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6:0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1.贺州区域文化的界定

1.1什么是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具有该地区的文化特点的文化。

可见,区域文化首先必需是在一定地域内的文化。第二,这一地域内的文化,在历史发展里程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构成这一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三,要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这就是说,这一地区的特定的文化内容,还要在这一地区形成文化重心,具有主导地位。第四,经过一定的研究和开发,形成具有该地区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资源基础,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才能形成具有该地区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化。

1.2贺州区域文化的界定

贺州区域文化主要是指以富江—贺江的境内流域、思勤江—桂江流域一带地区所发生的文化,其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贺州市行政区划。通俗地讲,贺州文化是指具有贺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所谓贺州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贺州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贺州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该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贺州古道文化是贺州区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显然要用发展的动态观来理解贺州区域文化,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贺州区域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贺州的发展特色和风貌。

2.贺州区域文化及类型

2.1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区域文化

2.1.1虞舜文化。贺州地处岭南,古属苍梧郡。史书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舜以孝悌立身,开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贺州开发虞舜文化,是对岭南源头文化的认同。目前,湖南永州舜文化研究已出成果,其成果可作为文化共享资源。

2.1.2青铜文化。贺州出土文物“麒麟尊”,被命名为“国之瑰宝”,并受邀到欧洲10多个国家巡回展出。专家称,麒麟尊是东周文化余音在岭南的绝响。据考证,麒麟尊的制作年代至迟是战国时期。它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融合的表征。贺州青铜文化的意义,在于说明了古代贺州文化和生产力的发达。

2.1.3贺州古道文化。严格来说,贺州古道应该是指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开辟的军事通道。稍后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又开了一条“新道”,从而使中原统治者开发岭南地区有了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秦汉古道通畅的不仅是人流、物流,还有文化流,使贺州文化迎来了繁荣和发展。古道就是古代的国道。如果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存在是个事实,那么,贺州古道就是岭南跨省通道,它沟通潇水和贺水,由贺江连通海外贸易。

2.1.4汉墓文化。这是古道文化的衍生物。从发掘的情况看,殉葬品多数为兵器,是垦荒戍卒的墓地。墓主是沿着古道进入贺州的军事单位的成员。他们成编制地居住,身后也集中埋葬,形成了若干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2.2以民族(族群)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区域文化

2.2.1瑶族文化。贺州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支系也多。有一支土瑶,文化差异更大。

2.2.2盘王文化。盘王是瑶族的祖宗神,盘王节祭祀汇集了瑶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已由我市文化部门和另一项《贺州瑶族服饰》一同申报,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3客家文化。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民系,贺州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占广西客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我们已在八步莲塘建成广西首家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工作站。特别是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会主题晚会——大型客家风情歌舞集《一方水土》的创作演出,形成了贺州舞台艺术的品牌。客家山歌剧作为新创的地方剧种,将成为广西的一个重要剧种。

2.3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区域文化

2.3.1道教文化。贺州的师公一般叫做“道士佬”,其宗教信仰释道掺杂,其中道教成分占的比例更多。早期道教在贺州活动相当普遍,钟山的丹霞观相传就是道教祖师张道陵炼丹的地方。贺州道教是典型的民间道教,近似巫术。

2.3.2师公文化。师公是人神的中介,师公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民间的原始信仰。师公唱本记载了宗教的、神话的、历史的文化,同时师公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承性。

2.4以历史文化城镇的综合性文化内涵形成的区域文化

2.4.1临贺故城文化。临贺作为州府县郡的治所有2000年的历史,人文积淀厚重。临贺宗祠林立,原有的书院、文庙规模不小。特别是浮山陈王庙,历来香火旺盛。浮山歌墟则曾经歌手云集,牵动湘粤桂三省区边界的观众。

2.4.2富川明古城文化。古城在富阳镇,据旧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富川县治从钟山镇迁于此建池。城门青方石构筑,圆拱顶,如隧道,门上有城楼,城内有衙署、祠庙、坊表神楼和“井”字形花街及大量的古民居,仍可见出当年的繁华。

2.4.3黄姚古镇文化。被誉为“梦境家园”的黄姚古镇,确是人居的理想之地。它的小桥流水的恬静和浓厚的民居文化氛围,足已勾起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2.5以在一定地域形成的建筑群体为内涵构成这一地区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2.5.1古民居文化。贺州的古民居是随处可见的,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其中钟山龙道古民居,既有唐宋风格又有古越文化的色彩。

2.5.2会馆文化。市内的会馆主要有钟山英家粤东会馆和八步湖南会馆。会馆不仅在建筑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当时的经济贸易的缩影,同时还反映了外地的部分生活习俗。

2.5.3古桥文化。贺州水资源丰富,江河纵横交错,桥的建造便应运而生。石拱桥是其中的代表作。钟山石龙古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桥栏精雕细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风雨桥,别具一格,既是过河的凭借,又浓缩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2.5.4戏台文化。贺州戏台林立,数不胜数,举凡集镇(街墟)均建戏楼,许多村寨也在祠庙前筑戏台,逢年过节,台上鼓乐喧天,台前人头攒动。此时,看戏成为民众最普遍的文化享受,戏台是最广大民众窥视文化殿堂的壁孔。

2.6经济商贸型文化

2.6.1八步商埠文化。八步坐落贺江之畔,水路直通广州。它作为商埠,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清朝时期较为繁荣,至民国初期仍商贾云集。

