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实验总结
“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实验阶段小结
蓬莱中心学校课题组
执笔:陈文举 许玉兰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6月,蓬莱中心学校确立了福建省语文科研项目“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并通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实验的经验与启示
(一)博览群书,加强训练,丰富语言技巧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并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比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等,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同时还要做好笔记。
学校还开展了“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大力开展读书活动。①通过建立图书角,教室学习园地以及校园的长廊、宣传栏的布置,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②每位学生每星期背一首古诗词,每个月读一本书(三~六年级学生要做好读书笔记)。③定期组织诵读比赛、赏诗会、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与好书为友,与经典为伴”,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打造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
2.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3.坚持日记,积累写法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好,据说其中的奥秘之一是他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观察农村的各种人文景观,写好心情日记、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感想日记四种日记形式,以此训练学生创作思维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有一位学生因为做了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胸冲撞、奔跑。”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他又这样写到:“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好舒畅、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学生的日记当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浇花”作为小标题,将自己的农家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在日记中,我们发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日记教学打开了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个新视窗。
(二)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开启习作之门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1.感知农村风土人情,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的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充满魅力,它们是农村儿童作文的理想课堂。但由于学生自觉寻找恰当的风土人情作为感知对象的能力有限,并对已认知事物的印象、感受是模糊的。通过教师的帮助,使学生对过去的感知印象,更加清晰、明确,还能感知不清楚或遗忘的乡土、乡俗、乡情。
蓬莱镇有多处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清水岩、水美宫、九峰岩、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的白头格等。这些名胜古迹,大多是学生已身临其境过的,或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感知名胜古迹。如王老师指导学生写《我们家乡的清水岩》,就采用“看图片了解全貌――录像观察景点――小导游介绍景点――学生谈感受”这样学生采集了多方面的信息,作文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农村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淀。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触摸到先人们遥而可及的生活脉搏。
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多,如能加以积极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习作资源库。如元宵赏灯,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冬至吃汤圆等等。这些民俗的来源,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
2.观察农村变化,充实作文素材
农村变化一日千里,但学生观察到的变化大多只是局部的、不深入的。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文素材的质量。而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观察力这扇门,用心观察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养殖业、个体企业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以农村万千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学生的作文题材库将是取之不尽的。如可以去茶园里看茶树,观察茶农采茶,制茶;还可以留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还可以想到农户家里添置的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将农村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关注起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
3.积累农村文化知识,促进语感生成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还处于启蒙时期,需要在认识、感悟、识记中去逐步吸收、内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农村中宝贵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储存到学生的头脑中,丰富作文语言。
(1)收集民歌、茶歌,储备知识仓库
民歌、茶歌的歌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听过长辈唱过。符合学生无意识记的特点。让学生虚心地向长辈请教,学唱茶歌,积累歌词并以“我心中的茶(民)歌”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储备量日渐丰盈,还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
(2)收集诗、联、俗语,丰富文化底蕴
学校可以倡议学生到安溪“十里诗廊”看诗、读诗、背诗、摘抄,欣赏、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积累文化沉淀,促进语感生成。春联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另一份宝贵资源,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性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轻松自如。我们可以组织开展“收集春联大行动”,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春联分类整理,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闽南语也是祖国的一大方言宝库,有些闽南俗语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哲理,值得细细体味,认真积累。如“一样米养百样人”,“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三人四样心,赚钱不够买灯心”,等等,鼓励学生把收集到的方言应用到习作中。
(3)戏曲采风,弘扬民族文化
震动中国戏坛的安溪高甲戏,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粗犷、风趣的表演风格。每年,农村的孩子都能看上几场高甲戏,但基本上都是凑热闹。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高甲戏的文化内涵,教会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内容,用心感悟高甲戏的语言,把其中的精华储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
4.体验农村实践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实践出真知。学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地安排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去接触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而农村生活恰恰能为儿童提供无限广阔的实践舞台。
(1)校园实践,培养生活情趣
学校,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文体活动,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到景点游览„„还要请进来,听取普法、消防等讲座。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茶叶加工厂,学生对茶叶的捡枝、去沫、烘干、包装有了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安溪名茶“铁观音”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博览会金奖。通过参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感情,同时,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家庭实践,丰富生活体验
现在农村与城镇一样,对孩子疼爱有加。多数农村小学生的父母不让做家务劳动,更不用说参加田间劳动。这样,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等,利用双休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作,如采茶、挖地瓜、割稻子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享受家庭的温馨,感受劳动乐趣。
(3)社会实践,深化生活感悟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社会,做“社会调查”、“学雷锋做好事”、“争当环保小卫士”,到工厂、到田间地头切身体会工人与农民的生活。如有一个学生在开展“第一次赚钱”的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作文中写到:“我知道一分一角都来之不易,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我改掉了那乱花钱的坏习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读来情真意切。
(三)软化界限,整合学科,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农村教师更要努力寻觅作文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与学生情感的“碰撞”点,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习作开辟一条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而沟通课堂内外,软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还能彰显学生的灵性和个性。
1.写作教学与《品德与生活》的真情相拥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原来的《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融所渗透知识与日常生活于一体,做到内容源于生活,指导于社会。以“生活理念”为基点,为学生建构可供品德熏陶、感染的沃土,必将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打通学生思维的源泉,使学生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感要发。
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的内容后,学生对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互爱互助的小故事所陶冶、所感染,犹如一股清泉灌注每一学生的心田。只见他们打开情感的闸门,写下了《心灵之桥》《幸福》《帮助了你,快乐了我》等一篇篇歌颂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文章,情真意切。
2.写作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亲密接触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在指导学生参加的各种主题活动,如《走进乡村》《身边的垃圾》《读书真快乐》等等,学习走进社会,走进乡村,调查、采访、记录、讨论、设计、制作、思考,那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闻一嗅,一品尝一赞叹,无不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生活的热爱,内心的情思悄悄地流淌。当完成这些主题之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制作书签》《最美的村姑》《选村官》《再见吧,垃圾》等构思巧妙、立意鲜明的上乘佳作随之出炉了。
3.写作教学与《美术》的齐飞共舞
