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总结2014-7-7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陈珂珂)
本学期在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以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的课堂教学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我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效果和不足总结如下:
一、课堂测试及课后作业
大学的教学比较开放,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较中学松懈很多,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度不够,学生基本靠自主学习,有部分同学的学习就比较盲目无重点。同时在课下,教师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就随波逐流,放纵自我。期末考试就靠临时抱佛脚,考试成绩也并不理想。
因此,本学期开始,除了在课堂上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讲解之外,在本章节结束后,也会对本章的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复习课堂内容,及时消化吸收。同时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利用这种形式也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查阅少量的文献资料。在课程进行一半时,进行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前面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有的放矢。
本学期共布置了2次课后作业,进行了1次课堂测验。从结果来看,课后作业完成较好,但不乏部分同学抄袭的痕迹。从课堂测验的分数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理解大部分的知识,少部分同学测试成绩很不理想。
二、讨论教学
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设置了两个专题讲述,一个是PCR技术,在实验课中完成。二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由学生讨论完成。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也能检验出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收集材料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情况等等方面的素质。
1.教学程序,提前3周由教师提出计划,简单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将专题内容分为5个小部分,分组进行资料查询和ppt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小组提问,由教师打分,总时间为2个课时。小组汇报内容分别是:(1)HGP介绍
(2)HGP之遗传图谱的绘制
(3)HGP之物理图谱的绘制
(4)HGP之序列图谱的绘制
(5)HGP之转录图谱的绘制
根据学生的讲述,最后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其在课下继续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回答。问题如下:
(1)HGP的意义何在?
(2)绘制遗传图谱时,分子标记有哪些?(3)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区别?(4)什么是STS标签,并举例说明?(5)EST序列是什么?作用是什么?(6)DNA测序方法有哪些? 2.效果
讨论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ppt制作、讲解及对内容的理解充分。大家除了对小故事很感兴趣外,对于专业的知识不慎热衷,查阅资料不充分,对于前沿的英文文献置之不理。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教师的督促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3.不足
这次讨论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第一,高估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设置的专题有点难度,不够大众化。第二,教师的不足,在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没有及时的进行监督检查。第三,课时设置不足,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中,由于时间限制,兼顾不到每个人的发言。
总结:这次尝试不是很成功,这些经验不足的积累,以期指导今后的教学改革工作。
第二篇: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文章总结了在十余年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展的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实践证实,新的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生物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创新生物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28-03
前言:
分子生物学的目标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从而揭示生命的本质[1]。虽然它在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却因为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广,理解难度高,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而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集中表现为教师授课难和学生学习难。这种现状不但困扰着老师和同学,也与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如何克服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瓶颈”?本人在从事十多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力求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除了选用好的教材,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2]。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完整、清晰的、有层次、条理的知识。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提高自身学科素养着手。“一本教材书,数种参考书”,除分子生物学国内、国外各类版本外,与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其他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我们也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强化,不断夯实专业知识、拓展专业领域,基本构建了分子生物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了对教材处理的前提。既避免了教学中各学科的重复,也进一步凝练了知识。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全国优秀教师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的一些思路。
