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12: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

第一篇: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

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

——县林业局2017年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五大”理念,高举“五字兴山”旗帜,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以维护森林生态安生为着力点,以林业产业发展为落脚点,团结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作法和成绩

(一)精准发力,生态建设取得新业绩。

2017年是三年“绿满团风”收管之年,是五年建设“绿色团风”开局之年,全局上下紧紧围绕“绿色增量、生态提质”的奋斗目标,凝聚最大的向心力,画出最大的同心图,高位推进生态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今春,全县共完成连片造林27726.12亩,其中荒山、门户绿化11291.38亩,油茶造林5301.43亩,连片景区打造2134亩,补植补造8999.31亩;完成村庄及四旁绿化1352.4亩,通道绿化折合面积795.8亩,义务植树270万株,林业实际投入资金达7000万元,林业争项到位资金4800万元,是团风县建县以来林业发展最快、投 1 入最大、质量最好的一年。

1、荒山造林面积刷新历史峰值。今春,我局把荒山造林、门户绿化作为造林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剑指造林“死角”、“硬骨头”,局班子成员包保到乡镇,各林业站挂图作战,消号结帐。方高坪镇响水村采取客土回填,机械整地方式,将多年废弃的采石场200多亩全部栽植2年生湿地松大苗;总路咀镇长林岗村采取人工大坑大穴,将100多亩长年荒山栽上湿地松大苗;还有杜皮乡於阳岗村引进私营业主吴世平,一次流转荒山500亩,栽植十月光辉红枫2.6万株,打造集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红枫观赏园。据统计,全县共有14个村荒山造林任务完成率达100%,完成荒山造林13425.38亩。

2、村庄绿化亮点纷呈。将村庄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林业精准扶贫和发展全域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森林进村、入户、绕路、依水、围田,打造绿色示范乡村。上半年,借助县政府整合的扶贫资金1300万元,着力全县29个重点扶贫村村庄绿化;马曹庙镇官塘角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周达先生投资3000万元,植景170余亩,打造全县最美乡村-----周庄;淋山河镇贾家田村个体老板孙来福投资500万元建成贾家田生态园。今春全县共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9.5亩,占规划面积200%,建成高标准绿化示范村36个。

3、通道、连片景区打造特色鲜明。绿随路建,路通绿连,全面加快通道绿化带建设,提升绿化质量,形成优美的通道森林景观。在总贾旅游公路的贾庙乡集中沿线8个村,栽植桃树、樱花、红梅8.3万株,打造万亩赏花园;总路咀镇连通沿线3个村,建成长7.6公里的绿色景观长廓;回龙山镇在回龙站路两侧栽植高规格、大尺度银杏3000株,一日成林,一夜成景。今春全县完成绿化里程90.6公里,形成了四季花开,景观处处,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的通道景观。

4、义务植树蓬勃兴起。入春以来,全县各地抢抓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3月1日,省直机关工委、省林业厅机关干部,市、县“四大家”领导一行80多人,来我县贾庙乡参加义务植树;3月6日,省委副秘书长、政研究主任赵凌云来我县马曹庙镇紫金庄开展义务植树;3月12日县委书记李玲同志带领县直各单位负责人在淋山河开展义务植树,全县各部门、各乡镇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据统计,全县共有2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27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8%以上。

(二)依法治林,资源管理取得新成效。

认真落实保护长江“雷霆行动”,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秩序,加大林地保护力度,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治理,严打涉林犯法犯罪行动,森林资源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1、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半年来,我局依据《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符合团风实际操作性强的《林木采伐管理办法》,推行了责任到人的采伐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推进依法采伐,严控无证采伐行为发生,全县依法审批林木995.6立方米,占市下达采伐指标1.49%。

2、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全面推进林地保护“一张图”、“一套数”的林地定额管理模式,坚守林地生态“红线”,有效地遏制了林地非法流失,半年全县依法审批临时占用林地2宗,面积1.6445公顷;长期占用林地2宗,面积1.596公顷,没有出现一起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的现象。