《美术》教材的很多内容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特点出发,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像《我设计的鞋》《未来的桥》《我设计的未来建筑》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可创性,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写作的素材,可谓曲径通幽。为此,实验组老师试着把美术引进写作教学,将写作教学与美术教学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
在学习设计“漂亮的鞋”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画出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能的鞋。当学生“置身”于琳琅满目的鞋的世界时,再引导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独领风骚的新颖、别致的鞋。然后,再花一节课时间,举办“鞋子博览会”,学生一听说自己设计的鞋要展览,立刻来了兴致,跃跃欲试。学生的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了。于是老师话峰一转:“同学们,你们设计的鞋虽然独树一帜,但别人不一定了解,你们打算从几个方面来推销自己的新鞋,让顾客喜欢上你设计的鞋呢?”随即,教室一片寂静,随之而来传出了“沙沙”的写字声,看得出,他们已着力为自己的鞋做起了语言包装,准备抢占先机。就这样,学生的佳作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
当然,写作教学与《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和谐地整合,同样能为学生开辟一片通向成功写作的晴空碧野。
(四)注重激励,多层展示,创设评价方式
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2.展示作文,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月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网络发布满意的习作。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就鼓励他们登陆蓬莱镇中心学校的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电脑的,可以利用信息课,上传自己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老师帮他们上传。有的班级还创建自己的习作博客,如2007秋季中心小学六年3班,在新思考网上申请了一个“心灵轨迹”的作文园地博客。看着自己的一篇篇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网络作文推开了农村学生对写作的希望。
(3)创编文集。在作文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许老师尝试了“创编文集”的作文评价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在班级中建立一个编辑小团队,由老师来当主编,再挑选班级小编辑,一般由班级前一次作文写得最好的前5名组成。“编辑文集”包括写、评,抄,编四个环节。
①写作。要求每一个星期每人写两篇日记,两周写一篇课堂作文。②评改。学生写好作文后,先由小组之间互相评改,每个小组选出1至2篇较好的作文。再上交到指定的小编辑,由他们再一次评改。评出的作文要经过老师的复查。最后选出10至15篇优秀的作文。③誊抄。每次评选出的作文,要交回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改后的进行誊抄。统一用16开方格稿纸,以便于装订。要求字体端正,格式规范,不写错别字。④编订。包括分类、设计刊名和封面、配插图等。作文按内容分类,设计刊名和封面。封面上标出“刊名设计”、“封面设计”者的姓名。在空余部位配上插图,由誊写者自己或美术爱好者来写成。也可以在相应位置抄上一些笑话、名言警句、小知识等。
“创编文集”作文评价法,诱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展现自我的动机,增强了团结合作的集体感,还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4)设立作文成果记录袋: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准备一只记录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作文起步”、“水晶之心”、“小苗圃”、“进步天使”等。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五)积极探索,规范操作,形成课堂模式
在教学中,注意以人为本,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注意积累一些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与方式。心中有了丘壑,才能葫芦画出无数的瓢来,许多画鸡蛋的“达·芬奇”,便有了走向成功的基础。
1.习作指导课的一些基本模式
(1)“激情导练式”课型的基本程序是“明确目标——激发情感——指导练习——巩固拓展”。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先根据大纲及作文教材明确写作目标,通过目标的导控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产生写作的激情;在指导写作实践过程中,既有口头作文,又有书面写作,一般先口头作文,针对反馈的信息予以评点指导,然后再书面写作,强调当堂点评,给学生以现场指点,以促成目标的达成;最后进行整篇写作训练,以巩固教学目标。
(2)“创设情境式”课型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议论纷纷,开拓心路——排除干扰,快速习作”。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精心设计并组织一个小游戏(或小实验、小观察等),引导学生在作文的快乐情景中其乐融融,引爆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学生感到作文课新奇、有趣、快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情景中的所感所悟,从文章的章法入手,顺势予以点拨:哪里要过渡、照应,怎样开头、结尾,何处是细节描写、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等等;最后,指导小学生快速布局谋篇,完成习作。这模式比较适合指导中年级学生的叙事作文。
(3)“悟中点拨式”课型的操作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出示目标——实践中感悟,教师点拨——总结归纳,当堂成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创设情境,出示目标,时间大约五分钟。可以利用活动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出示习作训练目标,让学生明白本次习作的达成标准。接着,实践中感悟,教师点拨,这是重点部分,时间大约为25分钟。实践的形式有,对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报展示,各种读书辩论会,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感悟,我口说我心,教师一定要点拨引导,避免学生表面热闹非凡,实际上一无所获。最后,总结归纳,当堂成文,时间大约10分钟。教师或者学生要总结归纳写作要点,当堂写出精彩片断或拟出习作提纲,为下节课作文的成形作好准备。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指导写导游词或演讲稿。
(4)“实地观察式”的操作基本程序是“出示目标——实地观察——当堂成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出示作文训练要求,明确习作目标;接着,带领学生到实地观察,利用各种感官去摸、闻、尝、听,创设有话要说的环境;最后,当堂写成文章。此式适合于指导描写景物、动物与植物等状物作文。
2.习作讲评课的一些基本模式
(1)“赏中促改式”课型的操作基本程序是“赏析,悟习作之道――修改,明习作之法”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课前充分地阅读学生的作品,精心选出一些优秀作品,精彩片断,引导学生根据作文要求互相欣赏、评价、借鉴,从中悟得写作之道。然后,找出一篇富有代表性的病文,引导学生提出修改建议,并从中学得习作之法,再用得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2)“编辑活动式”。“编辑活动式”课型的操作基本程序是“榜上有名——片断交流——咬文嚼字——编辑活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榜上有名。以全班为单位赏评习作,交流值得学习的地方。接着,片断交流,互相欣赏精彩片断,进一步感悟写作方法。然后,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在赏评中所获得的方法进行修改习作。最后,编辑活动。将修改后的习作,自由编成小报,在学习园地上交流。
(3)“沙龙讲评式” 课型的操作基本程序是“营造氛围,自由组合——互评互改,共同进步”。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教师创设一个作文评改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接着,互相评改,主要做到读一读、评一评、听一听、改一改。(“读一读”——大胆诵读自己的习作;“评一评”——真诚评析彼此的习作;“听一听”——认真倾听同学的建议;“改一改”——仔细修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
三、课题实践成果
(一)教师方面
1.老师们明确了新课标的要求,把作文教学改革的实验重点转移到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挖掘农村丰富的资源,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2.借助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科研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0位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先后在各类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课题组负责人陈文举书记被评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许玉兰老师被授予“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的称号,应邀参加华东师范出版社《小学语文名师怎样观察课堂》一书的编辑工作;柯娉婷被评为泉州市优秀班主任,温梅华等八位老师被评为安溪县优秀教师。
3.在课题研究期间,实验教师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敬业奉献,努力探索,认真开好实验研究课、公开课,注意资料的积累。2位老师分别为县级作文教学研讨会开设了研究课;6位教师分别为学区开设了作文研讨课或观摩课,受到与会老师的好评;课题组所有老师均每学期均开过一堂校性的研究课。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一边研究一边推广宣传课题的成果,对促进我校作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实验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获省级奖励的有5篇,获得市级奖励的有3篇。有1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随笔等在CN级刊物上发表。编印2本论文集,收入教师课题论文及随笔、课例等几十篇。
4.通过三年的实验,课题组已基本完成了课题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各项研究任务。实验产生良好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将该实验的理念,运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实际中,推动了作文教学改革。
(二)学生方面:
1.丰富学生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水平。开放心态,不断丰富生活和文化积累,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勤于动笔,并建立一个属于自已的材料仓库,养成了我手写我心的良好的习作习惯,真正做到把课堂融入真实生活之中。农村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情,戏曲民风都成为学生笔下精彩的内容。学生开始认识到作文可以像说话那样容易,认识到自己身边无时不处都有写作的材料。学生愿意表达、敢于表达、有所表达,无论是在表达内容、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表现形式上都力求丰富、有创意。
2.实验班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三年的实验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过程,学校老师感到实验班学生性格活泼、发言踊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积累比较丰富,习作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中心小学和进来小学每学期都能出版一校刊《绿萌》《进苗》,实验班学生共有100余篇作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吴吉林、柯东海等同学共有20多篇发表在《读写天地》《作文周刊》《作文评点报》《百家作文指导》等。学生参加省市县级各种现场比赛和征文比赛获奖200余次。在县第14届小学生作文竞赛中,我校有4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在县第15届小学生作文竞赛中也有4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
四、今后的设想
1.进一步学习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致力于农村资源与有效指导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2.以结题作为起点,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基层小学,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
第二篇:《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福建省安溪县蓬莱中心小学陈文举许玉兰
一、课题背景
