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中支教笔记之生活篇
民中支教笔记之生活篇
时间真是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不留神,就只能看到马蹄扬起的尘土了。不知不觉间,来西宁大通县民族中学已经快三个礼拜了,自己也渐渐适应了从学生变成老师的角色转变。一说到有什么感受,似乎有很多,因为这里的人、事、物和自己一直以来的生存的环境有着太大的差别,但有时候又觉得没有那么多的震撼和不适应,大概是来之前已经了解了足够多的情况,或者已经尽量调低了心理预期吧。
当我们抵达西宁火车站,提着大包小包下车时,一束高原特有的阳光便晃的我睁不开眼睛。初来乍到,有一点轻微的高原反应,不过没有大碍,很快就适应了。在从西宁去学校的路上,我一路贪婪地欣赏着路边的景色。青海的景色主要是色彩的缤纷灿烂,各种农作物和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交相辉映,层层叠叠,视觉上是一个极大的享受。再加上人为开发较少,环境没有受到太大污染,基本上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风貌。我支教的学校民族中学坐落在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脚下,据说山里到处都是野鸡,弄得我们心里痒痒的跃跃欲试。学校占地面积不小,绿化也不错,虽然中午的太阳很毒,但一早一晚很凉快,确切地说是很冷。现在正值秋收时节,天也格外的高,格外的蓝,颇有些天高云淡的意味。
民中是一所完全中学,所谓完全中学就是指初中和高中同校。整个东峡镇以及部分周边乡镇的适龄孩子基本都在这里上学,但教学楼很破旧,显得很拥挤。这里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农村的,个别小孩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上学。虽然学校提供了住校,但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些离家近一些的孩子(相对而言的,步行两个小时以内都算是近的了)不得不每天步行上下学。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这里孩子的家庭条件没有我之前预想的那么差,也就是说,因为教不起学费而辍学的不太多。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之前是不收学费的,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来自外界的资助也不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没有那么低。但是,这仅仅说明他们上得起学,而不是上的好学,就好比生存和生活的差别一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里有食堂,但是一年四季只有一种叫做面片的食物(就是把面揪成片,再加上菜瓜、青菜以及少量的肉熬成一锅)。这种食物的优点是绝对能吃饱,但是没营养。即使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谁能忍受一年到头只吃这个呢?孩子们的脸蛋上无一例外是高原红,皮肤也因为常年的阳光暴晒而变成深色。学校里老师不少,基本上都住在县里,每天早晚有班车来回接送。老师们都很热情,大概西部和高原地区的人都是这样。说道热情,不得不提的是这里的酒文化。据这里的老师讲,大概除了莫斯科之外,西宁是世界上喝白酒最厉害的地方,我刚来到就领教了这里的酒文化。两个老师提着两瓶酒,45度的青海互助,来到我们宿舍,根本什么饭菜都不吃,一个杯子几个人轮流喝,如是几轮之后开始划拳,不管赢了输了还是要喝。几次三番,恐怖至极。我最害怕的是什么都不吃就喝酒,不醉才怪,但是据说这里的人动不动就能从上午喝到晚上。正式喝酒的时候,用一个盘子装上六个小杯子,寓意为六六大顺。两个人或敬酒或划拳,反正一次要喝完六杯。而且,由于这里是高原地区,含氧量不如北京,因此一旦你喝醉上头,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缓过来。联想到上次在学校喝醉要三天才缓过来,我不敢想象在这里要多少天。
介绍完背景该介绍主角了。我们青海团一行五人,其中三个在县城里的六中,我和天虎在民中,因此我们每次到县城去找他们的时候都要戏称自己是农民进城。实际上我们在的地方不是农村,是东峡镇政府所在地,但是这里和农村没有太大区别,虽然基本生活保障物资都有,但是质量很成问题。如上所述,教师食堂也只有面片,我们俩便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米饭做菜之类的。作为两个二十几年来从不做饭的资深宅男,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由于肉的质量和我们的烹饪水平限制,我们的主菜仅限于西红柿、鸡蛋、土豆、茄子之类的青菜,用张飞的话来说,真是把爷爷淡出个鸟了。偶尔去镇上的饭店改善下伙食,但每次我都有这样的感慨:我为什么不拿一本书出来呢?这样在无聊而漫长的等待中也有点事情干啊。哪怕我们只是要了两碗面片,也要等上至少半小时,再要几个菜那就更是暗无天日地等待了。而且,要不是你去主动找服务员要菜单或者点菜,你坐到打烊他也不会理你的。说完吃的说住的,我们俩那个屋就如同水帘洞般,推门进屋便有一股湿气迎面袭来。本来有个电暖器,可是屋里线路老化,一开就有糊味。本以为这里阳光明媚,紫外线强,平时可以晒晒被子,可来的这些天没有一天不下雨的,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小时。这里的早晚温差很大,白天的太阳能够晒的你暴皮,但每天早晨基本上都是被冻醒的。
