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陪读妈妈故事引发的感慨
由陪读妈妈故事引发的感慨
2014年12月1日,央视4套晚间节目曾播出有关陪读妈妈的消息。节目一经央视播出,似乎发出某种信号,陪读妈妈,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特殊人群,遍及大江南北、远及海内外,因涉及千家万户,的的确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如何看待家长陪读这一社会现象?早已是仁智见仁智者见智。陪读妈妈们,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名校附近,为了儿女成才,甘愿付出人生的一切:宝贵的年华、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心爱的事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对陪读妈妈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深表同情和敬佩,但对此社会现象的蔓延和渲染,实难赞许和支持,更不敢恭维和苟同。
子女求学,妈妈陪读,特殊母爱,中国特产,实乃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奇观。人生一世,只为子女奔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难道人生价值仅止于此?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无须妄加评论。但心中总在困惑,今日为子女陪读撇家舍业,明日久卧病榻,子女能否为你舍弃一切?一片茫然!
对陪读妈妈现象,突发兴致,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故事,读后感慨颇多。
有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为陪读辞去了公职,在校园附近租房暂且蜗居。她每天除了悉心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之外,还要陪伴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做题,一起复习,真可谓尽职尽责,煞费苦心。倘若这位母亲的付出犹如竹篮打水,岂不是经受致命一击?陪读妈妈原本是专职太太也就罢了,身居何处也是相夫教子,但若属于职业女性,为陪读而丢弃工作和事业,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陪读妈妈并非中学专业教师,陪读高三学生备考,能否起到辅导作用?令人质疑!
我曾多年从事省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令教师难有喘息之机,铺天盖地的题海令任课教师都是只有招架之功。全国高考统考科目无论文理,大小有六个科目,样样精通,谈何容易?如若有人声称:高三课程科科都能辅导,不是自欺欺人,也是云山雾罩。别说一位教育外行的陪读妈妈,即使常年坚守在高考辅导第一线的在职教师,除对本学科教学可以说三道四,对其它学科也不敢指手画脚。高三毕业生在高考备考阶段,靠陪读妈妈辅导来提高学习成绩,可谓异想天开和自我安慰。
在中学校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最好的辅导者是自己的任课老师,最好的学习环境就是同学间相互切磋的学习氛围。明智的家长就该鼓励孩子多向任课教师请教,尊重老师,学会与教师沟通、探讨与交流。不要把所有教师想象得都那么势利和龌龊,有悖师德的教师败类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不管社会风气如何,由于职业的本能决定,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虚心请教持欢迎态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认真对待和解答。
家长如果绕过任课讲师,另请“高明”辅导,学生返回课堂无心听课、甚至干扰老师课堂正常教学,学生的懒散、傲慢和无礼,令任何教师都无法接纳和容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信任和尊重任课老师,及时接受老师的指教和点播,是提高学习成绩最有效的途径。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与自己同学交流,同学水平相近,思维相通,感情相投,彼此间相互开导只言片语,也许就会茅塞顿开。学生中高手云集,潜在能量不可低估,其解题的技巧、思维的敏捷,有时令任课教师都刮目相看,这更是陪读妈妈的能量所远远不能比及的。
希望越高,失望越大,辩证法的规律就是如此。
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智商高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意志能力等等,不能把教育的失败都归罪于学校和教师。父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孩子期望值不可过高,子女成才与否,看其造化,顺其自然。
家长陪读,早些年就有先例。我有一位老同学,对儿子寄予厚望,自认为孩子智商超群,非清华大学少年班莫属。若按部就班上学,怕误了孩子的前程,所以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在家自己教儿子读书,孩子小小年纪就学完了小学课程,初中、高中所有课程都由他一人执教辅导。至今我都十分诧异,那些中学理化的实验课他是如何向孩子讲解的?孩子14岁时首次参加高考,几年连考,高考总分始终未能达清华投档线。
如此这般陪读,对孩子到底是关爱还是摧残?孩子还能否有欢乐的童年?心灵将经历怎样的变态和扭曲?这就犹如修建一座与世隔绝的空中楼阁,端坐其内的孩童恍若隔世,不晓得教室、操场、班级是何物?更谈不上与人交往与合作,这台人为的做题机器又如何去应对复杂的社会?
