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全书(考研政治思修复习)(推荐)

时间:2019-05-12 12: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全书(考研政治思修复习)(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全书(考研政治思修复习)(推荐)》。

第一篇:电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全书(考研政治思修复习)(推荐)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 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 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 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同学们观察、思索、实践、选择,同时也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 正确认识人生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 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 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 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 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 入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憧憬: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 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生活将在这里开始。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既会 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今后的健康 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是同学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这里有浩瀚的图书、报刊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

使大学生接触广博的知识、锻炼必要的专业技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在 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冲浪,是同学们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顺利成长成才的重 要基础。

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这里聚积着众多学者和专家,他们精通本专业的

基础理论,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熟悉教育教学的客 观规律。在这些良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严格的科学训练,可以系 统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提高专业能力尤其是专业创造能力。同 时,还能通过耳濡目染从良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接受人格的熏陶。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这里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

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操守,建设 精神文明,这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同学们可以在大学里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广 泛地汲取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 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党和国家为大学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是希望同 学们努力发奋学习,尽快成长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

向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 科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都开设选修课,同学们可以根 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的自主性大大 增加。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练利用图 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必备的学习技能。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生活环境的变化。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

远离家乡,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 爱好、生活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 种需要。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则可能 计划失当,顾此失彼。因此,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活动的变化。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

活动增多;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也丰富 多彩,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 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 往能力,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

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 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就需要摆 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 活。

虚心求教、细心体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随时都会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 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去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来解决。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综 合素质,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 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说,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不同了。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

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 断进步,而且要在素质上不断提高。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 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 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但 同学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领悟。在大学阶段,大量的自学时间,自由的学习空间,对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提出了必然要求。同学们要学会根据教学计划和 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各方面 知识。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 情,学会如何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习也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 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 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 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

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坚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社会的发展和未 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 创造。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 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

和增长空前快速。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 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学习了最新的专业基础知识,但仅有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期间就要 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培养优良学风

在大学阶段,学习是同学们的首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学

风端正,才能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培养创造性精神,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同学们是未来建设国家 的宝贵人才,只有养成优良的学风,才能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担当重要的责任,有 所成就,有所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的学风是同学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唐代思想家韩 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优良的学业是辛勤汗水 的结晶,突出的成就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拼搏才能获得。马克思说过:“在科学 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 顶点。”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的 难度。这就要求同学们更加刻苦、更加勤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国家的 有用之才。

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肃是指认

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反对学习上轻率飘浮、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 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反对粗制滥造和不求 甚解,反对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严密是指对学习、对生活、对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包括在学习的安排上要周全有序,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理学习中的各种 关系。要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坚决抵制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 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

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就是要培养扎实打基础、老实 做学问的学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谦虚 是求实的必然要求,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博采众长,打开知识的大门。同学们要 培养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奋发、昂 扬进取的精神状态。

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大学生作

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更需要自觉培养 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要积极进取,形成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面向现实、扎 根实践,培养过硬的动手能力。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新 一代大学生要在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学们要刻苦努力学习,打 下扎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 建设岗位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 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 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

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人的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 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不同 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0 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 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 儿女的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 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 为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 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 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 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 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 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 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 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 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 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 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

代的潮流。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 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 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 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 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

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 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 出:“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能否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 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和回 答的问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

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 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更快更好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 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下,德在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 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 康素质协调发展。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努 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 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

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 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

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 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 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 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 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做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

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提高 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 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

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 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 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决不是可有 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

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 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 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密切联系 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 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 功的重要条件。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 言行一致。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否去做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去改了。一个大 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 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

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 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 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关键性作用。提高思想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 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因此,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 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线,必须把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贯彻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全过程。

一、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2006 年3 月4 日,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 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 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 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 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我国在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马克思 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炼升华,是对新时期社会主 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对 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

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为每个公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 了基本规范,也明确了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 质,在实践中锤炼优良的思想品德,把自己锤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指明了方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

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未来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体现者,大学生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如何、有什么样的荣辱观,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党和 人民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期望。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 观的重要论述,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 “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真学、真知、真用,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大学生对推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学们不仅自己要自觉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动推动全社会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 观,要争当“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通过大家一起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 全社会广泛传播,为更多的群众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

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 时代精神的统一,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十分丰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 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 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 思想和行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 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 事、为社会多做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以崇尚 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以辛勤劳动为 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 思想和行为。“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 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以诚实守信为 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信,抵制和反对惟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以遵纪 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干扰公共秩序、违法 犯法、破坏纪律的思想和行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 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 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 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更 加完善,将在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对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把思想道德和法 律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质,把知“八荣”明“八耻”变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和 自觉行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坚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先进模范人物 是我们社会的优秀分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了宝贵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为人们树立了崭新的道德标杆。同学们不仅要像他们一样 为社会做贡献,也要像他们一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改造 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刻苦 学习,提高本领,努力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思 想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 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需要人人自觉参与、自觉 实践。同学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以“八荣八耻” 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自 省自警、自珍自爱,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逐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道德操守,成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

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重点,全 面加强自身的修养。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 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 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辨别是非、区分善恶、判析美丑的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大 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 学习、实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纪观念,使自己真正成长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第四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的特点和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 一门重要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为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 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

深刻的思想性。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引导大学生确立献 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同学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学校教育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的,这是教育的本质任务和普遍规律。我国是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 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门课程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实际,回答同学们 普遍关心、经常思考和需要解决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提高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现在和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 坚实的思想基础。

较强的理论性。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 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而开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比,更具有理论性 和系统性。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领 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回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方 面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向同学们传授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二是 把高校多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以及对大学生成 长成才规律的探索加以科学总结和提炼,使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三是充分吸收和反映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系 统回答同学们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中的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使这门课具有 雄厚的科学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使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与同学们的文化知识 修养融为一体。

突出的综合性。本课程的“思想道德”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其内容 包括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本课程的“法 律”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课程将思想道德与 法律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的紧密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受着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 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 大人民群众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与 稳定的社会规范;它们的许多原则和内容也都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 供了制度保障。

鲜明的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引导同学们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青年时期注重修养,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 古代,“修”是切磋琢磨,“养”是涵育性情和陶冶情操,“修以求其粹美,养以 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 这一认识,对同学们加强自身修 养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 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躬身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心灵的品质、落实 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本课程特别强调自觉修养,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正确的理论 知识,更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身体力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行为。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形成、发展、成熟的重要 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同学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面对“立德”和“树人”的问题。一个人是否遵守

