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非老师的

时间:2019-05-14 23: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吴非老师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吴非老师的》。

第一篇:读吴非老师的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有感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读到这儿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涌上心头******当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确堪忧。

太多太多的教师心胸狭隘,无论处理班级事务还是是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嫉贤妒能,表里不一者有之;欺下媚上,两面三刀者有之;不和己意,指桑骂槐、恶语伤人者有之;为一己之利,拍桌骂娘者有之。更有甚者素质低下,品行恶劣。究其源头,文化底蕴不足,生活品味低下。正如人们所说‚没见过海的人,一瓢水就是一片海了。‛

‚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 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胸襟的教师,首先要爱读书,多读书,书可以使人不断地反思自我,在他人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不断完善自我。持续地学习,还将使人保持精神的高尚。书读多了会使人心态更平静,光明磊落,为人坦荡。同时展现给同事、学生的也是一个有胸襟、有修养的教师形象。你的学生以你为榜样,在生活中从容坦荡。在学习中心怀高远,脚踏实地。老师们很多事我们无法改变,但自我的完善还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不要随波逐流,静下心来多读书吧。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做一个光明磊落的老师!做一个胸怀坦荡的老师!做一名远离功利的老师!

‚愚蠢者的‘苦干’‛。一位校长认为教育界最可怕的事是‚一个愚蠢的校长事必躬亲‛——用他们的自我标榜,就是‚用心、用力、用命‛。然而他们就是不肯动脑筋。我们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同样的,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的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一个愚蠢的老师在辛勤地工作。他不聪明,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地工作把一百多个原本很聪明的学生变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再进一步演绎,一个愚蠢的主任,用他最愚笨的方法要求一百多个原本聪明教师时,教育就更不幸了。以此类推下去,老师们你会想到什么?!

合上书,眼前没有了文字,却有了思考,一个愚蠢的老师带给学生的是不幸,一个愚蠢的主任或校长带给老师的是不幸;以此类推下去,便是中国教育的不幸;

读了这一段,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还停留在‚老黄牛‛状态,巧干、乐干才是新时代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门应开动脑筋,总结得失,老师要做到做到省时高效,让自己和孩子共同聪明起来!主任和校长要做到,不必要的工作能粗不要细,能简单别复杂。局长、厅长厅、司长们你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老师以及各级各层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心里装着学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敬畏生命,中国的教育将何等有幸。

第二篇:读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黄日明

我从小喜欢读书,可能一直以来受我父亲的影响,他就是一个爱转书店和书摊的人,家里藏书比较丰富,所以没事在家时就喜欢泡壶茶,拿本书看看。或许常常习惯于独处,可是书让我不孤寂,不落寞。而且,书能够影响我的心灵,能把我从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也会让我体验生活的幸福与艰难。

最近,到学校图书馆意外拿到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且收获不多。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边读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有些汗颜,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0多篇文章。这里面结合了吴非老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现摘录几点如下:

1、《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2、《力戒浮躁》

浮躁之风一旦传给学生,祸害无穷。作为教师,岂可不慎

3、《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

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水平不够,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教育行为。

4、学生修养的好坏受到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的范畴,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家庭氛围,暂时扭转不了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但是我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当我们以最佳的仪态不卑不亢的面对学生时,其实我们就是在传达出一种正确的、文明、有修养的气度,其实也正是在间接的改变着未来某些家庭的氛围、扭转着社会的不正之风,因为教育就是面向学生,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

翻开目录,看着里面的标题及内容,给我最震撼的感觉就是对照自己还不是一个有胸襟的老师,对学生很容易着急?心里有时也很自我,对学生的教育时并没有在他们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感受到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就须做一棵安静的小草,执着、宽容、坚韧,享受平凡的幸福!

