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时间:2019-05-12 12: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第一篇: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施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惟一动力。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思想工作是整个教师队伍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创设一种和谐的学校小气候,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容人之短,发挥教师长处

每位学校管理者都想用人所长,但人又必有短处,有些人甚至因有其短才更显其长。在很多情况下,“扬长”很容易做到,“避短”就很难做到。既然难以“避短”,那就必须学会“客人之短”。

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有容人之短的雅量。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一个可以开发的机会,唯有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长处才能产生效果。身为学校领导者的责任不是重新塑造教师,而是在于运用每一位教师的才干。学校中每个人的才能各有不同。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激励的方法,激发每个人的才能与潜力,以此激发组织的动能。这样,学校在面对不间断的挑战时,才能保持最佳的团队力量。学校管理者要懂得整合团队成员的能力,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来提升学校这个团队的综合绩效。

撬动学校发展的杠杆不是经济利益,而是丰富教师的生命质量。每一位教师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会用放大镜来看他们的优点。用缩小镜来看他们的缺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每一位教职工的创造能力,善于发现乃至挖掘教师工作的“闪光点”,放手让其实践,并及时肯定有价值的劳动,促使其不断自觉完善。要充分地信任教师。学校管理者用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了教师的长处,而不在于弥补了教师的短处。要懂得把每个教师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每个教师都是人才。

要注意满足和发展教师要求尊重的需要。每个教师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学校工作的,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有的教师不安心工作,并非是出于对物质贫乏的不满,而恰恰是由于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认可、实现和展示,当教师有了缺点或者错误,做领导的必须给予指出,批评、教育甚至处理。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方法。在适当的场合,采用平等的,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了解情况,让对方把话说完,甚至用商量的口吻指出问题,让其心服口服,不背包袱,以利他今后“轻装上阵”。人无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无关大局,不妨“容人之短”,决不要给教师“穿小鞋”。唯有这样,学校才可能涌现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特长的老师。

待人有情,温暖教师心灵

学校管理者要有一颗尊重平等的心,有一预宽凉的心。要用宽厚、关心、尊重、信任、理解、激动。去拨动教师的心弦。在领导工作中,需要坚持校长负责制和教代会民主监督制,不搞“一言堂”。学校管理者要走到教师中间,倾听他们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及时为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学习进修等问题。有新教师进校,则要及时对他们提出职业道德的要求,并请学校师德高尚的教师现身说法,做好传、帮、带工作。

学校管理者在与学校教职员工的互动中,要有尊重、平等的意识。学校中,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要尊重他们的才能;每个思考及看法的角度不同。所以要尊重他们的谏言。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学校的忠诚感,是这个学校的宝贵资产,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管理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必须要反思自己在下列方面做得如何:教师有困难,你关心了吗?教师在想什么,你了解吗?每一位教师,你都是公平对待的吗?你让教师感到自己重要了吗?你对教师的许诺兑现了吗?教师提出的好建议,你采纳了吗?

此外,满足和发展教师渴求平等以及归属的需要也尾很重要的,渴求平等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教师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放下领导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不仅时时处处如此,而且要有意识地与教师接触、交流、沟通,方式方法很多,并且随时随地部有机会,只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每个生活在群体中的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教师都希望自己从属于学校这个群体,特别是与领导能和睦相处,能得到领导的信任,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在学校里有一种安全感。就能够逐步形成“学校是我家”,“你我是一家”的良好局面。另外,教师正当的物质上的愿望和需要都是学校管理目标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将办好学校与实现教师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师需要有先进的教学,办公设备;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待遇,并逐年有所提高等等都是正常的,作为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千方百计去努力争取,尽量满足。

“亲其师,信其道。”学校管理者唯有做到与别人实行“心理位置互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思考,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召每位教职员工,情到深处,必然能使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释放出无限的能量。只有教职工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学校才有一个家的温馨感觉,这样才能在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

激人奋进,给予教师机会

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上抓主要工作,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在人才培养上,要将每个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库去开发。从教师切身利益出发,鼓动教师参加各种活动,不放弃进修、学习的机会,而且尽量为他们创造机会。学校管理者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培养教师。

推行“值日校长制”

