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2:0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当代“教学”观变革: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的性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传授/接受模式: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二)问题/探究模式

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3、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4、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立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要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有过错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乌申斯基也指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飞跃;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善于在已经形成的概念基础上去认识新的具体事物,促使概念向更高水平发展。

2、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3、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个方面的实际。第一,教学实践;第二,中学生本身实践;第三,社会实践

(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五)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的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这个比喻非常精辟,道出了巩固知识对教学的重要意义。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比如年代、人名、单词等本身需要机械记忆,但是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本身具有一定意义。

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

3、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六)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凌节而施”“学不塌等”的思想。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

3、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首倡“因材施教”者应为孔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2、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第四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要把高难度的思想性和严密性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

3、要讲究语言艺术。

4、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

(二)谈话法(提问):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

2、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

3、在谈话进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

4、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

(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1、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

2、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3、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4、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发展其他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读书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学材料)等。

(五)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

(六)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参观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七)练习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八)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九)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组织。

道尔顿制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小队教学

2、朗特普制

3、小组合作学习

4、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室内分成几个“兴趣区”;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结构;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不分年级,也不按能力分组;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建议、鼓励和帮助,创造一种令学生喜爱的环境。

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

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

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

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优点:

1、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

2、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 的效率

3、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 缺点: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点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 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四、教学的特殊形式

教学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包括作业、辅导、学生思想教育)、学业评价,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地说是指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创造必要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以便使新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准备过程。

2、备课应做的工作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教材

备教材时,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3)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画和板画(4)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5)备提问

3、备课应写的计划

备课要相应地编制出三个计划:(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或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明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得好

5、师生互动得好

6、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第二篇:教学课件4-知识点总结

思行教育

目标:梳理高一知识点

1、弹力、胡克定律

2、摩擦力

3、力的合成与分解

4、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5、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6、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7、竖直下抛运动

8、竖直上抛运动

9、超重和失重现象, 实质上是视重

10、有关连接体问题 第一章 力

1、弹力、胡克定律:(参看例)

(1)弹力是物体接触伴随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是接触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有挤压或拉伸作用。

常见的弹力:拉力,绳子的张力,压力,支持力;

(2)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相关。形变程度越重,弹力越大。

(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是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准确分析图中A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弹力),结论:两物体接触发生形变,面面接触弹力垂直面(图1—1),点面接触垂直面(图1—

2、1—3),接触面是曲面,弹力则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图1—4)。

4)胡克定律:

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数学表达式:F=Kx(x长度改变量:x现长x0原长,xxx0)

思行教育

2、摩擦力

(1)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

发生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摩擦力是接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存在。(含盖了产生弹力的条件)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

※判断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是确定摩擦力方向的关键。当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确定存在摩擦力时,以此力的施力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受力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从而找到摩擦力的方向:(见例)

(3)摩擦力的大小

·N,N为正压力 滑动摩擦力f静摩擦力是一组值,其中有一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使物体开始运动

·N来计算,只能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时的静摩擦力)。不能用f平衡条件或牛顿二定律求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正压力、滑动摩擦系数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

同向FFF12反向FFF(FF)F12121,2同一直线情况(1)F F1,2成角情况:(2)F 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作图时应注意:合力、分力作用点相同,虚线、实线要分清。

作图法:严格作出力的合成图示,由图量出合力大小、方向。计算法:作出力的合成草图,根据几何知识算出大F小、方向。

②应用方法

F1,2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合力F随增大而减小,随减小而增注意:在F2

思行教育

大,F

F,F最小值是FF(FF),F121212最大值是F范围是(FF)~(FF)1212,F有可能大于任一个分力,也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还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的大小,求多个力的合力时,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此类推。

2、力的分解: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一个力的分解应掌握下面几种情况:

1、已知一个力(大小和方向)和它的两个分力的方向,则两个分力有确定的值;

2、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的值;

3、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另一分力有无数解,且有最小值(两分力方向垂直);