2.6.2英家商埠文化。与八步相辉映的英家商埠,它借助思勤江注入桂江通航梧州西江之利,成就了上百年商贸繁荣的历史。

2.7自然的地貌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形成旅游文化资源而构成的区域旅游文化

2.7.1山林文化。市内拥有两座国家森林公园——姑婆山、大桂山。姑婆山森林公园被誉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是观光休闲的首选之地。钟山荷塘一带的“十里画廊”,有“小桂林”之称。这些山林赋予了休闲文化的意味。

2.7.2泉石文化。以路花温泉和玉石林为代表的贺州泉石文化,不仅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资源造福自身的文化活动,具有休闲文化的丰富内涵。

2.7.3岩洞文化。钟山的碧水岩和贺州的紫云洞,钟乳石密布,景态万千,碧水岩被香港记者誉为“天下第一洞”,紫云洞则有“人间仙境”的美称,构成我市岩洞文化的主体。

2.8因语言文字而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

2.8.1土话文化。贺州属桂东地区,桂东北丰富的方言资源已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注目。市内各地都有土话,如“九都话”“八都话”“梧州话”“河源客家话”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钟山土话,有关专家把它划入平话方言。钟山土话是我国的稀有语种,是中古语言的一块“活化石”。

2.8.2女书文化。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两安瑶族乡均发现“女书”。女书,俗称“细脚文”,字体娟秀,为女性创造并在女界传阅,男人读之如“天书”。钟山两安乡至尽保留“招婿上门”(入赘)的习俗,子女随母姓,称呼母亲的兄弟为伯叔,似是母系社会的遗风。

2.9因物产而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

2.9.1矿产文化。贺州矿产资源丰富。以锡为例,宋朝时期,贺州锡占全国锡产量的6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的平桂矿务局是全国有名的“锡都”,产品盛销东南亚。此外,锑、锰、钨、铁、锌等矿物的开采,可溯源汉代,至尽民间仍有一些“小矿窿”作业,有的冶炼企业仍是纳税大户。悠久的采矿历史所形成的矿产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发生背景。

2.9.2茶文化。昭平县盛产茶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倡导扶持,昭平“将军峰”茶叶已成为广西名茶。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瑶胞有一日三餐都“打油茶”的生活习俗。“油茶”配用生姜、盐油炒煮,风味独特,也凝聚了瑶家的风情。

2.9.3烟文化。钟山、富川盛产烤烟。“钟山烟”曾一度走红区内外,卷烟生产是钟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支柱产业。八步区的“大宁烟”、“公会晒烟”,均为惯吸生烟的烟民所乐道。

2.9.4马蹄文化。都说“桂林马蹄——无渣”,其实,我们贺州芳林的马蹄是不亚于桂林马蹄的。每年冬季,广东客商都来收购贺州的马蹄,他们看中这里的马蹄个大、清甜。马蹄种植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也形成了该地区的区域文化。

2.10现代革命文化

2.10.1省工委旧址文化。抗战期间,由于广西省工委机关遭受破坏,省工委书记钱 兴同志和身边工作人员从桂林先后转移到钟山、昭平开展活动,现存的英家省工委旧址、黄姚省工委旧址展现了当年的情景,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教材,也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2.10.2地下党活动文化。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贺州的革命火种从不熄灭,党的地下组织坚持开展斗争,直至发动了著名的英家起义。钟山英家、钟山中学,原贺县的临江中学等,都是地下党活动的地方。特别是古镇黄姚,抗战期间文化名人云集,他们用特殊的武器——文艺抗战,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3.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贺州文化品牌

3.1.1品牌的重要性

文化品牌的形成是区域文化成熟的标志。文化品牌,集中展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正是这种特色,使之同异地的文化区别开来。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一切的集合,赋予了区域文化的个性。文化品牌,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张扬与充分发展。因而品牌的个性形象不仅包括了本土生活群体的利益认知、情感认同,给人心灵带来慰藉和精神享受,而且由于她所代表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更能吸引异域的目光。

3.1.2品牌的定位

品牌始终具有市场的意味、商品的意味。作为文化产品的品牌,她是可共享的、流通的,并且产生社会的、经济的双重效应。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功利的时代,发展区域文化的目的就是凭借区域文化品牌的个性魅力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品牌意识不是一种错误。问题是如何给区域文化定位,确定以什么作为区域文化的品牌。这必须从文化的需求谈起。文化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及生产秩序需要的文化;一类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及日常交往秩序需要的文化。而人们对异域文化的需求或消费,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是一种猎奇的欲求。文化旅游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品牌的生产必须首先考虑需求,否则,就不会被认可。但是,单有这个需求点的考虑还不够。能不能拿出让人家认可的、能够共享的文化产品,知道“市场行情”是一回事,生产能力又是一回事。文化的生产力与经济的生产力一样,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把现代需求切入历史的累积时,才能真正找到品牌的位置之所在。

