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滨县马集中学2013年春季“课改示范课”活动小结
2013年春季“课改示范课”活动小结
马集中学
方俊
历时四个周的“课改示范课”活动已经缓缓落下帷幕,现就此次活动简要小结如下:
一、学校重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活动方案》及《评分标准》,组织了由班子成员和教研组长组成的评委,陈校长除4月24日下午在教育局参加淮滨高中保送生招生会外,一直参与听课,学校给参与作课教师一定奖励。可见学校的组织重视。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参与上“课改示范课”教师既有象简亚丽、杨焕荣、王俊、楚玉莉等教学功底扎实,教学风格日臻完善,教学效果突出的“课改领跑者”,也有象李卫星、王新爱、王增增、尹秋菊、周红敏等近二、三年刚参加教学工作的“特岗教师”。部分教师不仅参与本组、本学科听课,而且还跨学科听课,如陈海云、程磊、王增增等教师。
二、授课教师都能认真对待,精心设计,准备充分。
从课前的准备来看,16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学案依据课标,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清晰有序流畅的教学流程,针对性强、难易适中的巩固练习,部分教师的学案中还有温馨的提示和激励性的语言,设计科学、合理,易操作。
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1、我校“标、学、展、评、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落实。
由学学科的差异,班级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学案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也各有千秋,但是我校“标、学、展、评、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凸显,由于是示范课,不少老师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和预习,学生的自在学习、探究学习已在课前得到落实,在课堂上更加突出展、评、练。特别是余为勇老师,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就是“标、学、展、评、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进行的。
2、凸显学生的主体定位。16位授课教师,他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学,大胆展示,让创新的火花在学习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现代教学观念,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杨焕荣、尹秋菊、王增增老师的语文课堂上,简亚丽、王俊老师数学课堂上,楚玉莉、陈海云老师的英语课上,张文静、彭丽的理化课,学生或朗诵、或板演、或讲解,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给我映象最深的是七.2班的孙鹏耕同学,生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饱含激情。
3、教学手段多样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上,周红敏播放《愚公移山》导入《愚公移山》一课、孙玉清播放《北国之春》乐曲导入《日本》一课,李卫星用小品表演导入《力与运动》,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信息的兴趣,随即导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参选的语文课如尹秋菊、王增增、杨焕荣的课更加重视学生课前的阅读、收集、积累习惯的培养与课上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展示; 参选的数学课如简亚丽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生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新的教学理念。陈海云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表演,把教材中的对话变成了生活中的情景,张文静的物理课让学生演示实验形象、直观、生动,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获取新知。
四、存在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
1、暴露了“平时不课改,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2、教师的点评局限与问题的答案和结果,缺乏过程的分析和理性的思维及经验的总结
3、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进一步强调落实。如:课前预习的习惯,善于倾听的习惯、高声回答问题的习惯、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等。
4、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的培养调动任重道远。
五、活动后的感想
几年来,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校的课改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程,有的同志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列,阔步前进,有的走走看看,停停走走,也有少数同志在当旁观者,当局外人。课改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课改的成功不可能一触而就,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艰苦奋斗的过程
学者王国维极其自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三篇古典诗词里的经典句子,非常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事业成功三个阶段和三重境界不同特点。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课改也是这样一个过程,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当前课改雨洒花正红,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奋发进取,潜心自学,勇于实践,迎来课改硕果满枝头。
第二篇:课改示范课活动总结
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总结
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骨干教师示范课已结束。授课教师围绕“课改方案”进行备课、上课、评课。现对本学期开展的教研活动作以下总结:
一、示范课特点
1、领导亲自参与,认真听评每一节课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向我们昭示了一条为人师者的真谛——身教重于言教。在本学期开展的示范课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含义,校领导在百忙的工作中都挤出时间听课、评课,给广大的任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也给大家传递了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教学为本的信息,在校领导的的带动下,我们的课改课活动顺利进行。
2、中青年教师勇挑重担,敢于在磨砺中提升自己
本次示范课,参与的是两位中青年教师,这两位教师勇于承担示范课的重担,勇于在教学中历练自己,尤其是语文组的高明华老师,在上学期,校领导和课改组成员一直跟踪听课、评课,使她一步步从了解方案,到应用课改理念去备课、上课,每一次外出学习、听课都带着他,正是在这一次次认真的学习感悟,他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一次次地深刻,对教学中细节逐步在意,对教学中的评价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越来越娴熟,越来越轻松。
3、其他教师认真听课,积极研讨。
在组内集体备课阶段,教研组成员各抒己见、出谋划策,为担任此次活动的教师做了后备支持。在展示过程中,每位老师能认真听课,积极思索。评课时,大家不分彼此,各抒己见,不仅能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优点,还能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研讨课的亮点
这次研讨课,我们一方面是以集体备课来促使教师关注“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另一方面也是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创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从而在示范引领、相互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示范课活动,我感觉到了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三大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感觉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教师的每一节课。
2、教学模式的变化。这次的两节示范课,教学模式体现出了科学化、开放化,多样化。李志华老师充分利用学案让学生自学、互学到最后的评学展示,学生在课堂上既有自己的冥思苦想,又有小组内的探究讨论,小组间竞争激烈,整个过程活泼、严谨。
3、师生关系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王聪老师流畅的口语教学,对学生展示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点拨,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处于积极高效你的状态。
三、存在的问题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在发现优点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问题的存在。
1、教法学法的设置要注重有效性。千法万法都是一个目的,让学生学知识长智慧,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深入体会、感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
