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
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实
现方式
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
贾敏,张雪玲
(陕西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与其他高校同样是指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特征是这种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执行来完成。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选择传授知识之法、整合教学内容之法、鼓励教学热情之法。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此文系陕西中医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及评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敏(1984-),女,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中医学院,所在科室:社会科学部,职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张雪玲(1962-),女,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中医学院,所在科室:社会科学部,职务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大学教学特别是以育人为直接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借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效教学”的概念来表达,通过对这一借用的概念称谓进行符合中医药院校自身教学规律的重新注解,从宏观上疏理和阐释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
式,以期对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提供一种方向性引导。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经改革创新已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同样如此。比如: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还流于形式,不能活化运用理论知识,断章取义。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的有效教学方式,要求教育者本身有灵活的课堂组织和应对、调控能力。并且要结合时政现实阐述理论所包含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适时适度进行引导,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抓住机遇结合实际进行有力的教育。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缺乏这方面的实施。最后,教育者本身应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便面对不同专业体现不同的上课风格,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专业性。
为此要想获得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预期成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刻板枯燥的局面。
为了探讨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法,众学者各抒己见,如滕松艳的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2月),认为教育主体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客体的关注、现代教育介体的利用、教育环体的整体优化成为提升思想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林海的文章《以合乎中医专业特点的方式立德树人》发表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认为中医药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特殊路径:结合相关中医学专业知识来丰富、透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诸课程的相关基本观点和原理。尝试对这一目前鲜有人涉略的问题之必要性和实施路径进行探讨,企望开辟一条借鉴吸收中医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文化资源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教学的路径,为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视野和角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可见众学者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式方面,均认为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实现中医药院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整个教学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医药院校探索有效教学之法的宗旨是多元灵活,实事求是
科技的进步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目前教学手段和方法变得多元,这客观上活跃了课堂,使得教学展示能够色彩斑斓,有利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更生动表现。能使课堂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和教学讲授相得益彰,要实现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实现强迫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也要求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完善,以更好地为表达教学内容服务,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1.利用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形式,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式的一剂良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又回到新的实践的曲折复杂而又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深切感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充分利用本校附属医院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考察,结合课堂学习中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与统一起来。既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的感悟及理论思维的能力,使思想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2.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信息传输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灵活运用媒体技术手段,不仅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而
且使许多知识和内容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比如在幻灯片上放映一些中医学传统典籍知识来辅助解释思政理论,以及一些中医药学研究现状,这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在多媒体教学运用中,力求把握现代手段与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效结合的时机。
3.通讯设施的普及和网络的应用。随着手机的普及,上网功能的普遍运用,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减少。这既使得大学生学习途径拓宽,但也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学生可能由于上网而忽略了教师的讲授。为此教师要有力地组织课堂秩序,同时利用好互联网络,在课堂上将网络热点作为案例来解释理论。此外探索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络,通过校园网、教师博客或建立专门QQ群等方式,主动收集学生思想动向,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得以在网络上无形延伸,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精神家园,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工作。
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应让教学贴近现实,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并未有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思政课程的理论讲授只是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关联,甚至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也很茫然。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灵活掌握理论,并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现实事件中感悟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深刻理解理论,并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讲授。教师对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了然于心之后,就可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教学,无论遇到怎样的课堂问答,教师应用丰富的知识让讨论回归课堂。为此在两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注重实践知识的积累,用于维持课堂秩序,应对突发状况。
