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加澍老师
特级教师吴加澍莅临我校指导教学工作
高中部 李红茂
受学校盛情邀请,12月8日起,浙江省功勋教师、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莅临我校指导教学工作,为期一周。
吴老师原在义乌中学工作,曾任校党总支委员、副校长等职。相继被授予金华市首届十佳师德标兵、金华市科技拔尖人才、金华市劳动模范、浙江省“五讲四美”优秀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教坛二十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聘为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教育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半个世纪,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教育思想,在省内外物理教学界享有盛誉。他从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体系,成功地构建了“实验·启思·引探”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等多篇教学论文被国内权威杂志刊登或转载,多次受邀在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作专题报告,课题“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奖,设计的多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在全省及全国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吴老师恪守助人为乐、甘为人梯的信条,热忱培养年轻教师。他指导的青年教师有七人连续七届蝉获浙江省物理优质课评比第一名,继而参加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均获大奖。
为了更好地迎接特级教师吴加澍的教学指导,我校高中部早在数周前就制定了安排计划:听课评课15节,每天三节,物理学科6位老师及其它学科青年教师9人开课;周五(12月12日)晚上主题报告讲座。
特级教师吴加澍的教学指导,有利于促进我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理念;有利于帮组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篇:《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当前,一场规模宏大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蓬勃展开,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带来了可喜变化。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对此,我们若不及时加以研究,深入思考,轻则会影响课改成效,重则可能葬送它的前程。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为此深表忧虑,他将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比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并断言:这一场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出在这两种病。吕老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警钟常鸣。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教育弊病,单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它们的根源,多半在于教育哲学的缺失或错位。
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无论是政策、体制、资金、设备,或者技术、方法等,众多因素都会在客观上对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然而这些影响,只有在经过人们理性的过滤和价值的判断,并据此作出选择与决策之后,才会进入实际的教育过程而产生作用。所以,一切教育问题的瓶颈所在,取决于教育者在更深层次,即哲学层次上对于教育的理解;哲学处于教育的上位,它对教育有着最终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因此可以说:“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这是著名教育哲学家谢密斯的结论。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实就是教育本性的回归,是一次教育的正本清源。如果进一步问:教育的“本”是什么?它的“源”在哪里?这些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答案,只能到教育哲学的层面上去追寻。对于物理教学而言,最为本原的问题不外乎有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物理(本体论问题);第二,为什么教物理(价值论问题);第三,怎样教物理(方法论问题)。人们对于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就构成了物理教育哲学的主体内容。
一、什么是物理
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这只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同时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展望物理学的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战》一文中,曾提出21世纪物理领域所面对的四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励着人们不懈探索的勇气与热情。可以预见,一旦拨去这几朵笼罩在物理天空中的乌云,物理学将会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当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众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以至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分什么是物理学了。1995年在我国厦门举行了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会上交流论文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诸如植物的花序、DNA药物系统、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储等等,光看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呢?几年前,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曾就此问题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他们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学。这话乍听似觉偏颇,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今天看来,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能,“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再次,物理还是一种文化。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地,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论你什么聪明,更不论你名气有多大,只要与实验不符便是错了,简简单单,这就是科学”。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和以她为代表的杰出物理学家:“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
