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前丰小学三个项目试点实施方案
毕节地区“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等文件精神,完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基本需求
毕节地区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2010年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协议共建的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是贵州省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
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约654万人,生产总值600.85亿元,财政总收入127.5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2.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仍然靠后。
(一)发展现状
全区现有小学2519所,教学点312个,教职工44098人,在校生1100915人;初级中学282所,九年制学校76所,教职工20846人,在校生431870人。其中:寄宿制小学2所,寄宿生459人,占小学在校生的4‰,寄宿制初中213所,寄宿生88407人,占初中在校生的20%。学生宿舍建筑面积33.71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宿舍0.41万平方米、初中宿舍33.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其中小学生食堂0.36万平方米,初中生食堂7.74万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1.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学校办学条件较差,20%左右的村级学校无围墙和校门、活动场地未硬化、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不全不齐。
2.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2010年,全区小学班额在66人及以上的班级有3062个,初中班额在66人及以上的班级有2082个,“大班额”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数量上基本满足,但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英语、音体美等学科兼职教师约占学科教师的15﹪左右;寄宿制学校缺宿管人员、医务人员等编制。
4.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数量少,全区仅有2所,无法满足学生住宿学习的需要;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条件差,生均宿舍和食堂面积远远低于省颁标准。
(三)基本需求
毕节试验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山高路陡,人居相对分散,现有学校服务半径、规模班额、办学条件等仍然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要,农村孩子“上学苦、吃饭难”的问题突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难度大。因此,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立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是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1.根据省教育厅颁布的寄宿制学校生均宿舍建筑面积标准(小学、初中均为3平方米/生)和生均食堂建筑面积标准(小学、初中均为1平方米/生)测算,全区现有初中寄宿制学校仅能解决11.1万名学生住宿,小学寄宿制学校仅能解决1300名学生住宿,初中生食堂仅能解决7.7万名学生就餐,小学生食堂仅能解决3600名学生就餐。
2.按照《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毕节地区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现有在校生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区小学将调整为2000所左右,初中将增加到500所左右,小学在校生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初中在校生增加到45万人左右。按照《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区寄宿制学校至少要满足70%的初中生和30%的小学生的住宿需要,因此,今后五年至少还要解决20万名初中生和30万名小学生的食宿问题。按照省规定的生均宿舍面积和生均食堂面积测算,至少需要新建初中学生宿舍60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90万平方米、初中学生食堂20万平方米、小学生食堂30万平方米。
3.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79号)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区至少需补充小学教职工3500人、初中教职工7300人;至少需配备寄宿制学校各类管理人员9000人,其中初中宿舍管理人员1000人、安保人员1000人、心理咨询员500人、医务人员500人;小学宿舍管理人员2000人、安保人员2000人、心理咨询员1000人、医务人员1000人。
二、改革试点任务和目标
(一)改革试点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规定毕节地区承担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是:“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我区将结合实际,重点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实践。
1.探索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1)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入点,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苦、吃饭难”问题;(2)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搭建覆盖全区学校的教育综合信息平台,为农村学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3)以加快农村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4)以构建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和支教为手段,引领和扶持农村义务教育提速发展;(5)以加快城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和优质资源合理配置为契机,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择校”问题;
(6)以鼓励社会力量适度参与举办义务教育为辅助,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入和办学体制,解决城镇化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孩子“读书难”问题。
2.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得起”的投入机制;(2)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得好”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机制;(3)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用得活”的办学机制。
(二)改革试点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力争到2017年底,90%以上学校办学条件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所有学校教职工与学生的比达到贵州省教职工编制标准,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20年,达到基本均衡。
2.阶段目标
从2011年起,以黔西县作为毕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先行试点县,总结经验,探索路径。2012年在全区全面铺开。
(1)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到2011年底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
(2)强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宿舍建设。到2015年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70%。
(3)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到2015年完成1.6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任务,实现农村教师“安居乐教”。
(4)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教师数量基本达到贵州省教职工编制标准,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5)大力提高义务学校办学水平。到2012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3%。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到2017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形成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农村义务教育环境。
三、改革措施
(一)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1.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集中和贫困山区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苦、吃饭难”问题;