3、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切实管好斧头、路头、山头,通过深挖案源、群众来信、电话举报、巡查蹲点守候等方式,始终保持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半年来,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6起,刑事拘留8人(次),收缴捕猎野生动物工具15套,放生和救助野生动物20多头(只),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30多万元。

(三)综合防治,生态安全取得新保障。

1、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压实了森林防火“三级五长”责任制的落实,扎实开展了森林防火宣传预防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护林防火氛围,在全县主要进山路口、人员密集处设置固定宣传牌26座,刷新刷写森林防火标语1200多条,在高火险天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出动防火宣传车辆50台(次),发送防火短信3000多条,切实提高了全县森林防火意识;密织了全县123名护林员和245名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网络;依法严惩了一批火灾肇事者的法律责任,依法行政处罚12人,刑事起诉6人,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生态安全。

2、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受去年暖冬气候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增多,县森防站加强监测,及时防控,先后历时20多天,投资50万余元,对我县马尾松毛虫重灾区的贾庙乡、但店镇、马曹庙镇、淋山河镇等4个乡镇1.6万亩山林进行飞机防治,喷撒生物药剂,有效地遏制了马尾松毛虫爆发,取得了极佳的防治效果。同时,加大了美国白蛾等有害林业生物普查和防治,在全县范围内悬挂锈捕器20个捕杀病虫,实现了森林病虫害受灾率、成灾率双下降。

3、狠抓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按《湖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办法》和《湖北省公益林管护办法》,稳步推进了天然林保护扩面,确保了保护政策及时精准落地和责任主体落实,全县完成天然林落界3.2万亩,公益林保护5.99万亩。

4、狠抓湿地、古树名木保护。历时半年,完成湿地动态监测,使全县8480.8公顷湿地纳入保护;积极开展第二轮古树名木普查,补登、漏登古树名木43株,顺利完成1219株古树名木地理坐标录入,实现了古树名木数字化管理,全县林业多位一体的综合保护护体系健全,森林资源稳定增加。

(四)厚植优势,林业产业得到新提升。

牢固树立“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全县油茶、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已日益凸现。一是油茶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半年来,结合精准扶贫、“绿满团风”等行动,通过引进市场主体,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种植油茶面积1.2万亩,截止目前,全县油茶种植已达6.75万亩,油茶产业已成为我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花卉苗木产业迅速崛起壮大。通过花卉苗木协会搭建信息平台,引导带动公司、私营业主、大户培育花卉苗木。今春全县培育各类花卉景观苗木3900亩,预计可年产苗木900万株,实现产值100万元。三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壮大。通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依托全县丰富的森林资源,融合人文资源,红色资源,大发展全域生态旅游,积极鼓励创办农家乐、兴办“森林人家”。半年来,先后建成豪美园林、谷阳生态农业园、友邻农庄等森林生态旅游景点12家,接待旅客6万(人),带动1.2万人从事森林旅游,实现森林旅游收入2000万元,创历史新高。

(五)深耕产业,林业扶贫取得新成效

按县委、县政府扶贫安排,局机关、各干部赴回龙山镇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积极发挥行业职能作用,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五个一批”工作,在修复生态中造福百姓,在扶贫攻坚中发展林业,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工夫,实现了林业扶贫的精准滴灌。半年来,帮助全县384家贫困户种植油茶1932.7亩;选聘了245名有劳动能力的贫户担任生态护林员;将10.7万亩有培育成天然林潜力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纳入到生态补偿范围,争取国家生态补偿1500万元,扶持困户302家,3月13日,在全县《湖北省扶贫条例》征 求意见会上,我局作典型交流发言,充分展示和宣传了我局推进扶贫攻坚的力度和作用。

(六)敢于创新,林场改革取得新进展。

2017年6月,《国有大崎山林场改革总体方案》经县委、县政府通过,着力解决好了林场改革“路该怎么走”、“老来由谁养”、“入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林户如何管”的5个尖锐问题,完成林场干部职工竞争上岗17人,安置公益林管护15人,发展森林旅游特色种养15人,特殊工种安置11人,买断安置20人,转岗就业26人,没有出现一起因改革而产生矛盾的上访事件。

