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秉承解放教育,助推区域均衡发展
迎接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验收校长汇报材料
秉承“解放教育”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
2015年4月
秉承“解放教育”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解放大路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以《秉承“解放教育”,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为题,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解放大路小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689平方米,现有60个教学班,2464名学生,190位教职工,187位专任教师。学校借鉴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以生命为本,富有解放特质的“解放教育”:即解放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解放教师,让每一位教师的劳动闪烁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获得丰实愉悦的职业幸福感,实现生命的价值;解放思想,让全体解放人全身心投入、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实现构建“解放”旨趣下卓越学校的宏伟目标,实现教育的全面解放。
一、解放思想,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促进教育均衡
学校在2010年之前,由于公办民助的办学体制投入不足,对学校设备设施、资源配置等不能及时更新,老化陈旧,导致硬件水平相对落后。2010年学校回归公办后,特别是我省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以来,在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扶持下,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硬件建设水平。两级政府总计为我校投资达到2000余万元。迄今为止,学校按照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图书室藏书75000册,生均30.43册;计算机室2个,科学实验室3个,保健室1个。各功能室仪器设备种类齐全,件数充足,音体美器材符合装备标准,实现了配备率100% 除此之外,还拥有绿色草坪操场、28间独立欧式钢琴房、400平米的科技空间等功能室,所有教室均安装了交换式一体机,校园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学校硬件设施完全达到或者说超过了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我校在2014年5月的全省装备现场会上以《依托教育技术装备平台,助推“解放教育”发展》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从2010年回归公办以来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政府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感受到了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
二、解放个性,强化教师队伍,从内涵发展上促进教育均衡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的教师文化是:厚德——均衡施爱;敬业——幸福工作;合作——协同前进;进取——自主发展。
我们通过讨论、演讲、开展党员教师示范岗等系列活动,传播解放好声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盖春香、赵艳等30余位老师先后被评为市区优秀班主任,付淑萍老师被评为长春市师德模范,成为长春市师德宣讲团成员进行巡回演讲,并入选“首届吉林省最美教师”前20强。仅2014年,学校先后收到学生家长赠送的锦旗15面,表扬信5封,受到家长表扬的教师达到50人次,这仅仅是我们师德建设的一个缩影。
通过校本培训,职业生涯二次设计,建立教师专业委员会、教师会课坊、读书沙龙、书法社团等团体,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潜下来”的策略,以学习、反思、课(案)例研讨形式,通过上课评课,观课评课,研课评课的研讨过程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坚持“二对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和管理双口径培养,引领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帮助教师凝练特色,发展特色,辐射特色,完成从教书匠——教育“思想者”——教育家的蜕变,促进名优骨干教师成长,并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均衡发展。以付淑萍长春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依托,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从问题入手,以案例研究的形式,解决德育突出的问题,促进班主任队伍的成长。
师德和专业的双重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我校班主任姜欣华受邀赴永春中心校进行班级管理的经验交流,2012年我校承担了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暨教师读书活动现场会,促进了全区和全市教师专业水平均衡发展。
三、解放载体,强化高效课堂,从质量提升上促进教育均衡
1.实施“均衡分班”,促进公平发展。我们规范办学行为,招生政策上,坚持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学区划分和电脑派位的方式进行招生,利用电脑随机分班,我们不设重点班,不设实验班。在师资配备上,照顾全体,力求均衡,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性。
