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与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
浅谈如何与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
家长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配合,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家长“不土不洋”,作为教师和家长沟通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关系有点紧张。家长和老师因为学生的成绩问题,行为问题,责任感,公德心等一系列问题而相互埋怨。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如果掌握好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过到有效衔接,教师与家长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开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每年都要搞两次综合型的培训活动。学校聘请教育专家,整合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活动场所,帮助家长掌握最新的育人方法,了解最新的教育实践知识。特别是要通过培训,让家长了解孩子智力因素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效途径,把家庭教育理论和操作常识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抓好抓实。
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罗阳红叶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学生。他说,爸爸妈妈参加家长学校后比以前更注重教育方法了,自己的好多坏习惯也改掉不少。(罗阳红叶:爸爸妈妈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一个管一个放,造成学生现在许多不良习惯)。
罗阳红叶的爸爸说,参加家长学习后,自己学会了跟儿子沟通,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爸爸:我没有到家长学校之前,对孩子的教育摸不准方向,总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压力,也不要管太多,以免将来孩子胆小吃不消,家长学校帮助我摸准了教育孩子的方向)。
从以上例子说明开办家长学校是很有必要的,因为:
(1)、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普遍提高家长教子的科学知识,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开办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3)、家长学校的开办,密切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联系在一起了,从而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统一。
(4)、家长学校的开办有利于促进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借助于家长学校,能够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且促使家庭教育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辅助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同时,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建立,有助于抵御社会的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在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对学校教育也将形成科学的反馈和监督机制,让家长有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
二、培训学校教师,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水平。
方法:两条腿走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指到家长学校办得好的学校学习;请进来指邀请家教专家为教师、开办讲座;邀请关工委领导开设讲座。
比如我校组织教师到县区小学学习他们是如何召开家长座谈会,他们召开的家长座谈会对学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教师在会上用得最多的是倾听和鼓励,不抱怨。鼓励可以促进孩子增一个优点,家长增一份信心;抱怨则会失去一切。回校后,我们反思自己以往的家长座谈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长座谈会的“呆板性”。表现在时间一般在考试之后,内容也由此演变成学生成绩的汇报,形式也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二是家长座谈会的“告状式”。教师把对学生的不满,包括言行、成绩一股脑告知家长。三是家长座谈会的“闪电式”。由于教师缺少经验,加之个别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又无精心准备,致使缺少与家长的互动,座谈会只是在教师的“完全设计”下结束。四是家长和教师互动的少。主要原因一方面家长面对教师不知从何谈起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有“后顾之忧”,担心把孩子的缺点或对教师、学校的建议说出来,会引起教师的反感。五是城乡结合部孩子的家长文化素质还普遍偏低,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对学习也只是停留在对成绩的“关心”等,家长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还有待于转变和提高。通过外出学习别校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一直认为家长座谈会应从“精”入手,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会议主题,提高家长座谈会的针对性;以“细”为依托,认真做好会议准备工作,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抓好“落实”,确保家长座谈会的实效性。
人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特别是当今的教师,因为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到办得好的家长学校进行交流活动,定期交流各家长学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才能提高本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达到学校与家庭的和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邀请专家及关工委领导到学校开办讲座,培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才能有所悟,避免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不必要的冲突,从而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整体水平。
三、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友好交流。
家长座谈会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家长座谈会是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三沟通的桥梁,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重要纽带。学生家长座谈会,是开发家长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对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形成集体的教育智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家长教育座谈会,提高家长思想认识,我们通过举行“为了孩子做好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座谈会、“亲子教育培训”、“架起心灵之桥”家长座谈会,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关爱点的利弊。
通过家长座谈会,教师和家长均自由发言,共同商量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有的家长根据平时孩子回家所反映的情况以及会上所见所闻,对学校和班级工作发表意见.既肯定成绩,也提出不够的地方和改进意见;有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作法。教师的发言一面宣传教育理论,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提出某些具体要求请家长配合,如学生周末回家后。不要让他们一味的看电视,请家长督促他们按时休息;给钱孩子吃零食要从严控制;要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作些学习指导等等。从而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学校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实践证明,一次成功的家长座谈会,等于给教师增加几十名得力的助手,给全班学生增加了几十名明白的引路人。
四、用好家校交流平台——校讯通
校讯通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致力于促进教育行业内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为什么要用好家校交流平台呢?