品牌的产生离不开地方文化的肥沃土壤,而它的直接依托只能是区域文化的核心资源。比如西藏地区,如果离开藏传佛教而谈西藏文化及其品牌,肯定是不得要旨的。

品牌的定位取决于对自身资源的研究与挖掘。品牌只是一种载体,“意义”才是它的灵魂。人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需求的是品牌的意义。文化资源有若一块布料,裁剪成什么式样的服饰,设计的构思也不是与这块“布”的质地、颜色、花样等毫无关系的。我们在打造品牌的时候,不是缺乏品牌意识,而是缺乏“刀刃”上的“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许多地方都有些“败笔”。追寻起来,是由于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过度的滥采滥伐,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症。主要表现在:在缺乏对资源的深度研究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就匆匆立项上马,结果打出的“品牌”没有足够的文化意味,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诉求。又由于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品牌”变成了一种概念炒作。更有甚者,以为资源就是产品,没有进行包装提升、加工就直接抛售,把可贵的资源裸露于广庭大众,造成了恶劣的印象。尤其是对区域文化的始发性的“独善”性的资源,必须慎重开发,一旦见光,其影响是难以挽回的。

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的实现形式是产品。同样道理,区域文化建设的目的一定意义上就是树立品牌。要强调的是,文化品牌必须是具体可感的、非概念化的或原生态的,而是一种“成品”。因此,贺州文化品牌的定位,不仅是把贺州文化资源的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而且要突出人为的因素,把品牌的生产看成一种流程,一种可控的流程:即在文化资源的历史累积的基础上加之现实生活的人们的文化需求的切入研究立项后进行整合开发。

3.1.3品牌的打造

3.1.3.1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人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发展史。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是该民族的彻底消亡。所谓“寻根”,寻的仍是文化。当海内外华人把炎黄奉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时,“炎黄”包孕的不仅是种族的自然的“根”,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肇始者。文化亦如血脉一样,具有传承性。除了虚无主义,谁都承认文化传统的存在。自然,文化建设的任务着眼点是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转型(或现代化)的问题。

区域文化品牌的打造,就是一个区域文化催熟的过程,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把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一是因为品牌的构成要素具有认知性,传统的作用就是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二是因为品牌具有现时的共享性,没有现代需求点的品牌是不会使人认可和共享的。

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打造品牌的时候,注入民族文化的传统精萃,传输现代信息。这不仅是内容上如此,形式上也如此。

3.1.3.2、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地方特色的关系

品牌的打造必须借助一定的思想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无论是宗教的,艺术的,都形成了自己表现形式或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旧有资源,批判地吸收,才有新的发展。我们必须首先要认识本土的丰富的资源,才谈得上创新。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概念,具有丰富性的本质特点。在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的时候,要把那些真正属于地方特色的部分加以释放。越是特色的东西,就越带有普遍意义。因此,区域的“源头文化”显得特别重要,它是打开所有文化现象的钥匙。

3.1.3.3、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

先进文化总是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不是一味地把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区域文化因子都当作好东西予以弘扬。这里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形,关键是看是否与主流文化相左,是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一般而言,反映生活方式类的文化是无优劣之分的。比如说吃饭,是不能说到底是用筷子先进还是用刀叉先进。但是,生产方式就不同了。联合收割机绝对要比镰刀割禾的生产方式要先进。这就告诉我们,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着眼于最适宜表现地方文化的个性行色的领域,尤其是反映生活类的文化领域。

3.1.4人才与品牌

文化创造是充满强烈精神个性的活动。并且可以说,这种活动的主体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或一代代有个性的群体。

品牌的打造与人才的产生是相互辉映的。没有创造性的人才或群体的智力活动,品牌树不起来。没有品牌的打造,人才就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况且,人才本身就是品牌。

3.2.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

3.2.1整理资源,摸清“家底”

文化产业从根本上说是提供一种负载着“文化意义”的产品,消费者就是通过市场求购并共享这种文化意义。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一定区域的固有文化资源的整理,以及对于这种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揭示、解释和评估。

贺州是千年古郡,从历史来看,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其厚实的内涵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从地理和人口来看,贺州是湘桂粤三省区的重要“边城”,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其中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社会发展来看,贺州历来没有重大战乱,一直处于平缓发展的状态,许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以保存下来。这一切赋予贺州文化独特的区域性和多样化的个性。

但是,文化资源不同于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的存有量多并不能直接带来文化产品的数量多。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期望,其消费的文化诉求必须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市场价值要素的提炼,才能得到受理和供给。

总体上看,贺州文化呈多元化格局。有以秦汉古道、古城遗址、古村镇为代表的古文化,有以姑婆山、十里画廊为代表的山林文化,有以石林、砂窿、奇石为代表的石文化,有以“爱莲说”为代表的精英文化,有以茶、酒、风味菜肴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还有客家文化、土瑶文化、女书文化、商贸文化,等等。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摸清“家底”,分门别类地予以整理发掘。

3.2.3创建企业,培育主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经营人才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创建若干个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心环节。

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理顺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进行企业改造,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创作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要鼓励非公有制个体文化企业的发展。除规定外,各个文化产业门类,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政府应尽可能给予优惠待遇。

应该看到,我市的文化企业仅处于幼稚发展阶段。在加入WTO之后的全球背景下,或者只缩到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如果不通过组建新的企业、壮大已有的企业以提高竞争力,就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开发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从而丧失最先开发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具有经营文化资源的魄力、实力和眼光,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市场和资本进行有效的对接。

3.2.3重点开发,分类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的。我市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很初级的。因此,除了加强研究,要进行系统开发规划调整,确立开发目标、开发主题、开发序列和开发规模等。要变散落状分布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为系统性的文化产品群开发,以形成产业规模和规模效益。要克服浮躁的心态或粗制滥造的作风,不能只靠“概念”来炒作文化产品,而无法履行对消费者的文化承诺,或仅仅把文化当作“托儿”而作贱文化。

