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南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
要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环保基本国策,按照建设海西绿色腹地战略部署,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辖区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南平段(3条水系共设置26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其中交界断面4个)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比2005年的91.7%提高了8.3个百分点。水域功能达标率为 100%,比2005年的90.3%提高了9.7个百分点。我市闽江送往宁德市黄田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市、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85%以上。南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为二级“良”,邵武、武夷山、建阳的空气环境质量为一级“优”,建瓯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为二级“良”。南平市区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100%。全市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空气质量主要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摸清了我市污染源现状。2010年,南平市环保局、建阳市环保局、顺昌县环保局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农业部评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我市环保系统有2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二、环保工作扎实推进
1、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在经济建设过程坚守“三条底线”(生态、安全、合法)和“三个一律”(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管控措施,强调绝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代价发展经济,并把闽北定位为海西绿色腹地,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市政府相续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市建设、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能资源开发管理整治、节能减排、整治违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整治行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和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的引导。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各部门政绩考核的内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环保部门在社会经济规划、区域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地位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日趋完善,成效显著,为海西绿色腹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是:2010年比2005年化学需养量(COD)削减3.8%, 二氧化硫(SO2)削减11.2%。2007年来,认真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三大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督检查,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7到2009年COD和SO2两项指标持续实现双下降。2009年比2005年COD下降3.04%,SO2下降10.49%。2010年减排指标可望完成,结果需待环保部核查核算后确定。
3、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2006年以来,按照南平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南平市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南政„2005‟综185号),实施第二轮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沿江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生态整治
(包括电站项目清查,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土流失、“青山挂白”)等进行治理。2009年5月,省政府实施重点流域实施综合整治。我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抓落实。市政府成立了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下发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南政综[2009]132号),•南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关于南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暂行)‣。加大了治理资金投入,2009年闽江流域专项资金项目安排1205万元,闽江流域因素分配专项资金安排2022万元,共计3227万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得到了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2009年8月底前,各县(市、区)全面按要求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的划定工作,并张榜公布。2009年12月,全市禁养区内共需拆除搬迁125家养猪场(其中拆除94家,搬迁31家),拆除、搬迁面积86.83万m2、存栏数12.1万头。全市禁建区完成整治生猪存栏2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503家(其中需拆除15家、治理488家)。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加强标准化建设,采取沼气发电和粪便生产有机肥等循环经济模式,推行生态立体种养和“零排放”养殖技术。严格禁止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严禁使用电、毒、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污染水体的方式进行捕捞。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完成造纸企业深度治理21家,完成制药企业深度治理4家,关停了浦城县3家氟化工企业,关闭了建阳麻沙明珠纸业有限公司、建瓯临江造纸厂等7家造纸企业。建筑饰面石材企业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建筑饰面石材矿山企业和加工企业55家,其中矿山企业21家,加工企业23家、矿山兼加工企业11家。实行差别电价政策41家。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方面。全市7个省级工业园区(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部委托环评。根据省上部署,完成了工业园区落后产能淘汰的调查摸底和上报工
作,实施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计划。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深入推进,浦城县南浦工业园区一期污水治理工程已完成并经过环保验收,闽北经济开发区、邵武工业园区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已布设污水管网,2010年底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已建成投产污水处理厂12个,在建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日处理20.5万吨,厂区共完成总投资3.32亿元。浦城、光泽、松溪、政和、顺昌五个县污水处理厂已进水试运行,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全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总长492.55公里,总投资6.34亿元。垃圾处理厂建设。建阳垃圾焚烧发电厂2010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政和、浦城、顺昌垃圾卫生填埋场2010年底基本建成,邵武、松溪垃圾卫生填埋场2010年11月底开工建设,武夷山、建瓯垃圾压缩转运站正在进行征地工作,2010年11月开工建设。饮用水源保护方面。认真实施“水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整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辖区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和县级饮用水源地整治。各县(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均制订了应急预案,对二级保护区上游10公里的主要污染源进行了登记造册、分类治理。拆除了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设施,光泽县闭了5家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企业,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安丰溪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安丰溪流域整治工作,采取市、区联动,部门协作,村企参与,“防治建迁”并举的工作措施,加大了对安丰溪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违章建筑拆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流域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流域水质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共安排204个项目,投入补助资金12861.36万元。
4、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我市为全省唯一以设区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单位,2002年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以来,4项基本条件,6大生态建设项目,26项指标全部达标,达到了国家环保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一类标准。2008年12月26日,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组初审验收,并上报国家环保部查核验收与命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海西绿色腹地跨越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南平市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特点:一是充分发挥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创建了“山田水林路统筹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山地主体综合开发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山区农业多样性优势,走农工商结合之路,创建了以长富的牛、草、沼、肥、加和以光泽的鸡、沼、电、肥、加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管理产业链。三是利用山地生态屏障和“武夷双世遗”资源,把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四是立足“建绿色南平,创绿色效益”的生态立市战略,遵循循环经济原理,整理绿色产业园区,构建绿色产业链,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生态工业模式。五是加强领导,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强化责任,落实到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初审验收后,我市立即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南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交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10年底,10个县(市、区)都完成生态县(市、区)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总投资1.08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90%,地方配套10%),推动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建设:(1)延平区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片、(2)武夷山市星村镇九曲溪上游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建阳
