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

时间:2019-05-12 12: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

第一篇: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

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

乡村初中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是广大师生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固定模式作文教学,导致踏入了当代“八股文”的怪圈,与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如出一辙。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长期依赖于优秀作文书和教师牵牛鼻式的指导。每次写作诚惶诚恐,兴趣不高,往往采取完成任务的作业形式,收效不大。再者从语文教师来说,同样苦不堪言,只为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毫无活力的课堂和繁重的批改令老师抱怨不休,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总之,教师与学生写作中既苦又累,达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然而,从根本上说,作文是一个学生思想、情感、精神集中反映的具体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是内心世界的一种需要。所以作文教学,尽一切可能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真、善、美,并使课堂回归生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从这一点出发,我数年来悉心探究的“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颇有心得。

一、创改“作文”成为“作品”,诱发学生完美的享受和人文个性的追求,体会欢愉的成就感。

强烈的表现欲是学生的天性,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写作,更应适合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富有个性的挑战,抓住学生表现自己的动力,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本合订成一册,可让学生创意作品的标题:《花季》、《薰衣草》、《阳光少年》、《同窗岁月》……有绘画兴趣的同学自身设计封面,雅俗无妨,重在创造性。而且在扉页开设有“作者简介”和“写作宣言”等栏目,有的还拟用笔名,让学生尝尝小作家那种风光无限的滋味。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份美好的憧憬,指引学生细细地去追寻人生的足迹,顿悟作品的珍贵。这样,不言而喻的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写作的信心,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就会为作品的日益完美而必须付诸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事实如此,许多学生甚至在封底标明定价“一百万美金”、“青春无价”等等,足见对作品的钟爱。教师只要学生不任性乱来,完全可以允许个性的存在。

二、采取课堂快乐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笔,达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作文难,难就难在难以下笔,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教师除了授以写作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找米下锅,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直观演示,丰富生活认知。写作源于生活,但乡村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往往是局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教师可以将多彩生活浓缩于三尺讲台,或把大千世界汇聚到斗室之课堂,增加学生的深层形象,丰富内心情感,求得文如泉涌。组织户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名胜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如精品展览、小制作、小实验等,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如表演小品、绘制图片、讲述故事等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2、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电话教学手段,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导入写作的冲动、灵感乃至震撼!从而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例如播放VCD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后让学生写作《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是噙泪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写出来的文章能不感人吗?

3、嘉宾作秀,挖掘写作潜能。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特意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开展有组织如电视中嘉宾作秀的谈话节目。畅所欲言,台上台下互动,教师串演好主持人的角色,让活跃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语言丰富起来了,更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相互交流情感,体会感受,写作如鱼得水,表现淋漓尽致。

三、展开精彩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鉴赏能力。作文需要评卷,没有评阅不能找出作文的成功失败所在,但也不能教师独揽生杀大权,一个人说了算。首先,作文快速完成后,教师需当场进行三项评估:

1、写作快枪手。抓住学生的竞争意识,在黑板上公布收卷前十位学生的姓名、耗时、大概字数以及质量等级。榜上有名,写作速度自然而快。

2、本次小乌龟。主要针对那些不专心、拖沓的学生则以鞭策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仍达不到要求就警示一下,目的在于激励。

3、推荐小作家。教师快速浏览学生上交作文,丛中挑选几篇上乘之作,供大家当场点评(评一点,算一点),再综合评估,推选出“当日小作家”、“点评高手”,旨意乐在其中,强调整体优化,以达到共同提高。其次,精心组织“责任编辑”参加作文的评改,因为在乡村初中,不可能每人都能达到评阅的程度,所以教师选择部分脱颖而出的“责任编辑”分成几组完成作文评卷。教师总结,综合评议。但学生的评议也有局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那么还可以开设“争鸣天地”与“同学留言板”栏目,供小读者们各抒己见,提高鉴赏能力。

四、广泛关注社会实践,组织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探求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每个学生置备《生活笔记》或《心灵笔记》,每周布置生活、感悟题材,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在班会时间进行交流,相互记载读后感并点评。

2、组织学生有益的课外阅读。规定一期必须阅读十本以上文学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修炼写作内功。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广阅的社会去锻炼,了解生活,实践出真知,感悟人生,感悟天下。

4、创办文学社团和作品期刊。做到一所学校一份文学期刊,一个广播室,班班设有创作园地。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报刊投稿,征文活动,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总而言之,快乐作文教学正适合乡村初中的状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加强了师生沟通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素质。

第二篇:人脑潜意识略探

人脑潜意识略探

贵州 王金贵2013-9-2 16:06

最近我在读《哲学知识全知道》中,文中讲到,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年)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冰山理论”。他认为,“人的一生结构实则是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部分,即人的逻辑意识、理性认识、道德意识,只不过是冰山露出海水的部分,实则冰山一角。而海水下面为我们所知的部分,才是整个冰山部分的主体。”

“弗洛伊德借此比喻人的潜意识,对人而言,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就不是人的意识部分,而是潜伏于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这一部分由于受理性、道德等文明因素的压抑,已经进入到了意识的最底层。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这部分意识才会显露。比如,人在做梦的时候就是如此。我们所梦到的东西都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它不讲常规,没有逻辑,违反常识,而且时间和空间的一切差别都已经打破。”

“弗洛伊德说,梦中的东西对人来说才是真实的存在,而那时的你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当时支配你的不是海平面之上的意识,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梦的内容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人的本性上是反道德的;梦的内容是不讲逻辑的,是因为逻辑在本质上是对人丰富性的一种阉割;梦里的东西之所以是不现实的,是因为人在本性上总是想超出有限,进入无限。”

看到以上文字,我感到很兴奋。于是我试图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虽然我刚刚开始。从上面的文字中,可认识到弗洛伊德的这种“冰山理论”思想的现实性存在,无论谁赞同与否,它都活生生的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他的这种思想,尽管在我们的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同类思想的存在,也或者根本不知道有潜意识这种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温和的梦、恐怖的梦、发现的梦、创作的梦等等都伴随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的人都愿意把晚上或白天的那些丰富的或传奇的梦讲给熟人(朋友、妻子、兄弟、姐妹等)听。这种梦,在还没有读到弗洛伊德的理论之前,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不是我们脑中的“潜意识”。这种我们自身的潜意识,只是它还没有显现出来被我们所利用。梦,如果能在清醒的时候形成人潜意识,再转换成有意识,那么他就会产生于我们的实践生活之中,被我们所利用。比如:某人的梦想是做个企业家,而离这种梦想很遥远,但这种梦想也偶尔以梦的形式出现在晚上的睡眠之中,醒来时觉得它似乎没有现实意义,而如果再进行思考,它也许具有现实意义,或许能够实现。如果他(她)有这种意识,那就会用行动表现出来,以致最终实现其梦想。

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及现代生活中的梦及其它事件进行分析、考查、探索,会发现许多的“潜意识”。在人未睡眠之前,人所知道的、认识的、想到的事物,因为从不说给谁听,没有谁会知道这个人的想法,这个“事物”也没有利用起来,而是把它永远地、深深地埋在脑子里,我把这种潜意识称为“永久潜意识”。而有的潜意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也会被显现出来或消亡,虽然有时是被迫的。这种潜意识可表现为“长期潜意识”和“短期潜意识” 两种类型。这三种类型都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永久潜意识,就像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一样,永远不为世人所知晓,无论是善恶美丑好坏。“长期潜意识”和“短期潜意识”在显现出来后,可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先进典型事迹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恶性事件。

