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文化:基层央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文化:基层央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文化:基层央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007-02-10 16:49:20
在信息和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词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数字化生存”也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这种网络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具有内容的多样性、传播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广泛性和教育的互动性等特点。网络文化 的发展给基层人民银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⒈网络文化给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的新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要求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不仅能够正确地表达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能够担负教育他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
络传播中的各类问题,使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既观点鲜明,又富有说服力。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习掌握和运用外语知识。因为网络文化大部分信息是用英语表达的,不懂英语或英语水平比较低的人,要运用网络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困难,因而不能使庞大的网络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随着人民银行“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内联网的不断开发利用,网上活动将成为相当一部分青年员工的重要活动方式。这就要求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主动出击,主动上网寻找工作对象和建立工作阵地,用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政治信息和科学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拓展到网络中,开辟新的领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求网络条件下思想政
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只有这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做到“家”,更好地为做好金融工作服好务。
⒉网络文化对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影响工作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网络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同时也是一个驱之不尽的信息垃圾场,各种各样黄色的、暴力的、伪科学的信息混杂在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中。网络传播的双向性,使得被教育者可以主动、自由地选择网络文化信息的内容,好奇心强、辨别力和自制力弱的青年员工往往会刻意去追寻一些具有色情、暴力等刺激性的东西,这种信息垃圾会在潜移默化中弱化青年员工的意志,淡化道德意识。此外,网络的隐蔽性,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散布具有煽动性的反动言论,都有可能导致青年员工产生强
烈的破坏欲,淡化法律意识,最终导致犯罪。
第二,网络文化影响各种对象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虚拟交往”。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事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十分明显。当人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中去;而当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因此,一些人只愿意在网络中寻求完美的人生,而消极的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酷无情,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淡薄和感情异化。
第三,网络文化影响各种对象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构成。网络技术形成的“虚
拟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人民银行“网民”的不断增多和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接踵而至的将是出现“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现象,使人产生孤独、焦虑、压抑、消沉等情绪,使人觉得安全感下降,因而产生恐惧和防范心理,最终诱发心理疾病。
第四,网络文化影响各种对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自从我国与“×××”邪教组织开展斗争以来,境外一家网站就暗中策动境外“×××”人员不断滋事,并向境内散布谣言,给我国对“×××”的斗争带来困难。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某些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的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一代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渗透。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际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我们国家和民众“倾销”价值观和精神
产品,这对人民银行员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既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考验。
⒊网络文化对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影响
一是对思想政治各种内容时效性的挑战。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捷,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各种方式要注重时效性,不要老是“马后炮”,老讲“旧闻”,而应当具有前瞻性、预测性,随时更新“网页”内容。只有这样,网络才能成为反映热点问题的一面镜子,集中热点问题的一个平台,深挖热点问题的一部机器。
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针对性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势必带来广大干部职工思维方式、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思
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踪回答这种种“多样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引导、教育、灌输,使之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广泛性的挑战。网络时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几乎一样多,有的干部搞教育甚至还要从群众中获取信息。在网络时代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在加大。
二、发挥网络文化在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对策
⒈树立网络政工观念,强化网络政工队伍
这支队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还要能够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真正走进网络及其使用者的世界,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直接与网络使用者进行思想交流;设立执行辅导员电子信箱,收集思想政治工作的反馈信息;开辟“网上论坛”,就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让其展开自由讨论,在各种思想碰撞中,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坚定正确的立场。
⒉占领网络宣传文化阵地,加大网络舆论引导
一是要净化信息网络环境。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对网络文化信息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的思想观点极易受网上有害信息涌流的影响,坠入网络文化“陷阱”。我们要搞好网络文化信息的防御工作,积极主动地用正确、健康的政治思想信息和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上正面信息的传播力度,在网上营造出浓厚的正面网络文化氛围。
二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同网络宣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这虽然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但网上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而我们人民银行的“网民”们,大多数是岁以下的员工,他们的思想、观点极易受到各种网络文化的影响,使其既有可能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因而,发动广大青年员工乃至每一位干部职工都积极参与网络宣传工作,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大家做的形势,形成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交叉的网状格局,这是增强网络文化舆论宣传的有效措施。
三是要把人民银行内联网、信息网
作为内部高速信息通道,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应在网上建立简单易用的通用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平台,提供多媒体创作素材和教育资料,直接服务于基层政治教育;应组织专门力量研制和开发当前人民银行急需的、通用性强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和数据库,使网上教育资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共享性和丰富性。引导干部职工愿意使用、主动使用人民银行信息网的兴趣,真正发挥内联网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网络宣传的效果。
⒊健全网络规章制度,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一是要对网上道德行为实行“文明”规范。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给不安分“网民”有机可乘。有的在网上任意发布和传播发动信息和不健康文化,制造网络文化污染和垃圾;有的恶意捏造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