市麻阳溪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4)建瓯松溪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5)闽江流域邵武市富屯溪沿岸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本行政区域•县(市)域乡镇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沿溪乡镇均列入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重点治理对象,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已完成乡镇垃圾处理场98个,村庄垃圾池及简易处理959个。绿色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结合“四绿工程”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25个,省级生态村29个。有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39所,市级绿色学校172所,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6个。有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小区)7个,市级绿色社区(小区)27个,县级绿色社区(小区)74个。
5、环境监管和环保热点难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南平市环保局、发改委、经贸委、监察局、工商局、司法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南平电业局等八个局(委)都联合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在全市开展了溪河倾倒弃土弃渣、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矿山、钢铁、涉铅、造纸行业环境安全专项检查等执法专项行动。5年来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13963人次,行政处罚违法企业191家,罚款280.53万元,对82家环保问题严重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专项行动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整治了一批老大难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坚守“三不”底线(不生产假冒产品、不污染环境、不违反安全生产和城市规划)和“三个一律”管控措施(没有经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通过环保验收的企业一律不得投产、污染治理没有达标的企业一律关闭),严格把好
项目准入关和选址关,对不符合规划和环境功能要求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2006-2010年市本级共办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900项,其中报告书154项、报告表480项、登记表266项;共办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260项。市本级先后否决了延平区南山镇大坝瓦椤纸厂等52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规划和选址不合理、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项目。
6、环保监管机制日益完善,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环境监管制度建设,市政府还于2010年3月印发了•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市环保局先后建立完善了•预警通报‣、•建设项目审批准入‣、•环保责任追究‣、•环保“一票否决”‣、•规范县级审批工业项目报备工作程序‣、•规范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会审程序‣、•规范环评市场管理‣等制度,加强了对环保行政准入、责任追究、监察预防、审查程序等方面行政行为的规制。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环保系统行政监管行为,有力地督促地方政府、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的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加强监管,履行环保职责,落实环保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环保工作。同时加强了区域环保协作。建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环境保护协作机制。2008年5月12日,闽、浙、赣、粤四省20城市代表(温州、金华、衢州、丽水、上饶、鹰潭、赣州、抚州、汕头、梅州、潮州、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龙岩、宁德、南平)在武夷山环保协作会议上,签订了•海峡西岸经济区20城市环保协作武夷山宣言‣,在全国率先建立地方区域环保合作机制。
7、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环境保护监管机构有所加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南平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南平市减排工作联席会、南平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南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加强对部门之间和重点、专项环保工作的领导、协调和联系。南平市环保局行政机构有所加强。2006年8月局机关污染控制科加挂辐射环境管理科牌子(南委编办[2006]84号),2008年7月增设行政审核审批科(南委编办[2008]115号),2009年4月增设自然生态保护科(南委编办[2009]47号)。2009年7月中共南平市委编办和南平市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察机构队伍建设的通知‣(南委编办„2009‟101号),促进了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南平市环境监察支队、建阳、邵武、武夷山、建瓯市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了省环保厅的验收,南平市环境监察支队2008年7月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建设也有长足的发展,南平市环境监测站、建阳、邵武、武夷山、建瓯市和顺昌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先后通过了省环保厅验收,全市环境监测站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南平市环境监测站增设辐射监测室,增加财政核拨事业编制2名(南委编办[2006]99号)。2010年4月南平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经费渠道由自收自支改为市财政核拨。二是环境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在2004年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规模,监测监控能力进一步加强。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200万元,对已有监控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南平市环境监控中心现有面积100平方米(机房35平方米、监控室65平方米),形成了包括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监控、交通噪声显示、音视频会议、网络等五大监控系统。到2010年11月,建成国控重点污源在线监控24个点(其中水17个点,气7个点);建成省控重点污源在线监控11个点(水6个点,气5个点),全部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并按规定要求与省市两级监控平台进行联网。2009年,投资20万元建设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监控系统,根据省政府要求,有18家水电站安装了最小下泄流量监控装置,并与省市两
级监控中心联网。全面完成省环保厅要求的11家国控企业15个点位8家省控企业在线监测仪器的验收和有效性审核。
三、存在的问题
5年以来,我市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局部水域污染有所加剧。局部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如武夷山九曲溪上游,由于上游违法违规建设和开发,造成九曲溪水质下降。闽江南平段局部库弯出现水葫芦封江情况,给水下生物生长造成威胁。部分饮用水源存在污染隐患。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企业主体环保责任不够落实。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三同时”执行不到位,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低,偷排和超标排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够到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还不到位,延平区禁养区6家规模养牛场尚未做到零排放,9家规模养猪场尚未搬迁,禁建区规模养猪场污染治理设施大部分未经环保验收。五是基层环保机构薄弱。特别是环境监察、环境监测队伍偏弱,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当前环境监管和服务需要。
四、“十二五”工作要点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海西区绿色腹地和推进生态示范市建设这两个中心任务,把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以环境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推行工业污染全防全控,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建设海峡西岸的生态优美之
区,为2017年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加大生态县(市、区)建设力度。着力构建生态市六大体系(一是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二是着力构建资源保障体系;三是着力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四是着力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五是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六是着力构建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认真抓好“三清”示范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管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抓好重要流矿产开发、土地开发建设的环保监管。
(二)持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减排。加快提升造纸、纺织印染、酿造、化工、制革等重点行业产业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新增量。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提高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治污设施环境绩效。继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将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推进二氧化硫全面减排。推进电力行业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三)加强污染风险防范,确保环境安全
抓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一是加强对矿山、化工、造纸、电镀、油气贮存库站等行业,以及环境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的排查。二是加强对集中饮用水源地、居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等敏感区域,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安全隐患集中的工业园区的排查。三是加强对下游有居民居住,建设不符合要求,存在溃坝、泄漏隐患的矿山尾矿库的排查。四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事故隐患的排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确保环境安全。
