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2 1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

李明俊

(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编 713500)

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在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初步探索出了农村职业学校中优化学校心理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当然,教师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断的发展,如何更好的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德育效能,仍需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与深化。

关键词: 优化心理品质; 学生; 德育效率 ; 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进入新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一方面社会及行业要求学生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烈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道德“缺失” 和心理“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虚荣、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心理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目前多数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据权威机构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前职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9%,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再加上中职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等人生重大课题,许多权益都有待他们自己去争取。他们的心理紧张度、心理困扰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滞后或欠缺。目前我国学生自杀率连年升高,就连小学生自杀人数也在增加(中国学生自杀率世界第一,据统计每年60万人,平均每两分钟一人),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及投资力度,可是农村职业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不愿意让孩子上职业学校,所以生源严重不足,而且质量非常差,所招收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问题青少年。这些学生抽烟、打架、上网、谈恋爱,不思进取,不爱学习,懒惰自私,不知廉耻、缺少礼仪,上课要么睡觉,要么大声喧哗,纪律涣散,顶撞老师,难以管理,学技术时不认真练,毕业分配挑好岗位,稍不顺心就立即跳槽,既影响企业生产也给学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于职业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对职业学生教育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我们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指导下开展了“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班级管理突出德育;环境建设优化德育;社团活动引领德育;传统文化深化德育;心育教育升华德育;大型活动展示德育等途径来培养学生讲诚信,有责任、有纪律、有爱心、有正义感,有大局意识的优秀品质。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及圆满完成,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以科研处具体负责实施的课题实验组,极大的提升了课题执行力。同时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了相关心理学原理,并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中医学院心理教授对全体老师进行了两次健康教育培训,同时学校先后派出16名老师参加省级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组织全体班主任及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拓展训练,从根源上促使实验的正向发展,教师的阳光心态必将促成学生的健康心理。

2、德育首育,健康第一。每门实训课必需把珍爱生命作为第一课,并要求实训指导老师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安全教育;每一门基础课、理论课都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每一个活动场所都要张贴醒目的心育教育图片;每周一各系都要召开安全教育报告会;各班每周都要安排一节健康教育课;每周四晚中层以上校领导都要给不同班级上一节德育课;每天值周小组都要在校园内各个层面进行巡查,及时纠正不良习气,对于各班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系组成拓展班,采用多种形式感化、训练,转变后再送回原班。另外,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联谊会,通过摆现象,剖析根源,制定对策,现场演绎提高实验和教育效率。

3、国学励图,怡情怡志。每天早晨各班学生都要诵读《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传统文化作品,并开展朗诵、演讲、知识抢答、践行活动比赛;各系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好人榜”和“中国道德模范”投票并观看颁奖晚会,撰写心得体会;观看邹越、马云、俞洪敏等人演讲,并举办征文大赛;从心灵深处激励学生。

4、德育生活化,心理健康化。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动机和能力,态度和意志也只有通过自己的生活来提升。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紧密的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展开主题教育,同时家校联盟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5、心理活动,内化德育。每一个具体活动都是学生能力意志的反映,都是学生认知情感的体验:拓展训练、爱心捐助、团队活动,警示教育,企业精神,民族文化等等,无不冲击学生心理,把无形的德育教内化为良好的品质,外化为有形的践行活动。

6.完善心育机制,丰富德育途径。经过不断探索,目前我校已逐渐形成四条有机统一的心育工作网络:一是以校学生处—系学工部—班主任—学生为主线的日常管理网络,主要抓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养成教育;二是以教务处—课任教师—专职心理教师、德育教师—学生为主线的课堂心育网络,主要开展课堂教育,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三是以党办(团委)—党支部(团支部)—党员(团员)—教师—学生为主线的党团德育网络,主要抓典型教育,做好党团工作骨干的培养,实现以点代面;四是以校学生会(团委会)—专业系学生分会(团总支)—班委会—学生为主线的自我管理网络,以活动为载体,推行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四主线”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学校各项心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1、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得到提高,思想品德明显好转,学习成绩进步明显,积极的自我观念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显著提高,部分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玩手机、看电子书等毛病基本上改正了;同学闹矛盾、打架、违纪的现象少了,创佳班级增多了,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加强了,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学校良好风气节节攀升。

