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正式讲稿)
14、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学习时间:2007年11月30日
一、课堂教学开头的组织
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 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以严肃、庄重的态度 走上讲台,先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察看学生精神是否集中,并示意讲课 就要开始,使学生感到老师正在等待着他们,从而迅速安静下来准备听课。这种 方法,若用之得当,能收到“以静制动”的效果,有时还能动员其他学生制止某 些不安静的同学。
上课开头的组织还要求教师讲究导课艺术,做到巧妙导课,以趣启思。教师 或联系已知,温故知新;或从解词释义破题入手;或激情启趣,因势利导;或设 疑布阵,造成悬念;或补充材料,搭桥铺路;或演示实验,直观导之;等等。导 课贵在巧,而不在话多。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学过程的组织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向学生展示最精彩的美,是课堂教学组 织的关键。但有的教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成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即学我所用,他们坐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讲究实惠。课堂上,你教者能讲出“干货”就行。不必像中小学生那样,拘泥于这个“过程”,那个“程序”,讲究这个“技巧” 那个“方法”。其实不然,成人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也高,但比 之中、小学生,他们的口味要求更高,对教者更加挑剔。不然为什么这个老师讲 课他们愿意听,那个老师讲课他们就不愿意听,甚至这个老师讲课他就来,那个 老师讲课他就不来呢这里恐怕不光是涉及到讲课能否讲出“干货”,还有一个 教学艺术的问题。因此,把握好教学过程这一环节的组织,对从事成人教育的教 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不可等闲视之。
第一,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教师要注意按照学习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使教的活动适应学的活动。成 人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 识这样四个序列性阶段。教师在组织各个阶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环环相扣,严格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疏密相间。
成人教育各学科的教学重点是根据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对象 的特点确定的,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因教 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难和易反映了人们认识能力与被认识客体之间的矛盾。对 一些人来说难,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就不难。这种难易交叉是自然的,也是可以转 化的,奥妙就在于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做到重点要突出,反复地讲;难点 应分散,要缓慢地讲;一般内容则简明地讲。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楚,节奏分明。同时,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疏密相间,使学生的心理感受有张有弛,形成有规律 的节奏。
第三,要动静结合,新颖有趣。
教师应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搭配。如在课堂上,按照教 学双边活动和一定的科学程序把教师讲解和学生静听,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教 师演示和学生观察,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学生动手和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和教 师答疑,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学生作题和教师评改等,有机地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同时,还要做到教学 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有趣,如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形象的分析,简洁明快的点拨,精心设计的演示等。
第四,要机智灵活,善于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中会遇到偶发事件,即课堂上临时突然发生,为教师所未预料的事件。对偶发事件必须随机应变,妥善处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处理的办法 大致有:1.做到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更不能胡乱回答,欺骗学生;2.要 寻找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尽 快导入正常教学;3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4要兑现许诺。几年来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上述做法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大都收到了良好的 效果。
三、课堂教学收尾的组织
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是如此。为此,教者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决不能顾头丢尾,虎头蛇尾,而应注意首尾兼顾,善始善 终。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收尾的组织应做到:扣紧教学目标,简洁明快,画龙点 睛,首尾呼应,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要求教者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运用概 括的语言,梳理出一堂课的线索,点出所讲内容的精髓之处。使学生感到学有所 得,甚至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反复咀嚼玩味,渴望下次课的到来。
第二篇:9课堂提问的艺术(正式讲稿)
9、课堂提问的艺术
主讲:李云木
学习时间:2007年9月14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便罢。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怎样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呢?主要三点内容:
(1)问什么。大致有四问四忌:
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
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
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
巩固性提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2)问谁。有三问三忌:
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
③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同学,忌“以情绪定人”。
(3)问法。
提出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当然,在以上三者之中,难于把握且大有文章可做的要数“问法”了,教师怎样问,如何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方法,这是提问艺术中的中心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课堂提问方式。
1.直问与曲问
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直问法。如数学课中,教师问“什么叫有理数?”“什么叫勾股定理?”语文课中,教师问“这一段的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都属于直问。
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曲间较直问复杂、间接,但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它往往以直问为基础。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时,教师问学生:“第一段写的是什么?第二段写的是什么?”这是直问,这些问题并不难答,只要看看原文就会知道:第一段写的是白杨树,第二段写的是高原景色。但是教师提问的目的并不在此,而在于引起更深的疑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这并不离题,而是一种曲问,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学到茅盾先生写作的艺术手法。这就是曲间的妙处。
2.正问与反问
正问,就是教师从问题的正面设问。而反问则是教师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这两种提问往往交替进行,结合使用。
如:某位教师在教授《做自强自立的人》这课时,忠实于课文内容,首先通过普通工人杜芸芸和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事迹从正面感知分析,悟出道理;然后再从反面设问:“杜阿姨和海迪姐姐她们是因为没有条件依靠别人过上舒适的生活吗?她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而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当她们过上自己创造的幸福生活时,她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她们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别人过舒适的生活,那她们的心情又会是怎样?你又会怎样去看待她们呢?”通过一正一反两种心情和两种结果的对比,揭示出了教学的要点:“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做自强。自立、自食其力的人”。老师结合典型事例,通过正反两种心情和两种结果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主题教育的深化和理解,同时也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强化了行为动机,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3.重问与轻问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如《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说明提问难易、轻重之别。重问,就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集中火力,大设其问,或反复设问,直到攻克解决为止。如物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明确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可以提出如下一组问题:
