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区域人口均衡发展的对策
广东省区域人口均衡发展的对策
摘要:近年来,人口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人口在数量、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分布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发展形势的转变给广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因而,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着力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有序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对于促进广东省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人口发展 形势 挑战 广东省
前言
为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实际,就加强我省计生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实现了新跨越,珠三角地区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他地区基本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口总量保持惯性增长,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一些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滑坡等,影响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督促落实,为“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深入总结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把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优化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作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11亿人以内;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0‰以下;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深化人口文化建设,群众依法生育观念进一步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5岁;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0.15‰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趋近正常水平;完善城乡一体化、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惠一生”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体系;全面推进人口服务管理现代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三、突出重点任务
(一)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镇(街)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无政策外出生活动。完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制度,把任务分解、动态跟踪、阶段预警、奖优罚劣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坚持因地制
宜,分类指导,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工作滑坡和困难大、问题多的重点地区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加强对工作后进地区的帮扶,引导基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等重点工作,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完成年度人口计划。
(二)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抓好优孕优生工作,提高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出生缺陷防治协作机制,将婚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切实提高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的覆盖水平。总结推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试点经验,稳步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面。对重点人群开展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治,逐步为全省3岁以下婴幼儿实施重大疾病免费筛查和防治,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开展健康检查。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试点工作。加强安全避孕节育、出生缺陷预防、不孕不育防治、老年人口生殖健康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劳动人口文化、技能、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机制,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卫生、人口计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民政、宣传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采取经济、法律、文化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实行标本兼治。卫生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住院分娩、出生实名登记、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监测、信息共享和定期(每季度)通报制度。建立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联合执法制度,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打击行动。加强对B超购置使用和终止妊娠药物的监管。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实施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人口计生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的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趋近正常水平。
(四)全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内容,深化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均等化服务。完善区域协作机制,落实双向服务管理责任,推动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国“一盘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整合人口计生、城市管理、公安、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资源,围绕办证、租房、用工等环节,大力开展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互联互通和异地查询,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五)深入实施幸福家庭促进工程。以“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为重点,广泛开展幸福家庭建设。加强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性与生殖健康、家庭致富等研究。继续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青春健康教育”等活动,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倡导负责任的婚育行为。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服务网络作用,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强化省、市级避孕药具管理职能,努力提高药具管理服务水平和育龄群众满意度。建立健全生育关怀制度,全面推行手术并发症患者扶助制度和免费定点对症治疗,积极为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点发展计划生育“三结合”等社会公益项目,加大对孤儿监护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留守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受灾家庭以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培训示范项目,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人的能力。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优势,探索计
