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器乐教学为切入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课题研究报告
电子琴教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普通音乐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式的唱歌教育模式,尽管当时也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模式,但器乐教学及其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文革”后,音乐教育得以恢复,限于当时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仍为“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国内有些一线教师自发性地开展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研究。92年版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增加器乐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大进步。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器乐教学都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歌唱、演奏、)中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即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器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深化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我校于2007年3月开始了音乐实验项目课题的研究,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最佳途径之一——电子琴的学习作为整个实验项目的重点,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引进、借鉴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拓展了音乐教育的思路。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实践。提高艺术教育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实验目标
此项目针对我校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灵活地选择具体的教学手段。我们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如何把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真正紧密结合这一方面。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有特色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能享受到音乐所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同时熟练掌握电子琴的演奏技巧,通过左手弹奏,右手弹奏,左右手合奏提高学生手指的灵活运用程度,促进智力的开发。对于学习效果,并不需求学生达到专业演奏家的水平,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娱乐中掌握音乐奥秘,把美和成功带给学生。
具体实验目标有: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创造性和合作、挑战精神;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能运用音乐来表达和体验各种情感;
4、发展学生的艺术敏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5、掌握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和素养,并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较好的迁移作用,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我校将实验项目研究列为教科研的重要工作,每学期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活动期末有总结,并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落实好各年级的教学目标,选择好各册的教学内容,合理修改实验研究方案。
二、实验对象
本学年实验项目的具体实验对象:三、四、五、六年级。实验班级为三、四年级全部;五年级、六年级四个班,共计学生100名。
三、实验人员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学校成立了电子琴实验项目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教导处及教科室成员参加,并作详细分工。
在这一年里,学校领导对实验工作非常支持,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从2007年3月起,我校配置了两间电子琴教室,购置了全新的卡西欧488电子琴,每个教室都配有视教板和教师专用华星电子琴,自2003年起电脑进入电子琴课堂,后来又配置了液晶投影仪,为实验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此外,学校调整了实验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管理网络,亲自规划部署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教研组内公开课
只要有空就来听课指导,大市级开课校长等领导亲自听课把关。学校还通过教代会建立了合理的教师奖惩制度,督促实验教师的成长。
四、实验工作时间
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
五、实验主要工作
为了正常开展实验活动,我校在教材和课务上都作了恰当合理的安排,针对实验班级征订了五线谱版的音乐教材;对实验对象保证充裕的上课时间,每星期一节电子琴课保证实验项目的正常开展。
我校每位音乐教师认真贯彻落实艺术教学“六认真”细则,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做到开齐上足教好。每学期都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教材与教学手段,研究技能技巧的传授方法,平时注意与其他项目学校多联系,多交流,相互探讨、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教学质量。我们还不定期通过INTERNET网上信息及时了解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每次认真参加培训和听课活动,并参加各类比赛和活动。能将培训、听课、学习、比赛后的心得体会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验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因素,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积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学生家长的最大支持,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专门安排兴趣小组等开展重点辅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既有尖子的培养又有补差工作,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
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以下的进度进行电子琴的教学:一开始,针对我们农村中心小学的现状,学生刚开始接触电子琴并且音乐基础薄弱,我们结合原有正常的音乐教育课程,把音乐基础知识(如五线谱等)的教学穿插进去,巩固正常的音乐教学内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利用电子琴的美妙音色,感觉各音符的音高和音准。
2、了解电子琴黑键和白键的区别。
3、通过相对位置概念,熟悉各琴键的音名。
4、掌握正确的坐姿、手型及手指触键的方法。通过第一阶段的认真实验,大多数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已有了粗略的认识,就进入实验的中后阶段,强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练习阶段,通过小组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阶段的重点体现在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运用上,具体有唱--弹,弹--唱及自弹自唱等形式,而五线谱知识的学习则始终贯穿在其中。电子琴课的教学课程讲究知识性、趣味性,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以愉快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主,体现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的实验年级大胆尝试设计了游戏、律动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综合能力的目的。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实验项目,一年来我们还对实验过程中所开展的实验研究活动、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学生成果和学生使用电子琴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并在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定期评估、测定,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还能收集好每学期的优秀教案、学生的学习个案以及实验教师的教学随笔、小结,做好实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六、实验基本成果
1、项目实验,加快了实验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音乐实验项目,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教师提供了研究教学的绝佳平台。我们的实验教师已经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提早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1教师由知识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实验老师最大的感触就是教师的“功能”和“角色”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作为老师她经常和我们一起律动、一起创作,完全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也没有强调“获得知识中心论”,在活动中让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有了自己当学生的切身体会,在平时的教学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喜爱音乐,特别是教材中有好多世界名曲,通过演奏、听赏等手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做到以美育人。