2.实施“解放教育”,促进内涵发展。通过实施以“常态优质,减负增效”为基础,充分发挥我校五大长春市优秀学科组的辐射作用,以“主题式单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书法、语文、英语微课为创新点,立足校本,学区共研,全面落实“培养自主能力,构建生命课堂”的三阶段八环节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区学科生命教育要求,实现 “教材重组,教学整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文化内涵。
3.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多元发展。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总计开发了5大类30余门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四、解放生命,活化德育手段,从文化氛围上促进教育均衡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均衡发展,逐渐形成了二大特色教育活动:
1.解放德育。我们以“解放币”为突破口,(“校长币”“健康币”“勤俭币”“智慧币”“艺术币”“能人币”“文明币”“义工币”“自护币”“乐学币”)通过让孩子动手设计,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整合了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美育教育、创新教育,文学教育,数学教育等,促进了家校合作,明确了育人方向,实现了教师、家长、社会,全员、全面育人的美好愿景。由此,我们推广了“瓶盖画”,并将开发更加多彩的活动形式,将创意进行到底,让生命更加丰富。
2.阳光德育。我们搭建好两个平台建设,即学生社团和课后文体活动,让德育形式多样,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借助我校科技空间球幕影院科普教育优势,资源共享,邀请全区孩子共同观看球幕电影,组建了魔方、飞叠杯和航模等科技社团;借助吉林省唯一拥有的28间钢琴教室,组建了钢琴、舞蹈、合唱等音乐社团;借助体育馆的资源优势,组建了美式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以省书法家贾占武等老师的资源优势,组建了书法、创意美术等艺术社团。我们以科技空间、艺术空间,体育空间为载体,以安全演练、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健康活动日、体育科技艺术节、端午节、英语节等为平台,以校本课程为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核心,活化艺体科卫教育,提高学生体育、艺术和科技素养,构架好学生发展的桥梁,让生命更加出彩。
我校连续多年荣获朝阳区运动会综合成绩第一名,乒乓球、篮球、排球也分别荣获第一名,合唱队、舞蹈队、军乐队等比赛均荣获市区特等奖。2013年,我校获评为吉林省艺术教育示范校。2014年,我校被吉林省教育厅推荐参评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示范校。
五、解放胸怀,加大对口交流,从行动上促进教育均衡 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朝阳区实施了“对口交流、整体发展”的推进策略,我们秉持“发挥特色、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宗旨在大学区片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思想上理念共融。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全区校长论坛和大学区片内校长论坛,各校定期开展专家引领、研讨活动,校长们交流办学理念、探讨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实现理念共融。
2.管理上交流统筹。坚持校长轮岗、教师支教、走教、互访交流活动,坚持教师送课下乡。几年来,先后有两位正职校长到我校轮岗交流,我校也有四位副校长到其他学校任职;选派和接纳40多人次教师到富锋、永春、乐山、宽平、艳春等学校支教、走教,交流;范春艳、王淼、张敏等优秀教师送课下乡的课次已达到上百次。
3.资源上优势共享。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我们同享学区片内的教育资源,借助解放校科技空间、艺术空间的现代资源、宽平小学的书香校园特色、永春学校的农村优势等教育资源,建立一体化教育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研上探究同步。一方面加强教研团队的建设。各校各展所长,通过面向全区的英语教学开放课、语文导学案的使用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学科生命教育的模式和内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改深化。另一方面坚持教师培训同行。借助网上国培、开辟网络交流、经验汇报等多种形式,促进学区片教师共同成长。
2014年解放大路小学有幸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殊荣,这是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兄弟学校相互帮助的共同成果,是区域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的成果,我们将加倍珍惜这一殊荣,力争做的更好。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秉承“解放教育”,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公平的、均衡的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朝阳教育人的希望,以上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我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代表解放人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一直以来对解放大路小学的的关注、支持和厚爱,谢谢!