首先对学校的作用
1.以“校讯通”的信息化平台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现代化设备功能。
2.可以改进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3.为学校和家庭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互动方式,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快捷、方便、及时的优点。
4.可以节省学校、教师的电话通讯费用的支出。其次对家长的作用
1.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到校、离校的时间,对保障孩子安全、家长安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2.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辅导,保障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的成长。
3.能够及时获得学校各种即时信息(如:召开家长会、活动通知等),以便家长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教学活动安排,使家庭教育有效的配合学校教育。
4.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与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节省双方的时间。5.可以节省孩子与家长之间通话所产生的费用。再次对于学生的作用
1.能够将自己到校、离校时间及时通知家长,使家长放心,也为自己能单独上学创造了条件。
2.在校时可以方便的与家长和亲友进行通话。
所以,教师能熟练的操作校讯通系统,使用校讯通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快速、方便、有效的“家校互动”。在这个系统里,老师、家长、学生组成了一个保持随时随地沟通的互动体系。以往要了解孩子情况,一般要等开家长会或老师家访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现在通过“校讯通”,老师一个信息发过去,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回家要完成的作业,家长该如何配合;目前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仅仅是这样,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性格、喜好、对老师的建议发给老师,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导。“校讯通”的出现,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这种及时、互动的交流让家校联系更紧密,更及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有效。
五、学年初与家长签订“家校合作协议书”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家长是子女的第一监护人,有管教子女的义务和职责,每个家庭都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教育好子女,所以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也应该首当其冲。为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作用,明确各自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签订家校合作协议书是很有必要的。如:
家校合作协议书
甲方:教师 乙方:学生家长 丙方:学生
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就关于学生学习事宜达成协议并自愿签订本协议书 :
一、甲乙丙三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甲方教师尽职尽责,乙方家长全力配合,丙方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三方协商确定,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1、按时,按要求批阅学生的各种作业。
2、对后进生进行课外辅导。
3、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问题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体罚和变相体罚除外)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1、家长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义务有责任不间断地关注。
2、出现问题,积极与教师电话联系沟通,必要时亲自到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回到家,家长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必要时与教师电联或当面查证。
4、积极与教师保持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全力配合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行为。
(三)丙方的责任和义务如下
1、及时、按时、准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所有作业,无特殊原因(病假、事假)不得迟交作业或不交作业。
2、对于需要改错的作业,必须保证当天完成。过时不候,当作业未完成处理。三、三方协商确定,乙方、丙方对未履行责任和义务。
1、从签订协议起,学生有三次作业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家长亲自到校与教师、学生当面沟通交流一次;学生写出深刻的检讨书或者保证书。
2、学生第四次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家长亲自到校陪读学生半日(早晨),以便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学生第五次未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若经学校教导处同意,勒令学生停课两天回家反思,家长教育改正,方能回校上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签订家校合作协议书,学校和家长按章办事,最受益的是学生本人,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起着推动作用。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
第二篇: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本人于3月19日至25日赴安洲街道直屋行政村蹲点调研。直屋行政村位于县城西郊,东与三桥和下郭为邻,南临下新屋村和下垟陈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在近一周的调研过程中,群众对如何改善村容不洁问题反映强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一个通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直屋村的环境卫生现状
(一)直屋村的环卫状况及不良影响
直屋村位于县城西郊,紧靠全村共304实施清扫保洁。由于长期积累,房前屋后垃圾成堆(调研期间,环卫处帮助清理清运垃圾60余吨),垃圾逐渐向塘水面垃圾漂浮,池塘为污水塘,水沟为臭水沟,是远近闻名的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一是损坏了仙居对外形象。紧靠进出县城的道路,的对外整体形象。
二是降低了广大村民生活质量。高,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内涵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既讲究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也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洁的村容,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是影响了精神风貌。村容状况代表了一个村的整体风貌,环境卫生虽然是却可反映出村民的(二)造成环卫不洁的主要原因