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按照科学知识学习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安排程序和选择教法,其学习方法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医学生由于专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专业化的特征,思政课程教师在讲述人生价值时可提及医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此引导学生在学业中勤恳谦虚,在生活中冷静宽容,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即便是最为聪慧的医学生他对医学技能的掌握也是来源于实践且回归到实践中,即临床治疗观察中,这也能很好地解释哲学知识中的真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此思政教师要关注、分析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所需和兴致所在,还有他们普遍面对的困惑,从而在教学中能对症下药,组织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用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述,让学生切身体会思政课程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导作用,体会到思政课程理论知识是能让掌握他的人睿智并且
强大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教师在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有效教学中是军中主帅,是掌舵之人。他能完成将书本知识向学生智慧、技能的转化,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社会、国家中人口因素的质量,进而完成理论教学的目的所在,审视社会,指导人生。
四、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针对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环节。比如中医药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育的方式应有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例证,使得学生专业课和公共课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中医专业相当一部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存在着融合交叉的紧密关系,例如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以及传统哲学中体现的中医药思想。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学生中医专业
学习实际便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独特路径。
五、小结
作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法最高境界当属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下,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输送到医学生心中,为医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活提供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的有效之方还在于褪去政治说教,改为潜在影响,甚至升华为医学生心灵的需求,这都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教授、表达水平的提升。总之,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教学应是一种教与学的自然融入状态,应改变学生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的态度,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和案例的过程中感悟领会理论知识。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润物细无声。隐去政治性,将现实性、知识性、文化性渗入医学生个人素养之中。
参考文献:
[1]滕松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2]林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3]杨旭晖,任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多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
[4]赵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9,(3)。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而作为高职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与改革也自然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剖析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就业导向 专题授课 评价多元
高职的“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但在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并伴随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偏见,思想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也常常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首当其冲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从普通高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积极探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国家重视与高职学生轻视同在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也都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学生普遍存在着轻视思政课的现象。有的认为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思政课是辅助课程;有的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法考核和衡量的软课程,对于将来没有太大用处;还有看法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见,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相交织的窘困。2.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共存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若干文件精神,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与共识。与教学改革的成果相并存,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集中体现在其教学内容的重复、陈旧以及脱离现实等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使得思政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加之理论框架的单线条传输的现状,最终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3.教学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
思政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既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泛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主导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公利与私利的较量,左右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维,而思政课的内容仍停留在旧思维世界中,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浅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设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调思政课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实用”。思政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即使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体系之外,同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弱,真正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建设落到实处可以从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专题授课模式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入手。
1.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阳光的劳动者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理清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实训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促进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在达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目的的同时,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探寻科学的结合点。
2.专题授课带学生走向实践
为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彻底转变教师“独角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由于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若干专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选择性地实行专题授课的方式,在专题讲授前,教师要将专题所涉教材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观点明确告知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充分准备和讨论基础上实现相关专题的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同时,进一步探索使用发现性教学、问题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