有的非法窃取信息,造成网上泄密,致使社会或人民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失等等。国家和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管理办法,但法规和行政手段对网上行为的约束力必须同“网民”的道德自律相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网上“文明”活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比如,开展网上“环保”和“扫毒”工作,经常查看网上电子公告栏,及时清除虚假的、反动的、色情的和暴力的信息的污染,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批判等等。
二是要限制非法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人民银行政工、科技等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抢占信息制高点,实现对非法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限制反动、有害和色情内容的网络文化的传播。可以考虑设立“信息海关”,以阻止非法信息的入侵,甚至可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手段限制、制裁非
法网络文化信息的传播。
总之,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充分发展,增强了网络文化的渗透力,并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在网络化时代培养适应新形势下人民银行工作的“五型”员工队伍,就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充分发扬网络技术、文化的新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创基层人民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浅谈加强基层央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定稿)
当前,基层人行正面临“市县一体化”改革的新形势,部分基层行职工感到自己的职位朝不保夕和面临离岗的窘境,表现出一种忧心忡忡的郁闷心情,他们期盼“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激发基层人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确保职工队伍稳定,高效履职,应对各种金融形势变化,是当前基层人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做好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要全面做好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工作任务抓实、抓好。
第一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抓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做思想工作,要放眼长远,高瞻远瞩。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义,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进而打造和谐的基层央行干部职工队伍。一是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二是以身作则,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格魅力;三是把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四是及时沟通,提倡敢于思想交锋;五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
第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思想工作必须做到统筹谋划、科学安排、整合力量、协调推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尽而不断激发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创造力,切实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实处,开展得有声有色,确实起到统一思想,团结群众,稳定人心,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源泉。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必须坚持创新。没有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凝固的、僵死的,只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才富有生机与活力。首先,要创新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由“围绕”、“参与”变为“深入”、“融合”。倡导创造性思维,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单位实际、职工思想、金融业务紧密结合,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开展工作;实行思想政治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坚持把支持业务工作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基层行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专业、各个岗位。其次,要创新机制。建立起领导和职工共同谋划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让思想政治工作统领全行决策的形成和实施的全过程。在全行范围内落实“一岗双责”,建立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分析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考核到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信息反馈、处理和督促考核机制。第三,要创新方法。避免空洞说教,从脱离实际讲大道理向贴近职工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转变,从单纯强调“我讲你听”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转变。要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达到效果。一是形象载体创新。加强基层央行领导干部的形象建设,塑造教育者的形象,树立典型的榜样,给广大职工做出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表率,为全行职工提供示范作用和行为价值导向。二是央行文化载体创新。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能使干部职工产生归属感,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工作的热情。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和践行“八荣八耻”,培育行业精神,塑造行业形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取得实效。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培养团队精神,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准确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及其变化规律,实行阳光工程,大力发扬民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从物质、政治、文化等方面给予关怀,着力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职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做好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的工作,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与央行事业发展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围绕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奋力拼搏,以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投入各项工作中去。
第三篇: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史秋秋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经济形态,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而且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响,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新阵地
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网络的物理空间为人们创造了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一个网络终端既是一个利用、采集、发布、传输信息的主体,又是整个网络世界中的一个细胞。网络成为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网络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网络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各种思想政治文化渗透交织,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工作形态从有形扩展到无形,工作范围从有限发展到无限,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阵地不断延伸,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北京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加强对互联网上的主旋律宣传和思想引导。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九家市属新闻单位联合组建了专业新闻网站-千龙网,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首都各高校和学生自办的思想教育网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生业余党校参与建设的“红色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马克思主义,被誉为“交流思想的园地、党建宣传的窗口”;《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等以《红色网站的启示》为题,报道了首都高校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设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及时登载中央和市委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发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各种信息,逐步建立起在网上交流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动态的平台。中关村管委会通过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增加了党建工作的科技含量;联想集团等企业通过局域网开通对话室,与职工沟通思想;北京电信公司、北京开关厂、北京医药经济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占领互联网思想阵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为总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今年3月底,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召开了由50余家基层会员单位参加的“网络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介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知识,5家基层会员单位作了现场演示,推动了基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网络发展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网络发展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优秀的文化遗产,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人们自觉学习新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互联网上同时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刊登了克林顿与北京大学的学生对话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报国之志。