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料的新模式。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不断完善“惠一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资源,对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给予奖励、救助和优待,加快推进“惠一生”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扩大覆盖面,适时将配偶一方为农村人口的家庭纳入奖励扶助范围。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建立扶助标准随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而提高的定期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着力提高独生子女保健费兑现率。将落实计划生育优先优待优惠政策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职责,促进政策全面落实。
(八)全面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口发展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预报制度。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制度改革,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建立健全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全体公民全生命周期的全员人口数据库。
(九)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深入研究人口发展现状,合理预测人口发展态势,为完善生育政策、实现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将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人口规划的研究、编制和实施工作。制定人口发展评估体系,开展人口发展对产业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影响的综合评估。切实加强人口限制区、疏散区、稳定区和聚集区建设研究,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流动政策,统筹兼顾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城乡规划、国土利用的关系,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人口分布的优化。
(十)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力度,构建“省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重点,地级以上市创建综合改革示范市,县(市、区)推进优质服务全覆盖,镇(街)开展文明执法,村(居)实行村民自治”的“五级联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村(居)负总责、协会当骨干、依法建制度、群众做主人”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新机制。
四、落实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党委、政府都要有领导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每年要将本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报告。按照“分线考核、分区考评、分类指导、综合评估、动态管理”的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分别进行考核,落实“一票否决”制度。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内容。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问责制度,对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人口严重失控的地方,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其党纪政纪处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兼职单位职责,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按照“财政为主、稳定增长、分类保障、分级负担、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度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不低于50元。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人口和计
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免费服务项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专项经费及时落实到位。
(三)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稳定。市、县(市、区)、镇(街)应科学配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量,加强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及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强大合力。对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结论
人口问题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各地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广东人口网 2011年 [2]羊城晚报 2012年
第二篇: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Microsoft Word 文档
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
问题及对策
太公镇中心校:xxx 二0一0年十一月
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热点话题,为了切实了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工作之余,做了一次有关城乡之间教育状况调查,通过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我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调查结果
1、教师方面的调查结果
以太公泉完小为例(是镇政府所在的完小,条件较其他完小好一些)
对学校校园建设满意程度:60%表示满意,20%表示不满意,原因为:学校硬件设备不足,运动场地不足,电教设备老化。没有多媒体教室(只有一台远程教育电视,因为尺寸小。学生看不清内容)
对收入问题:50%表示满意,25%表示对自己收入不满意,表现为:一人挣工资(爱人没有工作),养活一家老小很吃力,更别提高质量的生活了。
对个人发展意愿方面:青年教师都比较羡慕城内教师有出外学习的机会,有进城工作的愿望;而城内教师则相反。
2、对学生和家长方面的调查结果
农村学生在提高学校设施水平(如增加阅览室、运动场地),提高教师水平(特别是具有活力的年轻教师,农村小学由于历史原因,民师转正教师,老龄化教师占大多数,他们其中一部分教师在新理念教学方面知识欠缺)开设兴趣课程、英语课程方面要求强烈。
二、当前乡镇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卫辉市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在师资方面,由于农村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大部分教师不愿到农村工作;在资源配置方面,大多数设施比较落后,只有黑板、桌椅板凳,没有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唯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只有每周一节体育课,还是文化课教师兼职的、不正规的体育课。
三、结论
1、师资问题是最关键问题,城内是缺优秀教师;而农村是缺教学的教师。
2、由于硬件设施缺乏,离素质教育存在差距。
3、城区教师普遍对工作较满意,并且有着更好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选择,而农村则相反。
4、只有改善了办学条件、师资、资源配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动的风头才可止,城区班额大的问题迎刃而解。
四、对策
(一)转变落实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陶行知说:“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陶老的话,对解决目前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起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清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农村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离农教育为兴农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献身农村教育的思想。
(二)调整学校布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办学方式多样化建设等手段,逐渐清除薄弱学校。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设施设备等趋于均衡。
