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新课标培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谈新课标培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剑阁县特殊教育学校 梁婉青
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是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2.分层教学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层教学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二、总目标
生活语文课程应面向培智学校的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都能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生活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要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智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个别化,对于培智学校来说,课标只是参照标准,真正的教育教学开展要基于课标但不局限于课标。对待新课标,不轻视,不盲从,基于课标但不局限于课标,一切以特殊教育与特点为依据(个别化、目标导向教学、提供需要的相关服务等等)。
第二篇:浅谈培智生语文的有效教学
浅谈培智生生活语文的有效教学
衡阳县特校--胡淑珍
【摘要】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抽象思维能力低下,培智生生活语文教学中采用一目了然的直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所教内容,个体化教学设计,音乐舞蹈等方法都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智障学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 培智 语文教学 直观 参与 分层 音乐
我们对培智生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智障孩子长大之后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所以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 直观教学,素材来源生活
智障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低下,一目了然的东西才能明白,反复熏陶才能记住。所以我通过直观教学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两头尖”时,学生不知道“尖”的意思,为了让学生理解“尖”字,我课堂上削尖铅笔,指着尖的部位告诉学生形状“尖”的样子,然后还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尖的东西,学生能说出针,钉子。有时我会拍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瞬间,用于课堂上教育教学。例如在教学《雨天上学校》时,我就是用本班学生的生活视频,把课文改成了好多同学穿着雨靴,XX披着雨衣,XX打着雨伞,学生兴趣浓厚,很快记住了课文,学会了动词搭配。
有些不能实物的,我采用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信息与一体,画面形象丰富,直观性更强。二 加强学生的参与体验
智障学生基本上自制力弱,情绪反复,注意力容易分散。长时间的教、学会枯燥,学生会坐不住,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参与体验,能把控学生,把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滑滑梯”时,我先制作了词语卡片,把学生带到了滑梯旁,老师先示范,并出示字卡,让学生认识“滑滑梯”三个字,并让学生体验滑滑梯,并及时教学滑滑梯时应怎样做到文明,安全。学生认识了词语,而且学会了有序游戏,谦让礼貌。三 分层教学,个体化设计
同一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大,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避免课堂上智力低的学生“吃不消”,智力好的学生“吃不饱”。让全班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身特点所需要的有效教育。
我将我班学生分成了四层。在教学《雨天上学校》时,对于A层学生我要求他们能背诵课文,知道动词搭配,了解偏旁部首,读写“同,衣”;B层学生能基本上背诵课文,简单组词,读写“同,衣”;C层学生能认识一些词语, 读写“同,衣”;D层学生认识同,衣”,能跟读课文。这样全班学生都动起来,有事做,又能达到,有成就感。四 穿插音乐、舞蹈放松, 智障学生虽然智力低下,但唱歌跳舞兴趣大,优美动听的音乐极易感染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我经常播放一些与语文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学生还能在音乐舞蹈中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做事。
总之,我认为培智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乐于学,愿意学,逐渐会学,而且能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谈多媒体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特殊教育
谈多媒体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洞口县特殊教育学校 傅双风
【关键词】 素质教学 培智教育 多媒体辅助教学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特点能将学生带进一个直观、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在教学中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表现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化静态为动态、突破难点、创设情境、节省时间、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素质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步从传统单一的教授式转入到创新多元化的探究式。教师,也逐步从传道者转化为引领者,学生,更是从课堂的配角转化为探究的主体。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介入。而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渗透,多媒体的推广与运用,为教学手段的创新输入了新的血液。辅助培智教育教学作为当今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层面,因其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更需要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智障学生的自立能力,促使其形成独立的人格,最终能适应纷繁的社会生活。多媒体教学技术也就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与运用,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因其特有的形象性,更为普遍应用。
纵观当今的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的课件,并未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教者在课件的设计上,存在着误区,普遍偏重于课件的展示性,忽略了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培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寻求原因,认识误区
首先,作为课堂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当前培智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几大误区,以及引起这些错误的原因,做到追根究底,以便对症下药。当前存在的误区有:(1)重形式而轻实效
许多数学教师认为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容易涣散,缺乏持久性,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试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但恰恰这些华丽的外表,冲淡了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重数量而轻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有些教师整节课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操作,生动的图画、逼真的效果,学生学的时候兴趣盎然,看的时候目不转睛,看起来,课堂氛围浓厚,但却忽略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因此到了独立练习时却头脑空空。(3)重过程而轻效果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1)、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特殊学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2)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
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过多地插入音乐和声音有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
目前,特殊学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缺乏生动,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如何才能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让多媒体技术真正为培智学校数学教学服务呢?