虽然生活有些不便,但总体上说比我们预期的好多了。至少能上网,能买到肉和菜,镇上还有一个澡堂(感觉只有我们俩平时去),周围景色也很美,学校附近还有一个广惠寺,是一座很有名的佛教寺院。不过,相比于平时的生活,如何当好老师是我更为关注的问题。刚来的时候,学校让我教初中和高中六个班的地理,每周16个以上课时。刚上了没几天的课,学校又调整了,我只教高二一个班的语文,另外兼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剩下的时间都要在校办公室坐班。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竟然一点都不紧张,甚至精确地把握住了下课的时间,连我都要暗暗佩服自己了。时间长了,上课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我深刻地感觉到一节课四十分钟是多么的短,每每我要大发感慨的时候,下课铃就响了,让我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我对这里孩子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虽然这所学校的高考成绩惨不忍睹,但是这些孩子和我自己当年读书一样,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奈何因为家庭的原因、老师的经验和水平、学校硬件条件的匮乏和周围不愿学习的风气,很多人在挣扎过后慢慢地沉沦了沉默了。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里有了一丝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我在学业上不一定能让他们有多少的进步,但我至少要让她们保留有一丝前进的希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我虽然课时不多,但是办公室的行政工作却很繁琐。民中校办公室负责所有的外事活动的所有环节,加上主任办公室一共才三个人,每个人还都有教学任务。上面说过给学校和学生捐款的很多,而每次捐款都要开个会什么的,我们每天都要在这种活动中挣扎:大到写讲话稿感谢信,小到打印做桌签,不一而足。之前本科阶段这种事情做得比较多,还算是适应,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昨天有两个来自东部地区的民主党派给学校和学生捐款,按理说开个会欢迎一下无可厚非。问题是,为了准备这两个活动,学校已经有两天没有正常的教学了,把学生们叫过来打扫卫生和排练节目。活动当天,本来说是10点钟来,结果九点半就把所有学生集合到操场上顶着太阳等着。更夸张的是,从门口到操场上的路上,整整齐齐地站着两排手持彩旗的学生,当真是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啊。更可恶的是,那帮人迟迟未到,苦的是那些在操场上和道路旁的孩子们,一个个晒的小脸通红。结果,到了十一点半,这帮人姗姗来迟,而孩子们已经足足在烈日下等了他们两个小时。看着那个捐赠方在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慷慨激昂地念着讲话稿,许下了一个个天花乱坠却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诺言,我感到一阵恶心。当然,我能理解学校的想法,毕竟,用这样隆重的仪式欢迎他们,也许会让他们能够继续资助这些孩子,但问题是,是否是过于劳师动众了呢?连高三都被动员起来了。让孩子们牺牲好几天的课程,顶着烈日坐在操场上四个小时,就为了听这几位坐着飞机和轿车来一个小时,冠冕堂皇地许下一个个空头支票?蓝老师说的对,他们本人不用来,把此行的路费捐出来就很好了。古语曰:舍本逐末,我们在劳师动众地欢迎给孩子们的捐赠时,是不是忘记了我们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第二篇:民中支教笔记之教学篇
民中支教笔记之教学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不觉间,来到民中已经超过两个月了。之前写了生活和家访,可我们来这里是支教的,所以教学方面的内容是不能不提的。虽然是短短的两个月,可因为种种原因,我或长或短教过这里的所有年级(九年级除外,因为民中今年没有九年级),对于这里的教学现状和学生情况也有了一点感触。