目前学校人事制度开明,即使学校管理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流失很厉害,但也为教师潜力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学校实行“我搭舞台,你展才华”的用人机制。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如果道路通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益的方式。大多数人都有的欲望,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将这条道路打开,让教师成长。要让他们自由地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要通过激发、帮助和鼓动性的领导行为创造有益教师实现自己的积极本能的条件。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为了鼓励教师敢于争先,展示才华证明自己的实力,学校管理者可以在校内推行“值日学校管理者制”。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可以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担任实习学校管理者,在为期一周的任期内,担任起学校管理工作,具体负责每周的工作安排、布置、检查及每周工作总结。这样就可以为教师创造民主开放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值日制”的实行,干群关系可以得到改善。还有效地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能,成了青年教师成长,尤其是管理人才的茁壮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有力举措。

规范教师考核

为了改变传统教师考核为考核而考核的状况,学校管理者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功能的开发,通过考核激发教师潜在的能力。做到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需要努力的方面,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除了广泛的宣传,还需鼓励教师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鼓动他们进行行动研究,并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帮助教师组织材料,包括组织他们写论文,参加校外的公开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熟。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问题与困惑,并把它视为教师认识发展的生长点。为了适时激发教师学习的愿望与热情,可以适当提供给教师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如《差生心理学》,《情感教育学》和(课堂教学技巧》。通过研读,做读书笔记,讨论,结合学校的工作,融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教师们可以从中感悟提升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根植实践。勤于思考;点面结合,逐步推进,是学校管理者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总体思路。最终是要促使他们走上一条自主。理性。科学的专业发展道路,只有每个教师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也只有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

作为领导者,学校管理者既要带人也要带心,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对周遭教师要有敏感度,让他在学校内可以获得自我的实现。让每个人有清楚的人生方向、使命。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学校管理者,就能真正体现“没有比脚长的路,没有比人高的山”这句话的真谛。

第二篇: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写在“秋冬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活动”之际

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企业财产安全的基石,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能够单独完成的事,它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通过这个组织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直到每一个职工,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一个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既是一门现代科学,又是一门实用科学。传统的安全管理偏重对“物”的管理,以“事”为中心,过分依赖于“外来保障”,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就是通过推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把制度建设为主的行政管理与提高个人安全意识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突出各级干部的安全管理责任和职工的积极参与,它体现的是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参与安全管理的理念,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创造安全生产的优良环境,增强职工我要安全的内动力,这是探索安全工作立体保障的新渠道,也是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现在领导、职工两个层面上,单位一把手的重视是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主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要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发挥上传下达、贯彻落实、督促引导、联系纽带的作用,采取多种多样的

1形式,提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互相监督、互联互保的良好格局,从而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

1、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

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领导重视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绩观不端正,他们认为安全生产不出成绩,上级看不见、下级摸不着,浪费大量精力不说,有时还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因此就对安全生产被动应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却雷声大雨点小,安检人员一再压缩,安全检查敷衍塞责,这就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二是安全投入不足,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问题,安全防范设施简陋,舍不得为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出现问题,安全经费不计提,即使提取也迟迟不到位,导致安全“欠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树立“单位一把手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强化一把手的安全管理责任心,强调最高领导层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和参与,对企业安全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安全措施的筹划、开发、实施和改进负最终责任,特别要将各部门负责人的政治生命与安全管理挂钩,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压力感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只有一把手重视了,下面的各级人员才会把安全管理当作“正事”来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阶级感情抓安全,实行人性化的关爱,对待职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时刻想着他们的安危!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模式,必须得到全员的认同,包括决策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职工。只有人人都

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切身利益所在,是与自身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大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职工才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才会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2、以人性化教育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安全生产的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头脑中建立的“安全是为了什么?安全是为了谁?”的观念。这个客观实际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生事故造成了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这种沉痛教训促使人们心理上自觉形成我要安全的要求;二是人们掌握了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在生产中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成为管理工作的依据用以指导生产实际,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是安全意识的真正提高。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就需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这中间既有“硬件”内容:安全设施健全、设备完好、消除跑冒滴漏等“本质化安全”,更要有“软件”内容: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复工人员教育、在岗职工继续教育、事故分析等,其中既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也有通过“灌输、引导、沟通”的方式使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和对他们的关怀、体贴。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治本的关键工作。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员工熟悉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规程规范,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危险源点、应急应对措施和实现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为此就需要各级领导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放弃过去死板生硬的填鸭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大力推进人性化教育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方式改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我们常说:思想通一通百通,只有把个人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和企业的安全发展联系起来,使职工理解“我的安全就是家庭最大的幸福”的道理,引起职工心灵的共鸣,使职工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