道德和法律,是否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可以说是他能否在这个 社会中更好生活、能否被这个社会所接纳的关键。道德与法律是一个社会赖以发 展和稳定的两大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方面。人需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求得不断的 进步。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的过程,就是人们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的过 程,也是同学们自觉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同学们健康成长 成才的过程,就必然伴随着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

误区。重点是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深刻地体会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 民族的重要意义。帮助同学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只有个人成为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国家、社会、民族以至家庭、个人,才能兴旺发达。一个身 心健康、人格健全,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用人才,不但是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期望,也是家庭的期盼。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是这样一个 伟大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中坚力量。为此,同学们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目标。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良好的 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有助于同学们全面健康发展,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 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是青春的光和热。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

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 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同学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 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 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 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创造生活、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 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 质和精神需要,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和物质精神需要。对现状永不满足、对 未来不懈追求,正是理想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 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

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和人们所处 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同,所处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 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 面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所描绘的不是现状,而是与奋斗目标相

联系的未来,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直观的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 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 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缺乏实现的可 能性。科学的理想以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为根据,是在社会历史发展 的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运动趋向的一致性的反映,对现实有 指导意义,因而也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

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 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 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 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理想对人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与理想 的性质和层次密切相关。只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才能够给人们提供终身不竭 的精神动力。

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是由于它

具有实践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必须 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 作用不断循环、升华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

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 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 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

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并化为内在的情感。一定的思想观点成为一个人 的信念,需要感情上的强烈支持。因此,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 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 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现实不断 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是脆弱的,经不起 现实变化的冲击。一个人对已经确立的信念,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 验证,确认其真正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信念的改变如同信念的确立一样,必将 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持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 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面对信念 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 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之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同一 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为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由于最 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信仰 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 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 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 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 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

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 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

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 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 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 进的方向。

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

取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 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 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 念,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 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 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 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精 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 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 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状况和人自身状况 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 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 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 重大。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目标的设定、工作 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 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 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问题,努力树立起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有意义、有价值,富于成就、充满自豪。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

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 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 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 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本领。同学们不 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 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 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与鲜

花,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同学们一定要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在逆境中 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 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 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极端困 难和严酷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革命胜利,就是由于党教 育、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战士,他们以惊天地、泣 鬼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唤醒了民众,战 胜了敌人。在和平建设时期,千百万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样是依靠坚定的理想 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在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像他们 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应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当代

大学生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对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 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 想。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 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当代大学生要正确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中国共产 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的重托、人民的选择,不愧为伟 大、光荣、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失误,党的队伍中还存在消极腐败 现象,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 于修正错误的坚毅品格和博大胸怀,具有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和能力,因而能够 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经过实践 证明了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有一支集 中了全民族先进分子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 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和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 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开创性 的、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这样那样的 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 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同学们就有了立 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十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举世 公认的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贫积 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许多志 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 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 程。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 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经过新中国成立50 多年特别是近20 多年 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 烂辉煌的美好前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中 华儿女前仆后继、共同奋斗。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

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 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 战略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 活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 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 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 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 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 思想武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 民的命运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或学说,但只 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 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 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

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 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 世纪。作为一 个以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 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150 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 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始终与时代同行、与 实践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 理论。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 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特征。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 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虽然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 折,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 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 大思想武器。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最 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 富强繁荣,乃至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 值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 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只有在 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 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追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胡锦涛指出,“必 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 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 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一切有志于为人类解放 事业而奋斗的大学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积极贡献力量。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唯有实践才是联系两者的桥梁。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 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奋斗。实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励志警句。例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的 “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二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

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 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 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量,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 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大量事实告 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 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周总理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 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 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 命运的重大课题。

立志做大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

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中的道理,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 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 事业相联系、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就是大事。新时代的大 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

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 代的召唤,脱离自己所归属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把个人理想等同于个 人奋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 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追求因为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 实现的。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

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 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 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当 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 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与追求,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 理想。这一社会理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价值导向性,能够指导每一个人根据自 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信念。那种认为社 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无关,甚至认为社会理想压制个人理想的看法,是对社会理想 与个人理想关系的误解。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通过为实现社 会理想而奋斗来实现个人理想,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

立志须躬行。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

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 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 作做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们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有时表面上看好像是爬上去了,但实际底子是空的。华罗庚认为,雄心壮志只能 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叫雄心壮志,“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祖国 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我们每做好一项工 作,都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都是为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目标铺路搭桥。只要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 者,都是伟大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最现实、最需把握的是今天。与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作美妙的幻想,不如在旭日东升之际勤奋投入工作;与其 在垂暮之年因理想未能实现而懊悔不已,不如乘风华正茂之时躬身实践、奋斗不 止。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

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 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 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 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 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

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 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 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到来时,它却总是姗姗来迟。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 备。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在阶级社会中,进步阶 级在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反动阶级的残酷镇压。所以,要实 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 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 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也不可能体会到实现 美好理想的巨大幸福。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历史长河 的奔腾,必然潜伏着难以预测的漩涡和逆流,必然会经历难以数计的迂回和曲折。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 曲折的。从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1917 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 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 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一次遭受重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并 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在20 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 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 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 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经过艰难曲折的 锤炼,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执著追求的人总会经历顺境与逆

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在顺境中前进,如同 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 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在 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 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 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和科学的态度,逆境 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 料的奇迹。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 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作为的圣贤为师。他说:“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在逆境中以顽 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迎高潮而大上,乘顺风而快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

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 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 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 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 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 够实现。

理想的实现需要有献身精神。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勇于

献身、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家和 民族的社会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在革命战争年代,仁人志士们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流血牺牲,鼓舞 着他们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的,正是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李大钊曾指出,“老 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的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 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得一种冒险的美趣”,“要知在艰难 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为崇高理想而献身,这是人生的 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最根本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但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

来浇灌。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把实现理想 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品质。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

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思想活跃和敏感的青年 大学生来说,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 想与现实的关系。

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觉得实现理想很困难、很渺 茫,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要做什么“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中一些消 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人因此陷入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

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 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 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 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理想是现实 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 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待发展 的因素,也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 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意志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

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著,要想实现宏 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 大精神力量。

在人生实践中,青年仅仅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社会发

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对科学理想的实现坚信不疑。只有确信自己对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认识是正确无误的,才谈得上真正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并且形成了坚定的 信念,也才能确信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是能够实现的,并将理想落实到行动 上,全身心地投入,最终成功地实现理想。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理论,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

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历史上,凡有成就 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 得来的。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无谓 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 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 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事业和奉献。艰苦奋斗绝不是一 时的权宜之计。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现在,我们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需要艰苦奋斗。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 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对艰苦奋斗精神要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时代内容。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

