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管理中如何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精致管理是体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即学校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人放到中心位置,做到学校为人、学校靠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所以要尊重教师的心理需求;正确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重人情味,灵活。
学校管理中如何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以人为核心,更加强调对人格的尊重。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注重感情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注重人的自主和自觉,注重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学校发展要靠教师来推动,教师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有了热情,素质提高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发展就会如“顺水行舟”一帆风顺。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前提保证,有了制度,才能使教师工作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如果不落实也会形同虚设,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会让教师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其潜能。制度、评价能促进教师工作,但如果要让教师乐于将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人、乐于开展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乐于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人本化的管理至关重要。通过日常管理,要让教师感受到:在学校工作是幸福的,我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这样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动力,作为校长在教师管理上要做到: 1.尊重教师的心理需求。人的行为是在需求引起的动机支配下,指向一定目标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尊重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对此,校长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为此,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知识、能力、爱好、情感、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我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即对教师要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
2.正确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校长,在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时,首先要发掘其创造价值,肯定其付出的劳动。对其成绩与经验予以表扬、推广,使教师感到他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教师一旦得到学校和领导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有更高的理想和重大的抱负,更加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岗位竞聘和绩效工资的发放,我们要对班主任、一线教师特别倾斜,根据工作好坏竞聘和发放,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走上舞台展现自己的同时,也得到应有的报酬,让那些干工作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的教师受到鞭策和刺激。同时我们要定期评选优秀教师,学校制定“优秀教师评选及奖励办法”,激励教师脱颖而出。3.建立校长与教师间的心理协调
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规定教师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令行禁止,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学校管理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学校管理者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把教师凝聚在自己学校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在管理工作中,我一直坚持多一点人情味,4、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制度约束的关系。诚然,以人为本应该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度的,个人自由不能损害集体利益。要正确处理个人自由和制度约束的关系。个人自由要服从集体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自由。
总之教学管理中人的因素是很活跃的探索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活动的双边教师和学生结合学校实际以人为本通过科学人文的管理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中心中学:张家奎
内容摘要: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解放 相信
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浅谈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对策》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 光 《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语文教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以人为本》张如军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要探索人的发展规律,成为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教育行家;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产生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都要做到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教师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教师若要站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做到了这些,我们便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多元,在语文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协作。
我们教师的自身的提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变“教书匠”为“教育家”的过程,也就是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学生,以学生的潜能发掘为本。
a、解放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我,只要是积极向上的都是美的,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的自我展示,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个性张扬。
b、解放学生的手脚,我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走动,在他们合作探究时,允许学生下位请教别人,在作业互评的时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信任的同学来评价自己的作文、作业、作品。在他们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下位寻找合作伙伴,在他们背诵古诗文的时候,可坐、可立、可走动,以有益于记忆。
c、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尽情的表演课本剧
d、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尽情的看:让他们看电教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有关的图片、电影片段,让学生们看到、看懂、e、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尽情的说、尽情的常唱,让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演讲,敢于唱出心声。
f、解放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尽情的听,让他们听得到、听得明白。
g、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尽情的操作、尽情的书写、尽情的研究、尽情的创造。学生们在身心都得到解放的 氛围中,他们便会展示出非凡的创造力。
2、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的力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稚嫩的小手,听到的是学生甜甜的童音,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很需要呵护与关爱。他们放学走路回家我们担心他们的安全;他们写字,我们担心他们的笔顺,他们读书,我们担心他们的语气语调;他们阅读理解,我们担心他们的知识储备,他们作文,我们担心他们缺少素材,课代表做学科工作,我们担心他的方法和能力…...我们作为教师的这些担心是合乎情理的,毕竟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但是,我们除了担心之外,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预见:预见学生未来的才能、遇见学生未来的潜力。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之后提供给他们发掘潜力的平台,营造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的力量,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在语文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充足,体现以人为本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通过电脑播放了一段约两分钟的录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请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我在播放之前反复强调,录像只放一次,而且写作文的时间只有7、8分钟。结果时间到了后,学生们有的禁不住发出“啊,怎么结束了”、“我还没看明白”等唏嘘声。学 生交流作文时,我发现学生写得并不好,显然是仓促的即就之篇。
我的本意是想锻炼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却与目标相去甚远。事后我寻求原因,才明白学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想做到眼、耳、手、脑同时运用,并且很有质量,恐怕有些勉为其难。即使是成年人稍不留神,也会觉得稍纵即逝,小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件事情使我明白: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准备,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应追求课堂的整齐划一。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似乎并不少见。在一些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师生进行某一教学活动,比如同学间相互讨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正是全员参与、气氛热烈的时候,忽然听得教师几声击掌,教室里活动戛然而止,老师似乎非常歉意,对同学们说:“对不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这个活动就只能到此为止了”等等。我以为,以“时间关系”为由,将正在有效进行的活动人为地叫停,实属不当之举。所以,我们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本——因为时间是属于学生的!