一方面,通过教学点合并,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逐渐发展寄宿制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其一,可以使教学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图书报刊等得到综合利用,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其二,师资上,初中、小学教师可以调配,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短缺问题(现在我市实行的初中下小学支教政策,只是应付差事,没有交出成绩的硬性措施,效果非常不好。)其三,一贯制带来了教育时间上的连续性,育人上的整体性,可以发挥中小学相互衔接的优势,有利于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结构。为实现农村教育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必须落实学生一律划片就近入学,这样,学校工作重点就放在了德育体各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化满足薄弱学校需求;在教师调整上,应该事先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
结合新课改需求,添置、完善农村学校必备的紧缺的教学设施,加强学习活动场所建设。
五、抓实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改革质量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评价上,注重学校可持续发展,将学校的考核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建设挂钩。关注学校教师的发展潜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使教师不断进步,使学生具有活力、张力与竞争力。稳定学生资源,解决城内生源无处安置问题。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需要经济投入、师资调配、工资福利待遇、硬件设备、校园文化建设、稳定生源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解决目前城乡之间、初中与小学师资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第三篇:秉承解放教育,助推区域均衡发展
迎接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验收校长汇报材料
秉承“解放教育”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
2015年4月
秉承“解放教育”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解放大路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下面我就以《秉承“解放教育”,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为题,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解放大路小学校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689平方米,现有60个教学班,2464名学生,190位教职工,187位专任教师。学校借鉴陶行知先生“六个解放”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以生命为本,富有解放特质的“解放教育”:即解放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解放教师,让每一位教师的劳动闪烁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获得丰实愉悦的职业幸福感,实现生命的价值;解放思想,让全体解放人全身心投入、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实现构建“解放”旨趣下卓越学校的宏伟目标,实现教育的全面解放。
一、解放思想,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促进教育均衡
学校在2010年之前,由于公办民助的办学体制投入不足,对学校设备设施、资源配置等不能及时更新,老化陈旧,导致硬件水平相对落后。2010年学校回归公办后,特别是我省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以来,在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扶持下,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硬件建设水平。两级政府总计为我校投资达到2000余万元。迄今为止,学校按照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图书室藏书75000册,生均30.43册;计算机室2个,科学实验室3个,保健室1个。各功能室仪器设备种类齐全,件数充足,音体美器材符合装备标准,实现了配备率100% 除此之外,还拥有绿色草坪操场、28间独立欧式钢琴房、400平米的科技空间等功能室,所有教室均安装了交换式一体机,校园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学校硬件设施完全达到或者说超过了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我校在2014年5月的全省装备现场会上以《依托教育技术装备平台,助推“解放教育”发展》为题作了经验交流。从2010年回归公办以来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政府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感受到了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
二、解放个性,强化教师队伍,从内涵发展上促进教育均衡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的教师文化是:厚德——均衡施爱;敬业——幸福工作;合作——协同前进;进取——自主发展。
我们通过讨论、演讲、开展党员教师示范岗等系列活动,传播解放好声音,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盖春香、赵艳等30余位老师先后被评为市区优秀班主任,付淑萍老师被评为长春市师德模范,成为长春市师德宣讲团成员进行巡回演讲,并入选“首届吉林省最美教师”前20强。仅2014年,学校先后收到学生家长赠送的锦旗15面,表扬信5封,受到家长表扬的教师达到50人次,这仅仅是我们师德建设的一个缩影。
通过校本培训,职业生涯二次设计,建立教师专业委员会、教师会课坊、读书沙龙、书法社团等团体,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潜下来”的策略,以学习、反思、课(案)例研讨形式,通过上课评课,观课评课,研课评课的研讨过程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成长。坚持“二对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和管理双口径培养,引领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帮助教师凝练特色,发展特色,辐射特色,完成从教书匠——教育“思想者”——教育家的蜕变,促进名优骨干教师成长,并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均衡发展。以付淑萍长春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依托,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从问题入手,以案例研究的形式,解决德育突出的问题,促进班主任队伍的成长。
师德和专业的双重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我校班主任姜欣华受邀赴永春中心校进行班级管理的经验交流,2012年我校承担了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暨教师读书活动现场会,促进了全区和全市教师专业水平均衡发展。
三、解放载体,强化高效课堂,从质量提升上促进教育均衡
1.实施“均衡分班”,促进公平发展。我们规范办学行为,招生政策上,坚持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学区划分和电脑派位的方式进行招生,利用电脑随机分班,我们不设重点班,不设实验班。在师资配备上,照顾全体,力求均衡,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性。
2.实施“解放教育”,促进内涵发展。通过实施以“常态优质,减负增效”为基础,充分发挥我校五大长春市优秀学科组的辐射作用,以“主题式单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书法、语文、英语微课为创新点,立足校本,学区共研,全面落实“培养自主能力,构建生命课堂”的三阶段八环节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区学科生命教育要求,实现 “教材重组,教学整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文化内涵。
3.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多元发展。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总计开发了5大类30余门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四、解放生命,活化德育手段,从文化氛围上促进教育均衡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均衡发展,逐渐形成了二大特色教育活动:
1.解放德育。我们以“解放币”为突破口,(“校长币”“健康币”“勤俭币”“智慧币”“艺术币”“能人币”“文明币”“义工币”“自护币”“乐学币”)通过让孩子动手设计,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整合了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美育教育、创新教育,文学教育,数学教育等,促进了家校合作,明确了育人方向,实现了教师、家长、社会,全员、全面育人的美好愿景。由此,我们推广了“瓶盖画”,并将开发更加多彩的活动形式,将创意进行到底,让生命更加丰富。