一、科学选材,精心设计,合理运用
课件的设计,必须注重科学性,强调课件运用的合理性。
1、深化认识,弄清目的。(1)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培养学生有步骤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①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2)计算机多媒体在特殊学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节省较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②可以综合运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逼真的音响等众多的媒体效果大大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便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④可以减少板书内容,避免使用粉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理论引航,改变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数学活动的经验、智力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交流、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反省来对知识进行再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知识仅仅靠别人的告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缺陷。智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智力残疾,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得不够好,抽象思维发展更缓慢,有的重度智障学生甚至于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因此,特殊学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特殊学校数学教学模式。
3、掌握技术,摆正位置
要能正确而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必须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智障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但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4、研透教材,服务课题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4)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5、健全机制,科学评价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特殊学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辅之有方,恰到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因此,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的切合点上,能在学生矛盾处、疑惑处,点亮学生的思维,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引领学生从旧的知识点逐步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 杨新宇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5-28
2、直观化教学在培智数学课堂的有效运用 岑宏洁 绥化学院学报 2015-10-01 期刊
3、信息素质教学的发展趋向——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易斌 情报资料工作 2008-05-25 期刊
第四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了“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朗读感悟直至烂熟于心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不仅如此,它的价值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是高度密集型的智能活动。进行朗读教学应根据儿童认知水平重视朗读训练,优先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构建并存贮“思则来,用则出”的相似块,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同时,必须指导课外阅读,来为朗读教学夯实基础。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 1 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自读感知,品味感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 2 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文章中蕴含的寓意值得体会,于是我便在课堂上用投影显示出来让学生读,读完后,我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这时我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我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 3 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我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学生越来越爱读书,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课外阅读,朗读教学的有力保障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丰富精神生活。
对于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低年级孩子或者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孩子,那该怎么办呢?大声读给他们听是引领他们亲近书籍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亲近母语读写培训班中,孩子们最安静的一节课就是“大声读”实验课。用耳朵倾听名著,给予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它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
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给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老师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给孩子情感熏陶。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的进行说教所能传递的,因为它能触及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们的感情共鸣。
总之,有效阅读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信息技术在培智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在特教领域中,传统教学的模式已或多或少地阻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面对我们这些特殊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我们这些特教老师所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不得不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在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对于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有的孩子应该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充分的准备,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立足于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今的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便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高效的教育环境同样适应我们这些残疾儿童,因为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员,同样有权利和义务去融合这个社会,而面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如何让他们去适应这个环境,如何让这部分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公认,这就需要我们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去看待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尽快地去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使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获取、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个特教老师所担负起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对在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教授式教学,尤其在特殊教学中,由于教授个体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与正常孩童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整个课堂由教师主宰,这种方法对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信息量不大的内容应该说还是有较好效果的,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对于这些特殊孩子,由于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巨大缺陷,他们也只能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范围内盲目地接受教条式的教学。而对于计算机和网络这类新鲜事物来说,即使他们有想学的欲望,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面对当今信息迅速膨胀,知识爆炸的年代,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现实,即使是正常的孩子也应接不暇,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智力水平差异如此大的困难下向残疾儿童传授大量的信息量、实现学科渗透、乃至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残障儿童有没有能掌握这些技能的可能性吗?
回答是肯定的。举个例子来说吧:我校六年级有一位同学叫刘周无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有时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上来。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要求全班同学读数,这时他主动举手告诉我他能用电脑把数字打出来,我不太相信,他说要试试,结果让我和全班同学目瞪口呆,只见他手在键盘上飞快地穿梭,指法运用熟练,事后老师了解到他的打字方法是自己在家里学的,经常回家为了学习电脑和爸爸闹得不开心,因为爸爸总是不放心,怕他把电脑弄坏了。这样使一个语言有障碍的孩子却在属于他自己的领域中找到了发展空间。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不必要的环节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控制,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努力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