作为父母,家庭教育应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能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自己未必是精英,何苦要求孩子一定是神童?!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遵循的特定规律,脱离实际的揠苗助长,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和付出沉重的代价。教育是学生经历的一个群体活动过程,要求学生与教师相互沟通,学生彼此间交流共融。学生只有在集体环境中接受教育,德、智、体全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孩子的人生路,道长长,路漫漫。
脚下之路,要靠孩子自己去行走,人生百味,要靠孩子自己去品尝。父母能陪孩子一时,但陪不了一世。为父母者,在孩子的人生路上不可能成为同路人,不要强行为子女涉及人生,至多充当一盏明灯,照点儿亮、帮点儿忙、支点儿招,仅此而已。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包办代替,很难培育孩子成才,这是无数失败父母曾尝试过的人生苦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孩子翅膀硬了,父母要早放飞,让儿女早日走出家庭的襁褓,及早独立,早日成才。
第二篇:由蚊子引发的故事
夜已深,房间里散着一股子热气,铮不掉,甩不脱。
男孩在挑灯夜战后昏昏欲睡,却又翻来覆去。
望饼充饥真是毫无裨益,我盘旋着,在蚊帐上方;我飞鸣着,在男孩周围;我敏感着,在璀璨之下。
终于,男孩还是睡着了。
刚才男孩为了凉快一些,将墙那边的蚊帐打开过,以吸墙之爽度。
“对,入口就在那儿!”
“真是没有事能逃得脱我锐利的眼光啊!”我挤到狭窄的墙边,单枪匹马地冲了进去。“哼,不如‘虎穴’,焉吸人血!”
“啊!”男孩一动,吓得我又飞了出去。
看到男孩还在熟睡中,我心里不禁暗骂自己:“吸人血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我径直再入,直接飞到男孩身上,竟忘了礼仪性地拿起刀叉而直接吃了!唉,真是受不了自己啊!
我左吸,右吸,上吸,下吸,前吸,后吸,吸完再吸……
要知道,我三天没吃饭了呢。
不知不觉到了凌晨。
我打着饱嗝在空中转悠,寻思着打包几份,带给几位兄弟们尝尝。
“啪!”
!我一惊,快速向出口飞去。
男孩抢先了一步,啊!出口被堵上了!
“不怕”,我看过许多有关人蚊大战的电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杀过的蚊子”、“让蚊子飞”、“非蚊勿打”等,正好来个实战演练。
我摆开架式,用凶猛的眼神盯着男孩看。
男孩向左看了看,飞速拉开蚊帐,出去了,又拉上蚊帐,整个过程不到三秒!我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讶然惊恐间忽然忆起了一句话:“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不会这么绝吧!
还好,男孩打开了台灯,继而又开了电灯,最后拿着久量折叠灯在蚊帐边转悠了起来。
也不过如此罢了嘛。
我瞎飞乱撞地在素帐中飞鸣,迎光飞鸣,我感觉自己恍若在仙境中一般;我感觉自己仿佛化成了一只白色的蝶,在天堂般的圣地舞蹈着;我感觉自己此刻已停在一朵艳丽的鲜花上,不能自己,我感觉……
“啪!”“啊!”
我惊醒了,他用书撕碎了我的美梦,他用手阻灭了我的幻想!
可阻在我面前的终究还是一道网。
“哈哈”我笑着,仰天大笑着。“今日是必死了吗?命中注定了吗?哈哈……”
我停在账上,思索着自己的人生:
我曾有过一个梦想,那就是转世后成为仙境中的蝶,不用再居安思危地吸血度日,不用在惶惶恐恐中躲闪终生,只为采到那百花丛中最美丽的花儿的粉,只为了让我那华丽的影和优柔的舞在人们的赞声中永不老去!
我马上就会实现这个梦了,又怎么不开心呢……
“啪”,我应声倒下,像落在花丛草地上一般。
男孩舒心的笑了。
我殷红的血迹印在了纯洁的账上,如一轮朝阳那般闪亮……
我亦舒心的笑了……
后记:梦想是什么?它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执着!它会让你在漫长等待中依然坚守;它会让你在死亡来临时全然不顾;它会让蚊在今后长路中破茧化蝶。梦想力之大,一蚊足见矣。愿天下有梦者事皆成!