第二篇:秉承特色教育 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秉承特色教育,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平市新开区十家堡镇中心校
许耕田
一、学校概况
我校始建于 1986 年,学校占地面积 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50平方米,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校。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籍生1394 名。教职工104人,资格、学历达标,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基本合理。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学校园区规划日趋合理。
自我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以来,在梨树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扶持下,我校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了硬件建设水平。
2011年在校安工程建设中,经多方支持下,筹措危改资金200万元建设成我校第一栋230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2012年,在我校全力申请下,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总投资590余万元的三层新教学楼于2012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同年,学校利用专项资金,努力创建覆盖广、抓得住、有特色的1000多平方米的少年宫活动场所,在改建和修缮少年宫过程中学校还投入资金30余万元;2013年9月,由梨树县政府投入100余万元,铺设了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内设绿茵足球场一块,使我校成功成为全国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同期,网球场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也实现了塑胶化。
2016年,我校再次开始对校园进行绿化与美化工作,投资15万元栽种各种木本花树,修树形,建花墙,在生态美上下功夫,动脑筋,搞创新,让我们的校园如花园一样姹紫嫣红,树木形态各异。同年,由梨树县财政投资220多万元翻建了共1033平方米的综合楼和锅炉房工程。并将拟投资60万元铺设标准人工足球场一块,大力开展足球活动,培养学生踢足球水平。
我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了学校的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建设,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学校布局和学区划分合理,两栋教学楼和综合楼的建成,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6.2平方米,扩充了班级数量,班级学额减少;校园内景点别致,与文化长廊、宣传栏等交相辉映,形成了“喜有绿荫伴书香”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学校仪器装备日益完善。
1、四室建设
学校图书室藏书47800余册,其中图书室35500册,班级图书柜10350册,教师阅览室1650册,温馨书屋300册,生均31册,图书达标率为100%。
计算机网络教室应建2个,实建2个,计算机120台。依照计算机网络教室装备标准,现有设备13个种类,计305件。科学实验室应建3个,实建3个。依照实验室装备标准,现有实验教学仪器211个种类,共计10100件,装备达标率为100%。
卫生室应建1个,实建1个,仪器配备率为100%。
2、体音美器材配备
现有体育器材56个种类,共计1300件,装备率达100%;现有音乐器材24个种类,共计386件,装备率达100%;现有美术器材22个种类,共计190件,装备率达100%.我校各室建设日趋标准化,仪器配备率逐年提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三)教师队伍逐步完善
学校教师配备趋于合理,教师业务培训科学有序。我们学校在编教师109人。教师学历均达到或超过要求,且所有教师都取得了相应的教师资格。目前,我校教师基本能够满足各学科教学需求。全校教师参加岗位培训 109人,每位教师参加岗位培训每年都高于72学时,其中参加县级以上培训超过 32 学时。(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本培训等各 40 学时)。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要求教师践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培训理念,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县级全员岗位培训为依托,通过自身主动学习和参加国家、省、市、县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加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能力水平。
三、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近几年,县政府和教育局下大力度帮助、扶持学校建设,学校发展很快,办学条件逐步加强,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教学楼被风景区环绕,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楼南侧是1500 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内设塑胶跑道、草坪,学生体育、智育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学生整体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学校方方面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关爱特殊群体教育
县政府和教育局十分重视特殊群体教育,我们根据政府和教育局制定的《梨树县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梨树县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等文件,安排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三残儿童的教育,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建有外地随迁子女和本地随迁子女名册,制定了加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的相关制度、关爱措施等。学校设有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每年有针对性的制定留守儿童关爱方案、计划、总结,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工作过程有材料、有活动照片、备有名册、人数,入学率100%。十家堡镇辖区内有2名“三残”儿童,一名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一名智力与肢体双重残疾儿童在四平阳光天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学校定期派教师进行家访、送教,保障了“三残”儿童入学。另外,学校还申报了国家级科研课题《特殊家庭背景中的家庭教育策略研究》,现已结题。通过课题研究这一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合作,达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2015年7月,承办了梨树县家长学校建设现场会;10月,承办了吉林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二)教育经费及教师工资及时到位
以县为主管理以来,我校教师工资能够按月足额打入工资卡,从不拖欠。我校每月从教师工资中扣除200元,作为教师绩效工资使用。我校的教育公用经费按省定生均标准和学生人数及时拨付到校。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规定,落实到位,保证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三)教师交流与培训得到充分保障
三年来,我校接收交流教师2 人,从事 2 科教学工作,他们在原单位都是骨干教师,为我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我们向县城 学校派出教师 2 名进行学习深造,这些教师回来后都成了教学能手。
县教育局多年来一直施行外出培训与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相结合策略,每年向外推荐各科教师参加进修以外,更注重县本级的继续教育和学校的校本培训,逐年增加培训经费,确保教师各类培训有效进行。2016年我校公用经费中用于教师培训的费用4.69万元,占学校公用经费总数比例 5.1 %。学校每年都搞校内评选优质课活动和教学大练兵活动,近年来,我校多次承办省市县教改、教研活动。
(四)教育管理逐步加强
我校严格按照省定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按照教育局发的《梨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免试 就近入学的原则、电脑派位分班的原则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安排学生的入学工作。绝不提前招生,从未将学生分为重点和非重点班。同时,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对各年级学生家庭作业也做了统一要求:
1、2年级不留作业,3、4年级15分钟,5、6年级20分钟)。
