样的老师呢?
(5)你知道读书、写字的姿势是怎样的吗?
(6)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吗?看哪些方面的书?
(7)你能按时完成作业吗?做完作业有检查的习惯吗?
(8)你能用心听取别人说话或他人的意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吗?
(二)谈话的目的主要想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是否具有这样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目前已具有哪些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3)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自觉地形成某种良好学习习惯存在着何种程度的关联。
(4)教师的态度、教育观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影响。
(5)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怎样的影响。
(三)问卷、观察、交谈三结合调查情况分析:
1、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
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一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但限于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只有10%的学生能较好地说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这说明了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
学生都能说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说明他们具有了辨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67%的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反映了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习惯,也告诉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儿童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然是长期的和反复的。
2、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相关。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喜欢的占65%,不喜欢的占16.67%,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占18.33%。想通过不懂就问、学习认真、专心听讲等好习惯能使自己学好语文的占60 %,认为多动脑、多思考就能和语文成为好朋友的占25%,认为只要多做练习、多看课外书和语文成为好朋友的占15%。这些现象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他能否自觉地形成某种良好学习习惯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但学生由于年龄小,性格不稳定,他们还不能明确地认识到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又一任务。
3、教师的文化素质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影响。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以前与自己很接近的老师。其中80%的学生还因为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教给自己很多东西;10%的学生是因为以前的老师让他当小组长等能管别人的“官”;还有10%的学生则是因为老师的容貌、才艺等因素而喜欢某位老师。而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则具有以下优点:亲切的谈吐、关爱学生的心、不偏心、讲道理、拥有多方面的才能。这个问题的调查说明: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4、家庭环境因素也将影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许多家长只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往往忽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孩子在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上形成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不良学习习惯:(1)事事包揽。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点事,就会影响和耽误学习。因此事事由父母包办,不注重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如渴了大人给倒水,铅笔断了家长帮着削;书包乱了父母整理。这些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影响孩子学习的自觉性。(2)过分宠爱。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不管好歹,要什么给什么,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思办。家长以为这样才是关心和爱护他们,但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从行为上就难以约束自己,自制能力差。在学习上就会变的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一旦遇到挫折,也会打退堂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3)期望值高。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考虑其接受和承受能力,强迫学这、学那。这样就使孩子整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而引发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4)重“言”轻“行”。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说的多,做的少,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如在家打麻将、玩游戏机、看电视听音乐声音过大等。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家长的行为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四、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以上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以上的现状,学校“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组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从小事抓起,打好基础;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从严抓起,循循善诱;从激励抓起,注重效果,总结出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常规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①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预习前,老师要根据教材难易和学生水平,提出明确具体的预习要求.预习时,可以通过朗读或默读等方式,了解文章的内容,摸清文章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写作的意图。可以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扇“心灵的窗户”,可窥见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注解,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等,来疏通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字、词、句。对于基本功较好的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文章提纲(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及时抓住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
渡句等重点句和重点段。)。还可以把新课文与已学过的文章进行比较预习,这种预习法,强调知识的迁移,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又可获得对某些知识的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复习是学习之母,搞好复习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习则以读当天教的内容为主,教给学生用尝试的记忆方法,把当天课堂学习知识告诉家长,听写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等。
② 认真书写的习惯
A、晓之以理,初步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
正确的坐姿。写字教学第一课的内容就是讲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出示写字姿势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按从上往下的顺序先重点注意图中小朋友的坐姿,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观察:写字时是怎么坐的,手臂是怎么放的,胸口与桌缘的距离怎样,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怎样等。指名答、齐答,使其初步了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和上身稍向前倾,不向左右偏斜,身体坐正,腰背挺直,两臂平放桌面,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纸要放正,两脚平放地上,稍稍分开与肩同宽,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为一拳。教师示范,学生摹仿,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评价来加深印象。
正确的执笔姿势。在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坐姿后,再来强调正确的执笔方法,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图中学生五指是如何执笔的。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手离笔尖一寸,食指、拇指捏住笔杆,无名指、小指垫在下面,五指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教师要对全班同学一个一个的检查,发现有错误的及时纠正,对掌握较差的同学要手把手地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其完全掌握为止。