(2)积极推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或“协作发展”,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3)适度推进城区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探索城区民办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办学+托管”的管理模式;(4)引入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在城区建设和举办以农村学生为对象的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让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城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2.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1)按照国家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中小学教职工,优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的问题,配齐配全寄宿制学校宿管人员、安保人员、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员等。
(2)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养培训机制。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十二五”期间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常态培训和专业培训机制,实施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
(4)建立健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之间教师交流的制度。
(5)建立健全城乡学校校长轮岗交流制度。选派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挂职锻炼,校长轮岗交流的比例每年不低于20%。
(6)选派公办学校优秀教师支持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支教。3.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治理机制
(1)建立健全城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就近入学制度,按划片区和户籍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就读初中。
(2)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制度。城区中学原则上只招收各自招生服务区范围内的学生,到2012年,各县(市)城区中学择校生控制在招生数5%以下,2015年城区各中学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招生数2%以下,2020年基本消除城区学生择校现象。
(3)建立控制“大班额”制度。2012年前,初中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小学班额控制在54人以内;2015年前,初中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小学控制在50人以内;2017年底,实现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的目标。
(4)建立合理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培育机制。调整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步伐,逐步推进办学水平均衡。
4.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远程开放式教学改革
(1)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教育综合信息平台站点“校校通”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班班通”工程,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2)加强“平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与省内外优质学校的合作,建设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库,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分享现代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5.推进“六个三”工程实施,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育人新模式
(1)加快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三维和谐教育”;
(2)加快营造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品德教育的“三维德育环境”;(3)加快搭建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有机统一的“三维育人平台”;
(4)加快构建人格与人性化、科学与民主化、制度化与文化等有机结合的“三维学校管理体系”;
(5)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育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三项改革”;
(6)加快实施强健学生体魄、健全学生人格和增强学生智力(学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三维学生成长模式”。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投入体制
(1)建立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分担机制,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常态投入和倾斜支持;
(2)争取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发展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捐资举办寄宿制学校;(3)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寄宿制学校基本建设征用土地、规费减免等方面享受最优惠的政策;
(4)利用闲置校舍置换资金等途径筹措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2.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机制(1)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寄宿制学校;
(2)建立城镇化建设、城镇新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与义务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机制;
(3)建立完善县级政府统一规划,乡镇负责征地和“三通一平”,教育部门牵头,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配合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机制。
3.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使用机制
(1)建立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乡级政府监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管理、学校具体使用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
(2)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三全”(全程跟踪、全面监管、全员参与)、“三防”(物防、技防、人防)、“三沟通”(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管理体制机制;
(3)完善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安全隐患日排查制度、及时整改和限期整改制度,设立寄宿制学校警务室,落实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教职工“一岗双责”责任制和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师生安全应急能力培训机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安全自救自护演练活动;
(4)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与医疗机构及时沟通救助机制、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寄宿学生疾病预防报告制度;
(5)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难”问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低成本”运行模式和贫困寄宿生资助机制(1)建设寄宿制学校小农场,实现降低学生生活成本和开展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由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按照学校规模就近为当地中小学校调剂、划拨一定面积的土地,一般为1亩/100人,由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果蔬种植和猪、鸡、鸭、鱼养殖,鼓励寄宿生勤工俭学,解决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肉食果蔬供应问题,降低学生生活成本。同时,在寄宿制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渗透。
(2)建立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孤残学生生活费,所需费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3)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以实物折合生活费用的机制。家庭贫困学生自带生活物资,由学校按市场价格将生活物资折合为生活费。
(4)减免寄宿制学校50%的水电费,免收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所有税费。5.创新农村寄宿制学校文化娱乐活动形式
(1)构建全方位渗透的寄宿制走廊文化、围墙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班级文化;(2)建立寄宿制学校学生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书法、绘画、舞蹈、手工、体育等活动;(3)因地制宜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礼仪、德育和区情教育等活动。
四、进度安排 2011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食堂20万平方米、小学生食堂30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
5.制定毕节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初步建立切合县域实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
