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祖庆 穷人 听课小结
穷人,不穷!
——聆听张祖庆老师执教《穷人》学习心得
二七区路砦小学 李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如今,走进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亲身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和艺术化,深受触动。
张祖庆老师展示的《穷人》一文的教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环节相扣,细致入微,充分彰显了他作为特级语文教师的风采。
开课伊始,从引发学生猜想入手,对文本溯源。《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改变的小说。后经曹婴翻译,成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喜爱的文学作品,并被收录进小学语文教材。可是,作为《穷人》的“前世今生”,有几个语文老师会去关注,并且和孩子分享?紧接着,引导孩子们画人物关系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从抓《穷人》一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教起,让学生读、画“穷”的有关语句:“环境描写”——课文首段;“心理描写”——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细节描写”——散落在文中的体现“穷”的片语段言,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揭示了穷人的悲惨命运,把 “穷”教得淋漓尽致。再到引导学生体会穷人的“不穷”,从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中,我们领会到了大作家独巨匠心的构思和语言的特色。张老师能抓住屋内、屋外的环境对比学习,引导学生读中体会之妙用,还抓住了人物心理活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想象人物心理,他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训练的练笔,补充了课文省略号的空白,让学生们感受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真诚、善良。
张祖庆老师的阅读教学课,让我感到了“大师”的艺术风范。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同时让我感觉在前进道路中的茫然,也许这就是自身的某些理念在与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发生着摩擦、碰撞吧。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水平好像是大海一浪、泰山一石,以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无止境”,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第二篇:穷人教学设计张祖庆(共1篇)
篇一:穷人 张祖庆 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读准“嗯”、“熬”等多音字,会写“虑”等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流程预设】 第一板块 溯“穷”,整体感知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4.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 扣“穷”,研究表达
a 恶劣的天气环境; b 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 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第三板块 品“穷” 以写促悟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 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自选作业:
a.★★作业:阅读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 b.★★★作业:续写《穷人》,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作业:阅读“美冠纯美阅读”书系《穷人》(列夫·托尔斯泰著);
d.★★★★★作业:尝试将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改写成小说(或自选一首叙事
用心发现财富
——《穷人》课堂实录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
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6上午
执 教:浙江杭州下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张祖庆
预热板块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认识一个人(出示:莫言头像),他是谁?
师:莫言是谁?
师:看过莫言的书吗?
师:好看吗?
师:为什么好看?
生:因为里边讲的农民非常辛勤地劳作,我看了非常敬佩!
师:莫言的代表作还有什么?
师:张艺谋是谁?
师:说得太对了!同学们,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当初并不是很出名,张艺谋把它改编成电影,莫言的小说也一下子出名了。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出示:改编),改编让一件艺术品变成另外一件艺术品。
上课!
第一板块 《穷人》溯源
师:同学们,大家再看一个人(出示:雨果头像)。
师:这两人有什么联系?(众多生举手)
师:预习得充很分!是的,法国大文豪雨果写了一首叙事诗《可怜的人们》,列夫·托尔斯泰读到了这首诗,深受感动,于是,把诗改编成了小说,题为《穷人》。
师:同学,你把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给忘了呀!
(学生自由说)
【课件出示】
桑娜 渔夫 五个孩子
第二板块 穷人真穷
师: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很精彩,可张老师读完了整篇小说,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生点头)那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的?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一个2,标好了之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请同学上台交流。
(生静读圈画)
师:(生细读1分钟后)也许这 “穷”字藏某个词语中,也许这“穷”字藏在一个标点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一组对话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对环境的描写中,也许这 “穷”字藏在某一处细节里。细细阅读,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分享,大约7分钟)
师:好,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穷人的“穷”?接下来,我们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
生:我从第二段的第三句看出他们很穷,因为课文说“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小老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中说“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光着脚”说明他们连买鞋子的钱都没有,而且吃的是“黑面包”,黑面包我从课外了解到,不像白面包那样很软很好吃,是很硬的,没有水的话,根本吃不下去的。
师:每天都吃鱼,吃得都要吐为止,而且只能吃那些卖不出去的小鱼,是不是?我想请教小老师,课文第一段说“冒着寒冷的风暴出去打渔”,我觉得可能是偶尔出去的吧?
生:谁来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全场爆笑)
师:我们回到第一段,好不好?你是继续上课还是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小老师示意让)好,谢谢沈老师!谁愿意当老师?