2、学校良好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经过扎实细致的研究与实验,特别是家校联盟,校校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校良好的口碑,社会反响好,家长评价高,同行首肯,上级表彰,大家一直认为彬县职教中心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做得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不愧是国家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认识成果

1、观念新,改变了学生评价模式。彻底改变了人们教育理念,心育理论的提出抓住了教育学生的核心,特别是问题学生的症结。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差生是智力问题,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实验,大家认为学习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影响。

2、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了教育方法;引领家长及社会教育学生的方向(当前家庭:一说二骂三打娃,社会评价:成绩第一)。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变工作作风,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运用“心智仪”,采取有关心理技术,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通过这一研究成果推广,为社会和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正能量。

3、心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与实验表明:参加实验班的教师及校领导,深切的体会到,运用心理学原理教育管理学生的巨大潜力,同时也真切的看到了实验班老师工作的可喜变化。学校德育工作观念进一步得到了转变,增强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师生关系、精神风貌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4.明确了心理功能与德育教育关系。通过研究,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心理的功能及作用,即心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并能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虚而杂的形式主义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正确处理好多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学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先进单位;被县教育局评为“德育特色学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校园。

2、完善了学生健康教育档案,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心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高,行为习惯日渐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生技能大赛获陕西省中职类第一名,优秀学生层出不穷,煤炭系毕业班学生武战海被国家劳动部评为百名优秀矿工,学校中好人好事屡见不鲜,两年来,学校无一起重大违纪事件。

3、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心育教育的模式。通过多层次大量调研比较真实的摸清了农村职业学校学生逃课、厌学、玩手机、上网、谈恋爱、打架、无礼、自治力差的症结。并在实验研究中总结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先进为为正能量,以心理训练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以个体咨询为辅助”的“五主一辅”教育模式。

4.优化了心育工作方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充分总结并利用“五心”(耐心、爱心、公心、信心、诚心),“六效应”(破窗效应、霍桑效应、暗示效应、蝴蝶效应、保龄球效应、门槛效应)及“250定律”“鸟笼逻辑”和“二八法则”教育管理学生,积极探索推进学生自主管理,优化了班风学风,促进了文明班集体建设。

5、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一年来有20多篇心育论文获奖。

四、问题与讨论

1、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素质及道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中没有品德不良的学生,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学生行为的不端,主要是心理不健康所致。在加强德育的过程中应把心育放在核心的地位。学生成长中的身心问题重要,教师的各种身心问题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建构其良好教育环境的最基本条件,教师的健康身心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时,教师的不良情绪行为会给学生会带来“师源性”的伤害。师源性的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甚至永远无法弥补。譬如某老师的一句话,就可能把其他老师辛辛苦苦几个小时、几天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全部化为乌有。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因而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乃至全面素质。

2、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跟踪给予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教育,她没有终点。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在他身心倾注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使他健康起来,是难以预测的。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期冀一次谈话,一次咨询,一个活动,就能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如何加强对心理有疾患的学生给予跟踪指导,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而且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心理技术如何做到科学应用,学生心理档案如何建立才能做到更全面、客观?档案建立起来后怎样应用?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结合协调的问题?仍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与深化。.3、需要专家经常性培训,提升课题组成员及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心理素养,同时也期盼上级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该课题的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庄锦英《生活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5-1.2、郑红、樊洁、倪佳波《心理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 2011-3-1.3、复旦大学规划教材《 现代心理原理与应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李明俊,男,现年48岁,研究生学历,曾多次参加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目前主持教育部“西部项目”课题“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第二篇:《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德阳市级教育科研课题

《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研究背景

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的腾飞有目共睹。在日本,以普及创造技法、开展民众创造能力的发明学校遍及各县,并把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发明节。

我国教育面临尴尬:我国已建国半个多世纪,却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未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大部分人在正规的学校里没有专门学过科技创新理论和方法。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资料性知识”和“科学性知识”两大类,“资料性知识”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养成,也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我们的老师甚至我们的教育在忙于让学生将一些所谓的知识烂熟于胸的同时,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陈旧的书柜,忘记了对他们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资源非常紧缺的今天,这是一种浪费,知识的力量在于知识的转化与输出,创新是知识的高级输出,可以成倍甚至千万倍的发挥知识的力量,创造性地输出的内容才能反映了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和智慧。