4、一个力可以在任意方向上分解,且能分解成无数个分力;

5、一个分力和产生这个分力的力是同性质力,且产生于同一施力物体,如图18中,G的分力是沿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此力不能说成是对斜面的压力)。

6、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力如何分解,应按下述步骤:①根据力F产生的两FF1和2的方向;②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用作图法求F1和2的大个效果画出分力FF1和2的大小。小,且注意标度的选取;③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求出分力F

3、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时,有一种比较简便宜行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求多个共点力合成时,如果连续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一般说来要求解若干个斜三角形,一次又一次地求部分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过程显得十分复杂,如果采用力的正交分解法求合力,计算过程就简单多了。

正交分解法——把力沿着两个经选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运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

1、正确选定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坐标轴的方向的选择则应根据实际问题来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投影分解的力尽可能少,在处理静力学问题时,通常选用水平

思行教育

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直角坐标,当然在其它方向较简便时,也可选用。

2、分别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分别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的合力FxFy其中:

FFFFx1x2x3xFFFFy1y2y3y

F和F是F在x轴和y1x1y1轴上的两个分量,其余类推。)(式中的这样,共点力的合力大小可由公式:

求出。

设力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之间夹角是。

Fx

∴通过数学用表可知数值。tgFy22F(F)(F)xy

注意:如果F0,可推出F0,F0xy合这是处理多个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好办法。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本节开始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能够正确理解加速度是学好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对加速度概念的深入理解。

(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物质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应该指示:常见的许多变速运动实际上并不是匀变速运动,可是不少变速运动很接近于匀变速运动,可以当作匀速运动处理,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加速度是指描述物质速度变化快慢而引入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对于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v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即:avvtv0tt。

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是相同的,对于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确定运动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可以用正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如vt > v0,a为正,如vt < v0,a为负。前者为加速,后者为减速。

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可知,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即a = 恒量。

(3)在学习加速度的概念时,要正确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及速度变化率。其中速度v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而速度变化量△v = v2-v1,是反映

思行教育

物体速度变化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变化量△v也是矢量,在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方向相同,在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就是速度变化率,它反映了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量。

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都是矢量,但它们确实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物体运动情况。

2.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是存在于自然界很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是在各条件严格约束下理想化的运动。下落的雨滴、飞落的树叶没有两个雨滴和两片树叶的运动情况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因为它们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空气扰动的结果,但是,下落的雨滴、飞落的树叶本质上具有相同的共性。把各次要的因素去掉抽象出本质的东西,这就是科学。记得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只有从实际抽象出来的才是科学的,只有科学的才是最联系实际的”。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都是适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来概括:

vtv0at

(1)sv0t12at

2(2)

vt2v022as

(3)

Sv0vtt2

(4)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来说:初速度v0 = 0,加速度a = g。因为落体运动都在竖直方向运动,所以物体的位移S改做高度h表示。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概括:

vtgt

(5)

h12gt2

(6)

vt22gh

(7)

h1vt2t

(8)

4、竖直下抛运动。

1、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初速度竖直向下的抛体运动叫竖直下抛运动。一

思行教育

切抛体运动并不是指抛的过程,而是指被抛的物体出手以后的运动。因此,一切抛体运动都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不同的抛体运动(如:平抛运动、斜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以及下面将要讲到的竖直上抛运动)的区别仅在于初速度的方向。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是平抛运动,初速度向下的是竖直下抛运动„„。

2.竖直下抛运动是沿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为g(= 9.8m/s2)。

3、竖直下抛运动的规律:

将竖直下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相比,区别之处仅在于竖直下抛运动有初速度(v0)。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满足以下规律:

vtgt h12gt2

vt22gh

1vt2t

那么,竖直下抛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应是: hvtv0gt

(9)hv0t12gt

2(10)

2vt2v02gh

(11)

1h(v0vt)t2

(12)