(四)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从严控制工业污水排放,加强流域涉水重点排污单位持证排污和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实施建设和运行监管,确保出水达到排放要求。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稳定运行。加快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广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引导畜禽养殖业有序发展,全面禁止在禁建区新、扩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猪散养户聚集地村庄、区域要建成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禁止在重点流域进行投饵类、施肥类网箱养殖。加强水电站下泄流量监管和湖库型水源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并完善农村人口聚居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依法整治水源保护区污染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健全和完善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五)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化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根据南平市城镇发展布局要求,依托市本级的闽北产业集中区、南平工业园区和荣华山产业组团等三大组团,以及邵武经济开发区、建瓯中国笋竹城、浦城工业园区、光泽金岭工业园区等县(市)工业平台,加快工业“退城进园”步伐,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完善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推进产业整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的低碳
产业。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按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可循环、可持续、可再生的原则积极扶持低碳经济发展。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上规模、高标准、高环保的生态循环型要求,建立生态工业链,发展低碳、绿色工业,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构建生活垃圾发电、工业固废生产建材产品等循环型产业链,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抓好印染、电镀、皮革、医药、化工、造纸、建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全面推行重点工业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至2015年,全市重点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
(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推进城市废气、噪声、粉尘等主要污染源防治,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禁止新建小型燃煤锅炉。加强油烟污染治理,引导餐饮业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油烟对居民的影响。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抑制扬尘。推广使用环保型公共交通车辆、控制道路和施工扬尘等手段,降低空气中汽车尾气、PM10等污染物的含量,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娱乐场所噪声防治,禁止在居民楼和以居民为主的综合楼新(扩、改)建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娱乐业。重点整治交通、施工、娱乐等扰民噪声。推进绿色社区与绿色学校创建,力争到2015年底,我市辖区内50%的社区达到绿色社区要求。
(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筛选一批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强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推进
“家园清洁”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八)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全市环境监察机构力争达到全省对应的标准,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编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装备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改善监测实验和行政用房条件,全面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力争2015年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推进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建设全市县级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连续在线监控监测。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建设,完善科研基础条件,提升环境基础性问题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现实生产力。提升环境信息与统计的支撑能力,改善环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构建连接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网络与网络安全体系,建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完善环境信息管理机构和人才配置,提高环境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逐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实际,从人员编制与构成、经费、设备配置和业务用房等方面逐步推进标准建设。提高环境宣传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提高环保宣传教育的总体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有效机制。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环保基础教育,着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第二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安排
蛟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安排
多年来,我局在蛟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局“一二三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局党组带领全局职工戮力同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做总结,并对十二五期间工作做出安排。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蛟河药监局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按照“监督促净化、管理促规范、服务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的维护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力地推动我市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各项工作得到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局先后被授予“全国十家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之
一、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全省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优秀单位、吉林人民口碑金奖单位、吉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集体、蛟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市直机关先 1 进党支部、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等光荣称号。同时,我局马东、付海森、宋继荣、孙鹏程、孙利源、俞泉淑、周克欣、郭晓霞等同志,先后被评为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进个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模范法制辅导员、优秀党务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统计工作先进个人等。
二是队伍建设稳中有进——结合现状,贯彻落实了“重大事件集体讨论制度”,有效的避免了“一言堂”,预防了腐败案件的发生;制发了各种类文件,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综合素质;将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解,由局长、分管局长与各科室、稽查分局负责人签署目标责任书,并确立了局长办公周一例会制度,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关心职工生活,增强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以党支部的名义,组织各种职工活动,丰富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
三是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监管工作效果显著——围绕着“加强监管,确保群众用药用械安全”这个中心工作,我们通过实施片区包保责任制、巩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发挥驻厂监督员作用、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管理、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汇总上报工作、做好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的GSP认证工作、进行涉药 2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做好案件案卷管理工作、和医疗器械统计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等,对全市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覆盖面已达100%,有效的打击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违法行为。
四是食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我们完善了食品安全备案、预警等各项制度建设;加强了对乡镇街区食品安全监督办公室的管理,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一线工作人员(公益岗位)聘任和培训工作;开展了各种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和参与了《食品安全法》、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等。目前,通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食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吉林地区的前列。
五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继续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我们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突出和强化服务意识,为地方医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帮助药品零售企业办理变更登记许可事项、协助申报并批准新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帮扶有条件的乡镇和部门招商引资申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局领导班子深入药品生产企业现场办公”等,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二五期间工作安排
虽然蛟河药监局在十一五期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3 和市局、蛟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局结合本系统“十二五”规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监管管理,从源头上保证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整治,逐步解决影响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关键问题,使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把握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动向,建立联合长效打假机制,坚决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流通经营秩序的规范化;加快对现代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基本实现监管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探索建立利用信息网络对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不法分子的市场驱逐机制,彻底净化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继续开展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