1.思维导学模式。在DNA复制教学环节,知识点多,并且较分散,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学习困难和知识混淆的现象,针对这章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了思维导学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重点、难点解读。本科教学形式多样化,也更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教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师必须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比如在讲解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中,教师首先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梳理出重点。染色体端粒末端修复机制的知识点包括:(1)引物切除造成的遗传信息缺失;(2)端粒末端的特点;(3)体细胞和性细胞末端修复机制的不同;(4)DNA结构的变化;(5)端粒酶的修复机制。梳理知识点后,总结教学重点:一是引物切除后损伤修复在体细胞和性细胞中的不同;二是四链DNA结构;三是端粒酶的修复机制。其中端粒酶修复机制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集中在端粒酶的性质和修复发生的过程。
经过对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把握和合理组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无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为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启发式、联想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5],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分享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方法。
1.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针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抛砖引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讨论,这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进行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学习环节,提出甲基化修饰的生物学意义,这个问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了DNA复制的调节、蛋白质和DNA甲基化修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Epigenetic(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分析―不断启发―再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的讨论分析中通过展示不同的思维、发表各自的观点,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消化、理解来达到理论的升华、拓展[4]。
2.联想式教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6],因此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避免重复,一方面要通过联想知识点适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如在讲解化学修饰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时,将细胞生物学中的信号转导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对细胞信号转导的作用机制。
3.探究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每一个理论知识的背后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如确定遗传物质是DNA的两大经典实验,我们以探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实验设计,到结果显示,再经过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的角度,研究人员的身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将学科概念、理论产生的起因和过程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努力探索,走近科学,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形成的探究性和科学性,逐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4.多媒体多样化教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微观性、复杂性、抽象性和动态性。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则具有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7],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图像处理清晰直观,文字表述简洁明了、主题突出。课件中的图像来源于国内外的网络数据平台。如讲述DNA半保留复制机理时[8],首先将DNA可能存在的几种复制方式用图像展现,并利用Meselson和Stahl设计的DNA复制同位素示踪实验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来进行结果验证,引导学生明确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并结合文字,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中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静态、抽象的微观知识清晰讲解。
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声像互动。对于生命过程中动态的知识点,比如DNA的复制、RNA的转录、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可以将这些复杂的生命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做成动画并配以文字和声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三、知识领域的拓展
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除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有大量理论应用的研究方法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将知识局限在教材中,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去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最新进展、发展趋势[8],以及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1.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组织参考资料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讲授“SNP技术”时,先从遗传标记分析的发展着手,把一代、二代的标记分析做知识性的回顾,再将纳入教材的第三代标记分析“SNP”做详细的讲解,引导大家理解什么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医学、农业、畜牧等多种领域的发展与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
