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教师的苦恼3
青年教师的困惑与苦恼
唐冶小学 张帅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将教师的使命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那如何当一名称职的教师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站在小学的讲台上快半年了,我不敢说我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我敢说我是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我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我是一个为我的学生怎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考虑的教师。我受过高等教育,我有研究生学历,虽然我只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教书,但我知道教育无小事,我要认真工作,要有所价值。可是,今天,我想说一说我的苦恼与困惑。
一、工作面
1、作为年轻教师,总觉得自己能力非常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总觉得堂堂一个研究生生怎么可能教不会小学生。但是教育与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有思维、有创造力、有个性的实体,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模板去搞流水线的培养方式。所以简单从教必然会摔跟斗。我们学校狠抓教研其原因就在这里,教育教学可供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年轻教师必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逐步丰富自身的脑袋,形成一整套适合自身又能产生效益的教 学经验。而我在此方面几乎都还是空空如也。
新课改的到来引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惑,课堂教学的硬功夫的探索„„ 这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有一个虚心的求学态度,我们的教学教研开展得越深入,我们就越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现今社会靠以前的老本去撑一辈子是很不现实的了,年青教师们就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地将自身所学大胆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带有理性、科学性、效益性的方法,加以发扬,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收获教育教学的硕果。另外教师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性的职业,具有开放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被持久雇佣的可能性,才能有职业的安全感。一句话:为了适应社会,你就必须不断学习,有意识终身修养自己。否则你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2、我们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迎来了我们的第一批学生,心中那份神圣感和勃勃豪情狂涨泛滥,恨不得一下子把百余名学生个个教成天才,恨不得把自身的所学一夜间全教给学生,于是在课堂上语速飞快,板书三大板再加三小板,作业一布置就是练习册20页。一阵下来,学生大吐苦水,牢骚不断,在背后偷着骂我们发泄,见到老师像是见到了要债的,躲得远远的。后来,我细心地去观察当时和我同带一个毕业班的老教师宋老师,发现他根本不是这样上课的,他注重精讲精练,逐个击破,狠抓落实,决不全面狂轰滥炸。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教学目标不强,重点难点辨析不清,知识跨度太大,在教学上只注重将我所想讲的火山爆
发式地喷给学生,却从未考虑过学生是否能接受,而老教师想的是45分下来学生得到了多少,是将知识一点一点的滴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慢慢消化。
3、常听有人说,老师有什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啊!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老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看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老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老师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还有一些教育人士说,人家外国教师的工作量要比中国教师大多了,但他们却忘了,人家外国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我们中国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无论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真不知何时能写下来。
老师工作的繁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繁重的作业,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多数都在搞大量的机械作业,领导逼着留作业,家长逼着看作业,老师两头受气的在批改作业里非常疲劳。二是名目繁多的考试,因为现在的考试是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办法,因此,加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加强考试,于是各种花样繁多的考试粉墨登场,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场,看卷,着实忙。三是复杂的学生问题,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孩子的思想十分复杂,这就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太多的艰难,面对社会众多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要求老师一个解决,老师搜肠刮肚,心里劳累,不言而喻。
老师工作的繁重更多的是体现在下课后,心理的沉重负担上,这种工作的无形延续让老师全天侯工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备的。这种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但自己又说不得。因为,你一说累,就会有许多人反驳,农民会说,你能比我们挖土挥汗辛苦?工人会说,你能比我们机器隆隆辛苦?商人会说,你能比我们风险奔波辛苦?有苦不能说,只能埋在心中。
我们的社会给教师带上了太多的高帽子,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辛勤的园丁啊,吐丝的春蚕啦,泪干的蜡烛啊等等,但是这么多高高的帽子,帽子下生活的教师状况是不是其乐融融呢?
再来看看是社会是如何对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的。任何一个职业群体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小丑出现,但是,我们只要严格处罚就是了,但对于教师群体中出现的这类人,媒体却要大书特写,大棒猛砸,很有杀鸡给猴看的味道,这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已经完全被这几个跳梁小丑抹杀了,高帽子下的老师只剩下哭泣;“辛勤的园丁”多么好的称谓,但这好的背后却是汗水和泪水,老师做着社会上最基础培育人才的工作,但待遇却不好说,即使这样,还要拖欠,无怪乎,人们不愿意做老师,谁愿意做付出辛苦,而报酬很少的工作啊;“吐丝的春蚕”和“泪干的蜡烛”实在可怜,吐丝者为人类做出了精美的贡献,最后却死了,这就是老师的命运?蜡烛为人们贡献了光明,自己却流泪一生,这就是老师的前途?难道老师就不能要求得到回报吗?