2、强化技术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制定完善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抽验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增强监督抽验,充分发挥打假治劣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评价性抽验和监督性抽验的计划编制、执行主体、考核管理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强化对监管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技术监督;建立检验报告的分析报告制度,实现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的提前预测和预警,为监管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3、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站好最后一班岗,履行好“综合监管,组织协调和对重大事故处理”的职责;结合机构改革食品职能的划转交接,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行政监管人才队伍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监管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实现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素质进一步优化,干部的政治思想气质显著提高;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加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5、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正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以执法有依据、行为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违法有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体系;建立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层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事权划分和行政执法权限,实现科学的层级管理与监督制约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和重大行政许可决定的备案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督察;完善许可事项行政 5 审批监督机制约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阳光行政;做好行政执法案件、案卷督查工作,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开展案例分析、互帮互教活动,规范自由裁量权,研究探索细化、量化、切分裁量尺度,尽可能的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和弹性,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6、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继续深入开展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远程数字监管系统的引导推广工作,为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信息化监管摸索、实践。并积极探索一网多用的模式,为履行新职责做好前瞻性的工作。
7、进一步推动地方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依法行政、服务在先、监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蛟河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支持政府扶持当地医药行业的想法和做法;依法履职,突出服务,规范、整合、扶持、引导蛟河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8、扩大宣传覆盖,整体提升社会影响力
经常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让领导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多以政府名义下发各类公文,让政府各部门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及时更新局门户网站,让全社会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谋求与广电 6 局合作,尝试设立药监执法在行动、违法企业曝光、安全用药知识讲座等栏目,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增加相对人的违法成本。
9、争取多方支持,改善工作条件
在下步工作中,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改善执法办公条件,不断提升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在2011年里,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监管我市食品药品市场,严厉打击涉食药械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积极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2010工作总结和“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以及2011和十二五
新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工作总结和“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以及2011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展望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验收成果的一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会议的精神,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做好人事人才工作,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全年“民生工程”各项指标任务的如期完成,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就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及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情况
(一)加强局党组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 策、人事任免和干部推荐均由局党组研究讨论决定,全体班子成员能自觉维护党组权威,杜绝了“一言堂”现象,使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健全。
二是严格落实党组织七项生活制度。局党组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努力营造局党组浓厚的民主氛围;定期组织党员汇报思想,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骨干力量得以不断增强;注重抓好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制定了班子成员理论学习计划,全体班子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从根本上保证了班子成员政治思想上的坚定。
三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有效杜绝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领导干部及敏感工作岗位人员都能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中“八个严格禁止”的要求,认真遵守。同时,建立健全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相关工作制度,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
四是进一步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 性工作。
(二)加大和强化人事人才工作建设,全面做好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工资福利审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行政审批、人事代理及人事仲裁争议工作,从而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服务。
1、公务员管理工作
我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公务员管理的各项规定,为我县公务员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9,我县行政机关基本情况统计,共有公务员1278名(其中:乡镇417名,县直单位861名),以及按照公务员法参照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统计共计99名;安臵军转干部1人,随军家属19人。完成公安局9名同志的公务员登记工作(其中:大中专毕业生招录公务员8名,军转干部1名);在春节以及建军节期间对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进行了走访。2010,接受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一名,以及新录用公务员的转正定级和信息库的建设工作。
2、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工作
努力推进招聘制度改革,八月份我们参与并组织了住建局招聘120名城管协管员考试,9月份新招募了“三支一扶”大学生29名,并积极配合市人保局对我县部分事业单位招录的43名同志进行了考核和招聘工作,为我县的建设又引进了一批新人才。
进一步规范考试程序,创新考试内容和方法。在“凡进必考”原则的要求下,我县人事考录机制不但完善,为了使考试工作更加合理、规范,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强化考官队伍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选人机制。
3、工资福利审批工作
2006年工改以来,我县人事工资实行微机化管理更好的完善了工资人员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资效率,使我县人事工资审批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
2010年公务员晋级晋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升薪级工资已基本结束,目前已审批事业单位10784人增加薪级工资,公务员滚动晋级245人,公务员晋档1986人。
根据赣轻字【2010】13号文件精神,对全县手工业联社大集体企业尚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工作,目前审核560人;根据赣人字【2008】281号文件精神,对全县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发放审批工作已审批农村中、小学教师3491人;根据新七企改字【2010】2号文件精神,对全县粮食、商业、林业、农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已经对5000多名职工工龄进行了认定审核。
4、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
一是完成2009年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工作,对全县各个主管部门上报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情况汇报进行了汇总。二是做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工作,今年九、十 月间,对全县各单位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人员进行了审核并上报,共推荐615人上报晋升,其中:高级164人,中级451人,教师系列高级145人,中级406人(其中:中一233人,小高173人);卫生系列高级6人;工程系列高级6人,中级29人;群文系列中级1人;农业系列高级7人,中级15人。在操作中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实行了个人申报诚信承诺制,申报业绩、申报推荐名单公示制等。三是将开展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23日办培训班,25日组织考试。四是要求“一村一品”的师范村按市外专局的要求规定制作悬挂“全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师范村标识牌”。五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县选派6人“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赴苏州培训。