具体的做法:一是本着人性化管理原则,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考核标准等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及时修订和充实完善,使管理制度从约束人向激励人转变。二是改进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职工的过错行为和违章违纪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职工做到心服口服,切忌使用粗暴手段甚至训斥职工侮辱人格,采用经济处罚时也需要有理有据,切忌“罚款单满天飞”。三是注重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变领导的强制管理为职工的自我管理,变领导的督促为职工的安全需要,在工作中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为安全”的转变,使广大职工时时、处处、事事都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每个人都能自主管理,“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保证他人不被伤害”。

3、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职工创造安全、舒心的工作环境 以广播、电视、报纸、警示牌、安全标语、安全温馨提示等有关的舆论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和气氛,做到处处可见醒目的安全标志牌和安全标语警句,安全通道清洁畅通,设备见本色,无环境污染,生产作业规范标准,现场光线明亮,形成一个“安全第一”的良好氛围,使人人感到违章违纪可耻,对不安全行为能群起而攻之。这种强烈的安全生产气氛能够起到动员人们注意安全的作用,对一切与安全环境要求相悖的行为还能起到遏制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传播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就是精神享受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安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要体现在关心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上,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手段,关心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的长治久安。

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评先创优活动,发挥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功能,激发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意识和工作导向,使每一个职工都认识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就是生产力”,认识到“安全就是自己最大的福利和企业最大的效益”,使每一位职工都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努力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绩效。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安全和我们一路同行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安全关系你我他。

谨以此和我的同事们共勉!

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李晓云

二〇一三年二月十七日

第三篇: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精选)

学校教育应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提要:国家提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学校肩负重要责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道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要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知识;道德;统一体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专职教育机构的学校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合格的人才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特别是在道德方面应该是健康的。今年的中央8号文件和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周济部长的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为我们学校,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主要集散地——中小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新形势下,学校要继续履行好为社会育好人的职责,就必须要使学校教育成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一、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就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产生这种认识误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因为道德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正如德洛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这样就使人认为学校不用安排单独的时空进行无形的道德教育,让家庭和社会去渗透就可以了,因此学校在学科教学设置上有形有位,而德育工作仅仅是讲起来重要,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主观上,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上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道德素质在整个人的构成素质中的基础地位。

其实,人的综合素质是由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道德和知识是两个重要支柱。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知识是道德进步的促进力量。知识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最终必将和其他社会生产力因素一起,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从而引起道德的发展进步。而道德的发展与人们的知识程度和认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道德上的文明总要依赖于知识的一定发展,道德上的愚昧落后往往是与知识上的愚昧落后相关联的。诚然,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世界观以及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是,个人的道德自觉性、道德修养程度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则是与他的知识上的修养,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分不开的。知识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影响人们的某些道德观念和某些道德生活的变化,从而推动道德的进步。当然,知识和道德的发展也会存在不同步现象。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当今有极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很多,但社会道德却低下,经常干着损人利己的事。另一方面,道德对知识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学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作为人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渗透性的特点,它渗透到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中去,调节和评价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向。科学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同样会受到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进步的道德促进知识的发展,而腐朽的道德则阻碍知识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也要大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两者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众所周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素质的人: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能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忍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能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培养这样的人,就要求学校教育围绕道德教育展开。究其原因,一方面,按照上面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学校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而是要积极探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后,学校道德教育的担子就更重了。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为我国未成年人的主体是中小学在校学生,除了节假日,学生日常生活大约1/3的时间是在学校,在校3/4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为此,学校应确实把德育摆在核心位置。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美德、民主法制教育纳入教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富有趣味、益情益智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育人艺术,采取措施使逆变顺、虚变实、远变近;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切实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另一方面,正向价值是人类道德体系的基础,而学校道德教育在传递正向价值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道德教育界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比如在美国,人们为了突破传统的单一价值传递的所谓“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曾一度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使其学会在多元文化中进行自主的价值选择,而不必明确提出传递某种正向价值。但在经过短短的一二十年的实践之后,就有学者开始对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一种意见认为,固然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但当一个人尚不能清醒地、健全地和理智地区分各种价值的时候是无法使其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既然存在着多元的价值文化背景,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各种价值之间是无法沟通和相互认同的,换言之,在多元价值中是否也还包含一些基础性价值。基于这种责难,加拿大有学者就明确提出,人类要过美好生活就需要传递正向价值,而其中包含的一些基础性价值又具有相对的恒常性,因而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中都是需要尊崇的。通常,这些基础性的恒常性的正向价值都是在学校以基础理论的形式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的,其它地方很难做到这一点,仅能提供帮助或配合。