(七)同频共振,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新加强

半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开展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一岗双责”、“一案双查”,把责任的全面落实贯穿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始终做到了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努力营造了山青水秀的政治生态。一是强化宣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两学一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准则》、《条例》,邀请县纪委干部上廉政建设党课,集中观看《不可触碰的纪律红线》警示教育片,组织参观县廉政教育文化长廓,在节假日发送廉政短信120条,不断加强系统党员干部的教育,增强政治素质,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二是强化问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及时调整充分局党风廉政建设领导 机构,局党组书记与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的股室、二级单位鉴定了《局党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规范了“三重一大”制度,做到了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4月10日,针对我县重点扶贫村调苗过程中出现的“微腐败”,局党组积极配合纪委对基层林业站2名党员干部进行严肃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在全系统通报,取得了极大教育和震慑作用。三是强化整改,着力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针对县委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局党组及时召开会议,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帐,细化整改措施,对号入座,消号结帐,目前反馈7个方面的17个问题正在紧锣密鼓地整治。

(八)争先创优,自身建设取得新局面

半年来,狠抓机关作风和制度建设,坚持用健全的制度来管人管事,驰而不息地纠正“四风”反弹,坚持把纪律、规矩挺着前面,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局机关结合实际,相继完善出台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外出报备制度》和《留守值班制度》,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机关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干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努力打造了一支担当、务实、高效的绿色队伍。

(九)服务大局,中心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是及时做好“两案”回复工作。我局今年收到“两案”办理件9件,其中主办件4件,承办件5件,局党组高度重视“两案”办理工作,成立专班,组织专人对人大代建议和政协 委员提案认真落实答复,做到了答复率、见面率、满意率均为100%。二是全力做好其它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信访工作,半年来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圆满完成县政府招商引资任务,拟投资6000万元和8000万元武汉起亚元力技术有限公司设备制造项目和山东淄博陶瓷机械制造项目已达成落户团风的意向性协议。

二、存在的问题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林业改革发展要求相比,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从团风可造林地调查来看,全县还有大量的低质低效林需要改造,许多零星小片荒山需要绿化。由于造林成林的逐年增加,还需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油茶产业投入造林成本高,补助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还林积极性。二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形势愈加严峻。随着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大,林下可燃物明显增多,纯林面积逐步扩大,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等发生的可能性系数增大;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天然林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林业产业壮大任重道远。林业产业规模不大,林业产业效益凸显不明显,林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林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发动。四是林业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绿色团风”建设春季造林的后续抚育管护 工作,确保“造一片、活一块、绿一方”。抢抓下半年秋冬造林季节,全面完成“绿色团风”建设2017年下欠造林任务6147.22亩。

2、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组织开展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抓好森林病虫害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止,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3、继续做好“生态红线”划定后的保护工作。

4、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火宣传和火源管理,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火灾。

5、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活动的党态化、制度化,注重党员干部的素质提高和机关作风建设的廉洁高效。

6、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团风县林业局

2017年6月1日

第二篇:勇担支点建设重任奋力推进跨越发展

勇担支点建设重任 奋力推进跨越发展

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

2012年第1期 ——经济建设

2011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新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亿元,增长3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0亿元,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和15%。

发展不够仍然是宜昌最大的实际。2012年,将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振信心,克难奋进,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保全年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巩固和扩大当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坚持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统筹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400亿元,靠项目增量推动发展提速。一是精心抓好项目策划。有效对接国家、省发展规划,着眼于产业培育和结构升级,精心策划一批后续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确保储备项目总投资2万亿元以上,新谋划投资过100亿元的项目10个以上,力争新开工4个以上。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0亿元以上,三峡对口支援项目到位资金40亿元。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积极开展保姆式服务。开工建设斯凯特新型电缆设备制造、人福药业出口药品生产基地等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239个,总投资2703亿元,当年投资927亿元。