2012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2013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2014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2015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
5.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基本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6.对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召开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会,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表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典型,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五、配套政策
(一)制定《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三)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编制及聘用办法》;
(四)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小农场建设实施方案》;
(五)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贫困生资助办法》;
(六)制定《普通高中“配额生”招生办法》;
(七)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后勤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办法》;
(八)制定《“六个三”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九)制定《城镇新区开发建设预留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管理办法》;
(十)制定《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及实施方案。
六、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毕节地区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专员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教育局,负责统筹全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和管理实施等工作。2.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委行署年度工作重点、“十件民生实事”,每年与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常态投入和倾斜支持。2.确保地、县级财政教育经费“三个增长”。3.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4.“十二五”期间,行署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支持各县(市、区)探索寄宿制学校“建、管、用”试点经费。
5.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县级政府财政预算,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比例单列教师培训经费,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5%以上用于教师培训。
(三)制度保障
1.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县级政府主要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义务教育工作职责的考核制度。
2.地区将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3.制定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优秀教师奖励政策和农村教师住房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建办学制度。5.建立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
七、责任主体
地区行署、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其教育行政部门。
八、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
(一)风险分析
1.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增加学校管理难度,影响办学水平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成本增加,学校难以承担管理所需经费。
2.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增加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好后入住率低,导致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应对措施
1.多渠道筹措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2.各县(市、区)每年按照常住人口设立人均不低于1元的经费,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补助。
3.同步实施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三项建设”,在建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确保教学和管理人员到位,管理服务制度到位。
4.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村家长放心地送孩子到寄宿制学校住宿和学习。
九、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
(一)预期成果。预计到2015年底,全区60%以上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寄宿制学校基本能够解决70%以上的初中生和30%以上的小学生的食宿问题,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苦”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
(二)推广价值。为贫困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
第二篇:龙岩市教改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龙岩市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作者:教改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1-11-9 17:11:06 访问次数:19
2龙岩市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1]83号)精神,按照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 目的安排,以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在部分县(市、区)和学校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推进教育改革。为使教育改革试点科学有序进 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着力点,解放思想,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着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加强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力求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所突破,又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
3.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校先行先试。注重整体部署和局部试点有机结合,深入实际,加强协调指导,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确保试出典型、试出经验,发挥试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发展教育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集聚改革思路,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局面。
二、目标任务(共7大类37个项目)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的战略目标,组织实施七大改革试点任务,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步伐,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上取得突破。到2012年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上 下结合、全面联动的教育改革局面;到2015年力争取得关键性成果,在教育改革试点中做到实施先行、突破先试、进展先进、经验先出;到2017年力争通过 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化和推广,探索一条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现龙岩特点的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子。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7个)
(1)探索建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新罗区红坊中学1个省级试点项目)。
(2)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新罗区教育局1个省级试点项目)
(3)推进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建立高中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弹性学制等人才培养模式(龙岩一中、永定一中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4)探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方案(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新罗区白沙中心小学、长汀县新桥中心学校等3个省级试点项目)。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2个)