5、行政审批工作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人生,每天都有不少群众到窗口咨询,窗口上班是8小时不离人,工作人员真诚热情、周到。一年来有近5000人到窗口咨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进行满意的解释。
依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建筑管理局新人劳字[2009]34号文件要求,收受建设和施工单位各项材料证明,严格按规定收取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涉及建设和施工单位的共14家,办结率100%,杜绝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的出现。
根据省物价局和市人事局的文件要求办理人才档案托管,收件133人,办结133起,办结率100%,推进了我县事 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6、人事代理管理工作
截至11月初,我局共有大中专毕业生及技术工人人事代理人数2274人(其中:个人办理人事代理657人;教育系统实行人事代理人数1211;卫生系统实行人事代理人数349人);其他事业单位人事代理人数57人。
我局免费为退伍士兵保管档案361份“三支一扶”大学生档案68人,全县事业单位干部档案778份,聘用制干部1239份,退休干部852份,共计免费保管档案3298份。
2010年1-9月,我局共受理485人申请退休(其中:企业职工236人,农垦职工134人,事业干部74人,失业职工41人)。
7、劳动人事仲裁争议工作。
严格按照立案、取证、做笔录、审查、评案、送达等法定程序处理相关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并及时按规定做好案卷整理归档工作,使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确保人事争议仲裁的公正、公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全程办理劳动争议仲裁88起,完成劳动合同鉴证318起,办结率100%。
(三)重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我县劳动监察工作质量。
我局以“创一流,争第一”的工作思路,重点加强对日常投诉举报案件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的监察,加快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步伐,经过全体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的共同努 力,取得较好成绩。截止目前,通过开展主动监察和投诉举报专查,共检查用人单位510家,涉及劳动者人数2.11万人;受理投诉举报案件82件,结案79件;审查490户用人单位报送的书面材料,涉及劳动者人数2.1万人;督促用人单位补签续签劳动合同132人;追讨拖欠工资192.1万元,涉及劳动者人数1860人;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1、2010年2-4月份,我局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根据调查,我县无民办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兼营职业中介服务的有关单位,无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交易市场,只有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从事无偿职业中介服务,它隶属于县劳动就业局,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完全达到经营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的相关要求。2、2010年3-5月份,我局按照要求开展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的“春暖行动”,在专项检查中,共检查各类用人单位1034户,涉及农民工25124人,签定率达到95.6%,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其他城镇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3.7%。督促用人单位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用工制度,有效促进了用工单位和劳动者的签约意识,提高了劳动合同签订率。3、2010年6月-7月份,我局按照要求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联合县公安、监察、民政等九家单位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全县四小企业进行全面排 查,开展联合执法。全县列入排查企业65家,涉及人数1321人。其中,砖窑企业62家,涉及人数1258人;其他小型企业3户,涉及人数63人。63家企业营业证照齐全,经过我们细致排查,在检查中未发现使用童工的现象,未发现拖欠工人工资问题,未发现拐骗农民工、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等违法犯罪行为。
4、在中秋、国庆“两节”及 中博会期间圆满完成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四)大力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建设,认真抓好落实“民生工程”就业再就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1、就业再就业工作
2010年1-10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26人(预计全年完成6330人,占年任务的127%),完成全年任务的127%;城镇净增就业人数3326人(预计全年完成3330人,占年任务的115%),完成全年任务的11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968人(预计全年完成300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9%;“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722人(预计全年完成730人,占年任务的116%),完成全年任务的115%;零就业家庭就业安臵率达到100%;城镇就业率94.7%,完成任务的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4.5%任务之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8578人(预计全年完成8580人,占年任务的121%),完成全年任务的121%,其中省内转移5716人(预计全年完成5720人,占年任务的101%),完成全年任务的101%;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148人(预计 全年完成427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定向培训2306人(预计全年完成235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8%,其他定向培训1452人(预计全年完成150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创业培训390人(预计全年完成420人,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3%;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00人(预计全年完成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其他培训300人(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568万元(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37%,其中:发放个贷3168万元(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74%,发放企贷400万元(预计全年完成780万元,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5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897人(预计全年完成24660,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7%,失保金征缴金额339.54万元(预计全年完成360万元,占年任务的100%),完成全年任务的94%;完成创业项目7个(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占全年任务的140%;职业见习180人(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招募见习基地7个(预计全年数与此相同),完成全年任务的100%。
“十一五”期间,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亮点为:一是“造血型”民心工程,小额担保贷款历年贷款到期回收率均达100%,且累计发放贷款总额逐年增加。2006年至2009年期间累计发放3263笔,共计11331万元(其中:2006年发放293笔,共计631万元;2007年发放516笔,共计1731万元;2008年发放678笔,共计2594万元;2009年发放883笔,共计3207万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310万元,2007 年比2006年增加1100万元,2008年比2007年增加863万元,2009年比2008年增加613万元。近五年累计有3263名下岗失业人员等得到小额贷款扶持,带动8296名其他失业人员就业,小额贷款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显现。二是创业培训人数逐年增加,我局实行SyB培训模式,提高了创业成功率。2006年至2009年期间培训共计1110人(其中:2006年培训180人;2007年培训270人;2008年培训330人;2009年培训330人),今年1—10月就培训390人。近五年通过实行SyB培训模式以来共培训1500人,带动4300多名其他失业人员就业,仅今年就有90%人员创业成功,当上了“小老板”。同时将创业培训与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营造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良好环境。
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2010年1月-9月,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34318人,完成全年指标任务34610人的99%;实际缴费人数30212人,完成全年指标任务30455人的99.2%;预计本按时完成全年指标任务100%(其中:农垦企业参保职工人数5568人,实际缴费人数4058人);养老保险费实缴6231万元,完成全年指标任务6690万元的93%;本期实缴5884万元,另外:清理企业欠费347万元,养老保险费本期应征缴6193万元,较同期增长19%;力争年底前养老保险费征缴完成7000万元;农垦企业本期实缴1127万元;参保离退休人员9712 人(其中:农垦退休3443人),应付养老金10715万元,实付养老金10715万元,较同期增长34%,支付率100%(其中:丧抚费支付191万,农垦退休实付养老金2779万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情况,跨省转入40人(其中:农民工20人),转入金额35.57万元(其中:个人帐户15.26万元),转出46人(其中:农民工6人),转出金额21.81万元(其中:个人帐户2.181万元);省内转入41人(其中:农民工7人),转入金额33.74万元(其中:个人帐户15.38万元);转出61人(其中:农民工5人),转出金额94.48万元(其中:个人帐户3.94万元)。
3、医疗保险工作
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585个,参保人数35191人(其中: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单位142个,参保人数18283人); 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571人。
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截止2010年10月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收1214万元,支出902万元,结余312万元;国有困难企业医保金征收1477万元,支出346万元,结余1131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98万元,支出615万元,结余183万元。在“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医保工作中获得了省级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医疗保险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我局被共青团南昌市委授予了“青年文明号”;2009年我局又被妇联评为“巾帼英雄示范岗”。
4、工伤保险工作
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5062人,实收工伤保险金108万元,占全年任务97.9%;实付工伤保险金38万,赔付率100%。
5、生育保险工作
生育保险费人数11646人,实际征缴103万元,收缴率100%; 实付生育保险金15万,赔付率100%。
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一是参保人数,截至2010年10月31日,全县参保人数为20.9406万人,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31%,参保缴费率全省排名第二;征缴基金3378.70万元(其中补缴人数为1.0548万人,补缴金额为970.19万元),列全省第一;为农村重度残疾人433人代缴新农保基金4.33万元。二是待遇发放人数,全县发放符合领取条件的老年人人数为4.7210万人,其中今年到龄的815人,发放金额为2828.758万元,发放率列全省第三。
