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

时间:2019-05-12 15:0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

第一篇:《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

《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把亲民解释成“作新民”,即亲新通假。

理论根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下文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二个是古书中确实有亲新通假现象,例如《尚书·金滕》中之“惟朕小子其新逆”,陆德明《经典释文》就指出“新逆,马本作‘亲迎’”,是“新”和“亲”本可通用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明确指出,“新,假借为亲”。

由于朱熹的成就足以影响整个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此自南宋以来,正统儒学思想便把亲民做新民解,即使人弃旧图新。“新”是革新、创新之意。

然而也有不买账的,其中反对者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王阳明,他主张亲仍做亲解,他在《大学问》中提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那么,究竟应当是“亲民”还是“新民”呢?

支持新民的说法,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

新民和止于至善,在意思上衔接更为紧密和自然。新民不断刷新过去,不断进步,然后止于至善,点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而程朱则认为君子当推以及人,使人不断的改进、进步以至于止于至善,是从思想的层面来解释,辅以下文中的“作新民”和“其命维新”作为论据。

然而我们细考之,还是能发现很多问题的。

其一、程朱引用下文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解释应当作新民,是有问题的。首先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为其做注时“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汤自新不假,而自新的目的却是用来戒告自己,要天天检查改正自己的过失,坚定不移地推行尧舜亲民的仁政。其次是《康诰》曰:‘作新民’。“作新民”出自《尚书康诰》原文是完整的句子是:“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此文系周公辅佐成王时管叔、蔡叔(周武王同母幼弟)与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同谋作乱,周公平息了叛乱,立康叔为卫君管理殷民集中的封地,给康叔写的一篇文诰。《康诰》说对殷民要“如保赤子”同时戒告康叔说:“汝为小子,乃服为弘王,应保殷民。亦为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意思是要康叔正确对待“灭国”旧民,要用亲民的德政去感化殷民,使之成为周朝的新民。文诰的中心意思是亲民,无论对周室的人民,或是“灭国”的旧民,都要采取“亲民”政策,而不应有任何歧视或虐待。朱熹则断章取义只释“作新民”。再次则是:《诗》云:‘周虽旧帮,其命维新’这句话源出于《诗》《大雅·文王》原句为: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帮,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民不时。”朱注解释成:“文王更新法度,使人民个个更新。”文王改革完善井田制。给“八家皆私百亩”,分田到户。又给未成年人(余夫)授田五十亩。给老人“五亩之宅,墙下树之以桑。”规定老人一家要养“五母鸡,二母彘(母猪)”,七十以上的老人有肉吃、有衣穿。这完全是国家关心人民、亲爱人民之举。而不是使人民个个更新,说的还是仁爱之举。

其二、朱熹关于亲新通假的问题,论据还略显单薄。虽然有《尚书·金滕》中之“惟朕小子其新逆”作为旁证,加上近年新发现的郭店楚简中有“教民有新”、“戚则新,新则爱”诸语,其中诸“新”字皆释为“亲”。但是我们通篇遍考《四书》,只有亲写作新,而没有新写作亲。我们再看《大学》注中的新字,基本都是补语,基本为主+谓+补语(其命唯新,日新)或谓+补+宾(作新民),没见有动宾结构,而在《孟子》里新也是这样,相反,亲常用于动宾结构。因此,亲解释成新证据不足。

其三、下文中有“克明德”之语,而全文是《尚书》中的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很明显明德、亲民是一体的。下文也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都是讲的亲亲的问题。

其四、在《大学》同时期或早期的学说中,亲民是个常见的思想,如子墨子曰:“姑亡,姑亡。古有亓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以少间众,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孟子》有言:“仁者亲亲,义者尊尊。”“亲亲仁民”皆有亲民之说。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明明德,安百姓是亲民。

其五、宋之前对《大学》的注解,皆为亲民,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注疏曰:“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亲民非新民。

那么亲民作何解释呢?我想就应该是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的意思,《大学》中有言:“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说的其实就是亲仁的思想。

《大学》中所谓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大学全文在叙述上并没有讲三纲的问题,只重点讲了八目。并非作者遗漏,而是本身所谓的三纲八目的说法就不见得正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讲的学习的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的学习的目的。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大学》开篇所谓的大学之道,修身就是明明德,齐家就是亲亲,治国就是仁民,平天下就是止于至善,条理非常清晰。