变化,艰苦奋斗的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今中国,艰苦奋斗并不排斥合理消费和适 当享受,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也是一致的。继承艰苦奋斗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弘扬艰苦奋斗 的精神,而不是模仿过去的生活方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 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 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 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 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就理想的根本途 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 度认同的崇高感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 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 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

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 共同的精神支柱。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

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 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 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没有 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的理由: 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 寄托。失去祖**亲的护佑,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爱国之所以成为每个 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是因为我们的身心血肉、成长发展,离不开祖 **亲。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亲的报答。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至尊的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哺育着她的子子孙孙。“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 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 体。因此,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 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就是对整个民族利益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民族

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这种利益高于民族内部之间的局部的、暂时的 利益。爱自己的同胞与爱人民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 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的忠诚 程度的试金石。爱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紧 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传统作为一 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 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 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 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爱民族的灿烂文化就 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传统。一个真诚 的爱国者,必定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人。4爱自己的国家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

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 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

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 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 时期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为致 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 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 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上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和意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 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这是阶级性的反映。爱国主义是对整个民族大家 庭的热爱,要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当外敌入侵、国家民族面临亡 国灭种威胁的时候,中华民族大家庭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爱国主义的这些 特点,要求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将其 放到历史发展的链条中,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去进行评价,尊重历史,不苛求古 人,既充分肯定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又看到这 些人物、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历史局限性,从爱国主义的具体形式中,升华出爱 国主义的普遍情怀。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 人们的褒奖,受到后人的景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 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 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 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扬光大。热爱祖国、矢志不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 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 心。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爱国故事,感人肺腑,流播四海,代代相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

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 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等思想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这种爱国情怀。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 的。民族团结与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发生过民族之间的 战争,也出现过分裂和内乱,但是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 历史发展的主流。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能忍受外来的侵

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能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在 中国历史上,所有侵略者最终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也正是在抵御侵略、维护 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 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 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 民族自强精神,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 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无可置 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 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

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 的振兴。正如胡锦涛指出:“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 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 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 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历史的真实景象,已牢牢地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 愿。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

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绝不会有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长期的内忧外患,阻碍 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山河凋敝、国力日衰,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几 乎到了亡国的边缘。无数爱国志士发奋图强,努力探索和寻找民族复兴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民族 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 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

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同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 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多少代人所企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会 实现。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

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 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 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奋斗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 指明方向。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沉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

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中 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 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着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

纳着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 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实践有了新发展,对爱国主义获得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团结最大多数人的新认识。2004 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 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一阐述明确了新时 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为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提供了基本根据。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是中 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 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任人 宰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亚病夫”,而是充满了生机 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的繁荣昌盛的东方巨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 热血,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的历 史和现实所昭示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矗立着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透 过这一座座丰碑,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 伟大,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骨,而且也能懂得中国共产党谋国家、民族和人 民之利益的艰辛历程。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躬身实践的 光辉典范。爱社会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 性。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 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 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作为中 华儿女,你不一定要赞成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不能不爱中国,不能不 拥护祖国统一。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组成部分,就能够求维护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 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 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 决反对。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生活在祖国大陆之外的一些同胞对大陆缺乏 了解,对于他们的爱国行为应当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邓小平曾经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 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所以,只要站在拥护祖国统一的原则 立场上,深明中华民族的大义,就能够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就能够团结起来,共 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

二、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 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深刻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

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 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 力资源。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 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 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

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 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 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 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 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 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 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 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 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 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 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 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无论你在何 种所有制企业中工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 大的空间。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 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与祖国都有着难 以割舍的关系和情感。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科学家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 亲缘联系;科学的无国界性,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钱学森是功勋卓越的 科学家,又是心系祖**亲的赤子。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 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钱学森被评为 “两弹一星”的功臣,受到国家的表彰。在荣誉面前,他是这样说的:“说是表彰 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我想这里 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 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的 责任。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政治、文化一体化。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应由本

国人民自主选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 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蓝图来描绘世界的色彩。用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来 衡量多样性的世界,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国家要充 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就必须坚决维护自 己的主权和尊严,按照自己的国情来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同时还要 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

霸,永远不会侵略别国。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暴、不容他人侵略的民 族。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国防和国防观念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

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 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的性质和功能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国家制度性质的 制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建设完全是 为了自卫的需要,丝毫没有扩张和侵略的性质。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

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 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在我国,国防观念鲜明地反映了全国 人民对防御外来侵略、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自觉关注。增 强国防观念,不仅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粘 合剂”。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历史证明,国防与国家的兴衰、国民 的安危密切相关。国防力量强大能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而 国防力量羸弱则会使国家、民族面临凌辱甚至被侵略的灾难。

(二)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反复强调加强国防教育,增 强全民的国防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增强国防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爱国

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国防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爱国就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 个公民的神圣职责。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青年学子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以报 国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甘洒热血,奉献全部的青春和智慧,甚至宝贵 的生命。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同样 需要这样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卫国之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的安危,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就能够挺身而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

要求。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矛盾错综 复杂,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西方敌对势力从来 就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我国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我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征程中,还会遭遇各种风险和挑 战的考验。我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 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 保障。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广大高校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 人才,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自觉关 心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 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防素质,也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和 军事方面的教育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助于强健体 魄,磨练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 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 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栋梁之材。

(三)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

实践的方方面面。增强国防观念的基本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学习国防知识,提 高国防意识和素质;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参与国防教育活 动,增进对国防的感性认识;关注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强化忧患意识。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 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出于对

自己故土家园和同胞亲人的眷恋与热爱,中华各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 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 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 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 敬。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线。团结统一。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

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 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 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度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 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 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 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 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

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 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 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 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 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 关系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自古至今,勤

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上,勇敢也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权势强暴,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 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 奇迹的重要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 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 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爱国主义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发挥出了作为

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 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而变得更加厚重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 力。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这个民族

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 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 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

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 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 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 神在现当代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新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 内涵,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

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 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坚持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培育。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

想是内核,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 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 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 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 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脚踏实地,做忠诚的爱国者,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 的基本追求。

一、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相信依靠本民族的力量能够迎接挑战、战

胜困难,使自己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首先要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邓小平曾 告诫我们:“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 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真正的爱国者,必定会把维护祖国的尊严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总是不惜一 切代价去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将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利益,敢于 同一切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民族文化熏陶的结果,是社会

教育和个人实践的结果。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通过学习,熟悉民族的历 史文化,掌握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全面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走过的道路。培 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要实际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 壮美、人民的勤劳、文化的丰富、历史的悠久,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 的巨大成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感受会扎根于我们的灵魂 深处,牢固确立做最忠诚的爱国者的价值取向。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华