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中心校确立了福建省语文科研项目“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开发农村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促使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1、低年级阶段目标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走进农村美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农村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中年级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生活,扩大活动天地,积累生活素材,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作文具有农村特色。
3、高年级阶段目标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丰富的农村生活习作素材,写下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1、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生活为泉源,以育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思想,逐步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沟通课堂内外,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促进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
3、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形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预期研究成果(略)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发农村小学综合课程
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寻找作文与各个学科的“联系点”,拓宽“横向联系”渠道。充分利用数学、自然科学、艺术等课程的特点,借助其中的“实践”优势,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与作文零距离地接触,大胆实践,乐于实践,写出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正感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中有生活的乐趣。
2、开发农村小学作文题材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
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3、开发与利用农村现代生活环境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当今农村在改革开放的热浪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本校所处的闽南农村,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包括产业结构、耕作方式、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
作文教学应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教学农村实用应用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第一版,P3。)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至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
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采用分步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写生活中需要的作文,写现实农村中常见、常用的“应用文”,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
5、搜集、阅读与应用结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
老舍:“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南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6、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倡导 “开放” 的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方法是:把评让给全体,把改让给学生。
本实验将采用多维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理念学习,专家指导,落实课题实验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人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修订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叶圣陶等生活作文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实验方案,让实验人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义,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2.外出参观。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参观的机会,使教师开拓视野,拓宽思路。
3.专家指导。先后聘请省市教科所、县教研室等有关专家来校指导教科研活动。
4.组织活动。①读书活动。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一万字。②专题讲座。由教研组组织有关行政进行“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如何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动态”等专题讲座;同时,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③课题研讨。每学期定出教科研,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围绕实验课题进行研讨,做到“六个一”,即:制订一份教育科研计划,拟定一份实验方案,做一次教研中心发言人,上一节教改活动实验课,交一份实验过程记载,写一篇实验总结。④教学观摩。除了加强本校观摩研讨外,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教改观摩研讨。⑤优秀课例、经验总结、学生作文等教科研成果展评。
5.过程督导。教导处、教研室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对教育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进展情况和质量,及时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做到课题有简介,活动有指南,阶段有总结,成果有展览,使实验顺利进行。
(二)、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着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着,比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等,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同时还要做好笔记。我们规定实验班的学生每周写读书笔记一篇,摘录好词好句至少两页。
2、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还指出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
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3、坚持日记,积累写法
着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好,据说其中的奥秘之一是他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观察农村的各种人文景观,写好心情日记、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感想日记四种日记形式,以此训练学生创作思维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有一位学生因为做了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胸冲撞、奔跑。”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他又这样写到:“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好舒畅、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学生的日记当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浇花”作为小标题,将自己的农家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在日记中,我们发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日记教学打开了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个新视窗。
(三)、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着名论断。《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1、开发农村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
(1)、看农村新貌,激发梦想。农村田野中水稻、油菜、果树、茶树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楼房、别墅、庭院,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让学生作文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2)、问村史家史,丰富情感。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作文材料的收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学农艺农技,交流思想。当代农民的后代,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有计划地让农村小学生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师徒结对过程中,学生进行如种植花草树木、参与家务劳动、炒作茶叶,调查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得到了真切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寻农家之乐,陶冶个性。农村婚俗寿礼,买车造屋,庆贺,开业开路的规矩无不体现了农村特有的情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农村小学生采集下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哪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2、构建开放作文课堂,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
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在作文的指导思想上贯穿“开放”二字,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例如,在一次写景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觉得无从下笔。一位老师带学生来到蓬莱着名的清水岩山麓,让学生找个地方坐下来,静观四围地形景色,然后各自写下来。接着再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要求每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忽略了,什么地方遗忘了,什么地方轻重倒置了,什么地方先后不当了„„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的实景互相对照,进行修改。这样生动有趣,又真实有效。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
(2)、变“形式指导”为“激活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这就需要老师们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宝库,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
林老师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当他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教室里一篇唏嘘之声,学生的表情是迷惘的,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林老师想起当今学生感情贫乏、话语苍白,于是他满怀深情地念着: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然后他读了自己的一日记,感谢父亲的,学生听了之后受到感染,打开了记忆的门,激发了写作的心灵,写下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四)、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2、展示作文,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就鼓励他们登陆蓬莱镇中心学校的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电脑的,可以利用信息课,上传自己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老师帮他们上传。有的班级还创建自己的习作博客,如2007秋季中心小学六年3班,在新思考网上申请了一个“心灵轨迹”的作文园地博客。看着自己的一篇篇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号称“调皮大王”的林小城,只因一篇日记贴到网上,他主动要求参加作文训练班,以前这个训练班都是大家退避三舍的,何况是这样的一个调皮孩子?课余时间,经常看到他拿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在啃着。网络作文推开了农村学生对写作的希望。