第三篇:由一堂作文课引发的关于家庭教育多的感慨
今天下午,由我制定题目,在两个班进行了一堂作文课,而就是这堂课,让我感触颇多,现摘记于此,聊以记录自己假期的点滴作文课素来是孩子们最头疼的课,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中午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最后,为三年级定登题目为<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而四年级为半命题作文<未来的____>,再加上自己的引导,事实证明,确实有效,最令我欣喜的是,这堂课,是我去了以后第一次所有的孩子都交上的,开心...但在批阅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堂作文课,更是一堂家庭教育的生动映射,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着实令我感慨颇多.学生小源,不是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说实话,从心底里不喜欢他,且不说每天调皮不遵守纪律,就是从他进来上课开始,每天都不写作业,每天有理由.其实我一开始都想不通,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来上辅导班呢?看了作文后才终于明白.作文只有一张纸的篇幅,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发自内心的,但我看完后却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上半张阐述了来这里的原因以及爸爸与孩子间的互相承诺,即,来上辅导班,考好成绩,就买电脑,拉网线.而下半张纸就是满满的买电脑后要下载的好些我连听都没有听过的网络游戏名字,汗颜啊!首先,这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好成绩的心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方法就不值得提倡了.用利诱,尤其是网络来诱惑,是万万不可取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只是为了可以玩游戏而“学习”,那真正的效果又能有多少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都摆不正位置,那剩下的,再怎么努力都是枉然吧...学生小孝,性格有点怪,平日里不开朗,也不很让人省心,犯错误后会出来受罚,却不过一会儿又会再犯,教导也没用,学习基础不太好,总期待别人不求回报的帮助,却一点都不愿意付出.我时常在想,这样的性格,又是源于什么呢?看了作文,也才算明白.作文不长,通篇反反复复都在重复一句话,“爸爸你出去干活吧,一定要出去干活,干多久都没有关系,让妈妈在家休息一下,陪着我.”显而易见,这个孩子,爱妈妈,却不爱爸爸,妈妈比较辛苦,孩子比较心疼妈妈,而这又恰恰反映出了这个家庭的不协调,不公平----一个不负责人的爸爸.试想,这样的家庭,又如何教导的出优秀孩子呢?为孩子痛心...学生小琪,平日默不作声,一直比较自卑,我开导过好多次,才有所起色.英语默写,从零分,到十几分,再到三十几,到及格...说不为她开心是假的,在她的作文里,写的是未来的生活,令我很惊讶的是,这个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居然处处是生活中的细小的钱的问题,孩子的心很细,从早餐到乘车到买小孩子喜欢的东西,需要多少钱,一一列举,且都是以很低的价格.说实话,这些,我都没有想过.不言而喻,女孩家的生活条件一定不是很好,否则,也不可能这么早就了解生活的艰辛.一个十岁的孩子,在依然需要童真与梦的年龄,却过早的就接受这些,虽然在社会上要知道这些是必然的,但如此小的年纪就接受这些,将钱看得如此之重,真的很让人心疼.我不敢说孩子的父母在家里是不是经常对孩子算计钱,但是,都说女孩要富养(不是溺爱),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家庭可以不是很富,但至少,不能太委屈孩子,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不应该金钱为大.每个女孩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公主,应该有自己的骄傲.过早接触这些,只会让孩子的金钱观扭曲,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未来发展,没有好处...多希望现在的父母,能多多注重孩子的教育...