专题讨论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专题自行查阅、组织文献资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9]。比如在讲授基因重组的教学内容时,设计“转基因的利与弊”供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动植物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让知识离开课本走进生活,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0]。
2.生物信息技术与数据库。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PCR技术”的专题讲座中,不仅要对实验目的、原理、操作以及应用进行讲解,还要特别对引物设计的生物信息技术进行补充,介绍学生对一些常规的生物信息技术软件Primer6.0、DNAman、Olig6.0、DNAStar、Cluster等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度。
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自行查阅和组织各种文献资料,因此,必须特别强调互联网资源运用的重要性。教师通过介绍中国知网、维普、清华同方、NCBI等几个常用资源库,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资源库进行查询,对互联网资源的熟练应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信息收集和辨别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修养与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导演,又是一名演员。作为导演,首先需要有最新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设问、适时讨论、适时启发。其次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课堂节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激情,使教学有的放矢。否则会在教学中出现“启而不发”和论证条理不清的现象;作为演员,还要有良好的课程驾驭能力,通过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认知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丰盛的知识大餐,而不是一锅夹生饭。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思维水平这3个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此外,还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各项教学技能。
2.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只有运用合理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尽量避免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否则多媒体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由照本宣科转变为扮演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就适得其反。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只有合理地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给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目前,我们关于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除了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学科修养和科研素质外,也以“夯实基础、拓展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8]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在今后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有生有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戚晓利,张丽敏,薜春梅.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3]朱虹.《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启发式教学和论证型教学的综合运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90-192.[4]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1-43.[5]文静,申玉华,赵冰.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农业,2013,305(8):92-93.[6]王荣,刘勇,姜双林.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0-102.[7]张金岭.浅谈多媒体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9,(30):189-190.[8]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58(6):159-161.[9]胡旭东,王晓玲,吕芳昕,等.中医药博士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中专题讨论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17-119.[10]赵延林,王敏.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岩石力学教学的促进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146-148.
第三篇: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
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
摘 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师范大学借助教育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机遇,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探索。该文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改革的背景、理念及目标,提出了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这种改革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关心度,还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0-126-03
