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是促进发展的动力
感悟是促进发展的动力
这次有幸参加校长挂职锻炼,机会难得,所以,我很珍惜,尽量的多学习基地学校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收获很多,现在谈几点感受。
一、感 悟 节 奏
从家乡到广州,从农村到城市,时时感受到各种节奏的变化,当然,在这里要说的是工作节奏的变化。
在基地学校挂职锻炼这段时间来,早上7点钟起床,8点钟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基地学校的师生更早,步屐匆匆,但是,很有秩序,教师、学生到校之后,各就各位,一下子,校园充满了读书声。
这段时间来,我们听基地学校校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及各方面的情况,到处观看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了解学校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参加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每天虽然很忙,但感到很充实,很满足。
现在反思一下,我们学校与培训基地学校的节奏反差有两点最大。
1、基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工作量比我们大很多,但他们的工作干得有条不紊,而且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绝对需要很高的工作节奏。
2、基地学校是实行坐班制的,而我们学校没有。我看他们的教师在校期间,不是在上课、开教研会,就是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就是在自己分管的各种功能室里开展管理工作,一直到下班。高的工作节奏可以多做工作,完成很多任务,当然,这需要较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感 悟 制 度
听基地学校校长分析他们学校的管理制度,再认真查看他们的学校文化、领导班子的工作开展、教师的教学教研、学生的学习和道德行为表现等情况,回过头来再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他们学校的管理制度,体会不少。基地学校的管理制度很细致、很量化、很全面,同时,也时时在优化管理制度。他们学校的管理制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办学条件。学校的硬软件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办学的需要,更是学校的声望定位。基地学校的形象就是这样逐步提升起来的,是按学校的发展规划逐步落实完成的。
二、优化管理制度。他们的制度是:
1、规范化:用制度管人。
2、科学化:线条清晰,责任分明。
3、人性化:和谐开展工作。
三、优化教师队伍。教师的学历培训、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等都是有制度规定的。
四、优化教学管理。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听课、检查、教研活动等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五、优化学校特色。基地学校怡园小学不单教育质量好,还是艺术学科、英语学科、体育学科的特色学校。他们是真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
好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生命线。
三、感 悟 成 绩
基地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那么好的成绩,那是一步一步的努力才能达到的。我思考了很多,分析认为:
1、学校要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是学校的带头羊,要有事业心熟悉业务,有威信,管理能力强,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2、学校要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并能够付诸实施的管理制度,能够出效益的制度。在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惩罚分明。这样才能令行禁止,充分体现制度的意义,3、学校要有团体力量。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致,和谐共力,共同为学校做贡献。
成绩的取得是不容易的,单看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要领会的是他们的工作精神和教育事业心。
通过对照我们学校落后的管理模式,所以这次挂职锻炼,感受多多,收获多多,有一种回家以后鱼满舱的感觉。
挂职锻炼学员:xxx 20xx年xx月xx日
第二篇: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动力(范文模版)
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动力
摘要:文章在阐述我国农业水价历史沿革及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和水价不能按成本收费原因,提出了水价改革建议: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认真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科学的水价办法;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关键词:农业水价 改革 节水
一、灌区水价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费经历了多个历程,灌区的水价也随之发生变化。1965年之前,供水不收费。1965年,水利电力部制定了《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在全国执行。由于长期采取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政策,导致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同时不利于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为此,前水利部1982年2月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核定水费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制定水价应以供水成本和利润为依据。198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纪要提出“要修订水费标准,拟定全国征收水费的原则,对提高水费以后发生困难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补贴,宁可将水费补贴在明处。”1984年冬水利电力部拟定了《重新核订水利工程收费制度的暂行规定》上报国务院,198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1985] 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全国遵照执行,此后许多省市都对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拟定了水费改革方案,自此,灌区的水价收费有规可循,并逐渐步入正轨。
二、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
现行的水价政策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有偿供水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该办法推动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水利工程由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对水利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它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目前市场经济难以接轨,加之其制定过程中本身存在多种缺陷,其对灌区产生了极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水价太低,节水意识低下,导致珍贵的水资源巨大浪费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农业水价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水价政策定价原则极不合理,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造成水费偏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水资源本身的价值被抛弃。水资源本身具有价值,此价值的产生是有水资源所有全所确定的,在水价确定时,完全没有考虑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例如,现在引黄灌溉的水价从0.006元/立方米到0.056元/立方米,平均不足成本的25%,引黄1000立方米的水费只值一瓶饮料的钱,难以调动用户节水的积极性,造成 水资源极大浪费。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甚至放纵浪费水资源 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是节水的关键。国际上普遍公认,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节约50%的用水。高效的节水机制至少应该包括:经济激励(惩罚)机制、水权交换机制、合理调配、规划、高效配置机制和交换机制,现行的水价政策不利于上述机制的形成,如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收入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3、灌区难以维修更新改造
健康的水利工程是充分发挥水利效益的前提,由于现行的水价太低,甚至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而受到威胁,甚至采取了只用不修的“榨取式”的使用方式,导致隐患骤增。据统计,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失效的占16%,报废的占10%,完好的仅占4%。造成老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如自然老化、工程质量存在缺陷、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其中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为破坏造成老化损坏的占 10.9%。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供水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难以支撑21世纪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水价政策,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至少应该保证按成本收费,但实际上据成本还有一定的距离。