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把各民族的兴衰荣 辱牢牢地维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政策,特别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对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和权 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

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出了 不懈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胡 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 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 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要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 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 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 决心和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栋梁之才,要自觉

做推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思想、行 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努力学习掌握党和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所 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努力增长才干,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 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所喊出的响亮口号。

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继续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 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报国之志是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深化,又是自觉地增建国之才和践爱国

之行的动力。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做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报国 之志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做 到这一点,国家就必定会兴旺强盛起来。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吉鸿昌以慷慨赴

死表明自己的爱国决心,邓稼先以默默献身于国防建设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愿,陈嘉庚以倾囊兴办教育的方式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感,焦裕禄以一心为民的实际行 动表现自己的报效国家。当代大学生能够报效祖国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路就在 自己的脚下,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向前走。

同学们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

本领。只有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第四节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最新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

会风尚的综合体现。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不积极吸纳和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而没有民族精神作为依托,时代精神将会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既大力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们要“在全

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 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 核心就是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

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客观规律改造 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注入了实践的鲜活力量,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充 满了生机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

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辉煌成就雄 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前进的成功之路。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 制性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坚持改革创新,不仅不能取得新 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发

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 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 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科学发

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 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 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形成有利 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与机制,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 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

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社会的 创造活力就会被扼杀、生机就会被窒息。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我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推向前进,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 新。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作为动力和源泉,坚持以 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 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

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 国情的好制度,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同时,要继续深化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 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已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仍任重道远。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 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 力。要通过经济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为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努力实现经济 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 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 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 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国科学技术 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更加需要把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

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我国的文 化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 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 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提高中 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各 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人才是第一资源,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都要以培

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就要努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 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文化 环境和舆论环境。鼓励社会通过良好的竞争机制来选拔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推动我国优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把人才强 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力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都在向当代大学 生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要成才,要对社会做出重大 贡献,必须立足于改革创新,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

重要后备军。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 念。当代大学生有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质,思维比较敏捷,最 具创新潜力。在已举办多届的高校“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不断有所 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已经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群体。大学生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 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

更好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 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 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 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 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 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 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

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

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下苦工夫学习,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 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积极投 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题目,在了解社会 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 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在为祖国和 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

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 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 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第一节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奋斗、创造,结成一定 的社会关系,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 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庸碌无为;是崇 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 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人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 存和发展,就不得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并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 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 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 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 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 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 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到了19 世纪中 叶,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 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 到了科学的说明。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 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到人 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道德关系 等。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 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 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 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观念、价值判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 人的人生观的体现。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

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 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 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 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 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现实生活说明,一个 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他就必然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二、人生目的与人生观

人生观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 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

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 求。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生目 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

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 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做奋发 进取的拼搏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从而在解决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

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

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 使人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 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 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 是在其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

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 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 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可见,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

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 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三、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

经历、人生境遇、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不同的人生观往往 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因此,在科学的 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是同学们应该严 肃对待的重大人生课题。

尽管在人类社会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

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尊奉和践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的“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命题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反映了无产阶级人生观、道 德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 导人,都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阐述了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的深刻道理。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必将促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同学们应当自觉地用为人民服务的 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对人生的意义就能够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做好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能够时时、处处 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正像 毛泽东所说的,只有具有这种崇高精神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 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由于受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错误 的思想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有所滋长,在一定程 度上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纯洁心灵,这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对于这些错误思想观念,要认识和警惕,认真辨析它们的实质,自觉抵制它 们的侵蚀。

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

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钱就有了对金钱的 崇拜,但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拜金 主义人生观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视金钱为圣物,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 的目的和生活的全部意义,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用拜金主义指导 生活实践,并由此确立人生目的,其危害显而易见:“神圣”的金钱成为人的存 在和全部实践活动的目的,个人生命的意义就会如人们所评价的那样,“可怜到 只剩下钱了”;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再没 有其他的关系,人的尊严和情感被淹没在金钱的冰水之中。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 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

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人们在辛勤 劳作之后享受生活,这是正当的需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然而,如果把 享乐尤其是感官的享乐变成唯一目的,作为一种“主义”去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则是对人的需要的一种褊狭理解,由此确立的人生目的是不正确的。比如,一些 青年人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供自己上大学深造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超出自 己的承受能力超前消费,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负债累累。这些错误的观 念和行为,不仅危害青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社会风气。因此,同学们一定 要深刻认清我国的国情,摆脱享乐主义的“陷阱”,正确理解消费与节约的关系,确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就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

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思想。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在争取个人权利和 自由、反封建专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19 世纪开始,一些敏锐的资产 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个人主义还同时具有消蚀社会的一面。20 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人生 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 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 对个人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它们

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其一,它们都是没落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 利益,不可能具有先进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 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的。其三,它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 和人生的全面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坚 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节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讨论人生目的问题,有助于认识生活应有的意义,从而明确人生应追求的

目标和方向;讨论人生态度问题,有助于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有怎样的活法,从而 明确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

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每个人在人生实践中,都会遇到义利、荣辱、苦乐、生死、祸福、善恶、得失、成败等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这些问 题,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

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认知是人从环境中获 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现象。情感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爱不喜爱等倾向。意志指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 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 体性的心理表现。当这些相关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人生态度往往也会 随之发生改变。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

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的方面决 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 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不想人的生命应有的意 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事事都显得“无所谓”,这实际上就是缺乏正确的 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认定“浮生如梦”,主张“及时行乐”,在“今朝有酒 今朝醉”的混世状态的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 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 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 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 也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二、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既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 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对人生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 态度千差万别,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有乐观的也有悲观的,有积极的也有消 极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 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需 要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人生的每一件

事,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同学们应当严肃认真地对待各种人生问题,不能游戏人生、玩弄生活,否则只会虚掷光阴,甚至误入歧途。

人生当务实。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并从人生实际出发,透过生活中的多种复

杂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用积极的行动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实事求是既是 思想方法,也是人生态度。

热爱生命,乐观向上。一个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体现了对自己、对社

会、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奠定了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鲁迅 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 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i这是乐观人生态度的深刻写照。一个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必然会在有限的一生中,努力学习、发奋工

作、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使自 己更完善,为他人谋福利,对社会作贡献。归根结底,只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 景有充分的信心,对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曲折性和规律性有正确的认识,对各种困 难和挫折有坚强的承受力,才能够真正做到热爱生命、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在战胜困难和挫折、开 拓人生新境界的过程中领悟美好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能否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还涉及是否具备了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希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使人生更有意义,这 是值得珍视的优点。然而,大学生特定的成长境遇对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既有优 势,也有不足。同学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困难和矛 盾重重,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人生 态度。因此,同学们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充 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牢固树立起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