二是坚持把园区作为第一平台。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靠适度超前的园区建设引领宜昌跨越发展。一是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引导产业向沿江地区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建设千亿级大园区、千亿级大产业和亿吨大港口,加快把沿江地区建成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年产值过万亿元的产业聚集区。二是加速推进园区开发。充分发挥宜昌高新区龙头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沿江开发,加快打造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等4大千亿园区,着力培育宜都、夷陵、当阳、枝江4个500亿园区,电工电缆、汽车等20个过百亿的特色园区。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市县两级共建共享,加快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托管开发步伐。积极利用BT、BOT、发行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土地新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积极引导山区、库区县到沿江地区上项目、办园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三是坚持把产业培育摆在第一位置。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速推进优势产业规模扩张。创新投入机制,细化推进措施,加快培育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等千亿产业。确保2012年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装备制造突破800亿元、食品医药突破750亿元。加快发展太阳能、磁电子、纳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柱。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6大百亿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向精深加工转型,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9家企业产值过10亿元。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标准建设平湖半岛、三峡游轮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倾力打造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加速建设物流园区,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打造三峡现代物流中心。三是加速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下大力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深入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确保到2016年,2家企业产值过800亿、5家过200亿、20家过100亿,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

四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2012年市级财政将投入民生资金18亿元,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保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再就业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确保社保扩面18.3万人次。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设保障性住房3.3万套。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基本完成宜昌职教园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筹建新宜昌博物馆、奥体中心和文化艺术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所,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基层倾斜。三是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谋划建设一批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扎实抓好“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整治堰塘8500口。新建、改造末级渠系500公里。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县乡公路350公里,新建通村油路500公里。

第三篇:绿色力量 怀化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力量 怀化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怀化市相继获得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美誉。

“十二五”开局,怀化市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怀化,这个“经济后发地区”,在加快绿色进程的同时,交出了漂亮的发展成绩单。“十一五”期间,怀化GDP、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连续5年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开局之年,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双双进入全省八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迈入全省第二方阵。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怀化以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释放出巨大的‘绿色力量’!”近日,记者在怀化市采访,市委书记李亿龙给出了答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说起怀化,过去人们常这样形容:湖南的“省尾”。的确,地处我省西部边陲的怀化,很长时间,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省末尾。

怀化落后,与地处山区有关。这里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水能、矿产资源丰富。然而,丰富的资源没有把怀化带向富裕,青山绿水只是养眼的风景。

怀化一度奋起直追,但依靠发展资源型、环境污染型的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产业,粗放的发展模式让怀化饱尝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痛。

一段时期,怀化陷入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难的困惑。这对矛盾绕不开、躲不过,怎么办?

2008年,一场“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大讨论在怀化各地展开,干部群众利用会议及当地报刊、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越“策”心里越亮堂。资源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协调发展与环保关系,出路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呵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怀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搞上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市委书记李亿龙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总结发言掷地有声。

理念决定行动。怀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发展与环保协调推进

去年6月,中方县一场“绿色震荡”让干部群众惊叹不已。7名科局级干部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力被调整岗位或降级使用,而2名乡镇党委书记因任期内生态建设卓有成效被提拔重用。

中方县这一任免,缘于该县实施的领导干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制度。该县将生态经济发展、农村污染防治等23项环保指标,纳入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中、离任等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硬性指标。

美丽,要靠制度呵护。怀化市市长李晖说,完成战略部署,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怀化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考核。在以山区为主的溆浦县,乡镇不考核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而重点考核生态产业、生产环境。对此,当地乡镇干部说,有了新的考核体系,“抓生态就是抓发展”就变成了大家的实际行动。

怀化还推行“绿色信贷”,金融部门为企业贷款要过一遍环保“筛子”。仅今年,全市就有30余家企业上亿元信贷申请因不符合绿色要求被否决。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抓手的“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大踏步向前推进。李晖形象地说,重点是做好“加减法”。

怀化城区总投资过亿元的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医疗废物处理场、第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3大环保标志性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同时,通过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边”绿化、大造公益原料林等举措,大力扩绿护绿。“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73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了3.5平方米。