三、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加强道德教育,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德育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德育工作者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是,由于过去我们不够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学校的智育与德育不同步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必须在进一步发展智育工作这个强项的情况下,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工作指导上,要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培养“四有”新人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因此,学校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进行,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红与专的关系。专不等于红,不能认为知识传授好了,学生道德水平就一定高;红一定要专,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立足培养“四有”新人这个大目标,才能从指导思想上确保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在组织实施上,要切实保证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要高度重视,切实摆在重要位置。校长负总责,专职人员亲自抓,其他教师各司其职,是加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并使它们统一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要以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一些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活动。智育和德育同其它教育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大张旗鼓地开展学先进活动、读书育人活动,广泛开展歌咏、演讲、影视欣赏、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具体、有益的活动,既能使广大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又能在活动中陶冶道德情操。再次,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单独指出这一点的原因是由于过去学校德育相较于智育偏弱,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到现在,还有很多学校仍然固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和“题海”之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存在,使他们既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面生活的真义。由此可见,灵活地调度和安排教育时空直接关系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在综合配套上,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虽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但是学校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浓厚知识和道德氛围的小环境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就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的关系构筑起一种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展性向和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和道德认识,所以,学校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种动机、满足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的文化环境。总之,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的知识多了,视野就开阔,鉴赏和识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一些精神垃圾就没有市场;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又将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动力。虽然道德建设成果不像知识那样容易量化,而且抓起来见效缓慢,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作为加强学校建设的系统工程来抓,就一定能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得到统一协调发展,最终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过硬的人才。

第四篇:以人为本谈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浅谈学校管理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千方百计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在一个学校里面,校长就会把学生既看作教育管理对象,又看作服务对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管理和各项活动中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真心实意地依靠教职工来办学,把他们真正看作学校的主人,并把他们的成长、发展作为学校的成功要素之一,对他们信任、尊重,与他们同心同德,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性;就会与全体领导成员肝胆相照,结成最亲密的事业伙伴,为着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形成强大的合力,避免任何“内耗”。整个学校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和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校长的权力将更多地表现为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做到上下一致、令行禁止,促进各项工作步步上台阶、学校事业一步一层天。(未完待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能否适应包括内部员工和外界顾客在内的所有与企业发生各类关系人群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地建立和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每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企业基础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水平,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经营目标、行为准则等等有关的方面,都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顾客、潜在用户、周边人群等与企业接触和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产品、司容、司貌、司徽、服装等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宽松和谐的氛围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优秀企业文化赖以建立、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培养和打造而成。全体员工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只能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干预下形成,在良好的舆论氛围影响下得以巩固和完善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企业舆论氛围,既是衡量企业员工行为的尺度,也是造就优秀企业文化的前提。

但是,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推行的效果如何,也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就必须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落实,才能更有效地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推行来予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和不断予以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既是创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又是优秀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延续、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证。因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和员工的各种行为活动、内部和外部等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优良的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要建立、保持和不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重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员工吸引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各项活动要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必然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

倡导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员工普遍增强“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同时从提升服务品位入手,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组织全行开展大讨论,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文明规范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还能够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达到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推进企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生存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这众多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惟有人的因素最重要位居第一位。因为其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去完成,没有人因素的存在,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因而,在一个企业内,人的智慧、力量得到了有力发挥,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好人的资源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资源优势呢?又如何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呢?