3.评价标准的适当多元化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处理好思想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教学的关系,而同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也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是十分具体的,评价标准也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然而对思政课来说,“一卷评价制”显然无法考核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应当适当多元化。应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分析、演讲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以科学合理权重综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给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一个有效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学生学到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内容以强有力的正强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学生访谈法,系部评价法、学生跟踪调查方法等,丰富立体的考核学生思政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改革保障条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思政课专任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水平较高的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
2.提供丰富的资料保障。学院图书馆或图书资料中心要购置适量的思政课理论研究书籍和相关刊物,要购置、录制与复制思政课电视资料片,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保障。
3.建立若干个思政课参观考察基地。地点选择以高职院校所在市城区、郊县为主。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思政课的参观考察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增长见识,丰富授课内容。
4.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为学生社团成员开展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辅导和讲座,积极指导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撰写小论文。
5.思政教研活动经常化,及时就新政策形势的把握和宣讲等问题展开教研,及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要求,通过研讨予以解决。经常性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备课活动,研讨各门课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高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高职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让思政课既保持自身本色,又充分体现职业性,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2]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3]邹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4]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闫连朵.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第三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关系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关系调查报告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老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亲其师,信其道”,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为了探索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笔者对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从芜湖市高校园区5所高职院校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3.6%。其中,男生262份,女生206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6%、44%,大
一、大
二、大三问卷各167、154、147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5.7%、32.9%和31.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思政课师生关系现状和满意度
调查统计显示,77.75%的被试选择了“一般,偶尔交流”,选择 “淡漠,不相往来”和“不好,经常闹别扭” 的有16.67%,选择 “很好,就像朋友”的仅有5.58%。从调查的情况看,思政课师生关系不是那么亲密、融洽。满意度是师生关系的晴雨表,满意度的高低反映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据统计,在被试中,28人表示满意,占5.98%;285人表示基本满意,占60.9%;而高达155人表示了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占被试的33.12%。
这表明,被试同学对思政课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尚可,但并不十分理想。这种不理想状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鼓励不够。从468名被试的反映看,被“常常表扬” 的仅有16人,占3.42%;被“有时表扬”的有178人,占38.03%;选择“很少受到表扬”的有265人,占56.62%; 选择“常常被批评” 的有7人,占1.5%; 而“漠不关心”(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竟也有2人,占被试的0.43%。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太少,关心不够。殊不知,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希望也需 1 要别人的表扬、鼓励,这是人的本性使然,然而高校教师却似乎忽略了这点。
2.大学生与思政课老师交流时间和机会不多。随着高校扩招,教师的任务越来越重,一个思政课老师每学期教授好几百名学生,个别高职院校还在外面聘请思政课老师,老师上完课就走,师生交流机会很少。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点:被试在回答“您是否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时,选择“有,随时可以” 的仅占9.45%,有68人;“有,但很少”的占了最大比例,达到44.03%,有317人选择;选择“没有”和“没有试过,不清楚”的分别有257人和78人,共占总数的46.52%。师生之间因为交流不够而导致交流障碍甚至冲突时有发生。虽然选择师生“经常发生”冲突现象仅有58人,占8.06%,但仍反映出现在师生关系的不太和谐。
3.大学生有烦恼不愿意主动找思政课老师或其他老师谈心。根据调查,当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烦恼时,仅有 1.07%愿意向思政课老师吐露心声,3.85%的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是班主任或其他老师,12.18%的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是同学,69.23%的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是好友,同时8.97%的学生选择父母,有6.84% 学生选择其他人。这说明大学生有烦恼有困难主要找朋友同学倾诉,很少主动去找老师,思政课师生关系不够亲近。
(二)师生关系影响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回答“您认为师生关系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问题时,58名学生选择“非常强”,占总数的12.39%,185名学生选择“比较强” 占总数的39.53%,104名学生选择“一般”,占总数的22.22%,83名学生选择“比较弱”,占总数的17.74%,38名学生选择“非常弱”,占总数的8.02%。统计结果说明师生关系对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蛮大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问到“您认为现在大学思政课课堂情况是”的问题时,193名学生选择“轻松愉快”,占总人数的41.24%,116名学生选择“缺乏互动”,占总人数的24.79%,88名学生选择“枯燥无味”,占总人数的18.8%,71名学生选择“没感觉”,占总人数的15.17%。调查数据说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情况不是那么令学生满意,课堂教学效果反过来又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师生交流目的与方式
在问到“若有机会与思政课老师交流,您最希望和老师交流什么(多选题)”的问题时,57.27%的学生选择“升学和就业问题”、55.34%的学生选择“学 2习人生经验”、52.78%的学生选择“本学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35.9%的学生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30.13%的学生选择“随便聊聊,拉家常”、9.19%的学生选择“其他”。从选择的顺序可以看出,学生仍然把思政课教师看成个人发展和人生经验学习的引路人。
在问到“若有机会与思政课老师交流,您最希望和老师交流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时,168名学生选择“单独交流 ”,占总数的35.9%,说明学生希望能单独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以增进相互间感情;149名学生选择“通电话或手机短信”,占总数的31.84%;130名学生选择“发电子邮件或QQ”,占总数的27.78%;21名学生选择“其它”,占总数的4.49%,说明现代的大学生对师生交往方式选择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老师交流,从过去以直面交流为主开始向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四)学生最喜欢和最反感的思政课老师类型
在问到“如果思政老师可以选择,选择时您最看重他(她)的”的问题时,92名学生选择“师德高尚,学术渊博” 占总数的19.66%,265名学生选择“讲课生动,有吸引力”,占总数的56.62%,64名学生选择“经常和学生交流”,占总数的13.68%,29名学生选择“课堂纪律严明”,占总数的6.2%,18名学生选择“其他”,占总数的3.8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最看重的是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修养。