(5)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度集中办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永定县、上杭县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3.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7个)
(6)积极探索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永定二中、龙岩三中、龙岩市松涛小学、漳平市实验小学等4个省级试点项目)。(7)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建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龙岩市教育局1个省级试点项目,确定新罗白沙中小、漳平实小、永定三中、新罗白沙中学、上杭二中、连城朋口中学等6所学校为试点校)。
(8)综合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龙岩市普教室、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4.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0个)
(9)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新罗区1个省级试点项目)。
(10)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长汀县1个省级试点项目)。
(11)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长汀职业中专学校、上杭职业中专学校、永定侨荣职业中专学校等4个省级试点项目)。(12)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龙岩农校2个、永定侨荣职业中专和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合1个、龙岩财校等4个省级试点项目)。5.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3个)
(13)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考中招制度改革(龙岩市教育局1个省级试点项目)。
(14)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和招录办法改革(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6个)
(15)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动物医学、应用化学)(龙岩学院2个省级试点项目)。
(16)“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龙岩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17)“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龙岩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
(18)“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闽西职业技术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19)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1个省级试点项目)。7.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个)(20)组织开展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上杭县1个省级试点项目)。
(21)全市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三、工作机制
改革试点工作实行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充分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的领导和管理体制。
(一)由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称市教改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改革工作,统筹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 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教改办)设在市教育局,承担市教改办日常工作,市教改办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综合组(设在市普教室)。各相关单位 按照责任分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积极推进全市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二)市教育局具体负责试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相应的试点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指导小组,落实试点项目的日常管理和推进工作。
(三)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按照省、市教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试点方案,推进试点实施,督促检查,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四)试点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市—县—校”分级推进、组织实施;试点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由试点单位领导担任,实施好试点项目工作,并及时向相关业务科室和市教改办提供阶段性材料。
(五)市教育局负责4个市级直属项目,其余项目由相关县(市、区)和高校负责。市教育局各业务科室负责对相关试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了解进展情况,加强指导和推进。市教改办综合组负责汇总上报各阶段有关材料,做好总结、宣传、推广等工作。
四、项目管理
(一)启动实施。纳入省里确定的改革试点,由各县(市、区)、各相关学校提出任务书和具体实施方案,经省教改办审核备案后启动。
(二)过程管理。各试点项目要切实抓好项目启动、进程调控、阶段总结、方案调整、评估检查等关键环节,做好人员 和资源配置工作;充分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预案;及时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在试点过程中,原则上不得更换负责人及参加人,如确需 调整,经市教育局、高校同意后,向省教改办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备案。
(三)跟踪评估。各试点工作小组会同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建立分类指导和评估机制,按分级管理对试点项目进行全程跟 踪,不定期进行调研指导,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检查。每次评估检查,试点工作小组、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向市、省教改办提交评估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市教改领导 小组定期研究试点工作中的问题,统筹协调解决。
(四)动态调整。根据每半年的评估检查情况,市教改办将对试点过程中出现工作效率、组织管理等问题的试点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对整改措施不力、逾期不能完成的项目予以撤销。各试点项目,有特色、成效好的,经相关试点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推荐,给予表扬。
(五)项目验收。试点项目完成后,由市教育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评估(高校的项目由高校自行组织),并向省教改办正式提出验收申请。
(六)总结推广。各县(市、区)、相关单位要认真收集、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报送市教改办。市教改 办将通过市教育局工作简报、门户网站以及汇编等,公布阶段工作报告、评估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市教改办将根据改革试点推进情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组织 交流、积极推广。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抓好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切实抓紧抓好。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加强管理,科学 制定实施方案,努力推进实施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大力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实施改革试点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将这项工作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项目内容和改革措施,掌握进展动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各试点项目围绕改革试点目标,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聚焦体制机制创 新,落实配套措施,制定支持政策,做好各种应对预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人,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清楚、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各试点项目要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按照分阶段目标制定好推进措施,对实施中需要突破的政策和规定,要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原则和精神,及时出台指导性文件;对于实施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实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并做好预案;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汇报,避免出现大的偏差。