5、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沿竖直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它的加速度加速度为g(= 9.8m/s2)。

2、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选定竖直向上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加速度g的方向应为负。考虑到重力加速度g是一个特定的加速度不宜将g写做-9.8m/s2,应在公式中符号“g”的前面加一个负号。规律如下:

vtv0gt

(13)12hv0tgt

2(14)

2vt2v02gh

(15)

h 1(vvt)t20

(16)

思行教育

竖直上抛运动的几个特点:

(1)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的特点是vt = 0。由(15)式可知,物体上升的2v0H2g 最大高度H满足:

t(2)上升到最大高度所需要的时间满足:

2v0g

v0g。

(3)物体返回抛出点时的特点是h = 0。该物体返回抛出点所用的时间可由(14)

T式求得:

(4)将这个结论代入(13)式,可得物体返回抛出点时的速度:

vtv0

这说明物体由抛出到返回抛出点所用的时间是上升段(或下降段)所用时间的二倍。也说明上升段与下降段所用的时间相等。返回抛出点时的速度与出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从前面两个表对比可以看出竖直上抛的物体在通过同一位置时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物体的速率是相等的。

(6)竖直上抛运动由减速上升段和加速下降段组成,但由于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保持不变,所以竖直上抛运动的全过程可以看作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B、三种运动方式及其在运动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1)水平方向运动, 看有无不水平力, 此时会影响到压力N从而影响摩擦力f, 因为只有水平力作用时N

数值mg(2)竖直方向运动, 千万不可忘记重力mg, 匀速运动F = mg, 然后看v0, 的方向确定是向上或向下运动。

如果匀加向上F-mg = ma, 若匀加向下, mg-F = ma

(3)物体沿斜面方向运动, 看有无水平力, 此时会影响压力N从而影响摩擦力

思行教育

mgcos, 当有水平方向f的大小: 当无水平方向力的作用时, N = mgcos, f = Fsin,fmgcosFsin力的作用时, N = mgcos如图所示。



2、超重和失重现象, 实质上是视重。因为物体在运动中重力不变, 我们知道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物体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称出来。物体在静止或上下匀速直线运动中, F = 0, 有F = mg(F为弹簧的示数)。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加速度运动时, 仍以弹簧秤吊着物体, 此时弹簧的示数就有变化, 称为视点, 加速上升时F> mg, 加速下降F < mg,分析如下: 加速上升, 以向上为正方向F-mg = ma

减速下降, 以向下为正方向F = mg + ma ∴F > mg

mg-F = -ma ∴F > mg ∵F = mg + ma ∴加速上升等效于减速下降

同理分析, 减速上升以向上为正方向F-mg = -ma

加速下降以向下为正方向F = mg-ma F < mg

mg = F = ma F = mg-ma ∵F < mg ∴加速下降等效于减上升, 当向下加速a = g时,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有关连接体问题

所谓连接体是指: 在实际问题中常常碰到的几个物体连结在一起, 在外作用下的运动即连接体运动。特点: 连接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在将连接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这相互作用力称之为内力)而连接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也是相互关联的。应认识到这类问题综合应用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力的合成分解等方面的知识难度较大, 因此必须掌握解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即整体法求加速度, 隔离法求相互作用力。所谓整体法即把连接体看成一个整体考虑, 受力分析时的外力是连接体以外的物体对整体连接体的作用力(连接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内力未能考虑在内)。这些力的合力产生整体加速度。所谓隔离法, 就是把连接体中的各个物体从连接体的整体中隔离出来, 单独考试它们各自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此时的相互作用力即是外力, 在受力分析不能忽略。

常见的连接体有:

①升降机及机内的物体运动

思行教育

②汽车拉拖车

③吊车吊物上升

④光滑水平面两接触物体受力后运动情况

⑤两物体置在光滑的水平面受力后运动情况

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⑦如右图装置

思行教育

第三篇: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2.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

(1哲学作为方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2具体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3.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1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