小老师:我是郑老师,我希望下面找到的“穷”隐藏在环境描写中,而且要在那位沈老师提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面,能找到吗?(众笑)
小老师:我说的是穷,不是环境恶劣,再想一下吧!
师:老师,我有意见!环境恶劣难道跟穷没有关系吗?
师:好,郑老师,我想和你一起做老师。
小老师:找到了吗?
【课件出示】:
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师:(问小老师)接下来的这段教学,我来好不好?如果你有新的补充,你可以上来。谢谢郑老师。
师:这不是画面,这是概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具体的画面?
师:溅起几丈的浪花,你说——
师:同学们,这样的天气随时都有吞没生命的危险,而渔夫此时此刻正驾着一叶小舟在这样的惊涛巨浪当中颠簸着,这不正写出了穷人的“穷”吗?带着这样的画面,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张老师读黄色字体部分,同学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对他们来说,这就是煎熬。
师:也就是说从一番心理描写中,你感受到她的“穷”,是吧?(生点头)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写出了穷人的穷?
师:你找到的是——
(师问,生不断重复)
师:找到“睡觉还早”这四个字的同学,举手!(众多学生举手)同学们,从“睡觉还早”中,你发现了什么? 4
师:只是十一点钟吗?
【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关注这三句话,分明睡觉已经“不早”了。你看,23段分明写的“大概是昨天”,可见她们到凌晨才睡。
(生齐读屏幕上的三句话)
第三板块 穷人不穷
师: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了穷人的“穷”。
师:阅读就是发现。静静默读,用心发现,也许你会读到以前没有留意到的东西。
(生继续读,圈画,时间约5分钟)师:好,开始交流!最好按照课文顺序来交流。生:我找到的是第八自然段,文中说“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觉得非要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我觉得穷人虽穷,但是他们却拥有富人都没有的善良。
生:她说“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和自己的两个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上”,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是她把她和西蒙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感觉她就是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决定用心来养他们。她觉得作为邻居,拯救两个生命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师:说得真好!而且这两个孩子,是刚刚从死人旁边抱过来的,一般人都会忌讳的。但是桑娜没有这么想,救人的本能让她这么做。把孩子抱回来之后,桑娜经历了番内心的挣扎。
【课件出示】:
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5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走进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世界?
(生读)
师:谁认为自己读得比她好?
(生读)
师:他刚才朗读的时候跟刚才那位同学有哪些细微的区别?
师:嗯,内心挣扎着,是不是?内心里也许有自责,也许还会有什么?
师:是的。同学们,桑娜内心非常纠结。如果你刚才把声音放得低一些,也许会更好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知道了这段话写出了桑娜非常勤劳,因为他说“外面又黑又冷,可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写出了桑娜非常勤劳,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师:请你把“勤劳”写在“善良”的边上。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对屋内的描写。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不写渔网,不写渔具,不写鱼竿,不写蜘蛛网。
师: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让人感觉到——
生:温暖
【课件出示】:
温暖舒适 寒风呼啸 又黑又冷
干干净净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食具发亮 起着风暴 心惊肉跳
安静睡着
(课件屏幕左边红底黄字,温馨热烈;右边黑底白字,冰冷凄惨。左右对比强烈)师(指着屏幕,深情地):外面是那么冷,那么黑;小屋里是那么暖,那么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有感情读第一段)师:我们回过头去读第一段,又读到了很多很多。是啊,母亲身旁安静地睡着五个孩子,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母亲身旁睡着的两个孩子。我们再次把目光投注到西蒙死去后的场景描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生:我读到的是“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生:我能不能先给她补充一下再说下去。
生:“显然母亲在临时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们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这里“显然母亲在临时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说明母亲还是很爱他们的孩子的,这里看出了伟大的母爱。还有后面“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正香正甜。
师:让你感到吃惊了!来,请在黑板上写下“伟大的母爱”的字样。
生:我也发现他们的屋子里非常小,“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说明屋子特别小,对着门就是一张床,旁边就没什么家具了。
师:难道西蒙在临死前,她就未曾想到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也许同学们没有深入地去想过这个问题。同学们,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适当运用省略号。
【课件出示】: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
(写后,交流)
生读:她望着身边躺着的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着不舍,但犹豫矛盾„„她沉思着„„上帝呀,请不要带走我!„„我还有两个可怜的孩子,我需要照顾他们„„如果我死了,这个家该怎么办?希望有人会发现我的孩子领养他们„„
哎„„邻居桑娜是个好人,如果她发现我的孩子一定会照顾好我的孩子们的。
生:孩子们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呀?可以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一家吗?„„不,不行!„„桑娜一家的五个孩子已经让他们忙不过来了„„我的孩子虽然不多,只有两个,但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不,不能让他们这么小就跟着我去天国,我死了,到底该怎么办?