(3)、设立作文成果记录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记录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作文起步”、“水晶之心”、“小苗圃”、“进步天使”等。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乐趣是成功的金钥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6年6月--2006年10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成立课题组及实验班,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2006年11月--2008年8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聘请专家讲座、指导;专题研讨;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相关教学反思、设计、案例、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社会生活实践、作文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3、课题论文汇编。
4、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5、编写校本课程《家乡的清水岩》。
七、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自从课题组成立以来,进来学校和中心小学各又成功地出版了一期校刊《进苗》《绿萌》,我课题组有三十余篇作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吴吉林同学有一篇作文《死里逃生》
发表在《读写天地》2006年第7期;柯东海的一习作《牙签的自述》发表在《读写天地》2007年第1期。
2、2006秋,实验班有六位学生参加安溪县举行的小学生作文现场比赛,有四位同学获奖。其中,柯东海获一等奖;章华算获二等奖;柯春龙、刘明媚获三等奖。
3、参加各级的征文比赛更是捷报频传。自2006秋以来,实验班的学生共获奖38人次。如在第八届省“海峡?冰心杯”--《感谢生活》写作大赛中,的刘剑文、刘冰坭、林艺金、刘宇馨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第九届省“海峡?冰心杯” ――“绿色网络”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中,我校的柯泽扬、林淑钦、陈永利、林水芸、刘宇馨、刘德钧、刘雅纯、刘木水等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省“素质教育博览杯”征文比赛中我校也有十几位同学获奖。在2006年秋,泉州市小学生作文通讯赛中,我校的成绩也是不错的,刘德钧、朱郡玲、温锦玲等同学获二三等奖。
4、实验期间,课题组老师不断学习新理论,不断地投身教学实践。实验一年多来,每位老师均推出一节习作指导课与讲评课,并能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习作教学之路。“教然后知不足”,老师们在不断地探索与学习中,也不断地总结经验,我课题组成功出版了一经验总结论文、随笔以及成功教学案例专辑《实践与思考》,温梅华等几位老师的经验论文或随笔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八、对研究的思考
在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淀了如下思考:如小学教师的工作烦而杂,课题组成员怎样有更充足的交流反思时间与空间;如何更好的积累资料、进行课题数据的监测,我们还需要一些实际的、科学的指导;在编辑资料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等。
九、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将在省市县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丰富实验,主要打算是:
1.重视深化实验。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构建开放的作文活动场,创设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2.重视资料整理。对实验所形成的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争取在结题前编写一本有关实验理论探索的论文集和一本学生作品集。
3.重视实验推广。一方面把实验由实验班推广至其他班级,扩大实验面;另一方面,注意宣传,扩大影响,把实验扩大到其他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一定实验规模。
第三篇: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结题报告
《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沂水县道托镇涝坡小学
《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要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把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安排材料,还是组织语言、用词造句,都离不开观察和思维。再说作文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练习。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可以看出他们认识的高低。鲁迅曾经说过:“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小学生的作文,同样也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同样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与人格”。透过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把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
同时,《标准》中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又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农村小学生生活在更为广阔的空间,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只要我们按照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能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甚至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走进生活,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受。并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素质,最终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正不断地深入。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耗时多,效果低”的问题。作文教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不是学生表达能力差,而是因为:
1、他们不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2语言积累太少。如果我们能注意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就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内容真实、叙述生动的文章。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找到了这个切入点,我们课题小组针对本地学生实际情况,于2010年6月讨论决定:从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和教给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的方法入手,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并确定了以“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为研究课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周围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使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进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当学生作文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调动他们进行自主观察与实践的积极性,使农村学生拥有自己的一片丰厚的写作园地,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课题研究背景分析
伴随着新时代的春风,教师们被拥进课程改革的大潮。他们蹒跚起步,有的亦步亦趋,摸索前进;有的务实肯干、积极进取;有的开拓创新、勇于改革。在语文作文教学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而影响周围。
1、从现行小学教材看,作文教学没有一个公认的符合小学生写作认知心理的科学有序的专门的小学作文教材。绝大多数的教师的作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2、从教师的教学方式看,遵循“教师讲——学生做”的封闭的作文教学模式。作文教学大多面向少数学生,讲究的是“培尖”教育,这显然与作文教学本源相违背,压抑了多数学生的创造性,伤害了他们的心灵。教师只是顾及到少数学生习作的优劣,却忽视了多数学生“练语”的需求。
3、从作文素材看,小学生的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日常接触到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素材,例如一朵小花、一只小鸟、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等。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挖掘作文素材的意识和能力,不善于运用身边丰富的作文资源。
4、从小学生写作心理看,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很薄弱。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
5、从教师的评价方式看,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内容存在片面与单一的倾向,以教师的评价为唯一主体。这些问题,已成为小学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通过研究,使教师成为学生利用习作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习作教学资源的主体和主人,勤于动笔,乐于表达,擅于表达真情实感,把自身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的生命力都释放出来,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要探索学生作文的新型方式,拓展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内涵,提升老师的写作水平和作文教学能力,最关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文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也能成为班级甚至是全校的特色。
1、通过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志在探索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途径。
2、提高教师习作指导能力,丰富习作教学经验,探索提高习作教学效果的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12月)确立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
2、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形成研究共识。
3、制定实验方案。
4、前期调查分析,为课题开题做准备。
5、课题开题。
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0月)实施阶段
1、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执行计划。
2、分年段开展研究活动,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并搜集
优秀学生习作。
3、召开阶段性小结会,形成系列成果集。
第四阶段(2012年11月—12月)课题结题,成果推广阶段
1、课题组收集资料,整理汇编。
2、总结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3、召开课题总结会,接受上级专家评估。
七、课题组构成
组长 武纯军
成员 李国全 程祥贵 魏芸然 陈秀然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2010年12月至今,本课题组全体成员按原定计划操作,不断地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重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作文之间关系的研究,了解儿童成长中的需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探索一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新路子,让学生从学写作文起就明白: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等心理特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构建以个体交往合作为基础,以主体言语实践为主线,以探究发现为导向的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结构模式,以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以及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让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真正获得酿自生活的思想。