1、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处城乡交界处,农村气息较为浓厚,虽然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乱搭乱建、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房租,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对环境卫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人口200多人,的二次污染。人(其中党员35外来人员进出我县,对生活的环境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精神风貌35省道和高速公路出口处,分35人),外来人口都会经过这样的村,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改变村容不洁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尤其是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而且这些区域还聚集了大量的外来民工,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此集聚,大量回收的废物堆放在村前屋后,5个自然村,200多人。村内没有环卫设施,没有“垃圾村(城中村)不洁的村容村貌会损坏我县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大量的垃圾,如垃圾回收业。8个村民小组,“小事”,但但由于农村长乱堆乱放、在城乡结合外来人口直屋村有外来造成了环境户,1119省道边上堆放,村内露天粪坑林立,没有一座卫生公厕,村内沟”。以上这些问题是
像直屋村的大部分城乡结合部村与县城紧密相连,影响了他们的健康;”。乱扔垃圾等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他们大多从事垃圾回收行业,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结合部尤为明显。城乡结合部是县城扩张后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其本质上还是农村,由于村集体经济的不足(直屋村的村集体年收入仅为8万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或者比较落后。由于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垃圾无序堆放污染环境的现象。
3、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相对中心城区而言不仅位置偏僻而且先天不足,因此,不少干部就会认为现在要求城乡结合部村做到长效管理是不切实际的,还为时过早;或认为这都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或认为搞城乡结合部村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化力气改善环境质量。
4、垃圾成份复杂,不可降解垃圾增多。以前的农村,垃圾多用于田间地头作肥料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成份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大量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且大量高效的农业肥料代替了“垃圾肥料”,垃圾在农村已无“用武之地”。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被城市包围或紧接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村,这些地方属于县城规划范围,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接近城市,但还没有纳入整个城市管理范围,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我县,直屋村的环卫状况并不是个例,我县的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普遍存在垃圾乱堆乱倒乱处置现象,已经成为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仙居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农村新环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容整洁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一个村的村容村貌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反映了这个村的精神文明程度。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必然明显改善,也才能与所相连接的城市相适应、相协调,才能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重要条件。目前,我县正在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环卫建设管理工作应当首当其冲,率先垂范。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净化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抓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工作事关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可以让广大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村民共享我县文明建设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迫切任务。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涉及面广,要求高,环卫建设管理状况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属于县城规划区范围,部分也在创建之列。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卫状况与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长期重视不够,环卫工作基础薄弱,存在的问题很多,可以讲,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既是创卫的重点,也是创卫的难点。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就是要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垃圾出路问题,破解城区创建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难题。目前,我县的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实现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工作规范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四)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城管工作向城郊延伸的务实之举。
城中有村、城郊相连,这是发展中城市的基本特征。城中村、近郊村、城郊结合部均与城区紧密相连,这些地区环境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城中村、近郊村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基础。城管部门作为环境卫生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加强对城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管理工作向城郊延伸,这是新形势下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城管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城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不断创新城管走进社区、城管延伸城郊的工作理念,把加强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城管工作走进社区、向城郊延伸的重要举措,作为城管工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探索适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模式。
三、创新方法,立足长效,全力推进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