因为都教过,所以就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吧。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安排我教七年级三个班和高一三个班的地理,还让我担任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因为是文科生,我的地理还是有点底子的。刚开始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我发表一番议论正准备进入正题时,下课铃就响了,后来我用来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从一节课两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的转变。在地理课上,我没有太多的感觉,按部就班地根据书上的内容讲给他们,偶尔穿插一点我知道的书上没有的天文知识。我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互动,因为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在高一,有一个我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的青海话我听不懂,他们的普通话又太糟糕,所以每节课都变成了我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他们在下面云里雾里的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听懂了,因为我无法通过提问来检验,让我郁闷不已。
就这样过了两个礼拜,学校对部分任课老师进行了调整,我被安排教高二二班的语文,不再担任地理教学任务。之前学校安排我教地理是因为一个地理老师休产假,包括班主任也是我暂代。现在那个老师回来了,就安排我去教语文了。好吧,听从学校安排,我便踏上了高二语文老师的讲台。
自此我的主业便成了教高二语文,也是我两个月里主要的教学任务。这是个平行班,接近六十个学生,很多学生上一届的小溪和弓建师姐、鹏杰师兄都教过,所以实际上他们对我们支教志愿者很熟,我们对他们却一无所知。虽然时间很短,可是我对他们的认识有了好几次大的起伏。我的教学思路是,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通过自己高中和高考的经验,我略讲书本上的内容,重点要求背诵(因为这册书基本上都是古诗词,我还希望他们能养成勤于背诵的习惯,不仅仅在语文这一科)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生字、拼音、成语、病句等)。因为几乎每一课都有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了督促他们,我时不时搞一些小测试,考一些背诵的文章和诗词。我本以为这些都是小菜一碟,况且我不止考一次同样的内容,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群孩子背的一塌糊涂,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没办法,我后来只能通过罚抄写、到办公室背诵的办法逼他们,才算稍微有点改观。然而,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我的初衷,可是在这里,这是唯一可行的教学方式,我无奈地想这就是所谓的地方特色吧?
这段时间以来,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手段和教学纪律的维持。在东部地区,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你,哪怕是不温不火,相信都会对被批评的同学造成很大的触动,进而改正自己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批评根本就无济于事,甚至连皮肉之苦都是家常便饭。不管男生女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批评他们甚至骂他们,根本起不到一星半点的作用。对于个别学生来说,连打也失去了作用。这里我分开说男生和女生的问题。在一次课堂测试的时候,我发现全班有二十多个学生把我要默写的内容提前写在本子上,见此情景,我哪里按得住怒火,把这二十多个人全都赶到教室外,然后用了整整两节课把他们每个人都骂了一遍。本以为这番雷霆暴雨后他们会收敛一些,谁知第二天测试还是有好几个男生一个字都不会写。我想,骂已经没有用了,只能让他们吃点皮肉之苦,好让他们记住疼。我把两个带头的男生叫上讲台,一顿拳脚外加满清十大酷刑后,终于老实了,之后的几天表现的很好,真是让我哭笑不得。我来之前从来没打算体罚学生,可是现实逼迫我不得不偶尔破一次“杀戒”,实在没有办法。现在我们和六中的兄弟姐妹们聚餐的时候,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体罚学生才有效,真是环境造就人啊。
相比男生,处理女生就棘手的多。男生打两下踹几脚没问题,可女生打不得碰不得,连骂都得掂量着,因为很多时候我刚要发火下面的女生就哭成一片了,让我不得不生生的把骂人的话咽回去。可实际上,女生是问题出的最多的。我不能说这里的孩子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卑,自卑又造成了自弃,尤其是女生,结果就是很多时候一个最最简单的背诵他们都背不下来,理由还理直气壮:老师,我脑子笨,真是让我连撞墙的心都有了。所以对他们我真的是无计可施,只能心平气和一遍又一遍给他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别灰心,你行的。⊙﹏⊙b汗,我觉得我不变成周星驰也得变成唐僧,整天唠唠叨叨。前天小小地测试了一下学过的所有古文,荣登我们班“状元”和“榜眼”——倒数的——就是两个女生,一百分的卷子,连三十分都不到。望着卷子上那刺眼的红字,再看着她们俩无辜的眼神,我哭了——在心里,然后又笑了——气的,真真的哭笑不得啊。现在看来,我就不应该对他们寄予如此高的希望,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此言得之。