4、在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以人为本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学定教,首先根据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确定学法,再根据学法确定教法。以教学中的读书教学为例,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课堂教学好象比较流行一种做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从实践上来看,常常是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学生就拿着课本,默不作声地看书,似乎他们所喜欢的就是一种方式——默读。为什么学生都“选择了默读”呢?我想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反思。a、学生读书的时间。以前,一大早走进校园,一般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可惜,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受到严格控制,学校不得不砍去早读,早上那点时间打扫卫生、收缴作业有时还来不及,能有一点时间读书已经是奢望了。上课时,常常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特别是学习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老师的讲解分析还嫌时间不够,何来时间给学生读书?因此,长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口齿不清,舌头不灵活,声音发不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给予学生充足读书时间已经很必要!
b,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指导。虽然老师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也许老师知道什么诸如“朗读、默读、精读、默读、略读、浏览”等术语的要求,学生却不一定熟悉,许多学生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平时都是在老师的一贯支配下,叫朗读则朗读,叫默读则默读。学生又有什么自己喜欢不喜欢之说呢。我猜想在长期的熏陶中,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挥已经不会读书,甚至不会自己选择读书的方式了。所以,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c,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的必要。有的文章由于其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特有的阅读方式。一般地,演讲稿宜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地高声诵读;诗歌则应充满感情,读出节奏,浅唱低吟或高亢嘹亮因诗意而异;小说则应略读;说明文则应浏览。因此,选择文章适合的方式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更重要。当然,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在老师指导下的读书必然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读书教学时,既要做到因人而异,又要做到因文本而异,还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氛围和谐,学生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孩子们的发展充足而健康!
第三篇: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写在“秋冬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活动”之际
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企业财产安全的基石,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安全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能够单独完成的事,它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通过这个组织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直到每一个职工,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一个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的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既是一门现代科学,又是一门实用科学。传统的安全管理偏重对“物”的管理,以“事”为中心,过分依赖于“外来保障”,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管理就是通过推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把制度建设为主的行政管理与提高个人安全意识的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突出各级干部的安全管理责任和职工的积极参与,它体现的是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参与安全管理的理念,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创造安全生产的优良环境,增强职工我要安全的内动力,这是探索安全工作立体保障的新渠道,也是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现在领导、职工两个层面上,单位一把手的重视是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主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要始终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发挥上传下达、贯彻落实、督促引导、联系纽带的作用,采取多种多样的
1形式,提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参与、互相监督、互联互保的良好格局,从而夯实安全管理的基础。
1、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
安全管理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领导重视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政绩观不端正,他们认为安全生产不出成绩,上级看不见、下级摸不着,浪费大量精力不说,有时还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因此就对安全生产被动应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口头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却雷声大雨点小,安检人员一再压缩,安全检查敷衍塞责,这就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二是安全投入不足,普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问题,安全防范设施简陋,舍不得为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出现问题,安全经费不计提,即使提取也迟迟不到位,导致安全“欠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树立“单位一把手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强化一把手的安全管理责任心,强调最高领导层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和参与,对企业安全管理方针的制定与安全措施的筹划、开发、实施和改进负最终责任,特别要将各部门负责人的政治生命与安全管理挂钩,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压力感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只有一把手重视了,下面的各级人员才会把安全管理当作“正事”来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阶级感情抓安全,实行人性化的关爱,对待职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时刻想着他们的安危!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模式,必须得到全员的认同,包括决策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职工。只有人人都
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是切身利益所在,是与自身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大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职工才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才会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
2、以人性化教育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所谓安全意识就是安全生产的客观实际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头脑中建立的“安全是为了什么?安全是为了谁?”的观念。这个客观实际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生事故造成了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这种沉痛教训促使人们心理上自觉形成我要安全的要求;二是人们掌握了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在生产中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经验并使这些经验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成为管理工作的依据用以指导生产实际,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是安全意识的真正提高。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就需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这中间既有“硬件”内容:安全设施健全、设备完好、消除跑冒滴漏等“本质化安全”,更要有“软件”内容: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复工人员教育、在岗职工继续教育、事故分析等,其中既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也有通过“灌输、引导、沟通”的方式使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和对他们的关怀、体贴。教育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治本的关键工作。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员工熟悉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规程规范,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危险源点、应急应对措施和实现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为此就需要各级领导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放弃过去死板生硬的填鸭式的安全教育方式,大力推进人性化教育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方式改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我们常说:思想通一通百通,只有把个人的平安健康、家庭幸福和企业的安全发展联系起来,使职工理解“我的安全就是家庭最大的幸福”的道理,引起职工心灵的共鸣,使职工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