在回答“您反感思政课老师的哪一种教学行为?(可多选)”时,80.13%的学生选择了“上课毫无激情”,86.75%的学生选择了“一言堂满堂灌”,19.02%的学生选择了“上课点名”,13.89%的学生选择了“不尊重学生,随意批评学生”,4.5%的学生选择了“其它”。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思政课老师上课时能够充满激情,做到师生互动。
(五)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为人师表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回答“在您看来,在师德修养要求方面,思政老师与其他专业课老师相比,应该如何?”时,60.68%的学生选择“应该比其他老师更严格”,32.69%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两样”,6.6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说明在学生心目中,思政课老师应该比其他专业课老师更加注重为人师表。
在回答“在您看来,实际情况是,思政老师的言行举止、师德修养总体上如何?”时,40.38%的学生选择“比其他老师要好”,22.09%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老师没有什么两样”,17.5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统计结果表明,3 思政课老师在细节方面比其他老师更注重为人师表,但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
(六)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希望或要求
问卷结尾最后请学生写出内心最想对现任思想政治老师说的一句话。从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都有留言。综合起来,代表性的观点有:
希望方面:①老师,希望您能改进教学方法,师生能多互动,不要一言堂;②老师,希望您能叫出我的名字;③老师,其实您大可以试着跟学生交流,很多学生只是觉得害怕,只要有一方踏出一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好的。批评方面:①感觉高校教师不是传统观念上的老师,只教书不育人;②高校教师通过精彩的课堂吸引我们比用点名逼迫我们上课更有实际意义;③老师,你们对我们很无奈,我们对你们也很无语。
三、讨论与建议
(一)思政课教师要了解、信任并赏识学生。
调查显示,思政课对学生关心、鼓励不够,更谈不上赏识,老师对大多数学生都叫不出名字。为了改善并创造条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动,主动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信心,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思政课应重拾或强化已被遗忘或弱化了的对大学生的赏识和期待,改善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这种相互信赖必将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老师应该具有更高的师德修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那么,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 要增强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加强与提高师德修养,平时要注意细节,一言一行要符合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大胆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创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课内交往。
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隔断了师生的互动交往,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 4 师生之间围绕共同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的互动交往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生成和创造过程,也是师生关系形成、巩固和升华的过程。创建互动教学模式,优化课内交往,是防范师生关系疏离的重要举措。
对此,一要采用小班制开课。各高校可根据实际,尽量采用小班制授课,思政课的课堂人数应控制在80人左右为宜。小班制上课降低了师生比,为创建互动教学模式减少了难度,提供了可能。二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内交往。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就是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赋予学生以话语权,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师生关系由原来老师的“一厢情愿”变为师生的“两情相悦”。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认识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有助于学生由“厌学”向“好学”转变、“厌师”向“好师”转变,这对构建和谐思政课师生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拓展交往渠道,强化课外交往。
师生之间交往渠道的不足、不畅,以及课下交往的中断,是导致师生关系疏离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拓展交往渠道,强化课外交往。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与大学生的交往。思政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加之家庭事务的牵绊,剩余时间往往有限,这是客观事实。但即使如此,教师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投入到“第二课堂”,比如参加社团活动、文艺晚会、辩论赛、创新大赛、各类体育比赛等活动,增加师生交往、相处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加深彼此的了解,推动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其次,积极与大学生开展个别谈心、集体座谈会等“面对面”活动,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三,充分利用新载体,拓展交往渠道。在信息时代,新载体为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的渠道,使师生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手机、QQ、博客、E-mail等新载体,与大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交往平台,加强平时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篇: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
胡卓群, 李 蕾
(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摘 要: 通过着重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关系与意义;寻求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说理艺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54-05 On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HU Zhuo-qun, LI Lei(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seeks focal poin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the realizing their effective teaching;discusse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reasoning ar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lessons soas to realize the valu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theory on teaching.Key Words: apply theory to real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effective teaching
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05 方案” , 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增强教学针对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 是新方案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不仅要深入钻研新教材, 全面把握各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基本思路、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更要注重教学 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说理艺术的探讨。将有效教学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结合起来, 探索一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创导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贯彻这个原则和方法, 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观把教学的性质视为一种涉及三维的对话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 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 这是一种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 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 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这三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成长。因此, 有效教学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正适合三维对话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和理解教材, 获取新知识, 形成新认识, 是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 去观察、分析问题, 去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是思想、政治、道德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说明了学生已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印入自己的头脑,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 学生开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成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活动, 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 即知、情、信、意、行。