近现代国家革命、一战、二战、冷战、局部战争等事件,或多或少都有潜意识存在的阴影。二战欧洲纳粹头子希特勒,据说他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都被以“不适合绘画”为由被拒绝录取。被拒之门外的希特勒,很多年之后他成立纳粹党,从此罪恶之性在欧洲诞生,它颠覆了欧洲,战争的历史让欧洲人民处于血与泪之残酷、犹太民族被屠杀灭绝的环境之中。

希特勒的父亲曾是海关公务员,1895年退休,1903年1月3日去世,死于胸膜出血。紧接着母亲1907年12月21日死于乳癌。父母双亡之后,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之后因为奥匈帝国这个他憎恨多民族国家的征兵,他逃到慕尼黑,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希特勒早在中学时就接触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来到维也纳之后又阅读了大量宣传“种族优越”思想的书籍,这致使他更加地沉溺于这种思想中。没有被美术学院录取、流浪、憎恨征兵、民族主义思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希特勒产生报复社会、颠覆欧洲的根源?(潜意识)。罪犯心理学分析,许多罪犯在犯罪之前,他们也有犯罪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人的潜意识。如果他(她)没有这种犯罪的动机(潜意识),那么他(她)就不可能成为犯罪分子。

在犯罪者的头脑里,他们本来善、美、好的一面,反而成了潜意识。这是心里被扭曲的结果。

科学家,特别是那些有许多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我们都爱称他们为“天才”,这也许就是那些有许多好的潜意识被开发的结果。尽管绝大多数没有讲出来。科学家爱谈“灵感”,也在寻找灵感,但是灵感不是随时都到可找得到的“东西”。灵感,或产生生活实践、科学实验、读书学习、也或是晚上的梦中。作家从人民群众生活、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中寻找“灵感”,哲学家、思想家从宇宙科学理论、浩瀚的丰富的历史事件、人们的智慧谋略中寻找“灵感”,在长期的“阅历”(实践、观察、分析、思考等)中最终找出“灵感”。然而,这灵感肯定少不了潜意识的帮助。待续

第三篇:古代东方民法探略

在古代东方法中,民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法。它调整民事法律关系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的正常交换和流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古代东方较为典型的楔形文字法、希伯来法、印度法、伊斯兰法、俄罗斯法和中国法为代表,并以其中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权、债权和继承权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作为探索对象,展开论述。

所有权、债权和继承权是民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代东方民法都作了规定。

一、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物权中的主干。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中的表现,并以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所有制为首任。古代东方民法中的所有权主要含有土地、奴隶和其它财产所有权等部分。

农业是古代东方的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那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因此古代东方民法特别重视对土地所有权的规定。由于古代东方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是国有制,所以古代东方各民法都强调对土地国有权的保护。楔形文学民法把大多数土地确为国家所有,土地使用者没有所有权,也不可买卖。《汉穆拉比法典》规定:“里都、巴衣鲁或纳贡人之田园房屋不得出卖”,如果自由民买了他们的土地,也要“毁其泥板契约,而失其银价,田园房屋归还原主”(1)。希伯来民法则规定,土地所有权皆为国有权,没有私有权,至少在前期是如此。最高统治者摩西曾向他的臣民宣称:“土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2)还有,印度、伊斯兰、俄罗斯和中国民法也都把大多或全部土地规定为国有。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有些古代东方民法还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不过,由于古代东方各国的情况不同,确认土地私有权的时间和范围也不尽相同。楔形文字民法在承认大量土地为国有的同时,也认可少量私有土地的存在,土地所有人可买卖、遗赠自己的土地。《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如田园房屋系由其自行买得,则彼得以之遗赠其妻女。”(3)印度也在奴隶制时期就有私有土地,土地所有人的土地可由其继承人继承。《政事论》规定:国王赠给祭官、国师等人的土地得“由其继承人世袭”(4)。中国则在春秋后期才出现土地私有权。鲁国于公元前五九四年实行的“初税亩”,首次确认了这种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

在古代东方,奴隶虽是人,但他们却没有也不可能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在法律关系中,他们不具有主体资格,处在客体地位,是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与物、畜等没有多大区别。在奴隶制时期,奴隶没有独立人格,完全依附于主人,被当作会说话的财产,可以被买卖、屠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以后,社会中仍“包含着古代奴隶制的许多成分”(5),其中就包括奴隶所有权。

奴隶私有权是古代东方奴隶所有权的主要形式,其中又突出表现在它们可被主人买卖,且有法律明文规定。楔形文字民法把奴婢与牛等牲畜列在一起,同作为交换对象。《俾拉拉马法典》说:自由民可以“购买奴、婢、牛或任何其他物品。”(6)希伯来民法也允许这种买卖。《新旧约全书·利末记》记载说:“奴仆、婢女可以从你四周的国中买”。印度民法同样承认这种买卖。《政事论》说:奴隶可以被“出卖和抵押”。(7)俄国到了十二世纪还规定可以用钱买奴隶.。《摩诺马赫法规》明示:可以用“半格里夫纳的身价购买霍洛普”。(8)中国在唐时不仅许可买卖奴婢,还对这种买卖提出了立约的要求。“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等,依令并立市券。”(9)

除此以外,古代东方民法还确认和保护大牲畜和房屋等所有权。如牛、马等大牲畜是生产劳动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对社会的发展和国防都有很大关系,古代东方民法竭力保护这类牲畜的所有权,以发挥它们的作用。楔形文字法已很注意对牛、马的保护,凡非法占有的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俾拉拉马法典》规定:非法占有“亡牛或亡驴,不以之送至埃什嫩那,而留之于自己的家,如过七日或一月,则王宫当按司法程序索取其赃物。”(10)希伯来民法也维护这类牲畜的所有权,看守人没尽应有职责而致性畜被偷的要负赔偿责任。“牲畜从看守的那里被偷去,他就要赔还主”。(11)其它古代东方国家的民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二、债权

古代东方民法中的债是指依照法律或契约的约定以及由损害原因而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它是古代东方民法中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时规定的内容来看,债权中的内容以有关契约和损害赔偿为多。

古代东方民法中的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那时的契约有不少种类,较为常见的有买卖、租赁、承揽、借贷、互易和人身雇佣契约等。在早期民法中,口头承诺是较为广泛的缔约方式。如希伯来人订约“不必用文字为之”,只需“由口头表示其合致的意思而成立”(12)。到了中、后期,东方民法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书面契约的作用和地位。俄国的一六五五年法令规定,法官不得受理关于没有书面文件的借贷、寄托和使用借货契约的申诉。(13)中国在唐代以后,使用书面契约的范围更为广泛。(14)

古代东方民法对订立契约采取较为慎重的态度,有的还明言需有证人在场。楔形文字法要求,在签订贵重物品的契约时,须有证人在场作证。《汉穆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如果将银、金或不论何物,托自由民保藏,则应提出证人证其所有交付之物,并订立契约,方可托交保藏。”(15)印度民法还提出证人数。《那罗陀法论》说:“证人应不少于三人,应是无可指责的、诚实的和心地纯洁的”,“没有署名证人(是无效的)。”(16)