吴非先生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处在思想成长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是变化最快的,他们在成长,他们在不断充实,提高,转变。而这一切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模型,事实往往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这时候我们不能急躁,不能埋怨周围的条件,不能埋怨外在的因素。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学生是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和我们的预期有差距是因为什么?当我们把问题分析清楚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是最快接受结果的,甚至可以以此为鼓励学生继续进步的一个契机。老师为学生的错误不满意而大为光火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那等于拿学生的错误惩罚自己,而且显得我们教师的能力不强、办法不多、胸怀不宽、修养太差、素养不高。老师对学生能否做到心胸宽广,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爱,只有爱的真,才能有耐心;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如果真正认识到教师责任的重大,把握教育规律,懂得专业特色,了解学生特点,心态平和,那个我们也就能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能从这本书上感受到这点,对我自己来说,真是受益非浅。

第三篇: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新著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新著《致青年教师》,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吴非。如果说《不跪着教书》展示的是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言辞犀利的杂文作家形象,那么《致青年教师》则是站在教育思想家的高度,为当代教育歌唱和呐喊,重塑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需要有理想。教师有理想,教育才有希望,因为,理想的高度决定一个人发展的程度。华人财富国际文化传媒的张锐说:“一个人理想的高度决定他生命的档次,如果一个人实现他的理想,那就是一种幸福。”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理想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巨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需要有理想,有远大的理想,才能培养和塑造人才。教师成长,重点工作就是“塑心”的过程,只要完成了这个塑心过程,专业知识、教师艺术、管理学生的各种方法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教师就会自觉学习并坚持长期探索,不断解决和提高。

《致青年教师》一书,作者从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种一粒善良的种子六个方面展开,让我们看到一个即将退休的特级教师、一个教育前辈用自己几十年最宝贵的经验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和鼓励。这六个专辑,朴实、真挚,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作者提醒年轻教师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职业、面对自己的教育、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其实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塑造教师的心、重塑教师的远大理想。《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指出,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爱专业,才能爱学生、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拥有远大理想。教师要培养学生有远大理想,自身都没有这样的理想,是不能以身作则的,是不能做好示范的。相对而言,现代教师,不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缺乏的是教育理想、对新教育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现代课堂,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课堂生成、是学生在和教师对话交流中学到知识,并生成新的知识。吴非曾说:“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这才是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真实目的,吴非老师要做的就是唱响这种精神和理想。

很多人认为教师写作是不务正业,这样的教师在普通学校不受欢迎,其搞的教育科研或者思考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和剽窃别人的东西。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很多学校只能苦干、蛮干,甚至根本就不能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源。写作是最大的教研,是最有效的教研,是教研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教师能够写作,必然是一个教育的有心人、一个思想者、一个实践者,否则,不可能写出有品位的教育文章。毕竟,文艺作品不是胡编乱造,尤其是教育文章,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教师写出自己教育的心得、体会、感悟、思考、反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教育艺术。难怪吴非老师和钱理群老师在探讨一个合格教师标准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和“写作者”。因为,实践是工作思考之源,思考才能总结提升自我,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如此螺旋式的发展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是教师成长切实有效的办法。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望、更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厚爱,影响和发展更多年轻教师,期望培养和塑造更多优秀的教师。读《致青年教师》,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一种久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一个有理想、有思想、有责任的教师,从心开始。

忙里偷闲,翻阅了我校“教师读书会”提供的第三本共读书目《学生第一》,这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部新作,主要收录了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城乡差异,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我们望尘莫及,但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价值取向,却给人以深刻地启迪。

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把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放在第一位,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就是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努力探索和践行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做教师的都懂,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怕进校园,一进校园如入苦海,原因何在?看看十一的做法,想想我们的作为,答案不辩自明。死板的课程,教条的制度,枯燥的课堂,单调的活动,单一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是原因,但又好像不是全部。我觉得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不去剖析,学生的情感我们不予理睬,学生的活动我们不去参与,甚至学生的姓名我们不用知道,我们就像一位牧羊人,挥动着鞭子,按着我们的意志将一群羊驱赶至我们划定的领地。虽然这块领地中的青草不够鲜美,羊啊,你没得选择,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你不愿意?你不高兴?呵呵,看我的鞭子!我们各自驱赶着一群被驯服的羊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按着自个儿的意愿养育。我可不管你是山羊、奶羊还是绵羊,听话的就是乖乖羊。我们创作的不是一个寓言,而是在演绎一部经久不衰的活剧,你我都是导演。