网络发展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了有利手段。互联网为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对华的无端攻击以及打击邪恶势力,弘扬主旋律,提供了方便。美国动辄以世界霸主的姿态,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中国方面针锋相对,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发表了美国的人权状况,对美国践踏人权的事实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同时,使民众认清了美国对华外交方面打人权牌的险恶用心。法轮功邪教组织曾用互联网传播李宏志所谓的“经文”,妖言惑众,阻止党和政府依
法取缔法轮功。在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法轮功倒行逆施的罪行,广大民众从中认清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一些法轮功习练者因此幡然醒悟,与法轮功邪教组织划清了界限。网络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民主性等特点,要求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网上宣传的主旋律,又要研究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以适应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改进方式方法,努力增强说服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化形式;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从工作周期较长、效果反馈较慢,转变为跨越时空障碍,即时性较强,周期短,见效快。一篇有说服力的好文章,在几分钟内可以得到网民的认可,并很快在网上随即在民众中传播开来;相反,一句不得体的话,立刻就会得到网民的攻击。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都明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现代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四篇:人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人大组织制度从1954年我国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较为完整有效的人大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组织建设也日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和着力解决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从组织上充分保证和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决定着人大组织制度功能进一步发挥的程度。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人大组织制度的理解,丰富和促进人大的组织建设工作,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 人大组织体系与人大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人大制度实际上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自身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人大组织制度、人大选举制度、人大代表制度和人大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涉及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大组织体系是人大制度系统赖以运行的组织基础,从内容上看,它主要由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两个部分构成。人大选举制度和人大代表制度贯穿在这两个部分之中,或者说是这两个部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人大组织体系的应有内容。人大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是人大常委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大部分职权;三是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四是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或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五是工作机构,包括工作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此外,还有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团会议、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临时性组织以及代表小组等非正规组织形式。人大组织成员是人大组织机构的主体,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依法产生。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并通过选举的方式进入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担负一定的职务与职责;三是人大机关干部。机关干部是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人员,其领导成员一般通过任命、选举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人大机关干部是人大组织成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大组织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empirenews.page--]
(二)人大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性质上与其他组织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在组织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地说,人大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人大行使职权的重要组织机构,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可以依法罢免其成员。民主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体系人民性特点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人民性是人大组织的本质性特点。第二,国家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具体组织形式,又是国家机器的重要代表和标志。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动。人大组织体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也都具有某种国家公共权力的色彩,而不是一种私人现象。国家性是人大组织区别于其他许多组织的一个重要属性。第三,法定性。人大各级各类组织的性质、职权、组成和活动方式等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依法选举产生。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置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但是明确要求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成立的办公厅、研究室、法制工作室等工作机构,都是这一法律精神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法定性是人大组织的一个显在特征。第四,权威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享有崇高的权威。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都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极大的权威。权威性是人大组织相对于其他国家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大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凝结和反映着几十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人大组织建设由于受体制、文化观念和事物发展客观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遇到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规范,科学性原则体现不够 人大组织机构的设置经过不断调整已经逐步趋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以及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大组织结构体系,但是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机构名称不统一。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不仅各地之间在名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人大,其组织机构的名称也数次变化,缺乏稳定性。二是机构设置的数量不等。有的地方人大既设有专门委员会,又设有工作委员会,有的则只设有工作委员会,数量从1至8个不等。三是专业领域划分过宽。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表面上看,具有专业性,实际上涵盖的领域很广。如教科文卫委员会,涉及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完全按照这些领域来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四是职责范围交叉重叠。一些专业领域交叉或相关的委员会之间,如财经委员会与城建委员会之间等,在开展立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时,如果协调配合不够,就会在工作中产生扯皮推委现象,影响工作的效率。[!--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的有关规定过于模糊、原则,导致了在执行法律规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组织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结构与素质初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专职委员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人大工作的发展。