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课渗透时政热点的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政治课渗透时政热点的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报告执笔人:时尽锋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新课程观和新教材观要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新课程观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挑战。要体现新课程观的教育价值取向,必须赋予教师和学生自主权、选择性和能动性。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尽管新课程理念不断撞击教师头脑,然而教师课堂行为的改变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甚至没有得到丝毫改变。
1.与时俱进精神缺失。社会生活在前进,教材显然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开发生活资源引入课堂,然而数据、事实等材料老化,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没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生活的领悟和发展能力无益处。
2.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多数情况下,教师‚我心依旧‛,换汤不换药,教学仍然沿用旧教材体系和教学习惯,考纲和课本成为师生的中心,按部就班地沿袭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教师无所作为。
3.预设有余生成不足。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4.有活动无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课件花花绿绿、学生热热闹闹、教师轻轻松松,课堂气氛良好,而实际上这种活动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低效甚至无价值的活动。
近几年我校文理分班,选择文科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目前高考政治科目的考查越来越灵活,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仅限于知识认知的目标,更多的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纵观全国各地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以国内外重大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是所考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因此,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也是适应考查能力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本课题实践性强,针对当前国内外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课中时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研究利用时事资源的过程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利用时事资源的时效性,发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时事资源的生活性,以热点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利用时事资源存在的时空性,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1.课题研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因素,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化。运用时事进行教学,通过时事材料理解基本理论观点,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有血有肉,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有用,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尤其是学生通过认真地收集整理时事政治材料,通过参与课前的时事政治报告活动,不仅能提高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中积极配合,团结协作,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2.课题研究夯实了基础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教学中进行时事教育为学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认识的感性基础,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学得更扎实,掌握得更牢靠。
3.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时事材料进行分析的示范作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行为和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现实生活中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运用时事进行教学,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澄清在形势和政策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
5.课题研究可以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际的不足。
6.课题研究通过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来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也得到了锻炼。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以便更好地胜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素养。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研究的能力,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组成员要进行培训。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
(二)实施阶段:(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
1.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突出专项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将课题分解。
马俊梅老师主要结合国内外、本省市及本地区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有效整合,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
时尽锋老师在结合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有效整合的同时,同时为学业水平测试做好准备。高三年级备战高考,主要以时政专题为主线,和教材有效整合。
2.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在常规教学中,充分发挥本课题的研究特长和集体备课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以热点问题为背景,利用时事资源的生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利用时事资源存在的时空性,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在新授课中开展精品课展示和研究,充分听取学生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课题研究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的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
3.研讨制度化,加强横向联系
在研究过程,我们不仅在各课题内部,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讨论,还定期举行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研究专题讨论,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横向联系,此外,我们还加强与其他学校联系,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
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写好加入课题组以来整个研究过程的教学设计、反思,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完成结题报告,及完成与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主要做法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
直到目前为止,政治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政治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应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我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①知识点评
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②时政快讯
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我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时政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③自由论坛
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
(二)获得的经验
1.精心选例,大小结合。时政内容广泛,政治、经济、文体、科技无所不有,教师精心选例必须把握时政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原则,必须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思想特点等选取恰当的时政素材。既要选社会热点、重大实事,也要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马克思说:‚实践是生活的源泉‛,重大新闻往往能唤起学生的使命感,能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兴衰;而挖掘学生身边点滴小事,能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权,学起来倍感轻松。因此,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就能够使学生有感而发,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以简洁、形象、直观的特点给政治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时政事件,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跨越时空的深沉思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时政材料丰富多彩,可谓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纵横有天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一堂课的时政内容要适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让学生埋于国家大事,忘了真正该学的知识,到最后只记得一段材料,却茫然不知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所以我们要避免为时政而时政,要让时政为课堂教学而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组老师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进步,撰写了多篇课题相关论文。
《浅谈政治课的时政导入艺术》 马俊梅 《浅谈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认识》 马俊梅
《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学的关系》 时尽锋 《时事新闻资源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时尽锋
(三)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的公开课取得校内外老师的好评。马俊梅 示范课 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的监督 马俊梅 示范课 新时代的劳动者
时尽锋 研究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时尽锋 研究课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四)课题组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撰写了大量教学反思,大大促进了个人的成长。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正如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困难与问题总是伴随着成绩的取得而来的。我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有:
1.时政教学要做好归纳和总结。时政内容纷繁复杂,如果只是对其平铺直叙或者进行简单的讨论后草草结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如果能用简洁的有感染力的几句话作‚画龙点睛‛的总结,点明所引用时政事例与课本有关理论的联系,学生的印象肯定会更加深刻。目前让学生阐述的内容较多,未帮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进行提升。
2.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参与时政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机制制定依据以及怎样与班级的小组划分相结合是目前很难处理的问题。每个班级的小组划分方式和标准以及贯彻力度差别很大,具体实时操作达到广泛有效还有一定的难度。
