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修改稿)

时间:2019-05-12 12:1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修改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修改稿)》。

第一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修改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

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留苏教育是其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赴苏留学和俄语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互动。俄语教育为赴苏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而留苏热潮的掀起对俄语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为俄语教育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创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关键词:留苏热潮

国内外俄语训练

俄语教育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留苏热潮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建设和管理人才。当时我国国内文化教育事业落后,既缺乏资金和技术,又缺少人才和经验,一时无法培养出国家迫切需要的大量人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并孤立政策,在外交、经济和文化领域采取封锁和扼杀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了在政治上向苏联“一边倒”,经济上争取苏联的援助和支持的方针政策,全面向苏联学习。毛泽东在人民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目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郝世昌,李亚晨 2001:259)

赴苏留学是直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大量培养出中国自己的高级专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中国学习苏联的过程是在政府全力倡导下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从整体上看,这一学习过程的具体途径大体上有三种:第一是大量引进和翻译苏联的各类书籍和资料,通过书本学习;第二是大量派遣党、政、军、群各方面的干部、技术人员及学生到苏联实习、考察,通过实践学习;第三是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来华,向苏联专家学习苏联的制度、经验、方法、技术。(李涛2006:150)1951年8月11日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启程,标志着新中国留苏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至今已走过60周年的历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留苏教育有其明显的特点:

1.多层次的留苏群体构成。留苏人员既有本科生、研究生,还有进修生和实习生。2.严格的留苏学生选拔程序。留学生一般要通过政治审查、文化考试和健康检查这三道关,政治素质、学历要求与业务考核并重。留苏人员的选拔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全国统一考试的选拨方式保证了派出人员的业务质量,同时也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3.学习的专业涉及面多。留学生的学习内容涵盖工业、农业、军事、地矿、水利、医学、电信、铁道、气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方面,主要是当时国家建设事业急需的、实践性强的专业。

4.留学人数多,规模大。关于建国初期留学苏联的人数,由于对留苏学生的外延界定不一,派遣留苏学生的渠道不同,造成统计方法和范围不同,统计数字有很大差别,少至7000人,多达30000多人不等。尽管留苏学生具体数字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此长时间、大规模、有组织地派遣留苏学生是史无前例的。

二. 俄语训练

2.1 留苏学习的先导 — 留苏预备部

创办

对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内进行短期语言培训,历史上早有先例。1871年,清政府在上海山东路设立留美预备学堂,聘请中、英文教习,为首批赴美幼童进行语言培训。1912年,1 吴玉章等人在北京组织留法俭学会,开设留法预备学堂,聘请华人教师和法人教师,为俭学会赴法留学者讲授法语、中文及应用科学知识等。1920年创办的外国语学社,主要教授俄语,为留学苏俄进行俄语语言培训。这些语言培训为留学运动的发展,提高留学效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建国后第一批留苏学生由于几乎对俄语一无所知,在苏的学习和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51年国家副主席林伯渠在苏联疗养和考察期间,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后,十分忧虑。归国后,立即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信,反映留苏生因语言不通及饮食、气候等原因遇到的困难:“我们中央教育部此次送苏联学习工业技术的一批学生约300余人,据大使馆反映,该次学生不懂俄文的占95%。教育部计划,是把他们分别送到各种专科学校去学习的,自然分的很零散,以致学生听讲困难,学校为之补授俄文,亦不方便。该学生等先无精神准备,一到莫斯科,既听不懂话,又吃不惯饮食,加以气候亦殊,有的就闹起情绪来。并有个别(大约不止一两个)学生程度不够格,也为收纳该次学生的学校所不满。”(李滔2005:101)他建议,以后若再派学生去苏联,须先在国内进行预备教育6个月或多一些时间,也可以到苏联后,先集中教育一个时期。这个意见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关注。总理随即做出批示筹备留苏预备学校。1952年初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设立留苏预备学校(又称俄专二部,1952年6月正式命名为留苏预备部),派往苏联学习人员先在这里集中学习一年俄语。