从我县的县城实际出发,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不可能全面铺开,一步到位,要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循序渐进。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村民新观念。从根本上说,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把对村民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抓好文明素质教育。村两委要与每户家庭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提出一些硬指标,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做好保洁工作。另外,村两委要充分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自我约束作用,通过全体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卫生保洁义务,以此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村民潜移默化地增强卫生意识,自觉养成文明的卫生行为习惯。在整治和创建过程中,可组建村巡逻队,劝阻不文明行为,督促村民、外来经商人员、打工者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二)科学统筹村庄规划,培育设施建设新起点。要做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保洁工作,环卫设施建设是基础。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做好村庄规划时,将环卫基础设施纳入整个村庄体系,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分级负责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即:县里主要负责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各街道要按照城镇环卫设施设置要求,在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居住区、道路、河道等处放置垃圾桶,合理设置垃圾房,建造垃圾收集转运点,配置相应的垃圾清运车辆和设备。城管部门将根据城郊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要求,协调、指导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改造。同时,在规划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环卫设施设备的作用,做到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中转运输等环卫设备设施城郊(乡)共享共用。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培育投融资新方式。要做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工作,资金是主要因素。要切实转变观念,大胆引入市场机制。从长远看,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根本,对土地及其他闲置资产进行招商引资,增<
第三篇:城乡结合部1
城乡结合部,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 特殊经济地理单元。该经济地理单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 域,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 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
法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 在所有的地区,而是按照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大城市或中心 区域,然后再由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不断扩散。按 佩鲁的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显著不丽阶段:聚集阶 段和扩散阶段。前者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大城市或中心区域不 断集中的阶段。正是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的超常规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国经 济的增长极。后者是多种生产要素由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周 边区域不断扩散的阶段。其原因是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由于各 种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而使其显得过于局促.空间的狭小已 严重地制肘着大城市和中心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大城市 或中 fi-区域的生产要素开始向其周边移动.以寻找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
(二)城乡结合部的类型
一般说来,城乡结合部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属城市政府管辖,却又地处乡村包围的城市郊区:二是属城市政府管辖的县,在地理位置上又与城区接壤的或“插花”的地带;三是受地域影响,处在城区外围,相对连接城乡的其他交接地带。(而此次调查的。。属于。。)
(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1)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
在《新乡市街道居民购买力等级分类》调查中,官员的综合主观评价排名 为22名,房租排名2,综合排,10,购买力等级c 中等购买力
当前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具有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从区域统筹发展方向方面可分为:市区城中村改造型;市郊城市化拓展型;县城中心镇提升型;山区分散村落整合型;农村村庄现状改造型等。从土地利用方面可分为:旧村原址改造型和新建村舍搬迁型两种类型。从建房方式上可分为统规自建和统规统建两种类型。
从资金筹措来源上可分为:集体致富改造型:如新乡县刘庄、龙泉社区;政策资金帮扶型:如辉县市回龙社区;企业(家)出资支持型:辉县城关镇南里庄社区,张村乡裴寨社区;开发商投资联建型:如新乡县高庄社区;群众自费建设型:如古固寨镇祥和社区等。居住区绿地是被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其绿地使用率是其他类型绿地的5—10倍。
居住绿地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的主要林绿地类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区绿地面积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能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合理另外选用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色块布置简洁明快合理选择树种注重小区的彩化与香化。现状面貌也能体现古典园林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但是绿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小区绿化带建筑渣土垃圾较多小区土方未做微地形处理局部地段土方回填不到位土方缺失较多施工粗糙自然景观营造水平较低整体绿化水平就感觉没那么好了。目前区内园林绿化在有些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地方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多数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绿地中还应结合小广场、椅子等以满足人们活动、休息的需要。住宅建筑组合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根据调查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的立面风格统一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明亮体现清新亮丽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墙颜色以红色为主白色灰色为辅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并且基本上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本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同意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风格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弱势群体需求也被考虑在内了。居民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设有盲道倾斜路面也使用了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有标识明确的路线或标志物。小区中设有老年公寓、老年人娱乐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给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其中的住宅以正面朝南为主起居室、卧室及厨房均有 自然采光房内空气南北对流起居室以居南为多自然通风较好。但由于部分小区沿街位置建有门面房影响了附近的住宅采光通风效果并且部分门面房建成后经营饭店造成油烟、噪音污染降低了小区居民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调查建议