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把关注点进一步向课堂聚焦,与信息技术融合。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个人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日俱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步步攀升,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根本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校坚持开展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每年举办全校师生田径运动会、单项体育活动、师生文艺会演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直接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繁荣及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2014年9月,我校学生代表梨树县小学生参加四平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
(五)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我县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工作,学生巩固率和体质健康合格率逐年提高。按照教育局下发的“控辍”工作文件,学校每年与教育局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学校也成立了“控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控流活动月”等活动,要求教师及包保领导及时家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时帮扶。明确各相关人员“控辍”工作职责,建立了 巩固率目标责任制,坚持扶贫“控辍”、依法“控辍”。几年来,全校学生“巩固率”一直保持在100 %。由于学校重视体育工作,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两操两课坚持经常,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学生体质进一步改善,我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几年来均达到95%以上。
四、几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关心、扶持下,在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学校建设实现标准化,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特别是我们学校的平行分班、阳光排座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信任,让孩子们感到了尊重,教育公平得到落实,教育发展实现均衡。通过我们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学校先后获得了梨树县甲类一级学校,四平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吉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吉林省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全国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之一,国家科研实验校,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等一系列荣誉,我校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五、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学校面临的问题
1、现代化教学设施数量不足。
2、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扶持的同时,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增设现代化教学设备。
2、继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向先进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秉承特色教育,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公平的、均衡的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的希望。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对照上级要求,直面问题,加快发展步伐。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三篇: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城乡学校共同体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探索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南宁市结合教育信息化研究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2008年以来,南宁市以参与实施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区域城乡学校校际远程协作教研及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施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
南宁市参与实施的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包括“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分别于2008年4月和2010年3月启动,每个项目都是以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城乡小学建立起手拉手合作关系,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加强城乡学校间的对话与交流,深化城乡学校的课程改革,提高城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城乡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化鸿沟和教育差距。
在实施以上两个项目的过程中,南宁市共选取了53所城乡学校,结成了24个学习共同体,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门课程中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区域校际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5年来,53所城乡学校的24个项目学习团队,采用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通过项目专题网、QQ、UC聊天室、博客、微博、微信、Moodle、面对面等非实时和实时的交流和协作方式,先后完成了“鸡宝宝孵出来啦!”“香蕉成熟的探究”“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的探究”等84个课题的学习任务,并编写出了这些课题的学习成果报告,制作出相关的VCT作品。这些学习成果不仅得到了中央电教馆和项目专家组的肯定,还获得了多项全国大奖。其中,2009年、2010年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两个课题VCT作品“鸡宝宝孵出来啦!”“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的探究”还分别代表中国参加了2009年、2010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
参与项目教研的农村学校教师,通过与城市优秀教师同题(课)异构、网络研讨、合作备课,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2009―2013年南宁市以及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活动中,该市农村项目学校的教师成长显著: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6人获得一等奖,18人获得二等奖;期间有3人成功竞聘为学校副校长,4人获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称号,2人被评为南宁市优秀教师,1人获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因为开展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活动成效显著,南宁市作为广西唯一的市级代表,获得了在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的机会。
(二)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依托信息化网络教研的成功实践
