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山西省2014年新课程高考备考 分析评价讨论会汇报材料
2013年10月14日,受学校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2014年新课程高考备考分析评价讨论会。在这里我聆听了来自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阎建平、晋阳老师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的宋景堂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现将主要内容作以简要说明,汇报如下:
一、闫建平主要讲“看实考、明实情、析实因、找实策” 首先,近年高考政治命题的实际趋势:强调学科知识,呈现“材料生活性、立意能力性、设问思辨性、答案开放性”灯四大特点,重视“读、联、释、论”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突出考察学生对在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基础上是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山西省高中政治教学的现实状况。学生方面问题突出。
1、费钱费时又费力,负担沉重效率低。家庭教育投资多,学生学习负担重,学生考试成绩低。2005--2013年山西省高考平均失分率统计文科状元平均失分率14.80%,一本最低分失分率27.55%(四分之一多),二本最低分失分率32.83%(近三分之一)。未达线考试失分率更高。学生答卷问题多,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观点不准确、知识体系部系统、缺乏能力不会用、解题能力不过关。再次,高中政治教学问题的真实原因。学生学习的问题根源在我们的教室中、在我们的老师的教学上。课堂教学方面:用三句话总结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45分钟灌到底,即满堂灌;一只鼠标一块布,上课就是看屏幕,即满堂看;一间房子三块板,教室变成展览馆,即满堂说。具体到教学上存在6多6少现象“教学目标:灌输理论知识多,管理学生行为少;教学内容:传授政治观点多,指导思想方法少;教学资源:联系社会实际多,分析学生生活少;教学方式:安排学生活动多,老师精心点拨少;教学过程:解释社会现象多,解决学生问题少;教学评价:记忆书本知识多,培养学科能力少。”备课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还很盲、案例资源还很粗、问题设计还很死,老师点拨还很少(学生未成为“主体”却又丢了老师“主导”),课堂练习还很多,教学理论还很缺(许多教学“模式”实质上都只是教学步骤)。最后,创新政治教学模式的实用方略。把握知识体系,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优化教学方式,高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按照规律教学,高效教学的根本方略;实施四轮复习,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第一轮抓好课本复习,第二轮剖析经典试题,第三轮探究热点案例,第四轮检测复习得失)。
二、晋阳老师把试题题型分为“是什么”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怎么样”型。是什么”型,设问特点: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问题等。
2、材料说明、体现了哪些道理。
3、某道理在材料是如何体现的。解题方法:
1、答案来自材料;(图表题)
2、答案来自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归纳和演绎两种。
4、从本质上把握哲学原理与材料的关系。“为什么”型,设问特点:
1、分析原因。
2、分析某事物意义或影响、作用。
3、分析A对B的作用。解题方法:
1、原因分能因和要因。(影响作用要一分为二)
2、复杂事物要分解起作用。“怎么办”型,设问特点:
1、提出措施
2、提出建议。解题方法:
1、主体行为的归纳和演绎
2、明确问题找对策,按规律办事。“怎么样”型,设问特点:
1、谈谈对某件事情的认识,赞同与否、评析等
2、对某一观点的分析评价。解题方法:
1、此类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2、观点类要先用知识解读观点的构成要素,再论证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
三、宋景堂博士主张生活教育,教育基于生活,所以有“味”;高于生活,所以有“道”;回归生活,所以有“用”。联系生活、关注热点是政治高考的一大特点,把生活——教材——考纲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 问题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反思性学习,问题是促使学习者讲学习活动推向学习的引擎。作为教师要有眼见、意识、学识、心态、胸怀、头脑、思想;教师要高于教材、驾驭教材、用教材教、创造性的用教材;教学案例要生活性、开放性、中介性、丰富性、情景性;课堂教学要做到五化:课堂生活化、学习探究化、评价多元化、学生教师化、教师刘邦化。
总之,这次太原之行,受益匪浅。在以后的高三教学工作中,我会让这次的学习心得贯穿在教学实中。以上就是本次研讨会的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第二篇:2012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把握方向 立足学情 优化方法 提高效率
——参加高考研讨会(文综政治)的汇报材料
汇报人:谷清新
各位老师:
大家好!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我于12月10日至11日参加了陕西省2012年高考研讨会(文综政治),现将会议重点内容汇报如下:
一、新课改形势下高考命题改革的原则与调整
1.坚持“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原则
依据考试说明,坚持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过程。学科题目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高考命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体现了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2.考试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及与之相适配的能力、情感和个性特点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定学科考试内容。命题将不受新课标甚至考试大纲制约,更不受新教材版本约束,还将涉及初中课程甚至范围更广的内容。
3.考查宗旨
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科学)素养和学习潜能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高考命题对高中教学改革的积极导向功能。
4.命题原则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注重试题的创新性、多样性、选择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支撑学科体系的主干知识保持较高的考查比例。试题及答案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39题(1),(2)问。
5.高考命题的主要变化
由于新课改实行一纲多本,统一教科书作为高考命题参