我们要在把握文化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对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确定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和开发序列,并用项目招标的模式进行融资,分块、分期、分步推进文化资源系列开发及配套建设,构筑核心产业群,完善文化产业链。就我市的情况而言,发展文化产业似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3.2.3.1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

旅游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它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为满足个体对非本土文化,对异域、异族、异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求知欲和感悟性精神需求,以及扩展休闲领域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助或半自助的文化消费活动。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离不开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或历史形成的人文景观诸如文物遗址、名人故里等物化的魅力外,惟有其蕴含的历史人文内涵可使其保持活力。贺州的古文化荟萃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精华,因之而开辟古道文化游、故城探访游、古村镇建筑游、民族风情游等精品游,前景该是看好的。

3.2.3.2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演艺培训业

演艺业作为传统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国有的小型艺术团体很不景气,自身生存受到严重挑战。演艺业的发展,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增强演艺实体的活力。要发展演出中介机构,组合市内演艺实力,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实现演艺业的产业升级。

贺州民族文化资源主要价值体现在民族歌舞和戏曲方面。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的艺术遗产,加以推陈出新,并通过培训传承,既不断补充和壮大演艺队伍,又为竞争市场铆足了劲。

3.2.3.3开发节庆文化资源,发展城市会展业

会展业是营销城市的有效途径。大城市搞会展业的有利条件当然很充分,但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我们贺州虽是新兴的地级市,市区人口不多,但具有比较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且处于湘桂粤三省区的结合部,是方圆一百公里的中心城市,其辐射的区域和所覆盖的人群,就不仅限于行政区划了。这就为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迅速聚集与疏散提供了作用空间。尽管我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只能步入中小城市的行列,与大城市的流量经济的规模和流速有相当的差距,但同样可以透过挖掘城市的优秀资源来发展会展经济。换句话说,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为了营销城市,以独特的区域文化亮出贺州的“城市名片”,为城市的人流、物流造作一个文化磁场。

因此,要站在发展会展业的高度,举办各种节庆文化活动,对传统的具有浓郁地方意味的节庆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如浮山歌会,从以往的情形看,已经具有一定的会展基础,经过自觉地提升,将会带来可观的产业绩效。今年,我们文化部门已开始策划“姑婆山森林文化节”,唱响构建和谐贺州的主旋律。

3.2.3.4开发山水绿色资源,发展文化服务业

经过多年的经营,贺州——桂东文明绿洲的蓝图已晃动在南来北往的过客眼前。但我们的山水文章并没有做足,生态文化还不够品位。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面的“乐”不仅仅是恣情山水的喜悦,而且是精神与大自然邂逅的欢愉。这时候,山水作为一种悦目的观赏对象,同时又是移情寓志的载体。而情移之处、志寓之所,需经文化的引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仙”、这“灵”就叫文化。我们目前的山水游、生态游,显然让人缺少一种文化回味。

发展文化服务业,就是激活我们的绿色因子,建设生态城市。因此,要努力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试言之:重视城市楼房的建筑风格,以民族的古典的风格为主色;繁荣文化市场,引导高雅文化娱乐消费;办好创作基地,接迎作家采风活动;把高等教育与书院讲学结合起来,吸纳专家学者;展示民族风情和民间绝活,活跃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发展图书报刊业、开展市民读书活动,创造学习型社会;完善旅游度假景区的服务设施,健全文化服务网络,如此等等。当人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流连旖旎风光的同时,体悟这里是绿色的渊薮,是生命的源泉,是文化的绿洲,是精神的家园,顿生“不辞长做贺州人”的念头。果真这样,群贤毕至,游人如织,商贾云集,何愁人气不旺。

3.4“走出去”,开拓视野

中央《“十五”规划建设》提出“走出去”的战略。经济发展如此,文化产业也要“走出去”,拓宽发展空间。

贺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跨省区通道的水陆交汇处。正是有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交融,造就了贺州古文化的绚丽多姿。同样,贺州文化也随着古道传播异域他乡。今天,贺州文化同样需要“引进来”,兼收并蓄,同时更需要“走出去”,在新的形式与范围中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文化的有效增长。

文化产业与外向型经济一样同样存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贺州文化“走出去”,是因为象我们这种经济欠发达地位,境内市场的消费力是有限的,不足以充分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必不可少的需求拉动。“走出去”不仅可能找到区外文化需求,旺盛文化的原创力,而且可以树立大市场观念,形成大市场的意识,避免因市场逼仄而无法扩展而导致恶性竞争。

就一个区域来说,也许我们还不能独驾轻舟去冲大风浪,但组建跨国内区域的企业是有可能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也要主动选择生存空间。我们的演艺团体有远赴台湾、越南等地区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经历,在全国许多城市也都留下了贺州艺人的足迹。要利用与珠三角地区同饮一江水的亲缘关系,深入、深入、再深入广东市场。利用广西与东南亚地区文化同源、习俗相近的特点,走出国门。我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市场基础和竞争潜力,“走出去”,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文化比较优势。

3.5培养人才 占领市场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撑。无论是资源的整理、企业的创建、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人才的贡献。