目前,科技教育活动仅在一些省级、国家级示范性等学校开展得较好,在农村学校还非常薄弱,作为科研课题,更少。2007年5月28日,我们开展了学生科技素养的问卷调查,其中男生占54.5%,女生占45.5%,总抽样人数占全校学生的30.1%。(详见《学生科技素养调查问卷及报告》)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科学技术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反映出较好的情况,但对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判断、科学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对科学技术概念和术语的理解,有84.7%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有71.7%的初中生知晓“信息高速公路”代表了一种新技术,有83.8%的学生知道天气 预报的产生,有38.2%学生能正确理解“可持学发展”的概念。从中也反映出我校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视,也较有效果,特别是在课堂中不仅能传授以往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有机结合当代科学的发展,将最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科学价值观的判断上,对“克隆人”的问题,有42.3%的同学认为不好,但有22.6%认为很好,有35.1%学生觉得无所谓或不知道。“克隆”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有它的两面性,它既能造福人类,也能危害于人类。此项调查显示,同学的认识较为模糊。而对于原子能的最大应用价值,由于许多国家对核武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声明和规定,因此有73%同学认为原子能最主要的应用在能源开发上,只有4.9%同学认为在军事方面。本人认为,加强对科学技术作用的宣传教育,对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尽管有75.7%的学生认为“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学会科学研究方法”,但真正要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还有很大差距。

关于科学态度的问题,学生对参加各类科技制作和竞赛活动表现出相当冷淡,仅有20.8%的学生迫切想参加,而有32.8%的同学是尽量不参加或没必要参加,而更有93.9%学生竟然没有小制作、小创作或小发明的成果。有49.6%的同学每周一次也没有看《科技博览》,31%的同学每周只看一次,有72%同学课余经常阅读的是课外辅导书籍。说明当代中学生一方面是想从书本中获取更多的是教材知识,同时获得科技知识的途径还较少,更缺乏一种科学探索的精神,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缺乏创新的意识等,这些都有待于加强。

从上述调查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科技素养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有: ⑴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学生无暇阅读科技读物,没有时间参观科技展览,没有兴趣制作科技作品,使学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习惯性的向“书呆子”方向转变。

⑵从教育工作者本身来讲,对科技教育的认识不够,工作不够深入、形式比较单一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教育的兴趣和投入。调查显示,只有14.6%的学生认为当前中学科技教育很好,而有51.3%学生认为很不够,这不得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⑶当前社会上对科技的宣传和教育还缺乏力度和措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宣传并未深入到千家万户,对科技经费的投入还很不够,科研单位人员的待遇也较低。调查中发现只有11.5%的学生将来希望能在科研所工作,这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将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学校,却是一所有着良好科研传统、科研优势的学校,长期以来,学校注重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创新活动,培养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学校领导牵头、科研室负责同志具体操作,在2005-2006年下期确立了这一科研课题,并于2006年10月得到德阳市教科所的批准,得以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调,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同学们的自主的直接的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更多领域、更广的空间去探索、去求知。

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让学生以自主、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结合,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本着在农村的初中生和小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亲身实践,研究如何对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子。

三、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具体体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科学文化素质是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科技教育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念和态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习惯,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时代内容。

中央有关部委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科普资源,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我 3 国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切实努力,因此,科技教育将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历史任务。

四、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为健康有序地推动我校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我校的科技教育研究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经学校研究决定,特成立我校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

科技教育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学校校长)

职责:负责全校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领导和考核等工作。副组长:(学校教导主任)

职责:具体分管全校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领导和考核等工作。副组长:(学校副校长)

职责:负责小学部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领导和考核等工作。副组长:(学校副校长)

职责:负责初中部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领导和考核等工作。组员:

职责:负责各部科技教育研究的协调工作等。2.顾问小组:

诚邀德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相关领导、专家,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有关领导、专业人员等作该课题顾问。

3、研究小组: 主研人员及职责:

职责:具体负责全校以及小学部的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规划、组织、策划、实施开展、对内对外的宣传等工作)

职责:具体负责初中部的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规划、组织、策划、实施开展、对内对外的宣传等工作)

职责:具体协助初中部和负责成教部的科技教育研究活动的规划、组织、策划、实施开展、对内对外的宣传等工作)