第四篇:妈妈的陪读感言
妈妈的陪读感言
从孩子一生下来,我们作为妈妈的就一直陪在孩子身边陪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我觉得真的快赶不上时代的潮流了,看着很多人给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的,说实在的,咱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吧,不是有句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经过别人介绍我来到了晓雯音乐,听到了老板的介绍真的觉得不错,所以就给孩子报名了,从2011年暑假开始我就一直陪着孩子学琴,孩子学的还行吧,一般情况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其实主要是我的心态不好,觉得学琴吧也不是上学,学的好坏无所谓,也不是经常带孩子去练琴,加上她刚上一年级下午放学后回来就写作业,写的太慢了,等吃完饭后就差不多好睡觉了,就没时间练琴了,所以在她班里她的成绩很差,每次陪着上课,看到别人的孩子得分都比俺闺女高,我都觉得丢人,恨不得立刻揍他一顿,后来我慢慢的就想改变他,也改变一下我的不端正的态度,今年我给她买上了电子琴,没时间去学校我们就在家里练琴,下午下课回来后我就让她快点写作业,她写作业我就练琴,她就能听见,还能听出我哪里弹错了,背过了曲子弹的就容易多了。
我老认为我的孩子笨,在她班里他是成绩最差的,其实我错了,她很聪明,一首曲子她从上课到回家练个三遍两遍就能背过曲子,可是我就不行,从这个上看来他不是不聪明,主要是练习的少了,于是我就下决心陪孩子一起练琴,孩子没事玩的时候我就练琴,她不练我练,我一练琴孩子就说我笨,她就非要练,这样她才慢慢能在家练几遍了,但还是练的不够以后我们会继续加油练习的,争取不在班里做个最后了。
再就是 要说的是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这点特别让我佩服,其实我们大家都有同感,孩子学不好我们都会生气,都忍不住要责骂她甚至打她,但晓雯音乐 的老师从来就不训孩子,一开始我觉得她们其实是为了赚钱才不敢责骂孩子,再说还守着家长们呢,其实并不是我想的你们回事,任课老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孩子们从来没有过教训,体罚,瞧不起等,从来都是鼓励,对于孩子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老师一边指出错误的地方,同时也用持之以恒的鼓励温暖着孩子的心,增强着我们家长的信心。
来到了晓雯音乐学校,犹如来到了一个温暖热闹的大家庭,在这里孩子们开心的学习,玩乐,成长,丰富的业余活动又增强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了孩子活泼大方的性格。
到了现在,孩子越来越喜欢上晓雯音乐学校了,经常是来了就不愿意走。听着他叮叮咚咚敲击键盘的音乐声,我感到无比欣慰,高兴之余也感谢晓雯音乐学校,作为孩子音乐的启蒙人,音乐路上的带路人,也许你们所做出的努力,所付出的劳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谢谢晓雯音乐的老师们,是你们带领着孩子们走进音乐殿堂的,是你们带给我们快乐的音乐,让孩子有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去处,谢谢老师们,以后我一定还会继续陪着孩子学习的,让她能学一门爱一门精一门,做个优雅的女人。
学生:逄茜茜家长:毕彦玲
第五篇:一位陪读妈妈的感悟
一位陪读妈妈的感悟:?华人圈的功利教育如此残酷
美国高中留学 2016-07-20 07:00:18 阅读(21299)评论(5)
华人爱攀比,攀比除了财富的较量,就是孩子的出息。这个出息不是一个孩子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而是放在华人价值尺度下统一的衡量标准:成绩、名校、职业和挣钱的能力。
对他的学习,我从强行安排,改变为交换学习体验之后的建议;对他的选择,即便我有歧义,更多是利弊分析,而不再是简单粗暴地阻挠执行。我渐渐适应着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平等协商,而不是安排和命令。
孩子进入大学后,我选择了回归。我知道我的经验、说教覆盖不了他人生必须经历的磨练,没有体验,没有挫折,没有困顿他就不会真正成长。
.......................................在加拿大,12年级的毕业典礼堪称隆重,高中教育的完成就好像是孩子的成人认证。毕业生除了在照相馆拍摄各种讲究如婚纱照的系列照片,再下来就是毕业典礼这一天了。