(2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时期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3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学习教学论的方法

(1方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具体学习方法:读书思考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师角色体验

5.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接呈现。

6.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7.教学本质讨论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2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3推动教学理论发展 8.教学本质的主要观点(1“特殊认识说”(2“发展说”(3“层次类型说”(4“学习说”(5“实践说”(6“交往说” 9.教学的基本性质(1认识性(2实践性(3社会性(4伦理性

1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1.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况和总结(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据(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12.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教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对教学原则的朴素总结和表述

(2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3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原则,第一次把教学和道德教育

统一起来。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论述了四类33条教学原则。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揭示教学过程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教学原则体系。1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依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反对教学上的盲目性

14.教学的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5.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更要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求发挥各个因素的整体功能。

16.教学的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升人性,以学生的存在和价值为目的,使教学达到“科学的人道主义”。

17.教学的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以一定的创新思想为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18.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在个体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素养,是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备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自我

19.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性 20.理想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2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 21.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2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3教师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4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5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2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23.教学目标的作用

(1定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标准作用 24.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布鲁姆将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克拉斯沃尔将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的评定、价值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五个层次

(3动作技能领域,辛普森将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为知觉、准备状态、引导下的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在反应、适应和创作七个层次

(4上海青浦县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模式,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教与学的行为、教与学的水平、教与学的内容。

25.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规定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

和行为的总和。

26.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27.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1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组成的活动系统(3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28.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指教学内容表述规范、观点准确、论据确实。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不严谨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偏差

(2基础性指精心选择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要内容。(3时代性指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能体现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也能反映科学进步的最新成果。

29.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形式

(1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各门科学、不同知识领域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不同的科目。

(2活动课程,打破科目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0.教学内容组织的发展趋势

(1综合型,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2多样性,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31.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变形的纲要性文件。

32.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3.教学内容的优化(1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2删减和整合教材内容(3拓展与重塑教学内容

34.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35.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具有学科价值

(2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取得教学成效(3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36.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对应匹配 37.设计教学方案的环节(1聚焦任务(2了解学情(3陈述目标(4配置检测(5安排过程

38.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材料的有效活动方式。

39.优良教学方法的特征(1有一定的目的(2节省精力和时间(3有良好的结果(4符合教学伦理的要求(5教学生学会学习

4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4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指对谈话和问答在教学中的应用

42.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43.陶冶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运用艺术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44.发现法,又称探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留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设计、推测、验证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4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帮助、尊重等社会品质,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46.语文“六步教学法”

(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

47.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和奖励依据,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

48.情景教学,即“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儿童热烈情绪,把情感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

49.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50.教学艺术的养成(1认真钻研教材

(2熟悉儿童心理,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3加强文学修养

(4拓宽知识面,苦练教学基本功(5热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51.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5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和反馈的功能(2导向功能

(3激励师生不断发展

5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教学中可利用的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以及学生的能力、知识、学习特点等方面做一定的了解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依据。

5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过程顺利、正常进行而对教学行为所做的考察和认定。

55.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一般来说,它是对学期、学年等一定期间教学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既包括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又包括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56.目标达成模式,是泰勒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的一种评价模式。泰勒认为,所谓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都达成了教育目标,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的。

57.表现性评价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以真实的问题和任务为出发点(2表现性评价是对行为过程和产物的评价

(3表现性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制定严格的、科学的标准。

(4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展现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58.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表现性评价近似的评价方式,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

(1使用的目的。第一,为教学和评价服务。第二,可以展示学生的当前成就和进步过程。

(2内容选择的指导。第一,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第二,成长记录袋所面对的参与饿着。第三,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放进成长记录袋。第四,将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3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的确定。制定成长记录袋首先要从明确阐述创建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开始。

59.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学生逐个进行传授和指导。

特点(1有专门的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学生,并且有大抵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施,形成专门的文化传播活动。