留苏预备部创办不久,1952年8月9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军事学校除外)学习之协定》。协议规定:中国派遣到苏联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须按苏联高等教育部规定之课目经过入学考试后,始能被接受到苏联高等学校学习。按通例,上述大学生与研究生接受到高等学校初级班学习,仅在个别情况下,方能至高级班学习。至于尚未能充分掌握俄语者,须进预科班学习,其期限自六个月至一年。(李滔2005:83)该协定的签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提供了政策保障,对留苏学生应具备的俄文掌握程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留苏学生选拔考试严格按照苏联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学科考试科目进行。赴苏前在国内进行俄文培训,无论是从学习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都是必需的,又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和学生

留苏预备部充分利用俄文专科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经验。俄专教务长杨化飞兼任留苏预备部主任,朱允一任第一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俄文教员25人,俄文助教75人,政治课教员3人,政治课助教10人,体育教员3人。教师来自于俄专。(李鹏2008:78)留苏预备部为俄语培训配备了优秀的管理干部和一流的教师,聘请了一些苏联专家,还从当时在北京工作的苏联技术专家的家属中聘请了一部分来讲课。勃得列夫是一名城市规划专家,1955年至1956年在北京参加城市规划工作。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勃得列娃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从事俄语教学工作。(单刚2007:183)

1952年2月留苏预备学校迎来了第一批600名学生。(单刚2007:47)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国家建设迅速发展,留苏预备生人数逐年激增,据1955年9月的统计,当时有2571人,较过去三年留苏预备生人数总和仅少480人,较1952年则增长了四倍。(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史编辑委员会:74)1959年2月21日,北京俄语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合并时有留苏预备生1400人。据当时的统计,从1949年以来,到1959年夏,两校共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一万一千余人,其中本科各语种毕业生4739人,留苏预备生6648人。(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史编辑委员会:100)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趋冷,留苏预备部在读人数锐减,留苏预备部也辉煌不再。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每年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人数只有百人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往英国、西德、法国等国派遣留学生。1960年下半年,经上级决定,留苏预备部改名为“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

课程设置

留苏预备部的主要任务是对派遣的留学生进行短期的俄文训练,同时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为留学苏联打下基础。当时留苏预备部的教学方针是:“在一年内,教会学生基础俄语,使之具有初步用俄语听讲、阅读、记录、会话的能力,并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锻炼健全的体魄,为留苏准备条件。”(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史编辑委员会:74)

关于留苏预备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从李鹏根据档案材料整理的1953-1954年留苏预备部俄语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对正常出国学员实行第一和第二学期计划,对部分延迟一年出国的学员,还制定了第三和第四学期教学计划。留苏预备部的课程分为课内讲授、课外阅读和自习。课内讲授的俄语课有语音、语法、讲读三种,此外还有政治课。随后几年课程设置更为细化,从原先的语法课和讲读课细化为语音、导论、语法、词汇、听力、会话和课外阅读等课程,同时增加了学习手段,通过多种形式,如播放俄语电影、俄语广播等增强学习俄语的氛围。教学计划的说明中对俄语学习的课时、教材选择原则、学习目的和要求、教学方法都做了详细规定。课时分配为:语音18课时,语法120课时,讲读724课时,政治课共544课时。当时规定的教材选择的原则是:一般性的使用的基本词汇文章;文章短小精干,富于思想性;内容多样化;难度由浅到深。关于学习目的和要求,第一学期重点是使得学员打下正确的语音基础,完成基本语法知识;第二学期重点是使学员迅速提高俄语听课和阅读俄文书刊的能力;第三学期继续提高记录和听力能力,并要求提高口语能力;第四学期提高说写能力和阅读本行专业书籍的能力。教学方法方面,一是突出重点,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方法多样,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提高俄语水平。(李鹏2008:80-82)

除了紧张的俄语学习之外,留苏预备部还进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时事政策学习。政治学习主要集中在两门课程上,一门是中国革命问题,另一门是马列主义基础。后来增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联共党史和一些马恩原著的学习。此外,每周都要听时事报告。