契约签订后,各方当事人均应履约,违约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各民法规定的内容不同,所以违约责任也不完全不同。俄罗斯民法曾要求违约人承担退贷责任。《摩诺马赫法规》规定:如果买的马不合契约要求,“患有寄生虫或伤残,买主提出退还,允许取回自己付出的贷款。”(17)伊斯兰民法则把违约确认为一种叛逆行为。穆罕默德曾说:毁约是“叛逆者的一种品行。”(18)中国法则常把民事与刑事制裁方式同时适用于违约人,他们要受到两种处罚。唐、宋时都规定,违约者要被科以笞、杖等刑并进行赔偿。(19)

在古代东方,当行为人因为各种原因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并造成损失后,受害人有要求赔偿的权利,侵害人有进行赔偿的义务。赔偿的幅度与造成损害的程度有直接关系。通常,损害的程度越严重,赔偿的数额也越大,反之则小。俄罗斯民法中有这样的规定。《雅罗斯拉夫法典》指出:杀死人的,应赔偿“四十格里夫纳”;用棍棒、剑背等凶器殴打、砍砸他人的,应赔偿“十二格里夫纳”,欧打他人致使流血或出现青紫伤的,只须赔偿“三格里夫纳”。(20)中国民法的规定也不例外。唐代时规定:凡是“放官私畜产,损食官私物者”,都要“各偿所损”。(21)

如果是由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损失的,可不赔偿。有些古代东方国家是这样认定的。楔形文字民法把雷击作为一种不可抗抿的原因,由它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不予赔偿。《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租牛,而牛为神所击而死”,则租牛之人可“免其责任”(22)。印度民法则把盗贼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原因,规定当事人只要及时报告他们造成的损失,也可不负赔偿之责。《摩奴法论》说:“牧人不应赔偿被盗贼公开抢走的牲畜,只要他适时适地向自己的主人报告。”(23)

三、继承权

古代东方的继承有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等,此外只涉述财产继承。因此,这里的继承权是指继承人接受被继承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权利。继承权的实现,也就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男性继承人是遗产的主要继承人,死者的儿子又是主要的男性继承人,他们可继承绝大部分遗产。其中,有的民法规定诸子平分遗产。楔形文字、伊斯兰和中国都曾如此规定。《李必特·伊丝达法典》说:“父之财产应由第一妻之子及第二妻之子平均分配之。”(24)伊斯兰民法也是这样规定,而且“一个男子,得两个女子的分子。”(25)中国虽在奴隶制时期实行过“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便逐渐改为诸子平分。唐代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26)但是,有的民法则规定长子具有继承遗产的优先权,可得到比其他继承人更多的遗产份额。希伯来法认为,不论妻子好恶,只要是她们所生的长子,就可多得一份遗产额。“人若有二妻,一为所爱,一为所恶,所爱的所恶的都给他生了儿子,但长子是所恶之妻生的,到了把产业分给儿子承受的时候”,也要“认所恶之妻生的儿子为长子,将产业多加一分给他。”(27)印度民法也规定长子的继承权优于他的弟弟们。《政事论》说:在父亲的遗产中,“车辇和首饰是长子的份额;床和坐毡、盛饭的铜盘是中间儿子的份额;黑色的谷物和铁器、屋内家具和牛车是幼儿的份额。”(28)

女儿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得到部分遗产。不过,古代东方各法对此规定不一,有的较严,有的则较宽。楔形文字民法特别优待女僧侣,规定她们可成为一个合法的继承人。《李必特·伊丝达法典》说,女性僧侣“亦如一继承人”。(29)印度民法规定,在无儿子及近亲的情况下,婚生女儿也可继承遗产。《政事论》说:“(在无儿子的情况下),按法律规定结婚所生的女儿也可以”继承遗产。(30)俄罗斯民法告诉人们,未出嫁的女儿可部分继承父母的遗产。《摩诺马赫法规》讲:“如果死者家中尚有未出嫁的女儿,那么,给她一部分。”(31)中国在唐以后对女儿的继承权作了规定,基本内容是:在户绝又无立继、断绝子孙时,未出嫁女儿可得全部遗产;也是在户绝情况下,尽孝的出嫁女可得部分遗产。(33)

当遗产无人继承时,收归国家所有。印度民法确认,国家可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但婆罗门的例外。《摩奴法论》说:“婆罗门的财产永远不得由国王没收,以上是常情;其他种姓的无继承人的财产国王应该没收。”(34)俄罗斯民法也有此类规定。《摩诺马赫法规》讲:如果斯麦尔德死亡,又无子女,“那么,遗产归王公所有。”(35)中国民法也能体现这一精神。宋代时曾规定:户绝者的遗产,除三分之一给出嫁女外,“其余并入官”。(36)

古代东、西方民法是世界古代民法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它们各有自己的辉煌时期,内容也有不同之处。经过比较,既能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能反映出古代东方民法的一些特点。

从时间的先后来看,东方民法率先发展,独领风骚;西方民法则后来居上,赶超东方,界线在六世纪前后。六世纪前,东方民法已非常发展,西方民法相对比较落后,以《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表法》为例,尽管两者已有十三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差距。《汉穆拉比法典》中有关民法的内容有近一百七十条,占法条总数的五分之三,而《十二表法》仅有二十五条,只占四分之一有余,前者在法条数和所占比例方面已优于后者。不仅如此,前者在所有权、债权和继承权等这些具体内容的规定上也领先数步,以债权为征。前者规定的契约种类有买卖、借贷、租赁、保管、合伙、人身雇佣等许多种,而且每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如租赁契约的对象包括房屋、土地、交通工具、牲畜等;还有,损害赔偿的规定同样很全面,仅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就包含有故意、过失及无故意过失等数种,损害物的种类也很多,有建筑的、农作物、交通工具、牲畜、人体器官等大类,真可谓是周全。后者对债权的规定却十分单薄,契约仅有借贷和买卖两种,损害赔偿物也只有房屋、木料、农作物和牲畜。有些外国的古代东方史专家把这两者作了比较后,也认为前者胜于后者。前苏联的贾可诺夫、马加辛涅尔在他们译注的《巴比伦皇帝汉穆拉比与古巴比伦法解说》一书中说:“汉穆拉比法

典》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调整私法关系方面所反映的奴隶制社会关系发展水平,比许多较晚的古东方立法所反映的要高一些,而且从一系列范畴拟制的精密程度来看,大大超过了奴隶制西方如《十二铜表法》这类文献”。(37)此话中很中肯。此外,《汉穆拉比法典》还对西方立法产生过影响。它通过赫梯、亚述传到西方,影响到希腊的立法。(38)