3. 思想品德课,就是要用事实来说话,帮助学生从事实中提炼出理论,继而以理服学生。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周围发生的时事热点。因此,充分利 用好热点资源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最大化非常重要,‚活用‛与‚用活‛时事热点对笔者而言,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事。
(二)今后的设想
1.继续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的教育,但重心放在时政评述和时政试题上,并让学生编制时政主观题,试着自己评价试卷。
2.教师将课堂时间尽量多放在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应用能力。3.对积累的资料做整理。鼓励学生写时政小论文、时政评论文等,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或案例,建立课程资源库。
进行小课题研究以来,学生对时事有了一定的敏感和热情,这对他们应对高考时事题应该很有帮助。我应该看到希望,下一步是如何把结合实证分析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持续下去成为一种习惯,我更要教师教学上的大胆与创新,突破高考压力的束缚,学习时政材料的组织与取舍等一系列矛盾急需加强研究,有效拉近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培养他们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结合知识点分析时政的能力和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附件如下:
1、公开课教学设计
2、教学反思
3、调查问卷及分析
4、课堂视频图片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是有机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之道。让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既不只停留在具体内容上,也不搞形式,而是辩证的,按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德育渗透。
(二)研究内容:
1.现状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语文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渗透了德育因素,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与任务,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2.对策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应从如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工作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课堂德育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3)完善语文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教育对策。
(三)行动研究法。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具体到本课题就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制度计划、收集信息、观察与反思”的基本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将在各个学科进行,以分学科实验为基础,形成学科综合实验。本课题研究为期两年,实验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为准备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为实施阶段;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为总结验收阶段;
在2013年4月总结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以供评价和推广。
七、研究成效
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三峡的雄壮,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可通过对地震中父亲和儿子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儿子的坚强与勇敢。
(三)解疑答难法。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四)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五)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应再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八、反思
经过两年的研究,以及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沿着“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目标,推进学科的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有新的进步。
九、参考文献:
1.《吉林教育》2012年第2期
2.《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 朱小蔓
第三篇: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
(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
(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参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青少年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为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了解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对比观察法:对研究初期、中期、后期青少年对生命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较为客观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通过个案研究,整理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提供事实依据。
七、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3——2011、8)。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3、5)。
1、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着手具体的研究工作并对探讨得来的方法、途径及策略进行收集整理。
2、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成果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拟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生命教育学科渗
透的案例集,得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5——2013、10)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精心设计教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课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形成可持续研究能力。
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方面的成果
教师层面:转变了教育观念
1.(1)把“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2)把“珍爱生命”作为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追求
(3)把“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层面:树立了生命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1、学生获得了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懂得了爱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书面成果:
1、完成了《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浅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论文
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激发和保持;
3、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
4、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今后的设想:
我校将把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第四篇: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6月——2013年10月,我校进行了了科研课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组成立以来,在学校德育处和教科室的领导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物理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物理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物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物理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有许多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课题的顾问,能随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校得到了县教科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经费保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4)本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四、研究目标: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深入研讨物理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研究物理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途径、策略方法,做到如何有意、有情、有度、有效地进行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途径、渗透的策略三方面作了侧重研究,于整体着眼,从课堂着手,紧扣教学,联系生活,多维渗透,细节滋润。为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一)循序渐进,形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序列。丰富和深化对物理学科课程德育渗透的认识。理清德育与物理教学的辩证关系。
(二)理论研究,寻找德育与育人的切合点,探究其重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切实研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方法与形式,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
(三)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新型人才打下坚定基础。通过打通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主渠道,强化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体验场,创建催化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评价机制,通过物理学科自身德育模式的探究和物理学科“沟通”方式途径的探索,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
五、研究内容:
(一)开展德育理论创新研究,探究其必要性、重要性。通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分析,剖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与对策;通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要素、特征的理性思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要点、内涵原则,实践途径。
(二)研究各物理学科德育因素并形成序列,有机沟通物理学科课程。通过开展富有物理学科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实践课程的活动化;增强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意识,实现活动中育人的目的。
(三)研究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符合现代教育。扎实开展德育活动。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阵地,把物理学科的德育活动纳入到课程中来,实现活动课程化。
六、研究重点:
1.编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实施细则,物理学科渗透德育的案例征集汇编。2.按照新课程标准必修内容,立足于课堂教学,收集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课例并形成文集。
3.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