教学效果

从1952年组建到1960年取消,留苏预备部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可谓一闪而过,然而,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不胜枚举的新中国领导人、科学泰斗、学者名流,无数为祖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各行各业的骨干在这里获得了赴苏留学前的俄语强化培训,减少了他们国外的适应时间,从而提高了留学质量。对此从留苏学子许宝文的切身感受中可见一斑:52年10月初我们进入留苏预备班,主要是由俄罗斯妇女教俄语,直接用俄语讲课,用俄语回答,有一位中国助教。采取强化教育的办法,每天要背多少个单词,必须完成。大家都有一种为国家建设需要而学习的使命感,所以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年的强化学习,使我们很快地能看懂俄文报刊,学会了日常会话,为到苏联学习打下了重要的语言基础。

除了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俄文专科学校开设了出国预备班,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也开办了留苏预备班。从1952年起,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先后办起了为期一年的留苏预备班和为期三个月的俄语专业翻译速成训练班。留苏预备班先后培训了127名学员、速成班共培训了567名学员。

2.2 苏联高校对留苏学子俄语的强化和提高

对留苏学生而言,其专业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俄语的掌握程度。俄语基础好的,自然就免去了许多语言方面的障碍,学习效果明显。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会员、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为江回忆道:“1954年10月,我被分配到苏联哈尔科夫矿业学院机械制造系学习。由于我的俄语基础好,加上在清华大学学习过一年,所以第一学期的考试便获得了全优。(李涛2006:97)。然而,对大多数留苏学子而言,初到苏联,困难首先来自语言方面。虽然留苏生在留苏预备部接受了语言强化培训,但是,当真正置身异国他乡,进入苏联大学,与苏联学生一起听课,留苏学生的俄语能力便受到了真正的考验,他们遇到 3 了实际应用语言的障碍。

语言上的障碍给留苏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1955年我国驻苏联使馆的留学生管理处,对留苏学生进行了一次健康调查,结果发现莫斯科7所学校的518名留学生中有53人患病,其中大多数是头痛、神经衰弱。经研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留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学科水平不高,随班上课的困难较多。(郝世昌,李亚晨2001:266)因此,克服语言障碍无疑是留苏学子的首要任务。留苏学子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以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钻研精神、谦虚的学习品质、深厚的爱国感情,如饥似渴地刻苦攻读。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名誉副会长的陈先玉先生回忆道:到前苏联后大家陆续被分配到各个学校,在莫斯科的最多,以学工科为主。上学期间其实生活艰苦倒不要紧,主要问题是俄语的学习。出国之前在留苏预备部只学习了九个月的俄语,突然转变了整个语言环境,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对我这种靠自学完成中学教育的人来说,困难更是可想而知。跟当地学生一起听大课,我们根本听不懂,做笔记能记下几个字就不错了。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大家都是三点一线地刻苦学习,半年里任何别的地方都没去过。

除了依靠自身的刻苦努力和顽强拼搏,苏联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使留苏生尽快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尽早克服语言障碍,以便顺利进入专业课学习。例如,安排有经验的俄文老师,开设专门的预科和小班,帮他们补习俄语;召集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志愿者与中国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关系,上课坐在一起听课,下课一起到图书馆自习,特地安排素质较好的苏联学生与中国学生同住一间宿舍,提高俄语水平。曾在列宁格勒创伤矫形外科研究所学习的郭子恒回忆道:学校也先后为我们请了两位老师。第一位是个十分慈祥的老妪,从字母发音、书写开始,每周讲三次课,每次两个学时,课后留作业,课间常做些小测试。为便于学俄语,我们分别和苏联大学生住宿在一室。

在留苏学子的艰苦努力和苏联师生的热心帮助下,留苏生的语言能力渐渐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出色地完成了学业,俄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955年7月苏联塔斯社发了在苏联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的潘世征的报道,“1951年到莫斯科学习,那时他一个俄文字也不识。现在,在他的论文参考文献目录上已列有苏联作者的学术著作二百多种了。”“他在答辩时说的一口流利纯正的俄语,更令在场的苏联科学家目瞪口呆。”(单刚2007:46)应该说,这一切得益于优越的语言学习条件。Willis(1996)认为语言学习的四个条件是:语言环境、使用机会、学习动机和教学条件。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又有大量的接触和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可以学好外语的。(舒白梅2005:224)