在这里教书的感觉就如同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在打一团棉花,纵然你一身力气,奈何对方软绵绵,根本没有反应。此中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半个月前学校让我和杨老师给高三的学生讲讲学习方法,也就第一次和他们有了接触。三个班的学生挤在一个小教室里,眼里却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我和杨老师精心准备了PPT和内容,本以为能对他们有点触动,可是就如同一颗小石子掉进了大河里,除了一点涟漪再无任何反应,让我们俩郁闷不已。后面的提问环节,一个人都没有站起来提问。原本我们以为没有问题,可一说可以写纸条时,几乎所有人齐刷刷低头开始写,我们俩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解释。虽然这短短的接触,可高三的学生和全校的其他学生一样,连最基本的信心都没有。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考好算赚的,考不好算正常发挥,这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
这半个月我给八年级一个英语老师代课。以前就听说这个学校的英语特别差,可没想到差到这种地步。一个最简单的比较级造句,在重复了无数次之后,依然是一窍不通。叫学生起来造句,干张嘴不说话,一问,不会读。这一幕让我迅速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赵本山拿个稿子“啊”了半天不说话,秘书一问,原来不认字,o(╯□╰)o。更有甚者,我看到一个学生的书上写了三个汉字“富软德”,再一看旁边,“friend”·······我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最后要说的是玉树班。玉树地震后,那些校舍震毁或震歪的玉树学生都被转到全国各地借读,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批玉树的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玉树班,单独一个教室,离本地的学生远远的。原因无他,在学校老师和当地学生看来,这帮学生就是一群未开化的野蛮人。打架、喝酒、抽烟、逃课、喧哗,都和他们脱不了干系。更有甚者,还有学生喝醉酒之后叫嚣要和老师单挑的。因此,对付这帮学生成了校领导最头疼的问题,而他们的任课老师更是苦上加苦。我们办公室的一个老师参加全县篮球赛,让我给他代几个礼拜的玉树班的历史课。第一节上课,四分之一不在教室,不知道又跑到哪里玩去了。短短的一节课,我的嗓子基本要报废了,因为下面的声音如同走进了蜂房,嗡嗡嗡不绝于耳,为了让唯一几个听课的女生听清内容,我不得不用更大的讲课声盖过下面的噪音。维持纪律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在安静一下后会反弹以更大的噪音。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提前找好一些和授课相关的小故事,穿插在内容中,引起他们的兴趣,总算纪律稍微好了点。对于这帮孩子来说,我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保姆加幼稚园老师。
以上便是我接触的民中教学现状。有时我也在想这种情况造成的原因,想来想去,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一是观念,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观念。学校里的孩子都是农村的,还是不富裕的西部农村,因此家长的观念很落后,孩子读书远没有种田和打工重要。而在这种家庭和周围的氛围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退学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还有不能不提的一点是老师。很多时候这里的老师并不是把自己当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个职业只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而已,就如同NBA里那句著名的“all are business”一样。老师缺课、缺岗很常见,很多时候是应付。在这样的前提下,本不勤奋的学生自然会更加落后;最后一点就是教学管理和行政部门的失职。老师的不敬业很多时候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造成的。常言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可在这里,应该改为“多劳活该,少劳仍得,不劳也得”,而且因为多劳自然出错的概率大,而对于错误相关部门却是一追到底的,这就必然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第三篇:民中支教笔记之感悟篇
民中支教笔记之感悟篇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倏忽之间,余之前半年支教生涯已近尾声。三月又二十日的坚守,余尝因学生之顽劣而愤怒,亦以道理之顿悟而欣喜,抑或为斯地之思想观念、人心不古而悲戚。纷纷攘攘间,孰为得?孰为失?岂可以三语两言而胜道哉?