3、数学是最美的诗学。所以我们的语言还要再锤炼,数学课堂的语言是严谨的,精炼的,简单明了但不失幽默。让学生在优美语言环境中感受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美,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数学的学习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让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会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5、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听课,会写作业,会说自己的想法,会和别人合作等习惯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总之,通过本次研讨课活动,新课标的理念得到真正的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已经走进我们课堂中,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想、听、说、练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创设情景,激励褒奖,赏识每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都得到发展。尽管示范课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研讨却没有停止,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举行相关的汇报课,以检验课改思想在全体教师中的理解应用程度。
2014.03
研讨课活动总结
(13-14学上学期)
大岗子镇中学
第三篇:马桥中学课改工作总结
马桥中学课改工作总结
在新课程实施的六年来,我校教师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积极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构建多样化、现代化并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现将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中的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认真规划,措施到位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在新课改启动前,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区教育部门组织学习、动员培训,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校本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3.健全组织,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新课程实施方案、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课改理念的行为化。
(二)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先培训,方能上岗。为迎接课程改革的到来,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校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精神,组织全体行政领导及每年进入新课改年级的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培训;组织各课改年级的全体教师参加学科培训,并进行考核。通过宣传发动,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2.走出去,寻经问道。为了及时地了解并学习其它课改地区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先后选派了多名学科教学骨干,赴省内外参加新课程培训或研讨会议。如到北京、上海、浙江等课改区学习经验、参与研讨。他们回校后把培训内容向全校教职员工作详细的传达,让全校教师共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区教科培中心举办的新课程培训,学校更不放过,培训参与率达百分之百。
3.请进来,释疑解难。为了让我校教师在新课改中少走弯路,并尽快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近几年来,邀请全国课改专家、教授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给老师们答疑解难。积极争取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教科研课题开题会等在我校进行,为教师提供听课、交流、学习名校名师先进的教学经验的机会,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均起到重要的作用。4.学同行,共同进步。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立足于学校,深入挖掘本校教师的潜力,真正形成同行互学互助的局面。如“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教师电脑培训班”,教科室组织的学习专题“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自主发展提高灵性”、“解读‘以学生为本’”、“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新课改下教师的四个转位”让教师在讨论中认识,在切磋中提高。先后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公开课、优质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的活动,实施了“推门课”活动和“教学常规”研讨课,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密切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老师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5.广宣传,全员参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我们广泛开展了“校长谈课改”、“教师说课改”、“家长看课改”活动,组织教师、家长学习专家、媒体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报道,让社会、家长理解课改;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家长和全社会支持课改;举办家长学校讲座,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课改,邀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课改。
(三)突出课堂,优化教学,全面发展
1.深入课堂,跟踪指导。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课堂教学,为了使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领导经常深入到课堂,检查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落实情况,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方面的具体做法与措施,师生对新教材实施的反映,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办法等问题,通过听课,对检查中出现的好做法收集积累、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2.注重学法,培养能力。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力推进“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3.驾驭教材,灵活使用。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师们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4.加强科研,推动课改。学校重视以教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题带动、提升课改,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近几年来,学校围绕新课改进行课题研究,选题务必切合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以确保教师能够广泛参与。实施新课改以来,积极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但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善了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教师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培养了一批青年
骨干教师,营造了一种读书、科研的气氛,从而边教学、边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了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
5.转变角色,融洽关系。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情感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不断努力、改进,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悄然形成。
6.密切合作,加强交流。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和不同的人合作。形成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合作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7.多元评价,全面发展。课程评价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各学科都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制订了较为详细的评价标准及评分表,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并在实践当中进行验证和完善;注意构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从实际操作中扭转“一卷定乾坤”的应试倾向,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情况给予客观科学评价,对未来发展予以指导、引导,鼓励学生从德、智、体诸方面建构自我,完善自我。