我认为:首先,强化培训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开阔视野。

在我们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作法,或从优秀的企业中邀请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帮助提高,从而达到推动全体员工业务技能的目的;或将少数员工送出去到别的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人先进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他们的治企管企方略,不断开阔思维,从而发现本企业的治企管企不足,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及时“调频”,让员工与企业产生共振效应。

随着劳动用工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似过去那样无论企业条件好坏与否,经济效益高低与否死抱一个单位不松手。现在的人们思想活跃,“跳槽”的念头在大脑中频现。如果企业效益暂时低迷,员工会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共同实现双赢。

第三,相互沟通,让员工时时刻刻融入到家的亲情中。

每当企业有较大举动时,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有参与决定权,而占绝大多数的员工就要享受到这种献言献策的权利。但是在现在员工们眼里,企业中的大事都是领导们说了算,认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应该是为数不多的领导层。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作为企业员工只有埋头苦干的份,丧失了为企业大家庭建言献策的机会。长此以往员工们虽有微词却无人理会,大伤其感情,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感情貌合神离,影响着企业的精神状态。为此,要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就不能使员工只满足于作为各项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缔造者。只有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建设的东西,才更能够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才更能够被广大员工所接受,才更具有可行性和约束性,才更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现良性沟通,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群体性的舆论氛围。

总之,企业的发展就是人的优势竞争,人的智慧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与否决定着企业发展壮大的势头。从中外优秀的企业管理方法中可以看出,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方能缔造出优秀的企业,建设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五篇:国税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国税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执行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税文化建设以国税事业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广大国税干部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国税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国税干部的物质精神行为等进行,与每一位国税干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国税干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国税文化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国税干部的全面发展,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以人为本建设国税文化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人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是国税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国税物质文化建设和国税精神文化建设。建设国税物质文化要以满足广大国税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必须为基础,既要坚持简朴适用,勤俭节约的原则,又要坚持各尽所能,满足正当需要的原则,要以不断满足国税干部日益增长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为目标。精神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的重点,建设国税精神文化,目的是使全体国税干部通过精神文化的建设明确价值取向,不断提高精神境界,自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税收事业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国税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处理好人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不能只重物质基础建设而忽略精神建设的作用,又不能简单地以精神鼓励代替必要的物质基础,即以人为本建设国税文化要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并重。

(二)要处理好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的关系。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执行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建设国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执行文化,就是要求处理好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的关系。要根据国税工作现状和国税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国税干部的素质能力状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规章,使之成为国税干部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同时,努力营造国税干部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将人性化管理寓于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之中。一方面要防治制定的制度和规章过严,不切实际而没法落实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制定的制度和规章过宽而失去管理和约束的作用。因此,在国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执行文化建设中,既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规章,使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章即符合国税工作的要求又符合对国税干部加强管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制度和规章的落实要成为广大国税干部自觉的行动,使每一位国税干部都成为国税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和维护者。

三、以人为本建设国税文化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建设国税物质文化 1.建设文明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国税干部身心健康。要在现有办公设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楼的建设既要适用也要庄重美观,办税服务场所的建设既要功能齐全又要优雅整洁,生活区域的建设要文明美化,各场所安全设施要健全良好,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国税人文环境。

2.加快信息化工作进程。要适应信息化工作迅速发展的要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的原则,搭建多元化电子申报缴税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纳税评估系统、税收执法管理系统、公文处理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环境,为国税干部提供必要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使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不断拓展物质文化建设的空间。一是要建好生活服务区、阅览室、荣誉室、健身活动室,为国税干部提供健康文明的生活家园;二是建好内部行政网站,为干部提供思想交流互动平台;三是建好培训设施,为干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四是建好书画、摄影、文学、歌舞、体育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为干部提供良好的娱乐环境,积极倡导健康的娱乐方式。

(二)以人为本建设国税精神文化

以人为本建设国税精神文化,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让国税干部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国税事业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1.切实加强理论武装。教育和引导广大国税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创作性地开展工作。

2.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开展以“热爱税收事业、公正文明执法、优质高效服务、勤俭廉洁奉公、务实创新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税务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道德规范意识,用职业道德规范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风尚,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国税干部队伍。