去年初,怀化市政府作出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商品林采伐量在省政府批准限额基础上,对主伐类型部分调减20%。

“主动调减比例,主要是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怀化市林业局局长黄登说,调减比例后,全市去年全年采伐量不到200万立方米。

节能减排是怀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战场。治污方式由原来控制排污总量向关停搬迁彻底消除污染源转变。“十一五”以来,该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720家,45家重点污染企业全部治理到位。

该加的加得耀眼,该减的减得彻底。一加一减中,怀化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站在怀化城区太平溪上的红星桥上,只见溪水波光粼粼,两岸树木葱郁。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龙须沟”。近年来,怀化投入20余亿元,对城区太平溪和氵舞水河进行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将投资378亿元对怀化境内所有河流进行治理,让大小溪流都清澈见底。

“抓生态建设不是约束发展,而是要堵住粗放发展的路。”李亿龙说,怀化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能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

为此,怀化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依托工业园区,引导资源型企业进行规模开发、深度开发和集约开发。近年来,20多家成长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怀化,项目达产后,销售额将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总和。全省重要的能源、食品、森工、材料、生物等5大绿色产业基地,在怀化初露端倪。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怀化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现代商贸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呈现绿色繁荣的景象。

生态与发展协调推进,怀化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据统计,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已由2008年65.31%上升至68.73%,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所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98%以上。

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

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一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村民居住的吊脚楼掩在果树林中。视线所及,看不到一片白色垃圾。空气中,除了泥土的芬芳,闻不到农村常有的牲畜粪便的气味。

县委书记杨先容介绍,从2010年开始,县里投入上亿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对全县村寨进行了“三清五改”(清污染、清垃圾、清路碍,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圈),采取户集、村收、保洁员清运、焚烧与填埋等方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去年,该县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十佳”县。

既要打造绿色城镇,也要建设美丽乡村。怀化的同志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城乡环境一体化问题,实行城乡环境同治,促进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环保体系向农村覆盖。

针对农村污染顽疾,怀化市委、市政府推广了通道的经验,在全市开展以治“五乱”(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为主的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

在会同县团河镇卫东村,记者看到村里家家户户都有3个垃圾箱。村民梁厚辉告诉记者,现在垃圾分类处理,一类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由村里回收处理;一类是可以生产沼气的,往沼气池里倒;还有一类是不可降解的,往村里公共垃圾场倒。这样,实现了废物利用,整洁了村容,保护了生态。

据了解,自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以来,怀化已有15个乡镇跻身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7个乡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今年,怀化提出“五城同创”,即用3至5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交通管理模范城。

一股新的绿色力量,正推动“美丽怀化”建设大步向前。

第四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孙璜清

2011年第4期 ——生态建设

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之一,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为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创新战略入手,在创新载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了黄冈绿色崛起进程。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9年削减1065吨,削减率2.78%,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9年削减168吨,削减率0.8%,圆满完成了任务;黄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7年的283天,上升到2010年356天,优良率达97.5%。

以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是黄冈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群众难以答应。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衔接配套、同步推进。同时,根据全市总体战略布局和功能区定位,确立了“一区两带”的发展战略,即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以载体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生态建设“大工程”带动“快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沿江七县市区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我们确立了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一带”兴“五带”的总体建设目标,即通过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形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带、生态经济林示范带、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带、基层党建示范带、农村环保体制机制示范带”。制定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规划》,并成立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暨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合力共建。目前,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规划文本已经修改完毕,进入技术审查阶段。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及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作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并纳入重点支持项目。

二是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为打造低碳产业园区、企业,我们对园区实行绿色审批,目前,全市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园区产业布局,实现了集约化发展。着力推进黄冈化工园区互动发展试点、龙感湖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示范区、武穴市田镇“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团风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黄州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通过产业的聚集和延伸,推进船舶制造、华夏窑炉、武穴医药化工、蕲春李时珍医药化工、团风钢构、麻城汽配、英山茧丝绸等七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节能灯具、森工、陶瓷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蕲春生物质能发电、龙感湖秸秆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展麻城市全省低碳经济试点。鼓励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