然而,作为一代大儒程颐、朱熹并非不知道《大学》的原意,为何还要另立新说,甚至不惜打乱文章顺序来佐证自己呢。我想这应该是起自他们在宣传和推广理学的理想和主张吧。

第二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闵行区华博利星行小学

教育担当着传递文明、培育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责任,这是万世不易的真理。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前人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总结。两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丘就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大学”非今天的大专院校教育,而是指教育人成人的教育,不同于教人识文断字的教育(古人称为“小学”),实质上就将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唐代韩愈在《师说》这篇千古名文中是更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将“道”和“惑”列为与“业”同等的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北宋大儒张横渠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更是高看一眼,他认为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当代我们高唱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出一辙。由此观之,教师的职责重在教书能完成如此宏伟、艰巨的任务吗?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这一目的决定,教师的唯一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避免单

一、片面的教育行为。把“育人”上升到高于“读书”“教书”的唯一目标或职责的地位,既有教育目标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更有教育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育人不能只是“教书”,成人不只是“读书”,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德育培养、动手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因而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艺术、健体、交际、心品训练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活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应该是相等的,教育场所应该包括课堂和课外,从书本扩展到生活,在包括读书在内的多种多样、多种形式的学习中育人,学习、培养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角度上说,教师不是“经师”,而是学习活动的先行者、示范者、指导者,是道师、导师和人师;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追随者、模仿者,而是探索者、践行者、开拓者。教师的职责定位为“育人”才是准确和科学的,才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规范教育行为,树立以人为本、宽容差别、个性发展的理念,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同等的重视、尊重,每一个教师都围绕学生发展来实施教育。也唯其如此,才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人,才能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对教师职责的这一定位,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育人的责任,要求教育不是让学生以吸纳以往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从人一生发展打基础的需要出发,学习各方面的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注重德育、智育、体育、艺术、心理、交际等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者,必须摈弃选优汰劣的教育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有差异的教育和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要破除读书第一的思想,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锻炼,把活动和实践放到与读书同等重要甚至于更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丰富,更要乐观、向上、善良;不仅勤于学习,更要“心骛八极、神游万仞”,肯思索,会思考;不仅掌握教材,更要知其所以然,广泛涉猎,左右逢源;不仅立足课堂,更要勇于实践;不仅善于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性情。育人这一职责观的确立,要求我们健全、完善教育评价观和质量观,从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来考察教育的成败得失。要求我们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从“传经布道”向“参禅悟道”转变,不是灌输,而要引导,促成学生“参”和“悟”,变被动记忆、练习为积极思考,变纸上谈兵为动脑动手实践,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主地学。

古往今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都是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以书为本的教育。世上的书是读不尽的,教师仅是以书本为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书本并不完全就是知识,更与能力相差甚远,教书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书本之外、能力在课堂之外。

第三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历来圣贤屈指可数,所以大学不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圣贤,而是让我们去向圣贤学习,去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讲的是成年人应该学会的东西。可是在当今社会上,由于百家讲坛上某个专家的一句“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之后,这句话就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小人只要在为非作歹之后,说句“我是真小人,不像某些人表里不一,虚伪”,然后就将做坏事推到了光明磊落的耀眼处。好像他自己做了一件伟大崇高且神圣的事情。就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正确的时候,还偏偏去做的真小人倒成了当代人膜拜的对象,在我看来,这正是非明德的表现,一个连是非曲直都分不清楚的人值得现在大家的崇拜么?这就成了明恶德,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习的德行么?再来说这伪君子,何为伪君子?就是那些知道是非功过的人,但是心里却闪过一些阴暗念头的人。人皆有七情六欲,有恶念很正常,如果没有恶念,那也不需要圣人明明德了,因为那已经超脱了人的范畴。清朝的曾国藩,被誉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他每天通过日记不断的反思自己,去批判自己,连一些不容于世的思想都记录下来批判,就这样下来,最后的曾国藩几乎成为了一个完人,但是他却失去了做人的感觉。很多研究他的学者都说,曾国藩最终成为了一块石头,因为他强烈压制住了七情六欲。这种人我想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完人,因为孔子自己也有欲望。

人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掉自身的缺点,伪君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就连那孔子不也是和南子有说不清的时候么?难道这孔子便是伪君子了?所以说,这明明德便是让人知道真正的高尚的品德,去学习他,改掉自己的恶德,不断的使自己变得新生,即使成不了圣贤,也比那连是非否分不清楚的真小人好得多。这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的作用之所在。

致以良知,行以明德,最终止于至善。有些人会说有至善么?答案是没有的,因为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那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呢?这也是大学要教给当代人的一个常识,就是——人不应该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不存在,因为共产社会太完美了,所以对社会主义抱有怀疑的态度,这都是同样的问题。我就有疑问了,人是不能长生不老的,人总要死的,那为什么现在我们都愿意活着?为什么不停止呢?一个道理,我们达不到不代表我们不出发。至善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也不会放弃去追求真善美的脚步。康德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两样都很难达到,但是都很美丽,所以才能震撼人心。