(2同一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授课

(3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业(4无固定修业年限

6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一定的年级,若干年级组成低中高等不同学段。每个年级、学段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接受统一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升级。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

62.分层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它主要根据儿童能力的大小,把它们分成若干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体施以不同的教学,或者按不同的年限学习同样的课程,即能力差的学生允许他们学得慢些,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学得快些;或者不同儿童组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学习不同的课程,达到不同的要求。

63.课程表编制的因素:(1课程计划(2教学时间(3学生(4教师(5教学设施、场地等

64.布置作业注意的方面(1作业的针对性(2作业的迁移性

65.作业批改要求:(1及时,当天作业当天批改(2规范,使用统一的批改符号,书写规范。(3签署日期

66.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师生个体活动加以必要的规划、组合、协调、激励与控制。借以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67.课堂管理就是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建构积极的合乎伦理的课堂环境的过程。

68.同步学习及其管理

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班级全员一齐进行的学习。(1以任务促成纪律,强化目标的定向与调控(2制定并遵循共同的课堂规则

69.分组学习及其管理 分组学习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共同学习。分组的原则:(1)均衡(1)学生自愿为主,教师适当调整(2)规模适度(3)合理分工

(一)提供积极互赖的任务情景

(二)强化个人责任感

(三)学习交流的规则与技巧

(四)组际交流与总结评价 70.教学研究是以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活动,包括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 究两大领域。意义:(1)深化对教学过程和问题的认识,发展、完善和创新教学理论(2)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实践的品质(3)锻炼教学研究者主体,提高教学研究者素质 71.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文献法(5)经验总结法 72.校本研究的性质: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它以学校为基础,由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针对学习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特点(1)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校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校本研究发生和进行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堂(4)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与学校、教师、学生整体 发展相关的问题。73.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74.校本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4)总结

主要方法:(1)行动研究(2)课堂人种志研究(3)个案研究(4)教学叙事研究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

1、杜威在1900年提出应建立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已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此外,桑代克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杜威和桑代克的构想是建立教学设计学思想的萌芽。2、20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迅速发展,斯金纳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将其提出的刺激--反应(S--R)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创造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器。

教学系统设计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A、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提供了思想;

B、20世纪60年代末期,教学系统方法形成并且运用到各层次的教学中,教学系统的理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C、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被吸收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从而使得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具有系统性、具体性、设计活动的理论性和创造性以及设计过程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有利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起着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的作用),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如何学;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方法),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方法,规定性较强;

3、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目的是创设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设计的本质:决策、问题求解、创造)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范畴: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远程教育、教学软件和教学材料开发。

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级: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当做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材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来完成目标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等,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人员等共同完成。

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

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瑞

士的斐斯泰洛齐、杜威(儿童中心论、做中学)苏联凯洛夫(五步教学法);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查的方法。

信息传播模式图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2、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分为“宏策略”“微策略”(瑞格卢斯教学策略分类思想)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二维模型(目标--内容)横轴代表教学内容(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纵轴代表教学目标(记忆、运用、发现)

4、史密斯--雷根

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

一、概念: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区别:前者关心的是具体的教学问题,后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以教为主

2、以学为主(基于建构主义)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简称“主导--主体”模式)以教为主:

A、肯普模式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三个主要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该如何教学;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

10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该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式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B、史密斯--雷根模式

这种模式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

教学分析(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从而编写测验项目

策略设计(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从而编写与制作教学资料

教学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而后修改教学

特点:不仅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还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学为主(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流程: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形成性评价。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粉丝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整个以学为中心,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1、17世纪30年代,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

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理论

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的主要内容: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动机理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动机起作用的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② 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 ③ 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回忆)

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设计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     教学目标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目标定义: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育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a.认知学习理论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识记: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

运用: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 分析: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

综合: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

评价: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的价值 b.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c.适应、创新)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a、言语信息(判断学生能否获得信息主要是看他们能否把获得的信息表述出来)b、智力技能(辨别技能、形成概念、高级规则的获得)

c、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d、动作技能

e、态度

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行为领域)梅瑞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内外结合的表述