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最终是产业人才的竞争。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是集体协作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各自发挥一定的作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有文化管理者、文化经营者,有艺术家、从业人员。我们的产业人才,最缺乏的不是艺术家、作坊人员,而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这样的人才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不是学历、不是具体的专业特长,而是要有胆有识,博闻广见,有丰富的阅历和综合的知识,具备市场操作、使文化产品流通的能力。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有前瞻的眼光、迅达的创意,能从策划阶段到进入阶段尽占市场先机。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用人渠道,创造人才脱颖而出、大有用武之地的环境和条件。要有新的人才观念,识才用才,以产业发展论英雄,以产业效益论英雄。要尊重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珍惜人才及其创造成果。

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的工作。要在现有人才中好中选优、挖掘潜力,又要引进来,同时要选准苗子“送出去”,进行培训,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谋求一方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具有“一体性”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最终形成产业链群和优势品牌,把文化建设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中,引导文化与经济的结盟,形成彼此支撑的共同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能够实现的。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当然不止文化产业一途。从我市“三化两业”的要求看,贺州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在工业文化、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文化方面创新,并弘扬传统的农业文化。

第二篇: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贺州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不少于300字)

此选题主要是对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查为依据,对贺州乡村旅游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发展贺州乡村旅游的较为有效对策和依据。贺州是广西欠发展市之一,由于其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制约,贺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更甚,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本次对贺州乡村旅游的调查研究,对探索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贺州乡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的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大的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1.研究目标:

由于乡村旅游是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主要是在自然风光、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上做文章,它是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乡村更具文化品味与艺术气息,在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乡村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文化、建筑等)得到关注、保护及丰富,部分乡民的就业问题也得以解决,对乡村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得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利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建设,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及发展趋势等的进一步了解,在贺州乡村旅游现有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当前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成功案例,提出适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方案,为贺州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的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份可参考的依据。

1、乡村旅游基本概念和意义:

2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简单区别和乡村旅游特征:

3、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4、贺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贺州发展乡村旅游对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贺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从而 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3.参与观察法:实地参与观察贺州乡村旅游点,从直观的角度把握、了解贺州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4.比较分析法:与国内外乡村旅游比较,学习经验,找出优势,从而结合贺州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找出改进及发展的对策,使这些方法对策更具有实践的意义。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开展资料收集,并结合实地的参观调查、访问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等。

第三篇: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化和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如何把握文化发展大势,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实现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值得衡阳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认真思考。本文着重分析了近几年来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并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发源地、湘军发祥地、中国抗战纪念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衡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文化和创意产业放在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规模不断扩大,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年末从业人员41865人,是2005年的1.28倍;资产总计77.04亿元,是2005年的3.71倍;总产出76.13亿元,是2005年的2.86倍;增加值42.61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2.63亿元,增长了4.27倍。

随着文化和创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衡阳文化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比2005年高出1.3个百分点。

(二)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2005年至2010年,衡阳GDP(现价)年均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6.3%;而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7%,分别比同期GDP(现价)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出14.5和17.4个百分点。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27.5%,分别比同期GDP(现价)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出12.4和14.4个百分点。

随着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比2005年高出2.2个百分点,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从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三大层次看,2010年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19.7%;以网络、娱乐、旅游、广告及会展等新兴文化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20.80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48.8%;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31.5%。

与2005年相比,三大层次增加值结构由23.8:12.2:64调整为19.7:48.8:3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层”、“相关层”所占比重不断减少,而“外围层”比重大幅增加,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说明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新兴文化和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

(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石鼓书院、抗战纪念城、湖湘文化馆、爱莲阁、回雁阁、市博物馆、湘南学联、彭公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艺接待站、衡阳书市、红旗大剧院、红色电影院、雁峰影剧院、进步电影超市和王船山故居、罗帅故居、农耕文化博物馆、夏明翰烈士故居、毛泽建烈士墓、康王庙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新建、改建成功。其中,被誉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总投资1200多万元,使千年学府的文脉得以延续;投资100余万元的湖湘文化馆的建成开放,奠定了衡阳在湖湘文化中的特殊地位。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城镇)12.81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7.21亿元,增长了2.29倍。

(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衡阳相继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见》和《衡阳市文化塑城实施纲要》等10多个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明确每三年举行一次“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体育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以四大城区为龙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文明新风拂雁城”、“春满衡阳”、“幸福衡阳”节日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等文化品牌,实现了天天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有社区文娱赛事,月月有重大文艺演出,“用文化活动提升幸福指数”初展魅力;通过品历史、讲人文、说民俗、谈发展,走向机关、走向企业、走向学校、走向军营,成功将“石鼓书院大讲坛”打造成为衡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高端文化品牌,享有国内外声誉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于丹先后来此讲学;湘剧《醉打山门》、花鼓戏《今又中秋》、祁剧《三天香》等地方戏剧,深受欢迎和赞誉,祁剧《梦蝶》、花鼓戏《喜盈门》分获田汉大奖和田汉新剧目奖,立足本土文化,推出的大型原生态音乐作品《岳北山歌》,一举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一部部精品大戏,让文化焕发出蓬勃的活力;“雁翔云天·春满大城”——“万里衡阳雁”大型文艺晚会、“激情广场”走进衡东、耒阳蔡伦竹海明星演唱会等三台央视文化盛宴精彩呈现,衡阳、桂林美术书法精品联展,南岳第六届国际自行车登顶赛成功举办,大大地扩大了衡阳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夏明翰》、《唐群英》、《南岳奇人王船山》、《蔡伦》等影视剧的开拍,中国衡阳新闻网站的成功升级,衡阳党建先锋频道、衡阳广播交通频道的强势开播,《衡阳手机报》、“雁城屏媒”的创办,《衡阳晚报·周末》、《衡阳日报·湖湘周末》的精彩亮相,无线数字电视的网络开张,标志着影视剧拍摄和新媒体崛起已成为文化和创意产业新的增长极。2010年,衡阳拥有文化馆13家,文化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2家,总藏书量151万余册;档案馆14家;博物馆,纪念馆6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其中3A级以上旅游景区10个;广播电台9家;电视台2家;艺术表演团体12家,全年演出场次3113场,演出观众2516千人次,演出总收入达339万元。全市文化事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总量偏少,规模偏小,对GDP贡献有待提高