2教师由教学权威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音乐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在活动的设计时倡导注重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性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穿梭在各小组中,给学生恰倒好处的指点和指导,有时也会成为小组中的一员;在教学双手合奏的乐曲时我们会设计一些如师生合奏、师生接奏、生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创设了和谐、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了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教学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教师由课堂“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评价的主题是教师。好多音乐老师都凭一首歌曲及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打分。其实,对儿童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作为学生评价依据之一的音乐实验项目的评价表非常有特色,它分态度、技能、知识三个板块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并结合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总结自己学得最突出的方面,并自己给自己打上是“优秀”、“良好”还是“还需努力”。另外,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参考小组长的反馈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弹奏乐曲的情况作为成绩记载的依据之一)、合作表演评价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或乐曲进行合作表演),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评价体现其发展性特点,着眼于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2、项目实验,加速了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平时的电子琴课上,实验教师都在为每一堂课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努力,每节课中都有亮点,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来。在教学实践中,还能将先进理念与新课程课堂改革的新理念相融合,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也证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和资料的同步积累,让我们的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更好地更新了教育观念,更利于接受新一轮的艺术课程改革,它使我们的音乐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我们的实验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学历进修,都已本科毕业,除此之外,每位订阅了一些有益的报刊杂志,认真摘抄资料,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撰写成论文,将实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这一年中实验教学体会文章能保证至少每人每学期一篇,论文、案例、教学一得、评优课、课件设计等在各级都有发表和得奖以及辅导学生均有获奖。
3、项目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
音乐这一实验项目,为更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提供了一片沃土,特别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儿童电子琴实验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演奏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必须去考级,我们利用电子琴这一乐器本身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琴的兴趣,教师的电子琴教学方法的改革,保持了学生学琴的兴趣;鼓励他们运用所学乐器,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让每次演奏都成为学生内心情感的更深层的流露,从而达到稳定学生学琴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电子琴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殿堂。○
在平常的识谱教学和音乐知识的教学中,学生总感觉比较枯燥、乏味。电子琴教学重视听赏、识谱、演奏等体验的结合,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的认知、简单的作曲、多声部的配合,又由于电子琴的介入而使学生在音乐创作时体验更加直接、更加简单更加容易。弹琴、唱歌,身心愉悦;律动、表演,活泼热闹;制作、设计,动手动脑。丰富的课堂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电子琴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团结协作;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多样;非智力因素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电子琴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电子琴教材上的有些内容已超出了音乐学科所能起到的作用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逐步形成“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动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
在电子琴教学中,学生利用电子琴这一乐器试奏、试唱,掌握节奏、掌握音准;自弹自唱,熟悉乐谱;小组创编新歌词、给他人伴奏、分组分角色表演表现音乐,从中较好地获得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电子琴教学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音乐语言如:旋律、节奏、音色等;还可通过欣赏、表现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创作练习、节奏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培养了自信心和勇于创造、大胆创新的音乐能力并成为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电子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校从课题实验开始,就充分利用电子琴这一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年以来我们三位实验教师都能认真抓好电子琴兴趣小组活动,根据每学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有每班的“精英”教育,培养一些音乐基础相对教好的特长生,每一学期下来他们对所学的乐曲演奏相当不错,为了对他们的成绩加以肯定,除了奖励一些小的学习用品之外,我们还设计了“露一手”的活动,将他们的表演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放给他们自己和同学欣赏,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中的好多成员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在这一年的实践中,我校共积累个案50个。我们把更多爱的目光倾注在学困生及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身上,通过挖掘他们哪怕一个月才偶然出现的优点,利用这一闪光点来转变他们的学习概念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进步。
电子琴教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临 沂 滨 河 实 验 学 校
主研人孙鹏
电子琴教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简介: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是“以唱歌为主的”模式,器乐教学缺少系统的研究。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的课程改革规划中,器乐教学成为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器乐教学在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极高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我校开展的将电子琴引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验项目课题研究,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探讨了引进、借鉴先进音乐教育理念、拓展音乐教育的思路对于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报告
凤城四中 黄秀君
一、课题背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观察能力。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对计算产生兴趣,慢慢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课题理论依据: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仅是学段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改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学习内容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由小学到中学是学生一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学生运算能力不强的状况充分暴露出来,如何在这三年中提高学生正确、快速的运算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的。
在每次的考试分析会上,特别是每年的中考分析会上,都对计算问题提出了不少要求,由于计算问题而失的分数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比重较大。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分析他们出错的原因,发现是由于计算错误造成的,有的是计算方法错误,有的是看出条件错误,有的是计算错误。由计算失的分数,比难题失的分数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普遍存在着“双差”:一是基础知识差,没能理解基本的运算步骤和方法,搞不懂运算顺序,没有搞清楚算理。二是学习习惯差,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在作业特别是试卷中,常常见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或者是看错条件的现象。(2)教师普遍存在轻视计算能力的问题,他们认为:几何证明和应用题教学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运算技能的培养仅仅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工具,为思维结果评判提供一种手段,其本身思维功能并不明显;学生手中都有计算器,一些计算问题只需用计算器就可以解决了,用不着教师花力气讲解。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须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巧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运算技能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要落实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数学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运算能力的人会有多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具体目标(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的学习,养成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b、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b、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三、课题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凤城四中七年一班全体学生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区域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最小单位是以各校各班或个体为对象,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教师、学生对各学科所采取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发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更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