救救孩子们,鲁迅先生的那声呐喊至今振聋发聩。

社会学家把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称为“体态语言”。

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育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因此,关注教师体态语言,研究教师体态语言,提升教师体态语言的素养,应该是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教师的体态语言》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进行了细致有趣的描述和探究,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神奇世界,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这本《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够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揭示一条新的路径,为老师的魅力提升添加一些新的元素,能够为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效益提供一点新的启示。本书由教育策内容简介

《我的教育心》是以成长为主线,以反思为主题,力图比较客观地展示作者李镇西走过的历程。作者把他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并由此展开不同阶段的反思。他的反思也经历一个过程,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追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

作者简介

李镇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兼班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出版有《爱心与教育》《教有所思》《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等近30部著作。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7年被评为“2007十大感动四川人物”。

划人、教育记者李振村著这个周末有幸拜读了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我感到这又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对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里面的事例很多,全是对大家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方法性指导。

作者说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

2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沟通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使其“职业生命”更具有意义和光彩。

教师搞教育科研,是许多人梦寐以求但是却不敢涉足的领域。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陈鹤琴,从柏拉图到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毫无例外都是长期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没有离开过教师的岗位。进一步从事实上证明了只有教育第一线才是诞生教育专家的最好土壤。

通过阅读该书,我认识到,教师教科研,应该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与教师每天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价值取向。这条路应该坚持走下去。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问题是教育科研思维的火花,是灵感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困惑,如果不加以珍惜和保存,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实,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课堂教学中突然事件的处理和学生情绪的调控,课后练习的布置与学生完成质量的差异,都可以是我们提出问题的素材。提出问题,应该立足于“用”,也就是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这就要求课题的名称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还是强调教师教育科研的立足点仍然是教育教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必须始终保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幸福感,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自身成长发展。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我想,在教科研这条路上,也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重要的是走在路上,是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结果,是成为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

在教科研的路上,我们不必太在意自己前行的姿态,我们要做的,设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马志国老师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我深深地折服了,让我读懂了男子汉的女孩气,“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走不出忧伤的女孩,美丽的“恋师情结”,莫名其妙的“怪味”„„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帮助你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位出色的“心灵导师”。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当代教师,不应该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与学生交往,而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训斥。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发现一位女生半趴在桌子上,慢吞吞地做这题,于是我站在她旁边想警示一下她,可是我站了好一会儿,她好像无视我的存在,还是动作懒散。当时我真有一股严厉批评她的冲动,还好我忍住了,我换了个角度思考:为什么我站在她旁边,她还这么懒散?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呢?于是我

3上前低声地和她说:“怎么了,不舒服啊?”她眉头微皱,频频点头,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理解和感谢。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感受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虽然身体不舒服但坚持做操,很坚强。而我如果按自己的思路枉下定论,会是一种怎样的恶果呢?我很庆幸我没有冲动,这种从心理学中学会的换位思考,保护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这份情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爱心、真心、耐心主动与学生交流,关心、尊重学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人,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我所教的学生也有传纸条的,也有对教官说不出的情思的,也有暴力倾向的,也有厌学的想退学的。我的办公桌里有一副手套,每当我看到手套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我担任七年级九班班主任,军训结束后学生转入正常的学习,可是