从增加值总量上看,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为42.61亿元,仅为长沙的9.4%、岳阳的67.5%、常德的70.0%、株洲的71.1%,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5位,且赶超压力不小。从各市州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上看,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增加值总量的5.0%,远远小于长沙比重(53.5%)。从各市州文化和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上看,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0%,低于全省水平2.3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7位。总量偏少,规模偏小,使得文化和创意产业对GDP贡献不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较低。

(二)行业发展不均衡,发展缺乏原创性

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九大行业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79亿元,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34.7%。其次是文化用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完成增加值10.89亿元,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25.6%。两大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其他七大行业增加值占比不到40%,其中占比最低新闻服务仅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0.03%,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仍然严重不均衡,特别是文化艺术服务行业不活跃(5.12%),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缺乏原创性。

(三)经营方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

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经营项目多是一些零星的小项目,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和创意产业链及大中型文化和创意产业集群,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文化和创意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散、小、滥、同”情况突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文化和创意产业供需不平衡

2010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54元,其中与文化和创意产业有关的旅游、娱乐、交通、通讯等项消费合计1992.5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7.1%,2010年年末衡阳城镇常住人口达318.10万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是63.3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097元,其中与文化和创意产业有关的旅游、娱乐、交通、通讯等项消费合计766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8.7%,2010年年末衡阳农村常住人口达396.74万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是30.39亿元。衡阳全部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是93.77亿元。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和创意产业供给之间的差额依然较大,供需不平衡。

(五)发展基础条件薄弱,财政投入力度不大

目前,衡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基础条件薄弱,表演团体、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场所数量太少,特别是乡镇基层文化站、村及文化活动室建设不齐不全,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缺乏支撑载体。同时,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依然不足。2010年,衡阳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2.46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2%,比2009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把握发展机遇,落实有利政策

当前,国家把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讲话时强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和创意产业。”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旗帜鲜明的提出“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湖南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诸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振兴实施规划》,提出“加快湖南文化强省的建设,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跨越发展。”衡阳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文化品牌、展示文化内涵、发挥文化魅力,努力把衡阳建设成为文明程度较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和创意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

国家、省、市对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毋庸置疑,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深远意义,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将发展重心调整到优先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上,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民营资本

一方面,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缩小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和创意产业市场,解决文化和创意产业市场资金运行中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丰富文化和创意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宽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加强文化和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和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确立优先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把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和创意产业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以市区和县城为中心,搞好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活动中心、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区和县城的文化辐射功能。三是加强农村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活动室,同时要充实乡村文化站、活动室的文化设施,为丰富居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阵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

着力解决衡阳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产品缺乏的矛盾。搞好规划,确立重点,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挖掘和保护,保持其原始生态性。二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和,大力发展文化用品加工制造业,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并形成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的战略,通过各种推介、洽谈会等形式,加强对衡阳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提高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和创意产业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更多的是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衡阳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要培养和引进文艺名家、文化研发人员,鼓励他们多出原创性作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企业家、传媒家等各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产品的传播,为加快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篇:区域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上内在联系,提出“两区一带”的功能分区,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发展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的功能要求,对于湖体核心保护区强调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对于滨湖控制发展带,提出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对于高校集约发展区提出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着力构建“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即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丰城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南部的重要县级市,要加大力度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与周边区域的衔接,打造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次,打造生态品牌,探索出丰城特色的生态低碳高效的发展路径。加强“中国生态硒谷”的品牌,发展以富硒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等。第三,要加快重要产业基地建设,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十大产业基地”相对接。丰城市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具有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基地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丰城的能源优势,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结构。

1.1.1.衔接南昌都市圈

丰城市距离南昌60公里,仅1小时车程,丰城市成为省会城市南昌的1小时交通圈的范围。南昌都市圈范围包括南昌及周边九江市、永修县、都昌县、余干县、东乡县、抚州市、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等县市,是江西省赣中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丰城未来在与南昌的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对接融入南昌城市经济圈。进一步加大与南昌经济合作,加快与南昌经济联系。做好丰城与南昌的对接体现在交通设施上,重点建设“三路一区”(丰昌大道、新105国道改线、昌吉赣城际铁路)建设,缩小与南昌的时间距离,实现“同城化”发展。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形成相互协作与分工,承接南昌经济辐射,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

1.1.2.打造丰樟高城市群

丰城、樟树和高安市是宜春市东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是宜春经济发展的高地,对宜春经济发展起着领头牵动作用,“丰樟高“城市群总人口、区域面积分别占到宜春市的49.7%