1.公共空间中的植物配置应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开花与观赏时际的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2.公共空间中的道路规划应稍作修改使得道路不仅只有交通的功能同时也能对小区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也为造景增加围合感。3.公共空间中的绿化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绿化率让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富有生机。4.小区的社区管理服务区应增大面积。
历史证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是依靠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两条腿走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因此,在下一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要以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作为依据,坚持规划先行和科学规划,鼓励和推动制度创新,以引导农民分层次、梯度性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为着力点,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夯实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平台,注重协调、优化各类利益关系,保持政府与民众在利益共享、公平增长方面的互动沟通,最终实现“三农”的公平、和谐、科学发展。
第四篇:城乡结合部调研
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特点:
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DD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
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DD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 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在城乡结合部规划中,如若按照传统的农村管理或城市管理的思路都不全面,要从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两者之间的角度全盘定位,统筹思考,找出新的发展思路。只有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运用科学的界定方法,调整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实现空间布局的均衡,才能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记者:根据部署到2011年全市所有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都实现社区化管理,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
石楠:推行农村服务社区化,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的有益探索。农村社会化管理主要的着眼点是怎样更好的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在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治安防范常态化、矛盾调处及时化、房屋出租规范化、村民管理自治化等有效手段的探索实施,村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改善、治安秩序好转、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大幅提高了。
虽然我们在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把现阶段居民生产生活状况与过去村民自治的一些基本原则相结合,调整社会管理模式。二是增强整体概念,把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规划建设中多考虑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三是人口本身的城镇化要比户籍的城镇化慢,要把加强素质教育考虑在内,在城市化空间转变的同时追求质量提升。(一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关系到首都科学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繁重艰巨。解决城乡结合部的问题、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是首都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期盼。要从首都工作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坚决完成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这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二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造福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是首都发展到新阶段,为了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持续、首都环境更宜居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为群众谋福祉、造福群众的惠民工程。办好这件大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取向,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城乡结合部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各相关区县和相关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组织者职责,创新各项制度,服务农民主体,汇聚社会力量。要充分组织发动群众,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来,实现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合法的利益。
三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面临的种种难题,其实质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工程。一年来,规划、国土、住建、发改、金融等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力地推进了重点村建设。这些体制创新、工作创新是扎实推进重点村建设的基础,是重点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要及时总结归纳这些成果,形成系统的政策文件,为今后城乡结合部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淇要求,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确保两年基本完成重点村建设任务。要认真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抓紧用好现有政策、资源,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要下力量抓好建设工作,统筹解决好回迁安置、产业发展、就业社保和集体资产处置管理等问题,抓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在城市化中的权益,落实农民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就业的目标,落实农民的主体作用。50个重点村建设工作是有特定范围的,不能随意扩大范围。全市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管理。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无序流动的问题是50个重点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区县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积极调整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承载或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符合宜居城市建设的产业。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真正把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惠及到农民,服务好流动人口,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好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坚决遏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违法建设。