(三)、初步学习并研讨了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素材收集的途径及方法。
1、努力探索出小学生收集习作素材结构模式: 读前指导 → 自由阅读 → 写读书笔记→ 交流小结 提出问题 → 参观访问 → 讨论交流 → 整理成文 观察生活 → 体验分析 → 自由作文 → 评议小结 开展活动 → 组织练说 → 记实作文 → 评比展示
2、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收集途径:(1)生活中捕捉素材。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生作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同时也说明,语文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等特点,尝试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并及时进行体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写生活成长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求生活给自己留下深刻的体验,也为今后的习作积累更多的真实感受,提供丰富的素材。
既然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就要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现在的农村小学生,被家长宠爱着,几乎不参加任何劳动,当然对农村生活也就没有了体验,缺少了感悟。表现为:生长在农村,却对农村生活越来越“陌生”了,对于散发着浓郁自然风情的农村景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也不熟悉。其实农村是一个诱人的世界,有许多可写的素材。我们针对农村小学生没有被迫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烦恼,时间比较宽裕这一优势,利用课余时间、节假 4 日等时间应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这如诗如画的农村生活,特别是带学生游览家乡最美的风景区———-雪山彩虹谷。参观了雪山彩虹谷之后,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介绍一下雪山彩虹谷的风光,并向游客讲家乡的历史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了习作内容《我爱家乡的----》。这样,在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让他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景物,寻找可以作为材料的人与事、景与物,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时写出的作文才能有内容,有真情,有实感。
(2)、阅读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熏陶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感悟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作文意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在每次学完课文之后,我们都会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有意安排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当堂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例如学完《童年的泥巴》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为本单元习作训练《童年的趣事》作好了铺垫。再如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在讲读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向农夫那样拔苗助长的事呢?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显得格外兴奋。纷纷联系自身实际,谈了自己做的傻事,并总结了经验教训。在这个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有所感悟,放飞了心灵,并且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通过班级借书、专题阅读的方式有目的的指导学生阅读,加大阅读量,为积累拓宽路子。我们学校的孩子多为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不太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和孩子的文学素质的培养,家中的课外书自然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就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在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借读之外,又佐以集体借阅、专题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大阅读量,为积累语言拓宽路子。班级借书都是由老师去筛选,把好质量关,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择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书籍。各个班级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有的班级开展“课前三分钟练说”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把每天发现的校内外的大事、好事、新鲜事进行交流,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帮助学生养成了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有的班级约定每个星期三下午,每个同学都带一本课外书来学校,在一节阅读课中,大家有序地读书、交换书,然后在下一节课中,大家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最后继续互相交换书。就这样,为学生提供读书,借书、交流感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3)、活动中创造素材。玩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环境来引导他们习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完《影子》一课之后,我们组织学生作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痛快地玩上一阵,在玩后谈谈感受。这样的学习,学生所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情趣的生活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的同时积累了习作素材。
教材中有些要求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好下笔,如:二年级的写话训练《我们来合作》。因此,教师应结合习作的内容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相关有趣的活动。活动前,我们提前进行观察指导,布置观察作业,指导学生进行记录。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可靠的素材。如组织学生玩玩“二人三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后让学生说说合作的快乐,学生动笔时就有话可说了。实验证明,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我们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习作课题特色活动之外,我校还结合元 5 旦、三八、五一、六一、十一、中秋等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古诗词大唱诵”、“读书汇报会”、“歌颂祖国征文大赛”、“经典诗词诵读”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全体参研老师的教研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习作能力素养。(4)、定期交流素材。学生积累素材,就是把自已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可作为写作内容的有关材料搜集起来,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作文时选择,运用。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积累的素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个同学听到的故事,那个同学不一定听到。而那个同学看到的事情,这个同学也不一定看到。通过定期召开素材积累交流会的形式,可以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在交流会上,学生把自己与他人不同素材念给大家,这样拓宽了听的途径,扩大了信息的来源,扩充了学生的素材内容。
(5)尝试利用电脑进行收集素材和习作的实验。
利用电脑习作,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习作素材,并能利用电脑的各项功能——下载、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当学生掌握了电脑采集的基本方法,就能够用相关操作修改文章,会简单排版,将部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发表,出版学生集体册。这样大大提高了作文的效率。不仅开阔了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目的。通过信息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因此,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应用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如李国全老师设计的采集卡,上课前将制作好的采集卡及事先选好的范文,“广播”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采集。
(四)、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比如《小王子》《爱的教育》等,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同时还要做好笔记。我们规定实验班的学生每周写读书笔记一篇,摘录好词好句至少两页。
2、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还指出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 6 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3、坚持日记,积累写法。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好,据说其中的奥秘之一是他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观察农村的各种人文景观,写好心情日记、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感想日记四种日记形式,以此训练学生创作思维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有一位学生因为做了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胸冲撞、奔跑。”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他又这样写到:“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好舒畅、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学生的日记当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浇花”作为小标题,将自己的农家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在日记中,我们发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日记教学打开了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个新视窗。
(五)、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1、开发农村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
(1)、看农村新貌,激发梦想。农村田野中水稻、油菜、果树、茶树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楼房、别墅、庭院,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让学生作文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2)、问村史家史,丰富情感。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作文材料的收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学农艺农技,交流思想。当代农民的后代,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有计划地让农村小学生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师徒结对过程中,学生进行如种植花草树木、参与家务劳动、炒作茶叶,调查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得到了真切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寻农家之乐,陶冶个性。农村婚俗寿礼,买车造屋,庆贺,开业开路的规矩无不体现了农村特有的情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农村小学生采集下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哪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2、构建开放作文课堂,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在作文的指导思想上贯穿“开放”二字,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