和35.2%,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宜春市的55.8%和52.8%。丰城市经济总量在三个县级市中居首,成为“丰樟高”城市群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产业集聚区。丰城城市产业重点发展以能源、新材料为特色的,樟树城市产业以化工、医药为特色,高安城市产业以陶瓷、汽运产业为主,共同形成宜春市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战略三: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与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大发展契机,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区位特色,主动寻求对接点和联结点;借力成渝经济区的强大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配套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与黔北地区协调发展:在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经贸、旅游等方面联合遵义和贵阳,加快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白酒产业,构建黔北地区特色经济高地。

与赤水河谷和四川酒业重地协调发展:协调与习水、赤水等赤水河谷酿酒城市的发展,联合打造黔北赤水河谷特色经济区;协调与泸州、宜宾四川酒业重地的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西南地区名酒基地的建设。

第五篇:建立区域文化联盟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建立区域文化联盟策略研究

作者:金蓉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06期

关键词: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文化联盟

摘 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文化馆都是文化与信息服务机构,但功能有所不同。在文化服务方面,由于具有基本相同的服务对象、互补的资源和相关联的社会职能,使得这些机构开展联合成为可能。作者结合杨浦区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探讨了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人力资源、馆舍空间、网络空间等方面的联盟发展,共创公共文化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108-03

收稿日期:2014-04-14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图书馆的职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从原来单一的收藏、借阅图书的静态场所转变为图书馆与读者双向互动的动态场所,变成了人们除生活和工作以外的自由、免费、公共文化空间[1]。在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图书馆职能定位的拓宽,使得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及社会其他团体互助合作、联盟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图书馆也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需求与服务。 1 图书馆馆际合作的可行性 

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它们的本质属性都是文化服务机构,只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各有侧重,各自依托特有的资源服务社会,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相互交叉、互补的资源与服务,相同的服务对象与相关的社会职能使得图书馆与其他馆联盟成为可能[2][5]。

1.1 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的合作

图书馆是为读者在馆内使用文献而提供的专门场所,并围绕馆藏文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工作。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3]。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除了文本材料,档案馆还收有多媒体档案[3]。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负责区域群众文化的组织策划、指导示范、创作辅导和理论研究以及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可以看出,图书馆以文献记录社会发展的历史,博物馆以文物体现社会发展底蕴和内涵,档案馆以档案真实记录社会发展的实践。文献、文物、档案三者围绕社会的发展变迁而进行。文物中包括文献、资料等各种信息的载体,渗透着档案的因素;档案中也存在历史遗留的文物。文物、档案、文献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密不可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这是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物办联盟发展的基础[4]。

《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为公众提供文献信息,享受单一的文化服务、消费文化产品,而且要为公众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支持口述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使命,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

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图书馆与文化馆有相互交叉的工作内容,这是图书馆与文化馆联盟发展的基础。

1.2 服务对象的相同是图书馆与其他馆合作的关键

图书馆是公众终身学习的场所,“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档案馆不仅为各级领导和党政机关提供服务,而且也为公众提供服务,未开放的档案查阅需要履行一定的审批手续。文化馆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单位,文化馆服务对象广泛,既有机关、学校、军营、企事业单位,也有普通的社区居民,特别是在免费开放的环境下更加偏重普通大众。

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都是为同一地区的公众服务机构,其工作内容都具有专业性和服务性。宏观上,四馆都是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发展服务;微观上,四馆依托各自的资源,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服务对象的相同是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1.3 社会职能的相互关联使合作成为可能

图书馆通过开展知识传播、交流服务、文化娱乐等方式来实现图书馆社会职能;博物馆通过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档案馆通过展示、编研、开放利用等形式来实现其社会职能[3];文化馆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优秀文化作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来实现其社会职能。

相同的社会职能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合作成为可能,也只有合作,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利用各自的资源。 2 杨浦区图书馆馆际合作的实践 2.1 主题馆概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JP2]2008年,杨浦区图书馆围绕杨浦区域特色,创建了上海近代文献馆杨浦馆(以下简称主题馆,馆中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力图将主题馆打造成集学习、休闲、展示、交流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功能定位上,主题馆切实符合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本目标,突出地域特色,传承百年文明,体现功能提升,满足公众需求。在空间布局上,主题馆设有知识学习空间,集“藏书、阅览、咨询、检索”等资源与服务融于一体,将阅览空间与藏书空间融合,形成开放式布局;设立文化体验空间,将数字化、多媒体资源与特色资源集中一体,将知识文化与休闲娱乐完美结合;设立互动交流空间,以展览、讲座、沙龙、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提供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平台。在资源建设上,主题馆作为特色馆,广泛收集上海近代工业、市政、风土人情、民俗等地方文献。 2.2 主题馆与档案馆、文博办、文化馆的合作

2.2.1 馆藏资源合作。档案馆、史志办有大量的杨浦地方文献,其中不乏杨浦区域内大中型企业的史志、遗迹、名建筑等文献;文物办在进行文物征集工作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本地区历史文物与文献,这些文献都是图书馆重点收藏的范围。为此,主题馆主动寻求档案馆、史志办、文物办的帮助与支持,丰富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同时,主题馆也将馆藏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提供给他们使用。大家互通有无,共建共享。

主题馆、档案馆收藏的是纸质文献,而文物办的收藏以实物为主。实物更直观地反映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历史。文献与实物的有机结合,使主题馆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主题特色更加突出,主题馆活力大大加强。