正确的运笔姿势。低年级学生是用铅笔来写字,中年级学生是用圆珠笔或钢笔来书写,手腕放在桌上,不像书法可以悬腕。写字时不是每个字都要移动手臂,大多数横画是靠手腕内旋来完成,竖画则是靠指力下压,撇、等较舒展的笔画则要“缓行、急收”,让学生来练习运笔,教师示范,展示笔画运行过程,使其不仅学“字”,更学“法”。
B、促之以行,严格督促,养成习惯。
“一时易,一世难”,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靠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训练。要时刻注意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写字姿势,发动同学互相督促,互相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得到纠正。
C、识、写结合。
写字教学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写好汉字,首先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的事,责无旁贷。在上好写字课的同时,要把写字与识字、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并在课堂教学和各种作业中进一步落实。
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做到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什么时间,只要提起笔来写字,就要严格遵守正确的写字姿势。特别要抓紧日常语文作业这一练写字的最好机会,和各科老师取得配合,共同督
促学生的写字姿势,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天天在练字”。
D、展开竞赛。
利用小学生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适时适量的展开一些关于写字姿势的竞赛,可分成全班、小组、个人等形式,通过形式活泼多样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的概念,加深印象,表扬先进,促其更上一层楼;鼓励落后,使其努力看齐。
E、为人师表。
师生之间存在着表率与效法的关系。“师者,人之模范也”。身教重于教,教师要以自己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习惯。
③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为此,语文学科要制定出系统的作业格式要求,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为培养学生从小按时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下表:
和时间赛跑,比一比谁的脚步更快
序号
今天我要完成的作业
我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比计划时间(浪费、节约)多长
原因
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长成后的生活会有重要的作用。
④ 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严守时间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成功的保证。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时间的教育。他说:“儿童年轻起,就应当受严守时刻的训练,清清楚楚地给他们划出行动的范畴。”孩子往往玩起来没完,看起电视来也会忘了一切。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定一个严格的时间表。如每天放学回家先做作业,作业完成后看电视半小时左右,8点按时睡觉,早上6点准时起床,慢慢让学生养成习惯,由家长督促到自觉做到。
(2)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的火花才能在思考中迸发闪烁。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应有“度”的把握,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之后,能获得一定的收获。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氛围和学会提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创设“爱”的气氛,用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然后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其次,教给学生会提问题的途径:A、从知识的起源“怎么样”、“为什么”及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去寻找问题;B、从“新”“旧”知识认知结构的矛盾交接处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不一样呢”;C、从多角度思维处提出问题,如“还可以怎么想”“假设„„又怎样”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既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遇事积极主动的很好途径。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七河镇五峰完小黄瑶春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某些精要的东西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做人真有用处”。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关系到他的整个学习生涯,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有规矩。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地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即有意的强化训练。
二、课堂教学──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五船山《俟解》中说道:“养习于童蒙”。告诉我们对于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从早期抓起。学生有内部动力,对学生良好的语
文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外部的引导和强化往往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低年级小朋友语文学习注重于读、写两方面。那么,如何从这两方面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读的习惯培养
教材在朗读方面提出了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紧扣这三点要求展开朗读训练,从而培养习惯。
1、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正确。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
2、精读。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再帮助归纳,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有些老师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不会提出什么问题。其实,正是他们小,他们的想象力就比较丰富,只有从小培养,才能提出更多更精彩的问题。“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对此不够重视。该习惯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执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不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二)写的习惯培养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就必须做 “三个一”的要求,并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好习惯。要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的习惯,我总是要求学生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都要一笔一画地
写,认认真真地写。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充分利用教师范写的作用。在教师范写时,可以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就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及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真书写习惯的养成。
2、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过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刻,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一笔一画认真描,且应一笔描成笔笔到位。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促而成的,所以,我在每次作业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情况。
3、我在班内还开展了“一日一字比美观”,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许多有识之士形象地说,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就像是跛子腿走路,跛子腿怎能学好语文?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既需要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来培养,更要用开展课外阅读来培植。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喜欢阅读,同时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其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还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把校外的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
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我相信,小学生如能形成这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必将是“好习惯,终受益”,不愁学不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