然则,余尝于午夜梦回、辗转反侧之际,静思余半年之所得。在此不惴冒昧,以余之所见所感,作拙文一篇,以飨诸君之关注青海而未得其时而往者。浅陋之处,粗鄙之所,望君见谅。
余之支教学校乃西宁市大通县一完全中学,其全名曰民族中学。既名之曰民族中学,当知学生之构成乃不同之民族,曰汉、藏、土、回等,不一而足。此外,学生均生在农村,家境颇为窘困。民中之高考成绩常稳居全县之末尾,所争唯副班长而已。以现有之社会观念,评价一学校之短长,所重者唯高考成绩而已,故余之感悟亦集中于学校高考成绩之一蹶不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者之素质与操守,与学生成绩之高下息息相关。然则,民中之教师现状令余不忍目视。其对工作之不敬业,个中表现,当真罄竹难书也。迟到、早退、酗酒、漠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加之肉食者党同伐异,争权夺利,更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民中师者并非全然如此,尚有许多对此现象痛心疾首、欲作改变之人。批评非余之本意,探究个中缘由方是正途。余于观察和交谈中意识到,此种现象之形成,当与两词密切相关,一曰制度,二曰领导。所谓制度者,于大通县来说,在于教师几无进入当地教育领导层之可能,其最为普遍之情况为终身为师,继而退休颐养天年,扼杀教师进取之积极性。加之民中之高考成绩惨不忍睹,以教学成绩而闻名亦为天方夜谭;于民中来说,其制度之最大弊端在于,多劳非但不能多得,反要承担责任;少劳非但不会少得,反倒远离是非。如此之颠倒黑白,焉能指望教师之尽心尽力?此民中师风所以涣散淡薄之首要原因也。所谓领导者,在于民中领导层之兄弟阋墙,争权夺利,以致正常之教学亦被干扰,此为一;二则为校长之软弱怯懦,致使令行而禁不止,朝令而夕为改,亦为上文所言之党同伐异成为可能,继而导致学校乌烟瘴气,教师亦安有心力于教学中?
教育之主体为学生,不论外界之纷扰,学生之自律精神亦颇为引人担忧。择其要者,盖大部分从无主动学习之心,却有主动捣乱之意。其思想尚停留于“要我学”,而非“我要学”。余教授一高二理科班语文,常于各种场合鼓舞其信心,望其树立远大志向,发奋学习,以改变命运,光耀门楣。然则,余之努力如滚滚江水,一切付之东流。民中一老师曰:他们听不懂,此言得之。此不懂非不懂余之话语本身,乃是不懂余之意思。以此言之,余亦不能对其要求过高,盖人生感悟之获得,非亲身经历不可,安可凭余之三寸不烂之舌而使之信服?此余之一大无奈也。
学生之思想状况,当与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息息相关。余尝与杨老师做过家访,个中所见,感慨颇多。此地农村之发展层次尚在盖房子、买家电阶段,其所关注之重点在于短期内对家庭之物质贡献。于家长看来,学生上学之花销,上学而带来打工收入之隐性流失(盖当地学生辍学后皆外出打工,于家庭乃一笔不小的收入),均是其不支持教育的理由。如有一一心支持教育之家长,当属凤毛麟
角。于此种大环境下,学生安能全身心投入于学习?余有一事至今不能释怀,盖余为督促学生学习,以不写作业叫家长相威胁。本意为吓唬一下而已,不意竟吓哭了一平素乖巧的女生。一问方知,若余真叫其家长,则其学习生涯休矣。余至今仍内疚不安,深以为戒。短短之半年,余之所教班级已有三人退学,另有若干人若即若离。余之最为痛心者,在于学生本身竟不以为悲,反以为喜。个中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也。
余尝与杨老师讨论我辈支教之意义,其结果甚为悲戚:除使自身获得锻炼外,余之于当地孩子之影响竟如此忽微。一悖论为,余自诩为鲁迅铁屋中的先觉者,房龙宽容中的开拓者,然则余无气力在短时间内改变其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于某种程度上甚至还起了相反的作用,盖新世界展现在其面前,却无法逃出旧世界之束缚,最后连对旧世界之眷恋亦无。倘若如此,余之努力便失去意义,甚至荒唐可笑。若无人了解外面之世界,其大可安然而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父辈式的生活,终此一生,而心满意足。每想至此,便深有一种绝望之感,所谓知识越多越烦恼,庶可概括余此时之心境也。
然则,余亦未如此悲观,盖今日之世界,倘与古代相较,一日当千年也。人于此滚滚历史潮流中,愿也罢,不愿也罢,终将被裹挟而前。以此论之,则所谓小国寡民之理想境界已不能存在。当此时,我辈支教中人若能为观念之普及略尽绵力,则不虚此西部之行也。
此余之所得也。余于数月之间得此结论,似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奈何时间短促,智力所限,仅为余直观之感受,所谓一孔之见是也。仓促成文,口不择言,亦为一大软肋也。诸君若想正本溯源,必当亲身感受,此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也。
第四篇:实习支教笔记
青春似火
岁月如歌
——赴新疆喀什地区实习支教总结
2011年3月9日,作为石河子大学实习支教学生,我们同老师来到了伽师县十乡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活动。那时的边疆大地,春光明媚,犹如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热情。2011年6月29日,同样的校门,同样的车,只是这一次,我是离开,离开我工作与生活了半年之久的可爱的校园、难忘的同事、不舍得学生。