2.阳光德育。我们搭建好两个平台建设,即学生社团和课后文体活动,让德育形式多样,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借助我校科技空间球幕影院科普教育优势,资源共享,邀请全区孩子共同观看球幕电影,组建了魔方、飞叠杯和航模等科技社团;借助吉林省唯一拥有的28间钢琴教室,组建了钢琴、舞蹈、合唱等音乐社团;借助体育馆的资源优势,组建了美式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以省书法家贾占武等老师的资源优势,组建了书法、创意美术等艺术社团。我们以科技空间、艺术空间,体育空间为载体,以安全演练、阳光体育运动、体育健康活动日、体育科技艺术节、端午节、英语节等为平台,以校本课程为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核心,活化艺体科卫教育,提高学生体育、艺术和科技素养,构架好学生发展的桥梁,让生命更加出彩。
我校连续多年荣获朝阳区运动会综合成绩第一名,乒乓球、篮球、排球也分别荣获第一名,合唱队、舞蹈队、军乐队等比赛均荣获市区特等奖。2013年,我校获评为吉林省艺术教育示范校。2014年,我校被吉林省教育厅推荐参评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示范校。
五、解放胸怀,加大对口交流,从行动上促进教育均衡 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朝阳区实施了“对口交流、整体发展”的推进策略,我们秉持“发挥特色、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宗旨在大学区片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思想上理念共融。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全区校长论坛和大学区片内校长论坛,各校定期开展专家引领、研讨活动,校长们交流办学理念、探讨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实现理念共融。
2.管理上交流统筹。坚持校长轮岗、教师支教、走教、互访交流活动,坚持教师送课下乡。几年来,先后有两位正职校长到我校轮岗交流,我校也有四位副校长到其他学校任职;选派和接纳40多人次教师到富锋、永春、乐山、宽平、艳春等学校支教、走教,交流;范春艳、王淼、张敏等优秀教师送课下乡的课次已达到上百次。
3.资源上优势共享。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我们同享学区片内的教育资源,借助解放校科技空间、艺术空间的现代资源、宽平小学的书香校园特色、永春学校的农村优势等教育资源,建立一体化教育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研上探究同步。一方面加强教研团队的建设。各校各展所长,通过面向全区的英语教学开放课、语文导学案的使用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共同探讨学科生命教育的模式和内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改深化。另一方面坚持教师培训同行。借助网上国培、开辟网络交流、经验汇报等多种形式,促进学区片教师共同成长。
2014年解放大路小学有幸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的殊荣,这是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兄弟学校相互帮助的共同成果,是区域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的成果,我们将加倍珍惜这一殊荣,力争做的更好。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秉承“解放教育”,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公平的、均衡的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朝阳教育人的希望,以上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我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代表解放人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一直以来对解放大路小学的的关注、支持和厚爱,谢谢!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现状 对策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比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学点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些难点问题?以下是本人的分析。
一、当前我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情况
(一)办学条件比以前得到较大改善
全乡8所完全小学均改建为楼房,基本完成了学校硬件建设。
(二)全乡各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教学设施重新整合
采取撤、并、联等形式,撤并了5个教学点,改变了原来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状态,解决了农村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大部分完小和教学点硬件设施未能实现标准化,即使有了硬件但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三)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目前,全乡共有8所完小和8个教学点。其中有14个班级不到7人,最少的一个教学点仅有1名学生。由于有些村落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乏,面临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
(五)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虽然几年来我县加大了特岗教师的招聘力度,但这些年轻教师不愿到村小去任教,而且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有向上的流动性。
(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七)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们五山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乡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
二、对策建议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投入
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利用国家,省、市投入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调整小学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的农村学校。学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学生过小问题,实现我乡义务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校功能完善的目标要求。
(二)促进交流
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发挥县内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我乡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县城学校与我乡学校一一结对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这两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薄弱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
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⒔淌Φ氖Φ卤硐肿魑?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
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学校为龙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基本运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中小学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使远教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推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 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是可以做到的: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公平;实行骨干教师定期校际轮岗、流动的制度,实现师资水平公平;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公平。
[关键词] 教育公平薄弱学校 合并轮岗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按照义务教育的本义和世界各国的惯例,由国家主办的义务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不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在同一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产生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尽管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但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本文试对此作一论述。