它包含着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从认知规律看, 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是从闻道开始的。它经历着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个阶段。这是由不知到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来看, 它又必须借助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知、信、行的转化。情是把知识转化为信仰的中间环节, 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信仰。意是学生把知识、信仰转化为行为的精神调节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情、信、意、行转化的每 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能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现由知到信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信仰科学理论, 就必须联系实际。例如, 讲授党的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问题时, 首先要阐明这条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次, 要着重讲解这条路线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批判当时党内领导人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这条路线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讲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针对党内一些干部, 由于受林彪、“四人帮” 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 思想僵化影响革命事业前进的状况, 以科学的态度批评了 “两个凡是” ,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这条思想路线, 指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解除思想禁锢, 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讲解江泽民针对我国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面, 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的认识, 它指引我们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通过联系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实际, 帮助学生认识: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它是制定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 违反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就会受到挫折, 坚持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胜利。有了这种理解, 学生才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在由信到行的转化过程中, 更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行是 在理论的指导下行动,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将所学理论印入自己的头脑, 用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事物和现象, 这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才能作出正 确判断。毛泽东说过,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它的结果, 而不是在他的先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则更要在实践中养成和加以检 验。由此可见,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二
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05 方案” 编写的新教材, 在严密的科学体系中, 都有它的理论着力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贯穿教材始终的主线。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贯穿教材的主线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各章和结束语之中, 都融入了 “八荣八耻”的内容,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体现了 “德治” 与 “法治” 的统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 “四有” 新人的根本要求。又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从哲学角度阐述中国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二)贯穿教材理论体系中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就是唯物史观、剩 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是理论基石, 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的变革;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的根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抓住了它, 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4]又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主题是: 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5](三)教材体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本教材的理论体系中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它散布在各个章节中。体现在与主线、主题、核心相关的问题上。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系统的体系中, 内容非常丰富, 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就依据其主线和核心要求, 在绪论部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发展历史进程和特点。唯物论、辩证法部分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在认识论部分, 着重讲授能动的反映论及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和一般规律, 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都有各自的重点。就教材的每一章而言, 也是各有重点的。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问题, 就应抓住教材提出的 “三信” 问题进行重点讲授, 用比较历史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教师要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 深刻挖掘, 形成提示理论问题的比较深入的思路, 才能把问题讲透, 把道理讲出水平来,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4]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同时, 还应注意教学的难点。例如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特别是它的细节和机制问题, 至今还没有得出确切验证的科学结论, 还在继续研究之中;关于人类社会交往与社会结构产生和形成的关系问题, 在过去的政治课教科书中讲得较少;关于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在阐述物质文明时, 只强调物质成果, 不讲物质关系, 是不全面的⋯⋯[4]其它各门课程, 都有它相应的难点。有些问题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因此,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对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又一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特点由此而产生的热点和感兴趣的问题,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影响而产生对理论和现实矛盾的迷惘和困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 题,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 要在理论的体系上下功夫, 要在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分清哪些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问题等等, 都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讲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要注意联系社会流行和鼓吹的 “告别革命”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联系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 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只有从理论上讲深、讲透、讲好了上述问题, 才能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的困惑, 增强对科学理论的可信度,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
三