己对生活意义的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价值的 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 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 所追求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价值是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如做 事说话经常要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这里的“用”、“利”、“值”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当人们从事 交往、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活动时,头脑中就包含着关于这些活动的功用乃 至善恶、美丑的某种价值判断。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 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 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是人们使自己 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人生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意义 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也就是关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去追求、人怎样生活才 最有意义的观点。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 历程中个人与社会、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 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 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

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人 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 或者能够创造价值。“怎么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 值判断为根据。一个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处理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 种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有意义的。对人生价值的 看法,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 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当代大学生只有正 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 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要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和特征,还要正 确认识和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

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是 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 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 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 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 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 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 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 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 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 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 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 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 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 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 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 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 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 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 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 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 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而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劳动 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 标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 就越高。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评价 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 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 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 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考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 职尽责,兢兢业业,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容易把个人对社会 的贡献局限于物质贡献,而忽视其精神贡献。其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评价人生的价值,不仅要看对社会做出的物质 贡献,也要看对社会做出的精神贡献。社会劳动的内容是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 产劳动的统一,精神贡献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

前提,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但这 并不意味着要否认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是人创造并由个体组成的,人的自我完 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使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确立更好的基 础。

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动机和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动机引发行为,行为

造成效果;效果由行为造成,行为由隐藏其后的动机支配。一般说来,动机善,相应的效果也善;动机恶,效果也恶。但是,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善的动机也可能产生恶的效果,恶的动机也可能产生善的效果。在人生价值的评价中,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察动 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在坚持动机和效果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其 人生实践的最终结果,又要全面考察其具体的人生实践历程。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够在一定的条 件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 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实践创造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就是因为缺乏实现 人生价值的社会客观条件。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客 观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 的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学生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 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

一致。任何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只是不同 社会其价值导向的内涵不同而已。社会主导的价值目标在客观上制约着个体的价 值目标,个体的价值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导的价值目标。从个体追求人生价值的 角度看,这个定向不可颠倒,个体对此认识越自觉、越深刻,人生价值的追求则 越主动,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会陷入被动,走弯路,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迷失真正的价值目标。当然,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 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 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 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 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由一个人的思想

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生理心理条件等方面的要素构成。每个人的自身 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 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 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 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 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 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 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

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 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 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

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 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 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

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 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 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 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人生价值目标 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人生之 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 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

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 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 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 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

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 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 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 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但更需要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 在实践中学。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今天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青年人代表着国家和 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同学们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第四节 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

实现的程度,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 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正确对待人生的环境,主要就是要协调 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

心指人的心理或称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身心关系不仅历来是哲 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 碰到的问题。人们经常用“身心健康”或“身心疲惫”来形容身心的状态。一般 说来,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心理)为身(生理)的精神机 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协调身心关系 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 关键环节。一个人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 良好的自我环境。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 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我国普通高校大学

生的年龄一般在18 至23 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骨骼发育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 型,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大学生在生理状态上正接近人生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 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 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 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心理走向成熟,将为 大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 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总的

是好的,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而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 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新的大学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等,这些外在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上述情况表明,大学生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 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 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能够使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 绩、看到光明,转逆境为顺境,化困难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并产生悦纳自我的价值情感体验,在积极进取 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 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双方的学习进 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同学们获得一个社会 支持系统,当遇到个人一时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时,就可以及时向他们当中可信 赖的人求助。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人一旦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就要敢于正

视它们,切不可采取逃避应付的态度,这就需要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样,当面对众多 困难和挫折时,才能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各个击破,而不至于焦虑彷徨、手足无措,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 茫。其次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与保健。同学们可以通过听心理健康课或讲座,阅读心理卫生书刊以及寻求心理 咨询人员的帮助等途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对 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能讳疾忌医,应及时进行心理治 疗。

合理地调控情绪。兴奋、愉悦等情绪能提高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 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 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易导致心因 性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同学们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 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烦恼的心情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 我心理调整。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 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是一定主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 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 实现。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共同性,自觉地做到在名利面前让一步、在工作 和困难面前抢一步,尊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协调人际关系,必须坚守 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以原则促团结,而不是奉行“好 人主义”,当“好好先生”。要明确是非标准,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踏踏实实做 事、堂堂正正做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讲正气、重大义,而不要搞江湖义气;要交诤友,而不要交酒肉朋友。心胸坦荡,坚持原 则,直言规劝有错误的朋友,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才能真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 的关系。

(一)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

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 对人另眼相看。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在交 往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平等待人就是 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诚信原则。诚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诚信就是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 “诚”的外在表现。诚信历来被视为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宽容原则。宽容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

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在与他人交往中,由于性格、经 历、文化和修养等差异的存在,因误会、不解和意见分歧而产生人际矛盾是不可 避免的,这时就要求遵循宽容的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 容。宽容对于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当然,宽容不能趋于怯懦,宽容不等于无原 则地一味容忍退让,更不等于拿原则作交易,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把宽容 与对坏人坏事的姑息迁就区别开来。

互助原则。互助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每一个人既需要帮助 别人,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因此,在交往中了解别人的困难,主动地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是交往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只有学会帮助别人,才能在自 己需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扶贫济困、助人为乐、雪中送 炭、与人为善等古训讲的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在个人与

他人的关系上与社会上的人们一样,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即如何处理好竞 争与合作的关系。同学们要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要在行动 上正确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公平竞争与友好共处相得益彰。要正确认识竞争。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体育比赛、智力

竞赛是竞争,学校里的考试、人才的选拔也是竞争。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 意义的,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 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们有挫折感与自卑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 胜又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进行的 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同学之间的竞争绝 不可以不择手段,绝不可以通过迫害或贬损对方来达到争胜的目的。大家在竞争 中要有规则意识,要守法守德,要讲风格讲合作,不能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要正确认识合作。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团结有力量,团结能致胜。社会越发展,人们合 作的范围越广大,合作的形式也越多样。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如 何进行合作也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应当高度重视合作精神的自 觉养成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讲究合作,在日常生活中要讲究合作,在今后的 工作中也要讲究合作。如果一个大学生只掌握了某些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不懂得 如何与他人合作,那么他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再多,也无法在工作中发挥效用,任 何人要施展才能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

要正确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形式上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 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 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 护、互相帮助,这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所构成的,个人与社会不

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 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 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个人与社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正确地把握个人 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 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问题。