参研人员:

五、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1.学校初中学生、小学学生、从事该课题的教师。2.师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互动、制约因素等。

六、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使师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师生的科技创造能力。3.通过科技实践活动,使师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化为科技创新行为。4.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有以下内容:

1、辅导中小学生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调查,进行探究性实验并写成小论文,以及搞一些小发明。

2、辅导学生创作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引导少年儿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梦想,创作成短小的科幻故事。

3、农村中小学学校科技教育内、外环境建设的研究。

4、科学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的结合。

5、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小学校科技教育资源以影响社区科普教育。

6、如何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打造“特色科技型学校”。

7、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研究等。

八、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㈠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有计划的实践研究,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科技创新行为等。

2、比较法。通过一系列对比等研究活动,研究师生活动前后的科技意识、科技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变化等。

3、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末,对本阶段内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取得的新体会、新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形成有一定理论水准的技术成果等。

4、调查法。在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认真细致地设计出需要调查的问题,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进行测验等,开展全面而具体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等。㈡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准备用3年时间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3月)

查阅资料,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途径,预计课题研究的意义。

2、调查阶段(2006年4月-2006年8月)

通过科学的调查得到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使之成为课题能取得预期成果的坚实基础。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发现在农村中小学中存在下列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一是师生的科技知识科技水平较低;二是科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三是科技思维转化为科技行为的障碍;四是科技创造的原动力不足;五是教师科技教育水平不高;六是科技创造热情不够持久;七是构建科技氛围方面存在相当的难度等问题。

3、课题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10年7月)

按课题的设置、内容和步骤进行研究,及时获取和积累相应的科研资料,分阶段形成阶段性成果或研究论文,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添加相应的措施,积极作好总结工作和结题的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2006年9月——2008年7月:学习相关理论,重点开展科技小发明方面的科技教育研究,并进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研究,小结取得的成果。

2008年9月——2009年7月:继续学习相关理论,总结反思前一阶段的成绩和教训,开展科技小制作并科技小发明的科技教育研究,小结本阶段取得成果。

2009年9月——2010年7月:继续学习相关理论,总结经验,开展科幻画方面的科技教育研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相关领导、顾问、专家的指导下,形成初步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果。

4、课题结题论证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在德阳市教科所、绵竹市教科所和遵道学校科研室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所得数据、阶段性成果和结题论文进行论证,并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的有效性进行论证,完成结题工作。

九、预期成果和效果

1、理论性成果:提高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教育创新,推出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内容和创新性方法的青少年实践活动方案。

2、技术性成果: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中小学师生的开展科技论文、小发明、小设想等科技教育的模式。

3、效果: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有提高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引导学生寻求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生活的内容,以改变目前学生中存在的沉溺于玩游戏、追星的情况,也减少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十、保障措施 ㈠组织保障

认真落实课题的领导小组和课题的研究小组,学校校长挂帅,行政人员全体参与,组织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爱好的老师参加研究,聘请我市有关教育科研的专家长期指导。

㈡经费保障

学校将安排《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专项经费10万元左右,以保证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主要用于学术研讨会、资料的购买和复印,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和对教师研究的考核和奖励等开支。

第三篇:卫星教育资源在西部农村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卫星教育资源在西部农村

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兰州市第二十一中为例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而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又在农村。中国教育存在不平等的问题,特别是东西部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我国于2003年启动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卫星教育资源对兰州二十一中学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看法,旨在进一步提出对远程教育卫星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其在农村的教育教学发展中发挥着更好的效益。

关键词:卫星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农村中学、教学

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满载着时代的需求,满载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走进课堂。课堂上多媒体使用已呈普遍之势。远程教育资源科技含量大,信息广。它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提升,受到广大师生们的欢迎。但是在中国教育存在不平等的问题,特别是东西部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而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又处在农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是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二部委于2003年启动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该工程采用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进行技术支持,特点就在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加大资源的建设力度。其中模式二是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使农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同时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和教学光盘播放点功能,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地接收优质资源。