在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作用、重要性和联系哪些实际问题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实效的问题。概括起来说, 就是要转变思想、创新方法、提高教学艺术。转变思想, 就是教师要从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教学观念上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成才, 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切实从实际出发, 尊重、关爱、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 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理解为是适合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教学方法, 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或几种政治课专用的新的方法, 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先生讲、学生听, 单一的灌输法而言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各种原因, 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以往一段时期里, 他们视政治理论课为 “讲空话、讲套话、讲假话” 的课程, 产生了 “不愿听、不爱学” 的逆反心理, 一开始就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认识, 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扭转。新课程改革以后, 全国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我们听课观察和学习有关材料,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的方法, 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选择一两个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 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把运用理论对现实指导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这种以问题引出理论, 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 是讲理论的有效方法;用讲寓言、故事导入的方法, 即选择与本堂课的基本原理、观点相关的寓言或故事进行讲解, 揭示其与理论、观点相关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课堂提问的方法,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一些问题, 同学生一起研讨, 实现师生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思维能力;案例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精选有关案例,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各种专题(如: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革前后的变化、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等), 利用节日假期,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重大纪念日展览等活动, 激励学生发扬革命传统, 树立振兴中华之志;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献血、助残、扶贫等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质。
(三)以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带有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常用的方法是: 专题演讲竞赛、专题辩论、指导学生撰写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文章,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教学活动, 旨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四)运用新科技各种载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如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网络、影视录像等,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同时也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又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兴趣。以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都为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教学艺术, 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宣传真理, 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课程, 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学这门课程, 取决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它决定教学的成效。兴趣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涉及到教学艺术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表现在说理艺术上。根据我们几十年讲政治课的体验, 主要有四点体会:(一)说理要真实可信。即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论证理论的真实性、可信性。例如, 讲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一理论观点时, 既
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受传统计划经济的约束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又要讲改革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温饱步入小康。用两方面对比事实,说明了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可信性, 使学生接受这个理论, 相信这个理论。
(二)说理要有针对性, 把教学的重点摆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时候, 头脑中始终要有学生, 了解他们的想法, 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素材。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 而是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用理论去分析、去解说,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学生才能确信理论的有用性, 增强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取得教学实效。
(三)说理要有层次性, 要循序渐进。即要根据人的认识过程, 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 分层次进行。比如, 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首先应从道德的最低层—— —社会公德说起, 再讲道德的中层—— —职业道德, 在此基础上再讲以 “五爱”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 然后再引申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道德。这样,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道德观念, 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注意道德修养与践行。再如理想教育也有层次问题, 即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在讲述中, 要阐明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 是允许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共同要求,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 须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共产党是应该将这个理想作为终身奋斗目标。这样说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四)说理要有真情。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融为一体, 用知行统一和表率形象,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要像方永刚那样坚信马克思主义,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泾渭分明, 立场坚定, 决不模棱两可, 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 用事实揭示真理的巨大力量;要像方永刚那样言行一致, 决不能台上讲的与台下讲的不一样, 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 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别人的要求不一样。这种 “双重人格” 会损害教育者的形象,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像方永刚那样关心爱护学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想听什么, 希望知道什么, 把理论讲到学生心里去, 滋润他们的心田, 使政治理论课变成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共鸣。体现出教师对真理的热爱, 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用言行一致的人格力量点燃了真理之火, 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理才能使学生信服, 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应泉.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6-06-16.[2]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 ].教学研究, 2006,(8).[3]肖贵清.关于讲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J ].教学研究, 2006,(8).[4]石云霞.坚持科学论方法论原则找准 “马克思主义原理 “的着力点[J ].教学研究, 2006,(8).[5]沙建孙.关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若干问题[ J ].教学研 究, 2006,(8).责任编校: 祝子萍