在六世纪以前,古代东方并非仅楔形文字民法一枝独秀,中国和印度民法也有相当发展。中国西周时的民法不比《汉穆拉比法典》的逊色。以契约为例。西周已提出债的概念,强调它由债权与债务两个方面组成,有纠纷可拿契约到官府解决。“凡有责(债)者,有判书以治,则听。”(39)契约种类也有交换、买卖、租赁、借贷、委托保管等,与《汉穆拉比法典》相比,虽少了雇佣和合伙两种,但在已有的契约中,却有比它先进的地方。比如借贷契约,西周时已设有泉府一职专管官贷,起了类似以后银行的作用,但在《汉穆拉比法典》中只有一种模糊起端,十分原始。故有学者把它们比较后作了以下的结论:将《汉穆拉比法典》与西周民事法律规范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在有关所有权和权的规范方面,在所有权的取得和保护方面,在契约法的发达方面,它都没有高出西周的民事法律律规范。”何况中国民法在西周后还有进一步的发展。印度民法在当时也非落伍者。从《摩奴法论》和《政事论》的规定来看,在许多方面要比《汉穆拉比法典》强。比如,在所有权方面,《政事论》把国有土地划分为三类,并对这些土地的归属作了明确规定,比《汉穆拉比法典》的精细;在债权方面,《摩奴法论》对签约的条件作了不少规定,特别列举了一些违法立约的行为,对契约的订立及履行都极为有利,这也为《汉穆拉比法典》所不及;在继承权方面,《摩奴法论》和《政事论》都承认代位继承,使继承制度更为完善,也高于《汉穆拉比法典》一层。可见,在六世纪前,东方民法的整体水平均先进于西方。

问及其中原因,最直接的莫过于当时东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两河流域、中国和印度等一些东方国家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比当时的西方发达。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已成为两河流域的一个大国,并维持了几个世纪的统一。它的经济十分繁荣,首都巴比伦城在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都属一个著名的世界性商业城市,各国商人云集,集市往往一、二个月不散。中国在夏商时,商品交换已有一定规模。夏时已有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市”。《易经·系辞下》说:“日中为市”。商朝的商品交换有发展,“市”也有所增加。“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41)到了西周,商品交换的规模更大,以致每个城市都设有“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42)而且,交易量也很大,每天要集中进行三次。“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43)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商品交换更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的景象。(44)再来看看印度。早在公元前二十五到十七世纪,它就与两河流域有频繁的大规模的贸易往来,交换商品包括金属、农产品、珠宝首饰、棉织品等许多大类。到了孔雀王朝时期,这种贸易更有扩大,形成了西至海湾地区、西亚、埃及,东至缅甸、锡兰、中国的贸易网络。(45)有这种较为发展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古代东方的民法自然也相应发展起来。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踏进文明的门槛,少则晚于几个世纪,多则十几个世纪,社会经济和商品交换也不及东方的发展,民法自然落后于东方了。

到了公元六世纪,原东、西方民法的格局被打破了,以罗马法为代表的西方民法异军突起,赶到东方民法前面。与当时的东方民法相比,罗马法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民法结构更合理,内容更系统。从《法学总论》(亦称《法学阶梯》)(46)来看,由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法是关于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地位、各种权利的取得和丧失以及婚姻家庭等的法律;物法是关于权利客体的物、所有权的取得和变更、继承和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种类、担保、程序和审判员职权等方面的法律。除诉讼法外,这一结构在许多方面与近、现代民法典的结构相近,比较合理。还有,这些有关财产和人身方面法律内容全都依序排列在一起,十分系统。它不愧为“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47)相比之下,东方民法的内容还是散布在宗教经典、综合性法典、单行法规等之中,其结构无从谈起,内容也缺乏系统性,明显不如西方。二是民法规定的私有程度高,调整的范围广。与东方民法相比,罗马法还具有私有程度高和调整范围广的特点。如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根据罗马法的规定,人们可以有无限私有权。但是,在东方由于大量的土地为国有,人们在使用土地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所有权受到限制。只有私有土地才具有无限的私有权,这在东方不多。又如,罗马法对订立契约的限制很少,所涉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东方有些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许多商品不可自由买卖,中国的茶、盐、铁等都在禁卖之内,这样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也就相对狭窄了。民法被称为是私法,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它的私有程度和调整范围与民法的发达程度关系甚大,私有程度越高,调整范围越广,民法也就越发达,反之则较落后。罗马法又显胜一筹。

有多种原因促使东、西方民法原有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最为重要还是以下两点。第一,罗马的经济和商品交换都有过极盛时期。在三世纪前,罗马对世界的征服,使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与此同时,它的经济也大发展,贸易遍及三洲,连中国也卷入这一贸易圈,有人还用上了罗马的商品。《汉乐府·羽林郎》说:有的妇女“耳后大秦珠”,此处“大秦”即为罗马。与这样的贸易规模相比,东方国家只能甘拜下风。以罗马的经济为依托,罗马法迅速崛起。公元三世纪末草拟了《格里哥法典》和《格尔摩格尼安法典》,五世纪颁布了狄奥多西法典。到了六世纪的查士丁尼安统治时期,总汇了以往罗马的法律和著作,编

纂成《查士丁尼安法典》、《法学阶梯》和《学说汇纂》,以后又将新敕令集成为《查士丁尼安新律》。十二世纪时,把以上四个部分统称为《民法大全》(亦称《国法大全》、《罗马法大全》)。它的产生不仅标志着罗马法已达到完备的阶段,还把世界民法水平推到一个新的顶点。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48)第二,罗马的法学家对民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罗马涌现过一批享有盛名的法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五位,他们是盖尤斯(Gaius)、伯比尼安(papinianus)、保罗(pwulus)、乌尔比安(Ulpianus)和莫迪斯蒂努斯(Modestinus)。他们对法律特别是民法进行了较深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作和论文,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受到罗马统治者的尊崇,他们的论述具有权威性,象法律一样有效。民法与法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互为相长,民法乘势大发展。他们的成果还为后人接受,盖尤斯的《法学阶梯》成了查士丁尼安《法学阶梯》的蓝本。与此同时,东方国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感兴趣的是刑法。法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刑法,不是民法,以致象唐代的法学家们那样在总结前人刑法学的基础上,又更上一层楼,撰编了《永徽律疏》(后称《唐律疏议》)那样闻名遐迩的刑法典。

古代西方民法的发展不平衡,罗马法是其中的优秀者,一些晚于它产生的民法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如它,法兰克王国民法是其中之一。法兰克王国建立于公元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此时的法律还只是习惯法,以后虽有发展,但总的来说,债权法不发达,远不如罗马法。(49)

经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代东、西方民法各有自己的全盛时期,从时间上来看,东方在前,西方在后,它们平分世界古代民法的秋色。因此,切不可贸然地抬高一方,压低另一方,而应具体分析,客观评说。

注释:

(1)(3)(6)(10)(15)(22)(24)(29)《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4、25、32、44页。

(2)(11)(27)《新旧约全书》,圣公会印发,1940年版,第93、150、238页。

(4)(7)(16)(28)(30)《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商务印术馆,1989年版,第41、43、47、49、1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4页。

(8)(17)(20)(31)(35)《<罗斯法典>译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2、114、124页。

(9)《唐律疏议·户婚》“买奴婢牛马不立券”条“疏议”。

(12)《希伯来法系被期立法之基本精神》,《法学丛刊》第二卷,第七、八期合刊,1934年5月15日,第23页。

(13)《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上册,中国人大出版社,1956年版,第116页。

(14)(33)参见:《中国古代民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4、119页。

(18)《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19)《唐律疏议·杂律》“负债违契不偿”条,《宋刑统·杂律》“受寄财物辄费用”门。