生:我的病已经很重了,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办?„„也许我可以把他们交给桑娜„„哦,不行!她和渔夫要养五个孩子,再加上我的两个孩子,他们能熬过去吗?„„让我再摸一摸你们的小脸蛋,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呀!
生:孩子啊,你们的妈妈最后一次看到你们了„„下次„„下次„„我再也看不见你们了。如果我去了,你们将无家可归,我其实很想将你们托付给桑娜。
师:妈妈的自责,令人心碎!
生读:我就要离开人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两个孩子了,把他们托付给桑娜?„„也许可以„„不行!他们家也很穷!„„他们不会收下的。
师:同学们,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是百感交集的,我们在读《穷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可怜的母亲。
师:同学们,在刚在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孩子们安静而甜蜜的睡着”这两处描写,发现了穷人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处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师生一起寻找课文中描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共找到4处)。
【课件出示】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师:同学们,读到现在,你们还说,这些穷人身上真的仅仅只有穷吗?
生:穷人不穷!(改写板书:穷人不穷)
第四板块 发现财富
【课件出示】:
师:孩子们,让我们记住维克多·雨果写的长诗——
生:《可怜的人们》
师:让我们记住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改写的小说——
师:是啊,内心贫穷的人才是真正的穷人。托尔斯泰当时所处的社会,沙皇统统治,贵族阶级道德败坏,贫苦农民却葆有高贵的精神。托尔斯泰看到社会现实,深有感触,于是将雨果的诗歌改写成了小说。当然,我们还要感谢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草婴先生,是他最先把托尔斯泰的很多文章介绍给我们的。同学们,无论是维克多·雨果的创作,还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改写,草婴的翻译,他们都是用心创造财富。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要用心发现财富。
第三篇:张祖庆特级教师上
张祖庆特级教师上《詹天佑》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詹天佑
(课前让学生听成龙的《真心英雄》,由成龙引出2003感动中国人物,和学生聊感动中国人物——包括人物事迹、颁奖盛况、颁奖词等)
师:刚才我们聊了“2003感动中国人物”这个话题,重温了2003年让我们感动的十种精神,领略了十个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人物的风采,我们的灵魂又一次经受了洗礼。其实,不仅2003年,每一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感动我们,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整个20世纪,一定会有更多感动中国的人和事。在你的心目中,哪些人可以被评为“感动中国世纪人物”呢?
生:(自由发言,有的说容国团,有的说黄继光,有的说***,有的说孙中山,有的说钱学森„„)
师:大家刚才谈了很多心目中感动20世纪中国的人物,各有各的充分理由。有这样一个人,虽然他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他就是——詹天佑(板书)。(深情地叙述)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深怀念的名字,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起敬的名字,让我们崇敬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的名字,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每一次读《詹天佑》这篇课文,老师总一次次被强烈地震憾着,在我的心目中,詹天佑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评为感动20世纪中国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詹天佑,认识詹天佑,请大家先看录像(詹天佑生平事迹简介和修筑京张铁路简况)。
师:谁来说说从刚才的录像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我们只是很粗略地了解了詹天佑,这样笼统的认识,还不能足以说明詹天佑可以被评为感动中国20世纪人物。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与詹天佑近距离接触,充分领略詹天佑的风采吧!请大家入情入境地读,读到感动处,可以圈圈画画,反复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投入,谁来说说詹天佑以什么感动了中国?