(1)速度愈大,加速度是否也愈大?(2)速度为零,加速度是否也为零?
(3)速度变化愈大,加速度是否一定愈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也就能完全弄清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所谓轻问,则是对教学中一些非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对其稍作发问,或提一般容易回答的问题。有如“蜻蜓点水”,不必细究。有些提问亦可留待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不必在课堂上包揽一切。
4.追问与联问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迫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追问常常表现为一张一弛,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第三篇:10课堂提问艺术初探(正式讲稿)
10、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主讲:田玉琦
学习时间:2007年9月28日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如果能在提问上多下工夫,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提问次数要适度。
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担
三、要有一定的梯度。
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
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
四、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提问,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选准一个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如,《项链》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就显得太大,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来自本阶级和那个资本主义社会。
五、要注意提问的深度。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第四篇:党课讲稿(正式
党课讲稿
(姜春海)
同志们,我们林业系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有序开展,根据县委安排部署和林业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的要求,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节党课,希望通过今天的党课,能够进一步巩固全体党员对新“两学一做”学习的效果,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今天的党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政治责任感
我们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指导辽宁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及在长春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强化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的重大举措。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 高度一致,党员教育管理的任务很重,如果抓不好、管不严,就会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党章党规规范言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提升党建水平的有利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加强党的建设、锤炼党性是一个不断持续深化的过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党员干部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比如,有的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方向,精神空虚,信仰宗教,参与迷信活动;有的党员意识、组织观念淡薄,看齐意识不强,不守纪律规矩,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不起作用、不像党员;有的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欠缺,利己主义严重,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律己不严、知行不一,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做事不诚信、做 人不忠厚,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有的精神不振,安于现状,甚至敷衍应付,逃避责任等等。有的党员干部信仰缺乏、信念缺失、精神缺“钙”,在党不言党、政治不坚定、对党不忠诚,重大问题、重要事项不请示、不汇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不深刻、不到位、有误区,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想为、不会为、不善为,遇到矛盾躲着走,碰到难题相互推,缺乏担当等等。还要看到,有的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治功能弱化、作用发挥不够,党的声音难以传递;有的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认真、不经常,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的结构不合理,内部不团结,上级部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不善学习,工作无思路,发展无举措,甚至软弱涣散,形同散沙,等等。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每个支部都建成坚强堡垒、每名党员都成为模范表率,推动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第三,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林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大动力。推动林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当前,林业发展既面临很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比如,天然林停止商业 性采伐,使我县很多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效益受到影响,我们的国营林场也受不小的影响,近期会减少经济收入,但长远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如何转变思路,引导林农把“砍林经济”的观念转变,使广大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如何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森林旅游业等等,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精力、拿出过硬举措,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党组织坚强有力、走在前列,党员干部干在实处、率先垂范。我们林业系统的广大党员要紧紧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机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学习,爱岗敬业,争先进位,为实现“十三五”宽甸林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保证。
二、严格标准,把握关键,切实把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一)夯实“学”这个基础,筑牢思想根基。要从基础抓起,明确基准底线、强化立根固本,切实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一要学有方向,提升理论水平。抓好学习,首先要明确重点学什么,就是要深入学好党章和习总书记系列 讲话。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遵循,党规党纪是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尊崇党章、遵守党规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的新要求,是当代中国最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用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是这次学习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原原本本学原文、读原著,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贯通起来学习、统一起来领会,在学系列讲话中加深对党章党规的理解,在学党章党规中深刻领悟系列讲话的基本精神。