三. 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赴苏留学是新中国学习苏联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发端,在新中国对外教育交流史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充实和更新开拓了更为宽广的途径。赴苏留学和俄语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互动。俄语教育为赴苏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而留苏热潮的掀起对俄语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为俄语教育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创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留苏热潮推动下的俄语教育充分证明了外语在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留苏热潮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向苏联学习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俄语这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交际工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为留苏学子的专业学习铺平了道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教育属于公派的精英留学,留苏的人很多都是出类拔萃的精选生源。留苏学子在苏学习期间,凭借俄语这一交际工具,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钻研、拼搏和奋斗,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学成归国后,很快填补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等领域的一些空白,承担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等重要任务,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后来社会发展影响很大。4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留苏教育主要是培养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部门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赴苏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比例很小,单纯学习语言文学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从《留苏教育史稿》(郝世昌,李亚晨)附录“五六十年代留苏学员名录”可以看出,在庞大的留苏大军中,单纯学习俄语的人数显得微乎其微,但在他们在我国俄语教育中的贡献、作用和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如今我国俄语界的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留苏生。他们对发展中国的俄语教育事业和提高国际语言研究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学成归国后,投身于俄语教学和研究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学术成果斐然。他们名字在中国俄语界个个耳熟能详,有的还享誉中国外语界、语言学界,乃至国外俄语界,如,留学莫斯科大学赵云中,叶乃方,王福祥,胡孟浩,华劭,吕凡,孔延庚,高中音等;留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大学生顾霞君,留学列宁格勒大学的祝肇安,信德麟,宋正昆,林宝煊等。正是留苏教育造就了这些俄语专家学者们。

但不容置疑的是,留苏学子在留学初期大多面临难以逾越的语言关,深受语言障碍的困扰。语言障碍对留学教育的影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苏教育中就有明显的体现。20世纪20年代,大部分中国留苏学生由于没有俄语基础,或是基础薄弱,进入苏联学校开始根本无法直接听俄语授课,只好借助教学翻译,由教学翻译将苏联教师讲课内容翻译成汉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教育同样面临着语言障碍问题。留苏预备部的开办对克服语言障碍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后的留学教育提供了切实可用的经验。直至现在,如何克服留学语言障碍,尽快跨过语言关也是摆在留俄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

如今,随着中俄日益全面的合作和交流,留学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化为大众化教育,这进一步推动了当今我国的俄语教育,使俄语教育有了更为全新的发展形式。为克服留学语言障碍,中俄双方针对留学俄罗斯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对留俄学生提出明确的俄语要求,并采取了多种具体的措施,以期达到理想的留学效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俄语水平考试(ТПРЯ — тест по проверке уровня владения русским языком)就是用于考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俄语水平的考试。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资助出国留学人员提出了外语合格条件,即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申请者应符合国外接受院校对外语水平的要求;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外项目的申请者需要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成绩有效期为两年。赴俄留学亦不例外。