综合性实验也称为复合型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大实验,其内容组合了多项单个实验,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类似于一个比较完整的科研过程,前一实验内容作为后一实验内容的基础,实验间联系性强。它一方面要求对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其复杂性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关注度,提升实践操作的兴趣和能力[1]。2001 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2]。安徽师范大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于2009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其实验教学也是建设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安徽师范大学在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改革中的背景、目标和建设体系等内容。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改革背景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学科,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及相互渗透的前沿学科[3],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其他专业方向课程,如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分子免疫学等。
以往我校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设置是选取相对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实验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实验项目相对孤立、缺乏知识逻辑、项目间的逻辑顺序不合理等问题,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穿插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实验间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且由于各课程间缺乏交流,导致不同课程间的某些实验项目相同或相似,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在实验项目上均出现同质化现象,同一个实验项目在不同实验指导教材中反复出现。
近年来,我校虽然多次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目前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但是对各部分的具体要求未有明确说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主动性,甚至出现学生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设置的理念及目标
2.1 设置理念 分子生物学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在我校其理论课程以双语为教学手段,学生在理论素养和专业外语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通过设置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思维,将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增强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素养、专业外语、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提高,培养出能适应生物学专业突飞猛进的高素质人才。
2.2 设置目标 一是摒除现有问题,改变我校以往以“点”形式为设置实验课程,重点突出课程内和课程间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先将基础实验课程设置为综合性实验,将单个实验项目的“点”串联成“线”,再通过在基础课程实验上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实验,逐步形成“面”。二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技术实践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学会整体思维方式。三是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参与度和兴趣度。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3.1 建立整体贯通的实验内容 根据我院分子生物学在各专业的定位、学科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设置目标,为学生设计一套完整的分子克隆技术实验作为分子生物学基础综合性实验,后继的高级实验技术将在专业方向课程中以此为基础继续开设,如在基因工程中学习蛋白质表达及检测技术,在酶工程中学习蛋白质纯化技术和酶学性质分析技术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共设36学时,7d内完成教学,学生在实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所有操作均由学生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学生以往只按步骤做实验,不参与前期准备的状况。流程如图1所示。
为了保证综合性实验的连贯性,我校实施了实验教学月来集中强化训练。将理论课设置在学期前段,上调理论课周学时,整个理论教学过程要在前13周内完成,在后期设置了为期30d的实验教学月。在实验教学月中,各年级的所有实验均在此期间完成,由于实验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实验项目环环相扣,故将基础实验设置在前,其他专业方向实验设置在后,每门实验同时开设4个平行教学班。
3.2 完善基础设施和教材建设 在上述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我院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先期配置了4间多媒体公用实验室,共享了部分仪器设备,改变了以往为每门课程专门配备仪器设备的模式;同时在方案的基础上,配备了空缺仪器,保证每4人能共有一套基础仪器。
教材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学效果设想和试验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在教材建设上,而作为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教材的质量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有很大影响[4]。我校分子生物学在建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时,已为理论课程选用和编写了一批实用教材[5]。为了配合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双语教学,首先应将各课程的实验进行优化组合编写一套符合各专业特点的实验教材,尽可能地使整个大学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化、系统化,并分段实施教学,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过于独立,实验项目重复等问题;其次,在双语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一本分子生物学英文实验教材并投入使用;最后辅以现有的实验教材作为补充。