但是,在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一是代表和委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代表和委员中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行使立法、监督等职权过程中,难以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偏高。大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从党政系统转过来的老同志,中青年委员很少,形不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老同志经验丰富,有能力,但年龄偏大,工作精力有限,影响人大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三是专职委员的比例较低。近几届来,常委会专职委员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不足一半,不能满足常委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四代表的数量偏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有300多万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代表数量过多,不便于经常开展活动,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也受到很大影响。五是领导干部代表过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由于工作繁忙,很难保证参加代表活动的时间,影响代表职责的履行和代表作用的发挥。由于有些代表既是执行机关的领导,又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其双重身份带来了监督工作中的矛盾。六是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偏少。在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但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少,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大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制度创新不足,组织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 人大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都是依据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具有法定的职权与权威。从法律上和理论上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在本级国家机关系统中居于最上的位置,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受权力机关的支配、监督与制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掌握和使用着具体、直接的权力,因而容易造成执行权超越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和决定权之上,或变成游离于立法权和决定权之外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这种状况在人大组织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彻底改变,进而在事实上降低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与权威。就主要之点说,一是立法机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很大部分都由政府方面提出并草拟,常委会经过审议予以搁置或否决的例子不多。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律案实行提前介入,但对内容综合把关的能力与水平也还不能满足人大立法工作的需要。立法权是省级以上权力机关最重要的权力,立法主导性不强是对权力机关法律地位与权威的最大挑战。二是关键性或者说实质性的监督机构缺失。监督权是权力机关的又一项主要职权,人大的监督权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权威,使用好这项职权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人大权威的认同,也是保证国家公共权力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的根本性举措之一。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不仅是因为缺少一部专门规范、指导监督工作的监督法,而且也是由于一些实质性监督组织机构的缺失。比如宪法监督机构、预算监督机构的设立以及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成等。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也证明,权力只有与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与发挥。[!--empirenews.page--]健全和完善人大组织体系的思路与任务重点 人大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给人大工作和人大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大组织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入手,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与办法,使人大组织体系更好地顺应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充分认识人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人大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人大组织制度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对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失去了抗击风险的应有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人大组织建设伴随这一进程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人大组织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和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不仅对于人大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大的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整个政治系统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对策。进一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改革、发展、完善为主题,以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为标准,坚持人大组织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有利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大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的发展,巩固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提升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文明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大组织制度的潜能。
(二)加大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人大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人大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人大工作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形成一批理论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加快实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向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转变。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以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大组织制度。这是人大组织建设和人大工作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大组织制度创新大体包括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和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其中,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次要的、从属的方面。就目前人大组织体系的现状而言,要着重强调从两个方面加强人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empirenews.page--]第一,要加强全局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是以前不具备的,具有创制性;同时又不是零碎、局部的,具有宏观性与根本性。如设立宪法监督机构和预算监督机构的问题、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制的问题等,都是人大组织制度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政治决策和举措。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关于健全人大机关工作和机构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有些同志建议全国人大增设宪法委员会。此后,尤其是党上一页[1][2][3]下一页 的十五大以后,专家学者和人大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以及建立预算监督体制问题都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实行会期制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第二,要加强局部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不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只是一些单项性的或部分法律规范的创设。它一般通过对过去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达到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也有的是在制定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时,附带创设一项有关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立法法对地方人大设立法制委员会的规定,以及地方人大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关于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增设或对原有组织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地方人大无权创设国家职权范围内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法律制度,局部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在地方人大的组织制度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三)正确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科学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研究解决人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需要做长期艰巨的努力和精心筹划。