这天早上,身形健硕、身高180厘米的儿子穿着黑袍红领的毕业礼服开车带着我,驾轻就熟、自信满满地来到温哥华市中心的一个著名剧院。典礼之前,孩子们在剧院外自愿组合拍照合影。当他拉着一个女孩大大方方站在我镜头前,看着他们笑意盈盈,心里竟是莫名的感动,为他的成长?为他稚嫩的爱情?还是为他的陶醉与幸福?莫可名状,难以言表。
按照姓名排序,他第二个走上台接受校长颁发毕业证书,接受他的某项奖学金,同时主持老师宣读一段他的感言。他感谢温哥华六年学业中妈妈的陪伴,感谢女友让他收获了爱情。镜头外的舞台在我的视线里开始模糊,掌声中孩子笑靥如花,我泪如雨下„„
一、为期六年的艰难远行
六年前当我带着个头才及我耳垂的他从北京出发时,我并不曾想到过此时此刻的场景。那时候,我只是清楚地知道,这将是一场为期六年的艰难远行。带着一个12岁的懵懂少年和他的美好向往,我们在11个小时的飞行之后来到温哥华这片陌生的土地。他六岁就进入国内某著名培训机构学习英语,但在温哥华教育局语言测试后仍然要读一年的ESL,还有很多课不能选。尽管这个只知道雀跃的少年根本不识愁滋味,但我心里清楚,各种挑战将纷至沓来。
果不其然,入学刚刚三天,他就被学校一位老师留下来单独进行了一场反纳粹教育。以他当时的英语水平,他基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但那位老师的疾声厉色让他有点胆战心惊。细问之下才知道,他给一个中国孩子写“一言九鼎”的“鼎”,然后就开始把“鼎”字下半段不停加粗涂抹,让老师误以为他在饶有兴致地画纳粹的符号,他也解释不清,于是老师立刻把这个刚来的中国孩子当成了危险分子。
我知道西方人对纳粹的敏感,但这件事上着实有点“过敏”。初来乍到,我的语言也生涩艰难。所幸温哥华教育局有专门的安顿员,负责各个学校新来的孩子的融入与沟通问题。当时立即约见安顿员,一位斯文和蔼的香港的女士,耐心听完解释,帮我约见了班主任,澄清了事实,让那位大惊小怪的老师给孩子道了歉。
为了安抚孩子,这位安顿员和孩子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问起孩子的爱好,卸下包袱的孩子和她滔滔不绝聊起了NBA篮球。安顿员特地找到体育老师,在7年级温哥华小学的最后一年里把一个初来乍到的孩子安排进了校篮球队。在北美,学校篮球队的成员远比数学学霸更让孩子们瞩目和羡慕。几场校际比赛之后,场场都能上场露脸的孩子建立起了他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第一份自信。
二、华人圈子里的功利教育
8年级开始进入为期5年的中学学习,我们渐渐被温哥华当地华人圈子里功利教育的氛围裹挟,在迷失与探索中艰难前行。各种课外补习广告铺天盖地,他们不停地告诉你温哥华的公立教育有多提不起劲,不补习,孩子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运;关于常春藤名校申请的讲座天天进行,他们描摹着进入名校的辉煌和华尔街精英的成功气场,同时拎出温哥华某个哈佛男孩、耶鲁女孩的故事来做励志楷模,把听讲座的家长和孩子都推上人生的巅峰,俯瞰来路如坦途,然后打了鸡血一样报各种补习班,或者一纸合同把孩子教育打包给这些机构,让本来就恨不得拿钱摆平一切的中国父母自此可以坐等成果。
就连一些金融机构都推出系列服务,只要购买他们一定数额的理财类产品,他们便可以拍着胸脯把你的孩子包装申请进名校,把孩子的未来紧紧和父母既盼出人头地又盼发财致富的梦想捆绑在一起。至于包装进名校之后呢?北美本科难读,名校更是“压力山大”,但他们不负责后半段产品,读不下来辍学那是你的问题。
在华人的圈子里,在各家太太的客厅或餐桌上,永远相互之间交换的都是课外补习班与如何进入名校的信息。还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传说中都成了神话里面面俱到的学霸,相形之下仿佛唯有自家熊孩子是恨铁不成钢的学渣。华人爱攀比,攀比除了财富的较量,就是孩子的出息。这个出息不是一个孩子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而是放在华人价值尺度下统一的衡量标准:成绩、名校、职业和挣钱的能力。
就是奔着陪读而来的我,又如何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更何况,我扔了工作,整个家分作两地,超常规的付出,即便不说,心里又何尝没有回报的诉求?所有这些,无需言语,各种情绪和行为都传递着我的焦虑和孩子感受到的无形压力。补习、补习、补习,仿佛汤药一般给孩子灌下去;各种目标和预期,他的努力仿佛永远都望尘莫及。我用完美的标准衡量着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几乎没有给他的成长留出可以犯错、可以彷徨、可以迷茫的空间。压力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爆发,于是他的青春期叛逆来得异常猛烈。
那段时间堪称刀光剑影、飞沙走石,仿佛孙悟空保着唐僧西天取经,我天天降妖伏魔,铲奸除恶。孙悟空竭尽全力,唐僧还三天两头念紧箍咒不领情。9次旷课被体育老师投诉、洛杉矶演出时老师半夜打电话告状、把一个快退休的乐队老师气得摔门走人、一个同学的妈妈把谎称学习却在游戏厅的他们抓个现行„„