生:(有的说以爱国感动中国,有的说以杰出感动中国,有的说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感动中国,有的说以以身作则感动中国,有的说以无畏的勇气感动中国,有的说以超群的智慧感动中国„„)
二、品读感悟,全面认识詹天佑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概括了詹天佑的令人感动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与詹天佑零距离接触,一边读一边感悟: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屏幕出示: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
学习建议:抓事例体会,抓句段朗读,画图或演示。
友情提醒:第四自然段以体会和朗读为主;第五自然段以画施工图为主;第六自然段以模拟演示为主。
师:请同学快速找到直接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那一部分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感悟,先自己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一部分过程从略,第四自然段以学生谈体会和朗读为主,引导学生从以身作则、不畏艰险、工作作风严谨、爱国几个方面理解他的令人感动的言行。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朗读指导举例如下)
片段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感悟到的充分表达出来?
生:读(声音有些稚嫩)
师:呵呵,这是少年詹天佑!(笑)读得再老成一些,这时候詹天佑已经四十多岁了。
生:读(声音太成人化)
师:这詹天佑太严肃了哦,请个同学再读读,注意“勉励”这个词。
生:读(读得比较好)
师:你就是詹天佑!同学们,詹天佑只是一次两次对工程人员这样说的吗?(生答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施工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师: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詹天佑严厉而又恳切地勉励工程人员——
生:齐读“我们的工作„„”
片段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铁路,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这是第一条铁路,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该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你认为怎样读最能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你就怎样读!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
片段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师:请大家谈谈,詹天佑的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生:(抓住“狂风怒号、坠入深谷、野外、始终„„等重点词语谈体会,具体略)
师:每次读这段话,老师总是非常感动,我也想通过朗读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投入地范读)。听老师读这段话时,同学们脑子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尘,一阵又一阵地刮来,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们不顾这些,坚持在野外工作。
生:我仿佛看到了塞外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到处都是深不见底的山涧。环境十分恶劣。
师:(激情地叙述)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
生:我仿佛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间艰难行走的脚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地计算的身影。
师:是啊,我们仿佛看到,看到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布满血丝的眼睛。请大家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生:(自由练读刚才体会的句子,再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
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主要以画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施工图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以“超群的智慧”感动了中国。
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主要以课件演示为主,请同学模拟乘坐火车,在体验中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他以这“高度的创造才能”感动了中国。
三、研读体验,深入认识詹天佑
师:上节课我们抓住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一件事情中的言行,领略了詹天佑的动人风采,詹天佑的感人的言行,象烙印一样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同学们,只要一提起詹天佑这个名字,你的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说说。
生:我的脑子里最先出现的是他勉励工作人员的画面。
生: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他和工人们同甘共苦的画面。
生:我的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他在峭壁上定点的画面。
生:我的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的画面。
生:我的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他请教农民的画面,态度非常诚恳。
师:是啊,这桩桩件件,这点点滴滴,深深地感动了今天的我们,也感动了当时的中国!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是从詹天佑自身的言行中,充分领略了他的风采;接下来,就让我们去读读别人的言行,让我们从别人对待京张铁路的不同态度中,探究詹天佑的内心世界。读课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用心灵去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大屏幕出示研读体验题目)
读着课文2、3自然段,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当读到()这个句子时,我感到非常(愤怒、屈辱、振奋、担心„„),因为()。
请大家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词句,这一条条波浪线,就是你心灵一次次震颤的轨迹。开始读书!
(学生边读边画句子,师巡视)
师:我从大家凝重而愤怒的表情中可以感觉出,读了这两段课文,同学们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先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说的时候可以参照屏幕上的句式,也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定要把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生:当我读到“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时,我非常愤怒,因为修铁路本来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帝国主义者有什么资格出来指手画脚?而且一再的阻挠,他们的野心就是想控制我国的北方!真是欺人太甚!
师:是啊,帝国主义者的嘴脸多么丑恶!你能把这份愤怒的感情读出来吗?
生:“当时„„解决。”
生:当我读到“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还没有出世呢!”时,我感到非常屈辱!因为他们分明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修筑铁路!真是狗眼看人低!
师:说得好!请你把课文的原话改成你刚才说的: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目前还没有!那一种说法更让你愤怒与屈辱?
生:课文里的这句话更让我愤怒和屈辱,那些帝国主义者分明在说不只现在,就是再过几十年中国也没有能力修筑这条铁路。真是太瞧不起人了!
师:这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他们看不起的仅仅是中国工程师吗?
生;他们看不起所有中国人,看不起整个中国!
师:是啊,这是对中国国格的侮辱!让我们无比愤怒地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生:当我读到“原来从南口以北„„至于中国人,是无论也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这话时,我感到有些担忧,因为那里的环境太恶劣了,加上我们国家当时科技落后,没有经验,詹天佑能完成任务吗?