(三)统筹协调,确保取得成效。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本地各学校的各项改革试点要有一个前 瞻性的通盘考虑和整体实施方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协调、及时总结,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推进。要督促各试点项目按照已经确定的改革 目标、实施内容和进度安排,着力在推进实施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实施先行、突破先试、进展先进、经验先出。根据各试点项目的需要和实际进展情况,各县(市、区)要安排必要资金,为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环境。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我市发展大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 益,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引起高度关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高度做好宣传发 动工作,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坚定改革发展信心。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改革;要多做问需于民、问计于 民的工作,多做政策宣传、解疑释惑的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2021年关于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2021年关于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为扎实做好我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工作,推动全区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转变,根据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做好xxxx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关于下达xxxx年农业生产托管资金计划及任务清单的通知》以及省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区辖x乡x镇x个街道办、xxx个行政村,耕地面积xx.xx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xx.xx万亩(其中玉米面积x.xx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xx.x%)。
截至xxxx年底,我区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到xx台,配套农具总量达到xxx台(套);玉米收获机总量达到xx台,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x.x万千瓦。全区机械化耕地面积达到xx.x万亩,机械化播种面积达到xx.x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x.x万亩。
二、项目实施的范围及任务
以玉米、马铃薯、杂粮等产业为主,引导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小农户分散化生产问题。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位前提下集中连片推进规模化生产。
xxxx年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x.xx万亩(其中:信义镇xxxx亩,吴城镇xxxx亩,枣林乡xxxx亩),发放补助资金xxx万元(其中:中央资金xx万元,市级资金xx万元),推动稳定活跃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快速形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三、项目实施内容
(一)补助对象。
全区范围内有一定规模、服务能力较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型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托管服务组织。(二)补助作物品种。
主要包括:玉米、马铃薯、谷子、杂粮等。(三)补助环节。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施的环节主要包括:玉米、马铃薯、谷子、杂粮等机播、机收、机耕、秸秆还田、旋地以及玉米机械化烘干等环节。(四)补助标准。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补助标准不得干扰我区农业服务市场的正常运行。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xx%,单季作物亩均补助规模不超过xxx元;已享受相同试点项目补贴的不再重复享受;防止“政策垒大户”,重点支持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服务小农户的补助资金和面积不少于xx%,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单个补助金额不得高于x万元。服务组织只向农户收取补助后的差价,具体环节补助标准如下:(1)机耕作业服务成本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2)农作物的机播服务作业成本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3)秸秆还田(或捡拾打捆)服务作业成本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4)农作物的机收服务作业(包括运输),玉米成本x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马铃薯成本x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谷子成本x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x元/亩,杂粮成本x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5)玉米烘干作业服务成本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6)玉米青贮服务作业成本x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7)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本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8)农作物苗期管理、中耕、追肥管理作业服务成本xx元/亩,财政补助资金xx元/亩,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
财政专项补助资金xxx万元全部用于以上环节,单环节财政补助金额占服务价格的xx%,环节合计财政补助资金每亩不超xxx元,补助农田面积x.xx万亩,具体补助金额按实际完成量为准。
(五)托管服务效果及标准。
1.作业机手要严格按照机械调试标准进行规范操作,确保托管环节作业到位。
2.耕要深浅一致,纵到边横到面,不留死角,作业面平整。
3.种要下籽均匀,深度适当,不断点,不遗漏。
4.防要做到药水配释到位,作业区内喷洒匀称,覆盖无死角,机械平缓作业。
5.收要做到无明显漏收漏割,籽粒破损率在最低范围内。
以上标准在不适宜机械大面积作业等情况不参照。
四、项目实施流程
(一)宣传发动。
印发宣传资料,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召开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调研座谈会,学习领会上级有关试点工作政策精神,讨论试点方案编制要求,布置落实试点工作任务,明确试点工作责任。(二)优选服务组织。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农经部门及所涉乡镇(街道办)要深入调研,广泛了解广大农户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需求意愿,掌握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能力、信誉、服务价格等情况,公开规范择优选择服务组织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确保服务效果。要通过公众网站等公共媒体公示服务组织名单,并公示举报电话。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的标准
1.服务能力强、服务范围广,财务管理规范、制度健全;
2.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营,原则上从事社会化服务达两年以上;
3.拥有与其服务内容、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业技术力量,各类机械经过年审,农机人员证照齐全;
4.在农民群众中享有良好的信誉,与其提供的服务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好评;
5.能够接受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监管;
6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在我区相关部门登记注册。
(三)签订服务合同。
参与项目实施的服务组织要与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地块、服务内容、作业时间、作业标准、验收方式等,同时参与项目实施的服务组织要与区农经中心及所涉乡镇(街道办)签订目标责任书。(四)提供作业服务。
服务组织按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五)检查验收。
乡(镇)、村在服务组织实施作业期间,要对项目实施区域、服务对象、作业环节、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严格把关,及时登记和公示;作业完成后对作业质量、作业面积进行核实验收(见附件x),掌握基本情况,并对本村享受项目作业补贴的农户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户登记、汇总、整理备案。乡(镇)、村对服务组织实际作业情况和备案资料的一致性、准确性、真实性把关负责,完工后进行全面验收。区项目领导组不定时对各环节进行随机抽查,区抽验农户比例不低于作业户数的x%,并出具验收报告。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明确的整改措施,对验收不合格整改后仍不符合标准的,取消其补助资格。(六)兑付补助资金。
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即每个环节实施完毕并经审核验收合格后,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服务组织按环节或年底完工后兑付补助资金。区农经中心对服务组织或村提供的每一个服务环节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进行科学核查,及时汇总有关资料,对资料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无异议后,及时兑付补助资金(见附件x)不得拖延。(七)监督项目实施。