在学生第一次段考的考试的第二天,我清楚地记得考完英语,学生正准备迎接下一场的地理考试,老师在办公室准备拿试卷,九班教室里传来叫好的声音,乱成一团,级部主任叫我让我到教室看一看是什么事情,我到教室一看,差点晕倒,教官站在教室里,学生乱成一团什么声音都有,再有几分钟就考试了,我顾不了很多,先把教官请出了教室,后问学生教官为什么突然到学校,学生告诉我,一个女生过生日,教官来给她过生日,我先让学生准备考试,让她考完试到教室找我。我找到教官和他说,学生正在考试,能否先离开,教官走了,学生考完试找到我,把生日礼物交给我,说老师不是我叫他来的,是他自己来的,我说教官怎么知道自己的生日,她说QQ聊天的时候知道的,她和我保证不是谈恋爱。孩子哭着走了,我知道我伤了孩子的心。很多事情不能重来,如果教官提前和老师沟通,就不会在学生考试的时候来,如果我提前知道孩子的生日,就会和教官给她一个终生难忘的生日,但我最终伤了孩子,那副手套一直在我的办公桌里,它永远给我一个警示,对待学生的心灵细心地呵护„„

我不是心理学老师,读了马老师的书,再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找到了一些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

1、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对工作,对学生充满信心。无论是顺利,还是挫折,都一如既往的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决不动摇。(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的用自己乐观愉快的心境感染学生,使得他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2)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信任期待的态度,使得学生产生“老师希望我有出息,也相信我能行”的信念,并且激发其自我激励的能力,把学生的自卑心理转化成强烈的自信。

2、要把常规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即是健康心理。所以,老师在抓常规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3、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参加心理将抗讲座;重视正反任务形象的对比教育;不是世界的旁征博引。

4、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通常学生都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隐藏在内心,能主动向老师暴露心理状况,就必须在平常多注意学生的行为有没有什么变化,言谈举止有没有什么翻唱,学习成绩是不是起落很大。或者通过与其他学生交谈来了解情况。只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才能把事情解决的更好。

5、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要单独与学生沟通,还要通过家长、同学及朋友,多方面地进行沟通。再者,在时间上也不能放松对学生教育后效果的追踪调查。还要不断的发现信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虽然距他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但是,自从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决心 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马老师的教育观就像教育界里的航灯,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三尺讲台,写不完人生风景。马老师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健康的成长少走弯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读吴非《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做最亮的一盏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大吴镇运河小学赵苏惠

手捧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品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情澎湃,受益匪浅。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

《一盏一盏的灯》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红柳绿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但他手里有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自己了,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平和的方向。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在爱里。作为老师,社会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每天看着这帮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天一天地进步,真的很欣慰。感谢吴非老师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的作品,让我们老师在这里分享了各自的幸福感动时刻,也相信这里每一盏灯,将越照越亮!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人交谈心事,敞开心扉,畅谈未来。正如吴飞老师所说,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

—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赞美老师的诗有很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但我最喜欢的只有这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师不正是护花的春泥,给学生照明方向的“灯”吗?教师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作为一种职业,跟别的职业稍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教师每天都要跟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扮演了引路人,或者是“推一把”的角色,千百年来,穷乡僻壤的夜晚中,这样一盏微微闪烁的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经典的意象。每当人生不可避免的遇到生活中的逼仄的时候,这盏暗夜里的灯总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它不仅能时刻提醒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内心里亮着灯,时刻保持内心的光亮和温暖,而且还提醒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光和亮指引别人前进。