在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权衡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轻重主次,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锲而不舍地逐步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当前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人的因素来说,归结到一点就是组织成员的数量与素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方面,要在科学测算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人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建立在合适人数基础上的专职化是提高代表和委员素质的治本之策,其他途径如优化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扩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数、改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方式、加强对代表的培训等,只有与合适人数的代表与委员专职制这一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代表和委员的人数经科学确定以后,除非发生重大人口变动,否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从长远的眼光看,还需要研究考虑最终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并轨合一,以彻底避免代表和委员专职化以后,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必要的法律地位差异甚至冲突。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培养一支面向未来,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和科学精神,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人员编制适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战略和能力战略。在与党政部门取得一致的基础上,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竞争上岗、招考招录、改善待遇等多种方式,为人大机关干部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地方人大要重点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坚实的组织条件。
第五篇: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充分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广阔背景的网络时代,形成了与已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征。“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存和思维方式。今天,以“CNN”、“时代华纳”、“美国在线”为代表的意识形态“软力量”,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在世界各国泛滥,以至于法、德等西方国家都在呼吁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性,日本则惊呼自己有可能沦为美国的“信息殖民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意识形态武器;同时,网络自由主义者推崇的政治观念是削弱政府职能,使社会文化“分裂化”;而敌对势力则将网络为作为攻击党和政府,抗衡以至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子大字报”。这些都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传播时代,要对抗西方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渗透,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网络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为载体的先进文化,才能与西方的网络文化和意识形态相抗衡,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在限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的民主意识的影响,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使政治参与越来越具有广泛性。今后应该进一步利用“网络民主”的形式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完善民主政治体制。
二、网络时代与我国新闻传播
通过互联网信息左右全球新闻报道,从而影响全球舆论,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的软力量战略和全球新闻传播网络中,中国被视为有异于美国文明的国家。这张网络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并对日渐融进全球体系的中国构成极大的挑战。中国必须强化自己的软力量,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
我们要主动利用全球性媒体,设置中国的议程,勇敢、智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对民主、人权的理解和主张,尤其是实践中的成果和进展。我们要设法牵着西方媒体的鼻子走,而不是受他们牵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四通八达,英语主导的新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以党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要通过增加一手信息和信息源多样化等,打破国内商业化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突出的西方议程和西方声音,提高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特别是让广大受众听到中国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
同时,要注意宣传话语的改革。中国的国际政治传播,面对的是全球受众。沿用了几十年的政治话语风格和表达形式应当作必要的调整。一个国家的政治传播所沿用的政治话语体系,直接影响到接受者对一国政治传播乃至政治制度、政治氛围的了解和看法,直接决定软力量的说服力。政治话语体系的变革,并不意味着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发生变化,变化更多的是在表述形式和风格层面上展开。这一变革,决不是搬用西方的政治话语,而是努力使中国的政治话语既坚持中国特色,又巧妙地相融于全球潮流,与时俱进。
利用新闻传播来扩张软力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是成功进行这项工程的关键。除了中国的政府官员要具备现代传媒素养和专门技能外,特别需要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能够成功策划新闻议程、帮助政府和国家设计媒体形象和政治形象的新闻战略家。第二类是职业化、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第三类是学者智囊型人才。为了加速这三类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国际传播专业的建设;同时,应当下大功夫提高政府官员的国际传播意识与现代传媒素养。
三、完善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的一系列新的特征使得审查制度的完善和执行遇到许多新问题。一是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与审查行为有限的矛盾。二是由于网上私人空间与公众空间的模糊边界使制定审查范围和方式都相当棘手。三是互联网的多媒体特征不能简单移植传统单一媒体的审查制度和方法;四是互联网“条条道路通罗马”的传播特征,允许用户在一个路径受阻时可以通过另一个链接变更传播路径,而这种结构大大地增加了审查的难度。五是为了减少互联网络系统彻底崩溃的可能性,采用了离散结构,没有一个国际性的中央控制设备或中心,使得管理异常松散,而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也是莫衷一是,要想统一难上加难。六是技术发展与立法滞后的矛盾,网络的发展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法律的修订很难同步,而按照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惯例,立法总是滞后。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可采取如下对策。
1.要充分认识现存的网络审查制度落后于网络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网络审查制度方面大胆改革,积极推进。
2.在发展和管理的一对矛盾中,发展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网络审查制度的建立要给网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国情的网络内容审查制度。
3.鉴于网络还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网络内容审查的相关法律可以建立在行政法规这一层次上。建立网络内容审查的相关法律必须对审查机构、审查程序、处罚措施等等做出规定,同时也要考虑审查人员的“责、权、利”,对他们的审查行为做出规范。
4.我国网络内容审查的对象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商业、个人、网络设施安全的内容;审查应分为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两个阶段。事前审查的方式主要是屏蔽有害信息和限制用户的访问,事后审查的方式主要是删除那些由审查人员发现的或被用户揭发、控诉的不良信息。用户如果诉诸法律手段,还要对这些行为依法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网络内容审查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家庭的网络信息相对于面向公司或企业的信息来说审查应更为严格;面向未成年人的信息内容比面向成年人的内容审查应更为严格;面向公众的内容比面向私人的内容审查应更严格;用于娱乐的内容比用于教育的内容审查应更严格;涉及国家安全的比用于其它商业或非商业用途的内容审查应更严格。
6.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需要通过行业自律机制与用户自律来得到必要补充。行业自律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业公约等来促进企业间良性的市场竞争,而个人自律则主要从道德教育的方式入手。同时设置相关部门便于用户在发现不良信息时可以进行投诉,防止不良影响的扩散。
7.网络内容审查制度需要网络内容审查技术作为实施的必要保障,技术上的缺陷容易导致网络内容审查的不合理。为完善网络审查制度,审查技术的发展也是重要一环。在当前,要特别注意在国际范围内的网络审查技术的发展和协同配合,努力在虚拟空间的自由原则和人类文明的行为规范中找到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