例如,在一次写景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觉得无从下笔。一位老师带学生来到沂水著名的地下打画廊,让学生找个地方坐下来,静观四围地形景色,然后各自写下来。接着再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要求每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忽略了,什么地方遗忘了,什么地方轻重倒置了,什么地方先后不当了„„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的实景互相对照,进行修改。这样生动有趣,又真实有效。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
(2)、变“形式指导”为“激活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这就需要老师们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宝库,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
魏老师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当他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教室里一篇唏嘘之声,学生的表情是迷惘的,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魏老师想起当今学生感情贫乏、话语苍白,于是她满怀深情地念着: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然后他读了自己的一日记,感谢父亲的,学生听了之后受到感染,打开了记忆的门,激发了写作的心灵,写下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六)、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8 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2、展示作文,体验成功乐趣。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设立作文成果记录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记录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作文起步”、“水晶之心”、“小苗圃”、“进步天使”等。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乐趣是成功的金钥匙。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实施《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通过研究与实验,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勤于探索,勤看书籍,勤写文章,特别是下水作文,自身素质提高很快,在近两年来,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0多篇,有的还加入了作家协会。课题组成员积极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新成果,撰写的10余篇作文教学方面论文,先后发表在《语文教学月考》、《教育管理与科研》等报刊上。武纯军老师2011年和2012年两次在沂水县作文研讨会上分别做了《放飞童心,快乐作文》《挖掘农村作文资源,拓展学生习作空间》经验介绍。他还在2012年10月临沂市第14届年会上做了《基于学情 有效指导 让农村孩子爱上作文》的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2、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知识传授,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体现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教学之中,从而确定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强调写真情实感
3、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4、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5、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 9 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6、学生整体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经过本课题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以及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他们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浓厚,学生对目前作文课的满意程度提高,学生们不再怕写作文了,而是把写作文当成是一种乐趣。学生们不但作文写得多,而且文笔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多。近两年来,实验班先后有有105多篇学生作文在《语文学习报》《小学生阅读世界》《中国小作家》《课堂内外》、《少年天地》等全国各地报刊上公开发表,在各级作文大赛中共有47人获奖。我校的《扬帆》文学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文学社。
十、课题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虽然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困惑和无奈。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实想法。抒写真切的生命体验、感受、感悟。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唯其如此,才能使文章增加厚度,展现出亮丽的个性光彩。
3、立意新奇在于思维。因此,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存同求异,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一篇篇富具想象力的作文来。
(三)体现生活,洋溢趣味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
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总是给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习作园地”中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多得到些认同,少感受些失落。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2、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3、重视深化实验。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构建开放的作文活动场,创设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勿庸置疑,我们的《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研究》的课题已与新课程一同上路了。我们会继续整合、提高,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
总之,改革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2012年11月
第四篇:“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城固县南坎营初中
徐小军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启蒙阶段,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描述能力,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由于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大多数教师往往是用讲实验代替做试验,或者只选择一些简单的演示试验,跟不上教育发展的形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用语表述不准确,思维不深入,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紧密围绕初中课本的实验理论和知识,结合初中生的感性认知水平和农村丰富的物质资源,师生共同探索、交流开发家庭小实验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课外资源开发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2、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家庭小实验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空白,开发家庭小实验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一些课堂实验,由于实验耗时长,不能在课堂允许的时间内得出结论,造成在课堂上无法做,只能空讲理论的格局,课后学生又不动手,不思考、不专研,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家里完成,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在于把课内知识与课后学生的实验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农村初中一定能找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组旨在通过对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探索,力求挖掘出趣味性强、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的家庭或课外小实验,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家庭或课外小实验既能加深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做出猜想,并能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加学习的乐趣。通过自主实验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欲望,磨砺学生认真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实验探究基础。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
研究思路:本着弥补农村初中学生化学课堂实验学习的不足和巩固教学成果的原则,结合目前农村初中教与学的现状和多年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我们农村初中化学课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验还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初中探索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与研究这一课题,然后通过组建课题小组,发动课题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分析当前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最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研究法,从调查分析我校各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出发,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行动研究法,课题小组人员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并动员化学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和实践,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使理论实践与动手实验有机统一起来。个案研究法,教师建立学生家庭实验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形成经验,进行交流。信息反馈法,收集学生课外的实验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交流,整合探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借鉴有关理论,指导探索实验的途径。经验总结法,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交流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研究出一些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农村初中课外实验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六、研究的过程
一是教师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化学教师理论性资源的探索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在我们谈到化学实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我校化学教师总是强调物质条件性资源不足,不去利用物质资源创造条件完成应该完成实验。我们首先研究实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关理论和借鉴其它学校实验经验,通过讲座、研讨、课例、交流等形式转变教师的观念,掌握实验素材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关方法,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极度紧缺的条件下,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利用。因此,在化学课程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发好化学教师这一资源,使化学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组建中来,为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素材。