暂且摘下这些美丽的高帽子吧,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请不要拿少数人的理想任务去衡量大多数人,因为任何一个事业不是少数几个人支撑起来的,他还需要普通的人共同支撑。否则,高帽子下面就是一把辛酸之泪。
4、在非常实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不仅仅学生是受害者,老师也是深其害的,应试教育实际上对老师是一种夺命的机械游戏。各级领导要看学校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了,一好百好,即使你有丑,也可忽略不计,一好遮百丑,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就有了许多不得不做的夺命游戏。
题海战术,夺取教师的兴趣之命。在题海战术下,学生在题海里痛苦的游弋,老师必然在题海里筋疲力尽的笔耕,娱乐啊,兴趣啊,早已经气息奄奄了;考试战术,夺取教师的创新之命。现在学校的考试名目繁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自不必说,现在又多了个日益被人认可的月考,据说,有的地方还要有计划的推出周考,另外,还有单元考,小节考,尖子考,等等,考考是老师的法宝,现在的考试不仅是法宝,而且是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了,在考试战术里,老师出题、看题,头昏脑涨,那里还研究什么创新教法,在考试面前老师没有精力创新;重点战术,夺取老师的全面发展的生命。现在有重点学校,重点班级,重点学生,这些是教师将来得高分的基础,然而,老师的成长主要是在教育后进生中成长的,没有在后进生的教育中有所创造的教师必然不能全面发展的教师。时间战术,掠夺教师的健康之命。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被逼迫着在时间上大打疲劳战,双修日没有了,假期变瘦了,教师用身体和时间打仗,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
在应试教育面前,教师无可奈何,在夺命的机械游戏中,欲哭无泪。
5、每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曾经有一番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许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对事业前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无奈的工作着。
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遥远,在学校里并非你的业务水平高就能走上领导岗位,于是,这些人,有的向社会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更多的是变的冷漠甚至于消极反抗了。他们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教育之梦距离太大了,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旋转,否则就会遭受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乌托邦,回到可怜的现实中,为了生存麻木而机械的重复前人的劳碌,于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的工作着。
当然也有少数辉煌灿烂的人物,但他们的机遇,他们的环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而且,我也一向认为不用那少数人成功的例子,去衡量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不需要那这些特殊的例子来要求我们,我们想说的是,我们的教育机制,教育氛围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要让我们教师如此无奈的在平淡中工作,难道我们不需要激情烈火的点燃吗?
我们不愿意在平淡中无奈的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阳光灿烂,生机勃勃,我们不愿意在灰色中流泪生活。
6.作为年轻教师除了要交流思想和分享见解以改进其教育实践外,还应参与诸如课组、级组等团队活动,一起备课和教学,在新课改中,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已经成为这场课改成败的关键,一名优秀教师就是一名善于与同事分享信息、善于与同事合作的教师。除了协作以外教师还应当不断地反思,好的教师总是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满足现状,不断探询新的方法。例如每上一节课,就来一次反馈,吸取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这项工作理应长期坚持,每走过一步就回顾一步,步步高升,才能获得不断的成功。
二、学生面
1、刚开始给学生上课那会,我急于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老师的风范。于是口才练得 “咣咣”的,板书“五颜六色”的,练习“七道弯八道拐”,出
试卷老让学生“一脚踩空掉进陷阱”。等到中段检测,才知道自己所带的班级学得极不扎实,于是急忙去听老教师的课,发现老教师上课,可以一节课不讲一句幽默,一节课不带一丝笑容,但讲到知识要点时,全班静悄悄的,都在听老师那种深入浅出、别有一种意境的解题思路,一节课下来,学生内心充实,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比而言,自己上课就有些“花拳绣腿走江湖”。而老教师们从不做表面文章,重难点处尽显英雄本色,让我们这些后生们大为汗颜。
2、我们都认为“做人”比“分数”重要多了,但一碰到实际问题——学生要升学,我们又陷入了矛盾,因为现实中,没有多少老师能将两者完美结合并各出成就的。如果两者不可兼得,那么应取其为先,取其为重呢?当碰到学生的无礼时想到了“做人”的重要,当统考“质量分析”时想到的是“分数”的重要,当开“德育研讨会”时,觉得学校工作应该以人为本,当开“教学研讨会”时,又在想各种招术提高成绩,这样一架天平,怎样摆弄也不平衡。有时真觉得培养人的工作难得不知从何入手。
3、学生中总会有个别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违纪违规的。于是课后就和他们谈理想,谈目标,谈人生,谈着谈着甚至将自己都感动了。可是话过不久,学生的劣迹又重现,真是野火烧不尽,这时年青气盛的我们就会怒不可遏,在心中念叨着一定要给他点眼色瞧瞧,于是上课时就多了一个站着的身影,办公桌上就会时不时多一份“学生检查”,在我们的压力下他就不得不“重做作业”,后来发现,学生上课头低得可怜,见到老师眼神马上瞟向另一边„„我想啊,学生为什么这样怕我们?因为我们在用情和用法时,两者尺度的把握不准确啊。
总之,从非职业化的学生转变成一个职业化的社会劳动者,其间,理想和现实的剧烈矛盾不断冲击我年轻的理想化心态。从矛盾到磨合,从磨合到适应,从适应到发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就在这一系列的困惑中慢慢成长。
当然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毋庸置疑,我们也是幸福的。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教师的幸福;掌握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的幸福;报刊、杂志和网站上刊登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是我们教师的幸福;自己的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奖励,是我们教师的幸福;所带班级被评上优秀班级,是我们教师的幸福;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是我们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我们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我们教师的幸福……因此,我要说,学生是我们教师幸福的源泉,学校就是我们教师幸福的摇篮。好好享受我们的幸福吧!只要我们勤于思索、不畏艰难、善于学习、不断反思、甘于清苦、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正确面对一切困难和苦恼,就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7、