(21)《唐律疏议·厩库》“官私畜损食物”条。

(23)(34)《摩奴法论》,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190页。

(25)《古兰经》,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26)《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36)《宋刑统·户婚律》“户绝资产”门。

(37)《巴比伦皇帝哈谟拉比与古巴比伦法解说》,中国人大出版社,1954年版,第96页。

(38)参见:《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39)《周礼·秋官·朝士》

(40)《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页。

(41)《太平御览》卷八二七。

(42)《周礼·考工记·匠人》。

(43)《周礼·地官·司市》。

(44)参见:《中华商法简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3页。

(45)参见:《印度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8、91-92页。

(46)《法学总论》,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卷,第454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169页。

(49)参见:《日耳曼法简介》,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古代东方民法探略(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

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

艾莲

【摘 要】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内涵价值;乡村软实力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实现乡风文明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浸润,移风易俗;二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根基,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方法之一是,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成立发展、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和谐文化的创建等都有赖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构建起广大农民从内心深处的认同的、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层次丰富,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本文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①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②

(一)物态文化③乡村的物态文化层面是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其文化的异质性强烈吸引着城市人。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民族服饰都凝聚着一方乡土上人们的文化追求。

以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为例,在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盲目追求小洋楼、建筑模式化城市化、千篇一律的现象。著名的作家、学者、民间民俗文化专家冯骥才在调研中发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小村庄,村落里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④;在海南岛,黎族传统的船形茅草民居在统一的钢筋水泥改造中岌岌可危„„

(二)行为文化层面⑤

农村传统文化的行为文化层面大致包括了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

1.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表演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的文化工作,农村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有所改观。民营剧团是其中活跃的分子,据统计,浙江农村民营剧团的数量大约有4、500家,这些剧团不光在本地演出还外出巡演。部分剧团如嘉善县陶庄镇的等民间表演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浙江还出现了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农村各类经营性演出中60%的演出场次是由农村文化经纪人安排的。云南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21个行政村拥有农村文化团体28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花腰彝歌舞团除在本地长期演出外,还积极探索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家家都有学习花鼓灯舞蹈的传统。2003年,88名村民自发成立了“花鼓灯农民艺术团”。2005年,该艺术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海南的艺术院团送琼剧下乡、河北承德剪纸、热河二人转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农村演艺市场。

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在农村是富有生长性的,表演的内容素材取自当地,表演形式喜闻乐见,表演人才后继有人,应当比任何外来的艺术形式都有生命力。2.传统节日

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是繁荣和丰富农村文化的有效平台中国的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纪念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

传统的节庆习俗,如汉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少数民族的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花山节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要大力倡导。广东省番禺化龙镇南狮艺术、龙舟、飘色(抬阁)艺术展演;杭州萧山党山雷公庙会;浙江绍兴市红江村的龙舟竞渡、开渔、丰收、祭祀(祭祖、祭各种神)等等,都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活动的生动例子。

一些新开发出来的节日也为繁荣乡土文化增色不少。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四川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搭建文化平台,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增加了地方知名度,扩大了地方影响。3.民间艺术之乡

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评选活动。该活动旨在弘扬中国民间艺术,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工作。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地方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这些民间艺术之乡是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既保护了地方传统民间文化品牌,又在传承的基础上向经济市场渗透和延伸。浙江的江山、临安、桐庐;广东的东莞樟木头镇、湛江遂溪;甘肃的临夏、岷县、庆阳;湖北的宜昌青林寺;河南的桐柏县;河北的峰峰矿区、邯郸、永年等,有一批极富民间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很多地方都能推出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4.民间独特文化形态

民间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

以云南为例,纳西族东巴文化给丽江带来了无数好奇的游客;云南著名的旅游地宁蒗县永宁乡的落水村,其旅游发展所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摩梭人(纳人)的母系制文化和“阿夏”走访婚民俗文化。

(三)制度文化

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社会约定等。当前农村大量兴起的非正式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非正式制度)也属于这个层面。1.乡约

乡约是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传统的乡约在中国社会的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化乡里、促进乡治、劝善惩恶、御敌防匪、应付差徭、保护耕牛山林等方面有一定实效。传统乡约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消解的趋势。

云南的很多乡村有非常好的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传统,民风真诚淳厚,各地乡村都有非常规范的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的机制,大量卓有成效的乡规民约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和维护了当地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财产安全、社区和谐和尊老敬幼的风气。2.非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组织是把双刃剑,当它与正式组织兼容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产生负面影响,约束正式组织的绩效。成功的非正式组织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强力剂”,推动组织创新;失效的非正式组织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绊脚石”,阻碍组织创新。〔1〕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有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社区服务性组织、文化组织、娱乐组织等等。当然,各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不同以及受到城市文明冲击的程度不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情况并不相同。在各种非正式组织中,最具代表的是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农民自发维权组织以及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这几种类型。〔2〕

(四)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会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层面文化包括了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孝文化等。1.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曾在中国乡村发挥着悠久而重大的作用。近些年来,家族文化宗族文化有“复兴”之势,表现为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恢复或重定族规族约等。在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宗族组织的发展最为突出。

必须辩证地看待宗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前者是血缘的、封闭的;后者是法治的、开放的,前者势必给后者带来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指出,家族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宗教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曾被压抑的宗教活动从地下转入正常,各种宗教的入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各种宗教都以农村为复兴的基地,使农村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广大的农村,修寺庙、传统节日求神拜佛的现象非常常见。这些活动聚集了族人、强化了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显示了村庄的团结与强大。这种组织化,如果能善加引导就能对提高农村宗族组织的内聚力、强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组织意识、培养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不无裨益。如果放任发展,就会令崇佛信鬼思想肆意泛滥、集体事件增多,影响乡村的安定。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居民宗教信仰的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3.孝文化 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个以儒教为主导的伦理社会中,孝意识可谓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农村现实问题不断增多;加上封建家长制的社会经济基础消失,家庭意识弱化、生活节奏快,父母的年龄不再是知识与经验的象征,不是年轻人学习的主要来源、社会流动增大、青年农民的自我意识膨胀,孝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经常有农村父母状告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报道见诸报端。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挖掘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用乡村传统文化凝聚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精神,增强农民的自豪感,重树农民的文化信仰,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乡村传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人们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其包含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地方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既是教育后人、了解历史、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载体,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既是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从上述乡村优秀文化各层面内涵来看,它们对于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保护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方面,近年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所评选出来的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比较完整地保持乡村乡镇朴素风貌。以云南为例,云南的乡村魅力首屈一指,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200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魅力名镇,主要得益于和顺独特而深厚的村落文化及其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浙江兰溪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很有特色:在硕范村,村民门把村庄整治和村子里300多棵古樟树的布局相结合,既节约了经费,又保留了硕范村的历史文化;长乐村利用当地山里一种叫“乌石”的石块,代替钢筋水泥来铺路,既节省了一大笔的钱,又保存了古村落的整体风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再比如,“现代”的乡约在规范农村社会秩序方面有良好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内地乡村出现了与宗族活动复活相联系的村落家族法,还有更多的地区在乡镇政府要求和指导下订立了村民守则或乡约。如王沪宁等所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介绍的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楼村村规民约》、广西贵港市《桥圩镇永梧村村规民约》等。