具体的做法:一是本着人性化管理原则,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考核标准等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及时修订和充实完善,使管理制度从约束人向激励人转变。二是改进安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职工的过错行为和违章违纪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职工做到心服口服,切忌使用粗暴手段甚至训斥职工侮辱人格,采用经济处罚时也需要有理有据,切忌“罚款单满天飞”。三是注重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变领导的强制管理为职工的自我管理,变领导的督促为职工的安全需要,在工作中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为安全”的转变,使广大职工时时、处处、事事都把安全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每个人都能自主管理,“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保证他人不被伤害”。
3、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为职工创造安全、舒心的工作环境 以广播、电视、报纸、警示牌、安全标语、安全温馨提示等有关的舆论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和气氛,做到处处可见醒目的安全标志牌和安全标语警句,安全通道清洁畅通,设备见本色,无环境污染,生产作业规范标准,现场光线明亮,形成一个“安全第一”的良好氛围,使人人感到违章违纪可耻,对不安全行为能群起而攻之。这种强烈的安全生产气氛能够起到动员人们注意安全的作用,对一切与安全环境要求相悖的行为还能起到遏制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传播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就是精神享受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安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要体现在关心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上,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手段,关心职工的思想和生活,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的长治久安。
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可以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评先创优活动,发挥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功能,激发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大力倡导“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意识和工作导向,使每一个职工都认识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就是生产力”,认识到“安全就是自己最大的福利和企业最大的效益”,使每一位职工都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努力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绩效。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前进的道路上需要安全和我们一路同行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安全关系你我他。
谨以此和我的同事们共勉!
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李晓云
二〇一三年二月十七日
第四篇:企业管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2014-05-03韩新民
毛泽东说过,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即人定胜天。学术界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就有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思想流传到西方得以发展,形成了整合东西方思想的新的人本管理思想,这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现都聚集在一个接点上,即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日常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如何实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人作为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及不断增值意味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意味着他们更能终身效力于企业,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以人为本之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尊重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发展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股东、从业人员、顾客等各方面都应有最优化的关系,实行人性化的“满意管理”,以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以人为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和将来。
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的标准的狭隘的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
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用人才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美国人才问题上擅长“拿来主义”,掠夺国外经济、资源,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化吸引人才,以此大兴本土经济,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在美国高技术公司现有科技人才中,华人占1/4,这不能不说得益于自身的人才观念及人才战略机制,美国企业的人本精神。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外企之人才争夺战将使我们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
二、以人为本,就要实行人性化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决定了人是一个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有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
1、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方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做好人性化管理。
2、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节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基层的意见能很快地反应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
有员工发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于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的竞争,但最终应归结到人力资源的竞争,因为人是最重要的资本,没有人什么也干不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气氛和组织保证。
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四、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
企业文化之根基,在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各种教育指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形成统一意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其基
本任务就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现代的知识教育人、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队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的工作,它在发挥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其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基点。
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在思想上、政治上鼓励企业员工,在为共同目标求得共性统一的同时,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重视与保护员工的精神财富这一无形资产,照顾到每个员工的个性,即不失“个体精神的自由冲动”,又能为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调动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及民主监督的自觉性,使员工对当家作主有深刻的体会,这是“挖掘人的潜力的最好的手段”。
谈到企业文化,管理学者自然会将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导致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信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正是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依靠,强调要发展人服务人(即白领—公关小姐),它们才获得发展与成功永久动力,也正体现出企业文化所不能离开的以人为本之根基。当今,美国企业竞相学习日本企业的信任感、亲密度和凝聚力,注重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人本文化魅力之使然。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实现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改革和生产力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支柱。在作为管理对象的整体系统中,人是其它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科技创新力度。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宗旨是抓住人、用活人、培养人、开发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企业应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指导下,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在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同时,塑造以人为本的健康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文,请看电视剧《沉浮》。
