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单元教学目标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与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2、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3、了解与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边、内角、外角、对角线、正多边形)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4、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如:(1)在知识的探索方面:如在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时,用“小虫爬三角形的边”的思考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又如用“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来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剪纸及信息技术”来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用“计算的方法”来探索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用“地砖铺地”来探索“镶嵌知识和原理”等。
(2)在知识的推理方面:
在“画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时,引导学生用“同理”的方法;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推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来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用“三角形内角和”来推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用“沿多边形的边走一周的转角刚刚是一个周角”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来推出“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
2、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3、重点难点突破措施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展示,题目的设置难易适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四、课时安排
第十一章三角形 共10课时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 课时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 课时
数学活动——镶嵌………………………………………… 1 课时
小结………………………………………………………… 1课时
复习题11…………………………………………………… 2课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感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在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全等三角形条件以及角平分线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体会探索全等的条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快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以及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2、难点: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并能灵活运用。
四、课时安排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共10课时 12.1与全等三角形………………………………………………2 课时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 课时 12.3 角平分线的性质 …………………………………………2 课时
数学活动——图案设计……………………………………1 课时
小结…………………………………………………………1课时
复习题12 …………………………………………………2课时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直线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2、会画轴对称图形,理解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理解与应用。
4、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
5、三线合一的广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图形的轴对称: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轴对称性及其相互关系;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轴对称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3、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想象能力。
2、激情投入,快乐学习,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2、难点:三线合一的理解和应用,等腰三角形、锐角300,等边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综合解题
四、课时安排
第十三章 轴对称 共14课时
13.1轴对称 ……………………………………………………2 课时 13.2 画轴对称图形……………………………………………2 课时 13.3.1 等腰三角形……………………………………………2 课时 13.3.3 等边三角形……………………………………………2 课时 13.4 最短路径…………………………………………………2 课时
数学活动——图案设计…………………………………1 课时
小结 ………………………………………………………1课时
复习题13………………………………………………… 2课时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教学内容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章的主要包括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等知识。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又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整式的乘除法、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思想与技巧。
2、灵活运用乘法公式、添括号进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观察、类比、交流、归纳、总结、应用,巩固本章所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精选习题进行变式训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通法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初步树立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发展逆向思维,让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难点: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结构与技能,建立数 学模型,深化数学思想。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安排了3个小节,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供参考): 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1 课时 14.1.2 幂的乘方…………………………………………1 课时 14.1.3 积的乘方…………………………………………1 课时 14.1.4 整式的乘法………………………………………4 课时 14.2.1平方差公式………………………………………1 课时 14.2.2 完全平方公式……………………………………2 课时 14.3.1提取公因式法……………………………………1课时 14.3.2公式法……………………………………………1课时 阅读与思考——十字相乘法……………………………1课时 小结………………………………………………………1课时 复习题14 ………………………………………………2课时
第十五章 分式
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分式方程有关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乘除运算法则、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获取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
1、重点:分式的混合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应用.
2、难点:异分母的分式的通分,特别是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通分,另一个是分式方程的“建模”问题
本章共安排了3个小节,教学时间约需17课时(供参考): 15.1.1从分数到分式……………………………………1 课时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2 课时 15.2.1 分式的乘除 ……………………………………3 课时 15.2.2 分式的加减………………………………………3 课时 15.2.3 整数指数幂………………………………………2 课时 15.3.分式方程 …………………………………………3 课时 小结………………………………………………………1课时 复习题15………………………………………………2课时
第二篇: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新人教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80班、81班均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两班比较,81班优生稍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0班学生单纯,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二章 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的认识与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的选择等内容。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四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五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80班、81班均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两班比较,81班优生稍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0班学生单纯,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二章 数据的描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本单元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还要清晰、有效的进行展示,以尽可能的获取有用的信息。教材安排了扇形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等的认识与制作,不同的统计图表的选择等内容。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四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五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www.xiexiebang.com
五、教学进度
周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11。1。1变量(1)11。1。2函数(2)
211。1。3函数的图象(3)11。2。1正比例函数(1)11。2。2一次函数(1)
311。2。2一次函数(3)11。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1)
11。3。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
411。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第十一章小结(3)
512。1。1条形图与扇形图(1)12。1。2折线图(1)12。1。3直方图(1)
12。2。1用扇形图描述数据(1)12。2。2用直方图描述数据(1)
612。3课题学习(2)第十二章小结(2)
713。1全等三角形(1)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
8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13。3角平分线的性质(1)
第十三章小结(2)
9段考
1014。1轴对称(3)14。2。1轴对称变换(1)14。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1)
1114。3。1等腰三角形(3)14。3。2等边三角形体(2)
12第十四章小结(2)15。1。1整式(1)15。1。2整式的加减(2)
1315。2。1同底数幂的乘法(1)15。2。2幂的乘方(1)15。2。3积的乘方(1)
15。2。4整式的乘法(2)
1415。2。4整式的乘法(2)15。3。1平方差公式(2)15。3。2完全平方公式(1)
1515。3。2完全平方公式(2)15。4。1同底数幂的除法(1)15。4。2整式的除法(2)
1615。5因式分解(1)15。5。1提公因式法(1)15。5。2公式法(3)
17第十五章小结(3)总复习
18总复习
19总复习
20考试
第三篇:2012-2013学第一学期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八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实施教学工作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下面我谈谈一期来我对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 “ 有备而来 ”,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教学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同级同组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五、认真批改作业 ,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六、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提高他们的信心。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七、制定数学课堂常规,促成良好学风。我所教的班,原来上课的时候不够认真,常有睡觉、开小差、讲粗言烂语的现象,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也糟糕,甚至有放弃学习数学的学生。对此,我提议制定数学课堂常规,按常规进行奖罚。由于此常规是师生一起讨论得来的,所以它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在数学课堂里迅速形成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出现了“四少”:抄袭作业的行为少了,讲粗言烂语的少了,上数学课开小差的少了,不学习数学的少了。出现了“三多”:热爱学习数学的多了,好问者多了(好多学生常到办公室问老师问题和要求老师额外多布置一些题目),文明礼貌的行为多起来了。
八、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九、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从这份教学工作总结中不难看出,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以前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因为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 很多学生厌学 , 导致教学工作很难开展,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如何解决呢 ? 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教学中的困惑: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作为教师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
第四篇: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推荐)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 2
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 3
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cm)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2、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米的表象。
2、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截一小接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 6
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m)
1米=100厘米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P5~6及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掌握线段的特征。
2、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
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五、作业。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附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1、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小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让同学们看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第五课时
拓展内容
教学内容:拓展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
2、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
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学生讨论后改正)
3、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填空
4米=()厘米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50厘米+35厘米=()厘米(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 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
①30厘米
②60厘米
③3米
(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条
()条
()条
5、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
六、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五单元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六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七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八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九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