师:请把你的担忧读出来!(生读)
(另外五位学生类似的发言和老师相继的引导及朗读从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谈到京张铁路非常重要,那么它究竟为什么这样重要呢?请大家读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读后简单交流)
(出示京张铁路图,引导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进而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的争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命运的抗争!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愤怒,我们屈辱,我们担忧;我们的愤怒,也曾经是詹天佑的愤怒,我们的屈辱,更是詹天佑当时的屈辱,我们的担忧也正是詹天佑的担忧。但是詹天佑——(学生接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份挺身而出的无畏,这份舍我其谁的豪迈,这份义无返顾的执著,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动,怎能不让当时的中国深深感动!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读“詹天佑不怕——(学生接读: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
师:正是凭着满腔爱国情怀,正是凭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造,詹天佑终于以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光!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的心情怎样?
生1:很激动!
生2:很兴奋!
生3:很自豪!
生4:真想喊詹天佑万岁!
师:是啊,读了这一段,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京张铁路竣工的那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无比激动自豪地地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京张铁路默默无言,但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有骨气,中国人有智慧,中国有希望!
四、活读升华,尽情赞美詹天佑
师:同学们,这两节课,詹天佑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今天的我们,我们可以推想,他的事迹肯定也感动了当时的中国,我们完全可以说詹天佑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世纪人物。那么,就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他颁发特殊的大奖。
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詹天佑写一段颁奖词,要写得朴实而真挚。(屏幕出示中央电视台在200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给杨利伟、成龙的颁奖词,提醒学生可以仿照;也可以把课文当中的一些词语用到颁奖词里去)。
学生在写颁奖词的时候,老师播放刘德华的《中国人》这首歌,以烘托气氛,调动情感。
师:好多同学已经把颁奖词写好了,先有感情地在组内交流。(学生四人一组交流)
师:现在开始为詹天佑颁发迟到的大奖。(指名宣读颁奖词前,屏幕出示詹天佑的铜像。)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象,以包含深情的语调和庄重的神情,宣读颁奖词。
生1:那一刻,当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看到詹天佑的铜象时,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铁路的眼睛。他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他象征着中国人站起来了。作为中华铁路第一人,作为中华铁路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师:了不起,一上来就是个专家级的!一流的颁奖词,超一流的朗读。
生2:面对着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忍受着帝国主义的嘲笑,一位工程师完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设计施工的铁路。他以超群的智慧想出了“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行路线”,创造了铁路史上的奇迹。他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所有的中国人应该向他学习,实践努力“三个代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哄堂大笑,掌声)
师:哈哈,你的颁奖词真有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与时俱进。(笑)
生3: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坚强。他以顽强的毅力,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他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应为意志),给祖国一份永久的光辉。他,就是詹天佑,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他饱受外国人的讥笑,还担着(应改为肩负)修筑铁路的重任。可他不吭一声,默默工作,为中国赢得了久违的胜利。他的名字早已刻在我们心中,他是中国的豪杰(应为骄傲),他是中国胜利的希望!(掌声)(为了保持学生情感的连贯性,在学生读颁奖词时,即使学生用词不太恰当,也没有纠正。)
师:尽管开头套用了给巴金的颁奖词,但非常贴切,你的颁奖词也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们。
生4: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务的詹天佑,他留下的伟大工程,使人们赞叹不已。他不分昼夜地工作,使多少人记忆犹新;他不顾环境这样恶劣,风沙这样猛吹,依然带着学生和工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的事迹在历史中留下了灿烂、美好、辉煌的一页。他使多少人震撼,使多少人激动,使多少人自豪。他使中国永远骄傲,我们会永远记住他!(掌声)
师:这样完美的颁奖词,只有铁道部部长秘书才能写得出来!(笑)
生5:是你,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是你,用血汗冲刷(应为洗刷)了中国的屈辱;是你,面对艰险与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是你为祖国修筑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是你,詹天佑!窗户上,还映着你伏案审阅的身影,八达岭还留着你深深的脚印。你的光辉业绩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你的努力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你的杰作将永远保存,你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深情地呼唤您——詹天佑!(掌声雷动)
师:(非常激动地)诗一样的语言,火一般的激情。写得太好了!加上一个题目——詹天佑,就是一首饱含激情的诗。詹天佑了不起,你也同样了不起!