要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具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 的个性和独立性。人又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个人的个体性都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性” 的烙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 会性。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但他又不是绝对独立的,在生物本能上,人需要在 社会中得到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在社会关系中才 是有意义的和可能的。人的这种社会性,意味着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人的个 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要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

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 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 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 现的。因此,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 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 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 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 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要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

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 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 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 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利益普遍认可和维护的共同利 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 应自觉地维护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 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要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个人 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离 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的权利、自由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但是承担社会 的责任、义务并不与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简单对应,在道德要求上,不能把享 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作为承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的先决条件。承担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 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 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恪尽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类的起点。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 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 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 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人为了自身的需要而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使自然界人化。人与其他自然存

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 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改造和利用着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 动中不断发展自己。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在加强,人类干涉自然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人类 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 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与日俱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 的动物和植物变成了珍稀种类乃至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 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直到面临枯竭„„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

而造成的恶果。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现在事与愿违,大自然在严酷地报复人类,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 难。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 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

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 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 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 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

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 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

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提高道德 境界,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 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要继承和弘扬优良道 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 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 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 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便得以产

第二篇:思修论文_思想道德修养论文_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 》论文

德才如何才能兼备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程与走向。因此,时代要求科技的进步,时代要求人性的回归,时代更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提到德才兼备,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德”是理想信念的坚持,“德”是爱国主义的拥护!可以说,“德”就是人材素质的基

础。

“德”亦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自身的存在规则。它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

件。

那么什么又是“才”呢?相较于“德”而言,“才”同样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而“才”的本质是“智”。“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当代大学生掌握的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程,“智”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智”并不是简单的IQ指数,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心理成熟的表现

度。

“才”仍有许多的外延,当然,我们没必要一一陈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才”在本质上指出了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控与应用的技巧性。而所谓的才高八斗,我们完全可以重新给予诠释:形容某个人能更好的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诠释。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德”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才是王道!

综观历史,有才无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可是他们全都没留下好的名声。秦珲不聪明吗?有才华,不然又怎么能权倾朝野?但是遗憾的是他没德行,结果遗臭万年,遭受到历史的唾弃。和申,又一个只注重“才”而无“德”的典范。即使当时可以讨得龙颜一悦,权倾一时,但最终仍是为后世所不耻。为什么?你能说他智商低吗?显然不能,其实,只是他不懂德才结合的道理。就拿我们当代说吧,马家绝就是一个好例子。所以说有才无德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反之,有德无才也不成,因为那样只能成为一个老好人。毕竟这样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所能起到的价值太小了。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一个德在兼备的人呢?或者说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我以为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即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承,不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与法律同是调节人民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他们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道

触。

其次,我们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毕竟我们是学生,学业本是我们的主业。如果我们连学业本身都搞不好,那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一个合格大学生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独立,而独立的前提就是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要象高尔基前辈说的一样:我对于书,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而我们要说:我对与知识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如此重视“德”?那是因为“德”反映着人们的基本心理状态。我们通过对“德”的把握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的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的生存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身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的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

展。

再次,我们要继承和宏扬中华民 族优秀道德传统。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有才无德的尴尬。显然,这么做又恰巧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因为继承和宏扬我们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德与才应该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就十分注重德行。因为他们知道学以至用 ”中的“用”是用在对他人对团体对国家甚至是对人类社会都有益处的事情

上。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德才兼备所带来的好处。“德”在广义上也可以代表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俗话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件事情,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全部力量!遗憾的是,到现在仍有一些现象让人心寒。比如说有些网络黑客,利用以学的技术来入侵他人或是政府或银行电脑网络系统,带来无比巨大的损失。可以说完全是自私的行为。他们有才不?有!而且非常有!他们有德不?很遗憾他们没有!可见单一的德

怕。

因此,为了追求我们伟大的理想,为了达成我们身负的使命,同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就必须要做到德才兼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选择并走上成功之路。随着大学生离开家庭并逐渐融入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针对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拨开市场经济的迷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还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我的新境界。修身养性向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境界,它既是青年人个体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党和政府对此也寄托了殷切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无愧于时代与民族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内容提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尽管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离法治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肩负组织、管理、决策职能的领导者的法律意识仍十分淡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一方面,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的研究和探讨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法律意识的主要内涵、法律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法律意识培育的途径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法律意识 社会意识 现状 培养 法治精神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①法律意识的核心,很大程度上是指权利意识。法律规定的人与人、人与机关、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都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大家必须按照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来运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加强,已成为了一种直觉,但是,如果产生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的守法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还很弱,还有所欠缺,不太平衡。法律意识是一种全面意识,你不能只要求自己的权利,而去削弱或淡化你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这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法律意识,就是对法律的忠诚、信仰,人们信仰法律和法律所建立的规则。

二、法律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法律意识作为意识的一部分,当然也来自存在。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比如人们对法律存在价值的认识,在法律不健全的国家肯定是不高的。相反,在法律健全的国家,人们对法律存在的认识则会很高。比如对于无罪推定价值的认识,法律健全与不健全的国家是不同的。在法律健全的国家,人们认为任何人在没有经过法院宣判有罪之前都是无罪的;而在法律不健全的国家,人们却认为只要上了法庭甚至不论是民事庭还是刑事庭,都被认为是有罪的。

另一方面,法律意识又对社会存在起着一定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着人们对国外法学的研究,对法律的认识有了重大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又使立法机关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比如九三年颁布的公司法,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看,可以说该法是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但是随着人们对法律意识的提高,也必然会对其补充和修改。比如对于一人公司如何处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超过五十人如何处理等等现行公司法都没有规定。随着法律意识的提高,这些内容也必然得以完善。

三、法律意识与其它社会意识的关系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法律意识与其它社会意识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其它社会意识中,政治、宗教、文化意识对于法律意识的影响是最大的。比如政治中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决定了法律的任务;宗教中信仰问题决定了法律对不同教派教徒行为的价值判断;文化中的法律观念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相反,法律意识对其它意识也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政治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以宗教的名义宣传迷信思想;文化方面的议论自由不得超越法律的限度等等。

四、法律意识的微观结构

法律意识就其形成来看,同样也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法律意识也同样应当分成人们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在对法律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对法律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具体地说,应当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进而发展到人们对法律的情感。②但是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认识还只是现有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还不知道法律如此规定的价值所在。

在对法律的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对法律的判断、评价,进而发展到对法律的运用。在这一阶段,法律意识可分为人们对法律的评价和法律行为的外化两个部分。