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主题性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资料。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6月开始实施,2013年6月完成,周期为两年。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首先分析研究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时存在的问题,并以物理课程中课堂、活动、评价等方面,注重德育环境氛围的营造、德育途径的探索,德育评价的实施,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育人环境,开创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形成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实践模式,创设全面育人的格局。
(二)研究过程:
时间为2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研究方案。2.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并向上级申报。3.组织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德育素质。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3年2月)1.开展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方案。
2.继续学习德育知识,完善各种记录。3.优课展示,优秀个案展示,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1.成果总结,撰写课题报告。2.编辑优秀论文,优秀个案集。3.申报成果,结题验收。
4.总结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过程性材料,全面展示“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1.目标渗透法: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地渗透德育。
2.情感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
3.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还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心理咨询法„„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主持人为学校德育副校长,一直任教初中物理物理学科,曾获得县“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等称号,是我校德育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曾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员包括所有物理教师、几位中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及优秀班主任等。主持人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课题组对所有人员进行了分工。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者,陈通伟副校长在德育方面颇有研究,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本课题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将邀请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
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三举行物理组教研活动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十、研究成果:
1、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1)、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对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坚持真理、勇于为科学献身方面的教育。
(3)、解疑答难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4)、兴趣教学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介绍坎儿井时。教师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漠高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在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6)、开展活动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7)、参观教育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花园实践基地,锻炼他们体能的同时参观科学实践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普通。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物理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物理教学,很多的时候,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物理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学生篮球队在县比赛中中荣获了第六名。在县中小学课间操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荣获了主题征文优秀组织奖等。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本学期,我校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物理教师在课前课后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的德育实效。
物理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物理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德育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物理课的德育实效。
8、物理学科的优秀教案共上交38份。
9、物理教师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论文及教育故事集征得文章30篇。
10、各类相关发表、获奖论文达20篇
11、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十一、反思及困惑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以及渗透德育的方式上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式。如何在单科的物理教学中去培育学生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个长期的过程。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3、在过去两年中,虽然我们在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作了部分探索,但不尽人意,还需要改进和深入研讨。如何建立符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机制,物理学科德育渗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我们还在研讨之中,也恳望专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第五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
2011年6月――2013年7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目标
阶段:(2011.4----2011.5)(2)实验准备阶段:(2011.6----2011.7)(3)课题实施阶段:(2011.8---2012.12)(4)结题鉴定阶段:(2013.1—2013.7)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资料检索、网络搜索进行本课题支持性论证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师生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知冲 突,分析其成因及对策,3、互动研究法:以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互动为研究主体,针对 存在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教与 学的行为。
4、个案研究法:以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为依托,以创新的理念,探索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学科案例的收集、展 示、分析、研究和概括,验证课题研究假设,总结提炼规律性的东西。5.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德 育渗透的技巧与行动研究。
七、预期成果 完成时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间 负责人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研究》 开题报告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阶 阶段性计划集》 段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成 阶段性总结集》 果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课例集》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文集 论文集》 最 终 成 果 研究成果集 校本教材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201305 秦明尚 文集 文集 201303 201304 幸大荣 秦明尚 201212 冯泽知 201212 李翠 研究报告 201212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6 幸大荣 研究报告 201105 秦明尚
八、保障措施 1.本课题所在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校领导班子更是教科研的先行 者,学校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给予物质及人事上的支持,学校将邀请学术 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学校还定期组 织研讨活动,开放课堂,吸收评价,为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平台。
2.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南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倾力支持,站在全学科的角 度审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发展,实现育人为本,培养更多具有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教研室的指导与参与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3.本课题的研究将得到充分时间的保障,学校每周日举行教师教研活动 以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工作交流会以确保 研究的方向和进度,保证本课题的有效实施。
九、研究成果
1、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 入资金1多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
进行改造。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种有教育意 义的警示标语牌,宣传柜窗。优良的校园文化,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 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 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我校被县教育局授予《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2、透过学科德育渗透,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把 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学科渗透有了“润物 细无声”的效果。使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呈现出了多样化,生 活化,生动性等特点。2012 年 6 月我校被镇政府授予《德育教育先进单位》 奖牌。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 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 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 的形成。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文艺 队在全镇2012年庆“六一”活动中荣获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荣获《优
秀组织奖》奖牌。
4、学科德育渗透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 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形成齐抓共管态势。在 各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 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使了学生文明习惯 的养成。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 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2012年春期末水平测试全 校有五门学科在全镇同级同科中名列第一。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本学期,我校以县教育局关于德 育工作的精神为指针,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 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 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有机 渗透,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012 年 7 月学校 荣获镇党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