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是最美的师德
爱,是最美的师德
《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有时我总是这样问自己:“我教的学生生活在什么之中呢?我该让他们生活在什么之中?”我的教育经历告诉我,我应该让学生生活在爱之中!唯有爱,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唯有爱,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唯有爱,才是最美的师德。
曾经听不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这样埋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班里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怎么管得了呢?不管你怎么教,他们就是不听,还经常给你惹出一大堆事。”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常常是半信半疑。留守儿童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在家里确实受到祖辈的过分溺爱,从而或多或少的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性格;又或者是由于祖辈疏于管教,或多或少地养成了懒惰、散漫的习惯。这些对于学校管理和教育都是不利的因素,但面对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的学校教育尽职了吗?我们的老师真的已经尽责了吗?
面对学生的犯错,我们当中的部分老师的普遍做法是:对学生高居临下地提出严厉批评,不问缘由,先教育一顿再说,甚至是体罚。这样的做法,带给了学生自我谴责,带给了学生内心恐惧,也带走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要知道,教师所做的是育人的工作,你所采取的如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不敢亲近你了,还有何教育效果可 1 言呢?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可曾想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是对学生的爱吗?或许你是尽到了教育的责任,但这决不是爱,至少不是学生所需要的爱,因为你让学生生活在严厉的批评和恐惧之中。面对学生的犯错,我们为什么不能先俯下身子,用温和的语气,来了解事情的缘由呢?就算他们错了,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分析事情的利害,教育他们以后要尽量避免,这样不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一种方式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年人尚且不能避免犯错,更别谈是孩子了。只有这样爱的教育,才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作为老师,我们不会不知道: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种种困惑。于是,我们总是在课堂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滔滔不绝地传授着做人的道理,尽职尽责地教授着各种知识。可总有这样的学生,总爱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开小差等,反正就是听不进去,在考试中也常常是让老师们感到苦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进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有些老师总是把原因归结为他们上课不听课,不遵守纪律,于是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批评,甚至有时会在课堂上把他们当成是反面教材加以讽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心理也会越来越自卑,久而久之可能也会对老师产生怨恨心理。其实,这不也是对学生缺乏关爱的一种表现吗?对待后进生,我们要做的不是责备和批评,而应该是鼓励和特别的关爱。上课不专心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是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有困难。针对这些原因,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心平气和地给他们讲明学习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多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学习上多给他们辅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这必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他们上课不专心的现象就会慢慢减少,学习成绩也一 2 定会有大的提高,既提高了教育的效果,又解决了老师的烦恼,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育后进生这个问题上,我想教有定“法”,这个“法”就是对学生有教无类的爱。当老师用鼓励代替批评,用表扬代替讽刺,教育成功的路就不会再遥远。
我们教育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管他们在家是否会得到祖辈足够的关爱,在他们的内心,始终会有对父母之爱的渴望。看着同伴都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着成长,他们的心中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父母不能陪伴着我成长?家庭教育、关爱的缺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面对有困惑的留守儿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主动地和他们谈心,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地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面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老师应该对他们及时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成为全班学生自立、自强的榜样,这就无形中让他们学会了感激和自信。面对学习表现不佳甚至是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老师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在家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处处关爱他们,用爱生如子的心态去温暖他们的内心,而不是有意无意的怜悯让他们产生自卑、自责的心理,那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了老师特别的关爱,留守儿童也一定会像其他孩子一样阳光、快乐地学习、成长。