五、法律意识的作用

法律意识对于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正如前面所述的,法律意识从认识的过程来看应当分为法律认识、法律情感、法律评价和法律行为的外化四个部分,也就是说人们认识法这一特殊事物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法律行为外化。但是对于不同的主体,其法律行为外化的方式则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法律意识在不同的群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首先,法律意识对于立法起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法律意识对立法起到了预测的作用。我们知道,法律规范一般都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那么法律意识制定了立法者如何去假定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决定了如果出现了这种问题应如何处理即立法的价值取向;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偏离了这一价值取向则又如何制裁。比如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使立法机关必然要在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发生之前在法律中加以规定,以免使危害社会的人不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意识对立法起到了选择的作用。比如对于诉讼的原则,大陆法系采用法官主义审理而英美法系则采用当事人主义审理。在对两大法系的立法进行研究之后立法者必然按其得出的法律意识进行选择;

3、法律意识对立法起到了追踪检测的作用。在法律现有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以至现有法律调整时,立法者必然基于变化了的社会关系产生新的法律意识,从而对现有法律进行废、改、立。

其次,法律意识对于执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法律意识对执法者正确评价行为人的行为起了重要作用。不同的执法者 对于同一个案件的认识以及同一个法律规定的认识可能不同,这些都是由于执法者的法律意识不同造成的;

2、法律意识对执法者正确适用法律起了重要作用。正如刑罚的作用一样,刑罚本身也是一种恶,是用不得已的恶去除恶。这种恶用之得当则两受其利,用之不当则两受其害。因此法律意识对执法至关重要。

再次,法律意识对于守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法律意识影响着人们处理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比如某百货公司向某厂购买产品,法律意识好的业务员可能会签订书面合同,而法律意识不好的业务人员未必会签订书面合同;

2、法律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诉讼观念。法律意识好的人会认为诉讼是保护权益的最有效手段,而法律意识不好的人则会认为“好人不为讼”,“屈死不打官司”。

六、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自1986成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到目前为止,法律知识的普及已全面展开,并初步实现了从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向提高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法律意识的转变,从单一普法向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践的转变,普法工作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相应地提高。虽然意识的提高不能完全和知识划等号,但如果没有法律知识做前提,所谓法律意识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有了法律知识不一定有好的法律意识,但法律意识肯定是以法律知识为前提的。

另外,在法律知识的普及上也有不足,法律知识的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同时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普及了,要考虑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普法要有针对性,这样才更有实际效果。比如,让一个农民去学公司法,他就会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但要让农民去学婚姻法或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这样他就会很感兴趣,因为与他的实际生活有关。

第三篇:思修论文_思想道德修养论文_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doc(模版)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德才如何才能兼备 ?这是当代大学生,甚至当代社会青年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发展,当以人为本。我们这代人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程与走向。因此,时代要求科技的进步,时代要求人性的回归,时代更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

提到德才兼备,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德”是理想信念的坚持,“德”是爱国主义的拥护!可以说,“德”就是人材素质的基础。“德”亦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自身的存在规则。它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那么什么又是“才”呢?相较于“德”而言,“才”同样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而“才”的本质是“智”。“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人们掌握的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程度,“智”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智”并不是简单的IQ指数,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心理成熟的表现程度。“才”仍有许多的外延,当然,我们没必要一一陈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才”在本质上指出了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控与应用的技巧性。而所谓的才高八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我们完全可以重新给予诠释:形容某个人能更好的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诠释。

因此,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德”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才是王道!

综观历史,有才无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可是他们全都没留下好的名声。秦桧不聪明吗?有才华,不然又怎么能权倾朝野?但是遗憾的是他没德行,结果遗臭万年,遭受到历史的唾弃。和珅,又一个只注重“才”而无“德”的典范。即使当时可以讨得龙颜一悦,权倾一时,但最终仍是为后世所不耻。为什么?你能说他智商低吗?显然不能,其实,只是他不懂德才结合的道理。就拿我们当代说吧,马家绝就是一个好例子。所以说有才无德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反之,有德无才也不成,因为那样只能成为一个老好人。毕竟这样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所能起到的价值太小了。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一个德在兼备的人呢?或者说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即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承,不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与法律同是调节人民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而法律更像一面镜,时刻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他们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道德与法律不可分割抵触。

其次,我们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求知,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素,学习能帮助我们达成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独立,而独立的前提就是可以很好的掌握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要象高尔基前辈说的一样:我对于书,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而我们要说:我对与知识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如此重视“德”?那是因为“德”反映着人们的基本心理状态。我们通过对“德”的把握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的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的生存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身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的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再次,我们要继承和宏扬中华民 族优秀道德传统。这样才能使我们避免有才无德的尴尬。显然,这么做又恰巧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因为继承和宏扬我们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德与才应该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就十分注重德行。因为他们知道“学以至用”中的“用”是用在对他人对团体对国家甚至是对人类社会都有益处的事情之上。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德才兼备所带来的好处。“德”在广义上也可以代表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俗话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件事情,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全部力量!遗憾的是,到现在仍有一些现象让人心寒。比如说有些网络黑客,利用以学的技术来入侵他人或是政府或银行电脑网络系统,带来无比巨大的损失。可以说完全是自私的行为。他们有才不?有!而且非常有!他们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有德不?很遗憾他们没有!可见单一的德与才真是可怕。

因此,为了追求我们伟大的理想,为了达成我们身负的使命,同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就必须要做到德才兼备!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需要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年青年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期末考试复习试题第三章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3、一般情况下,即使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的世界观也不会改变()

4、人生态度表明了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5、人生价值可以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6、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7、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因素在人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8、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是个人主义()

9、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10、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价值的存在()

11、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

12、劳动和能力是社会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3、一般来说,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14、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个体的价值目标不一定要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15、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16、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7、讲宽容就不能讲原则()

1、判断题(A表示正确,B表示错误)BABAA AABBA ABBBA AB

二、单选题

1、关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C、人生观从属世界观

D、人生观反作用于世界观

2、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是: A、自我价值

B、社会价值 C、内在价值

D、外在价值

3、社会评判一个人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是 A、职业

B、地位 C、能力

D、贡献

4、说一个人健康,是说这个人

A、生理健康

B、心理健康 C、生理和心理都健康

D、以上都正确

5、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是 A、平等

B、诚信 C、宽容

D、互助

6、关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需要纯粹是个人的 B、社会需要可以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 C、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反映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人生价值观是

A、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观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 B、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对人为什么活着的基本观点

D、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2、单选题

BBDCB CD

三、多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主要体现为()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利益

3、下列有关人生目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人生目的决绝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C、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D、人生目的取决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态度对人生活动有重要影响,要端正人生态度,应当做到()A、认真

B、务实 C、乐观向上

D、积极进取

5、拜金主义人生观的表现为()

A、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

B、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

C、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 D、认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6、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A、实用主义