还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制度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有良好推动作用。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农地制度为例,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及其次生的农地制度(非正式农地制度),其中次生制度主要包括北京顺义为代表的集体农场规模经营,江苏苏南和广东南海等地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和村农场经营模式、“区域种植、统种分管”形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反租倒包”形式,广东南海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等,这些次生制度如同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一样带来了巨大的制度绩效〔3〕。再看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也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必须要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人类种系繁衍的要求。优秀的孝文化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渐成风气之后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就会呈现良性发展状态,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稳定与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孝道以及以孝为起点和核心内容的家庭美德,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关系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的时代需要。最后,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如下价值:

(一)凝聚认同价值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的精神认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容易产生共鸣,保护和传承、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可以使人们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乡音乡情乡风乡俗乡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不仅对本土本乡人有吸引力,也是游走他乡、远赴异国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牵挂。个体不断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社会化过程,不断与群体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过程。这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非常重要:从浅层次来看,是个人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从深层次来看,则是产生更为高尚的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的基础。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认同还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005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洛带镇成功举办的第20届“全球客家恳亲会”,就是利用扩大的家族、宗族认同来促进地方发展的好例子。与会者有多达3500多名的客属代表,大会组织了“龙种客家,龙行天下”祭龙仪式等一系列联谊活动、举办了 “世界华商峰会”等经贸洽谈活动,签订正式合同项目近20个,引资总额达45亿元人民币。真正达到了“团结全球所有客家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的办会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客家人的宗族认同感,紧密团结了海内外勤劳奋进的客家人。①贵州团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也是利用文化认同促进建设的典型。〔4〕

(二)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

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同化有目共睹。在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他们丢掉了土地、放弃了传统谋生方式、忘记了来自乡间的传统文化,迅速地融入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而即使身处乡间的人,由于信息沟通的日渐通畅,也在内心过起了城市化的生活(余秋雨语)。乡村传统文化的不断式微湮灭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健全文化生态的保证。在文化的发展中,既需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需要文化的独立和自我完善,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的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没有多样、多元的民间、乡村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很难获取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文化事业发展的载体、文化产业开发的依托

千姿百态的乡村传统文化为开展丰富的文化事业活动、进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起到良好的支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村文化,挖掘它们,开发它们,将它们打造成一个个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深受农民喜爱的区域形象、活动和品牌,使每个新农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理念,如果没有乡村传统文化的给养,这种开发就会落空,就会进入虚假的“人造”,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乡村传统文化当中的物质载体、生活风俗,很多都可以作为商品开发、旅游开发。文化产品的开发,旅游业的兴起,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四川绵竹的农民画、成都三圣乡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古镇黄龙溪的舞火龙表演、洛带古镇的会馆文化展示都是擅长开发其传统文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例子。

(四)塑造新农民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在农村,三听四难四无(“三听”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四无”状况,即无场地、无设备、无活动、无人管)的老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基本没有演艺市场;一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空空荡荡一间房,密密麻麻蜘蛛网,破旧不堪几本书,冷冷清清不见人”。农民缺乏娱乐消遣方式,导致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思想、攀比之风、致富返贫等新问题层出不穷。

农民是农村生产的主体,是传承创造新型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转型后,应该为培养有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知识结构、新技能、创新精神和能力,相应的政治素养、审美能力的新农村新农民作出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无论外来制度、文化多么完美先进,它的功能发挥都有赖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正如美国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谈到制度在国家间移植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正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5〕我们今天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应该从梳理农村传统文化根基开始,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1〕〔3〕马贤磊.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何兰萍,陈通.农村社会控制弱化与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兴起〔J〕.中国农学通报,2007,(6).〔4〕夏单坤.新农村建设应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中国实际〔J〕.中国改革论坛,2007,(9).春晖行动网;刘义.春晖行动在贵州〔J〕.半月谈,2005,(18).〔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等.文化的重要作用〔M〕.新华出版社,2001.

第五篇: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

略探诸葛亮之智绝思想

摘要:从《三国演义》出发,探寻诸葛亮平生事迹。主要从其出生、多智、以及思想影响方面进行探讨。揭示这一人物影响代代中华儿女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诸葛亮博学多智历史渊源思想影响

前言

在《三国演义》中以智而绝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这一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从其为何人、其智、其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智绝思想的渊源

诸葛亮在《出师表》自序云:“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 [1]那么他究竟是何人?《三国志》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 [2] [3]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祖籍应在今山东琅琊阳都县附近,少年是在齐地(今山东)度过的。至十三四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离开阳都避乱[4],最终在南阳落脚,其叔父去世,才躬耕南阳。

在此不得不提诸葛亮的祖籍地——齐地。齐地即今天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周初分封功臣,周王分开国谋士姜尚[5]于东海之滨肥饶之地,国号为齐。姜尚就是齐国第一位君主。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齐地经过开发,历经春秋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6]”通工商之道,便渔盐之利。齐国一举成为东方强国,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确立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地位。其后田氏代齐,经过田氏的治理开发,造就了“人杰地灵”[7]的齐鲁大地。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政治军事家。政治家如管仲,军事家如孙武、孙膑等等。尤其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更是领导天下学术之先。群英荟集于此,进行学术、主张大论战。这样发展而来,形成齐地自由奔放、刚柔相济的民风。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诸葛亮少时就生活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这对于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好《梁父吟》[8](本为齐地民歌),可知诸葛亮对故乡的怀念是情真意切的。

与刘表处,其叔父诸葛玄去世,亮才躬耕陇亩。此时应该是边耕边读书。少时诸葛亮就失去父母,后跟随叔父诸葛玄安命,却玄又去世,而此时他也只有十六七岁而已。连遭人生的巨大变故,只能躬耕陇亩,边耕边读。“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9]所言不假。

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两方面原因的结果。以上的边耕边读是主观方面的,少时齐地民风的影响是客观方面的。同时据史书载,二十七岁他才跟刘备出山。那么在荆州的这十几年他是如何度过的?从他在后来的南征北伐中不难看出,他博学多才,参透各家之学,晓天文、窥地理、知兵学、明阴阳、懂机械,能文能武。可以肯定他读书不拘一家一说而是兼修各家之学,并且造诣极深。赤壁借东风[10]是否真有其事此处不探讨,但有一点可以说明,他通晓天文地理。他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对道学是很有研究的。而贯穿他一生,始终奉行的却是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坚守士人的知遇之恩。

《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划,对当时及其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略规划图。能在乡村边耕边读的境况下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这跟当时他所处的地方是分不开的。荆州是当时相对安稳的地方,占尽地利、人和,名流学者多会于此。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庶、黄承彦、庞士元等。而且荆州牧刘表,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1]因此能及时了解天下大事,并 1

能够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

《三国演义》[12]中诸葛亮登场是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和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一位气度不凡,襟怀天下的大才始出来。

从上述内容备述,诸葛亮这一旷世英才的出现,并不是神话,而是有其时势、自身、天意、命运等历史渊源的。

二、诸葛亮之多智

从古至今,诸葛亮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后来形容某人才智出众就有“赛诸葛”之类的称法。《水浒传》[13]中的智多星吴用与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诸葛亮的多智究竟有哪些?本篇就从这方面进行探讨。