第五篇:思政教学论习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学论是以研究()和()为对象的学科,是研究优化教学活动的理论,是教学科学的组成部分。
2.以“()”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思相政治学科教与学的()和()的一门学问。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从它的实际理论内容结构和作用来看,它应该属于()与()边缘交叉学科。
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基本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即()、()、()。6.(),()是贯穿邓小平理信纸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7.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8.()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9.学校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环境它包括()和()。10.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主导是()。11.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针是()。
12.思想政治科教学的基本形式中心环节是()。13.教学方法一般分为()、()、()。14.教学模式是程式比较()、()教学方法。
15.陶行知提出的()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具备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16.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和()。17.教学评价包括()和()两部分。18.情感目标水平层次由()、()、()。
19.八字教学法的四个教学环节是()、()、()、()。20.“预议导练”教学法的四个步骤是()、()、()、()。21.教学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和(案)三项工作。
2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二是();三是()。23.教案一般分为()和()两种。24.教学目标具有()、()和()。25.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
二、选择题
1. 素质教育的特征()
A. 目的性 B.育人性 C.全体性 D.全面性 E.基础性 F.主体性 2.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A.教师与学生 B.教育与教学 C.传授与接受 D.内化与外化 E.理论与实践
3.目前典型的教学目标取向可归结为四种()
A.“普通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4.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A.情意目标 B.品德目标 C.能力目标 D.知识目标 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
A. 认识过程 B.实践过程 C.继承过程 D.创造过程 E.创新过程 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A.教师 B.教室 C.学生 D.教材 E.教学手段 7.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
A.思想品德 B.动机 C.人格 D.情感 E.性格 8.智力因素包括()
A.观察力 B.注意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E.想象力 9.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包括()
A.知行统一规律 B.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 C.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D.时代性规律 E.创造性规律 10.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包括()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B.学生实际 C.教师实际 D.国际政治实际 E.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11.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
A.报告会 B.写小论文 C.参观访问 D.社会调查 E.歌咏比赛 12.课外活动的原则()
A.实践性 B.自愿性 C.独立性 D.强制性 E.灵活性 13.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
A. 教学思想 B.教学目标 C.教学操作程序 D.教学策略 E.师生地位
14.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
A. 认知目标 B.情意目标 C.技能目标 D.行为目标 E.过程目标 15.情意目标的内容包括()
A. 道德目标 B.审美目标 C.理智目标 D.学习情感 E.人生价值目标
16.情感教学的特征有()
A. 以智育情 B.以德育情 C.以意育情 D.以情育情 E.以境育情 17.五步教学法的五步是()
A. 读书 B.议论 C.讲解 D.练习E.总结 F.测评 18.五字教学法的五字是()
A.学 B.议 C.问 D.思 E.讲 F.解 19.思想政治学科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原则()
A.系统性原则 B.形象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重点性原则 E.艺术性原则
20.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可分为()
A.知识目标 B.思想品德目标 C.能力培养目标 D.情意目标 21.教学艺术的功能()
A.提高威信功能 B.激发动机功能 C.全面育才功能 D.优化氛围功能 22.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
A.独特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发展性 23.设计导入语,导入新课,符合基本要求的有()A.针对性 B.新颖性 C.趣味性 D.简洁性 24.板书的基本要求()
A.科学准确,简练精要 B.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C.布局合理,书写规范 D.灵活多样,整体美观 25.板书的主要形式()
A.观点式板书 B.线索式板书 C.归纳式板书 D.演泽式板书 E.表格式板书 F.图解式板书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非智力因素不制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思维力。()
灌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讲你听,不听硬灌"的强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的作用。()情感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轻说教,重情感。()讲读法的特点是以讲为主,以读为辅。()
注意力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9. 政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的特殊能力。()
10.“教学”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1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应用理论科学。()
12.素质教育的标志是主动学、主动教,学生愉快和谐的发展。()13.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14.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15.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17.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的继承和创造过程。()18.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的继承和创造过程。()19.动机因素属于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20.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21.方向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使教学为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总目标和当代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服务。()
22.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23.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24.自愿性是思想政治科课外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25.启发式教学的最早倡导者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
四、名词解释 1.教学科学: 2.教学艺术: 3.素质教育: 4.课程: 5.情意目标:
6.教学目标:
7.能力目标:
8.知识目标: 9.教学手段:
10.智力因素:
五、问答题
1.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形式? 2.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3.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5.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6.新课程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7.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有哪些? 8.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9.基本环节有哪些? 10.启发式教学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
1、试论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2、试论思想政治的教学原则
3、试述怎样备教材。
4、怎样才能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5、试述评课的标准
6.试述政治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
7、政治教师应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为什么?