短暂而又漫长的四个月,有过孤灯相伴的寂寞,有过鲜花和掌声的感动,更有学生灿烂笑容的馈赠,所在学校老师的鼓励、帮助和赞许。苦乐也罢,欣喜也罢,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有这么一次实习支教的工作机会,有这么一段永远无法忘记的生活历练,此生我无怨无悔!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我从小就树立理想是“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之前在学校也有试讲,但是真正站在讲台上给我的学生做见习班主任还是第一次。所以我既兴奋能圆梦,但又紧张怕带班带不好。在领导与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下,我们同学生的交流得心应手,由于我们同学生的年龄差不大的缘故,学生很乐意同我们作无拘无束的交流,我们能够确准地把握学生装的思想动态,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全体同学都站起来高喊“老师好”,我不由地震动了一下。当看见他们那么可爱,听到他们响亮的回答声音及嘹亮的歌声,自己好像回到从前,回到中学时代。看到他们那充满着渴望的双眼,听着他们那稚幼的声音,自己有一种冲动,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支教四个月来,经历了许多事情,点点滴滴,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深思;经历了许多感动,大大小小,一次又一次地影响着我。我走进了农村中学教育,了解了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认识到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与艰辛,体味到了农村中学老师的酸甜苦辣。
农村中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会遭人耻笑。发言基本处于被动位置。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用亲和力的语言给于肯定。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是肯定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所以课前我认真备课,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尽量用精彩的讲述,循循的诱导,积极地鼓励来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并对潜能生进行重点辅导,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并理解消化了才肯罢休。工作中,我发挥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很快便与学生、家长、老师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我还非常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能够和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我还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这一实际情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
和学生积极交往的一个方面是与生同乐,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比如班会和体育比赛,积极和学生探讨班级建设的方法。学生很喜欢老师用这种方式与他们交流,认为我们没有大学生的架子。假如说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什么收获的话,除了教学处,就这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当然,就教学活动而言,我的教学能产生多少实际的成果,目前为难断言;但就与学生融合这一点,我想至少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局面,这对于我将来的教学工作,将是一个比较好的因素。四个月的支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是“支教”,但实际上通过这次支教活动我却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同时,由于各种原因,通过支教活动也暴露出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加以改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在教育人,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四个月的实习让我明白了很多对道理,感谢实习给了我如此多的心得。这里的一切, 都使我明白了:条件的好坏,关键在于自己怎样看待,拥有一颗奉献的心,一颗感恩的心,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在路上,当学生亲切地喊到:”老师好!”,我感到孩子是多么可爱;当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交给渴望求知的孩子,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未曾学到的东西,而这一切将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获益非浅。在这里,我们苦过、累过,却依旧笑着;我们迷惘过、徘徊过,可依旧坚持着。支教虽然辛苦,但是锻炼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能力,让我在苦中作乐中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支教不仅让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收获了友谊,支教更使我长大了: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苦中作乐;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收获了教育经验和提高了教书技巧。在实践中,我得到锻炼,也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我从事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信念;从支教中也知道自己水平有限,今后必须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真正做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做准备。青春似火,岁月如歌。这一路收获了太多,珍藏起这份记忆,铭刻这一路心情,扬起岁月的风帆,向着心中那个终点,不断的奋进、远航……