诸葛亮的多智,集中体现在其非凡的军事谋略上。《隆中对》[14]足以说明他是一位具

[15]有远见卓识的军事战略家。隆中一对,千古绝对!兵法云“上善伐谋”对于战争而言最

上等的战法是在谋略上胜敌一筹。作为将帅不可不知兵,没有大器局大的战略眼光,很难克敌制胜。司马错奇袭房陵而得巴蜀[16],开秦军长线奇袭之始,为秦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长平大战[17],白起虽活埋四十万赵军之功过由后人评说,但却消灭了赵军的有生力量,为秦的统一扫清了最大障碍(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训练了一支足以拒秦的战国继秦新军之后的最后一支新军)。汉高祖刘邦“鸿门宴”[1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终成一代帝王,等等。战略对于战争成败至关重要。《隆中对》从一开始就从天下大势着眼,分清时局,剖敌我优劣之势: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不可图而引为外援,一针见血非常清晰。最后确定,夺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再图长远。同时在未来收复中原的军事部署上,采取两路进攻,一路从荆州开进,一路西出秦川,形成两路夹击之势,使其首尾不得相顾。只可惜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19]导致后来的北伐只能西出秦川一路,一代军事家诸葛亮饮恨五丈原,令后人叹息。

在军事上的多智又体现于战场上的羽扇纶巾,部署周密上。出山后首次用兵,博望坡曹洪大败而回。赤壁鏖战,“草船借箭”[20]、“巧借东风”[21],智算华容道,算的曹孟德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七擒孟获”[23]更显出其非凡的胆略和指挥艺术: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七擒七纵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非常人所能及。“空城计”[24]让司马仲达疑窦横生,真假难辨,端坐空城的孔明却是淡定自若琴声不乱。这种智慧这种沉稳也怕只有诸葛亮莫属!他的这种风格后世多有效法者,大多却是东施效颦笑于大方之家。在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时期,皖系军阀吴佩孚[25]以诸葛亮自居,羽扇纶巾于战场指挥处,借以显示其儒将之“风雅”,可惜北伐大军一到,灰飞烟灭。多智还表现在其口若悬河纵横驰骋的说辞上。“舌战群儒”[26]战的江东群儒有口难辩。智激孙权:“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一番言语,很似战国以来纵横之士的游说之辞,激得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相抗,孙刘联盟形成。前文提到诸葛亮习各家之学而各有所得,在此纵横之才可见一斑。“纵横家”[27]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很有实力的一家,以游说诸侯掌权理国为己任,秦为连横、楚为纵,影响极大。其中最有名者当推张仪、苏秦[28] [29]。张仪为秦国第二位开府丞相,苏秦佩六国相印,此二人握天下与股掌之中二十几年,或纵或横,二十几年中各诸侯国基本维持现状没发生过灭国性的大战,天下也相对太平了二十多年。诸葛亮的纵横之才不亚与此二人,且看《三国演义-武乡侯骂死王郎》其此曰:“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卑膝之徒,纷纷秉政、、、、、、汝既为阿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命归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

[30]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这一段不论是文辞还是义理,均能算得上是直逼要害,一言中的,骂毕王郎吐血死于马下。

多智还表现于造木牛流马,巧布八阵图。历史以来对于造木牛流马有无其事学界争

论不休,在此不作探讨。不管有没有,这足以说明在工程机械方面诸葛亮研究很深足具墨家[31]风范。巧布八阵图是对古代军队作战时兵种之间相互配合的一种大发展。蜀兵长期在四川云南一代作战,擅长丛林山地野战,以步兵为主;而魏国军队却长期在中原驰骋,以骑兵为主。孔明北伐,二者在中原战场相遇,步兵失去优势,难以抵挡大规模骑兵兵团的冲杀。为此,诸葛亮巧布八阵图,形成有效的防御兼进攻战术,大大减少军队的伤亡。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将帅等统兵之人,大都晓阵图擅布兵。据说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等十大阵图,至唐代《薛仁贵征东》[32]又有了第十一种阵图——龙门阵。据史可考,八阵图不是诸葛亮所创,[33]但他对于八阵图的最终形成做了很大贡献,这对于冷兵器时代步兵与骑兵的对抗是一种大进步。

[34]“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汉朝气数已尽,他不可能不知道,但大

智若愚者如他,倾尽其一生,用平生之所学,明知不可却为之,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方为真正的大智。能做到这种大智的也只有诸葛亮。

有一说认为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一出祁山时不用魏延之计,是其戎马生涯中的败

笔,不算智绝[35]。在这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当时的蜀汉政权,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为弟报仇东征东吴惨败,白帝托孤;此后诸葛亮又深入不毛之地南征南中。岁岁用兵,又几次遭大败,真是“危急存亡之秋” [36]。而北伐出祁山,诸葛亮率领的十几万军队,是蜀汉政权仅存的精锐,更兼五虎上将老的老、走的走,青黄不接。魏延之计虽不失为奇计,但谁又能有把握一定能成功?一旦失败,别说北伐收复中原,还于旧都,就连御敌于国门之外,都会捉襟见肘。“两朝开济老臣心” [37]为蜀汉大计计,诸葛亮北伐用兵,与其说是北进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如说是在以进攻的方式拒敌国门之外,好将蜀汉政权在自己生前死后延续下去。故而他用兵不得不慎之又慎,在稳中寻找战机。兵法云:“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38]这才是兵者大智。

诸葛一生,后誉之智慧的化身,不人欺也!

三、智绝思想之光辉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39]。为报刘备三顾之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0]魂归五丈原,留下悲壮的长啸声,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是其思想最放光芒的一束。

将近而立之年遇知己(诸葛亮出山时为二十七岁)一句“为图将军之志,亮愿效犬

马之劳。”,[41]表达了他终生的政治愿望。司马徽说他;“遇其主而不遇其时。” [42]开始了雄关漫道兴复汉室的艰难征程。此时的刘备,无立锥之地,栖身各地,犹如风蓬。再加上曹操大举南征,号称八十万大军,有席卷东南之势,眼见铜雀台要锁二乔了。旷世大才孔明跟随刘备,转战于乡村僻壤,跻身于金戈铁马丛中。当此危难之际,亮受命东联孙权、缔结联盟共据曹操的大任。出使东吴,出色的完成使命。恰于此时在东吴遇到阔别十三年的兄长诸葛瑾,手足毕竟情深,面对兄长的事吴之请求,丝毫不为所动,反劝兄长投刘皇叔[43]帐下,使其兄哑口无言。这种品格不坚乎?这就是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古亦有之,诸葛亮深而坚之。这种士人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在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中是根深而蒂固的。姜尚对于周文[44]王是知遇之恩。相传姜尚原为一钓鱼老翁,垂钓碧溪,九十多岁才被文王发现,请回身边,委以大任。姜尚尽毕生之力尽心辅佐周武

王,灭纣建西周,立西周八百年之基业。与姜尚同时代的周公[45]更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6]大贤若此。到了中华民族正源生成的战国时代,涌现出的更是不胜枚举。战国“四大公

子”[47]所养门客报知遇之恩,为人称道者,当推“冯谖”。[48]他为孟尝君谋划,狡兔三窟,使孟尝君转危为安,继续秉政齐国。士为知己者死早已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诸葛武侯受刘备托孤之重,独当兴复汉室大任,夙兴夜寐不辞辛劳。刘备临终赠言:

