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学术委员会工作总结
凤县中医医院
2014年学术委员会工作总结
今年我院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当然离不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更进一步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现将201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专科方面
1.康复科申报了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康复科申报了省级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3.规范建设了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
二、继续教育培训方面
1.报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培训93人。2.共派出了外科、妇产科、放射科共计4名同志外出进修学习,时间为3个月到一年不等。
3.组织业务学习及应急培训演练共计20次。
三、科研论文方面
1.针灸科温召君同志在《中国保健营养》、《实用中医药杂志》发表科研论文三篇。
2.业务副院长罗林同志在《北京农业》杂志发表论文一篇。
四、新技术新项目方面
今年我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共四项:内科开展了呼吸机临床应用、动脉采血、穴位贴敷疗法;骨伤科开展了小针 刀。不仅创造了经济收入,吸入了病员,更为医院宣传了口碑。
五、2015年打算:
1.加强重点专科再提升,完善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
2.继续采取走出去进修、请进来指导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继续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通过自学、脱产学习等继续教育形式,经常性的进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提高学习,尽早掌握本专业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了解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内容。
3.鼓励医务人员总结临床经验、撰写学术论文。为提高医院职工钻研、求知、创新、不断进取的积极性,达到激励上进,促进医院发展的目的。
4.加强科技教育,使全院职工明确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重要性,在全院形成研究新技术,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掌握新知识,促进医院学科的发展。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以提高医疗技术为抓手,以保障医疗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术工作全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将学术工作推向深入。
学术委员会
2015.2.6
第二篇:2010年学术委员会工作总结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
学术委员会2010年工作总结
1、今年我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技兴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技术水平,以医疗质量为保障,以落实各项制度为基础,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在2010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2、加强科技教育,使全院广大职工明确了医院开展科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全院形成了研究新技术,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掌握新知识,促进了医院学科的发展。3、2010,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确定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等科研项目,并进行实施。
4、对2010年的新业务,新技术,进行了检查验收并进行了评估、分析,并进行研究确立、上报。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
学术委员会2011年工作计划
1、仍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科技兴院,不断完善科研及新业务、新技术的管理制度。各科室要制定2011的科技工作规划、设想,同时要切合科室的实际情况,确定2011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计划,确定技术业务项目。
2、各科室将本科室的科研项目、新业务、新技术项目上报到科技委员会,具体报到医务科,资料要齐全,包括实施方案、推进计划、应急预案,同时上报医院科技委员会,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科室进行评估、分析、并进行会议研究讨论,确定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批批准地及进开展工作。
3、对已确立的科研项目要按照推进计划在2011要争取出成果。
4、医改工作要在城市和区县进行试点工作,医改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改革重点之一,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万代的工程,任务艰巨,标准严格,无论我们是否作为重点都要有思想准备。
5、科研工作也是育人工作,要与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第三篇:2014学术委员会打算
2014在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打算
聂宗瑶
2014年1月17日上午,在院书记、院长亲自关怀下,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如期召开。通过开会讨论、领导点拨与指示,初步形成共识:本届学术委员会要承前启后、继续做好自身的八项基本职责。重点围绕学院发展,在专业建设、学科引领中彰显凸现“城市管理”特征。
为此,我作为本届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从本人所从事专业和本人的工作经历的角度提出2014要重点做以下几方面的事:
一、完善和量化学院初中级职称评定标准。为了更加公平有序推进学院人才师资队伍壮大、合理、完善,在省教育厅职称评审标准基础上,制定符合我院特色、体现“城市管理”元素的初中级职称晋升量化评聘标准。
二、合理规划学院专业布局及确定新增专业门类与数量。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发展中,要对现有专业进行有序、合理的改进,即要向社会需求方向迈进、要向城市管理方向迈进。2014年新增3—4个专业,分别从城市管理的“人、财、物”管理三方面来确定专业名称和建设方案。
例如工科专业中涉及到城市管理的“物”管。其中的“物”实质就是城市楼宇建筑、市政水电、交通设备、公共安全设施等;其中的“管”就是围绕这些城市“物”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设计与维护。为此,我们可以在现有楼宇智能化专业基础上,新增(城市)机电一体化专业。
三、加强学院教科研项目及资金的管理,提升学院教科研水平。建议学院加大校级教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建立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科研工作量的量化与支付劳务费制度。促进广大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积极性。
四、促进学院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指导,推动学院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学院的日常教学方面,配合教学督导,加强教学过程监督,主要包括听课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学秩序督查制度;建立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设置奖项,与职称晋升、个人考核挂钩。
第四篇: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
时间:2013年1月2日
地点: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院长XXX、业务副院长XXX、副院长XXX、书记XXX、医务科主任XX、医技科主任XXX、护理部主任XXX
主持人:XXX
会议内容:
一、审核讨论XXXX医院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的内容,会议同意在全院开展865项第一类医疗技术,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该类医疗技术的诊疗规程。
二、我院目前条件尚不能开展二、三类医疗技术,二类以上 医疗技术的开展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三、凡是未列入目前开展的一类医疗技术,在我院首次开展 均列为新技术〈新项目〉,按新技术(新项目)审批流程进行审批管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并附研究报告。
四、医务科、护理部负责新技术(新项目)的日常监管。新技术(新项目)实施一年后如果疗效可靠,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作为成熟技术列为一类医疗技术管理。
五、医院成立三级质控体系负责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三级质控体系为: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医院质控小组、科室质控小组。医院质控小组负责全院总体质量控制,每月活动一次,对全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每对全院医疗质量管理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实施方案,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对科室医疗质量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五篇: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2007年工作总结
一、召开了第十二届材料科学及合金加工学委会学术交流会
为总结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行业的学术进展,促进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及合金加工领域的技术发展,”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 联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于2007年10月19-23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了“第十二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
来自全国各地近70名代表出席这次会议。会议由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主任谢水生教授主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熊柏青代表两个专业委员会致了开幕词,开幕词对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科学及合金加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出席会议的两个学术委员会委员有熊柏青、谢水生、杨文敏、王鼎春、姚新君、张忠诚、沈健、于振涛、赵刚、樊建中、郑弃非、张永安等。
出席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大、沈阳大学、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金鹰铜业公司、云南铜业集团公司、南京军钢电炉厂等单位。
会议期间出版了十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本届交流会共收到论文84篇,其中有28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论文内容包括高强铝合金的组织性能、生物医用钛合金的制备加工、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行为、稀土镁合金的组织性能、新型超导材料制备加工、电磁及超声处理对铝合金危及镁合金组织性能影响、高温高强钛合金的组织及性能、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生产技术、氢含量对钛锆等合金性能影响、难熔合金的制备新技术、电触头材料的发展、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技术、砷化镓及蓝定石等晶体生长、钛合金的激光成形的等等,会议议题广泛,涉及我国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领域的科研开发产业化等众多领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领域科研与生产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可喜成就。
这次会议促进了我国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同行间的信息交流, 总结了经验, 启迪了思想。将对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出版《现代铝加工生产技术丛书》的工作
为促进我国铝加工技术进步,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组织了《现代铝加工生产技术丛书》的有关工作。2007年召开了一次作者和编写单位负责人会议,进一步研究了有关《现代铝加工生产技术丛书》的准备工作,丛书共分22册,今年已经有4册完成了初稿的编写工作,计划明年将出版丛书12册。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
200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