教育是一项伟大崇高而智慧的事业,更是一项琐碎辛劳而平凡的工作。王老师编辑的这部教育随笔,正是把一线教师这种琐碎辛劳的原生态教育中的智慧和情景加以汇集和呈现。其中一篇《我想听你把话说完》讲到不拖堂是好习惯,但这位教师拖堂一分钟,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为展现教育的文明。是教师个人竞赛的名次重要,还是学生的自尊与信心重要,这在成熟的教师心中,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会场很大,灯光照亮了舞台。现今很多公开展示的教学活动,不得不从教室搬到这里。嘟——不很张扬却清晰入耳的长声哨响。正站着发言的学生一愣。她亦微微一怔,随即微笑地对孩子说不要紧,你继续说。孩子捡起被哨声打落在地的思路,继续往下说。现场很静,听得到秒针嘀嗒的声音。这是一次省级小学教师学科素养选拔赛,项目很多,从朗诵、写字、个人才艺、综合答题,一环一环地进入现在的课堂教学。当然,课堂教学占总分的比值最重,达60℅。赛前预备会上发的比赛规则明确指出必须听哨下课,哨声一响,意味着扣分开始二次哨响,加倍扣分。她在这条规则下用红笔划了两条深红色的波浪线,旁边还打了个大大的红五角星。赛前有专家叹息,这样高手云集的大赛,竞争激

烈到靠小数点后两位小数来排次序,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不过分。就在课前一个小时,她还在细细地阅读着这些扣分细则,并盘算着自己的分数目前排名第几,课堂教学要拿到多少分才有出线的把握。哨声响时,这位腼腆的男生,正为概括课文内容认真思索并努力地组织着语言。不难看出,他的思路如一群本就柔弱的鸟儿被一声哨音惊得一哄而散,他费劲地搜罗着散失的思维碎片,口中却只有唔嗯呃老师微笑的眼神落在他额头渗出的细小汗珠上,微笑里便更多了一份抚慰,别着急,想清楚,接着说孩子断断续续地说下去,说着说着,话语渐渐连贯起来。其实,概括课文不必也不应该那样细致描述的,但他的思路正变得清晰,表述开始流利,老师不忍心打断这样的进步,同学们也都听得沉静稳定。眼看他就要说清了,两声急促的哨音尖厉地刺穿整个会场的平静。哨音再次让他愣住。这回,她有些恼了,径直走到孩子桌前,正视着孩子为难的目光,斩钉截铁地说别管它!继续说,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她的语气难掩情绪的些许起伏,她努力克制着,平静而坦然地专注倾听这个孩子说完他的最后几句话。下课了,她回到选手座位席坐下,身边相熟的老师凑过来说太可惜了,这次因超时你要吃大亏了!她轻轻扭过头去,自言自语地说这种时候,没得选的。她有得选吗面对孩子清澈的眼眸叫停仅仅为了遵首游戏规则,但听孩子把话说完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为展现教育的文明。走在黑色的路上时,请你不要害怕。因为请你相信,在路的那头,总会有人一如既往等待着你。青少年的成长更离不开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心烛的光虽很渺小,但她照亮了少年求知的心灵,启开了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黑暗中不会摔倒,享受了在思考和领悟中得到的快乐。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灯”的光明,是灯给了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也是灯给了他们警告的力量,他时刻在提醒着每一位学生:“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对于教师这盏灯,吴非老师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我们并非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如果丢掉那些些千古名训或名理的话,好的教育就是当你赋闲在家的时候,你还记得你和学生的诸多故事,有起有尾有细节,还有很多学生记得你,记得你为他做得一两件小事甚至一句话,这就是吴老师博文给我的触动,看,没有能够在闪烁的镁光灯

下熠熠生辉的文字,没有吸引眼球的字词,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迈,平平淡淡踏雪无痕,“闲不住的是笔停不下的是思绪汩汩流淌的是情感”这就是教育,优质的教育,回归到一个公民情怀视野的教育,无所谓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么,至于做得意义如何当接受学生的评说。教育就是从呵护一个生命成长历程开始,到呵护好一个生命成长结束,平心静气,一派从容,不能没有气度,更不能没有学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我们在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色,却未曾像吴老这般将“本色”二字铺染得如此淋漓尽致。当然,教师要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要先照亮自己。就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就如吴非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而且要有文化判断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方面明辨是非。只有教师成为强大的光源,拥有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才能照耀学生的成长之路。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们人生的道路,我愿做最亮的一盏灯,绽放人生绚丽的篇章。

第五篇:读吴非《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点亮心灯——读吴非《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心中的灯亮了,好像是向着成功招手。——题记

《一盏一盏的灯》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红柳绿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但他手里有了这盏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自己了,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平和的方向。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在爱里。作为老师,社会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每天看着这帮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天一天地进步,真的很欣慰。感谢吴非老师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的作品,让我们老师在这里分享了各自的幸福感动时刻,也相信这里每一盏灯,将越照越亮!