(四)整合资源,拓展课程,突出特色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我校充分发挥各类资源,把敬老院等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劳动、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结合时代需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开发使用《马桥中学德育》等教材,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与实施,学校将写进先进教研组的评比条例中,作为教研组、教师评比的内容之一,这将更好地推动校本课程的落实,形成体现我校学生实际及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3.创新开设活动课程。我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根据追求学生在活动与发展中完成教育的建构性教育理念,倡导师生一起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价值。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努力拓宽课程渠道,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了“参与、互动、探索、创新”的活动课模式。根据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兴趣,学校广泛开展了包括电子钢琴、合唱、美术、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电脑等专项和中、英、数、政、史、地、科学等知识学科类主题讲座共30余项活动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美术、腰鼓、体育等品牌特色。4.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之初,我校根据实际先后成立了马桥中学阳光志愿者服务队等社团组织,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讲座、参观、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环保、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绿色家园创建、法制与安全等内容。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增加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的能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及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5.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实行“五全教育”,形成自己的德育管理特色。“五全教育”即是“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方位育人、全程管理、全面发展”。我校始终坚持德育工作为首,通过“五全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采取定人、定时、定标的方法,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对教育对象实行全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全教育”中的“全员参与”不仅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活动,而且要求全体家长也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共同担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还要求全体学生更是要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接受良好的规范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转而表现为具体的行为。
6.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我校“绿色家园”创建活动是家校协作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家庭、社区环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7.推行“一师一优课”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带着研究课题教学,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二、新课改已见成效
1.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师生内心。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五年来,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从困惑、到接受、到自觉的过程。课改之初,大家对新课程不以为然,在实践中采取应付甚至抵触的态度。经过反复培训、深入实践,新课程的主要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用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初步改善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受惠于新课程的广大学生,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对教师的看法、对书本的看法、对学习的态度。2.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实现。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实验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减少。二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很多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课堂发言积极。三是动手实验能力明显提高,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改过去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问题学生明显减少。3.教师的专业成长迈开了步伐。新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几年来,尽管教师们先后接受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课程改革培训,并参与了新课改的实施,但是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所形成的观念、态度和习惯等,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变的。同时,新课程的一些理念本身也需要深入探索,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影响到教师观念的更新。新课改中不仅要更新教师的观念,还要更新学生的观念、更新家长的观念。尤其是家长,他们受了多年被动教育,思想上也会有不少不合时宜的东西。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步伐协调一致,才能取得课程改革双赢的结果。
2.如何处理好课改与中考的关系。中考虽然在不断革新,但笔试成绩仍然起决定性作用,广大的师生仍然淹没在题海战术中而不能自拔。可以说,现行的中考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仍存在较大的距离,难以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行全面考核。中考成绩对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现阶段是不可低估的,怎样处理好课改与中考的关系,始终是困扰课改实践者的一大难题。因此,真正体现能力,重视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中考改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做到评价的公正、客观,并且容易操作。当然,任何教育改革都会伴生许多的问题,但只要其方向和主流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去追求。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其所倡导的民主教育,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马桥中学
2016.07.09
第四篇:安仁中学课改实验阶段性成果小结
安仁中学课改实验阶段性成果小结
语文组
自从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研究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一些变化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有着很多的惊喜,特别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体现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语文体验,不仅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生机勃勃。现在我校课改班级的课堂正逐步改变传统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单向活动的现象,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的目的。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求实、探究、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教师能让出较多的时空让学生思维及合作交流,不是像以前那样总是叫学生应该这样,而是经常询问学生感觉怎么样。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张扬,体验、思考、表现是大多数实验学生的课堂状态,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我有个建议”、“我有个补充”、“我有另外的看法”、“我认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进行合作交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老师们普遍感到课堂活跃了,但组织教学难了,面对迅速发展的学生,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许多人感到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向教师的素养发起了挑战。