一、卫星教育资源概况

(一)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建设与实施

近年来,西部农村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实施并参与了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中西部中小学师资培训示范项目”,“中欧基础教育项目”,“中英甘肃项目”,“联合国开发署远程教育项目”,“义教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就甘肃省而言,2003年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的实际,教育部在3.64亿元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中,给甘肃省3050所村学(教学点)、486所完全小学、500所中心小学和30所乡初中确定了价值3500多万元的远程教育标准化设备,使得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发布的2003-2004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趋势预测表明:2003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总投资达226.8亿元。

随着2004年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以三种配套模式为核心,其他工程项目资源为补充的硬件环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基本结束,20个省级试点单位已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20977个,卫星教学接收点48605个,计算机教室7094间,并已投入使用,其中模式

二、模式三项目施工和项目培训工作已经圆满结束。

(二)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占整个国土面积1/2,聚居着全国近1/4的人口,且蕴含着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主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蕴藏地带。但是,西部自然环境复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经济、技术基础总体较弱,人群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基础设施现状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又分布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地区受地域环境条件限制,产业零散不成规模,人力资源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地区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用人制度,造成了西部地区原有人才的大量流出,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形势并将长期延续;现有人才的创新意识严重不足,西部大开发对教育和人才的渴求,亟待普及提高的人才素质,相对匾乏的教育和科技资源等,己成为制约西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将信息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用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对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根据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结合点。为此,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西部地区各中小学由于所处的地域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可支配资金的数量也不同。因此,除了卫星接收系统在县级中小学、乡级中小学和村级中小学都同时具备以外,其他相应的配套设备有很大差异,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格局(如图 1)。从塔的底部向上,资源应用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加,但有能力在相应层次进行建设的学校数量则逐渐减少。

图1 西部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金字塔”

(三)卫星教育资源的类型

目前,我国卫星教育资源按节目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电视类节目、语音广播类节目、数据广播节目。

电视类节目、语音广播类节目是我国开展远程教育最早所采用的节目形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节目资源的发送已不仅限于电视类节目、语音类节目这两种形式,进而增加了网络数据类节目和电视VBI数据类节目。在90年代中后期,VBI被广泛地应用在远程教育节目资源的发送中。由于VBI数据广播信息是搭载在广播电视中传播,缺少实时交互功能以及传输速度不高、信息量有限等不足,继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字压缩算法的不断改进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IP数据广播形式应用而生。IP数据广播形式的出现以及卫星IP数据广播的几大优势特点,带来了卫星远程教育的大发展。

(四)卫星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

1、利用卫星教育资源备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中教育教学手段单

一、陈旧,许多农村学校常年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条件好的学校,或许还有一些可供老师参考的教学挂图和教学实物,教师备课只能是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参考书上提供的资料进行教学。有了卫星教育资源后,很多老师接受了别人的优质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把别人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所拥有,在备课时,借鉴他人的优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同时,还可以参照他人的教学实录,仿照他人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新的教学方式。现代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也在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国际经验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2、利用卫星教育资源上课

卫星教育资源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自己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学校的远程教育管理员要乐于为那些愿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师提供操作上的指导和课件制作技术上的支持,让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能很快地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课堂教学。

3、利用卫星教育资源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卫星教育资源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在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材料方面,中央电教馆的IP资源内容丰富且更新得很快,能够让学生结合各年级的教学进度,选择课外活动的材料。

比如,可以利用IP资源中相应栏目内容开展的活动有:利用“学习指导”让学生小组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利用“时事动态”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事件,丰富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利用“少年文化”组织学生每周看电影;利用“少年文化”召开班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实践证明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很大,让偏远的山区学校学生也能及时看到大山之外的世界。

二、兰州二十一中卫星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及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软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系统包括卫星接收天线、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卫星数据接收计算机(清华同方)等。卫星数据接收计算机(清华同方)从实质上来讲,只比一般的普通计算机多了一张卫星数据接收卡(清华永新卡,安装在计算机内部PCI插槽中,可插拔)。也就是说,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只要把卫星数据接收卡安装上,就可变成了一台数据接收计算机了。

软件配置:WINXP专业版操作系统、装有清华同方的主板驱动、声卡驱动、显卡、MODEM、USB驱动、打印机驱动,卫星数据接收卡(清华永新卡)。有微软Office办公系统,刻录软件(配套有光盘)、Flash播放器(可安装Flash8.0,光盘自备)、专用字体,各种输入法、解压软件、杀毒软件,360浏览器,远教IP数据接收软件。