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注意:

①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② 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不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手段来描述 ③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

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a、符合大纲所提出的最低限度要求,达到合格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不良学习者应完成的目标

b、符合大纲所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中等学习者应完成并鼓励学业不良学习者完成的目标

c、符合或超出大纲所提出的最高要求,达到优秀水平的目标。它是学业优良学习者应完成并鼓励学业中等学习者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特征分析: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演阶段:指儿童遇到问题时会运用思维,但思维方式常常是不符合逻辑的,其思维c.主要有一下特征:直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演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

d.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具有了假设--演绎思维,其思维的 抽象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概念: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认知结构的特点: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

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概念图,绘制概念图是判断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种有效的技术

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清晰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后,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确定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的有效方法:编制预测题、访谈、观察

学习动机概念: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

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内部动机:指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激励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满足感)学习者态度分析常用方法:问卷量表、访谈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

② 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里却在削弱 ③ 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扮演者意识强烈

④ 学习这儿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⑤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⑥ 学习目标多样化

⑦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学习者对见算计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教学方法:通常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个维度是意义和机械,第二个维度是接受和发现

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转移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即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入式学习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脚手架:是指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现有能力的支持的形式 实现有效协作学习的条件:分工合作、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必要指导

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情景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的特点:突破了范围的限制、CL交互的可控性、附

属角色的隐藏、复杂地层工作的简化、全面展开问题情境、在线资源、教师的角色转变 CSCL的几种主要形式:实时实地CSCL,非实时实地CSCL,实时远距CSCL,非实时远距CSCL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特点:

a.c.e.f.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强调学生的开放性

1.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具备的特征:自然界或者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非良构的问题 有一定的开放性)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合作交流优化方案,实施方案)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b.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是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 d.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阶段,七个步骤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活动任务和目标设计,活动方式和操作流程设计(确定子活动及其操作流程,子活动的操作方式和角色分工设计),活动的条件分析和支持设计,活动的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

课堂中常用教学媒体的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者特征,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描述对媒体的要求,采取合适的选择模型,做出最佳选择,阐明媒体运用的设想

学习资源分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学习资源来源:选取现成的、修改原有的和编制尚无的

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记忆(组快性、有限性),概念形成

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有以下类型:课程学习的资源工具、情境创设和探究工具、交流和协同工具、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自我测评和学习反馈工具

课堂氛围分类: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课堂氛围营造的一般原理: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目标”,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课堂氛围营造策略:民主教学、成功教学、灵活教学、双边教学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音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a.运用先行调控策略,实现预防问题行为(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b.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c.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循课堂行为问题矫正的选择,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相关技术进行调控 3)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

①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② 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和工具:

1)档案袋评价:指的是手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使得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档案袋功能: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袋的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档案袋的基本结构:观察的信息资料群,作业实绩的标本群及考试信息群 2)研讨式评定

3)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4)缝补性评价 5)电子化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可实施性(时间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a.教育性:看是否能够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b.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c.技术性: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 d.艺术性: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六个阶段:自我评价、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以及进行中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

1)制定评价计划(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收集信息的类型和方法以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技术手段,选择被试并阐明成果的背景条件)2)实施评价计划(收集评价信息,整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结果)

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实施人员方面的因素,形成性评价实施中的其他条件因素

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力图解答两个问题:

  教学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是否优化了教学?是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培训方案的形成性评价阶段:自评,专家评议,一对一评价(教学的清晰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可行性),小组评价,实地试验,应用中的评价

第五篇:化学教学论总结知识点

一、我国早期的化学启蒙者--徐寿。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化学教育系统的成形期。《奏定学堂章程》。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试用长达8年之久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

大纲进行了修订。2000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7月

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的精神。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

修订版)》进行再修订。2003年4月出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二、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 三、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