生:逢天承运,皇帝昭曰:(哄堂大笑)詹天佑同志(笑),因你在国家危难之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而且一丝不苟地工作,使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为我大清政府节省了银子28万两。朕特封你为优秀工程师(笑),奖白银28两。(笑)
师:(笑着说)这份颁奖词可真有特色,居然想到了当皇帝。不过给你提两个建议,第一:太小气,只奖28两银子,太少了哦!第二,少了两个字——钦此!(笑)
师:同学们的颁奖词写得真是精彩,想读的都站起来!(学生全体起立)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象,深情地为他颁奖!(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写的颁奖词)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这个充满魅力、流光溢彩的名字。
生:詹——天——佑!
师:下课!
第四篇:《张祖庆讲语文》读后感
《张祖庆讲语文》读后感
王岗中心校
孙玉峰
真的感谢张老师为我们写了这样一本好书!读的时候,我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在聆听老师的教诲,教我读书、教我写字、教我思考、教我做人。大到闪烁着张老师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小到张老师课堂上的一次提问、一个评价、一句导读、一番归纳,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令我回味无穷。
“只有通过写读后感,你才会逼着自己深入地思考。”张老师的话回响在耳边。我也照葫芦画瓢,逼自己一回,只希望能将张老师那慧意玲珑的教学理念、洒脱大气的教学风格、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移植给我一点;只希望将书中智慧的种子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尽可能多地留存,并期待有一天能生根、发芽。
收获一:关于读书
关键词:“鲸吞与反刍” “神游——编码——提取” 说起读书,我一直自认为是爱读书的,尤其是爱读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小学语文教师》我已经坚持订阅多年。但发现有很多文章读过之后再读的时候,好像一点印象都没有,如初次读到时一样。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对读书的方法作了改进,一边读一遍摘抄,还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读书的速度很慢,而且抄过的东西丢在一边,留存在头脑中的并不多。这种状况一直让我很是沮丧。
直到看到张老师的读书经验,令我顿觉豁然开朗。“鲸吞”“反刍”,多么形象地比喻!读书就要这样,有时就是要囫囵吞枣,而对于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就要细细品味,反复诵读,就像老牛吃草一样进行反刍,只有这样才能将文中的养分消化吸收,才有益于成长。
“神游——编码——提取”,是张老师读书的三重境界。他认为“读书的时候,将一本书读‘薄’,留下10来个关键词句,然后对这10来个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地思考、阐释后,将之编入记忆仓库,也编入精神世界。”看,张老师读书无时不刻在思考。对,思考!不思考不比较,怎能找出自己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段落反刍?不思考怎能概括出于己有益的关键词句?不思考怎能将新知与自己的已有储备建立联系,融为一体?没有这样的联系又怎能记得住,又怎能使之成为自己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学贵有思”,才明白怎样做才叫做真正的读书。
收获二:关于实践
关键词:“唯美与唯生” “读写一体” “读写互动”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可以说“唯生”是张老师教育思想中最耀眼的一束光芒,是指引我们一线老师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身。在张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时时处处彰显着这一理念,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的设置、教学进程的推进,还是评价语言的运用,无不鲜明地指向学生真实的学习与发展。“唯生”,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张老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鲜活的典范。
就拿《詹天佑》一课教学问题的设置来说吧,“哪些细节让你感触最深”统领全程。
《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教师深情的引说:“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
再看《忆江南》一课中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你的声音流淌着江南的柔美”“这平静的声音中,藏着对江南的深情”“好一个豪迈洒脱的赞叹!”······
在张老师的举手投足间无不闪烁着对学生的关怀。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张光璎老师说过的“教师不能目中无人,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要有学生。”张老师的每一次提问、每一个评价、每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都源于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顺学而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师要走近儿童,尊重儿童,蹲下来倾听来自儿童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一下子明白了张祖庆老师的课为什么会上得如此灵动、如此扣人心弦。因为他眼中有学生,他所作的是在唤醒、引领、激励、解放、点燃学生的心灵;他的心中装着学生,他的理解、宽容、爱护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给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自由。收获三:关于方法