3.3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对操作要求极为严格的实验,同时综合性实验也要求学生对很多未接触过的技术要有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我院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课件、操作录像、网站资源和相关软件都是综合实验教学的一部分。课件和操作录像是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思路的必要条件,也是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主要手段。网站资源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有极大的参考作用,如文献和基因序列查找时可以应用NCBI等网站;在DNA双酶切实验时,可以使用试剂公司网站查找最佳反应缓冲液、反应时间和条件等;国内外最新的实验技术,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软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对部分软件和网络的使用,如引物设计软件、序列比对软件和统计学软件等。
3.4 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我院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依托,组建了一批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5];课程组坚持让教授走进实验室指导本科生实验,并要求各位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教学班级辅以2名相关专业研究生协助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保证操作规范性;同时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3.5 建设综合的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构建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实验课的关注度与兴趣度。实验成绩评定包括平时成绩、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成绩3方面内容,其中平时成绩占60%、操作考试占20%、理论考试占2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实验报告、课堂态度、操作规范程度等。其中,实验报告改变了单个实验项目的报告形式,而是要求学生按照整体思维,用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的思路,列举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陈述实验步骤和方法、分析并讨论实验结果,着重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操作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实验过程是否规范,以及在没有指导下的操作能力;理论考试主要是对实验理论、方法原理及运用等进行闭卷考试,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倪郁.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2): 147-149.[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Ministry of Education.Some views on how to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2001.[3]葛亚东,葛雅丽,王鹏,等.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8): 1 251-1 254.[4]冯永平,吕守华,刘生梅.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 34-36.[5]袁继红,李香花,朱意.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1,28(3): 99-102.(责编:张宏民)
第四篇:分子生物学总结
SectionA 1 三个域: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 2 组装中的主要作用力:非共价健作用力
SectionB 1 蛋白质纯化的分析方法
正电荷:天冬氨酸 谷氨酸
负电荷:赖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极性:天冬酰胺 谷氨酰胺
苏氨酸 丝氨酸 半胱氨酸
非极性:脂肪族 甘氨酸 丙氨酸 缬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脯氨酸
芳香族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Cys 二硫键 Gly 无手性 Pro 亚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最大吸收峰280mm 3 蛋白质的一级(决定蛋白折叠及其最后的形状的最重要的因素):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N端到C端
共价键
二级:多肽链中空间结构邻近的肽链骨架通过氢键形成的特殊结构。
α转角
β螺旋 氢键为主要作用力
三级: 多肽链中的所有二级结构和其他松散肽链区域(散环结构)通过各种分子间作用力(非共价键为主),弯曲、折叠成具有特定走向的紧密球状构象。
非共价键
四级: 许多蛋白分子由多条多肽链(亚基,subunits)构成。组成蛋白的各亚基以各种非共价键作用力为主,结合形成的立体空间结构即为四级结构。非共价键 偶极:电子云在极性共价键的两原子间不均匀分布,使共价键两端的原子分别呈现不同的电性
兼性离子:具有正电荷(碱性),又具有负电荷(酸性)的分子 双极性分子:
Section C 1核酸的光学特性:
增色性:一种化合物随着结构的改变对光的吸收能力增加的现象 减色性:一种化合物随着结构的改变对光的吸收能力减少的现象 Reason: 碱基环暴露在环境中的越多,对紫外的吸收力越强 Absorbance(吸收值):Nucleotide > ssDNA/RNA > dsDNA 核酸的最大吸收峰260mm(碱基有芳香环)芳香族氨基酸最大吸收峰280mm A260/A280:
纯的 dsDNA:1.8 纯的 RNA:2.0 纯的 Protein:0.5 2 Tm 值(熔解温度):热变性时,使得DNA双链解开一半所需要的温度。
Tm=2x(A+T)+ 4x(G+C)
Tm值与DNA分子的长度,及GC的含量成正比
Annealing(退火):热变性的DNA经过缓慢冷却后复性
快速冷却: Stay as ssDNA
缓慢冷却: 复性成dsDNA 3 脱氧核糖核酸与核糖核苷酸得到画法 支持双螺旋结构的两个实验:查戈夫规则
X射线晶体衍射 5 双螺旋的内容:
双链之间的关系: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
双链反向平行(5’3’ 方向)
两链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A:T;G:C。
双链序列反向互补
各基团排列方式:糖-磷酸骨架DNA分子排列在外;
碱基对平面相互平行,排列在DNA分子的内部。空间结构为:右手双螺旋结构
每转一圈~10个碱基对,每一圈长度33.2A
双链螺旋中形成大沟,小沟。碱对DNA的影响:高pH值对DNA的影响比低pH值的要小。
高 pH 值(pH>11)会改变碱基构象,使DNA变性(双链解旋,成单链)
RNA的影响:高pH值,2’羟基会攻击磷酸二酯键,使其断裂,形成2’,3’-环式磷酸二酯键,从而使RNA分子断裂 共价闭合环状DNA(con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即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封闭环状DNA分子。超螺旋DNA(Supercoil DNA):松弛型双链DNA进一步旋转后,再形成闭环结构时,就会形成DNA超螺旋结构
L=T+W 判断是否为超螺旋 正负超螺旋 拓扑异构酶:暂时断裂DNA分子中一条或两条单链上的磷酸二酯键,改变DNA分子的连接数及拓扑状态。
功能:消除DNA复制和转录等过程产生的超螺旋。
细胞中,Ⅰ型酶与Ⅱ型酶的活性保持一种平衡状态。Ⅱ型酶的“使DNA超螺旋化” 与Ⅰ型酶“使DNA松驰化” 相抗衡,从而使DNA保持适当的超螺旋密度。EB: 嵌入DNA配对碱基之间,使DNA分子在嵌入处局部解旋,增加ccDNA其它部位的正超螺旋 Type II RE