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仅以统一性为例。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与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两者并非是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反倒显示出不少殊途同归、相反相成的迹象。例如,粒子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体物理学家所借鉴,用来探寻宇宙早期演化的图象;(正由于此,粒子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宇宙考古学”。)反过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也为粒子物理学家提供了丰实的信息与印证。于是,物理学中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就这般奇妙地衔接在了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首先发现,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下列引人注目的关系:宇宙半径/电子半径≈10(40次),宇宙年龄/强衰变粒子寿命≈10(40次),氢核与电子的电力/氢核与电子的引力≈10(40次),……在上述比数中,宇宙这个最大的系统,与基本粒子这个最小系统之间,竟然珠联璧合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种动人心弦的壮丽的美。正是这许多美不胜收的事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与敬畏,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物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能对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审视与剖析,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的内涵,从而会更自觉、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从而会更加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我以为,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根本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非易事。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就经历过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又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什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都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我想,这大概好比吃饭,谁都不会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一位毕业已有二十余年的学生,曾与笔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课。原来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五楼的窗台上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太玩命了,后来仔细一琢磨,又全都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没事了吗?这位学生觉得这个例子特有意思,于是经久不忘;但问他该例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了。正当我面露憾色时,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令人宽慰,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这堂课所传授的物理知识,这位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方法等,却在他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多年前的这堂物理课,对他不也是极有价值的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再回头审视一下:物理教学留给他们的还有些什么呢?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物理所给予的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钱老在读书时就是通过“物理学”这个载体,获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识本位”来确立物理教学目标取向的做法同样是短视的。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一般都会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日臻熟悉,从而格外钟爱。可能是受了这种职业情感的影响,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个个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愿望愈显强烈。但我不久就发现,其它学科的教师大概也出于各自的职业偏好,都对学生有着与我类似的期望。这样一来,大家自扫门前雪,各唱各的调,没能将各学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实际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尤其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当我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自己极大的启迪。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活跃在金融、企业或行政等岗位上。对此,多数人都断言这是物理系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也印证了赵凯华先生的话:“一个人学了物理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的人无所谓‘改行’……。”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最终目标的聚焦点,既不在知识的本位上,也不在学科的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设问:“如果我们不教物理,学生不学物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种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学生将因此学不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因为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失去更为重要的,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据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什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什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识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三、怎样教物理
这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问题。正如“有一百个演员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样,有多少位物理老师就可能有多少种教法。但是一百个哈姆雷特仍应是哈姆雷特;同样地,物理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都不能背离其自身的特点和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在讨论怎样教物理这个“方法论”问题时,必须以“本体论”问题(什么是物理)为依据,以“价值论”问题(为什么教物理)作导向,只有紧紧抓住这两头,物理教学的改革才不致走偏方向。
笔者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围绕“怎样教”的问题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与方法,但如果将它们置于教育哲学的高度,并加以理性的过滤,那最后留下来的,大概只是“关注过程,优化过程”这几个字了。我认为这正是教好物理的关键之所在。
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有着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前者具有实用的价值,后者具有教化的功能。如果我们把知识比喻为一座冰山,它的学术形态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它的教育形态则犹如淹没在水下那浑厚的山体。比如以“电磁感应”为例。有关这种物理现象的产生条件及变化规律等知识,教科书是以准确的定义、严密的推理,白纸黑字形式化地写在了上面,它所呈现的就是该知识的学术形态。而它的教育形态,诸如:猜想假设、实验归纳等科学思想方法,电磁互变、世界多样统一的科学观念,以及法拉弟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态度与精神等等,则大多隐含于字里行间,不会自动凸现,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与开发。知识的学术形态往往是一些符号,单凭符号的学习是无法提升智能的。有的学生即便看懂了课文字面的意思,甚至也会做题目,但到头来却不理解学了这些知识的意义是什么,价值在哪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深入下去,进一步触及到知识的教育形态。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功利价值(为个体实现其目标提供方法与手段),认知价值(用以训练心智,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以及发展价值(陶冶情操,修炼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构成了一组由低到高的价值层次。教学实践表明,知识价值的发挥与知识所处的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当教学活动仅仅在知识的学术形态层面上徘徊时,知识多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功利价值,只有一旦深入到知识的教育形态之后,才能使它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由于知识的学术形态通常以结果的形式来呈现,而它的教育形态则蕴含于过程之中,因此,教学就必须关注过程、突出过程,坚持以过程为主线的原则。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片广阔的时空,引导他们去探导知识的渊源,揭示知识的本质,进而体会物理的价值,感悟物理的美感,这才是成功的物理教学,也正是我们提出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缘由。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1.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1.jpg“>