二要学有所思,联系实际查摆问题。中央明确要求,学习教育要强化问题导向,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全体党员来讲,主要是通过熟读党章党规,进一步明确做合格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搞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通过对比新时期党员标准要求,认真查找在理想信念、党的意识、宗旨观念、精神状态、道德品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自我剖析。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要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学得更多更深,深入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结合岗位职责和业务工作实 际,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重点查找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自我反省。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带着问题学,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对照系列讲话查不足,深入思考“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成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过程,成为增进团结、凝聚力量的过程。
三要学有所获,增强工作本领。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学习、增强本领,才能适应形势要求,在新常态下展现新作为。要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找准工作定位,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既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又当工作中的“业务通”。
四要利用多种方式,增强学习效果。要认真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好个人自学、集中学习、讲好党课、开展“党员活动日”等方式,增强学习教育效果。
(二)抓实“做”这个关键,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学促做、知行合一,照着标准做、对着问题改,努力做“四讲四有” 合格党员,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一要严格规范标准。中央对全体党员提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新要求,这是新形势下合格党员的标准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践行这个要求,从政治上、执行纪律上、品德上、发挥作用上严格规范自己。全体党员要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条件,按照“四讲四有”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记党的宗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建功立业;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合格党员,还要按照好干部20字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做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表率。
二要强化问题整改。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深入进行党性分析,明确整改方向和目标,列出整改清单。领导班子和党组 织存在的问题,要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严肃抓好整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作出整改承诺,自觉接受监督。要严肃整治不担当不作为行为,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不想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推动形成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要争当行业先锋。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增强党的意识,铭记党员身份,积极为党工作、为群众服务。结合这次学习教育,林业系统的党员领导干部要走在前面、当好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全系统党员树立可学可信的标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三)坚持常抓常严,突出经常性教育的特点。坚持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党支部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要着眼常态长效,充分发挥基层支部的作用,严格抓好日常学习制度落实。
三、注重学习教育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切实推动宽甸林业事业发展 “学”得怎么样、“做”得是否合格、“改”得是否到位,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全局工作、促进宽甸林业事业发展上。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实现“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与拓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成果、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结合起来;与决胜全面小康、助农增收、实施高标准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与从严抓班子带队伍、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引导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创造新业绩,做到学习教育与林业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同志们,以上就是我这次为大家做的“两学一做”专题党课的内容。希望通过这次党课,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两学一做”。谢谢大家。
第五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必须讲求科学性,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表达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但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教师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一)教学艺术的特点
1.形象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则主要运用生
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
要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就要借助语言、表
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其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最为重要,通过比喻、类比,可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2.情感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久。
教学过程既是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教师热情、乐观、和善、满面春风的教态,与冷漠、忧郁、严厉、满面愁云的教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善于表现出情感性教态,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这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3.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
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教学艺术特别要求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教学艺术素养的教师的教学与人小同而大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教学艺术中的创造性,除了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以外,还应具有应变性。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
“应变”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它限时、限地、限情境地要求撞击教师创造性灵感的火花。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是否具有“应变”的创造才华,是区别“平庸教书匠”和创造性教师的 重要尺度。4.审美性
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扳书的美等方面。
教学设计的美表现为教学计划、方案新颖、别具一格而又具有可行性、富有成效。
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起(开始)能引入兴趣;承(上下衔接)能环环紧扣,别具匠心;转(转化)能自然畅达,波澜起伏,引入入胜;合(结尾)能令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或者余味无穷,发人沉思。
教学语言的美表现为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精确明快、富有情感。教态的美表现为衣着打盼美观大方,仪态端庄,态度真诚、热情,举止潇洒、自然等。
扳书的美表现为布局设计比例协调,对比鲜明,有系统而又重点、难点突出,书写规范而且漂亮、工整等。
必须明确指出:在教学艺术中,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教学效益,并以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只有当既美且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作用)
1.实现愉快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愉快教学是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盎然地专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避免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美感,促进美育实施。