主题馆与档案馆、史志办、文物办四方坚持互通有无,资源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做好文献资源建设,满足民众的广泛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主题馆的资源有了一定的增长,实体资源达到3,000余种,近万册;自建特色数据库3个,10,000余条数据。[JP2] 2.2.2 人力资源的合作。图书馆既要向市民提供文献查阅、原文复制、检索咨询、网上推送等服务,又要向市民提供影视欣赏、展览、讲座、沙龙等多元化服务。对工作人员来说,为市民提供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对馆藏资源建设与服务是强项,但要做好其他服务则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主题馆主动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深化服务的形式与手段:①展览。对于展览活动,文物办有人才优势,因此,图书馆主动联系文物办定期举办展览。同时将展览版面延伸到附近的高校、社区,让更多的人观看到展览的内容。通过展览的实践工作,培养了自己的专业布展人员。2009年举办的“回眸杨树浦——杨浦百年工业文明集藏荟萃展览”,展览内容既有图片,又有实物。文字和图片来自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而实物来自文物办及其志愿者。文献和实物,直观、生动、立体展示杨浦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参展市民感言:“杨图所展,让人强烈感到历史扑面而来,正是一照一历史,瞬间即永恒”;“回眸历史,勿忘杨浦。故望珍惜,更加辉煌。”②讲座。档案馆、史志办是专门研究地方文献的机构,不乏地方文献的专家学者。因此,图书馆聘请他们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自2009年以来先后举办了“杨浦百年变迁”“回忆老味道”“上海百年时尚”等多场讲座。专家学者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全新的视角为市民讲述杨浦近代发展史。通过讲座,让市民深入了解杨浦百年变迁的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史,弘扬先进文化,更加热爱杨浦、奉献杨浦。③沙龙。沙龙是公众参与图书馆活动、展示自我的有利形式。为使沙龙活动充满生机、持续发展,主题馆联合文化馆、文物办共同开展此项工作。文化馆擅长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创作,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有独到之处;文物办熟知区域文化遗产,了解收藏爱好者藏品情况等。各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起具有丰富互动效应、自我展示、生动活泼的交流平台。主题馆的“老上海读者沙龙”,吸引对老上海感兴趣的市民自愿参与,已积聚一批志愿者队伍。

2.2.3 馆舍空间的合作。指档案馆在图书馆的空间直接举办展览。图书馆设有专用展厅,可常年举办展览。对于区级图书馆来说,馆藏资源中的珍贵文献如古籍、手稿等很少收藏,而这些既可被视为知识信息的文献载体,也可视为包含历史信息、文化艺术信息的实物载体,可以直接展出。档案馆有这方面的资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展厅举办展览,用实物标本向公众进行形象化直观教育,既体现了档案馆的教育职能,又丰富了图书馆展览的内涵。在图书馆举办的“回眸杨树浦”展览中,档案馆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如手表、商标等。

2.2.4 网络空间的合作。网站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也是图书馆宣传、开展网上服务的最佳窗口和手段。我们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同步对杨图网站进行了大幅改版,突出上海近代文献主题特色,图文并茂地展示主题资源、数据检索、信息服务,极大地方便需求者的使用,目前累计数据万余条。

与图书馆相比,档案馆、文化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程度较低,处在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图书馆积极与档案馆、文化馆协商,开放彼此的网络空间,以图书馆为核心,以档案馆、文化馆为成员,构建区域内文化单位联合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机制。图书馆为资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文献资源共享传输平台。基于此平台建立杨浦地方文献的虚拟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从而实现从文字到实体,从读到看,从静态到动态等全方位、多途径的阅读、欣赏、体验,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广泛、系统的地方信息资源。 3 结语

市民的休闲空间有多种形式,如公园、广场、茶楼、棋牌室等。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形式,应该得到发展,“要让图书馆成为市民除家庭、单位以外最想去的地方”。发展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应该以阅读为核心,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①形成馆藏特色。特色馆藏使图书馆服务区别于普通阅览室,可以考虑有益于市民身心健康的馆藏主题。②设计合适的环境。图书馆内部结构、空间、采光、色彩、美化等内部布置应宁静整洁,烘托出知识殿堂的典雅高尚,突出文化品位,应适于休闲阅读、文化娱乐。③开展多种活动。图书馆应联合更多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建立联盟,发挥优势联合互补的长处,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以阅读带动市民的参与、互动、体验。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 [ZK(#]刘锦山,吴建中.建设第三空间 强化社会参与[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3-7.

[2] 卢家利.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开展合作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7):13-15.

[3] 李 农.欧美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馆际合作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8(8):59-61.

[4] 许俊平.档案馆与博物馆学界的对话[J].档案管理,2000(4):21-23.

[5] 吕 鸿.基于三馆协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整合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3):127-129.

(编校:崔 萌)

下载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甘肃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甘肃能否抓住机遇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现代物流是关键。为此,甘肃要打破原有物流格局,建成功能比......

    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0-01-06 20:4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311[摘 要] 黄冈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价值较高,在全国大力开发红色旅游......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农业是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

    郑州家电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郑州家电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韩小燕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系,河南,郑州,450006)摘要:笔者通过对郑州家电市场的调查发现,郑州现有的家电连锁卖场竞争激烈,同时也由于过度扩张引发了诸......

    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ianjin Public Traffic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中文摘要城市交通是世界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是国内外大城市......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摘要:本文对北京市旅游产业的特点、发展状况的分析,北京市旅游产业当前的若干问题,并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与省市旅游产业的对比,对如何首......

    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社会保障概论作者许盛时学籍批次201203学习中心福建电大学习中心层次高中起点专科专业行政管理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慈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