解答
一、填空题 1.(教学科学)(教学艺术)2.(学习)3.、(科学规律)(艺术)4.(理论科学)(应用理论科学)5.(教学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应用教学理论)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7.(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8.(创新)9.(硬环境)(软环境)10.(学生)(教师)11.(理论联系实际)12.(课堂教学)13.(原理性教学法)(技术性教学法)(操作性教学法)14.(稳定的)(特殊的)15.(教学做合一)16.(发现式教学法)(探索训练式教学法)17.(评价学生)(评价教师)18.(接受)(反应)(态度)19.(读)(讲)(议)(练)20.(预学)(议学)(导学)(练学)21.(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编写教案)22.(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23.(详案)(略案)24.(指向性)(客观性)(整体性)25.(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
二、选择题
2.(ABCDEF)2.(ABCDE)3.(ABCDE)4.(ABCD)5.(ABCD)6.(ACDE)7.(ABCD)8.(ABCDE)9.(ABCD)10.(ABDE)11.(ABCD)12.(ABCE)13.(ABCDE)14.(ABC)15.(ABCDE)16.(ACDE)17.(ABCDE)18.(ABDEF)19.(CDE)20.(ABCD)21.(ABCD)22.(ABCD)23.(ABCD)24.(ABCD)25.(ABCDEF)
三、判断题
10.(√)11.(×)12.(√)13.(×)14.(√)15.(√)16.(×)17.(√)18.(√)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四、名词解释 1.教学科学:是人类在认识教与学过程中正确反映教与学操作艺术可以认识。
2.教学艺术:是人们认识到的、领悟到的和创造的教与学的技巧,它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能力。
3.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
4.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程序、教学活动、教学分量标准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
5.情意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意识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6.教学目标:它体现的是某个学科或某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它指明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心发生的变化。
7.能力目标:是指通过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理智能力和技能。8.知识目标:
9.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各类教学工具、组织措施和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等。
10.智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人脑中的人的潜能,这种潜能以人的脑神经为基础,是一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
五、问答题 1.答:(1)理论讲授(2)教育观察(3)教育调查研究(4)教学训练(5)微格教学(6)教育实习(7)教育教学研讨 2.答:(1)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2)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3)德育工作的地位(4)德育的目标(5)德育的内容(6)德育的方式(7)德育的原则(8)教师队伍建设 3.答:(1)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2)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3)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4.答:(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5.答:(1)在课程目标方面,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树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2)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综合化课程特点,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倾向。(3)在课程内容方面,密切课程同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机械记忆的学习倾向。
(5)在评价方面,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改革过于重视终结兴评价的做法。(6)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6.答:第一,加强德育,是加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
第二,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第三,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第四,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7. 答:(1)知行统一规律(2)灌输与疏导统一的规律(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4)时代性规律 8. 答:(1)绪论课(2)授新课(3)讨论研究课(4)复习课(5)考查课(6)讲评课(7)综合课。9.答:(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导入新课(4)学习新课(5)巩固新课(6)布置课外作业。10.答:(1)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2)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力的能动性作用(3)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势和途径
六、论述题
1、答:(1)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
(2)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3)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
2、试论思想政治的教学原则 答:(1)方向性原则
(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原则(3)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7)创新性原则
(8)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3、答:(1)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分析教材各部分的中心思想
(3)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备好知识点(4)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2)把精力用在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上(3)选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4、答: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做到:
第一,要对事业充满爱。第二,要提出高理论修养。第三,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第四,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
5、答: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结构;
(五)教学素养;
(六)教学效果 6. 答:(1)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为人师表,以身作则;(5)团结协作,互尊互助
7、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2)相关学科知识(3)教育科学知识(4)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