(二)资源应用情况

兰州二十一中是西固区属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建有微机室一间。从学校领导层面来说,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及业务指导部门的引领下,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已经高度的认识到了项目工程实施是推动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教师层面来说,很多教师应用卫星教育资源更多的还想通过在运用中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少部分教师在应用卫星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是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被动的应用卫星教育资源。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室的周使用率可达20-30小时。可以看出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率还算高,但由于教师们对工具的应用还不够熟练,效果依然不太明显,在这方面还得加强学习。

学生学习课外方面,虽然卫星宽带传输网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只有极少的教师引领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更别说学生们自主学习了。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学校和学生家里硬件条件限制,学校仅有的计算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只能供课堂教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使用,许多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或没有网络,导致学生无法利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外学习;二是学生放学之后学科作业很多,回去吃完饭之后就开始写作业,有些学生说一般作业能写到10点左右,还要预习第二天的课程,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学这些。

教师专业方面,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专业发展主要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校本研修活动中,很少有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在项目管理员的技术支持下,学习获取、加工和利用教学资源方法,也很少有教师利用互联网络中的论坛、博客与外界交流。在使用资源如何更好的备课、上课方面,该学校组织教师 “集体备课(1人主备)——主备人上课——集体研讨——换小组成员再上课——反思”的模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三)兰州二十一中卫星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对兰州二十一中的调查发现,该校对卫星教育资源的应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

1、认识不够深刻

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措施,但学校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定位、性质等认识有所偏颇,严重滞后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甚至还出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致使一部分人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误解。其次,学校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规律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机制、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规律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育。

2、资源效用没有充分发挥

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严重浪费现象。另一方面,在选择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时,存在盲目现象,忽视了学习资源的成本、质量和对学员的适应性。

3、人员信息技术素养问题

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偏低,这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缺乏管理和应用的年轻领军力量。虽然经过了各类培训,大多数领导都具有了教学资源应用的意识,但是最缺乏的是管理和应用的指导者。一些年轻教师虽然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能够制作一些课件,但普遍缺乏对电脑的管理和维护,更谈不上对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固守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阻碍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4、教学资源缺乏合理归类和保存

本校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制作得到的课件、案例等各类极具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归类和保存,教师无暇查阅,白白浪费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5、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够

农村中学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并不高,导致其在信息化环境下,不能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操作,进而不能自如地运用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意识并不强,部分学生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偏离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要求,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新闻等偏离教学目标的事物上。因此,学生对教育资源利用意识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严格资源应用课标准, 优化校本资源库结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远教资源需要专用教室或专用设备。由于学校条件限制, 不可能使每节课都能在这样条件下进行。为了使有限的设备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充分准备, 保证设备和资源的使用质量。所备之课要经过相应教研组审核通过, 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统一标准, 方能占用专用设备或在专用教室上课。这种符合规格的课件或课程材料的组合我们把它叫做资源应用课, 学校在一台计算机中集中保存, 统一管理。建议按教师姓名建立教师个人文件夹, 教师所完成的资源应用课包括课后反思, 有序地存放在各自文件夹里, 同时按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方式分类, 如按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分类。在教师文件夹下, 以一节课一个子文件夹的形式存放该节课的相关内容, 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或教案, 一般是 Word 格式)及其他相关文档, 所采用的图片、小型动画片、短小视频等小容量素材。尽量使应用课文件夹精炼、紧凑, 像长段视频之类的大容量文件不宜直接拷贝进来, 只需在教案中标明文件出处。如对所借用的光盘标明编号, 注明内容;通过校园局域网从校本资源库中下载而使用的大容量资源, 教案中指明链接地址并说明内容。这样, 将一节应用课所占磁盘空间控制在 3M 以内, 以免造成磁盘空间紧张, 同时也避免因多教师使用同一大容量资源而重复占用硬盘大空间。尽管最大限度地浓缩应用课文件夹, 随着时间推移, 硬盘上存放的本校教师的资源应用课课程材料仍将越积越多。如果占用空间超出允许范围, 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将其整理并转刻到光盘上保存,将其内容编目登记, 形成学校珍贵的校本课程资源,是校本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教师的资源应用课, 一来是远教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最有说服力的凭证, 二来为今后类似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二)加强卫星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信息素养、积极性、教学能力等依然是影响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要因素。要使农远工程能够持续发挥效益,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应用,教师必须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这个能力不单纯是信息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的能力、媒体选择的能力、教学组织和评价的能力。教学资源的需求是动态的,资源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各类项目学校要继续坚持做好资源的接收整理工作,及时对接收到的资源进行科学编排或二次加工以方便教师使用,使不断更新的卫星资源能够有效用于教学。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以及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虽习惯单向灌输知识, 不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有悖于素质教育理念。因此, 只有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素质, 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 教育模式, 才能缩短我们农村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全体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从思想深层次上认识和接受远程教育工程的战略意图。农远工程的建设实施, 又增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卫星接收教室、多媒体教室, 有了这样先进的教学设施, 如果维护好、利用好, 真正发挥其效用为学生服务, 那么我校的教育教学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基于此, 学校领导应组织开展专题会议,成立了农远工程领导小组, 校长任组长, 并主抓这项工作, 下设两名专职技术人员, 并负责担任学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和远程教育实施技术支持。成立了各学科中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一学科一人)的电子备课小组。制定了农远工程工作计划, 制定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计划, 制定了农远工程使用制度、保护和维修制度、下载和刻录制度、借阅制度、培训制度、电子备课制度、卫生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把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等相挂钩, 实施一票否决制, 强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四)狠抓技术培训, 练就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公路已经铺就, 广大教师能熟悉掌握运用这门技术, 使农远工程真正发挥教育教学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 抓培训普遍提高教师技术能力是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工作, 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培训要采取个人自学和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尽快让全体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使用的方法, 把现代教育技术课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 学校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规划,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育技术培训, 专项集中培训。培训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网基本操作、怎样浏览和保存资源、资源加工和分类、资源二次加工等内容作为主题, 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讲教师要以本校信息技术教师, 或经过项目培训的老师、应用资源较好的学科教师都可以作为某一专题的主讲教师。