二、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一)认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照条例,认真清理我局政务公开事项,查漏补缺,编制更加科学规范的公开目录;不断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有利平台;为打造“阳光人事”,建设过硬干部队伍做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健全人才库建设,做好单位考核、人事代理档案托管、工资审批及职称评定工作。
(二)紧紧围绕2011年工作要点及上级下达我县“民生工程”指标任务,扎实做好“民生工程”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文件精神,强化部门联动,加大稽核力度,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民生工程”各项指标任务能够按期完成。
(三)积极做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简称“两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两法”的内容和实质,切实依据“两法”指导劳动保障工作,确保“两法”在我县尽快全方位落实到位。
(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转变工作观念,提高工作效益,强化服务创新意识,使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就业力度。通过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创造更多的适应城镇新增从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通过县城规模的扩张,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开发社区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帮助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 员就业;继续以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引导,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小额贷款工作,充分发挥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作用,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多渠道的就业和自主创业。
(六)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利用县、乡平台,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复退军人等就业提供优质服务。一是组织开好2011年各种招聘会;二是搞好“送岗下乡”活动,争取每月送岗下乡一次;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扩大就业面;
(七)扎实做好培训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完成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一是为工业园区用工、工业一区、二区用工提供岗前培训,努力解决园区“招工难”问题;二是为农村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就业提供技能培训;三是为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自谋职业和创业提供创业培训。
(八)着力抓好劳务输出工作。一是劳务输出坚持就地转移与输出并重,鼓励劳动者就地就业,做好“两个合同、三个台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以实现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硬件,解决工业园区用工和当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要;二是树立品牌,在发展传统劳务输出优势的同时,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
(九)充分利用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保服务室网点优势,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进一步完善劳保所(室)服务功能,提高工作质量,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就业再就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基础作用;
(十)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力争弥补由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而产生的基金缺口,实现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的新突破;建立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十一)健全参保人员信息、开展离退休人员指纹年检识别系统和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基础管理的要求;重点落实农垦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依托社区平台服务体系,完善离退休人员资料信息化管理,加强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建设。
(十二)加大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力度及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统筹;扩大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范围,将事业单位纳入社会统筹。尽快建立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伤保险制度。
(十三)充分运用我县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把握灵活的参保原则,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降低门槛、逐步吸纳”的方式,切实解决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进一步完善定点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和准入制度,做好定点协议服务管理,督促定点机构严格执行“三个目录”,努力为参保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十四)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和正确使用,确保社保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支挪用,健全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十五)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全面促进人才选拔、培养、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
(十六)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人事人才、劳动保障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参保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宣传职能,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十七)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能力建设,健全和规范人事人才、工资审核、职称评聘、公共就业服务、社 会保险经办、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等工作机构,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各项工作职能,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培训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人才队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八日
第四篇:“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进展
(一)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加强
近几年来,广饶县委、县政府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认真抓好环保工作。一是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观念,提高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县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摆正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二是各级领导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了提高经济建设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确处理近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时快速增长。三是把环境保护列入了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每年的人代会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环境保护工作有部署,有总结。将重点治污工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力度,不断提高治污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的监督指导作用,每年组织有关单位的代表、委员进行环保视察,检查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同时帮助和督促解决环保方面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县政府还对有较大环境影响的重点工程建设,企事业建设和污染治理项目,都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有的问题是县委、县府、人大、政协等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研究决定,有关领导分头做工作,保证集体意见的实施,对主要的环保问题利用环委会的例会来定期研究、分析、解决。有些跨地区的污染问题,县级领导能够积
I
极地反映情况,及时地协调和解决。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使多年来群众的焦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初步形成一个党委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人大政协强化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保工作新局面。
(二)环境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狠抓了环境法制建设,使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有力的促进了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一些具体问题,根据本县实际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政策办法。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广政发[2007]12号)、《关于建立齐鲁排海管线广饶段长效监管机制的意见》(广政字[2007]78号)、《关于加强污染处理厂运行管理工作的意见》(广政办发[2007]30号)和《关于建立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广政发[2009]8号)等文件,这对于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三)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狠抓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限期治理,实施了一系列治污再提高工程,先后对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和集团、福利精制棉厂、华泰清河实业有限公司等32家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或治污再提高工程,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推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了各污染点源,保证全县排污不超总量。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的排污行为,为环保部门走总量控制和浓度
II
控制相结合的路子提供重要保障,对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重点污染源治理工作成绩斐然