防控违法建设是规范城乡结合部建设发展秩序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决不能拆掉一批城中村,又出现了新的城中村。要完善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巩固拆违成果,坚决防止反弹。不仅是50个重点村,也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他各区县都要加大对违法占地、私搭乱建的查处力度。要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依法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租、流转和使用行为。要积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违法建设的措施,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四是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动村庄社区化管理,为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积极探索农民在城市化以后可用于出租的富余房屋委托集体统一出租管理,统一经营,规范管理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租赁房,把“以房管人”的措施落到实处,使农民的出租房得到有序管理。要创新工作方法,帮助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管好钱,理好财,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工党海淀区委
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影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堵塞导致违法犯罪的漏洞,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具体包括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排查调解社会矛盾等保护社会安全,开展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等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基层广大群众和实际工作者创造的丰富经验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工程和基础工程。
城乡结合部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特殊区域,处在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区域,它具有多元的社会利益结构、不同的社会阶层、复杂的人群结构等特征,抓好城乡结合部的和谐平安建设工作,是全社会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加强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农工党海淀区委今年承担了中共海淀区委“2008年海淀区调查研究关注课题”“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农工党海淀区委以区委科技教育与文化专委会为基础组织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考 察调研,调研组专门走访了海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办公室(综治办)、部分街道和社区,现就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基本情况和特点
城乡结合部处在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区域,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特殊区域。海淀区城乡结合部是位于我区山前和山后(北部新区)的过渡地区,包括西三旗街道、清河街道、上地街道、青龙桥街道、香山街道、田村路街道、西北旺镇、东升乡、海淀乡、四季青镇等11个街道或乡镇,186个社区或村委会。根据《北京海淀年鉴》(2006年)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面积为241.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49.5万人,流动人口为48.3万人。而2005年,海淀区共有29个街道、乡、镇辖(其中街道办事处22个、乡2个、镇5个,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649个,全区户籍人口191.79万人,流动人口75万(见表1);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街道和乡镇数量占全区的37.93%,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占全区的28.66%,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10%,2005年底,截止户籍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5.81%,流动人口占全区流动人口的64.40%(见表1)。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一是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很重要,位于北部新区与城区的过渡地带,是我区著名的文化科学教育区、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底,截止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10%,街道和乡镇数量占全区总数量的37.93%,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占全区的28.66%。同时,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等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等全国重点旅游景点位于该地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著名高校,有中科院所属、国家部委所属及其他类型多家科研院所、中关村科技园区 的发展区也在该地区内,是我区著名的文化科学教育区、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是流动人口多,对社会发展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大。从全区来看,海淀区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80年为3万人,1990年增加到11.7万人,1997年为49.3万人,2002年为65.22万人,2005年为75万人,2006年约为89.4万人。而2005年底在户籍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5.81%的地区,流动人口竟占全区流动人口的64.40%(见表1),这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成本低廉,导致个体经营及务工人员为节省费用多选择居住该区域。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是旅游点和重点地区社会治安压力大。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游商、黑导游、黑车以及中央党校、玉泉山等旅游点和重点地区常有外地来京上访人员聚集,使社会治安压力增大。城乡结合部是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交融的汇合点,也往往是矛盾纠纷、刑事案件、违法犯罪高发区域,致使该区域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加强该区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非常重要。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工党海淀区委
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影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堵塞导致违法犯罪的漏洞,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具体包括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排查调解社会矛盾等保护社会安全,开展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等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基层广大群众和实际工作者创造的丰富经验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工程和基础工程。