照的情况不复存在,教材对高考命题的束缚荡然无存,考试大纲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这为命题改革打开了方便之门,命题专家可以对所拟试题是否超纲作出任意解释。这直接影响到老高考。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思想统领下,高考命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其变化表现在题型、能力考查力度、试题难度等方方面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能力考查力度越来越大,试题难度居高不下。
6.试题形式大幅度调整且趋于稳定
题型基本固定,多数学科题型花样减少,突出学科特征。试卷结构基本稳定,试题数量、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相对稳定。试卷长度日趋合理,适当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而减少答卷书写量。
7.试卷结构基本合理
试卷的题型、结构、难度趋于稳定。从命题实践看试题较少涉及选修模块范围内的知识。由于现在仍然是主观命题,命题经验与试卷水平和试题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启示: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历年高考题)。从近年试题质量评价来看,命题组的经验和水平逐渐走向成熟。每年的高考试题的质量分析,对改进和调整第二年的命题思路、方法,都具有直接影响
二、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巨大差距及成因
1.阅读能力不足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是近年高考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都比较突出。其中文科占失分总量的1/3以上。对所学事物认识不全面,概念、原理理解不到位,对教材涉及的一些重要事物认识不全面,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是考生失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约占失分总量的25%。
2.表达能力不足
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足,仍然是各科不可忽视的一个失分原因。在文科主要表现为废话太多,词不达意,表述不准确。
3.教材知识体系的缺陷
有的知识老化,观点陈旧,教材体系不完整,支离破碎。考试题涉及大学、选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内容,已经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远离教材,是现今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拘泥于教材必将在高考面前更加被动。
三、优化方法 提高效率
(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落实“三维目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复习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性、提高政治学科素养。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走的更远
1、教给学生解题的基本方法如选择题常见的题型及解法,非选择题的审题、审题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和组织答案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考试时有章可循。
2、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树”,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上升到真正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3、培养知识的迁移和变化的能力。知识的迁移的最低层次是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已知的知识,或将已知的知识从一种表达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表述形式。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不被眼花缭乱的形式所忽悠。
4、培养准确分析所给材料及设问的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学会政治术语的使用
只有将完整的答案写出来,才叫“学到家”,答案表述要科学、严谨、简介、有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照搬照抄教材知识、不能用学科术语表达、不能规范书写、准确表达。
(四)加强学生论证和探讨事物的能力培养
论证和探讨事物的能力是指对知识体系的驾驭程度、语言组织的逻辑层次和对未知已知的探究技能。学生的问题表现:罗列知识、“有话不好好说”等,而考试则要求学生答题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来培养。
四、关注时政热点
1.时政热点问题的备考建议
重热点问题是指本学内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人类生存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我国国情的重要内容。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2.热点问题的界定
①内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决定。
②人类共同关注生存与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
③反映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成果。④关系学生生活和健康成长的问题。
3.热点问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①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一般只是作为大背景出现,重视解决具体问题。
②材料本身可以提供比较丰富的有用信息,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目标。
③设问的角度比较小,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4.2012年高考时政热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七一“”讲话)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繁荣和文化发展
微博、社会公益和民主权益(微公益)
走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注民生、抑制通胀(扶贫、减税惠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
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命题)
各位老师,因本人资历浅薄,能力有限,上述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2年12月20日
第三篇: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地理学科)