1969年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曾提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问题,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导致了一门新学科——分形的诞生。分形最重要的原理是自相似性。人们惊奇地发现,自然界中原来存在着什么多的“分形”或“自相似结构”(即局部中又包含着整体的无穷嵌套的几何结构)。例如起伏的山脉、闪电的轨迹、晶莹的雪花、金属的断面,等等。众多复杂事物的无规律性,却以出人意料的规律性呈现出来,使人们能够从部分中认识整体,在无序中把握有序。回溯到一个世纪前,法国的胚胎学家海克尔发现,从种细胞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高等生物都要经历一个胚胎发育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该物种长期进化历史的迅速而短暂的重演。此即“生物重演律”。重演现象其实是自相似规律的一种反映,除了生物进化外,在其它领域里也屡见不鲜。就以教学活动而言,学生从“未知”达到“真知”,需要经历一定的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也是以浓缩的方式,在短暂而迅速地重演着人类漫长的认识发展历程。——我们不妨称此为“教学重演律”。自相似理论或重演律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将其作为指导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如果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视作为科学知识的原生产过程,那么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关联,它们在本质上有着极大的自相似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他们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因此,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能,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需指出的是,重演并不等于重复。如果将教学活动偏面地理解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回音”,或者把教学过程机械地还原成科学研究过程,不加选择的让学生去重走历史的老路,那将是荒谬的。正确的做法,应如玻利亚的“教学发生学原理”所指出的:“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为了在教学中正确选定并合理设置这些“关键性步子”,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的潜科学分析。所谓潜科学是相对于显科学而言的。我们一般将那些已得到确证或世人公认的理论所构成的常规科学称之为显科学,而它的前身,即那些处于孕育阶段、尚未成熟的科学胚胎就是潜科学。科学的发展总是由“潜”到“显”,又由“显”进入更高一级的“潜”,如此螺旋式地循环递进,永无止境。写在教科书上的科学结论固然重要,但它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则更富启迪。
杨振宁教授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将他取得成功的奥秘归结为这样一句话:“要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而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这不仅道出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治学之道,对于物理教学也有极大的启示:物理教学同样不能淹没在结论和题目的海洋里,而应将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返朴归真地展现开来,多让学生面对原汁原味的物理问题,引导他们去亲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等等。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标”教材就一改传统模式,另辟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不惜化较大的篇幅与笔墨,去追述当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和思考,把科学大师在重大发现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风格和独特的思维方法,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以潜科学史实为背景,以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为我们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例。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自由落体规律本身,尤其是为学生创设了机会,可让他们“近距离”地去体验和领会伽利略所开创的“实验+思维+数学”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这后者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
讲座PPT
电脑(HOMEME)E:专业成长《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2.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2.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3.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3.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4.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4.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5.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5.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6.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6.jpg”>
第三篇:吴老师的话
10月24日吴老师的话
1.一单元听写结果让我震惊和忧虑,77个人听写,只有六个人获得满分!这六个同学是“张胜棋、李昊天、吴呈微、张智博、黄橙梓、楚子禾”,向这六位同学表示热烈祝贺,为他们的认真点赞!请家长们必须认真看看孩子们的校听写本,有的家长看了本子上那么多空白,那么多圈圈,不知做何感想?是否和我一样有份强烈的忧虑?这次听写暴露出很多同学完全没在家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太快,再加上本学期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问题,好习惯在丢失,今天连温和的美术老师都发火了!请家长引起极大重视!更请家长反思是否这学期以来也放松了对孩子们的管理?期中考试在即,请家长在家好好督促孩子在家复习,期待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今天的作业在校听写本上重报第一单元听写,家长批改,及时改错,直到孩子写对为止!听写词语如下:景色宜人、壮实、金色、华丽、谷子、尽力、高层、丰收、波浪、安灯、作业、识字、苹果、劳动、尤其、地区、巨石、它们、大块、站好、已经、甲方、豆角、纷纷、如今、男娃、山洼、于是、首先、枝头、枫树、记住、刘海
获得一百分的同学没有这个作业。另外还有两项,一项是预习《风娃娃》这一课,有多少家长认真检查了孩子的预习?每次预习应该是孩子先自己读,家长别守着他,他觉得自己读好后再到家长那里大声地读给家长听,一是口头给本课的生字组词,每个字组两个词,二是把课文在家长那儿一字不错地流畅地读一遍,读得好过关,读得不好再去读,直到把字认到,把课文读熟,家长才能签字!另一项是语文练习册改错。
2、《转转小日记》上的佳作分享的打印稿(一式两份)下星期必须带到学校,我们将展示。
3、下星期一我们还将重点检查美术作业的完成情况,美术老师从开学到现在要求完成多少次作业,孩子的本子上就必须完成多少次,差一次都不行!