(1)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设计规模10万吨/年,采用高效厌氧+活性污泥+化学处理法,于2007年12月通过验收。该项目年削减COD 850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2)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为全县2006年重点实施的“十大工程”之一,共疏浚河道6.8公里,建设滚水坝4座,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截污氧化、跌水曝氧等综合治理措施,织女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明显加大。
(3)山东茂源染整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日处理废水6000吨,于2006年8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500吨,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4)广饶县福利精制棉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总投资1150万元,日处理废水4000吨,于2007年7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800吨,实现了废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5)华泰清河纸业股份公司废水深度处理: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采用复合处理+新型微生物驯化,用作浇灌速生林,于2007年10月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 242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6)山东西水集团废水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520万元,设计规模为3000 m/d,采用生化法处理,于2006年12月建成投用。该项目年削减COD 180吨,实现了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7)大唐纺织公司废水再提高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0 m/d,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45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3III
(8)东营市华胜印染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2000 m/d,于2007年12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150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9)东营市阜康洗染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工程设计处理能力800 m/d,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该项目年削减COD68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0)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为10万方/天,采用fenten流体化床氧化工艺对华泰集团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工程,设计出水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该项目预计2010年5月投产运行。
(11)华星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设计处理能力12000 m/d,333采用膜法处理工艺,出水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善阳河水质。
(12)正和集团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随着装置的不断扩大,污水产生量随之增大,正和集团原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为此,正和集团投资8360万元新建500m/小时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项目预计于2010年6月建成投用,建成后污水回用率可达85%以上。
(1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在丁庄、稻庄、石村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出水水质COD浓度达到60毫克/升以下,于2009年12月建成投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4)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根据县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安装二期工艺设备(2.5万吨/日),达到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规模。该项目于2009年9月建成投用,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
(15)华泰纸业股份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
3IV
化硫达标排放,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于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6)华泰清河实业公司电厂脱硫项目: 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华泰清河实业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于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4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7)华星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华星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炉内循环流化床工艺,于2006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8)山东永泰化工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永泰化工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钠钙双碱法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19)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钠钙双碱法工艺,2007年6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88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0)山东西水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西水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1)山东金岭集团热电厂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
V
硫达标排放,山东金岭集团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6年12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2)山东正和热电有限公司脱硫项目:为实现热电锅炉废气二氧化硫达标排放,山东正和热电有限公司实施了电厂脱硫项目,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2007年9月建成投用,项目实施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160吨,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2、外来污染治理问题取得一定进展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各级领导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反映外来污染问题,使外来污染治理问题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齐鲁石化公司排海管线是我县一个重大环境隐患,流经我县四个乡镇。2007年,由于管线水质超标,我县被省环保局区域限批,为彻底改善管线水质,我县加大了管线沿岸企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排污口,并加大巡查密度,确保无向管线偷排企业,保证了管线水质,于2007年底解除了限批,并实现了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四)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环境监督管理是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广饶县环保局注重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从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入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保护了当地环境。
VI
1、统筹规划,严格把关
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实行了建设项目联审制度,由建设项目联审委员会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了“一言堂”现象。严格监督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建设项目坚持做到“先审批,后上马”、“先评价,后建设”,对未经审批擅自上马的重污染项目,不管其经济效益多好,一律进行了关停取缔,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保持了我县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使“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2、、严格执法,依法收费
征收排污费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充实了环境监察人员,加大排污收费力度,依据监测数据凡所排废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企业,一律加倍征收排污费,逐步实行了收费高于运转成本的政策,促进了老污染源的治理,加强了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实现了以收促治、以收促转的目的,维护了环保执法的尊严。“十一五”期间共依法征收排污费3200余万元。广饶县又是胜利油田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油田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井喷、井涌和管线穿孔等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县环保局环境监察人员严格执行《山东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对发生的原油和泥浆污染事故及时进行了处理,既保护了油区的环境又维护了油区群众的利益。
3、各部门协调齐抓共管
广饶县在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同时,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土小污染企业依法坚决进行了取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清理小组,会同工商和电力部门对全县辖区内的土小污染企业进行了彻底清理关停,限期拆除
VII
了生产设备,并采取吊销营业执照和停电供电等手段,有效地防止了土小污染企业的死灰复燃。“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取缔土小污染企业300余家,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县环保局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齐抓共管,以签订县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为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做出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县城区生产、采暖锅炉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实施了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并依法取缔了小型燃煤燃油锅炉,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从抓县城区规划入手,每年都办几件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的实事。“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建设了五村遗址公园、乐安公园等一批绿化建设项目,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1.94%,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米,使县城区域噪声平均值降到了55分贝以下,县城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分贝,县城气化率达到97%,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80%,县城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县城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六)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广饶县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县一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工作,目前已达到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中的16项指标。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了华誉集团、凯银集团、池中集团、半球集团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实施了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共疏浚河道6.8公里,建设滚水坝4座,完成土石方85万立方米,使