希望大学之道,砥砺整个社会,虽然这不可能,仅仅希望还不够。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第四篇: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异同之辨[范文模版]

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异同之辨

在中国古代,曾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时期,也有推动社会善治的经验积累和浓厚的清官文化思想,也出过包拯、海瑞等清官,这是当下推进廉政建设、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思想来源。但人们往往把古代政治清明时期的出现和清官文化联系起来,以致于迷失于清官文化的精彩和政治清明时期的社会景象中,也就可能把当代政治清明的实现寄托于清官文化。显然,这与在新形势下实现政治清明的观念相违背。因而,深入分析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的异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清明与清官文化之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不属于同一范畴层面:政治清明偏向于以政治格局、政治大局的角度来理解,是国家对自身政治文化的一种愿景,是一个大概念;而清官文化更多是从民众的角度,从清官本身去解读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小概念。但是,由于任何政治都是人的政治,任何清官都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产生、形成和发展,再加上廉洁清明是政治体制和政治官员的共同理想,因此,两者之间还是存在诸多可探讨的共同之处。

(一)依靠力量一致

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多方面力量、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明清两代,由于关于清官的议论、奏折、书籍、传记、话本以及曲目等广泛流传,清官群体及其特征魅力逐渐深入人心,清官文化逐渐被民众熟悉和推崇,可以说,清官是官,但清官形象是百姓塑造的[1](129~144)。简而言之,政府官员、社会大众和社会监督是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得以形成的主要依靠力量。

首先,政府官员是实现政治清明和形成清官文化的核心力量。一方面,作为公务人员,政府官员处于国家机构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上,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能,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国家执政理念的影响,有着自己的权力观、法制观、政绩观和义利观等,这是他们推动实现政治清明和构建清官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依据一定的行政理念行使行政权力,立足于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协调处理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维持着国家机构的运转。通常而言,当他们的权力观、法制观、政绩观和义利观等契合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基本权利的时候,政治清明便可逐渐实现,而清官文化也将深深烙印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其次,社会大众是实现政治清明和形成清官文化的群众基础。一方面,社会大众对国家政治统治有着美好的期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政治,参与国家治理,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治清明的实现和清官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国家法制和公共政策的实施情况与实施效果最为了解,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对国家治理有着这样那样的建议和意见,而这恰恰是国家政治统治智慧的来源之一。因而,离开了社会大众的参与,离开了社会大众的智慧,政治清明的实现和清官文化的形成都将失去坚实的基础。

再次,社会监督是实现政治清明和形成清官文化的外部力量。一方面,出于实现自身基本权利的需要和改善自身生活处境的需要,民众会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对政府官员和行政权力形成不同程度的监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和政府官员的行为,使行政权力的运行切合于社会公平正义。可以说,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是实现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不可缺少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政治秩序混乱、政府官员普遍腐败、权力滥用的时代境遇下,社会大众的普遍监督则成为倒逼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强大外力。

(二)行为主体和客体一致

无论是政治清明的实现,还是清官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行为主体和客体。政府官员是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主体,也就是说,政府官员是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主要造就者,他们践行清官文化,维护政治清明,同时还是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受益者。一方面,政府官员对权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能自觉地正确行使权力,忠诚于岗位职责,在浓厚的爱民、爱国情感驱使下秉公执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另一方面,在造就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过程中,政府官员践行清官文化,不仅自己做一个洁身自好的官员,还以实际行动影响官员群体,使政治清明得以长期维持。正如有学者指出:清官之所以能够常驻百姓心间而流芳后世,与其重民、安民、保民的廉政行为密切相关。[2](61~65)

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是政府官员在治理社会与管理国家事务中形成的。政府官员只有深入各个公共领域,掌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国家治理压力,以敏锐的眼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发现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大胆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社会治理经验,正确使用手中权力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才能在造就、维护政治清明和清官文化的过程中大有作为。

(三)价值追求一致

在清官内心里,有一种高于自己命运和自身幸福的价值目标,他们为民请命,替百姓伸张正义,但绝不在职务利益之外谋求非分的利益,从这里可以看出清官的守道、爱民、无私[3](106~112),而这恰恰是清官文化的价值追求。政治清明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状态,不仅社会安定有序、政府清廉、而且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民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清明所追求的价值与清官文化相一致。

第五篇:在亲民城管中做好信访工作的汇报

城市管理信访工作怎么做?宜春市城管局结合实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他们以开展先进性教育为动力,围绕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和谐平安城市这个重点,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共完成上级交办的信访事项86件,受理群众来信50余件(次),来访236人(次),来电5780余件(次),处理回复率为94.8%。全系统无赴京、省个访和集体访事件的发生。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信访工作提供三个保障