2010年9月25日,受学校委派,我有幸参加了由兰州市教科所举办的兰州市2010年高考试题分析暨2011年高三备考研讨会。我是地理学科的,会场设在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在这里我聆听了来自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中学田宏文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回来经我们集备组的交流、讨论,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收获
(一)示范课的收获
田老师刚开始讲了一节示范课——《城市化》,在这节课上,他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通过自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使我有以下六点体会: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整节课上,他一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动学生来将所学知识渗透、消化。
2.用探究的方法去推动地理课堂教学。整节课,田老师一直注重用探究的方法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3.注重用词的严谨规范性。
4.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5.注重乡土地理的渗透。他用兰州市1934年和2000年城市规模的变迁图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6.培养学生地理学习风气的形成。地理的学习风气要求:细致、严谨、全面、精确。田老师在整堂课上一直贯穿这四点,注重引导学生朝这四个方面努力。
(二)备考建议的收获
田老师的备考建议,使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备考计划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备考计划。经过学习、讨论,我们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区分、引伸、应用的能力
2.对地理信息处理、加工、运用的能力
3.对地理图象、图表的绘制、分析、判读、应用的能力
4.分析地理事物内在联系,描述和阐释其本质特征的语言表达能力
5.对区域差异的类比、归纳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6.知识迁移、整合、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给学校的建议
1.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我校图书馆的藏书相对还不足,尤其是关于地理专业方面的书籍十分贫乏,现有的就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极少数的书刊。这对于三中这个大家庭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学校能够考虑我们这方面的需求。
2.改善学校网络环境
当今社会,电脑与网络已为千家万户所熟知,其作用也越来越大。我校已于去年给各教研室都安装了电脑,并通上了网络,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的速度太慢,有时根本服务不了教学。
3.征订专业的书籍资料
每年学校在年终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征订一些报刊,诸如《定
西日报》人手一份。在这方面我们想学校能不能给我们灵活的调整一下,将这些报刊转订为一些专业的书籍。
4.安装多媒体教室
地理学科相对于文综其他科目而言,比较抽象。尤其是地球运动与大气运动这些内容上面,用常规方法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但这却是高考的重点,每年所占分值很大。如果适当的加以多媒体辅助,就会将这些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可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目前只有两个,难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因此,建议学校能够多安装几个多媒体教室。
三、落实措施研究课标,确定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复习计划,这样可以免做无用功。研究考题,确定重点
要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高考题一般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尤其是短期内。我们除了要研究全国的试题,还要利用网络资源研究一些地方的试题。这样可以确定重点,从而有所突破。研究考生,确定策略
研究自己的学生,确定采取的策略。对于三中而言,“小三门”学生的比重较大,因此针对他们的教学应与纯文化课考生有所区别。4 搞好日常教学,注重夯实基础,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都启发学生用综合分析的观点推导出最终的结
论,久而久之自然就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思维习惯 5 狠抓知识落实和能力训练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落实最重要。因此,对于所讲的知识,平时应加强检查与督促,并注重能力训练。如提高地图技能,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试方法技能等。搞好分类指导
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学生不问老师,老师就问学生,尤其是重点目标学生。对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要兼顾到。如对艺术生、体育生,一般用突击复习的方法,单独划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完成,不能要求太高。教育学生,关怀学生
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注意休息,以保持旺盛的体力与昂扬的斗志。防止进入复习误区
要防止诸如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单纯追求进度;只攻难点,忽视基础;只抓热点,忽视能力;死记硬背等情况发生。
我们相信,在“教育追赶战略”的指引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集备组各成员团结努力,奋发前进,一定会使我校的高考取得很好的成绩。
第四篇:化学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参加2014深圳市化学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富源学校高中部高三化学备课组
深圳市化学高考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4日下午2:30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探究高三备考课堂教学。
14:30-16:00 深圳市红岭中学
江伟老师主讲《分好类,定好点,突破高考实验软肋》
一、选择题实验变化趋势
【结论】广东实验题命题思路靠实验原理的探究,以教材实验,实验探究。
二、非选择题实验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实验大题考查什么?