四、结语

总之, 在农村学校实施现代化教学是推进农村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 教师要转变观念, 加强学习, 学校要加强软、硬件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 电脑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精心维护,才能正常运转和发挥应有的功效。学校应制定日常管理职责, 确保网络安全运行;营造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 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充分体现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力勇.IP资源在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应用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5,(4).[2]姚有满.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学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6).[3]张黎萍,张黎君.卫星资源本地化二次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4]高卫东,廖福智,汤春梅.贫困山区远程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有效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9).[5]郭治虎,杨晓宏.甘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6]南国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5,(2).[7]陈肃,杨光,杨稳荣,杨冬梅.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途径[J].天津电大学报,2010,(1).[8]江国学,姜韬,范中有.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行为剖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4).[9]汪秋萍,严癸红.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与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4).[10]黄旭光,刘新丽,杨非.卫星IP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2).致谢: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导师张军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Satelli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western rural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rticle21in L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Songyongqiang 【Abstract】: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current world main trend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 and difficulty in rural。China Education Inequality,Especially thing ministry betwee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education,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n rural and urban resources sharing,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lize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In 2003 China launched and implemented th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atellit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Lanzhou21 middle schools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d some views, aims to further put forward on the remote education satellite resource use effectively, make it in rural education plays a better benefits.【Key words】:Satellite educational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Rural middle school、Teaching

第四篇: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传统的生物学教育方法为了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老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大段的段落,而学生根本就不能集合实践来理解概念,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还会反感生物课程。为了改变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一边掌握概念知识,一边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生物教学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方法中较高级、较复杂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老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概念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

1.科学方法教学比知识教学更具有意义

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受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将终身有益于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初中生物,是初中开始学习的课程,对于刚接触的课程大多数学生表示是比较难学的科目。因此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因此,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具有意义。

2.科学方法的教育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能力是人们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方法,更谈不上什么能力。科学的方法则是使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

3.科学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的研究方法、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现行的教材是按知识体系编的,科学方法大多都隐藏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中,从中找出教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的过程。对一些学生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模拟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到科学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

1.结合生物学知识的教育,渗透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教育既需要在日常的学习教学中慢慢的感染学生,也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既不能脱离科学知识只对学生讲科学方法,也不能大而空的对学生大讲科学方法,而不讲知识,两者不能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空谈。因此,科学方法的教育应该渗透在生物学知识的教育中,只有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科学方法,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不仅能学到概念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更深刻的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要相互结合,共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体验科学方法