VIII
织女河水体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明显加大。四是我县开展了“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七)环保机构逐步健全,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广饶县加强了环保机构改革建设,有了一套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一支环境执法队伍,环境监察队伍的交通、通讯和取证手段已基本完善,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此外,为适应环保形势发展的需要,环保局内部又设置了信访室来处理人民群众关于环境问题的来信来访,并增添了照相机、录相机、微机和传真机等设备,逐步实现了规范化、自动化。
环境监测是搞好环境管理、排污收费和环保执法的基础。按照“巩固、完善、充实、提高”的方针,“十一五”期间于2008年2月顺利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并于2009年通过了复核,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逐年提高。建立健全了全县主要污染源动态档案和区域、流域综合整治档案。为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监测站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新购置了二氧化硫测定仪、氮氧化物测定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COD快速测定仪、监控中心集中控制设备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了监测水平。同时,注重加强监测站内部管理,严格按照《监测化验人员守则》的要求,开展了业务达标活动,提高了全站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荣获“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IX
第五篇:册亨县体育工作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
册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 体育工作“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根据《关于全州体育工作会议相关事宜的通知》(州体通[2011]5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局“十一〃五”体育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体育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同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整体工作呈现蒸蒸日上之势,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体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局结合我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的特点,融合当今蓬勃兴起的体育项目,除每年在春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竞技性体育活动,丰富县城人民群众节日生活外,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体育活动:
2006年,组织参与教师节篮球运动会裁判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2007年协助开展册亨县第一届“沃特杯”周末篮球赛工作;2008年,我局结合实际,克服体育设施简陋、场地狭小等困难,举办了“新年登高迎奥运”、“全民健身健步走”等活动,县城各届群众5000多人参与,为北京奥运会营造了和谐的氛围;2009年,开展 “三八”节妇女竞技性比赛活动,包括踩气球、五人绑腿走等;2010年,一是协助县妇联成功举行“三八”节活动,开展了“踩气球”“双人绑腿走”等趣味体育活动;二是联合县总工会开展册亨县“抗大旱、保民生、庆五
一、促和谐”第六届全县职工拔河锦标赛。
(二)竞技体育成绩喜人
“十一〃五”期间,我局围绕备战省、州各类运动会,紧抓竞技体育不放松,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2006年,一是组织册亨县参赛队参加元旦期间“迎奥运”展风采“移动通讯杯赛”黔西南州全面健身大赛,获拔河第二名,健康家庭五项第三名,体操第四名;二是带队参加黔西南州第一届“国土杯”篮球赛;三是为2006年第三届省残运会选拔优秀运动员,并在田径项目中,取得100米、200米、跳远金牌各一枚;四是组织老年队参与贵州省“全国四种健身”活动比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2007年,组织县老年大学参加全州“纪念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秧歌、太极拳比赛。3、2008年,一是组织参加全州第一届煤炭杯篮球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州首届体育运动会,共有56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四、五、六不同等次奖项,其中参加游泳和田径项目的运动员被选拔参加省民族运动会; 4、2009年,一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开展册亨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农村杯篮球赛,这是册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并组队参加全州新农村杯篮球赛,获得全州第二名的好成绩;二是组队参加全州中国“彩票杯”游泳锦标赛和田径比赛,分别取得第一、二、三名的好成绩;三是组织开展了千人健步走 “全民健身日”活动。5、2010年,组织运动员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及残疾人运动会,在多个项目中分获一、二、三名的优异成绩,同时我县选送的《布依转场舞》、《布依棍术》、《高台舞狮》在2010年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分别获得银奖;
(三)城乡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由州老体协拨款建设的册亨县老年门球场已于2007年12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深受广大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的欢迎;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8年至2010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我局争取到了国家发改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共31个,其中有3个点属于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中央、省全部投入补助建设资金84万元,县级人民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共计32万元,工程全部投入与使用资金共计116万元。至2010年12月底,我县1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点已全部完工,配置设备也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这为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我局根据州体育局分配的任务,在州体育局的指导下,全面开展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3月份,我局派人参与州局举办的培训班,熟练掌握监测器材的使用,为开展监测工作打下基础,至9月底,由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县出色完成州局在我县定点受测人员936人的样本量,册亨县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五)存在的问题
1、体育场馆场地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册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目前,册亨县城区体育健身设施只有多年前建设的体育场,其余主要在学校内,学校大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面向社会开放力度不够,而体育场面积小,设施老化,因此,不少居民选择在街道路边锻炼,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激情和规模。
2、体育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册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体育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力度慢,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体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册亨县委县政府构建“山水册页、幸福亨通”和谐册亨的总体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持群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开创全县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1)全民体育健身场馆。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在2015年建成“两场一馆一池”,建立健全全县全民健身体系,计划总投资3285万元。
(2)123个村农民体育场地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县已完成31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工程,计划五年内争取国家投入285万元,完成剩余9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
(3)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2-3年内完成两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设。
(4)体育场维修及设备购置。我县体育场始建于80年代初,目前设施老化,面积小,拟于2011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对现有场所进行维修及增加体育器材。
3、竞技体育
(1)组织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伤残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争取较好成绩。
(2)坚持抓好业余训练,向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4、群众体育活动
(1)结合我县旅游业的开发,计划在两年内开展登山等体育项目2个以上,让体育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项活动内容。
(2)发挥体育专业人才优势,对球类、棋牌类等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有偿培训。(3)结合我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的特点,融合当今蓬勃兴起的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竞技性群众体育活动。
(三)保障措施
1、争取各级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重视支持,把体育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发挥好我县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作用作用。
3、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机遇,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
4、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5、不断提高依法治体水平。
册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