三是大力开展“碧水行动”三年计划。从2009年起,我们对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进行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着力改善重点水域环境质量。第一批选择对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区影响较大的23个河、湖、库进行综合整治,实行“一域一策”。在全国首创了河湖库长制,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该治理水域的“河长”、“湖长”、“库长”。黄冈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长河河长和遗爱湖湖长,迄今遗爱湖已投资3亿多元,实施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水质明显改善,遗爱湖的景观、调节小气候等功能大大增强。长河整治已制定规划,并争取到环保部、水利部长河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扶持。目前,总投资3.3亿元资金已部分筹措到位,工业点源污染、河内高密度养殖、河水无序开发已得到有效整治,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进入招标阶段。

四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程。我市在已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基础上,继续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级联创”活动为主题,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达标”五大工程为目标,以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程。2010年共投资3.4亿元建设市区市政工程,大力实施内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治理,城区绿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系列工程。

以发展方式创新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作为转型的关键,以转变发展理念为先导,带动发展模式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一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抓示范带动、抓政策激励、抓技术创新、抓整顿规范,总结推广武穴祥云、大别山火电厂、伊利、华新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新格局。武穴市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建成了广药多效蒸发、祥云“两水”闭路循环、华新低温余热发电、祥云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黄州区的深港纺织变烧煤为烧谷壳,年降低成本700多万元;浠水县的福瑞德通过实施显热和潜热回收、循环节水等技术改造,年节煤1.8万吨、节水1000多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200万吨,增效1500万元;黄梅县的中康粮油用加工的谷壳发电,年降低成本200多万元。

二是打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生态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罗田七道河、红安盐店河、麻城院子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防治水土流失;开展小矿山整治,关停129家,整合200家小企业,矿山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建成了满足黄冈伊利乳业发展有限公司鲜奶需求的“千头牧场工程”、黄冈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配套建设36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罗田13万亩规模以上板栗基地、英山15万亩茶叶基地等。

三是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为建设黄冈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把生态经济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依托黄冈名胜古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决定,着力构建全市“一心三区”旅游产业格局,即以黄冈市区为中心,加快建设以红安、麻城为主体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罗田、英山、浠水、武穴为主体的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以黄州、团风、蕲春、黄梅为主体的文化宗教旅游区,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完善一批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全市正在建设465公里生态旅游公路,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12个景区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创新运作模式,成立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举办大别山旅游节会。同时,积极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机制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源泉和持久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释放潜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我们以创新完善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成立黄冈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整合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出台文件、制定规划、成立领导专班等形式,指导并规范各项目的实施,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全市生态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市、县和乡镇逐级签订《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责任状》,目前12个农村生态环保试点已逐步铺开,计划在全市5万人以上的48个乡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

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在生态项目建设上,力求“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做到“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是创新减排机制。实施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制、按月核查制、季度通报制、半年预警制、考核制等“五制联动”工作机制,紧紧咬定工业污染防治不放松。按照“不欠新账,还清旧账”的原则,强力实施取缔一批、治理一批、把关一批、监管一批的“四个一批”工程,有力推进了全市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开展。全市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造纸、小水泥、小钢铁、小印染、小酒精、小粘土实心砖企业110户。全市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投资过3亿元,补建污染防治设施146台(套),基本杜绝了污染直排现象。强化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力,两项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全市已否决制革、炼焦、印染、电镀等15个不符合环保要求总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

四是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创建标准,出台《黄冈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建立问责制度,加强督办和考核验收,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常委)

第五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因其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外界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如何立足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婺源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县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