2、学生好学会学。课改理念强调“以学论教”,切实改变具有外在强制的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学中教师
赞赏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的自豪,学生变得喜欢学习了。大部分学生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不再把学校和课堂看成是可怕的地方。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思维活跃了,也善于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上展示自己了。学生喜欢学习,就会努力探索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由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创新意识增强了,探究积极性提高了,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增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当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会、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手工作品等成果展示在老师面前时,总让老师们感到惊喜和欣慰。教师们感到接受新课程教育的学生,其各方面素质明显高于受传统教育的学生。
3、教师积极探究。课改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要数我们教师的变化。课改实验使每位教师都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使每位教师都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课堂教学目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教师们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积极的人生体验过程。虽然目前实验教师尚难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但是他们的意识和追求是十分可贵的。
(2)教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被教师掌握,较突出的表现是教师的学生观变了。每位教师都知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教育宗旨和核心教育理念,努力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观念,努力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正在成长发展的人确立起来。努力挖掘课程资源,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论教,正在化为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行动。
(3)教师正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让实验教师逐渐形成了课程意识,为创造性教学提供平台和依据。在课改实验中,我校教师视野开阔了。他们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进行课程教育和课程建设。
(4)教师正在成为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
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存在个体差异的人,新课程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去,深入探讨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4、评价关注发展。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校新课程评价已经初步改变了传统的评价办法,逐步形成适应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体系,努力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教育功能。
(1)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在课改实验中十分注意淡化学生个体之间的评比,提倡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强调客观了解和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他们自我发展。
(2)关注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除学业成绩和工作实绩外,重视学生其他潜能与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加以评价,让受评价者在自尊、自信中得到发展。
(3)突出过程性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正逐步转向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和工作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师生的工作、学习与发展情况。大部分学生都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和教师发展档案,让其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虽然作了一些探讨,但教改的道路是漫长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实验取得了可喜进步,但是 也还存在着问题,如有的做法还不够扎实,学生的实践、动手、理解能力有待加强,审题能力和良好的教育学习习惯有待加强,再加之家长的素质原因。因此,今后改革的力度要加强。领导也多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探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继续为我校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而努力。
第五篇:早就听说马安中学课改活动在全市闻名
早就听说马安中学课改活动在全市闻名,非常的成功,但心中仍有很多的好奇与疑问,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它有什么奇特之处?教师是如何上课的?学生是如何展示的„„带着这些疑惑,有幸在镇中心的安排下,我们全镇46名教师一起走进了马安中学。
我和五位同行带着疑惑走进七(5)班教室,上午第二节课正好是数学课,我坐下来开始认真地加入到他们的课堂中来探个究竟。学生们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或演算,或讨论,或默默地思考问题。原来这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展示自己的舞台。课桌分组相对摆放,每10张桌或8张桌一组。学生相对而座,10人或8人一组,共6组。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自信、踊跃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讲题的思路也非常清晰、简洁,一点也没有农村孩子那种胆怯、忸怩之态,却在落落大方中透着自信。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磋商,彼此耐心的讲解与辩论都是那么认真、诚恳,如果遇到难题可跨组询问、交流,可谓动中有静、活而不乱。课堂中还有一道风景线,就是学生发言几乎不用举手,学生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只要有的同学说上一句,其他同学就会自动让出来,非常有秩序,不需要教师的调解。在这里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巡回于学生中间,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如方法运用的不恰当、公式理解的有偏差,这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出来。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佩服和震惊,我从没有看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真实的体现。没有走进这样的课堂,你就无法想象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的欲望、小组成员合作的契合,还有学生文化积累的厚重。我想,这是一堂公开课,是不是在作秀?应该到别的班上再听一听。我们第三节课又走进初三的数学课教室,当时正在上课,一下子进了十余人,可是学生们忙于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无人分心。老师让小组合作,有的讨论、有的分析、有的画图、有的解答,忙而不乱。每一个组要展示的时候,都很大声,很自信,努力把本组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其他倾听的小组,听的都很认真,听完之后,并随即说出展示小组的优缺点。此时,立于人群之后“静观其变”的老师才走出来,对学生所书写的内容进行简评、指导、补充。教师没有了“三尺讲台”,而学生拥有了“整个舞台”!接下来我们又分散听了几堂课。我把这里的一栋教学都转了一遍,结果我完全信服了,每一个班级,每一节课都是这样。又经过和这里的老师、学生交流,通过阅读他们的资料,我对马安中学的生本教育、讲学稿教学法和杜朗的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走出这所闻名全市的乡村中学,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感悟: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授人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这句话。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马安中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无限潜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为其更深层次的努力,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怎会不积极?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会不提高?我想,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也要为自己定下一个先进的理念和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理念和目标而不断探索,努力进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