3、教育实验法:选择实验班级,通过对比实验,发展、验证因果规律。
4、研讨交流法:通过公开课、观摩课、“案例”研究课等方式进行研讨、交流,探究。
5、案例研究法:对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惑,通过指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尝试解决方案。约请专家指点,通过个案分析,进行专
题研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6、行动研究法:采取边学习、边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四、研究策略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1)确定研究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起草课题方案,讨论修改定稿,向上级教科研机构申报课题。
(2)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3)选取实验班,进行实验前的测评工作。
(4)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有关资料、鼓励实验教师上网搜集有关提高计算能力的的理论。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6月)以学年为单位,分三个小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
(1)研究人员在课题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认识。(2)从任教学科入手选择1~2个教育教学研究内容进行探索。(3)撰写研究反思、积累研究资料,进行阶段小结。2012年7月---2013年6月(1)制定一个第二阶段实施计划。
(2)对上已选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再选择1~2个研究实践活动。
(3)研究中保存好有关课例、个案,进行一些相关调查,搜集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1)、搜索和整理全部研究资料,归类、分析、起草研究报告。(2)、对研究报告草案进行论证探讨、修改定稿。
(3)、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总结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的基本体系结构和规律。
(4)、做好案例,论文等编辑工作,完成结题的一切工作,制作结题集,向立项机构申请结题。
五、结论与反思
培养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总结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符号运算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技能,初中阶段,符号运算的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运算,根式化简,以及有关方程、不等式求解中具体技能等。初中数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完成从数到字母、从算术到代数、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一系列的任务,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更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符号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其中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与义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运算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从思想上重视运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符号感的培养,提高符号运算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有符号感的意识,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对符号运算重视起来。学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数学和数学以外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那么,怎样理解符号感?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什么是符号感,怎样理解符号感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课程标准根据数学的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三、通过有关数学符号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历史、趣闻、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拓宽了学生对数学符号发展与运用的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
四、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符号运算的能力。
符号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同时逐渐渗透归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是想方法。例如,因式分解的学习直接影响分式乘除运算的学习,因式分解不过关,就意味着分式的乘除法就无法过关,因此,搞好因式分解的教学就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五、渗透类比的思想。
初中数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从数到字母,从算术到数学,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等一系列的任务、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类比小学数学学习初中数学效果会更好。例如,类比分数加减运算学习分式加减运算,类比分解因数学习因式分解,类比算术的运算学习有理数的运算等。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得有关算理,在学生明晰算理后,再通过相应的训练巩固算理和运算技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
实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反思
在我的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聪明的学生往往较马虎、草率,学习成绩波动较大;而一些智力一般的同学学习成绩却较稳定,甚至有时超过比他聪明的同学。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分析他们出错的地方,发现由于计算错误或用错误方法计算造成失分的占较大比例,比难题所占的分数还多,因而就出现上述反常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学生普遍存在着“双差”:一是基础知识差,没能理解基本的运算步骤和方法,搞不懂运算顺序,没有搞清楚算理。二是学习习惯差,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在作业特别是试卷中,常常见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或者是看错条件的现象。
(2)教师普遍存在轻视计算能力的问题,他们认为:几何证明和应用题教学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运算技能的培养仅仅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工具,为思维结果评判提供一种手段,其本身思维功能并不明显;学生手中都有计算器,一些计算问题只需用计算器就可以解决了,用不着教师花力气讲解。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运算能力是指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须理解运算的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巧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运算技能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要落实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数学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运算能力的人会有多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实际能力。
一、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的原因
(一)计算的不良心态
1、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
2、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3、侥幸心理:认为我不是不会,只是马虎罢了,真的考试时我认真一些就行了。而往往是习惯成自然,这样的同学即使考试计算正确率也不是很高。
(二)对知识(公式、法则等)的不熟练
在计算这一部分中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掌握的牢固,就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技能。而由于公式、法则的不明确,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是计算失误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用计算器,丧失了口算的能力;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一)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在教学中,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
(五)让学生树立信心。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南阳市第二十一小学课题组*
焦亚珂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对象是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结果显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结果表明: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律动
音乐素养
课堂教学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
一、问题的提化的出
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课题组成员:王坤
檀雯
张华丽
杜扬
*课题组成员:王坤
张华丽
檀雯