一、坚持生态立县,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婺源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积极实施了封育营造工程、能源替代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环境美化工程,为“最美乡村”描绘出一幅幅纤巧秀美的天然画卷。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出成效。一是丰富了森林资源。在封山育林170万亩的基础上,将公路沿线200米以内林带及水源涵养林、护岸林、风景林、水口林等列为地方公益林进行保护。先后投入50余万元树标牌、禁牌,对全县6000多棵名木古树建档挂牌保护。深化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的管理权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共管,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网络,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把森林保护贯穿林改工作中。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377.55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009.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5%。二是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在全国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逐年增至193处,保护面积达65万亩。此做法作为林业分类经营的“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不仅吸引人们争相前往婺源观光旅游,许多珍贵野生动物也在该县山水田园安“家”,生态链得到续接。赋春镇鸳鸯湖每年均有2000多对鸳鸯来栖息过冬,成为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此外,世界濒危珍稀鸟类黄喉噪鹛、中华秋沙鸭等,也在该县被发现。三是减少了能源性消耗。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等资源,并对全县189家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101家高耗低效的木材加工企业,全县平均每年减少能源性消耗木材9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造林18万亩。四是加强了生态环境整治。整顿和关闭有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45家,对公路沿线43家非煤矿山企业进行关闭或搬迁,仅关闭矿山一项,县财政每年损失就达400万元。今年6月底,又将年产值8000万元、纳税580万元的迈尔泰木业退出婺源经营。通过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有效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五是扮靓了城乡山水。积极开展水土流失专项治理,推进生态示范公路建设,大力开展全民造林运动。几年来全县干群共义务植树1114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多公里、植树1600万株。为了靓化沿途风景,还对可视范围内几千座坟墓进行了改造和搬迁,实施了旅游精品线沿途村庄和主要景区(点)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花开百村”工程、高速公路“绿化百里”双百工程等,使婺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乡村。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身处婺源,但见青山、绿水、蓝天、小桥、清溪、人家,四季不同的花海和参天蔽日的古樟群,无处不是美不胜收,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妙。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生态经济孕育成长

立足婺源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在生态经济上,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对水田、土壤、河流进行生态保护,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全县共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20万亩,并成为全国首批5个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之一,有机绿茶出口占据了欧盟市场的70%以上。二是着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重点发展服装加工、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微电子、环保设备等无污染、高科技型企业。在招商引资中,以保护青山绿水为前提,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吸引了投资8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新型电子芯片及控制系统”项目、科技部重点扶持的彩色液晶背光源项目等在县生态工业园区“落户”。由广东、浙江两家公司共同投资2.16亿元组建的婺源深宝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还将在婺源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据统计,目前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已引进机械电子等科技环保项目57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不选,几年来共谢绝各类污染企业项目12个,合同金额近20亿元。三是突出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婺源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带来了长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婺源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短短几年间知名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34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8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41.9%。几年的实践证明,婺源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绿色生态旅游正成为婺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生态家园日趋和谐

在新农村建设中,围绕“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大力改路、改水、改厕和推广沼气。积极做好村庄路面硬化,共为农户安装自来水5694户,改建厕所5359户,清理下水道13426米,建造垃圾池270个,设置垃圾桶520个,村内绿化29323平方米,全县完成沼气建设7000余户,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婺源还把新农村建设与进一步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相结合。重点实施了“花开百村”工程,计划从今冬明春开始,每年种植开花乔木、灌木10万棵,用3年时间,把婺源打造成四季有花、色彩斑谰的花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景区,使全县成为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按照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居条件的要求,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共投资2900万元建起了全省县级第一家垃圾处理场,又通过招商引资投入6000万元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设,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配合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近年来,城区人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增至6.5万人。为树立良好的形象,该县从抓好城市日常管理起步,开展市容环境的整治,对清土运输、建材占道、广告设施、夜市摊点等城市“顽症”重拳出击;对城区进行全面绿化美化,把青山、碧水、古建融为一体,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大力开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建立机关部门单位卫生责任区大扫除制度,以此示范和引导人人参与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活动;充分发挥婺源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每年民俗文化表演、文化艺术作品展、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中。

目前,婺源县域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表现总体优良,境内山林葱翠、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随着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婺源的建设必将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支撑。

下载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焦主业 靶向生态 奋力推进绿色团风建设大跨越[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