城乡结合部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特殊区域,处在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区域,它具有多元的社会利益结构、不同的社会阶层、复杂的人群结构等特征,抓好城乡结合部的和谐平安建设工作,是全社会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加强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农工党海淀区委今年承担了中共海淀区委“2008年海淀区调查研究关注课题”“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农工党海淀区委以区委科技教育与文化专委会为基础组织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考 察调研,调研组专门走访了海淀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办公室(综治办)、部分街道和社区,现就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基本情况和特点
城乡结合部处在农村与城市的过渡区域,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特殊区域。海淀区城乡结合部是位于我区山前和山后(北部新区)的过渡地区,包括西三旗街道、清河街道、上地街道、青龙桥街道、香山街道、田村路街道、西北旺镇、东升乡、海淀乡、四季青镇等11个街道或乡镇,186个社区或村委会。根据《北京海淀年鉴》(2006年)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面积为241.6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49.5万人,流动人口为48.3万人。而2005年,海淀区共有29个街道、乡、镇辖(其中街道办事处22个、乡2个、镇5个,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649个,全区户籍人口191.79万人,流动人口75万(见表1);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街道和乡镇数量占全区的37.93%,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占全区的28.66%,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10%,2005年底,截止户籍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5.81%,流动人口占全区流动人口的64.40%(见表1)。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一是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很重要,位于北部新区与城区的过渡地带,是我区著名的文化科学教育区、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底,截止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10%,街道和乡镇数量占全区总数量的37.93%,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占全区的28.66%。同时,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等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等全国重点旅游景点位于该地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著名高校,有中科院所属、国家部委所属及其他类型多家科研院所、中关村科技园区 的发展区也在该地区内,是我区著名的文化科学教育区、风景名胜旅游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是流动人口多,对社会发展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大。从全区来看,海淀区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80年为3万人,1990年增加到11.7万人,1997年为49.3万人,2002年为65.22万人,2005年为75万人,2006年约为89.4万人。而2005年底在户籍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5.81%的地区,流动人口竟占全区流动人口的64.40%(见表1),这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成本低廉,导致个体经营及务工人员为节省费用多选择居住该区域。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是旅游点和重点地区社会治安压力大。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游商、黑导游、黑车以及中央党校、玉泉山等旅游点和重点地区常有外地来京上访人员聚集,使社会治安压力增大。城乡结合部是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交融的汇合点,也往往是矛盾纠纷、刑事案件、违法犯罪高发区域,致使该区域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加强该区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非常重要。
资料来源:彭兴业等主编《北京海淀年鉴》(2006年)
二、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社会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在北京市、海淀区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街道、乡、镇领导下,近年来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地区以奥运安保社会面控制工作为中心,以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为载体,以群防群治为依托,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布防、区域联动”治安防范模式,为推进奥运安保战略的实施创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成功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中社会治安工作良好,成就显著,功不可没。主要成成就:
(一)建立健全了的较为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理管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局面
建立健全了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统一协调指挥体系,建立一整套地区综治委工作制度,并指导社区建立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区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建立健全了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社区治安管理基础体系,建立了街道、乡、镇地区综治委员会,充分调动、发挥地区综治委员会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综治工作合力,并建立和落实了地区综治委工作例会制度、地区综治委工作督查制度、地区综治委成员述职制度,加强对刑事发案趋势和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可防性案件分析研究,增强全区综治委对社会治安大局的掌控和决策能力。
(二)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布防、区域联动”防范模式
以“看住人、管好地、守住物、防住事、服好务”为总体目标,一是建立网格立体巡控机制,结合地区物、技防设施建设,整合社区巡防队、治保积极分子、治安巡逻志愿者等群防力量,在加强阵地控制的同时,根据多发案地段、多发案时段和发案类型,采取步巡、自行车巡和机动车巡逻相结合,定点控制和机动巡逻相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不间断的巡逻防控;二是建立了治安网络责任机制。建立社区单位包点、巡逻队员包段、社区居委会包片、公安派出所包面、街道领导分片包社区的网络责任格局。三是实现了标准具体督查机制。把各职能部门职责细化,把地区按区域划为四片,由街道领导分工,带领相关科室,定期按职责对所划区域进行检查指导。通过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逐步形成“网络化巡防,区域联动”的治安模式,把地区真正的网控起来。使地区的治安形势总体平稳,刑事发案率、火灾和交通事故、社区发案率大大降低,地区未发生有影响的法轮功”案件,无恶性案件和重大灾害性事故发生,确保了地区的安全稳定;四是建立联合执法整治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问题联合地区执法部门按职责进行联合执法整治。
(三)建立了一支规范的治安防范队伍