听一堂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教师美的形象与品格及美的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活动都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感觉,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品格。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
二、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和教师的动姿艺术等等。
(一)教学组织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也是组织者的角色。
教学组织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充满美感的措施和手段的技能、技巧。
课堂教学组织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即课堂教学的“紧张度“,另一方面涉及课堂教学的难度。
教学速度是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难度的教学量。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速度太慢,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速度太快,大量学生就会掉队。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能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进步。但难度太大,使学生负担过重会影响健康、走向反面。
构成难度的因素有三:即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广度即教学内容的分量。一般地说,分量越重,难度越大。但内容浅显,光分量多也不能说难度大。所以还要考虑内容的深度。
内容越深,难度越大。新概念、内容越多,新颖度越大,难度也越大。教师要掌握好适当的难度、速度,即教学节奏,这是一项教学艺术。2.掌握导课和结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入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课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全靠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
导入的类型有:①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②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导入;③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导入;④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⑤巧设悬念,以提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⑥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⑦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导入;⑧从审题入手,以提纲挈领的方法导入;⑨利用知识的衔接与转折导入等等。
导入技能由:①集中注意,②引起兴趣,③明确目的,④进入课题四方面所构成。
导入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导入具体、简捷,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导入具有针对性;
b.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给学生创设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并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即导入富有启发性;
c.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即导入富有趣味性;
d. 导入的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可接受性,即导入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导入要求简练,短小精焊,以尽快进入主题,并要注意熔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炉。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也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结课的基本方法有:
①总结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
(常用方法)
②发散法:即把教学过程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的掌握。
(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③假想法:指对课文作各种假想,让学生依据假想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可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余想不断)
④回味法: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结课的艺术表现方法远不止上述四种。
结束的最佳方法是在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问题的实质。
结束的过程大体分为: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
结束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忆,并使之条理化;
b.能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简单扼要的归纳总结,并提示知识结构和重
点.
c.能对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d.能对有些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掌握“应激”的艺术;
应激即指教师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的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有:
①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智进行处理;
②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小黑板掉落、板书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学生哄笑、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的轨道上来。
③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乘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但要注意不要为此花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时,要防止“顶牛”现象发生。
教学组织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渗透着大量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表扬为主,激发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能重视集体和良好班风的形成与建设;
d.能灵活应变,因势利导,把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行为引导到有益的学习或集体活动方面来,恰到好处地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e.能不焦不燥、冷静处理突发事件和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二)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兴趣的源泉和动力。其主要构成要素有语言、语调、节奏、速度、响度、词汇、语法等7种。
教学语言在铸造人的过程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赢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1.教学艺术语言的特征
教学语言除应具备准确、鲜明、生动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应具备自身的个性特征:
①从教学目的和任务看:教学语言要具有高效的教育性。
(语言为教育目标服务,要带有鲜明的教育性)
②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具有专业知识性。
(具有学科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专用名词、术语定义、定律等务必用词恰当、准确)
③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具体、明朗、亲切;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应当深刻、多变、具有哲理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语言才能发挥应有的诱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④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应有灵活的启发性。
无论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语言都要求具有启发性,并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讲述,或点评,或直陈,或曲问,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使教学语言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美化学生的心灵。
2.教学语言最优化的要求
①清晰准确,通俗易懂;
②生动活泼,简洁练达、富有情趣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但要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避免为追求生动形象而流于庸俗、低级;精练、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的语言,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不致于厌倦烦燥。
③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句子的长短,声调的高低,抑扬的有规律变化,即语言的节奏,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且到明显的教学艺术效果。