4、召开反思会,请孩子将近段时间在校在家情况和家长交流,并请家长将交流情况写在听写本上。请家长实话实说!我也在反思自己,本学期工作任务加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协助杨老师管理班上,有些要求没有及时落实和强调,让一些坏习惯开始在班上蔓延,所以对孩子们的要求,特别是对那些时刻要有人提醒的孩子们不能放松,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家长跟我说这样的话“我在家里管不听他,他还冲我发脾气,我说一句,他要吼十句!”,对孩子的教育要如何把握,如果在家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管不下来,那我觉得你的教育就出了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原则上的问题一定不能放松,该管的一定要管,及时有力地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你的孩子才会健康地茁壮成长!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迅速扭转孩子们这种不努力不作为不上进的让人忧心忡忡的局面,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天,吴老师的话很严肃,请家长相互转告,必须看看吴老师在网上的留言。培育孩子成才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我们希望家校真正做到相互支持相互交流,想良策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加强责任观,勇于担当,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引领一条正确的方向!
第四篇:吴老师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走进吴老师的艺术课堂
老高川学校
郭小燕
我在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已经2年了。在工作之初,我便正好赶上了新课改,这学期,我们学校又开展了构建有效性课堂的活动,使我再次对新课改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老师的魅力和教学的艺术。
吴老师为我区老师现场作课《搭配》吴老师整堂课下来,学生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前,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同学们异口同声:“玩。”吴老师顺势:“那咱们就一起来玩吧。” “ 噢,同学们你们每天早晨起床都干什么?”学生回答“上学去”,吴老师微笑着说“在起床之后上学之前你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回答“穿衣服、吃早饭”。“哦,对了,在这里有没有数学问题呢?”出示衣服图片。吴老师就是在如此自然轻松的谈话中导入了新课。没有花哨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让我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
在新课伊始便制造了认知冲突,两件上衣和一条长裤、一条短裤和一条裙子有几种搭配?学生猜的情况不一,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新知学习,接着便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把他们请在黑板前一一展示,3种搭配、4种搭配、5种搭配,让学生自己总结特点:“乱了”.“糊涂了”到后来的“全出来了”.6种的展示之后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能不乱——有序——全。让学生自己建模,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学习新知,总结出要有规律的搭配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与此同时让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吴老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只是他们的学习的向导。
在教学过程中,她的课有的只是真情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是的,当一个老师挚爱教育,用生命上课,不但你感动,大家都感动。用吴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课上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的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是啊!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一定会深深地被学生会学、爱学的热烈学习场面所吸引,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跟着吴老师一步步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王国。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很多学生听吴老师讲课都不愿意下课,很多老师听了吴老师的课都说:“这是一种艺术”。为什么吴老师得到这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欢?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专家与老师们的认可?当你走近她的时候就会找到答案:“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的确,“一切为了孩子”,是一个成功教育者的秘诀和法宝。
自此给我也好好的上了一课,让我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有了更为深刻贴切的体会、感受: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而不该是让学生在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学生对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不仅是一种“发现”、“吸收”,而且是一种创造。比如,这堂课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讲解的比大小、轻重等,还通过各种方法自己发现了,物体之间颜色的明暗、表面是否光滑等不同特点。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充当“平等中的首席”这个角色,不仅要学会积极地旁观,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另外还要力求做到: “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开放学生的教材,提供凭借的机会;”
从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了我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点,也让我在实际教学中逐渐成熟、更加充实,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会紧跟时代的步伐,虚心学习,以更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共同奏响新课改的乐章!