关键词:“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 “简约而不简单” “牧养” “打磨细节”
对于词语教学,张老师更是演绎得出神入化。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词语还有
“温度”,看了张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学实录,不禁为他的创举暗暗赞叹。那简约而不失丰满的教学设计,那还学生以自由的想象空间的“牧养”思想;那“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不厌其烦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钻研精神都令人钦佩不已。这也正应了张光璎老师常教导我们的:“打铁还须自身硬”。的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奇迹产生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艰辛。张老师在书中写道:
奇迹,源于不懈的学习奇迹,源于不断的反思 奇迹,源于不息的创造 奇迹,源于不辍的笔耕
让我们在赞叹张老师创造的一个个精彩课堂的同时,也能像他那样勤奋、执著。
收获四:关于品格 关键词:站直了教语文
说到张老师的品格,其实我并没有资格谈。我和张老师并不熟悉,只是在前几天在张光璎老师的帮助下,有幸聆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一节作文课。但说不熟悉,我又感到于他又有了不少了解,这都源于充溢于这本书字里行间的神采。
“站直了教语文”,一个多么自信、率真、直言、执著的张老师啊!面对教坛名师,面对教学权威,张老师敢于直陈自己的教学观点,那份勇气,那份自信又有几人能及?说心里话,我很佩服张老师。他的自信与执著源于他对语文教学深深的爱,源于对语文教学多年不懈的追求,源于他对语文教学深入的钻研,源于他那从实践中探索的真知。说真话,讲真课,作真人!佩服!
第五篇:张祖庆《真人橡皮秀》小学作文讲座听课感 文档
还儿童一片牧羊想象的草原
梁静霞
首先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3月20日下午,我欣赏了浙江省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两节作文课,聆听了张祖庆老师《玩转作文》的精彩讲座,共同品味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智慧成果。我是心怀期待而来,满怀欣喜而归
张祖庆老师所带来的高段习作课《真人橡皮秀》则是一把启动生活化习作豁然之门的金钥匙。
男教师的大气,在这堂课中可见一斑:把自己拟为孩子们手中的橡皮泥,彻底放松,让孩子们随意摆弄四肢、衣着、甚至于表情——塑造一尊他们想要呈现的泥像。孩子们有些搞怪,但张老师却不见怪,他所要求的唯一,是孩子们好好观察“他”,认真思考“他”,大胆描述“他”——“千万不要放过醒目细节,千万不要笔下留情”。或是从未见过这样来引导孩子去描述一个人物的练笔方式,台下观课者一片哗然。不难听出,这哗然中包含更多的是对张老师教育思维的敬佩,对教育方式的赞赏。
果不其然,猛药自有良效。鉴赏学生现场文字时,不再见到困扰语文教师多时的文字雷同空涩,反是句句段段栩栩如境的表达。孩子们畅快淋漓,在美妙的汉字间放肆驰骋。但,这还不够——张老师又来上一招“大家一起秀”,孩子们似乎是已经分辨不清这是一场是展示课,只管纵容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力与表达欲望,一段段文字,一只只高举的小
手,无一不是向我们高调证明——孩子们在玩作文过程中乐于作文、享受作文!
随后,张祖庆老师又进行了专题报告《玩转作文——新课程视野下作文课程新探》。独辟的见解及幽默的谈吐,引发了与会老师深远的思考。毋庸置疑,习作教学一直是处在语文课程的尴尬境地,一层层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去享受作文。张老师引领与会老师探讨了当前作文教学为何如此尴尬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他还从自己尚读小学儿子开博的经历,从学车时自己悟得的异曲同工之教育体会为例,建议老师要懂得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懂得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来培养孩子对作文的兴趣。对文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们自信去享受习作。提倡玩转作文,让作文像呼吸一样自在,还儿童一片牧羊想象的草原。张老师独特的习作教学理念,赢得了与会老师的阵阵掌声,真可谓是教学无痕、精彩留迹。同时,也让我对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就将听课后的点滴体会汇报如下:
一、培养兴趣
作文难是大家的共识,学生感到难学,老师感到难教,甚至有学生把写作文称为“天下第一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越是难学的,越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学生习作也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尤为重要。要让他们把写作当做一件乐事,高兴快乐地写作文。
张祖庆老师独出心裁,把老师当作一个“大橡皮泥”,让三个学生上台任意把老师捏成不同形状的泥塑,然后定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写一写瞬间的“老师橡皮泥”的姿态。然后选三个同学做“橡皮泥”,让另外同学上台将三名同学作橡皮泥塑造成不同的姿态,后再让学生观察,写姿态各异的群像。学生活动兴高采烈,课堂上不时爆发阵阵笑声,学生有兴趣,观察也就仔细,有亲身体验,就有真情实感,作文自然也就言之有物了。每一堂作文课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这样的作文课何愁没有习作的动力呢?