A.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与难点,语调应稍加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须适当反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即懂的不需费解的地方,则可适当讲得快些,语调平淡,一带而过。
B.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思想感情要求,运用语调。
教师的感情要随着教材内容变化,反映在语调的运用上:
·愉快时应当语调明快轻松;
·愤怒时则应语沉字重,铿锵有力,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悲壮时则应当低沉厚重,惋惜之情油然可见。
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确切恰当,有画龙点睛之妙;既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饶有风趣,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讲解课文时,教师的语言应准确、严谨,具有判断推理的逻辑性;也应玲珑剔透,具有清澈见底的透辟性;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和激疑、析疑、质疑、释疑处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启发性。
在课堂归纳总结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简练、简约的凝练性、严密质朴的平实性,并向新的深度、广度掘进的延伸性。
(三)激疑启发艺术
一位优秀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进路转峰回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想问题。当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释疑,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长智慧,并学会怎样学习。同时学得生动活泼,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激疑启发就是激励学生生疑,然后释疑,再质疑,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
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适时:
即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提问。应在教学重点、难点之处提问。
2.提问要适度:
一是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否则会使学生答得没劲或答不上来,影响答的积极性;
二是提问不能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现有和过去学过的知识能够作答的。如果超出课文内容太多太泛,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要做到提问适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般来说,一个提问,如果班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可以接受。
面向全体还有个区别对待问题,即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或根据不同的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
提问过程一般分为引入、陈述、介入、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提问技能最优化的要求应该是:
a.提问前要有一个明显界限要求,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所提问题,要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事前进行合理设计;
b.提问时要点题集中,陈述清晰准确,意义连贯,措辞恰当,语速和停顿适度,并能在必要时提示问题的结构,最后又能进行点评和作出结论:
c·能面向全体、顾及多层次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问和探询,并不断给以启发、指导、鼓励、肯定和表扬,使全体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四)课堂板书艺术
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
常用的板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纲式: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顺序,提纲挈领地编排书写的形式。
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词语式:选择关键的词语作板书,或者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对课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格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中,也可以边讲边把关键词填入表格,还可以先把内容分类,有目的的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表格式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对比直观、鲜明,对事物的特点抓得准。
4.线索式:以教材提供的线索(时间、地点等)为主,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使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
这种板书指导性强,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记忆和回亿。设计和使用这种格式的板书的主要技巧在于善于分析和抓住教学内容的主要发展线索,把它提取出来展现在黑板上,使其成为教学的主要思路。(还可辅以少量的文字或线索,用以说明、解释或衬托主线。
5.图示式:这是把板书和板图结合起来,用不同颜色的文字、线条、勾画出简明的图形或图表,使学生从相互联系上理解知识。
6.总分式:适合于先总体叙述后分述或先讲整体结构后分别讲解细微结构的教学内容。这种板书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结构,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例:菜豆种子的结构:
板书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字体工整、清晰,书写规范、准确,有示范性:
b.用词恰当,造句准确,线条整齐,图表规范,有科学性:
c.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主线清晰,枝蔓有序,有条理性;
d.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鲜明性;
e.布局合理,有计划性;
f.形式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趣味性。
g.
静中含动,有启发性;
静中含动,是根据需要,加上实线、虚线、箭头、括号、省略号,使静态的板书蕴含着动态的思路,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边讲边写,边讲边圆,比用现成文字挂图或事先画好的挂图,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启发性,会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综合发挥作用。
板书的文字、图表、格式要灵活多样,要有新的变化,既整齐、规范、美观,又有新异、奇特之处,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他们的心灵,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加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五)教师动姿艺术
教师的动姿艺术是教学的无声语汇,它借助表情、眼神、举止、手势、仪表等手段,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它要求掌握这种艺术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研究表明,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教师的动姿艺术可根据动作部位不同分为以下若干种类:
1·身体的动作:指通过驱干和四肢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包括手势、步态与头姿等。
手势易变化、易表演、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视觉美点的中心。所以教学中大部分信息传递靠手势来承担。
手势总传递着一定的张力,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这一张力力度的大小,再结合具有教学情境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接收到教师手势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做手势表达情感时要注意:
·讲到优美形象时,手势的力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柔;
·当揭露丑恶的形象时力度宜大,动作要有力;
·讲喜剧主题时,力度要大且富有变化,有轻盈活泼感;
·讲悲剧主题时,力度宜小且动作缓慢,有滞重被动感
有些教师手势僵化,缺乏表现力,有些又形成某种习惯动作(手势),一节课下来几乎是一个或几个手势动作,这样一来,其手势就失去了传达教学信息的功能。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另一种方式。
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注意力气动作,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走动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教师在课堂上走动的作用:
·缩短空间距离,与学生心理上接近;
·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可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了解情况,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要有控制:
·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走动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
·走动的时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头部动作对于表达思想或态度同样起着重要作
用。
例如:
·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你使劲地点头,则表示:“我知道了,你快讲吧!”