第五篇:(吴鲜美)向农加贵老师学习心得体会.doc
有一种爱叫坚守
————学习农加贵老师心得体会
上达完小吴鲜美
“坚守”说起来是那么的简单,做起来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试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的?就是这么不容易的事,农加贵老师他做到了,就在那让人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的麻风村里,就在那偏僻荒凉的深山里,为了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为了让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能够健康的走出大山,走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去,农老师一呆就是27年,为了心中的爱,他在这贫困偏僻的地方奉献出了他的青春,他的一切。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着他不平凡的人生,每每谈起农老师那感人的事迹,都会让我热泪盈眶。
年代,麻风病盛行,为避免扩散,1957 年,政府在坝汪村建 立了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点,当时该村有 56 户 180 多人,其中病人 80 余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适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就学问题成了最 大的困难。村民经过集体商量,借了县皮防站建在该村门诊部的一间 房子做教室,1986 年 9 月 1 日,麻风村小学正式开学上课了,农加 贵也从那时起成了这里的一名代课老师。新招的一年级学生
共 12 名,大的有 12 岁,小的仅 6 岁。村民们怕农加贵在这里不安心工作,除 了政府每月发给农加贵的 35 元补助外,又自发集资每月给农加贵 30 元作为额外补助,30 元钱虽然不算多,但情义很重,是从群众生活 款中集资出来,并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每次收到 这 30 元零零碎碎的钱,农加贵感到心里压力很大。并划半亩稻田给 种植水稻、1.5 亩山地种植包谷来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 民帮助栽种收割。村民极大的热情深深感动了农加贵,农加贵决心留 下,尽自己的所能教好学生以回报村民。掐指一算,27 年光阴飞转 流逝,而如今农加贵老师依然坚守其位,不抛弃,不放弃,满身心投 入自己的工作与岗位!
“如果心中没有一种信念、一份坚守、一片忠诚,在一个几乎与 世隔绝的特殊村落教书 27 年,是绝对做不到的。”农加贵用 27 年的 坚守,让那些饱受歧视的孩子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我无法用言语描绘这样的感动,如果非要说他像什么,我觉得他像茶叶,而?麻风村? 就是一壶滚烫的开水,农加贵是浸泡在开水里的茶。他在开水中不断 地忍受煎熬,在沉浮间成全了孩子,也成全了自己。农加贵在沉浮中让自己的人格得到了舒展,岁月改变了他最初的颜色,他也把“麻风 村”这一壶滚烫的开水变成了香喷喷的香茶。
选择真的需要勇气。听说麻风病,人们总会不寒而栗,更别说“麻 风村”了。在这种环境与人情的考验中,年仅 20 岁的农加贵没有放弃。“我也在边疆、在教育一线工作,我认为我也在播撒青春的希望。可 当我读了农加贵的故事后,才发现我那点儿良好的自我感觉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只要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从一人教 3 个班到一个人教 完 6 个年级,农加贵用坚守诠释了奉献的内涵。“原本以为我曾经在 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不通的乡村小学任教,已经够艰苦 了,现在各种繁重的工作让我感觉没有喘气的机会,然而比起农老师,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为自己那不该有的想法感到内 疚。
农加贵老师在他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一颗朴实的心,用自己那份无私的爱和坚守诠释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