二是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开发。鼓励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探寻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由于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造成的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又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注射器、胶囊药板、药剂瓶、小竹棍代替量筒、点滴板、试剂瓶、玻璃棒等;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三是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任何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并非都能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时课本实验内容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借鉴他人对实验改进的经验,创新优化课本实验设计新的生活化、趣味化、绿色化的实验。
四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化学实验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生活生产实际,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善于用化学的视角来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已经涉及到了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还可以使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农业生产中的有关现象紧密结合起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例如: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有些现象是我们在化学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一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比如缓慢氧化放热的现象,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很难感受到,但是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帮助家长翻过农家肥(农家肥的沤制过程是将人畜粪便积攒后,用塑料薄膜盖好,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微生物将植物难以吸收的物质转化成利于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农民称作沤肥)。当打开塑料薄膜时,用铁锹一翻便能清晰的看见有白雾冒出,这一现象不仅明显,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是一个很典型的缓慢氧化的放热现象。再如:农村学生大都知道在种葱时,一般要撒些草木灰。经过学习盐和化肥的知识后,他们就能解释这是因为草木灰是呈碱性的钾肥,而大葱喜欢在碱性土壤中生长。同学们很容易将这一知识点联想到生活生产中去,有同学就提出在家里种小苗秧的,建议家人将草木灰洒在秧板上。由此还知道了如果土壤因施加(NH4)2SO4而呈酸性时,可加草木灰来中和酸性土壤,从而有利于喜中性的农作物生长。在研究溶液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施用清粪使禾苗转青比施用干粪快、为什么要将农药稀释到一定的浓度。在认识了pH之后,同学们就可以测量自家土壤的pH,帮助家长分析是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七、主要研究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我校化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共设计了18个题目,收回42份问卷,统计结果是农村初中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化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翻来覆去地教,学生翻来覆去地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少教师还没有发掘课程资源意识;二是不少教师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作为化学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三是我校总体经济条件薄弱、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有效的化学课程资源还很匮乏。化学课外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直接造成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练,学生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思考,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1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无法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第2-4题反映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第5-9题反映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高,非常希望学校有自己的实验室并开放,随时能让学生做有兴趣的实验。第10-11题反映学生对动手操作实验没有信心,喜欢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第12-14题反映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不强,缺乏主动性,对实验有兴趣,但做得少。第15题反映学生在没有试验的条件下还是愿意开发家庭小实验。第16-18反映学生喜欢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增加动手动脑的机会,但从来没有去尝试,这也正好也说明我们课题组可挖掘的课外资源潜力大。
(二)尝试探索开发课外实验资源的有效途径
1、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地认知。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
2、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情景中时,才能体会到学习情景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所学知识在其情景中应用。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让他们到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素材性资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习科学的重要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从学生学习的性质来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虽然接受的是人类已经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认知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他们有必要了解并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4、利用搜集到的丰富的化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情景学习素材的运用中如何有效的落实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学习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的同时,体验化学技术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5、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的认识,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敢于突破陈规,不因循守旧。
八、课题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确立
课题研究让本校化学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首先是教师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素材性课程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了各自搜集资源的负担。第二,结合农村特点,挖掘课外实验资源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经常看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家庭实验。第三,伴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本校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也越来越多。课题负责人利用公用邮箱、教学QQ群等途径随时将搜集到的素材性资源提供给全校教师共享,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2、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本校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教师待遇低,师资力量跟富裕的城校相比也相应薄弱很多。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主持人利用搜集到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分别围绕“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系列研训活动。每学期教研活动,课题主持人选择一个主题设计系列教研活动的总体框架,采用微型讲座和公开课、集中研讨、中心组交流、网络平台评课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把化学课上精上好。随着系列研训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在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成长,现有2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得校级化学学科带头人称号。
3、全校化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校经济的落后导致了师资和生源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化学教学效益低下,因此化学的中考成绩也难以提高。进入课题研究之后,本校的化学教研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发挥各自在校内的辐射作用,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相应提高。
4、.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有所提升
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特别是中心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致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比以往大有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开设了近20多节研讨课,撰写了10多篇教学案例,有两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有10多篇论文获得校级奖项。
5、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是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此课题实验,现在我校教师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实验开出率几乎达95%以上。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有了提高
我们的研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验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只是在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好名次或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些潜在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养成、生活能力的提高才是学生一生发展都受用不尽的。
2、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一定提高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农村学校学生能用化学知识澄清“鬼火”和“天火”的迷信说法。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解释农村挂锄时,农民就把不用的锄头、镰刀挂在房屋外壁的墙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全面认识铁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铁生锈的方法。在用化学知识解决农村家庭生活的有关问题。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与化学密切相关,城市里的人们很重视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但在农村却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常识。冬季农村为了取暖方便,一般都在屋里放一盆碳火,人们时时会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能主动回家指导家长制定安全的取暖方法,同时自己也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不断用化学知识来指导家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并用化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