二型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一般为4~8个碱基对的回文序列
如:EcoRI
5’-GAATTC-3’
3’-CTTAAG-5
Section D 1 染色体的折叠:串珠结构 :核心组蛋白:H2A, H2B, H3 and H4.连接组蛋白 H1
核小体
30nm纤丝
高级环状结构(染色质的最高结构)
紧密缠绕结构 着丝粒:两侧是大量的名叫卫星DNA的重复序列
端粒:上百个短的重复序列
作用:端粒DNA 形成特殊的环状二级结构,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核酸外切酶降解。
抵消DNA复制时每一轮复制都导致两末端形成的后随链比母链要短一截的现象对染色体的影响 异染色质:高度浓缩,无转录活性
常染色质:结构松散,有转录活性
DNaseI 敏感区域:对区域内DNA的转录活跃
串珠结构
DNaseI 超敏感区域:转录活跃的基因的调控区域
DNA裸露 4 原核染色体结构:非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类组蛋白
位点特异性DNA结合蛋白:与特殊的DNA序列结合
有其他特殊的生理功能:RNA polymerases
对结构域的形成也很重要
复性动力曲线:
Low C0t: 高重复 卫星DNA Moderate C0t : 中重复 串联基因簇
反转座子 High C0t :单拷贝或低重复
大肠杆菌基因组 染色体结构对基因转录的影响
CpG 抑制→CpG位点中的胞嘧啶的C-5常发生甲基化(CpG甲基化),CpG 甲基化可能可以DNA转录被限制→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有些区域含有很多未甲基化的CpG 位点,被称为CpG 孤岛。
甲基化—转录抑制
去甲基化—恢复转录
组蛋白的乙酰化:核心组蛋白N-端的Lys被乙酰化,DNA与核心组蛋白体解聚。Gene 表达被激活
去乙酰化:抑制 gene表达
组蛋白的磷酸化:对组蛋白 H1 磷酸化,抑制基因表达 其他组蛋白中心法则
Section E 1 DNA复制:细胞中,一条双链DNA分子通过碱基配对,形成两条与其序列相同的DNA双链分子的过程。2
确定DNA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3 复制的基本步骤 复制为双向
大肠杆菌的复制:
起始AT含量高的区域
参与蛋白:DnaA(复制起始因子):识别并结合于重复序列上,驱使富含AT的重复序列解链,需负超螺旋,及ATP
DnaB(DNA解旋酶):DNA双链解旋,形成复制叉
SSB:(单链结合蛋白):保持解旋部分的单链状态
DnaG(引发酶/引物酶):RNA引物合成,引发复制 延伸
参与蛋白:DNA Pol III全酶:负责新链的合成:前导链,冈崎片段
DNA pol
I:复制中除去引物,填补引物处空缺
终止: 真核生物的复制:
一个细胞周期内,一个DNA分子只能复制一次
Section F 1 复制忠实性的机制:
DNA复制的高精度:模板连和进入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正确配对
3’到5’外切核酸酶对错误碱基的校正
错配修复 2 holiday模型 3
Section K 编码链 模板链 2 大肠杆菌的转录
RNAP酶:核心酶:a 亚基:aNTD对核心酶的组装很重要。
aCTD在识别启动子、调节转录水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 亚基:RNAP的催化中心。
与模板DNA、RNA产物、及底物核糖核苷酸紧密结合。
抗生素利福平结合在在b 亚基上,可以抑制RNAP的转录活性。
利福平只抑制转录的起始。
利迪链菌素只抑制延伸而不抑制转录起始
b’ 亚基:可能与RNAP的催化有关。
肝素与b’亚基结合后,能干扰RNAP与DNA的结合,抑制转录。
w 亚基:可能与RNAP的组装及维持RNAP结构的稳定性有关
s factor(s因子):s factor 在启动子特异性识别过程中至关重要 移动慢的原因:可以保持与翻译同步。
与有些基因转录调控相关。
有利于转录终止
RNAP没有3’ →5’外切酶活性,不能进行转录校正。其错配率达10-4。RNAP倒退暴露新合成的错配碱基,可以有利于其他辅助核酸酶将错配碱基切除,增加转录的忠实性。s70基础启动子的一般结构
-10 序列:它对转录起始时,RNAP打开DNA双链的过程非常重要。-
10序列到TSS位点的距离对转录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35 序列:增强RNAP s factor 的识别能力及与DNA的结合能力 4 影响启动子效率的DNA序列:
核心启动子的序列:与保守序列越像,效率越高。
TSS周围序列:影响起始效率。
转录单位的前30个核苷酸的碱基序列:影响RNAP从启动子处移动出去(启动子区清空)的速率。
核心启动子附近的调控元件。转录的起始:开放复合物 闭合复合物 无效起始
延伸:启动子的清空,链的延伸转录泡,s因子的循环利用
终止:依赖性 不依赖性
反复重复序列
Section L 1.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s):一般为DNA上较为保守的、有着特异性序列或结构的特定区域。它们只能影响与其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活动。如:启动子,转录激活因子结合位点等。
反式作用基因/调节基因(trans-acting genes,regulator genes)
可以影响与他们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的DNA元件。2 乳糖操纵子 色氨酸操纵子 正负调控都可以有诱导和阻遏两种调控方式。
正控诱导:诱导因子活化激活因子,使其可以增加基因的表达。(Lac operon,CRP调控)正控阻遏:共阻遏物使激活因子失活,减少基因的表达。负控诱导:诱导因子使阻遏蛋白失活,增加基因的表达。(Lac operon,lac repressor)负控阻遏:共阻遏物活化阻遏蛋白,使其可以降低基因的表达。(Trp operon,trp repressor)
Section M 增强子 沉默子 TFIID:可与多种核心启动子元件或特异性转录因子结合,启动二类转录预起始复合物组装的通用转录因子。
TBP(TATA-box binding protein):可识别并结合TATA-box TAFII(TBP-associated factor II):TBP关联蛋白,TFIID中与TBP形成复合体的所有蛋白,~13个。
TFII H的结构与功能:蛋白激酶(4 个亚基):催化蛋白磷酸化。将NTP(一般为ATP)的g-磷酸基团转移到蛋白上。
磷酸化 RNA pol II 中的CTD 结构域。TFIIE 刺激TFIIH介导的磷酸化反应。DNA 解旋酶/ATPase(5 亚基):
水解ATP,利用其能量打开DNA的双链 TBP(TATA-binding protein): 确保 RNA Pol I能正确定位到转录起始区域上。
SP1 为组成性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与基因本底表达水平有关 SL1,选择因子,RNA Pol I起始转录所必需的因子 CTD:羧基末端结构域,的磷酸化状态与转录进程有关
转录起始时期,CTD结构域一般处于去磷酸化形式,与结合启动子有关。
转录延伸时期,CTD结构域常处于磷酸化形式,与mRNA的加工有关。
Section N 1 DNA-binding domains(DBD):DNA结合结构域
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域)
锌指结构(域)
碱性结构(域)
Dimerization domains:二聚体化结构域
亮氨酸拉链 螺旋 散环 螺旋 DBD+DM 激活结构域 酸性激活结构域 富含谷氨酰胺结构域 富含脯氨酸的结构域 LBD
Section O 真核生物中mRNA 加工的一般过程 5’加帽: CTD作用:转录起始时,参与加帽反应的三种酶结合在RNA Pol II的CTD结构域上。转录产物刚开始合成时,即对其5’端进行加帽反应。
作用:防止降解:核糖核酸酶一般不能降解帽结构中的三磷酸键
帮助转运mRNA到细胞质中
增强翻译水平:mRNA需要帽结合蛋白的帮助才能更好的与核糖体结合 帮助去除pre-mRNA中的第一个内含子。3’加Poly(A)尾:
作用:防止被核酸酶降解:增加mRNA的稳定性
有助于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转运
参与pre-mRNA的最后一个内含子的剪接。
增强mRNA的翻译水平,增加基因的表达 剪接 甲基化 2 核酶有:有催化功能的RNA即为核酶
U2 U6 RNAP 3 RNA的多样性:可变加工,反式剪接,RNA编辑 原核生物核糖体
真核生物核糖体 原核rRNA 加工的大致过程:形成多个茎环结构,与蛋白结合形成RNP,核苷酸修饰,逐级切割