他的叛逆几乎摧毁了我对于孩子培养的全部信念,让我对带他出国的决定后悔不已,也让他和我的冲突愈演愈烈。一度,我甚至怀疑我们母子之间的情分到了头,恨不得丢下他转身就走。
三、松开手里那根以为能驾驭他的缰绳
在他叛逆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放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或者幻想,不再用我的理想为他设定目标,也不再把我所有的注意力捆绑在他身上。他读高中,我就报名去读成人高中,学着和他一样的高中social(社会学)和英文阅读与写作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所遇到的障碍让我渐渐学会用理解和懂得体谅他克服困难的不易,体谅完全不同教育体系中他需要的调整时间和过程。
随后,我开始在college选修课程,先他一步体验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占据对他指手画脚的制高点,而是希望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让我更明白一些北美教育体系中成长的孩子。高中和college的学习占满了我除家务以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我也松开手里那根以为能驾驭他的缰绳,让他信马由缰地跑了一段之后,他开始停下来思考并改变。
对他的学习,我从强行安排,改变为交换学习体验之后的建议;对他的选择,即便我有歧义,更多是利弊分析,而不再是简单粗暴地阻挠执行。我渐渐适应着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平等协商,而不是安排和命令。这种角色的调整几乎伴随着6年陪读的全部岁月,因为我必须面对每一天他的成长和变化。
后来当他进入高年级开始做义工,并给校长当助理,他负责管理着学校两千多个学生的储物柜,包括密码在内,一年中的零差错率让他的诚信得到了校长的褒奖。他还选择在一家慈善机构的二手商店做导购和收银员,在那里,他看到了温哥华这个奢华社会很多人真实的生存状况。那些在二手商店购物的人们,他们的平凡喜乐打动着他,也感染着他,他说看顾客淘到一件喜欢的商品他也无比欢欣。
孩子在各种社会机构里实习,让我渐渐感受到北美高中教育的宽广,它提供给孩子的是成长的丰富体验,宗旨是培养合格公民,而不是孤注一掷地和分数与成绩较劲。对他们来说,大学不是一个通过冲刺来完成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奔跑。
但在各种和社会近距离的接触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孩子对于责任有了担当,对于人生有了思考。在一篇大学申请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当年妈妈把我赶进游泳池,是希望我拿冠军。(是的,我希望他游泳拿名次,成为他申请大学的加分项。)当我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真的开始渐渐喜欢上游泳时,却失望地发现,我根本与大奖无缘,我从来没有站到过大赛领奖台上。数年之后,在放弃和坚持之间,我选择去学习救生和当教练,并考下了所有证书。我在游泳池中帮助别人的过程里体会到这项我真诚热爱的运动带给我的收获和快乐。”
四、这不是一场投资,全在一段经历,一段感受
今年3月,他陆续收到大学offer, 其中包括他理想的大学和专业。至此,我的陪读岁月也可以画上句号。
六年,纸面上弹指一挥间,但其间的岁月是2000多个日子累加起来的烦恼、困顿、挫折和喜悦。孩子的成长历尽百转千回,自己的调整几乎精疲力竭。这其中不仅有面对孩子教育的乏力感,也有在异国他乡自己的困惑。
从职场走向厨房,这个产业转型不那么容易。多种问题叠加起来的焦虑,让一个女人保持良好心情与平和心态需要无比强大的内心和毅力。不得不承认,这个过程很疲惫,也很艰难。
总有人问,作为陪读妈妈,这样付出值不值?我只能说,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劝你谨慎;如果你已经开始,劝你坚持。值不值,这不是一场投资,全在一段经历,一段感受。生命给你一些历练的时候也总有一些收获,这些收获和喜悦有时候难以言表,他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让你慢慢品咂那段岁月独特的味道。
孩子进入大学后,我选择了回归。这些日子他正挣扎在接二连三的期中考试里,说几乎要搭上半条小命。远在中国的我只是笑笑,关照他吃好喝好休息好。我知道我的经验、说教覆盖不了他人生必须经历的磨练,没有体验,没有挫折,没有困顿他就不会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