【结论】2012-2014T33题均以教材中试验和实验探究为背景材料创新,复习重点不能脱离教材,龙华高中鲁明峰老师的经验是学生背教材。复习着力点是:
1、加强阅读资料理解信息的能力,融入实验数据的分析试题。
2、由定性转向定量。
3、由物质检验转向变量控制
14:00-16:00 深圳市新安中学 兰建祥主讲《活化课堂,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2014年10月15日8:30--9:30深圳市龙华中学 鲁名峰主讲《高考化学实现学困生转化的备考战略和做法》
2014年10月15日9:30--10:30深圳外国语学校
都君华主讲《2014年高考有机题阅卷体会及备考突破》
2014年10月15日10:30--11:30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刘英琦主讲《化学高考复习与有效教学策略》
【反思】
1.认研究《广东考试说明--化学》、高中化学课本,根据考试说明取舍复习内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化学高考中有十四个高频点,研究对高频点多角度,多题型考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2.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模式只是学习手段,关键在知识点的落实,做到“抓石有痕”。
3.针对每节课做到解决一或两个知识点,传授知识,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第五篇:杭州高考研讨会汇报
杭州高考研讨会汇报
11月7日,教研室一行三人参加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考试》杂志社在杭州联合举办的高考研讨会。会上,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应书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郑增仪副司长对2003年高考考试情况作了简要分析并对考试内容改革谈了一些看法。听了以后,有所启发。现将报告的内容做一简要汇报。
一、2003年高考考试情况
1、高考命题的宗旨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主要是指考试测量的稳定,它包括考试信度,难度,区分度等,都是适中的。(难度系数在0。55左右。今年江苏省的数学是个例外。)
2、今年的考试时间提前了,意味着中学课时缩短了,因此命题的范围也相应有所减少。这种减少完全是针对大纲要求的,但它与题量的多少和难易度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就是题量不变,考试时间不变,变的只是命题的取材范围,“从一池水减少到半池水”,所以《考试说明》的研读显得尤为重要。
3、能力的考查永远是命题的主题。其实,什么题目是考能力的,什么题目不是考能力的也很难界定。所以学生要想在考能力题前应对自如,那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保持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在每个知识点面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说明》的说明。对2003年《考试说明》代表们提出的质疑,应主任作了如下解释:《考试说明》列出了该学科要考的知识范围,学生在复习中应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它也列出了高考要考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能力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在《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是出于两个维度的考虑,一是中学生所能达到的层次;二是纸笔考试所能考查的能力。《考试说明》给出了高考试卷的大体结构,这是为了增加考试的透明度,将考试中应该让考生知道的都告诉考生,以免使学生在考场中手足无措,影响水平的发挥。《考试说明》最后还附有“题型示例”和样卷,主要是让考生通过实际试题(大多是往年高考试题),从感性上了解高考试卷的题型和难度,以及试卷的长度,即题量。
二、高考的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命题上,而是体现在很多方面。
1、高考这种评价方式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客观地说,无论是选拔还是评价一个学生,这个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但是,作为高校录取来讲,除了高考,其它方面的评价手段太缺乏、太薄弱了,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基本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即使目前有的评价,可信度也不高。也正是因为总体评价的欠缺,所以才把高考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手段来看待,实际上把高考的作用扩大化了,以至于高考承担了它本不能承担的社会效应和作用,这使得高考的受关注程度格外地高,无形中增加了高考改革的难度。
2、考试本身也具有各式各样的局限性,比如:考试的误差。这种误差有两部分,一种是考试本身带来的误差,也就是系统误差;一种是偶然误差,比如考生临场发挥造成的误差。
3、考试时间的局限性。中学六年,每门课程几百个学时,而高考的时间最多也就两个半小时,只能考一些学科内的骨干知识、重要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4、考试空间的局限性。高考采取的是在教室答题的方式,只能笔试,很多能力考不了,比如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等。
5、高考改革。只有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才有可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目前中国的实情来看,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还不具备条件,这主要是因为升学的竞争还很激烈,社会的诚信程度还不高。另外,也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但是,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应该不仅仅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招生考试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高校招生制度包括考试、录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中国考试》2003年第一期刊载了教育部学生司林惠青司长的讲话,详细介绍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高考改革的初步设想。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学习这段讲话,力争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改革的动向,从而保障今后一段时期内教学和复习指导的正确方向。
三、对2004年高三教学与复习的启示
1、学科教学要关注课程改革的发展,要与课改同行。
就数学而言,2003年,全国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已全部使用了数学新课程教材,其中增加的内容在2003年的高考数学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标志着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教师作为课改的直接参与者,理应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只有这样,课改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具有实效。
2、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之成为学科发展的原动力。
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能力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考竞争的压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拼命给学生讲难题,往往淡化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靠,常常出现“能听懂,却不会”的现象。事实证明,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相反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可演变成“题海战术”,而缺乏创新精神,教学中应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努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科的思想方式是学科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藏在学科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更多地重视对每一个问题的解法,有时介绍几种解法,但缺少思想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学生接受的往往是知识而不是能力。在教学中倡导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4、重视知识的整合,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和疏通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长于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演练,短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能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向迁移,也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体、深刻与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