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近年来,宜春市城管局党组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做到健全机构,建立队伍,制订制度,落实经费,为做好信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大队主要负责人均为成员,局党组有一名党组成员分管信访工作。局党组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督查、有落实。局主要领导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信访动态,排查不稳定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对许多信访件亲自主持协调处理,使一些难点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局其他领导坚持定期接访、集中接访、轮流值班接访,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落实“四定三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案件调查、包问题处理、包人员稳定,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2、队伍保障。根据城管信访工作的特点,他们从实际出发,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懂政策、善疏导,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同志,组建了信访服务联动小分队、12319城管服务热线女子中队、信访联络员、信访督办员四支信访工作队伍,对他们分别明确职责,明确了工作对象和内容,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

3、经费保障。在信访工作经费方面,他们舍得投入,腾出专门的办公室,添置办公设施,购置了一辆12319现场办公车,挤出经费开通城管网站和手机短信两条线,购买业务书籍,使相关人员学习了解法规、政策、处理信访问题的方法等有关知识,落实了信访工作人员的有关待遇,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信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立足城管实际,为顺应发展创新三项机制

面对不断变化的信访新形势,宜春市城管局以变应变,找准做好信访工作的着力点,创新了“三项机制”,使信访工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1、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使信访工作的宣传教育氛围比以往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他们健全信访队伍自我教育制度,制定激励措施,提高信访联络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学取得文凭的、在报刊发表文章的和对信访工作建言献策被采纳的均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他们针对以往信访仅对来访对象进行宣传,但其宣传面窄、受益对象有限的情况,采取流动展版、到社区召开征询意见会、上门发送宣传单、宣传车上街等形式,把宣传的重点往外延伸,从而拓展了宣传面,扩大了受益对象范围。三是变局部宣传为全方位宣传。他们借助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组织讨论,同时在电视台开展文明市民知识竞赛;组织参加社区文化广场演出;在主要街道、广场设置宣传咨询站点,接待来访者;利用巨型户外广告和电子显示屏,刊登各种联系方式、热线电话号码、限期整改的问题和措施,畅通了信息渠道,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城管的热情。

2、快速处访机制。为使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及时快速的处理,我局建立了由12319城管服务热线、手机短信、城管网站这“三线”,温馨告知卡、服务联系卡、跟踪问效卡这“三卡”,领导手机与12319热线相联、领导电脑与指挥中心监控系统相联、领导的对讲机与队员的步话机24小时相联这“三联”组成的快速处理信访机制,实现了对市民来电要求解决的问题在10分钟处理、凡来信视其内容一般在三天内予以答复的信访工作快速处置高效率。宜春市城管局建立“三线”、发放“三卡”、组成“三联”的做法,先后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建设部网站及省里有关新闻媒体都先后进行了报道。

3、督查问效机制。一是通报制度。根据“12319”城管服务热线建立的信访工作台帐,对全系统各单位办理的件数,办结的件数,群众满意的件数进行排名,并下发通报。对于连续三个月排名最后的单位,单位主要领导向局党组写出情况说明,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分析制度。对上级交办的信访件进行集中梳理,分析、归类、整理,了解城管工作与市民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为今后工作重点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三是考评制度。把开展信访工作好坏列入到本系统全年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实行周报、月查、季检、半年小结、年终考核兑现,确保了信访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提高了信访工作质量。

&

下载《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中亲民与新民之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中支教笔记之教学篇

    民中支教笔记之教学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不觉间,来到民中已经超过两个月了。之前写了生活和家访,可我们来这里是支教的,所以教学方面的内容是不能不提的。虽然是短短的......

    民中支教笔记之感悟篇

    民中支教笔记之感悟篇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倏忽之间,余之前半年支教生涯已近尾声。三月又二十日的坚守,余尝因学生之顽劣而愤怒,亦以道理之顿悟而欣喜,抑或为斯地之思想观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优秀范文五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项目管理中的亲民-论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的新作用

    项目管理中的亲民 ——论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的新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

    大学中不能承受之怪

    大学中不能承受之“怪”?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秀丽 发自北京 法学教师萧瀚被停课,引发关于学术自由的讨论**。一方说,教学自主是世界通则;另一方说,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

    民中支教笔记之生活篇(共5篇)

    民中支教笔记之生活篇 时间真是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不留神,就只能看到马蹄扬起的尘土了。不知不觉间,来西宁大通县民族中学已经快三个礼拜了,自己也渐渐适应了从学生变成老师......

    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6”亲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专题

    中共**乡委员会 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6”亲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了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进一步密切党......

    大学写作与中学生作文之比较

    大学写作与中学生作文之比较作者:汪启明等文章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点击数:1873更新时间:7/20/2007写作能力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视的一项能力,从小学、中学语文课的作文教学,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