南宁市教育局在2012年2月启动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通过城乡学校结对方式,在城乡共同体学校之间开展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和一体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共同体中的结对双方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一些结对学校依托网络教研交流平台,利用在线实时交流工具(QQ群、微信、UC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采取专题研讨、叙事研究、网络协作备课、网上相互听评课、网上一体化教研和教师培训、网上共办学生活动、网上教师业务实时交流等方式,辅以必要的面对面教研交流、教师授课交流、学生异校课堂实践等,有效地推动了城乡共同体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互学互长。南宁市第四中学应用视频会议系统、QQ群、博客、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远程辅导其协作学校――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一中和百色市田东县上法镇初中的4名教师参加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使这些协作学校取得了3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帮助马山县林圩镇一中开展教学研讨,使该校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因为开展远程协作教研活动成效显著,2012年11月,南宁市第四中学、武鸣县双桥中心校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并于2013年4月成功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城乡学校远程协作教研成果展示会。
二、南宁市依托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和共同体建设,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南宁市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和城乡初中共同体远程协作教研的实践经验证明,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南宁市教育系统按照“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推动全市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全覆盖,实现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普及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完成了南宁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基于教育城域网的“市级基础教育中心资源库”和教育业务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实现了该市区域性宽带教育资源共享、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研、网上交流和远程教育。
二是累计投入2.72亿元,为中小学配备信息化设备,使全市大部分城乡中小学配备了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并通过宽带光纤接入互联网,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多媒体堂堂用。
三是在南宁教育信息网整合、构建南宁教育网站群,实现了“一站式”查阅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网站资源。如:开通了南宁教育网络电视,可以在网站上及时发布全市教育信息和资源视频,为学校师生、社会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南宁教育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等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全新窗口和平台;初步建立起全市电子办公和公共政务、师生信息管理、高中招生录取、无纸化阅卷评价、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教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德育教育、校园安全监控等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该市教育管理、科研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
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已有171所中小学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网络化。
三、依托信息化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区域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摸准差距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城乡学校的差距所在及解决策略
城乡学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差距,二是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的差距,三是教师水平的差距,四是学校文化的差异,五是教学设施的差距。其中,教学设施的差距是硬实力差距,可以通过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和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来缩小;而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教师水平、学校文化的差距是软实力差距,可以通过城乡校际校长、教学人员的交流和互换,城市优秀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帮扶和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来缩小。
从各地的教育实践来看,南宁市所开展的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式,是目前促进农村学校提升软实力、缩小城乡学校软实力差距的一种较为现实、可行和可持续的方式,以信息化手段助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更是目前最经济、可持续、便捷高效的途径。
(二)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根据南宁市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远程协作教研5年多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应用经验:
1.网络交流。利用论坛、QQ、博客、微博、微信、UC聊天室、Moodle、Wiki、电子邮箱、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和非实时网络交流工具,加强共同体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比如:结对学校校长可以研讨交流各自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重要举措、重大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城市学校校长要帮助农村学校校长解决办学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分管校领导可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对口结对,着重就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展开城乡学校的校际交流研讨;结对学校教务、科研部门可以研讨交流各自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促进农村学校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则可以通过与农村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加快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2.网络教研。依托城市学校网站、市级网络教研平台、市级教师研修网、云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共同体学校网络教研平台,依托该平台并辅以在线实时交流工具(QQ群、UC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共同体学校网络教研活动,如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诊断和教学反思交流等,促进城乡共同体学校实现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和一体化管理。
3.资源共享。依托城市学校网站、云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共同体学校资源共享专题网站,设立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课例视频、试题习题交流共享区和在线备课区等,让共同体内的校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共同体学校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的充分共享。
4.教师培训。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远程培训系统等,由共同体城市学校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研修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网上辅导、学习效果测评服务。