有人说,教师要有师德,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德是师之魂,没有师德的老师就不能再为人师表。而我要说,爱是最美的师德,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爱不能改变教师人生的长度,却能改变教师人生的宽度,爱不能改变教师人生的起点,却能改变教师人生的终点。只有爱,教师的生命之树才会结满丰硕的果实;只有爱,才会铸就桃李芬芳;只有爱,教师才能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学生。
第二篇:爱是奉献-师德演讲稿
爱是奉献,也是责任
——“关爱学生,真情奉献,从我做起”主题演讲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学生是我们老师应具备的美德。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
那么,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会唤醒他们的沉睡的潜能。
在我们学校,我时不时被感动着,因为这儿有许多平凡又伟大的老师,他们用自己博大的爱心演绎着无悔人生!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我想每个班都会有几个不一样的孩子,我班也不例外。李阳,对于我们每个老师一点儿也不陌生。他平常在我看来很听话,不爱说话,也不和学生闹事,是个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但他的成绩不是很好,作业也经常不做,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订正的作业总要老师催了又催。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总是常常一个人呆在不起眼的角落,眼神黯淡,没有玩伴。我从别处了解到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了妈妈,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大他一岁的姐姐。平常爷爷奶奶农活很忙,对他很少关心。了解到了这些,让我很难过也很心疼。我知道向他这样的孩子比别人更需要爱。于是,我平时更多的注意他,尽量去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他,鼓励他。我还找他的家长好好谈了一次,让他们多关心他,平时对他多一点疼爱,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我还故意支开他,利用半节课时间对班上的孩子进行了教育,呼吁他们多和李阳一起玩,学习上多帮助他。
慢慢地,我发现他变了,变得开朗多了,下课的时候,有同学跟他一起玩,他不时开心地笑。上课的时候,他也能积极发言了,他的眼睛紧盯着你,手举得高高的。家长对他也关心了许多,尤其是他的爸爸经常给他打电话和他聊天。他变得合群了,变得上进了,变得比以前活泼了。我欣喜地看着他的转变,为他的快乐而快乐。
聪明乖巧的孩子总能得到老师的喜欢,而调皮捣蛋的孩子会引起老师的不满,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细心的关爱。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怎样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爱的阳光里茁壮成长。
在孩子们身上,我倾注了自己的关怀与爱护:下课了,陪孩子们聊聊天、说说话,一起活动;孩子请假了,抽空帮他们辅导;生病了,帮他们倒水冲药,时不时去关注下。也许我做得还不够,但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时;看到他们为取得进步而欢呼雀跃时,我的心里总是甜滋滋。
我不知道多年以后,李阳是否还记得幼时的这些往事,是否还记得有位老师真心地关爱过他;我不知道,当我支开李阳,教育班里其他孩子的时候,他们晶亮的眼神,是否说明他们听懂了老师爱的呼唤,多年以后,长成大人的他们,是否会记得童年时老师和他们进行的心与心的交流;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一粒善的种子,一棵爱的幼苗。但我知道,师爱就是无悔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它是圣洁的,因为它不掺任何功利的杂质,它是纯粹的,因为它从心里发出来的,打到心的深处。师爱如泰山巍,如东海宽;似阳光普照一视同仁,似雨露滋润把大地洒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们沿着陶行知先生留下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真心关爱学生,倾情奉献教育!
第三篇:爱是师德之魂
爱是师德之魂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大潮风起云涌,网络传媒如火如荼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概念已使很多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拜金主义长袖善舞,享乐主义粉墨登场。但唯一岿然不动,坚壁清野的是我们校园。为什么?-----是甘守清贫的师德捍卫了这方净土;是肩上的责任把这股旋风拒堵在校园的停止线之外;是无私的爱保证了这“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景色!
爱的土壤孕育了责任之树,责任之树绽放了师德这枝奇葩。纵观历史长河,横视世界各邦: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我们是老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是未来,是捍卫民族尊严的力行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和宽容去呵护他们健康成长,从而通过他们去演绎祖国的强大。由这样的爱筑成的师德——坚不可摧,它不会被纷扰的市井万象所动摇,更不会被光怪陆离的闪烁而迷失方向。爱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何谈师德?
在我们嵩阳中学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对这种爱做了最美的诠释。他们夙兴夜寐,披星戴月。太阳没有消息的时候,他们匆匆起床,吻别熟睡的儿女,顶着凛冽的寒风赶往学校,晚上到家已是月明星稀,家人早已入寝,唯独她这个“风雪夜归人”。儿女在睡梦中都会呓语:妈妈,今晚你有自习吗?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的妈妈一样接送我上学呀„„他们没有如歌行板、水乡梦影的悠闲和浪漫,属于他们的只有忙碌„„王麦玲老师曾被同事们嬉戏为“王铁人”,但就是这样一位铁人,如今却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经常是在忙碌了一天后躺在床上疼痛的无法入眠;张红玲老师,她青春美丽,温和恬淡,可又有谁知道在这个年轻女教师的腿上却贴满了大小不一的膏药,每次从她身边走过,你都会闻到一股浓郁的药味„„还有很多的他们,他们„„然而,他们并没有因病痛的折磨而对工作产生丝毫的懈怠,反而以满腔的热忱震撼和激励着更多的人。难道他们就是为了那点儿让人嗤之以鼻的薪水?不,决不是!在他们心灵深处有永不泯灭的大爱!在他们的灵魂中早已烙上了中华民族之印!他们是平凡人,但决不平庸;他们可能一辈子也登不上叱咤风云的舞台,但他们甘愿做铺路的石子,甘愿为祖国的昌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被踩在脚下!大浪淘沙,他们是最后的沉淀,任凭风急浪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们的质朴。是他们用爱捍卫了师德的纯净和尊严。
爱——师德之魂!