B、存在主义 C、极端利己主义

D、狭隘功利主义

7、关于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B、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 C、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 D、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8、掌握客观、公正、正确地评价人生价值大小de 方法,应做到()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9、下列就效果和动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行为的动机与效果总是一致的 B、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C、一般来说,动机善,效果也善;动机恶,效果也恶

D、某些情况下,善的动机产生恶的效果,恶的动机产生善的效果

10、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有()A、客观认识自我B、提高自身能力

C、坚守岗位

D、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1、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B、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C、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D、合理调控情绪

12、出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

A、不予理会

B、正视心理问题 C、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D、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3、平等待人就意味着:()

A、要做到一视同仁

B、要把自尊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 C、要学会换位思考

D、要相互关心

14、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竞争与合作是在形式上对立的 B、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C、竞争与合作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D、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15、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正确认识()A、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B、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16、关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个人利益相加就是社会利益

B、社会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C、个人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利益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3、多选题

BC ABC ACD ABCD ABCD CD AD ABCD BCD ABCD ABC AB ABCD BD

ABCD BCD 3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P46

2、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48

3、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53

4、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P54

5、简要叙述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条件?P55

6、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

7、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61

8、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61

五、论述题

1、针对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及应对的措施P57

2、请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的人生目的、阶段目标进行分析,看是否自觉、是否正确,并谈谈怎样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六、材料分析题

1、请看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水电维修工徐虎,自1985年起挂起了3只水电急修保修箱,利用下班时间为他所在地区的居民服务。10多年来,他日复一日地修马桶、水管、电路„„到1996年2月底,他累计开箱3700多天,解决了2100多家居民的困难。徐虎成了居民们最需要的人,最受欢迎的人,也是最受尊敬的人 材料二: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院院长王启民,在36年油田地质开发研究生涯中,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为原油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0年作出了贡献,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被誉为“新时期的铁人”。结合徐虎、王启民的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1、材料一:Susan,大一女生。“我感觉很孤独。今天下午在寝室,室友们聊天的聊天,学习的学习,唯独我既学不进去,也融不到他们中去。我的上铺是个南方人,地方口音很重,寝室里又没有同乡,可是总有人和她讲话,为什么?我有那么孤僻吗?有那么高傲吗?其实也不是,好多次我都想给身边的每个人一个微笑,想向每个人表示我的友好,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是我做不到!为什么这么难?” 材料二:蔡某,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我入学已一年半了,但和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为此,我心里很烦,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喜欢我?您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有关理论,为上述同学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谈谈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期末考试复习试题第一章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单项题

1、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

A、思想道德

B、理想信念

C、爱国主义

D、人生价值

2、从理想的()上划分,可以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A、性质和层次

B、时序

C、对象

D、内容

3、()是人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 A、理想

B、道德

C、思想

D、信念

4、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是()

A、道德

B、信念

C、需要

D、自我价值

5、()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A、信仰

B、理想

C、信心

D、崇拜

6、“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强调的是()的作用 A、信仰

B、理想

C、意志

D、信心

7、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的远大理想是()

A、实现自我价值

B、实现国家昌盛

C、实现民族振兴

D、实现共产主义

8、“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表明()A、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D、马克思主义注重创新

9、理想通往现实的桥梁是()

A、实践

B、奋斗

C、信心

D、信念

10、“志不强者智不达”的作者是()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11、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

A、正确理解理想的含义

B、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C、正确区分各种理想的异同

D、正确对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

1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作者是()A、管仲

B、王阳明

C、孟子

D、苏东坡

1、单选题

BADBA

CDBAC

BD

二、多选题

1、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可以分为()A、社会政治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个人理想

2、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A、个人理想

B、社会理想 C、一般理想

D、崇高理想 E、生活理想

3、关于理想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有()

A、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B、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 C、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理想高于并脱离现实

E、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4、心灵信念能发挥作用的方面有()A、人生价值实现

B、人生目标选择 C、发展方向设定

D、生活态度形成 E、面对挫折态度

5、下列关于励志方面的警句有()A、“有志者,事竟成”

B、“志存当高远”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E、“志不强者智不达“

2、多选题

ABCE AB ABCE ABCDE ABDE

三、判断题

1、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只要努力,个人的理想就一定可以实现

3、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

4、任何理想都可以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5、理想从实践中来又指导实践

6、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7、信念的稳定性是绝对的

8、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9、社会的公共信念的形成基于人们各种的信念存在共通之处

10、高层次的理想信念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11、信仰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

12、在很多情况下,理想和信念可以交换使用

13、理想信念在任何时代背景中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4、理想的实现一般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3、判断题(A表示正确,B表示错误)

ABABA ABAAA BAAA

四、简答题

1、简述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2、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3、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需要做到哪几点?

4、简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当代大学生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

2、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

3、结合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六、材料分析题

1王强是广东某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学校给自己订的目标是去广州市区的名牌企业工作,并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毕业即将来临,王强奔走于各种招聘会或者公司,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单位,要么就是单位比较小,没有名气;要么就是薪水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他班上其他同学的工作基本上都定下来了,但他还在犹豫之中,徘徊于进入社会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和从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处理好就业过程中职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

2阅读下列寓言故事,结合理想信念的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两只青蛙在觅食中,一不小心掉进了路边一致牛奶灌里,牛奶灌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让青蛙们体现到什么是灭顶之灾。

一只青蛙想:完了,完了,全完了,这么高的一个牛奶灌啊,我是永远都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沉了下去

另一只青蛙在看见了同伴沉没于牛奶灌中时,并没有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关节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它每时每刻都在鼓足勇气和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奋起跳跃,不知过了多久,它突然发现脚下的粘稠的牛奶变得坚实起来,原来,它的反复践踏和跳动,已经把牛奶变成一块奶酪!不懈的奋斗与挣扎终于换来了自由的那一刻,它从牛奶灌里轻易地跳了出来,重新回到了绿色的池塘里。

下载电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全书(考研政治思修复习)(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全书(考研政治思修复习)(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修论文(精选五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不断深入。社会对于每个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思修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 Part 1. 前五章 1.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材料

    绪论部分: 1. 请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你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有何认识和体会。 (1)从中学到大学,具有很大变化,大学新生要认识到这些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3......

    2011考研政治思修法律基础重要知识点汇总

    道德篇 之 基本概念 1.公共生活: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具有活动范围广泛性、活动内容公开性、交往对象复杂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2.道德:属于上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指南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其适应。 2、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应树立的形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复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梳理 绪论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复习必备

    1培养优良学风?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求实,就是要脚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快速复习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