一、建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别表面上体现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差距上,而实质上是体现在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从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这个演变的序列代表着“教育公平”的不同尺度,标志着“教育公平”的不同程度。
由于义务教育免试升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育行政部门淡化了考试。结果,社会丧失公开的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而往往以学校的竞赛获奖率多少、小学考入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有几个、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如何等等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这样,学校起着“筛子”的作用,从小学开始,为挑选“杰出人才”而不断进行筛选,这就意味着只关注少数人,即使学生人数增加,也只会导致选才标准更严,不会改变培养少数人的事实。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公平对待的状况与社会缺失统一的反映学生整体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不无关系。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学生水平考核制度。这样,一方面,便于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客观而科学地评价学校,另一方面,也是鞭策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权利的实现。
1.统一考核学生水平,能够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化。测试结果反映不同学校的办学状况,主管部门可以据此发现学校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优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而且,测试结果还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调配师资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化。
2.统一考核学生水平,能够帮助校长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教育公平。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可以对校长把握工作重心起一个导航作用。虽然,考核结果不能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它毕竟是反映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测试,校长可以发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策略,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的学校本身存在着教学薄弱的现实问题,为了使学校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校长轻视教学,另辟蹊径。结果,教师无法保证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教学质量下降。试想: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生,怎能拥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的未来的权利”?
3.统一考核学生水平,能够切实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透露。但学校的总体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他们有权知道学校教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效果如何,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这是家长的义务。了解学校存在的不足,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孩子提高。确保家长行使知情权,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担心,建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会出现学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其实,这个担心并不是对考核制度的质疑,而是提醒我们对考什么、怎么考一定要慎重。事实上,学生离不开考试,只要将学生水平测试与学期考核相结合,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初中,应该将一次次的统一考核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升高中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扭转一次中考定乾坤的不合理局面。
二、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的举措
1.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公平。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校建设的标准,作为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政府首先应该积极帮助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同时,对原来办学条件很好的学校要避免“锦上添花”式的过量投入,以遏制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之间互相攀比、追求“豪华”的不良风气。
改造薄弱学校,还可以采取“两校合并”的调整模式,而且以“一强一弱”合并为好,这对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能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否则,“强强合并”则会出现新的“优质小学”、“优质初中”;“弱弱合并”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宜搞“两校合并”,如果是薄弱初中与一所基础较好的小学合并,那么学生读到四、五年级时,家长便会想方设法要求转学;如果是一所基础较好的初中与一所薄弱小学合并,那别的小学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时便会想办法纷纷转学进来,因此便会产生新的“择校”问题。
2.实行骨干教师定期校际轮岗、流动的制度,实现师资水平公平。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薄弱学校,硬件建设达标了,就应下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这需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建立同一区域内各校骨干教师的轮岗、交流制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将基础较好的小学、初中的名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指导、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教师培训机构要帮助薄弱学校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教研机构应加强薄弱学校搞好校本培训等课题研究的指导,采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培养出科研型的骨干教师。
3.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公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内各个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而且也包括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这里主要讨论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大致包含五种情况:一是外来民工子女;二是贫困家庭子女;三是单亲家庭子女和孤儿;四是残疾儿童少年;五是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学生都能够顺利而愉快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比如:(1)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民工子女学校,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吸收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2)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构。(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倍加关心,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等等。总之,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社区、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地生活、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