另外,俄罗斯也制定相应语言政策,采取了具体措施来促进俄语在中国的推广,为留学俄罗斯提供便利服务。2006年1月17日俄罗斯教育部颁布命令,所有预科毕业的外国学生必须拿到俄罗斯教育部对外俄语考试中心的俄罗斯对外俄语一级证书之后,才有资格升入俄罗斯境内的大学正式开始读书。俄罗斯教育部对外俄语考试中心所举办的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考试(типовой тест по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му)是最权威的俄语水平测试,是俄罗斯对外国公民进行标准化俄语等级测试的系统。它成立于1998 年,并于当年加入了“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进入俄罗斯大学留学必不可少的“通行证”。该水平考试每年定期举行,考生只要成绩达标,便可获得由俄罗斯教育部颁发的俄语等级证书。该考试共分初级、一级至四级考试。获得初级证书者,证明可以进行日常交际,多为非俄语专业在俄罗斯工作、经商人士所考;获得一级证书者,可以免学预科,直接进入俄罗斯高校专业学习;获得二级证书者,证明已经具备中级俄语水平,是攻读俄罗斯高校硕士研究生必要条件;三级为高级俄语专家考试级别,如俄语专家、学者、俄语记者、高级翻译;四级可以证明俄语水平已经达到俄语母语水平。俄罗斯教育部对外俄语考试中心积极加强与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和培训学校的合作,在这些院校设立俄语等级考试培训和考试中心。对留学俄罗斯的中国学生而言,在国内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参加俄罗斯在中国境内的俄语等级考试,既能缩短留学期限,又能节约留学经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这些对推动中国俄语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史编辑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学院简史1941-1985》。[2] 郭子恒,《遥忆留苏往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7896401000byd.html(2007-09-04).[3] 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李涛,《借鉴与发展—中苏教育关系研究:1949-1976》[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单刚,王英辉 编著,《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 舒白梅,《外语教育学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陈先玉,留苏人士讲述:50余对恋人大都遗憾分手 http://news.sohu.com/20061225/n247250623.shtml [10] 沈阳俄文专科学校(1950.11一1958.8)http://web.lnu.edu.cn/lnuhis/1_1_3.html [11] 许宝文,说说我自己的故事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中国梦与教育梦

中国梦与教育梦

通城县大溪学校王国兵

我们现在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越来越近了,这是我们多年奋斗的结果,但这一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长期地艰苦奋斗。而教育梦的实现能大大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教育梦要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道德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教师认真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领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特点,构建“充实的心灵”道德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包括自信心、自立心、礼仪心等内容。

二、以特色主题活动(晨会、班会、队会等)为载体,激发学生立志强国的理想信念。我校教师根据少年儿童爱梦想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各年级分别以“充实心灵•描绘梦想”、“百年中国梦•你我手相牵”、“梦想起飞•中国有我”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点燃学生的激情和梦想。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领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讨,组织学生观看抗日题材的故事片,清明节扫墓献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根据儿童兴趣特点,通过课题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以开展“美丽餐桌”、“节约标兵”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大家都在热议中国梦。其实,中国梦就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它既是大家的共同理想,也是每个人自己的理想。美好的梦想人人都希望实现,但它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实现它唯一起作用的是行动,是奋斗,是长期的艰苦奋斗。而现在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东西。我校开展了“美丽餐桌”、“节约标兵”等活动,同时与“十星学生评比”结合,每天评比,每周总结,每月发奖,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激情。

今后,学校在教育梦助推中国梦的教育活动中,要进一步通过文化墙、宣传板、黑板报、班队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增强师生对中国梦的认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

浅谈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

教师教育学院

2012级生物行知班

王雪娇

2012041661

谈到中国的教育,我们作为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子,最了解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一步一步的接受着中国的教育。在这期间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多次改革,深有体会。从幼儿园我们就开始了竞争。要上好的幼儿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长都这么想。为了进入一个好的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一个不输给别人的开始。进入幼儿园,我们被迫的接受着学校的教育,被迫的学着很多不是孩子能接受的知识。为的就是高别人一等,大家都会一加一等于二,我就必须得会一乘二等于二。不然如何超过别人。不能高别人一丈就无法从众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一个好的小学。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学习的目的,只是知道必须学。所有的孩子都将上学当做一种任务,一种习惯。孩子的思想一点一点的被禁锢,没有自由。都说当今的孩子缺乏创新的意识,是,如今孩子们都是在为成绩而活,哪有时间想别的东西。甚至很多的学生都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当然,也是因为中国升学的考核制度,才使得学生只能将成绩看得如此重要。我们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为的就是考上个大学,圆自己十几年来的心愿。如今,没有一个学生的心愿不是考上大学。可有多少学生的真正的心愿是这个呢?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你们必须要考上大学,从此便开始了我们的求学路。我们在学校除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有很多时候,父母会认为你学的东西没有用,不如多看会儿书。中国的孩子,从开始上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无比沉重的包袱,直到考上大学,这沉甸甸的包袱才能放下。很多的人抨击中国教育的不合理,一种应试教育如何教出人才?在学校里,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考试不考的,从来都不学。很多人把中国的教育同美国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教育。其实,我想说,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没有可比性,两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不同,生活水平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这些不同都使得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方式不同。我只能说美国的教育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要想让中国生搬硬套美国的教育体制,恐怕只能东施效颦。我对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总结,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走班制和班级授课制两种文化的差异。走班制在美国已有100年的历史,学校没有国定的行政班也没有班主任,这种体制对于学生基于自身基础的个性发挥和能力培养无疑是有力的。参观期间短短5—7分钟的时间一所3000多人的学校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实现有序的走班,可想而知他们有一套成型的做法,值