真核rRNA 加工的大致过程:甲基化,切割。内含子剪接 原核tRNA 加工的大致过程:将多顺反子前体切割,分离出单顺反子前体
单顺反子前体进一步被切割,形成与成熟tRNA长度一致分子(RNases D, E, F,P
.碱基修饰,形成成熟tRNA 真核tRNA 加工的大致过程:5’-末端成熟,3’-末端成熟(添加5’-CCA-3’)去除内含子 7 miRNA and siRNA的调控机制:mRNA降解,抑制翻译,抑制转录
Section P 1 遗传密码的特性:
蛋白的编码信息由三联体密码子组成。
密码子为连续的,之间无间隔、无重叠。
除三个终止密码子之外,每个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
有密码简并现象。即:多个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
标准遗传密码子在各类生物中基本通用,不过少数生物体或细胞器中,有一些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与标准的不同。
生物对同义密码子的使用经常有偏好性。不同生物的密码子偏好性不同。
基因一般不重叠。一段核酸分子一般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可读框),被翻译成一个蛋白。
有些物种也有重叠基因的现象。开放阅读框:ORF 从起始密码子ATG 到终止密码子
TGA,TAA or TAG 之间的连续的蛋白编码序列
CDS 编码序列 当ORF可以预测一个蛋白时 3 tRNA 二级结构:三叶草结构 4 tRNA的特异性加载:(翻译的高保真性)
氨酰-tRNA合成酶对相应tRNA分子有很强的专一性:第二密码子:
氨酰-tRNA合成酶接受相应氨基酸时有很强的忠实性:校正:双筛选机制—酶的活性中心,酶中的编辑位点 氨酰-tRNA(AA-tRNA): 3’-end加载了一个氨基酸的tRNA分子。是在蛋白质合成中,将密码子转换氨基酸的适配器。
Section Q 1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反向互补配对 一个tRNA可识别的密码子数由反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决定
摆动学说:第三位密码子与第一位反密码子的配对可以摆动
反密码子第一位为A或C时,配对无摇摆现象。3 核糖体的E,P,A位点 A位:接受AA-tRNA部位.除了起始氨酰-tRNA,其他所有AA-tRNA都只能进A位点。P位:肽酰基-tRNA结合部位。起始氨酰-tRNA也进入此位点。E位:空载tRNA离开核糖体的位点。4 核糖体各亚基的功能
核糖体小亚基功能:结合mRNA
促进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正确结合 mRNA移位
大亚基的功能A位、P位、肽酰转移酶(转肽酶)中心等在大亚基上。
负责携带AA-tRNA、肽键/肽链的形成 5 翻译的基本内容 核糖体与mRNA结合
氨酰tRNA逐个进入核糖体
氨酰tRNA通过反密码子与mRNA互补配对 氨酰tRNA分子的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空载tRNA的释放 肽链的释放
第五篇: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
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组
2.基因文库
3.卫星DNA
4.SD序列
5.分子克隆
6.载体
7.反式作用因子
8.粘性末端
9.限制性内切酶
10.cDNA文库
11.转化率
12.质粒拷贝数
13.体外重组
14.感受态细胞
15.探针
16.核酸杂交
17.阳性克隆
18.固相杂交
19.解链温度
20.C值悖理
21.基因家簇
22.反义RNA
23.RNA干扰
24.魔斑
25.顺式作用元件
二.填空题
1.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序列可分为()、()和()。
2.真核生物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包括()、()、()和()四种。
5.原核生物转录水平调控的方式有()和()两种方式;前者又可分为()和();后者可分为()和()。
6.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包括()、()、()、()和()五个层次。
7.真核生物基因组DNA水平的调控包括()、()、()、()和()五种方式。
8.反式作用因子可划分为()、()和()三类。
12.影响杂交的因素有()、()、()、()和()。
15.逆转录酶是多功能酶,具有()、()、()三种功能,但无()作用。
16.DN的损伤突变类型有()、()、()、()和()。
17.引起DNA损伤突变的因素是()、()、()、()和()。
18.DNA的损伤修复方式有()、()、()和()。
20.病毒基因组可由()或()组成;细菌基因组由一条()组成;真核生物基因组由()和()形成()。
2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有()和();其中()是主要的方式。
22.、操纵子由()、()和()组成;受()产物的调控。
23.顺式作用元件按功能可划分为()、()、()和()。
24.分子克隆技术的操作包括()、()、()和()等四个基本过程。
25.限制性内切酶分为()、()、()三种,其中只
有()在基因工程操作中被应用。
26.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 DNA分子在该酶切割下可产生()、()或()末端。
27.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工具酶有()、()、()和()。
28.分子克隆中常用的载体有()、()、()和()。
29.目的基因制备的常用方法有()、()、()。
30.体外重组常用方法有()、()、()和()。
31.重组体导入原核生物细胞中的常用方法有()和();重组体导入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常用方法有()、()和()。
32.重组体的筛选方法有()、()、()、()。
33.cDNA文库的构建步骤是()、()()、()。
34.常用的核酸探针包括()、()和()。
35.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常用的标记方法有()、()、()。
36.分子克隆中常用的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有()、()、()等;常用的标记方法有()、()。
37.核酸杂交技术可分为()和()两种类型;后者又可分为()和()。
39.PCR技术的基本过程是()、()、()。
40.影响PCR的因素有()、()、()、()、()。
41.PCR反应的特点是()、()、()、()。
4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特点是()、()、()、()。
50.DNA切除修复需要的酶有()、()和()。
三、判断题
1、生物越高度,基因组越庞大,基因数目就越多。()
2、真核生物结构基因都是单拷贝,rRNA基因为多拷贝。()
3、同基因是一类结构上完全相同,表达产物功能也相同的一组基因。()
4、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5、原核细胞基因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
6、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编码的区域多于编码的区域。()
7、卫星DNA实际上是出现在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
8、串联重复序列是形成卫星DNA 的基础。
9、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都有α卫星DNA。
10、高度重复序列在真核生物细胞基因组中重复出现可达106次以上。
11、中度重复序列的长度和拷贝数很不均一。
12、短分散片段重复顺序的平均长度约为3500-5000bp。
13、长分散片段重复顺序的平均长度约为300bp。
14、中度重复序列大多不编码蛋白质。
15、高度重复序列中有一些可编码蛋白质。
16、中度重复顺序一般具有种特异性。
17、每种组蛋白的基因在同一种生物中拷贝数是相同的。
18、不同生物中组蛋白基因在基因组中的排列不一样。
19、端粒是所有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20、以RNA为模版合成出的DNA链叫负股链。