第二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三篇:《苦恼》读后感
读了契柯夫的《苦恼》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的凄惨。《苦恼》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现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几批乘客,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因为人们嫌他心不在焉。
夜深了,他回到大车店,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黑暗,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贫穷,没有依靠,生活凄惨。他们不能享受生活,每天为了生计奔波。他们生活艰难,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
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其实,不管在哪个社会,无论繁荣还是落后,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读了《苦恼》以后,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这些老人衣衫褴褛,驼着背,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终日在大街游荡。
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没有可卖钱的东西,有时尾随着行人,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包装袋。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也可能是残疾的,或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没有多少劳动力,所以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他们长期生活压抑,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
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着“少壮不努力”的悔恨。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他们找不到人诉苦,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慢下一步,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苦恼》中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
第四篇:《苦恼》教案
苦恼教案
一、作者简介
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英语: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草原》、《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等。契诃夫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独树一帜。
二、时代背景
《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笔,客观的描绘了这种社会现状,为不幸的人们抗争。
三、主题
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四、课文分析
1、说明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2、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3、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
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3、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
4、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
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
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这是小说一开始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这段描写一是细腻
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
第五篇:五好干部怎么当3
“五好干部怎么当”专题讨论发言材料
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这是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对新时期“好干部”的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五好干部”?在此。我谨从一名人社系统干部立场出发,交流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要当五好干部,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必须要有理想。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放到共产主义的大的背景当中去,并使之成为内心中的精神支柱,才能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在困难面前做到够百折不挠,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才能有为共产主义大目标奋斗的决心,有为这个事业献身的勇气。
要当五好干部,要有为民服务的觉悟,就必须要有道德的保障。一个人只有保持崇高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定位。只有把道德观树立在既热爱集体又热爱国家这一集体的基础上,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才能真正地做到为民服务,并且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要当五好干部,要有勤政务实的态度,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准。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文化要为实际工作
服务,而且应根据需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以更高的文化素质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真正做到勤政务实。用文化来武装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真正化成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真正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去开展工作。
要当五好干部,要敢于担当,要清正廉洁,就必须要做到严守纪律。只有做到心中有尺,时刻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为自己的作风把关,才能做到敢作敢当,胸有成竹,充满底气,才能在工作中形成自我的约束,让不正之风避而远之,从而做到廉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