1、习惯势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根本没有水资源商品性概念,尽管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关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人们对水资源短缺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水资源具有商品属性有了不同程度的认可,但用户特别是农民对此认识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水从地前过,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提高水价,尽管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时间抵触情绪很大,接受有一断过程。
2、担心加重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是近年来农村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曾多次下文,三令五申要将农民的负担控制在上一年纯收入的5%之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将水费计收作为有偿服务行为,收入当做事业性收费进行管理,有的地方政府将水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按预算外资金进行调控,所以,一提及水费问题,就同农民负担结合起来,担心如果提高水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与上级的精神相违背,清理行政事业收费时往往被列为清理和审查对象,导致水费标准难以达到合理水平。
3、有关部门缺乏改革的魄力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水价改革涉及面广,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态势,所以,有关部门在对水价改革问题上过于谨慎,特别是由于客观上存在国发[1985]94号文,即《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更加束缚了手脚。尽管许多学者对此研究比较深入,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可相应的主管部门改革的魄力难以到位,顾虑太多。
4、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
由于工农业剪刀差的存在,农民的收益相对较低,客观上形成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极其低下。根据有关学者的推算,一些地区一亩地收益在200元左右,其中不包括农民所投入的劳动,如果将农民的劳动折价计算在内,种地的收益实际上是一个负数。如此低的承受能力,不可能承受过高的水价冲击,这是农业水价不能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四、水价改革建议
农业水价改革关系到节水农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成败,因此,在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极端短缺的情况下进行水价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作用,让公民知道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通过耳闻目染,强化水资源危机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有一种危机感。特别是利用好每一年的世界水日(我国为水周),宣传有关政策方针,让公民充分地理解水价改革关系到国际民生、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重要性,为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水价改革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2、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所谓的承受能力,是指人们在某种信号的刺激下仍能保持常态的容忍能力。它有一个最高限,超过这个最高限,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出现异常地变化,如对社会不满、破坏性行为,甚至游行、示威和暴动等。它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物质承受能力在分析社会综合承受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从经济承受能力、生活承受能力和历史承受能力等角度加以考察和研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目前尚不能准确地用数量加以描述。但是在水资源价格中绝对不能忽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通过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与效果上,它关系到人的情绪、面貌与生产的积极性。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该准确地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水价改革的幅度应该在可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
3、充分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 目前,对现行的水价政策分析有很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弊端探析上,这是很片面的,实际上,现行的水价政策也有一定的合理成份,如它具有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水权思想。我们应该全面地研究现行水价的利弊,为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提供充分地理论和现实依据。作者认为,新的《水价办法》也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一思想,同时,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水价制度体现市场经济运 作原则,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考虑农业的具体状况,可以对农业粮食作物按完全供水成本核定,经济作物要加一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
4、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
合理的水价目标也是水价改革的方向。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利产业政策》对此进行了纲领性概括。合理水价目标制订应充分地考虑成本核算的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以及宏观经济学,在充分地测算基础上加以确定,目标确定以后,分阶段性地予以实施,同时搞好收费体制的改革。
5、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农业水价的改革,最终通过用户的支持得以失陷,用户是水价改革的主力军。我们过去水价的改革,大多采取由上而下的策略,完全忽视用户的作用,用户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其积极性被无情的抹杀,其意见和建议也难以得到反馈和重视,常常因阻力太大产生不良效果,我们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所以,我们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该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按照《价格法》有关规定,用户参与“听证会”,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为决策层参考的依据;(2)建立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用水协会作为用户的代表直接参与水价的谈判,目前在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五省进行的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试点值得关注与探讨。所谓的经济自立灌排区,是指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的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试点单位表明,用户作为水价制订参与者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贾大林,吴景社,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21世纪水危机的重要途径,1999 [2]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沈振荣、苏人琼主编,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4]贾大林,农业用水危机及粮食安全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9(2)
[5]姜文来、于连生,水资源价格上限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3,9(2)。
第三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强化自身素质 创新服务能力
创新是指在掌握和创造新的管理知识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的技能,有效的配置、整合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生产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变化和新组合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于我而言,学习领会浦发银行“新思维、心服务”的企业文化,就是自身服务创新的起点。