5.共建管理。依托城市学校网站、云服务公共平台,推动共同体学校共建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城乡共同体学校考评工作信息化,随时监控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在校长结对、部门结对、年级组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班主任结对、学生结对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共同体建设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着力推动城乡共同体学校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人事管理、考试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产设备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全面提高共同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作者系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信息化教学教研员,广西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责编 白聪敏)
第四篇: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文件、通知及会议精神的要求下,我区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以此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投入,科学规划。
为缓减财政资金投入压力,2013年3月,我区以融资租赁的模式启动了区级教育信息化建设,共耗资8800万元,为全区130多个校点统一规划了教育城域网和班班通终端设备及教学和办公用计算机。城域网采用汇聚集中统一出口共享带宽的网络架构,让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职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光纤到校,高标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1065个班级配备了班班通终端设备,全面实现班班通。同期建成了区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科学高效地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
首期建设完成后,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后续发展,我们又进行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补充试点建设。依托区内优质师资和优势厂商的先进技术及设备,以乡镇中心校为中心,辐射乡镇内所有校点,进行同步授课,实现远程实时互动。
二、分层培训,强化应用。在完成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平台建设的同时,区教育和体育局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应用及培训领导组,迅速组织设备厂商、教师研训、教育管理等专家组成专业培训团队,从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了“从区到校,从校到点”的分层培训。为检测培训实效,邀请市教信中心专家从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及管理维护等方面选取知识点,针对我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水平进行考核,经过多轮次全员培训后,区内3000多名教师95%以上通过考核,为广大教师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在做好分层全员培训的同时,督促各学校成立信息化机构,出台管理使用制度和措施,督促学校加强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确保运行和使用,学校督促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管理使用情况纳入常规考核,以此强化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三、人人参与,共建共享。
全区在建设、培训、管理、维护等工作完成后,面临资源匮乏的窘境。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我们以“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提出了“人人都是资源库”的具体目标,出台措施,分配任务,落实责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动大家,广泛参与,大力推进。
一是区级资源平台的建设和补充。区级资源和管理平台为全区所有教师生成账号,根据年龄及教授学科的特点,划分资源建设任务,并形成管理考核制度,按制度计算积分,以积分作为老师个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促使广大教师广泛参与。二是参与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试点和建设。在区级资源平台基本补充完善后,区域内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市级智慧教育试点工作中被选为首批试点区县,一期共8校22个教学班1200余名师生为全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并积累经验和成果。三是参与省级规模化应用试点。2016年,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县,我区参与到省电教馆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规模化应用试点,发动师生积极注册使用空间里的资源和工具,并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四是多渠道收集资源,加强整合和内化。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教育等平台的资源,改变原来的卫星接收方式,统一收集整理后放到区级平台供全区所有学校师生选取使用。
四、城乡互动,同步推进。
经过数年的建设和思考,我们逐步探索出城乡互动,同步推进,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依托各级各类评选竞赛活动,打造选拔出区域内的教育信息化名师,组成专家团队,以专家为引领,专家与教师之间结队帮扶,带动薄弱校区师生共同进步。二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三个课堂建设”,把城乡学校结为一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帮扶,以此补齐乡镇及偏远地方校区的短板,促进均衡的同时,提高区域内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优化资源 统筹兼顾 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近年来,京口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了“高位均衡”的发展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京口区获得“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称号。目前,全区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基本实现了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均衡的条件,创造了均衡的机会。
一、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均衡资源配置。一是创新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区中小学实行“集中核算,分校管理”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收支管理规范有序。二是优化均衡发展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08年,又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快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适度倾斜农村。一是经费支撑。区财政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将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公用经费、教职工人员经费、校舍维修经费等全额纳入区财政预算,帮困助学资金等全部落实到位,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各项经费,并以农村教育投入为重点,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发展。二是重心下移。区教育局为扶持农村学校,自筹资金为每生每年增加公用经费50元,使得农村学校2009年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每生每年400元、600元的标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新进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可直接转正定级且薪级工资上浮一级。同时,在评优评先、职务评审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更多的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二、科学布局,优化资源,确保区域内办学条件高位均衡