项目乡(镇)政府负责组织村委落实计划任务和核实验收作业面积工作。项目村负责本村项目任务实施,按照下达任务指标,监督服务组织和农户签订服务合同,组织协调服务组织完成作业任务,作业单位要认真填写托管服务作业单(见附件x)。区农经部门负责试点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组织协调、督查验收工作。区财政按照服务合同实际作业量对服务组织进行补助。(八)总结及绩效评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完成后,所实施乡镇要及时总结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将绩效评价报告、工作总结和下工作计划,报送区农经中心,区农经中心汇总总结上报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并书面申请省、市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经中心,农经中心主任李卫平兼任办公室主任,人员从区农经中心、财政局等成员单位抽调。领导组负责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的领导工作,财政局主要承担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农经中心主要负责项目工作日常事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试点内容、支持环节和运行机制,聘请农机等专家顾问开展项目技术指导,做好项目落实和政策典型宣传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强化督促指导。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扎实做好巡回督导和业务指导工作。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区乡农经部门要加强调研督导,组织巡回检查,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推广先进典型做法,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行业规范管理,推进项目顺利实施。(三)保障工作经费。
区财政安排项目前期不低于x万元的工作经费。主要用于专家团队服务,宣传培训与入户指导,监督检查、试点项目验收与工作指导,试点经验总结与完善政策措施等。(四)严格资金管理。
农经部门要建立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业单》、《核验汇总表》、《支付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补贴档案”。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报账制、国库直接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受益人最终是小农户,不得抵扣任何费用,并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验收不合格的试点项目任务不得兑付补贴资金。对违规冒领补助资金、挪用或挤占资金等违规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通报。第四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技术服务规范》附件4: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情同意书
附件
4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知情同意书
为了您将来的宝宝更加健康、您的家庭更加幸福,政府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免费提供一次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建议在计划受孕前4-6个月内进行,内容包括优生健康教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风险评估、咨询指导等服务,主要目的是查找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有助于夫妇了解双方的健康状况,得到较为全面的健康指导,使计划怀孕夫妇在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下受孕,积极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帮助夫妇实现生育一个健康宝宝的美好愿望。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针对众多孕前风险因素中较重要或较常见的因素进行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反映的是夫妇双方现阶段身体状况。由于怀孕、胎儿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还会存在其他不确定因素,因此尽管此次检查结果正常,或者发现风险因素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后,仍有生育出生缺陷儿及发生其他不良妊娠结局(自然流产、死胎、死产等)的可能,怀孕后仍需定期接受孕期检查和保健。
如果您愿意参加本次检查,请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您的个人信息将会得到严格保密。
对上述情况,本人完全理解。经认真考虑,本人同意接受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并愿意和能够按要求接受随访服务。
夫妇签名:丈夫日期年月日
妻子日期年月日
服务人员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五篇:前丰小学2011工作督查报告
前丰小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工作督查报告
为了提高各学校的办学能力,进一步整理规范档案,全面落实各个方面的工作,秀水乡中心校组织人员对各校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督查。下面是对前丰小学做出的工作督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前丰小学坐落于秀水乡前丰村二组,它的前身是林玉珍前丰希望小学,距秀水乡人民政府6千米,现有校舍占地面积为380平方米,现有2个教学班,拥有教室5间,办公室1间,图书室1间,仪器室1间,服务覆盖前丰村三个组(由于学校“加固”工程未完工,前丰小学现租用民房进行教学工作)。
二、督查指标较好的方面:
1、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该校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适用的学校管理制度。领导班子职责明确、团结务实。
2、德育工作
成立了健全的领导机构。管理制度健全,目标明确,职责任务清楚;制定了德育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使德育工作成为教职工的共识
3、“两基”巩固
成立了“两基”巩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控辍保学措施得力,无留级生,无大班额现象,“两基”巩固资料齐全、规范,年报数据填报准确及时。
4、普实工作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学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实验教学工作纳入了学校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实验教学的有关政策,实验室管理规范,做到了账账相符、帐物相符、使用正常。
5、安全、综治工作
学校成立了安全、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责任人,签订了各级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安全工作计划、安全工作应急管理机构、各项安全工作的应急预案,开展了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等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周边环境良好,无安全事故发生。
6、规范办学行为
做到了认真执行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成立了党风廉政领导小组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前丰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方案》,教学常规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备课、教案编写、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自学的辅导、活动课和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作了严格规定。
7、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建立健全,档案内容齐全,能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仪表端庄,言谈举止无不文明现象,无违法违纪行为。
8、课程开发与管理
按照课程计划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并按课表上课。按照上级规定的学校行事历开学和放假,无停课现象发生。
9、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都制定了评比方案,并按方案进行了检查评
比、考核。全体教师按威教字(2007)88号文件要求批改作业、作文、目标检测并达标,能按上级规定的时间按时、保质保量的组织考试。全体教师授课、听课节数都达到了要求,提交了“五个一”材料。
10、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较为科学、合理、实效的发放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并严格兑现,真正做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
11、体育卫生工作
体育方面:定期开展了“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按照课程要求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一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卫生方面: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完成儿童育苗接种工作,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室内外卫生做到了一天一小扫,一周一打扫,做到了校内外整洁、干净。
12、财务后勤
成立了校舍、校产管理领导小组,认真执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财务工作重视,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到位,指定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
三、不足的地方:
1、档案的建立不够细化,一大板块的资料都装在一个档案盒里,又无目录,出现了资料的混乱
2、由于租用民房的关系,造成制度不能上墙、标牌不能展示,造成了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校务公开、教育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很多板块存在严重的不足
3、资料收集不完整。
四、资料的收集应从平时做起,一点一点的积累。不要出现做了工作而无佐证资料的现象。
秀水乡中心校工作督查小组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