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人交谈心事,敞开心扉,畅谈未来。正如吴飞老师所说,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的12年里,会有几十位老师教过他。他会记住其中的多少人呢?有多少人能像灯一样在他的生命中长久地闪烁呢?他会记住的是美丽的爱与微笑,——那些在他跌倒时轻轻扶他站起来的,那些在他迷惘时给他指过路的,那些在他登攀时托了他一下的,那些在他绝望无助时投来信任的目光的„„那些富有智慧的人,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正直善良的人,像一盏一盏的灯亮在他面前,留存在他童年世界最早的画面中,成为他青春歌谣中难忘的意象。赞美老师的诗有很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但我最喜欢的只有这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师不正是护花的春泥,给学生照明方向的“灯”吗?教师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作为一种职业,跟别的职业稍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教师每天都要跟成长中的孩子打交道,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扮演了引路人,或者是“推一把”的角色,千百年来,穷乡僻壤的夜晚中,这样一盏微微闪烁的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经典的意象。每当人生不可避免的遇到生活中的逼仄的时候,这盏暗夜里的灯总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它不仅能时刻提醒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内心里亮着灯,时刻保持内心的光亮和温暖,而且还提醒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光和亮指引别人前进。

教育是一项伟大崇高而智慧的事业,更是一项琐碎辛劳而平凡的工作。王老师编辑的这部教育随笔,正是把一线教师这种琐碎辛劳的原生态教育中的智慧和情景加以汇集和呈现。其中一篇《我想听你把话说完》讲到不拖堂是好习惯,但这位教师拖堂一分钟,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为展现教育的文明。是教师个人竞赛的名次重要,还是学生的自尊与信心重要,这在成熟的教师心中,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会场很大,灯光照亮了舞台。现今很多公开展示的教学活动,不得不从教室搬到这里。嘟——不很张扬却清晰入耳的长声哨响。正站着发言的学生一愣。她亦微微一怔,随即微笑地对孩子说不要紧,你继续说。孩子捡起被哨声打落在地的思路,继续往下说。现场很静,听得到秒针嘀嗒的声音。这是一次省级小学教师学科素养选拔赛,项目很多,从朗诵、写字、个人才艺、综合答题,一环一环地进入现在的课堂教学。当然,课堂教学占总分的比值最重,达60℅。赛前预备会上发的比赛规则明确指出必须听哨下课,哨声一响,意味着扣分开始二次哨响,加倍扣分。她在这条规则下用红笔划了两条深红色的波浪线,旁边还打了个大大的红五角星。赛前有专家叹息,这样高手云集的大赛,竞争激烈到靠小数点后两位小数来排次序,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不过分。就在课前一个小时,她还在细细地阅读着这些扣分细则,并盘算着自己的分数目前排名第几,课堂教学要拿到多少分才有出线的把握。哨声响时,这位腼腆的男生,正为概括课文内容认真思索并努力地组织着语言。不难看出,他的思路如一群本就柔弱的鸟儿被一声哨音惊得一哄而散,他费劲地搜罗着散失的思维碎片,口中却只有唔嗯呃老师微笑的眼神落在他额头渗出的细小汗珠上,微笑里便更多了一份抚慰,别着急,想清楚,接着说孩子断断续续地说下去,说着说着,话语渐渐连贯起来。其实,概括课文不必也不应该那样细致描述的,但他的思路正变得清晰,表述开始流利,老师不忍心打断这样的进步,同学们也都听得沉静稳定。眼看他就要说清了,两声急促的哨音尖厉地刺穿整个会场的平静。哨音再次让他愣住。这回,她有些恼了,径直走到孩子桌前,正视着孩子为难的目光,斩钉截铁地说别管它!继续说,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她的语气难掩情绪的些许起伏,她努力克制着,平静而坦然地专注倾听这个孩子说完他的最后几句话。下课了,她回到选手座位席坐下,身边相熟的老师凑过来说太可惜了,这次因超时你要吃大亏了!她轻轻扭过头去,自言自语地说这种时候,没得选的。她有得选吗面对孩子清澈的眼眸叫停仅仅为了遵首游戏规则,但听孩子把话说完是要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同样也为展现教育的文明。走在黑色的路上时,请你不要害怕。因为请你相信,在路的那头,总会有人一如既往等待着你。青少年的成长更离不开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心烛的光虽很渺小,但她照亮了少年求知的心灵,启开了他们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黑暗中不会摔倒,享受了在思考和领悟中得到的快乐。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灯”的光明,是灯给了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也是灯给了他们警告的力量,他时刻在提醒着每一位学生:“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对于教师这盏灯,吴非老师说,“你(教师)亮一点,他(学生)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我们并非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如果丢掉那些些千古名训或名理的话,好的教育就是当你赋闲在家的时候,你还记得你和学生的诸多故事,有起有尾有细节,还有很多学生记得你,记得你为他做得一两件小事甚至一句话,这就是吴老师博文给我的触动,看,没有能够在闪烁的镁光灯下熠熠生辉的文字,没有吸引眼球的字词,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迈,平平淡淡踏雪无痕,“闲不住的是笔停不下的是思绪汩汩流淌的是情感”这就是教育,优质的教育,回归到一个公民情怀视野的教育,无所谓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些什么,至于做得意义如何当接受学生的评说。教育就是从呵护一个生命成长历程开始,到呵护好一个生命成长结束,平心静气,一派从容,不能没有气度,更不能没有学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非常微妙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我们在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色,却未曾像吴老这般将“本色”二字铺染得如此淋漓尽致。