第四篇:爱最美
~-7-16 字数:1446
“爱最美:一个父亲和他的残疾孩子”,这是《艾丹之路》一书的副标题。的确,看完这本书,我沉默了。大美而无言。书里的那种父爱是感人至深的。
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伦理故事。本书作者萨姆克兰的孩子艾丹出生时四肢均匀五官健全,体重和呼吸都很正常。父母亲为他布置了美丽的儿童空间——一张柔软的儿童床,适合的光线和温度。所有的准备都就绪了,期许的只是孩子对父母抚爱、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他的第一次呢喃、第一次显露出的恐惧或敌意、第一次欢笑……父母所期待的报偿仅此而已。因为,这孩子带给家人的快乐只短短数天而已。在没有任何预感的情况下,这孩子的呼吸发生了问题、面色青紫,医生心情沉重地告知他们:孩子的病症来源于大脑病理畸形而出现的癫痫发作。之后,可怕的结论接踵而至:这孩子不仅痴呆,而且不能够看见、不能够听见、不能够说话——他甚至不能享受食物带来的美好感受,因为他的智商甚至不能使他完成一次进食过程:食物流进了肺里,引发几乎致命的剧烈咳嗽……苦难和困厄不断地缠绕着这对父子。然而,身为父亲,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从中国道家智慧和对儿子深切的爱出发,不断努力保护儿子的生命,扶助儿子成长。虽然艾丹终其一生都将是盲、聋、哑、傻的,但是父亲的行为战胜了命运,他的无畏让这个孩子亦无畏。
《艾丹之路》并不是一本育儿指导书,也不是一本关于爱的教科书。但是,在这本集中了欢乐和痛苦的灵魂传记中,我们品尝到的是人类所有情感的碰撞。作者萨姆克兰是一名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他由艾丹联想到了《庄子》中的那棵无用的大树,把育儿过程变成了一次精神哲学自省的旅程。书中我们很少看到泪水,而是看到了一种另类的残酷——尽管医生们一再好意地暗示他“可以放弃”,然而他没有放弃,而是把艾丹塑造成一个有灵魂、有思维的生气勃勃的“社会人物”,尽管作者笔下所流露的艾丹的“感情”实际上只是在父亲的心目中得到了“复活”,现实仍然是令人忧伤的。但从书中我们仍然品味到了对人类普遍境遇的博大的悲悯情怀。最是感动那一幕:
——当孩子艾丹由于进食的原因造成一次又一次危险的肺炎,医生建议在孩子腹部插管,以使食物直接进入肠道。可是父母犹豫不决了,虽然孩子不能说、不能看、不能听,甚至连头都难以竖起来,只是呆呆地*在绑椅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是作为父母,他们想到的却是这将剥夺了孩子仅有的感受进食乐趣的权利。虽然,最后仍不得不接受使用插管的现实。
——当孩子在病魔缠绕中渐渐长大些,父母毅然把孩子送入了幼儿园。他们想到的是艾丹应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当艾丹进入幼儿园后,当班里的孩子了解艾丹的身体状况后,没有丝毫的异样,没有任何的歧视。有的只是无尽的帮助和关心。在所有孩子们的眼里,艾丹早已成为他们结交圈内既定的一份子,一位同学,一位朋友,一个可应邀参加生日宴会或分享秘密的对象。
——当艾丹的教师在做班级报告时讲到:艾丹对班集体的贡献很大。他的沉默使他的同学们能与之接触并接受他的现状。当同学们与他相互影响时,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正在与他共事和为他做事。他已帮助许多孩子学会了分辨每人的异同以及理解残疾。感谢让我有机会与艾丹共处了一年的时光。
多么感人的所作所为,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想想我们身边的父母们,想想我们自己,比起萨姆克兰不觉惭愧之极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呢?想想艾丹,想想艾丹的父亲,我们的教育会更有耐心,也会更有信心。因为我们的孩子毕竟是健全的。
第五篇:演讲稿爱是师德的永恒
《爱是师德的永恒》
白洪小学
胡晓爱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是师德的永恒》。站在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地讲授知识,似乎十分平淡,也十分平凡,然而,崇高的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本质工作中体现出来,平凡之中见崇高才能将“师德”这二字写得更大、更高、更壮丽!
你是教师,我也是教师,我们大家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人民对我们的期盼;“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先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相信在教育战线磨炼了十年、二十年的你和我都会有着同样的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爱教书育人的光辉职业,永远爱三尺讲台!
在这一年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有着许多真实的感受,相信同样为师的你,也会和我一样;校园里因为孩子天真的笑声我们才快乐,孩子们银铃般的歌声,让你仿佛回到了童年;整天领着一群小鸟,叽叽喳喳,你才不烦恼。当然,也有工作感觉累,感觉烦心的时候,可只要已走上讲台,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可爱的笑脸,你就有了精神,有了力量,有了希望,你也会变得年轻而快乐起来!
教育教学生涯中,这种喜悦,这种欣慰时时伴随着我们。我们的脑海里时刻会涌现出学生欢乐的笑容,我们的节日里会收到学生的的问候和祝福,我们的回味中充满着师生欢乐的笑声。做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真的,我很自豪,也很喜悦,这种自豪,喜悦让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信念,做一个学生喜爱,家长欢迎,领导满意,社会放心的好老师,做一个专业型、智慧型、研究型的优秀教师!这信念将伴随着新世纪的春风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