·如果你将眉毛抬到不能再抬高的程度,则表示:“我太惊奇了!” ·假如你慢慢地抬起眉毛,并轻轻地点头,表示你正在注意听,而且对他的回答进行思索,会使学生更愿意谈自己的意见或见解。2.面部的表情
指通过脸上肌肉变化,眉眼、口、鼻的活动和形状变化而传递信息。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教师情感过程的“温度计”:
·满面笑容、和颜悦色,给人以愉快的暗示;
·愁容满面,双眉紧锁,给人以悲哀的暗示;
·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给人以冷漠的暗示;
·开口大笑,歪嘴耸鼻,给人以轻率的暗示。
教师面部表情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带微笑,因为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之情,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反过来尊敬教师,热爱教师,喜欢教师的课,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教育,课就会上得更好。但教师的面部表情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自然、贴切、巧妙,切忌挤眉眨眼,或肌肉僵硬,表情木然。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面部表情有时应做到“形于色”,但有时又要做到“不形于色"。如对于聪明而骄傲自大的学生的惊人表现和敏捷思维,就不能轻易将惊喜形于色。再如教师生活中的哀愁与不愉快,也应深深地藏在心底,在学生面前,教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表情。
一般地说,一位教师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外在表现——表情的能力越强,他的教学艺术水平也越高,他的教学也就越成功。
3.眼神的交往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了大量 的情感信息。教师的眼神不同于演员的眼神,它所遵循的美学要求是自然,只有真实自然,才有教师特有的神韵美;教师眼神中所传送出的笑波应是教师内心愉悦情感的真实流露。一切做作矫饰出的笑,都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凭借经验和体验,能理解教师眼神中所发出的真实信息。
刚毅、坚定、炯炯有神的目光,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兴趣并希望学生继续把话说下去。
机智、灵秀、明澈的目光,意味着教师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或上课前没有认真备好课。
课上,教师的眼神切忌:
·搭拉着眼皮。因会感染学生昏昏欲睡;
·不能把眼睛长时间固定在某个学生身上,以免引起该学生心慌意乱:
·更不能上课时目光看窗外或望着天花板,使学生以为你心绪不宁,分散听课注意力;
教师不仅要研究自身的眼神,还要注意学生的眼神,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进程。
学生的眼神常常能表现学生对教学的反应:
·学生对讲课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
·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的;
·不感兴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
·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
·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
·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
教师要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衣着服装、发型装饰、美容化装等)是教师内心修养的外部流露,虽然它不直接传送教学信息,但却是一个影响教学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潜在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的第一印象是从外表开始产生的。
教师的外表,穿着按美学要求应是优雅大方。优者,美好也;雅者,规范、高尚也。即教师的外表应落落大方,衣着美观而不妖不俗,而且要整洁、简朴、自然。
一个教师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又不整洁,头发蓬松杂乱,往往会给学生“不负责任、粗鲁无理、暴躁无情的印象,从而对学习这门课失去信心。
如果教师过于刻意打扮,涂脂抹粉,奇装异服,新潮发型等,不但会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外表上,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形成“轻浮刺激,敷衍教学”的印象。
以上两种不良教师形象,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机。可见教师的外表、穿着并非是无伤大雅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使外表美与性格美交相辉映,使教学具有最佳的艺术效果和教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