当然,教师要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就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要先照亮自己。就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就如吴非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教师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而且要有文化判断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方面明辨是非。只有教师成为强大的光源,拥有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才能照耀学生的成长之路。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这些少年。有烛有灯有亮的照护,这些少年会走的更稳、更准,有灯有亮的地方,总会有爱,有温暖,有希望。让我们把握光亮,绽放人生绚丽的篇章。

下载读吴非老师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吴非老师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吴非《致青年教师》有感 文档[五篇材料]

    整装待发,从心开始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武安市兰村学校 李敏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前总觉得教育理论的书比较深奥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师》单......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在床头,我习惯放着几本书。其实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时间看,有时纯粹是为了心安,有时是等闲暇时间拿起来翻翻,让自己有所收获。其中吴非老师的随笔录——......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林韶 去年夏天,我带儿子去温州市少儿图书馆时不经意间觅得《不跪着教书》一书,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强,透着理......

    吴非《致青年教师》

    吴非《致青年教师》 这是一本很易读的书,里面所说的道理我们肯定也都思考过,也并不是用很深刻或很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但若我们心中所想能够得到一位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6、吴非事迹材料

    吴非,男,34岁,自2008年进入金马饭店工作以来,一直在工程部弱电组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努力地为客人提供符合五星级酒店的优质服务。......

    读吴正宪老师文章反思

    以“互动”开启学生的智慧 ——读吴正宪老师《生态课堂的“道”与“术”》之后反思 荣成市世纪小学 彭丽 吴正宪老师在《生态课堂的“道”与“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数......

    吴老师的话

    10月24日吴老师的话 1.一单元听写结果让我震惊和忧虑,77个人听写,只有六个人获得满分!这六个同学是“张胜棋、李昊天、吴呈微、张智博、黄橙梓、楚子禾”,向这六位同学表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