二、引导观察
作文难,难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没什么可写,是作文的内容问题。二是有内容,但写不具体,记流水帐一样,重点不突出、不生动。针对学生习作内容空洞,没什么可写的问题,专家认为,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一切,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习作内容,而老师又要求学生每篇作文要达到一定的篇幅。因此,学生也只能写空话,编瞎话,凑够字数。甚至有人说,中国人说谎是从小学生作文开始的。因此,解决作文内容问题是第一位的。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怎样写人物的个像和群像》,主要是让学生观察,不但观察“大橡皮泥”(老师形象)、“小橡皮泥”(学生群像),而且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在“捏橡皮泥”过程中的表现,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每一个人物不同的特点
等。课堂内让学生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样子写下来,这样,学生还愁没东西可写吗?
三、有效指导
作文指导是指课堂上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也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大多数老师没有方法,没有模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传统的作文指导课,大都是给出一个题目,然后进行审题,再讲讲围绕这个题目,可以选哪些材料,再讲怎样构思,然后让学生列个提纲,最后就让学生开始写,当堂完不成的,大多带回去,课外完成。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指导都是听老师的,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写;二是学生受题目限制,由于学生生活体验少,也只能是瞎编乱写;三是完不成带回去,学生就去找作文选,甚至是上网下载,因为同类型作文很多,这里抄一段,那里摘一段,拼凑成文;四是不重视修改这一重要环节。
张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设计了捏“橡皮泥”活动,都是活动化作文。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情趣导入——组织活动——观察讨论——试写作文(或片段)——教师点评——修改成文。活动化作文是活动与作文的结合,主要以活动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思维,开拓写作源泉。它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眼看耳听、口诵心想、手脑并用,积蓄丰富的表象与情感体验;重在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玩中思,做中学,观察事物;乐于表达,轻松写作,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所以说,活动化作文是作文指导的有效模式。
四、及时讲评
传统的作文讲评,一般都放在作文批改完之后,下一节作文开始的时候,老师讲一讲上一篇作文写得好的有哪几位同学,指出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形式单一,时间短,不够重视,而观摩课上三位老师都将讲评放在课堂上,并用较多时间当堂进行,十分重视讲评这一环节。一般都是学生当堂作文,有一部分先写好的,老师从中选出十多篇,由学生读,或老师读,边读边让学生点评,老师点拨,指导方法。点评时,引导学生以鼓励为主,发现闪光点,欣赏精彩点,夸赞与众不同点,大力表扬有创意的构思、语句。有时,也让学生自找同伴互评,并写评语。
张祖庆老师重视作文讲评,他认为伙伴间的言语学习是“无障碍”学习。在课堂上,老师找同学读学生习作中好的题目,好的句子,好的段落,这对同伴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当堂讲评,及时反馈,在同学们正在有写好作文这样需要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这是终生受用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参与作文的评改,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致有这几种方法:
1、反复朗读作文给自己听;
2、读自己的作文给别人听;
3、小组合作互动自己修改作文;
4、师生互动品评自己修改作文。
五、营造氛围
作文,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张祖庆老师在《“玩”转作文》的报告中,介绍了他在作文教学中所采取的课外练笔、促进作文的种种方法。
其中,玩法一:自己办作文周报。本班学生主办,从练笔——征文——修改——投稿——编辑——出版——点评(家长)。全部由学生完成,既锻炼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玩法二:语文博客——秀出真我的风采。鼓励学生建博客,写博文,满足学生的发表欲。玩法三:异想天开——呵护与生俱来的天赋。建立想象宝库,编童话集。玩法四:玩出花样,让孩子们乐此不彼,本班学生与外地外校学生联谊,用相互通书信的方式联络,用书信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活动。还有玩法
五、玩法六„„。这些方法,可操作性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利用本地优势,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激励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写。”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确立“快乐书写、真情表达”的正确理念,坚持创新,精耕细作,一定会成为作文教学的行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