得我们信服和借鉴。他们选课走班的具体做法是:

1.很重视中小学之间的衔接

在美国,孩子4岁开始可以上学前班,5岁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学教育系统包括一年的学前教育和一至五年级的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班和一、二年级的衔接非常密切。它们的班级文化布置具有很多的共同点,例如:有明确的班规,学生

评价,注重学生作品的展示,学习知识的运用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保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能快速的适应走班选课制,保证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有效衔接。

2.基于个性培养的选课机制

美国的选课工作是基于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培养的长远考虑。他们提前半年就对学生所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已提前进行了设置,有一个明确的选课清单,初中每天七节课,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为必修课。另外设有跨学科课程以英文阅读为主。六年级第七门是选修课,包括美术、合唱、演讲、戏剧、管弦乐,任选一门,七年级后可以选二节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基于学校财力情况和家长、学生需求决定是否开设)。学生每人有一个课程表,一学期下来雷打不动,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课程安排相同共7节课,所有课程同等重要,课时一样长短。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家长可以和学生基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为自己的终生发展服务。在这种机制下学科分层已成为必然,但这种分层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独断决定,这样的分层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

3.综合课程的设立

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性特别明显。他们设立自然科学(包含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科学(包括世界地理、历史、美国历史等)综合课程,这种课程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课程,而是涵盖了与课程相关的相关课程知识,体现选择性和综合性。就连他们的高中体育课程也包括数学、物理、生理卫生等综合知识,可以说是一本像词典一样厚的百科全书。这种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必将得到长期锻炼和发展。

4.学校资源的全利用和全开放

在选课走班的机制下,所走过的所有中小学,他们的所有教室和功能室均向学生免费开放。他们的教室既是老师的办公室又是实验室、训练室。学生可以进行适合他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实验和训练。另外学校还积极借助家长和社会人士在某一特长方面的优势为学校所用,为学生发展所用。

5.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主要方式。他们的班额一般在25—30人,小学我们参观的学校班额也有15人左右的。他们的课堂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和能力锻炼的天堂。课堂上学生4人或5一个小组,没有单独课桌,每小组只有一张大桌,课桌排列也不很讲究。他们的教室四周全是黑板,很少看到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授,更多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起的合作与探究以及教师针对学生的一对一的研究问题和辅导。一节科学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们合作在搭建建筑物,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验证当地震来临时怎样的建筑不容易倒塌。这种学习方式尊重的是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是教师的简单的给予。他们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教无定法。他们强调的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张扬,重点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认识到美国的课堂是是“问题解决”式的课堂。它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是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即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特别是并非显然的非常规性问题,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因此他们提出“开放式答案”这个概念,即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数解的。

6.多元透明的教育评价

美国在选课走班机制下,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元透明的,主要采取以下评价方式:

(1)成绩量化、等级化

在我们了解的学校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不是采用百分制,一般会用A、B、C、D这些等级来量化。而这个成绩的等级是由家庭作业、平日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学校测试等几部分综合而成。学校测试既有单元考试,也有学期终结性考试。学生学校测试与州考、学区考试综合评价。

(2)考查方式多元化

大部分学生的测试因科目不同,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如“科学课”的考查,会让你动手测试做实验;“社会学”会让你上网查资料,写一篇调研报告,或是制作一个展板等。