社区治安防范队伍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综治工作的完成,建立起了以公安警察为主要人员,以社区巡防队、治保积极分子、治安巡逻志愿者、社区义务消防队、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多种群防力量为辅助力量的治安防范队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在人员上有了可靠的保证。
(四)科技创安有了重大进展
区委、区政府在2005年开始,结合实际,先后投入5亿元,打造社会精细管理工程,即建设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使建成的三个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群众事务呼叫中心、科技创安指挥调度中心,成为一个统一平台。“三个中心”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与公安、城管、环保部门的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起到了震慑、预防犯罪、快速破案,及时、快速处理社会问题的作用。整合资源,科技创安,发案率降低,群众安全感提高,使消极防范转向积极预防,走出一条城市管理与治安防控相结合的新路子。该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建成2321个监控点位,能够覆盖全区主要交通路口、大型停车场所、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大专院校、重点市区属机关、旅游景点、大型宾馆、饭店、商厦及农贸市场等繁华公共场所。同时,还将整合社会各单位的视频监控资源,使全区的视频监控资源达到4万多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社会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方“一地两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存在真空在历次街、乡、镇管理调整过程中,原来的村委员会转变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后,由于原来的投资主体或产权关系不变,导致城乡结合部部分地区出现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并存的“一地两府”现象,“一地两府”导致各种问题出现后后两个“政府”互相推诿,致使社会管理和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存在真空。如青龙桥街道安河桥社区、厢白旗社区、上地街道的树村地区、清河街道的朱房地区就分别与海淀乡的青龙桥村、树村与东升乡等均有交叉管理问题,导致不少社会问题难以解决。青龙桥街道的厢白旗社区3000人使用的9个已建成多年的公共厕所,其产权属于海淀乡树村村委会,青龙桥街道厢白旗社区居民委员会想维修这些公共厕所,但由于产权问题难于进行;而青龙桥街道安河桥社区现仍有部分农民或农民集体财产,一些路面产权为海淀乡青龙桥村所有,导致安河桥社区在更新路面时,常受到村委会的牵制。
(二)城乡结合部社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安全隐患严重
城乡结合部平房社区多、城中村多,农居混杂,农转居及下岗失业人员较多。2005年北京市的一项有关治理城中村的调查发现,全市位于城市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为231个,而海淀区为70个,占30.3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欠账太多,很多必要的道路、自来水管线、市政公用电网、公共厕所等缺乏,导致居民出行难、吃水难、生活难、如厕难,环境脏乱差而有位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告诉我们,“解放快60年了,我们社区却一直没有吃上国家的水,用上国家的电,走上国家的路”。该社区一直没有自来水管线,没有路 灯,没有国家投资修的公路。特别是由于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房屋需求大量增加,使居民私搭乱建猖獗,而这些建筑物建筑设计缺乏必要的防震、防火要求,存在严重公共安全隐患,如果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房屋倒塌,损失不可预测。正如有位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所说:“守着大量的私搭乱建房屋,就象守着一大堆定时炸弹,遇着火灾、地震重大灾害就会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基础面临新的考验
群防群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基础,目前群防群治的基础不扎实。一是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治安巡逻协管员、治保积极分子和社区治安志愿者都工资、待遇偏低,积极性不高,影响群防群治的效率和质量;如治安巡逻协管员每年1.5万元,扣除各种保险等费用,只有8000元,工资偏低;治保积极分子补助更低。为此,有些街道为调动积极性,发放奖励,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如青龙桥街道在修订完善社区巡防队、流动人口管理员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方法,建立德能勤绩月考评制度和按绩效奖励激励制度的基础上,2007年共发放奖励资金4万余元,有效地激发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社区治安巡防队协助公安机关及独立抓获违法嫌疑人191名,其中治安拘留185人;刑事拘留6人;协助抓获违法嫌疑人47名。流动人口管理员发现并处理各种隐患:治安44件,火险19件,煤气中毒隐患22件,协调纠纷109件,批评教育来京人员207人,为社区 群众排忧解难121件,协助公安机关查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5人。二是社区治安志愿者年龄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为老人。
(四)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紧张
充足的经费是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经济基础。如在科技创安、人员培训、人员工资和补贴等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如目前的科技创安主要是在主要干线装备了监控探头,而在很多平房社区和大院社区均没有安装相关设备,必须大量的经费。仅青龙桥街道2008年就投入了82万元购置99台无线通讯对讲机、视频监控设备,14.5万元购买消防器材,400万元建成地区安保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了88个视频探头。为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辅助人员的积极性,也需要适当提高其待遇。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一地两府”的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联席委员会,消除“一地两府”社会管理真空建议建立“一地两府”的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席委员会,共同处理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同时,建议区政府尽快开展“一地两府”问题专题调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一地两府”造成的在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方面的真空。
(二)关注城乡结合部地区特别是平房社区的经济发展,实施城乡结合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良好的部市政基础设施,解决居民出行难、吃水难、生活难、如厕难,是对民生的最大关注。建议对现有的平房社区或城中 村,进行分类科学规划,进行整体改造,或完善必要的公共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必要的道路、自来水管线、市政公用电网、公共厕所。同时,严格禁止私搭乱建,减少公共安全隐患。
(三)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管理体制建议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管理体制,增加治安巡逻协管员、治保积极分子和社区治安志愿者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群防群治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建议改善社区治安志愿者人员组成比例问题。
(四)加大对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费投入建议加大对科技创安、基层人员培训、工资待遇的投入,使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人防、物防有坚强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