3、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化学实验是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观察、分析和操作后,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此时他们往往已不满足于了解书本实验,而是想进行一些自己设计的创造性实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或未知的实验问题。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活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丰富的化学实验课程资源能够为他们提供亲自动手实验、自学,进行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或场所。如开展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活动,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需求,引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的特长,新课程大力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实验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不但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九、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更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把已开发的资源利用好,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更好新资源做铺垫,我们在总结课题实验收获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稍好的学生择校现象严重。有的农村学校班级人数不足三十人,多数是学困生,这样的学校老师干劲不足,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靠我们的实验解决不了此类问题。
2、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外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缺乏热情,认为这些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无关。如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还有待于评价方式的转变。有些教师缺乏思考与创新意识,把课题组搜集到素材性课程资源直接当作现成的教案、课件,照搬照抄地拿去上课,由于学生学情不同、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思路不同,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学校不收学杂费,学额少,国家按学生数下拨的经费,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投到增加仪器药品上来,学校已有的仪器药品很难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老师只能在黑板上领学生搞探究或用废弃物代替正规仪器,但怎样认识标准仪器?
4、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参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
十、研究展望
本课题虽然临近结题,但是本课题引起的思考以及后续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的着眼点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开发和利用了大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了农村学生的视野,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我们先后围绕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展开了系列的研训活动,活动中教师自觉地利用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文本等等,帮助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致。
现在课程资源的确是丰富了,但是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优势?我们必须在日常的研训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我们对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而对于条件性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一种珍贵课程资源的教师本身,我们该如何发挥其作用,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研训辐射网络,让更多的农村教师能通过全校的和校本的教研活动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这些是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挖掘农村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作文素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挖掘农村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作文素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全国各地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外阅读需要探索的方面很多,如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意志的磨砺、阅读效果的评价、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我们觉得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追求实效,真正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因此,我们确立了这一课题。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确立了课题“挖掘农村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作文素养”。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开发农村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促使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1、第一级阶段目标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走进农村美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农村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第二级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生活,扩大活动天地,积累生活素材,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作文具有农村特色。
3、第三段目标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丰富的农村生活习作素材,写下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三、基本内容: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研究:
1、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质量低下的原因。(包括条件、外部环境、活动开展、质量等)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2、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的类别、设计原理、目标定位、过程指导、效果评价等研究。探索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机制。进行阅读指导,使其掌握适宜的读书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活动中互动问题的研究,即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家校互动。结合“自主阅读”、“自能阅读”、“自由阅读”的序列要求,建立读书激励机制、开展读书评价方案,使课外阅读的量化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为辅,具体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及其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特征等,并研究相应的阅读心理指导对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2、个案研究法:观察记录特殊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品质的纵向变化情况。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和阅读能力尤其低下的这一部分学生,对阅读先进班级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搜集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研究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行动研究法:选择部分班级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边行动边研究。搞清楚农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并制定提高阅读效率的计划,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并做好记录。
4、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个体差异、阅读的共同规律、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等进行经验总结,促进学生阅读有效性的提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5、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广泛收集整理研习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课程标准,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传扬祖国优秀文化。
五、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1年4月——2011年7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成立课题组及实验班,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2011年8月——2011年12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聘请专家讲座、指导;专题研讨;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相关教学反思、设计、案例、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社会生活实践、作文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12年1月——2012年3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3、课题论文汇编。
4、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六、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调查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搜集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进行课题研究动员,宣传课题指导思想和研究意义,课题组全体教师形成共识。
3.制定研究方案及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4.制定学校图书室管理办法,各班成立班级图书角,并制定班级图书角管理办法。
5.准备阶段成果资料:(1)申报表(2)研究方案(3)阶段研究计划(4)班级图书角(5)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管理办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1、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2、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收集各项活动资料。课题组教师撰写经验论文,编撰课题论文集,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3、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等阶段性成果资料:(1)每学期的阶段研究计划。(2)各项竞赛和评比的活动通知。(3)活动过程的资料。(4)学生的阅读笔记。(5)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资料。(6)教师经验论文集。(7)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参加论文评比,争取发表。
3、总结阶段成果资料:(1)研究报告(2)结题报告(3)滚动研究计划
4、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七、预计成果形式
教学设计、学生优秀作文汇编、论文、案例。
罗 明 春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