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备考指导:教育与生产力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师备考指导:教育与生产力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提供事业单位教师专业知识。在本篇文章中,小编将带大家了解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主要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决定因素。(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赞成的片面性。
(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劳动者实现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而且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第二篇: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资料:生产力与教育间的关系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资料:生产力与教育间的关系
网校小编特整理了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资料,希望对您备考教师招聘考试有帮助!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统治阶级只有在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才会去办教育;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办教育需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而这些东西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如大、中、小学的衔接关系,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比例关系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产生各种变化,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社会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结构,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传播和继承人类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是教育活动最初的价值取向,由此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从而也要求教育内容不断调整与更新。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专业就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校的学业分成的门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进而引起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总是通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反映出来,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结构调整,必须依据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规格及数量而进行,即学校的专业设置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例如:自中世纪大学诞生至18世纪,大学里基本不分专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才开始陆续设置各种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学科不断分化,相继出现了二级、三级学科。与此同时,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也大大增强,主要表现在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虽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生产力,教育思想、内容、手段等将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时,受到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者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方法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问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篇:指导备考 迎接挑战
指导备考 迎接挑战
5月15日上午,黎平县教研室罗朝兴主任带领全县各中学数学学科毕业班教师到水口中学指导“中考复习备考”工作。
当天上午第二、三节课,各学科教研员进行推门听课,第四节进行“专题复习座谈会”。会上,先是由该校分管教学的毛成辉副校长汇报水口中学2014年毕业班备考工作。接着,罗朝兴主任就中考专题复习作了指导。罗主任说:后阶段的复习必须以“套题训练”为主,专题复习要做到“一个专题、一个练习、一个收获”;罗主任还特别针对后期的时间安排和复习方式方法做了指导。各教研员做了专题报告和指导。最后,还组织各校教务主任就毕业班数学科老师进行小组讨论,就初三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做分析和如果教授学生答题技巧作指导。
此次全县教务主任的到来,为该校毕业班教师把握后阶段的教学技巧、把握复习方向、复习重点指明了方向,对中考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之材料分析题备考指导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之材料分析题备考指导
一、材料分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共有2道,每题20分,总分40分,占总卷面的的近1/3。也是难度较为大的一道题目。具有以下特点:材料涉及广泛,答题知识点不明确,考查方式灵活。主要考察学生对综合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因此,需要大家对于所学知识点能够熟练运用。
二、作答策略
1、根据最近几年的材料分析发现,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社会现象类”、“教学实施类”和”班级管理类”:
社会现象类:材料涉及广泛,答题范围不明确,主要包括当今社会一些主流的教育观点,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可以联想新课改相关知识。
教学实施类:材料主要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以及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基本的授课能力。因此,在回答时可以联想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组织实施。
班级管理类:材料主要涉及突发事情的处理,主要考察教师随机应变得能力。因此,教师应具备课堂管理的基本常识。
2、从具体的问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怎么看”、“是什么”和“怎么办”:
“怎么看”一般显著的标志是“评析”、“看法”、“启示”、“理解”等。这类题目需要首先表明自己正确的态度,其次需要联系正确的教育理论给出理由。
“是什么”一般显著的标志是“有那些”,“是什么”等或者简述教科书上的某个原理等。这类题目相对简单,主要考察记忆和正确定位能力。在回答时需要审清楚题目,如需要结合材料时,要紧密联系材料回答相应的理论。
“怎么办”显著性标志词“如何应对”、“如何做”。这类题目一般需要明确的主体,从思想、制度、行为等角度;如无明确的主体,在回答时尽可能从多主体角度回答,如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
3、注意书写的作答规范要求:观点明确、分条列点、条例清晰、字迹工整。
三、真题分析
【2015上小学】沈老师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有一副嘲弄他的漫画,同学们嬉笑不已,沈老师看后笑着说:“头像画的很逼真,这位画画的同学很有天赋,我为班上有这样的人而感到高兴,建议他多向美术老师请教,充分发挥特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美术家呢。”沈老师停顿一下,接着说:“可是这节课不是美术课,而是作文讲评课,现在我把它擦掉好吗?”沈老师正要去擦,只见一位同学疾步走上讲台,向沈老师深深的鞠了一个躬,然后抢过黑板擦,擦掉了他的“得意之作”。多年以后,一副赞美老师,反映自己思想转变的美术作品《悟》被选为参加全国美术展的参展作品,作者就是当年在黑板上画漫画的学生。
问题:
(1)
评析沈老师对“漫画事件”的处理。(10分)
(2)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注意事项。(10分)
此题属于班级管理类,第一题的答题角度为“怎么看”,第二题的答题角度为“怎么办”主要考察班主任对于班级突事情的处理能力。
【参考答案】
(1)沈老师的处理方式很恰当,值得称赞。
第一、沈老师做到了长善救失。
虽然是学生的恶作剧,但是沈老师还是能看到学生的山观点,并进行了赞扬,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教师运用了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教师的启发表明,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期待,并能鼓励指导学生,学生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第三、教师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从思想品德方面给与学生一定的启发,能够做到学生的自我感悟。
(2)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策略,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模拟题一: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1)材料中的老师存在哪些问题?(注意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角度考虑,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否存在问题)
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体现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比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体现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比如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终身学习等。
专业知识:从小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小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即“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是要求小学教师能够把一般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在通识性知识方面,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专业能力:一是教学能力,以教学能力为中心的,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二是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了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此外,拥有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四是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这些方面加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一定要通过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而不断进步。这是我参加国培学得到的最大收获。