3.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结合国税工作实际,树立文明创建“精品”意识,着力开展以争创省级、国家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为目标的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系统、全员的文明意识,在全系统形成“团结为魂、治队为本、实干为先、服务为优、管理为实”的团体精神意识;树立与国税同呼吸、共命运、同成长、共发展的先进典型;用名家名言名句作为国税人互勉奋进的心声积极营造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于全体国税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使全体国税人知荣明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4.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结合国税工作的实际,相应成立文学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音乐协会等群众组织,团结和凝聚国税系统各方面的人才和广大爱好者,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等措施,保证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推进国税文化建设。

(三)以人为本建设国税制度文化。

以人为本建设国税制度文化,就是要在制度的制定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使制定的制度即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国税人的实际,让制度成为每一位国税干部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国税各级组织按制度管人,国税人人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国税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在总结国税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或部门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行政管理、税收执法、征收管理、税收服务、税收宣传、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层建设、文明创建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

2.抓好制度创新和落实。制度创新是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创新制度的同时要大力抓好制度的落实,做到创新和落实的统一,使国税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活力。

3.完善激励机制。要紧密结合国税工作实际,以调动国税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为中心,围绕执行政策、完成任务、改革创新、优质服务、争先创优以及干部实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等不同层面,不断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建立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和绩效考核体系,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四)以人为本建设国税行为文化

以人为本建设国税行为文化,要求国税干部必须严格规范自己执法、工作及服务行为,让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公众从国税干部的言行举止中切实感受到国税文化的魅力。1.规范执法行为。要以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纳税评估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税收执法体系,运用好税收执法考核系统,加强税收执法过程控制和责任考核,全面提高国税干部的依法治税水平。

2.优化纳税服务。将税收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税务稽查、税收法制建设的全过程,不断提升税收服务层次,认真落实好优化纳税服务各项措施,充分发挥12366服务热线、“一窗式”管理、“多功能服务窗口”等服务方式的作用,在严格执法中做好优质服务,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核心,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教育每一位国税干部算好政治帐、经济帐、事业帐和家庭帐,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强化“两权”监督,开展以廉政格言警句、以图倡廉、廉政小品等寓教于乐的税务廉政文化系列活动,使廉洁自律成为每一位国税干部的自觉行为,从思想意识上斩断腐败的源头。4.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国税人员在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中,各展其能,各扬其长,各抒其志,陶冶情操,激发团队精神,让知荣明耻成为每一个国税人自觉的行为准则。

(五)以人为本建设国税执行文化

以人为本建设国税执行文化,就是要紧紧围绕提高广大国税干部的执行力为重点,全面开展国税执行文化建设。

1.理想信念是基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形式,加强对《党章》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的学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对总局、省局重要税收工作安排部署和有关税收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增强每一位国税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每一位国税干部都自觉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税收事业发展。2.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国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将教育引导、理论灌输与座谈讨论、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构建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把全体国税人员的思想统一到严明纪律、严肃责任、严格自我约束上来,使每一位国税干部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规范化管理是目标。要建立和完善岗责体系,理顺单位、部门、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使全体国税人员将集体目标、部门目标及个人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严格按岗责体系的要求履行职责。讲求诚信,规范言行,勤于政务,自我奉献。从而增强队伍和个人的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自觉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出色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体现国税队伍良好的执行文化风采。

下载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抓安全必须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坚持不懈地把安......

    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几个误区

    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几个误区吴堡小学曹陈洋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施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惟一动力。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思想工作是整......

    “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合集五篇)

    “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新课程呼唤管理的重新定位,要求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发生相应的变革,创设有利于推进课改进程的氛围。从我校的校情、生情出发,提出“一切为了人的发......

    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学校)[推荐阅读]

    时下,不少校长为了把学校做强做大做优,大多把希望寄托在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和购置先进设备上,如2005年第一期的《杂文选刊》上有一篇《没有大爱,何来大学》的文章,一针见血......

    以人为本抓大放小-学校管理之我见(精选5篇)

    以人为本,抓大放小——学校常规管理之我见 保定市凌云小学 谢志威 如何做好学校常规管理是摆在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首要课题。常规管理水平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健康有效的......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共5则)

    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受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只重物不重人,这种只重视物的管理的方式,使......

    浅谈安全管理和“以人为本”

    浅议安全管理和“以人为本” 铁路是由许多基层站段组成的运输大系统,安全生产是关系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