1.统筹协调,建设标准化学校。一是调优调强教育布局。按照“高位均衡、城乡一体”的思路,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08年,在城区,南门小学与原十一中整合改造后,与靳家巷小学合并办学,成立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梦溪学校整体搬迁至原靳家巷小学,更名为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五条街小学一年级停止招生,生源非常平稳地分流到相关学校。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已迁入原外国语学校就读。下一步将抓住市实小搬迁契机,分步实施,积极启动新一轮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整体联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综合效应。最终形成“中山路小学、市实验小学、南门小学、红旗小学”4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带动一批特色学校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在乡镇,恒美小学正在加快建设,确保今年7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撤并汝山小学和包家湾小学两所村完小。京口中学建设正在积极启动,建成后将整体搬迁丹徒中学,今后,两个乡镇将各形成1所现代化中学带1所现代化中心小学和1所村完小的办学格局。2.提升层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我们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008年,全区学校新添电脑1190台,新增多媒体投影设备45套。已建成京口教育信息中心和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的京口教育宽带城域网;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能实现宽带上网;信息化工程全部达省定二类标准;师机比达到1.2:1,生机比达到10:1,达到省标要求。全区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提高信息技术“三服务”水平。二是实施优质资源扩大化工程。全区建成省实验小学8所,省示范初中2所,省三星级普高1所,目前,全区大部分中小学达省优标准,100%中学达合格标准。
三、加强交流,提高素质,确保区域内师资力量整体均衡
1.坚持教育培训,整体提高师资素质。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常抓不懈。建立了由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教师培训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培养、培训”,进一步优化全区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研室重点在业务上指导教师,教研员均定点到各学校;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农村学校需求高质量开展了各层各类培训班,创造性开展“名师大课堂”,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全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学历比例分别为73%、87%。二是实施名优工程。认真实施《京口区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加大各级名优教师培养和选拔力度,设立名优教师专项奖励,2008年又大幅度提高拔尖人才奖励标准。
2.坚持改革创新,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一是政策支持。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区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状况,制订新教师安置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满10年的教师,分别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制度保障。建立了支教制度,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即便是在城区学校师资也比较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扩大支教教师范围,2008年有32名教师被派到各个农村学校任教;建立了送教下乡制度,城区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指导和上示范课。
四、济困助学,同等接纳,确保区域内适龄儿童教育机会均衡 1.依法规范管理行为。一是法制教育宣传到位。全区各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二是依法行政贯彻到位。坚决执行义务教育有关文件规定,实行政务、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各类办学行为。三是办学行为监督到位。规范中小学管理,严肃教学秩序,严禁中小学节假日乱办班、乱补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教育收费规范到位。坚决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及省市文件规定,认真落实教育收费“一把手”负责制、收费公示制、收费公众监督制和违规收费责任追究制。五是大力实施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区各校在全市教育系统中率先建立了学校警务站(室),100%的学校安装了技防设施,全区校园综治、廉政文化进校园和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工作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高度称赞。
2.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认真开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京口区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2008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子女费用共计25万元。二是妥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全区学校全面向“新京口人”子女开放,供“新京口人”子女自主选择,2008年接纳了4569名“新京口人”子女的入学工作,充分保障了广大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三是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入学得到保障。京口特殊教育中心经过异地改造搬迁后,已成为一所省内领先的培智学校,2008年,区财政预算内安排20万元,用于减免智障学生各项费用,让智障学生享受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实施“十二年免费特殊教育”,将智障儿童的入学年龄向5-7岁儿童延伸。
五、强化管理,提升内涵,确保区域内教育质量全面优质
1.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强化教育管理。认真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修订实施《京口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评估细则》。督促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规定。加大课程改革实施力度,所有学校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二是建立帮扶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京口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分别由5所优质小学结对帮扶5所农村小学,通过管理指导、教学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进步;采用教研员蹲点式服务和组织骨干教师指导团送教下乡等方法,提高农村学校教科研水平;坚持送教上门、培训上门,加强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指导,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2.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内涵。一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多形式开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创建等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基础课程改革。注重有效教学研究,强化校本教研,采取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发展性评价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加大特色创建力度。注重引导学校从过去单纯的以分数、升学率的竞争转变到以办学特色为主的综合竞争。一批在教学管理、体育艺术、师资建设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和标志学校脱颖而出,特色创建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目前,全区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1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个,市级传统体育特色学校5个;省艺术特色学校1所,市艺术特色学校4所。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色纷呈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