(2)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
模拟题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甲同学、乙同学的表现分别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哪个特征?(注意区分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创新性,并说明理由)
1、流畅性:我们在发散思维时,一直联想下去,比如可以从“天空”,可以一直不停联想到很多的事物。
2、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所表现出的灵活变化,比如在做证明题时,当顺着很难做下去的时候,会用反证法来说明是错的,从而完成证明。
3、独创性:思维创造独特,新颖的程度,比如申请专利,完成发明创造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4、灵感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比如牛顿在被苹果砸中之后,来了灵感,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而不是天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变化性:无论新意还是差异都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变来实现,旧的东西需要通过改变来变成新的。不能一直停留在旧思维的约束下,客服传统思维定式。
6、联动性: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比如在高中时遇到立体几何问题,老师常常要求我们用两种方法解题,“几何法”,“代数法”。在练习时作业时我常常先使用几何法,再用代数法,这可以发散了我的解题思维,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换另一种方法。
(2)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具体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具体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心理恐惧;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具体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模拟题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甲同学、乙同学的表现分别是缺失了哪种需要?(注意区分五种需要层次,说明理由)
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2)教师应该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切入点,逐步落实课程总体目标对学生发展的外在需求。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分为情感上的需求和认知方面的需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调研的结果,要在分析课标、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有选择地利用教材的部分内容,按照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基础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产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需求有本质的与非本质、深层与浅层次之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首要的是要关注那些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深层次、本质的需求。要把握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课程观、教学法和教材观。
模拟题四:气质类型特点+培养
(1)甲乙丙丁四人的气质类型分别是什么?(注意区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特点)
多血质型:多血质类型的特征是:情绪不稳定、情感的发生迅速而易变,思维语言迅速而敏捷、活泼好动.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感体验不深,但很敏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该类型的人适应性强、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学习上领会问题快.但也表现出、轻率、不忠诚等.该类型的人要注意在刻苦钻研、有始有终、严格要求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粘液质型:粘液质类型的特征是: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动作迟缓、易抑制、沉默寡言.该类型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沉着、平静、迟缓、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沉默寡言、面部表情单一,胸怀宽广,不计小事,能委曲求全,自制力强,活动中表现为有条有理、深思熟虑、坚韧不拔.这种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的精神,坚韧性等特征,但也可能发展如萎靡、迟钝、消极、怠惰等不良品质.抑郁质型:抑郁质类型的特征:性情脆弱、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钝、柔弱易倦.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感不易老化,比较平静,不易动情.情感脆弱、易神经过敏,容易变得孤僻.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胆小、不喜欢抛头露面,反应迟钝.这种人易形成伤感、沮丧、由于、深沉、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征。
胆汁质型:胆汁质类型的特征是:好冲动、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动作迅速而强烈,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反应上易受感动,情感一旦发生就很强烈,久久不能平静,易同人们发脾气,性情暴躁、易怒,情绪不能自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创新精神、工作积极,遇到困难时能以极大毅力去克服困难.胆汁质的优点是有毅力、积极热情、有独创型.不良表现是缺乏自制性、粗暴和急躁、易生气、易激动.这类型的人要注意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2)针对每种气质类型特点,老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抓住四种气质类型的缺点进行扬长避短)
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橇,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其次,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第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最后,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模拟题五:影响身心发展因素+每个因素的地位
(1)试分析材料中影响甲同学身心的因素有哪些?(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阐述每种因素的地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牮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主观能动性: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其最高层次表现是创造性。例如,“出淤泥而不染”。
模拟题六: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1)用德育的相关理论评析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或评析老师使用了哪一个德育原则/方法
(2)某一德育原则或德育方法的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模拟题七: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方法
(1)请评析材料中老师的处理方法(结合材料应对班级突发事件采取的原则+方法)
(2)试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
见上述真题
模拟题八: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分析某同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从学习上、思想品德上、心理变化上进行分析)
1、“恐惧”心理。2、“自卑”心理3、“应付”心理4、“逆反”心理5、“矛盾”心理6、“厌学”心理
(2)老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后进生教育)
1、关爱学生的原则。
爱是对待后进生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爱的基本需要,由于差生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后进生更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爱,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要主动接近后进生,与他们建立感情,不要对他们有任何偏见,更要注意仔细观察后进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适当、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即使他们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也要和蔼地对待、耐心地教育、诚心地帮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从内心产生克服错误的强烈愿望和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将爱的天平倾向于后进生,起到了很好的转化效果。
2、平等尊重的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后进生在感情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行动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尊重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条件。我在做后进生差生思想工作时,要他们懂得“不尊重他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尊”;教育其他学生时,则要求他们以团结为重,给有缺点和犯过错误的学生改错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消除后进生的对抗心理,又可使差生乐于接受教育,从而获得改错的勇气和力量。在行动上,我积极地
把一些他们感兴趣、力所能及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完成,通过这些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