第五篇:支教注意之走访篇
支教注意之走访篇 志愿者在乡村支教期间,需要通过家庭走访及校外调查来详细了解农村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及安全状况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盲点和困惑,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成长服务。在走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履行支教的份内任务,对当地其他不良现象,不要参与评议争执,更不要过多干涉;
2.当作自己份内工作时,如果与当地人意见有很大分歧,请不要当众批评对方,不要立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理想的解决方法是与当地主要负责人个别交流,要尊重对方意见,委婉提出自己的想法;
3.工作态度要认真谨慎,尽可能多方面了解情况,当遇到与我们掌握的情况不一致时,除了我们了解有误之外,还可能有如下情况:
1)对你讲话的人可能是新来不久的,不熟悉情况。(比如:新调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你问他有无A这个人,他可能不知道A这个人就回答说没有)
2)对你讲话的人可能与要走访的对象存在主观上的意见,他的话可能比较片面。(比如:他们两家有矛盾,不和睦)
3)对你讲话的人可能是个不负责的人,顺口答话。(村里的懒人或品行不端的人)
4)对你讲话的人可能有保护的想法,主观回答你的,避开一些真实的东西。
5)对你讲话的人可能期望得到更多的资助。
6)发生了以上调查出入,志愿者不能按自己的主观判断下结论,自己不能擅自把有误的、片面的调查资料公布于众。
4.如果发现当地有虚报学生家庭情况,或有其他一些欺骗行为的,请不要发火,也不要一走了之,等调查清楚后,把真实情况反馈回来。我们是去工作的,不是闹情绪的,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5.调查走访时要有耐心,不是把学生单独叫到一边问话就可以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而恐慌结巴(尤其是七八岁小学生),同时还要注意很多事情不是问就能理解 的,而是与学生共同体验和经历才能真正理解的。不要全面排除当地老师在场,否则当地老师们可能会产生对立情绪,从而不利于调查;
6.不要对当地村民和学生轻易许诺。对方提出的其他捐助要求,比如书,衣服,修路,引水,医疗等,不要一口回绝,也不要一口承诺。因为人一旦去了山村,就 会被那里的贫困落后打动,动了感情就很容易萌发帮助的念头,而人一旦回到城市,就会被现实生活所迫,淡化在山村的感动,回到城市后,会发现自己时间、精力 不够了,加之周围人对自己的不信任以及资金不到位等情况,这样自己当初对山村的承诺就可能不能实现了。就会对我们后期支教工作产生很大的被动,毕竟我们的 主要任务是支教,而不是资助;
7.当地提出各种学生资助求助问题时,需要慎重对待,更不要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原封不动地公布出去,这样不利于我们整体乡村支教活动的开展,因为在不真正了解的情况下就公布消息容易产生误导;
8.尊重当地风俗,民俗,不要按照城市人思想及行为规范想当然地与当地人相处;
9.尽量跟当地村民强调家庭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不要娇惯小孩,让他们明白家庭环境的艰苦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种成长机遇,从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习惯和精神,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对待生活乐观的态度;
10.尊重服务对象之隐私权,有关个人资料,未经他们同意,不可向外泄露;
11.服务时如遇任何特别困难或服务对象有特别苛求时(如不良行为、要钱、借钱等),应立即向学校负责老师通告并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同时也通知机构工作人员。
12.学生家长如果强烈邀请留下吃饭,不要挑剔卫生状况(有的贫困乡村卫生状况差),要入乡随俗。不要让老乡们觉得志愿者太娇情了,平易近人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生活。
13.除了家访调查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与学生共同经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共同克服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建立信任关系,成为留守儿童所需要的权 威。支教老师在走家访时需要帮助那些完全没有大人在家的留守儿童建立一种家里有规律的生活(比如某样东西固定在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