21、颠换是指原为嘧啶突变后变为嘌呤。
22、置换是指原为嘧啶突变后变为嘌呤。
23、重组修复也叫复制后的修复。
2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许多mRNA都是多顺反子转录产物。
25、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DNA片段都具有粘性末端。
26、原核生物中mRNA一般不需要转录后加工。
27、增强子并没有启动子活性,却具有增强启动子活性,促进转录起始的效能。
28、在双向复制中一条链按5′→3′的方向合成,另一条链按3′→5′的方向合成。
29、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复制在多个位点同时起始进行。
30、真核细胞的基因是不连续的,转录出来的所有RNA都必须经过加工。(31、生物DNA分子的大小等于基因的总和。()
32、所有多肽链经核糖体翻译出来即有正常生理功能。
33、核糖体是蛋白质和rRNA构成的功能复合体。
34、机体的各种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所以有相同的表达,35、在负控诱导系统中,阻遏蛋白不与效应物结合时,结构基因不转录。
36、在负控阻遏系统中,阻遏蛋白不与效应物结合时,结构基因不转录。
37、CAP结合在启动子上时,能促进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促进转录。)
38、CAP首先与cAMP形成复合物才能与启动子结合。
39、RBS是指mRNA起始密码AUG前的一段非翻译区。
40、反义RNA由反义基因转录而来。
41、转录后基因沉默被称为RNAi。
42、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旺盛时,mRNA链上核糖体数量就多,poly(A)也较长。
4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酶。
44、只有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分子生物学中被应用。
45、COS区是指λ噬菌体粘性末端构成的区域。
53、基因扩增是指某些基因的拷贝数大量增加的现象。
54、基因重排是DNA水平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
55、所有核酸的合成都是以碱基配对为基础的。
56、甲基化程度与基因的表达一般呈反比关系。
57、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愈高,其表达则降低。
58、去除组蛋白基因转录活性降低。
59、常染色质:结构松散,基因不表达。
60、异染色质:结构紧密,基因表达。
61、有基因表达活性的染色质DNA对DNaseⅠ更敏感。
62、真核生物基因调控主要也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的。
四、选择题:
1.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复制起始点有()
A.1个B.2个C.多个D.1000个以上
2.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复制起始点有()
A.1个B.2个C.多个D.1000个以上
3.真核生物基因之间的间隔区与基因组大小()
A.有关B.无关C.成正比E.成反比
4.卫星DNA的长度一般为()
A.5-10bpB.300bpC.100bpD.500-1000bp
5.在大肠杆菌细胞中DNA复制的保真性主要是下列哪个酶的作用(A.DNA聚合酶ⅠB.DNA聚合酶Ⅱ
C.DNA聚合酶ⅢD.DNA连接酶
6.既有内切酶活力,又有连接酶活力的是
A.拓扑异构酶B.DNA聚合酶Ⅱ
C.解螺旋酶D.DNA连接酶)
7.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转递方向是()
A.DNA→RNAB.RNA→DNAC.DNA→DNAD.RNA→RNA
8.hnRNA是()
A.存在于细胞核内的tRNA前体B.存在于细胞核内的mRNA前体
C.存在于细胞核内的rRNA前体D.存在于细胞核内的snRNA前体
9.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是()
A.DNA聚合酶ⅢB.DNA聚合酶ⅠC.RNA聚合酶D.反转录酶
10.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肽链延伸方向是()
A.5→3B.从N端到C端C.3→5D.从C端到N端,,11.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主要包括()。
A.氨基酸侧链修饰B.水解修饰
C.二硫键的形成D. 上述各种修饰都包括
12.操纵子调控系统属于哪一种水平的调控()
A.复制水平的调节B。转录水平的调节
C.翻译水平的调节D。转录后加工的调控
13.与乳糖操纵子操纵基因结合的物质是()
A.RNA聚合酶B.DNA聚合酶C.阻遏蛋白D.诱导物
14、参与线粒体DNA复制的酶是()
A.polαB.polδC.polβD.polγ
15、参与领头链DNA复制的酶是()
A.polαB.polδC.polβD.polγ
16、端粒酶是一种()
A.逆转录酶B.RNA聚合酶C.DNA聚合酶D.DNA酶
17.含稀有碱基最多的RNA是()
A.mRNAB、rRNAC.5S-rRNAD.tRNA
18.大肠杆菌DNA连接酶需要下列哪一种辅助因子?()
A.FAD作为电子受体B.NADP+作为磷酸供体
C.NAD+形成活性腺苷酰酶D.NAD+作为电子受体
19.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催化转录的产物是()
A.mRNAB.45S-rRNAC.5S-rRNAD.tRNA
20.魔斑是指()
A.ppGppB.cAMPC.cGMPD.7mGppp
21.CAP复合体与操纵子结合的部位是()
A.启动子B.操纵基因C.结构基因D.调节基因
22.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一般发生在()
A.CpGB.ApGC.GpTD.TpG
23.有基因表达活性的染色质DNA对下列那个酶敏感性增加?()
A.DNaseⅠB.DNA polⅠC.DNA polⅡD.Rnase H
24.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识别的是()
A.启动子B.增强子C.TF-DNA复合体D.RF
25.在分子生物学中被应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
A.Ⅰ型B.Ⅱ型C.Ⅲ型D.以上都没用
2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错位切割产生()
A.粘性末端B.平头末端C.3’-磷酸D.5’-羟基
27.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只能连接()
A.粘性末端B.平头末端C.3’-磷酸D.5’-羟基
28.pBR322是()
A.复制型载体B.表达型载体C.穿梭载体D.噬菌体载体
29、pUC载体是()
A.复制型载体B.表达型载体C.穿梭载体D.噬菌体载体
30.M13噬菌体是()
A.单链DNA噬菌体B.双链DNA噬菌体
C.RNA噬菌体D.都不是
31、B.表达型载体C.穿梭载体D.噬菌体载体
五.问答题
1.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工具酶有哪些?各有何用途?
2.何谓载体?分子克隆中常用的载体有哪些?理想的载体应具备哪些条件?
3.何谓PCR?试述PCR基本技术原理和影响因素。
4.常用的核酸探针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优缺点?
5.将目的DNA与载体DNA连接起来的方法有哪些?并用文或图表示各种连接过程。
6.简述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9.体外重组常用的连接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13.何谓核酸杂交?常用的杂交方法有哪些?
28.何谓宿主细胞?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宿主细胞有哪些?宿主细胞应具备哪些条件?
31.简述重组体导入哺乳动物细胞的方法
35、DNA损伤修复有哪些类型?试述各类型的修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