3、自我教育的原则。
除了爱心、尊重、信任外,启发自我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如果能帮助后进生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激起他们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识,那么转化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动力。我是通过“查一查,找缺点;想一想,找优点;比一比,找差距”的方法,让后进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寻找差距,培养差生自省、自律、自强的意识。
模拟题九: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1)用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或评析老师使用了哪一个教学原则/方法
(2)某一教学原则或教学方法的贯彻要求。
教学原则:
1、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2、启发创造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4、有序性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师生协同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积累与熟练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8、反馈调节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9、教学最优化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6、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7、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模拟题十:学习动机种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分析甲同学、乙同学都是哪种学习动机(区分动机种类,并说明理由)
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例如,大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当前要打好基础,掌握科学知识。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的名誉与出路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很好,这是因为任课教师讲得很生动,使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容易理解与记忆,因此,学生在课后认真预习和复习,取得了好成绩。但这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没有保持下去,因为换了任课教师,而这位教师讲得比较死板、乏味,学生觉得没意思,因此不怎么用心,成绩自然下降了。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例如,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那些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而那些为父母、教师的期望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的动机作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冲击。例如,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是常事,但受低级的、错误的间接性动机支配的学生在这种时候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常常半途而废。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
(2)教师如何激发或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注重根据学科的性质、知识的特点、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通常每一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准确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一般来说,问题应具备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来讲,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那些“高而可攀、跳起来答”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燃起追根究底对知识追求的热情,进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4、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
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是现代青少年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外在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合力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完美发展。
5、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强化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无论采用何种主体、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
第五篇:2018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幼儿游戏的指导与介入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幼儿身体、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社区、幼儿园都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主的去探索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在幼儿园中,教师教育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游戏,利用游戏的基本特征,在幼儿游戏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介入。
教师可以从游戏开始前、游戏进行中、游戏结束后三个方面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介入,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游戏开始前
1.儿童的知识经验是游戏的源泉,所以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多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更多地认识社会角色等。
2.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空间、心理环境。其中游戏场地大小要适宜、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要和谐。
(二)游戏进行中 1.以观察为依据。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观察去发现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适当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与介入,可以观察幼儿游戏的主题、环境、内容、材料,幼儿的需求和行为。
2.适当指导与介入。
(1)确定指导与介入的时机。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要根据观察需要而定,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对游戏失去兴趣准备放弃时以及游戏内容发展或技巧方面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发展其游戏。
(2)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以自身、材料或者儿童伙伴为媒介。在指导时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通过言语或者动作手势、眼神等以教师的身份干预儿童游戏。在材料方面,教师多提供有转换性的、自然性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探索游戏的兴趣,并且保持愉快的心情。
3.注意事项
(1)把握好指导与介入的对象范围。做到重点与一般,个别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分层次指导。
(2)把握好互动的节奏。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体验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并且在与幼儿进行互动提问时,教师避免提现实性的问题去打破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及时退出。幼儿所预期的游戏行为发生时,教师应该从游戏中退出,让幼儿重新自己控制游戏,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三)游戏结束后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多多鼓励,使幼儿保持对游戏的高度热爱。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做出反思,反思自己的游戏指导行为是否合适,幼儿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游戏行为。
在往年教师资格、招聘的考试中,通常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去考察这部分内容。例如客观题中考查教师观察的内容包括哪些;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去指导等,在做题时,首先要对知识点有明确的把握,然后利用题干中的关键词去调动知识。材料分析题中去分析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去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做这类题首先根据问题去找准理论,然后分析材料并找到对应的理论,最后可评价教师的做法也可提出自己的建议。例如下题:
【材料】李老师发现大班“理发店”的顾客很少,“顾客”对理发店不感兴趣。于是李老师带幼儿到理发店参观,看理发店的设施,鼓励幼儿向理发师咨询问题,记录幼儿的问题还拍下照片,幼儿在理发店看到顾客躺着洗头,梳理发型。回到幼儿园,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开好理发店”,并把照片给孩子回顾,有的幼儿反应没有躺椅,有的反应没有梳发型,李老师则启发幼儿自己用积木做躺椅,自己画发型,之后,“理发店”生意又红火起来。
请分析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哪些策略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答案要点】1.教师指导与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或作用。
2.理论+材料(采用外部干预的介入方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交流讨论为媒介)3.评价教师做法或提出其他指导策略。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只有合理的掌握好自己的角色对幼儿进行指导,才能凸显出幼儿的主体性,帮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