(3)汇报方式人文化

学校会把每一个学生的成绩用喜报或者书信的形式通知每个家长,每一个学生知道个人自己的成绩,而不是全班的成绩。学生个人成绩是有隐私的,但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是榜上公布的。

(4)奖励方式多元化

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学区的最高教育机构领导学监会根据学校教师的推荐,投票选出学监奖。同时还有学校荣誉奖、校长荣誉奖、学科优胜奖、活动项目奖、赛季奖、社区义务活动奖,这些奖励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因素,也是申请大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7.全员育人保证课间选课秩序

在参观期间当下课铃响之后,所有教师会迅速到达各自执勤岗位,并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上课。这除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之外,我想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早已深入每个教师心中,这可能是最好的对全员育人的解释。

美国的基础教育让孩子们对未来有了不同的展望,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像中国的基础教育这样的严格。学生的压力很小,在上课之余,学生们有时间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课外的活动,社会活动,都让孩子们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孩子们的眼光不局限于学校所学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中国的孩子在上大学之前,所有的孩子恐怕对未来都是一样的展望。我们没有兴趣可谈,很少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很多孩子大学选的专业并非自己所爱。而这样诸多的原因都使得中国的孩子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美国的学生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开始全新的生活,而我们中国的孩子是带着终于熬出头的心情开始大学的生活。都说美国的大学好进不好出,中国的大学是不好进好出。美国的学生真正开始学术学习是在大学,大学是一个人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年人,思维敏捷,有大把的精力和体力可以用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学习上。中国的学生上了大学就开始混,身边没有了父母,没有班主任,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的学生,有多少学历能和能力画等号的,应该是屈指可数的吧。其实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差距不是上大学后产生的,从基础教育开始,我们的学生就已经和美国的学生产生了差距。这些差距不光是学生之间的,更是教育体制之间的差距。我认为教育体制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实力不如美国,资源的配置更不如美国。中国教育的发展,仍然依靠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

息县二小:李丹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4: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汪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第五篇: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教育

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教育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从此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在侵略者的洋枪 洋炮 洋货面前,中国人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威力。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教育中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然而,在缺乏完整的国家主权 内外战争连绵不断的旧中国,科技教育事业不可能得到太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花大力气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包括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理想,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方面的差距总体上没有缩小,反而还在继续拉大。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融入了国际社会,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竞争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越来越痛彻的感受到自身的差距,越来越坚定了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决心。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排名,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1994年到1996 年中呈下降趋势,从第23位下降到第28位;从1997年开始,又呈现出上升趋势,1997年到第20位,1998年又上升到13位。但1999年有回落到第25位。从《科学引文索引》等世界四大科学 文献数据库显示的情况看,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中一直在15名赏析徘徊,是美国的3%左右。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引用率,我国仅为20%,而全世界论文的平均呗引用率则为60%。

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急起直追。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提出要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共十五大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这包括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李岚清任副组长,国务院各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包括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也包括出台“面向21试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等。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把科技与教育相提并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目前国家重视发展教育,其首要原因是出于对他瞻科技、出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科学教育无疑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下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修改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苏热潮与中国俄语教育(修改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

    《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教育 学院:水能学院 姓名: 康佳佳 学号:121503105 班级:农水1201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以人文为中心,又涵摄宇宙万物。抬头看,犹如千层宝塔,非登高不能望其远;闭目思,好似万丈深渊,非临渊不能探其究。从古老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评估工作委员会 会讯 2003年第1期 (总第5期)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辑 ∞∞∞∞∞∞∞∞∞∞∞∞∞∞∞∞∞∞∞∞∞∞......

    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九十年

    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九十年 王蕾/张琦/程焕文 2012-11-12 14:34:34 来源:《图书馆论坛》(广州)2010年6期 【英文标题】The Edu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Books and Libra......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

    中国教师教育研究学会教育与教师杂志社

    中国教师教育研究学会 教育与教师杂志社 《教育与教师》杂志稿件录取及获奖通知 杨先喜 张秀琴 老师: 您好! 首先感谢您对国家级刊物《教育与教师》杂志的关注与支持! 您的来......

    “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方案

    “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方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总结

    “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总结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