首先,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就要积极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自己对企业文化管理的认识,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作用方面,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21世界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一个企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才可能团结一致,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另外,企业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行为和企业努力的方向,比如美国通用汽车设立了“无边界、远大、快速”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激励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无比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只有对“新思维、心服务”有了更好的了解,才能了解其中的新,就是创新服务,创新业务,而心则是指我们在工作中要用心服务。
其次,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不断的学习。这就要加强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业务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在业务办理中的疏导和业务预处理作用,不断发挥自身疏导、引导客户现场服务的职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创新自身的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技能,着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技能与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现代银行的对外服务中,客户满意度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客户满意度有两种含义:即行为意义上的客户满意度和经济意义上的客户满意度。而我们员工应该做的就是在行为上让客户满意,所以平时要注意处理好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要知道细节的力量有时是不可估量的。如东山宾馆的数据库记载的只是一些有关顾客生日,宗教,国籍,少数过敏情况,过往投诉事件等常规信息,其它能够触及客人内心的细节爱好或习惯信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保证了客户在入住期间能对这次体验感到满意而并不能真正打动客户,让客户对东山宾馆产生好感进而变得忠诚。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给予客户更多的支持。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细微热情的服务更能拨动顾客的心弦,可以说换位思考是对标准化服务的延伸和超越,是顾客一般需求以外更迫切的,更具人情味的需求,正是这种为顾客着想的细微热情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预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潜在的特殊需求,并及时满足顾客的这些合理需求,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感动顾客,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对客服务中自然的流露。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有意见,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双方沟通不够,比如我们员工没有清楚地把产品、服务要素向客户讲清楚,或介绍得很简单,造成误解而产生投诉。所以我们就要通过换位的形式构建自身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作为改进服务工作的依据。因为我们都知道,情绪是可以传染人的。快乐、阳光的情绪,可以驱逐忧愁、烦恼,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果我们能够热情的与顾客沟通,那么与顾客交流的过程就会十分顺利。这就要求我们每次面对客户,都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遇到每一位客户都要在心里说:“我喜欢他”,把客户当作亲人一样。
由此可见,我们自身创新服务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企业文化、专业的服务和业务的创新基础上的。在实际的发展中,我们只有坚持不断的提高自身,才能更好实现创新服务。
第四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初干中考时,各校上交中考档案有6000份之多,我先是按号排序;后又变成分号段再排序,足足用了两天时间才做完。
次年又遇到交档案,想到去年辛苦,觉得不是办法,便让领导抽派了四、五个人来帮忙,一人念号接档,其它人听号找档,速度快了一半。
第三年在安排交档时,又想到了上一年整档,思想是否有比之更好的办法呢?否定之否定,想到了以第一家先交者为基础,以后各家按序进去。如此办法,省了抽人麻烦,还解决了重号问题。因为后边各学校在插档时发现同号会及时查对并随时进行纠正。
由此得出:工作遇到难题时,不要埋怨,不要自责,不要泄气,要想方设法,不凡脱开旧的思维束缚去创新。对我们来说往往缺少的不是条件,而是缺少创新,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主观能动性。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死事可以把活人逼死,因为逼死的人本来就是死人,活人也可以把死事做活,因为人是有思维有头脑的人。
活人可以战胜一切。
骑车途中想到这些,记录下来以做前言。
第五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实践者变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先后在昆山市委党校观看了“新昆山之路”专题片,考察了该市的玉山镇、千灯镇,又前往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金桥镇、潍坊新村街道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使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强烈感受到,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无论在昆山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还是浦东镇街较有名气的“和谐社区”创建中,当地的干事创业者,永远承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永远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永远的创新,才铸就了先进地区的成功与辉煌!
一、先进地区的“先进之处”
1、昆山之“强”。
昆山,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隶属苏州市辖县级市。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周庄、千灯等10 镇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万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突破20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在昆山办有企业,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球1/8的数码相机、1/2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开发区。还有“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在昆山制造。昆山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也是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县级市。昆山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国家级“名片”,如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百强县第一、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等。
2、“新昆山之路”。昆山改革开放之初并不富裕,1985年前,昆山仅仅是靠种水稻、蔬菜为主的农业县,经济实力在苏州市排在最末位,县长号称“小六子”县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昆山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当说转型发展最为成功。堪称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先行者”和“优等生”。在过去30年中,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散转聚”,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转型,每一次转型,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台阶。回首过往,从“农业大县”到“科技新城”、从“全面小康”到“城乡一体”,昆山在一次次不断转型不断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开放包容”、“整体推进”的发展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昆山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不断转型之路。因为昆山人时时意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寻他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发展至今,他们又深刻警醒,经济上的“一枝独秀”并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短腿’造成的发展难题。“新昆山之路”其实就是“全面转型之路”。如今,无论在全国“千强镇”之一—玉山镇、还是在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特色的旅游重镇—千灯镇、考察所到之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几乎都转化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如今的昆山,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过程中,成 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昆山之路”。
二、先进地区“先进”缘由初探
1、永无止境的学习
在昆山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该市党员干部永无止境的学习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