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三教统筹”,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期望的三

张“教育通行证”,即都应掌握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

证。

五、科学素养:了解和熟悉进行个人决策、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

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六、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态度,过程,知识,技能。

七、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

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八、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

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丰富大家的教育理念,让大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九、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和重要归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主旨,科学素养的要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型课

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分科课程(世界的主流)与综合课程。

十一、学科课程的优缺点与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学科课程便于系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但是逻辑性较强,枯燥抽象,难度大,不利于学生接受。活动课

程注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力求通过学

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为2学分,高中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必修:即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十三、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

十四、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3,化学学科的特征。

十五、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

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十六、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十七、化学课程总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分三方面来说:1,知识技能2,能力方法3,情感态度。

十八、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由课程总目标,三个维度的展开目标和八个课程模块的内

容标准构成。(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展开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2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

十九、根据有关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

次是:1,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2,知道“是什么”。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材料。3,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十、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应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进行分

类,形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 二

十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

成。

二十二、化学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 2,身边的化学物质 3,物质构成的奥秘 4,物质的化学变化 5,化学与社会发展

二十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书面检测

 二

十四、学生自我评价通常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

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二

十五、活动表现评价围绕解决问题的速度、质量而展开,同时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习态度、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 二

十六、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 二

十七、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化学1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

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二

十八、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英、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往往以知

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缺点:这类教材往往是“学科为中心”的,追求理论体系,忽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问题主要是学科内的,脱离社会现实。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 二

十九、“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

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十、化学教材的8个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 2,观察与思考 3,活动与探究 4,联想与启示 5,交流与讨论 6,拓展视野 7,练习与实践 8,整理与归纳这些栏目的恰当运用,使不同选修教材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富有召唤力,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中

获得有关的思想方法,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十一、根据教学思想和启发策略,可以把化学教学方法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两大类,启发式又可以分为 传统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综合启发式教学。

 三

十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1,课程教学设计 2,学段教学设计 3,单元教学

设计 4,课时教学设计

 三

十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1,设计准备 2,设计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和方

法 4,设计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媒体 6,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 7,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十四、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3,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 三

十五、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十六、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绿色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 三

十七、结合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可将化学实验的功能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具有深

刻的认识论意义 2,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3,对于培养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最佳途径。

 三

十八、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两种模式

模式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模式2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 三

十九、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 2,现象

明显,易于观察 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 4,演、讲结合,启迪思考 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 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 四

十、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准备,指导预习2,认真

巡视,及时指导 3,适时反馈,沟通交流

 四

十一、科学探究的含义: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 四

十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

动性与互动性。

 四

十三、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 2,收集证据 3,形成解释 4,评价结

果 5,交流发表

 四

十四、提倡的三种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 四

十五、从化学知识分类的角度出发,将化学学习策略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

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化学情意类内容的养成策略和化学问题解决策略。(考察应用)

 四

十六、掌上实验室由手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而成,手持技术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

 四

十七、教师进行反思的意义: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2,反思有助于教

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 四

十八、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1,写教学日志 2,观摩与交流 3,专题研究 4,再现

反省 5,行动研究

 四

十九、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1,行动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2,行动

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3,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

下载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2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

    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通常定义为:将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相互连接在一起,由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进行管理,以......

    总结知识点

    1、How is Amy feeling now? 艾米现在觉得怎么样?2、How are you feeling now?你现在觉得怎么样?I ’m feeling better now.我现在觉得好多了。3、You are 1 year 你比我年长1......

    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下册)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下册)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英语小窍门 ·句型与句子结构(句型层次表) 第一层 第二层 例句 简单句 主 谓 I......

    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上册)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上册)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词组: 1. fond of “喜爱,爱好” 接名词、代词或动词的-ing形式。例如:He’s fond o......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教育理论考试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总体要求: 一、教学目标: 首先要使学员掌握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从理论上提高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其次,结合......

    科学三上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5则范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 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