[49]“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可他没有自立为王,一直以刘氏基业为重,深入不毛之地南扶夷越,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从未中断,直至五丈原发出:“罪祸于天无可祷也。” [50]的千古长叹。这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孔明报了一生,能不贤乎?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1]为其修身养性思想。且看,生于乱世,很难不为世俗所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天下群雄并起,划地分河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民不聊生。唯其则不然,躬耕畎亩之间,静待天下之势,淡泊世之利诱,何况荆州牧刘表[52]为其姨父,混一官半职如同探囊取物,可大丈夫有所不为,他不为此动容,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士之所愿。而他淡泊静待的就是货与之主,天公作美,他终得其主一展经纬。于淡而静的境界中方能出隆中三分之对,蜀汉政权方能立。不仅如此,武侯的遗嘱更是令人肃然起敬“臣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身。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苦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53]其一生尽忠职守,南北驱驰报主情,却不为自己不为子孙,谋锦衣玉食、钟鸣鼎食,真正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言行必果,不亦大哉乎?

一心只为存汉腊,忠君爱国不旋踵。后主刘禅虽称诸葛亮为相父,但诸葛亮事事以后主为尊,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 [54]丝毫没有清朝入关后的多尔衮[55]

[56]那样托大,更何况还有刘备的“君可自立为王”的言语在先。在此顺便提一下,清朝“孤

[57]儿寡母”入关,军政大权基本上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控,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驾凌于皇权之上。当此之时,民间只知摄政王多尔衮却不知皇帝谓谁?但多尔衮仍不满足,后来又经过多种渠道,晋升为皇父摄政王。二者相较,贤愚自现。诸葛亮虽知后主并无大志,亦不是一代雄主,但还是毕恭毕敬,能不谓忠乎?《礼记-乐记》云“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唐孔颖达注疏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孟子又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见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时代,对于忠君思想的重视和提倡为做人之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忠君孝悌观念遍及山乡村野,而诸葛亮生活于那个时代,加之其淡泊坚贞的本性使然因而忠君思想就表现得更强烈。放诸于整个中国大一统或乱或合的王朝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孔明不谓佼佼者乎?

对于诸葛亮的这种忠,或认为是愚忠,“扶不起的阿斗”,让这样一位奇才去效忠不值得。须知,应把这个问题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去评品。从“君臣大节,一定之分”,来观察,无可厚非,不是愚忠,而是竭忠尽智,尽臣子之本分而已。从另一方面来看,后主刘禅虽不是雄主,无雄才大略是事实,却也不是暴君、昏君,只是庸主罢了。后主刘禅对于诸葛亮言听计从,让他尽展经纬之所学,“齐桓得管仲而霸,刘禅得诸葛而抗魏。” [58]君臣之间能有此种契合,夫复何求?诸葛亮死之还有何憾可言?他忠心不二,辅佐刘禅,没有培植党羽,连死后都不为子孙留厚产,更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光明磊落一心事主的士人品质古今能有此者可有几人乎?

除此之外,其思想折射出不拘一家一言,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儒家思想为立身之道,却熔各家于一炉。《隆中对》提出“人谋”的关键,可见其思想已具有唯物主义的萌芽;治蜀时,法令严明,很有法家之风骨,(见于《蜀课》)[59];军事方面,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亦幻亦奇,非兵家不能比也;制造木牛流马[60],改进弓弩等攻城守城的器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器了,对《墨经》早已烂熟与胸;在江东舌战群儒,言激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骂死王郎[61],纵横捭阖的说辞颇具纵横家之风范。

中国自古就重视师出何门何派,以此来选拔任用人才,这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全尽然。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屈原却是独秀一枝,不出何门何派也不闻出其何门何派,然终成伟人。魏惠王瞧不起小吏出生的卫鞅,不听从公叔痤之言[62],不用、放走卫鞅,终使卫鞅成为“尽公不顾私,极身无二虑” [63]的变法强臣。让秦崛起于六国之鄙,东出函谷而横扫六国归一家,美人钟鼓怎能不如云霞?至于西汉,北击匈奴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64],亦不闻师出何门,却道:起于放牧之列;北击匈奴保家卫国,一代名将丰碑长存。为学、治学,举贤任能,若如此,不能成其大者未知有也。卫鞅遇孝公、卫青逢汉武、诸葛会刘备父子,乃千载难逢的龙虎相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5],此三子者是幸运者。

“北合诸戎,南扶夷越”的民族政策。诸葛亮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更是高人一筹。脱离大本营长距离作战南中,此次对少数民族的用兵中他攻心为上“七擒七纵孟获”,火烧藤甲军也是无奈之举。而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对于降服后的各少数民族尽力安抚,仍任用他们当中有能力的担任当地首领、官员,进行管理。类似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同时,不在当地驻扎军队,悉数撤回,消除当地各民族的疑虑。在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各族再没叛乱过。这种思想在大一统集权制的古代远高于常人之上。

结语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以智而绝、曹操以奸而绝、关羽以义而绝。虽然有其“三分实七分虚”的夸大虚构之处。鲁迅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长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66]也是此理。但透过《三国演义》去探寻诸葛亮的高尚情操、满腹经纶,丰碑犹存,诸葛孔明不愧为“卧龙”!

参考书目:

1、施耐庵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4月。

2、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3月1108版次。

3、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精装版。

4、司马迁著:《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平装版。

5、孙膑著:《孙子兵法》,三联出版社,1998年。

6、孙皓晖著:《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

7、胡忠良著:《康熙王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8、(西汉)刘向编:《战国策》,齐鲁出版社,2005年1版。

9、左丘明著、杨伯峻注:《左传》,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0、清佚名、余方校:《薛仁贵征东》,三秦出版社,2003年。

11、蔡东藩著:《清史演义》,华夏出版社,2007年1版。

12、柏杨著:《柏杨品三国》,中信出版社,2006年。

下载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略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乡村初中音乐教学

    浅谈乡村初中音乐教学四川省长宁县梅硐中学 王江梅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然而要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让学生......

    乡村初中体育课教学初探

    乡村初中体育课教学初探 【摘 要】当前乡村初中学校课程非常难教,乡村初中学校体育课那就更难教 本文就乡村几十年的教育实践点滴于后,给同仁们作为借鉴。【关键词】乡村初中;......

    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浅探(★)

    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浅探 在传统班级授课教学形式中,由于受到教学班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使层次高的学生的......

    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乡村初中快乐作文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湘波中学语文教研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初中的作文教学问题,长期以来是广大师生的“老大难”现象。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由于......

    教学安排 略

    教学安排 导论 伦理学是什么 第一章 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实践理性、善与正当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 第三章 中国伦理学史:原著选读 第四章 西方伦理学史:原著选读 第五章 伦理学流派......

    从电影《推手》略探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龙琦 摘要: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交谈氛围。本文生成的缘由来自笔......

    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论文题目: 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途径的探略 摘要:必备的文学素养是中学生身心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以及人......

    享培训快乐,探创新教学(5篇)

    享培训快乐,探创新教学 ——2012年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监利县2012年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培训期间,我聆听了各位导师的精妙绝伦的讲座,收获颇丰。 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