第五篇:浅谈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浅谈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英山杨百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如何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推行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机制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起源于欧美企业管理、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教育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化,极大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然而这种管理模式把人看成只是服从命令的机器,无视教育是一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劳动的事实,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显然,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产品与工业产品的区别,将教育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忽视人性、缺乏人情味而又冷漠、粗暴的管理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管理应逐步引入人性化因素,最终实现人性化管理。这样才能解决目前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性化管理,即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在最佳环境中、最好状态下发挥出最大潜能。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可能给教师创造最好的施教环境,以使他们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能。
一、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原因
1.现在学校管理倡导民主化,但这种民主往往是形式上、口头上的,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我们稍微细心就会发现,我们的各项学期计划和学终总结,任何一个下发文件,都会有“你的建议”一项。开始时,教师们都会满腔热情的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写在上面,于是就有了反馈的期待。但结果常常是所提建议如石沉大海,管理者毫无反应。那些建议已被放到了储藏室留做体现民主的档案,只供需要的时候和上级领导见见面而已。如此民主后,也就不会再有任何的民主建议,这其实是在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树立了一道冷漠的屏障。
2.对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淡漠,也是学校的常见现象。有的教师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决不多做一点事。管的多了,出了事情还要追究责任,根本没有必要。还有部分教师对待工作消极应付,过一天算一天,全然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面对这样的现象,有的领导只靠批评、威胁、惩罚等手段来调动其积极性。可是,经过事实检验,这种方法是失败的,往往适得其反。管理者会发现教师们更加沉默了,同时也向他关闭了心灵之门。表面上的顺从、没有意见、协调统一、步调一致,最终造成的却是教师心中的怨言更多、私愤更大,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更小,领导者推进工作的过程变得更加步履维艰。领导总是抱怨教师为什么越来越难管理,抱怨教师对于公共事务没有激情、缺乏公德心。领导者总是不从自己的角度去反思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所在。他们不了解教师们的心理。其实教师们都有最大限度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渴望。只要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问题解决了,只要他们觉得被重视了,那么他们会为尊严、为价值而奋斗。简单、粗暴的封建“家长式”做法不但无效,反而会让管理变得更糟糕。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如此类问题,都是由于缺失人性化管理而造成的。因此,目前的学校管理中对教师的粗暴、冷漠的非人性化管理模式必须得到彻底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校管理变得高效,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如何实行人性化管理
1.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尊重和理解教师,尊重教师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和自尊心,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保护。在工作部署上要得到教师的认同,决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要求教师,否则,在教师心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使工作环境变得令人压抑。在工作落实检查中,也要注意方法,要从关心的角度去了解工作完成情况,不能讽刺挖苦,甚至训斥教师,否则会严重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在总结工作成绩上,也是如此,要多看优点,大力表扬,对于缺点和不足要说现象,背后交流,绝不能当众点名批评。即使没完成甚至做错了,也要给予理解,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给予耐心指导。对教师要一视同仁,给教师心理一种公平感。人不管职务大小、学历高低、年纪大小,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评价工作时,切忌极端的肯定或否定,更不能牺牲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总之,领导者一定要摆正心态,把教师当作服务对象,将自己置于和教师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对教师给予人性化的、具有人情味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拉近领导者与教师的距离,使其愿意去完成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注重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营造一种舒畅的心理环境。管理者要善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让教师知道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要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例如,有时领导为群众做了许多事情,如改善工作条件,增加生活福利等,但依然有人不满,视领导的一切努力为理所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彼此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另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让教师相互了解彼
此工作的性质、特点、成绩、困难,有利于消除教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
3.激励与约束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激励可以使人有更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激励能激发教师潜能,调动其积极性。约束能使人按要求去做,不放纵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但一味约束,使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在约束的同时要从激励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激励中,因此,管理者对教师的约束要采取宽严结合的原则。激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首先是情感激励。人是有感情的,调动好教师的情感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管理者应多关心教师,激励教师积极向上。教师遇到生活上的问题,领导应亲自过问,并给予安慰或祝福。这能极大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热情,自然地他们也就不会做有损集体的事。其次是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人生目标,且能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最重要的目标是在教育战线上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体现其自身价值。这就需要领导者给他们一个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再次是荣誉激励。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把工作做好,都想得到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平时应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完成好本职工作,更要取得优异成绩,在同行业中争当排头兵。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要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评优、晋职、晋级方面优先考虑。只有教师有非常强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对工作才会尽心尽力。最后是信任激励。有效的管理还在于信任。只有信任,教师才能大胆放手去工作,才能激发其创造热情,在工作中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管理者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师,设身处地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随时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取得教师的信任,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
4、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到严格与宽松相结合。严格是指制度、要求上的严格;宽松是指环境和执行上的宽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不能管好。但唯制度是从,要求严格又显得过于冰冷,太没人情味,也无法管好学校;唯情感不重制度又无规章可循,同样无法管好学校。只有制度与情感相结合,才是较合适的管理,也就是人性化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宽严有度,在执行制度时要考虑有关因素灵活运用,这就是宽松。对于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宽松执行制度;对于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落后的个人和群体,要严格按制度执行。这就是柔性管理和刚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中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是我们每个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的管理者在管理中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法,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定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