实验法和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所有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方法。生物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和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的过程,理解教材中的生物的规律。在实验课上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过程,研究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观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老师在学习教学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分组实验法和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下根据想要得出的结果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在课上老师可以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明每组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实验心得。讨论过后,老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认识规律,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小错误,鼓励学生继续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生物知识。

3.巧妙的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老师如何生动的讲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并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更不能达到运用的水平。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并达到运用的水平。因此老师需要创设环境,强化习题的训练,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生物学中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在习题的训练中主要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要宏观的把控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仔细研究题型、对习题的训练目的进行归类,有目的的挑选典型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方法,并学以致用。

四、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中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要想积累大量的知识、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生物科学史,从已有的科研中学习更多的理论和新方法。老师在教导学生生物学习时,生物学史占据着重要的角色,里面有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老师需要找准生物学史位置,既不要忽略它的重要性,也不要过度的重视而忽略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述和分析生物科学史中的知识,同时专家研究中所用的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等需要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科学史中事实的思想和精神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史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生物学史的学习不应该强制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中已得的生物规律,知识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积累一些生物学历史上已有研究成果,减少学生研究生物知识的时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能轻松便捷有效率的理解生物知识,并达到运用的效果。

五、总结

生物学的学习非常有意思,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要枯燥地让学生背诵,而是应该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教学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深刻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颖.初中生物教学中关于“小肠内表面结构”的教学突破[J].科学教育,2009,(06).[2]李民儒.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设想和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3]文莲.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成功(教育),2010,(04).

第五篇:“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小学科学“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商河县郑路镇明德小学张小花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改革,科学课来到我们的课堂。经历过课程改革的科学课教师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深刻地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并能在教学中生动地践行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

寻寻觅觅——我们的科学课如何教

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我们遇到了尴尬,一些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剖析和思考:

1、课堂不自由。这既来自教师又来自学生。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共四个单元39课,这39课中有47个观察类、实验类、调查类等研究课题,其中包括10个演示、33个分组、4个学生个人实验和调查专题,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堂时间显然不够。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造成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深入,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教师难作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操作,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主要在教学中碰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后,小组协作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困难和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似乎对这样较雷同的活动失去兴趣,活动参与率低,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3、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我们科学教师明白教科学不能像上自然课那样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没有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便不能完成科学课赋予我们科学教师的使命。

这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科学知识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所以必须打破课堂常规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千寻万觅中,我们终于找到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生长点:课题研究。

上下求索——我们的课题研究之路怎样走

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来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搜集文献等手段,获取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材料,运用实验验证等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小学生通过自主选题、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完成对课题的探究、实践,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并形成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课题研究的三个策略:教材内容延续的课题研究,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

一、教材内容延续的课题研究

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选题至关重要,因为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强化学生问题的过程。刚开始时,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明白哪些课题有意义,可以研究,哪些没有意义,研究价值不大,或者不适宜我们研究等,避免一时无从适应的状况,根据教学进度及与教材内容,教师可提供研究指南。

二、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在经历了与教材内容项联系课题研究后,学生已经熟悉这种活动的情况下,可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切商,指导学生修改,以达到做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这一阶段可同时选项一些其他各类研究性内容的课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前,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过调查询问、查找资料等办法容易完成并确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作用十分重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协商、对话、和合作。让学生经历一个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对来源家庭、社会、自然世界中问题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

决,并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不断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课题。

这是课题研究活动的核心阶段。这个阶段即要有教师的指导,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手段,又要有一定的意义。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的兴趣,把生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写出类,并加以研究。

学生开展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统计方法等。教师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技能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如小论文、科技作品、照片影像等,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别人的长处,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展示自己的各种能力。

瞻前顾后——前行路上我们的收获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方式和认知形式,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带着问题去学习,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苦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怎样设计问卷,怎样调查,怎样合作,怎样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乐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题研究的运用,把学生置于广瀚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也不限于40分钟的课堂内,让学生类似科学探究方式去查资料,做调查、就论证,行思索,定结论,使科学课教学实现新的突破。

下载【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西部职教项目”课题研究报告】心理教育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