杜杨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泰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充分注意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低段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主。根据低段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化难为易,进行直观动态式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有鉴于此,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好动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重要特征。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将律动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三课和下午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段都是学生比较疲劳的,如果直接就给学生上课,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规律动,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譬如做一些与节奏有关的游戏,教师可以弹奏一段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旋律(低段音乐教材中一般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请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节奏拍一拍;还可以听乐曲跳跳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基本舞步。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十到十五分钟,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疲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规律动规范课堂秩序。譬如在每节课的中间环节,可以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拍拍手、晃晃头等动作,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当学生的纪律松散时,教师可以弹奏简短的节奏鲜明的乐句,让学生配上拍手或跺脚的声音,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音乐游戏、舞蹈、歌表演等内容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其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勇于参与。
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能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快乐的学习音乐,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造二十一小艺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概念界定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2、研究的内容
(1)作为导入过程的律动,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作为调节音乐活动的律动,其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学习的热情。
(3)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律动,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
(4)让儿童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5)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6)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穿插音乐律动,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
(二)研究的目标
1、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音乐素养。
2、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
四、结果与分析
本学年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首先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力求在每一节课中体现律动内容;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的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所展示的公开课中,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成果;三是在学校举行的演出活动和各级学生才艺比赛中,以律动为基础,把律动内容上升为舞蹈,编排出富有儿童情趣的节目,作为课堂律动的补充和延伸;四是尽力服务班级特色活动,在经典诵读展示、英语歌曲比赛、班级元旦、六一演出活动中,编排集体律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附图1: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课情况统计图
附图2:课题组成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3:学生才艺展示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4:辅导班级特色活动情况统计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运用律动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助于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育对我国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律动将小学生的心灵与肌体统一在情感体验与表现过程之中,对于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观、形象化的律动,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
在小学教学中,音乐课一般比语文、数学课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难以很快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地进行。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为上好音乐课做好铺垫。
律动使小学音乐教学具有了直观化的特点,动作与音乐协调地结合,小学生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音符的跳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音乐作品情感能力无形中不断提高,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音乐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律动从小学生身心两方面同时进行训练,让小学生从最初接触音乐起,就在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同时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在小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如《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整齐,旋律好听好学,刚入学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编创模仿外星人的律动,达到通过这个律动让小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培养身体协调性,增强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这一首歌曲的学习,取得以下效果:小学生看到熟悉的动作,脑海中就立刻浮现这首歌的旋律,通过优美的旋律,由衷地喜欢上音乐。只有从小学音乐教育抓起,才能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鉴赏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开放、互动的律动,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传统音乐理论技法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多重性和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教师应给小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鼓励小学生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用这些动作串起来编排小舞蹈,激发小学生从小培养音乐作品情感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投入或精神不太集中,教师也可以对曲子的形式、种类做出及时调整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小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参与律动。但这种律动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吻合就可以。例如:在《嘀哩哩》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有目的地知道小学生分组扮演春游的情景,每个小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用肢体语言来展现音乐的情绪。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小学生们能被歌曲所抒发的情绪感染,不放过音乐的每一个美丽的音符,在教室里即兴地发现春天的美、表达春天的美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边律动边朗诵歌词来抒发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互相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精髓的理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闻乐起舞的律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律动在应用时变化丰富,方便快捷,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好奇,并能启发增强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律动就是运用人们的这种天性,让小学生“闻乐起舞”,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对节奏的敏感性最强。同样,律动所表现的第一要素也是节奏。可以说音乐节奏主要体现为时间运动形式,而律动则将节奏的时间运动形式转换为空间运动形式。因此,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学会律动,要学会感知音乐节奏,要体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特征。从艺术的本质特点上看,律动作为音乐与肢体运动的结合体,其根本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纯粹的音响感知与身体运动,而在于人们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与外部身体运动的情感表现的完美结合。听音乐表现律动就是引导小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出自本能的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在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例如:在《拍皮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律动表现音乐语言。“花皮球,真可爱”,可用拍手表示喜欢的心情。“你拍拍,我拍拍”可做摹仿拍皮球的动作,活泼可爱,极好地体现了这首歌曲的音乐语言。
(四)听、动体验的律动,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律动中有助于小学生塑造音乐形象,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像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听到音乐后引导学生此音乐描述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由此想像到什么,内心是如何感受的。律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例如:做《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上行、下行、平行的旋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在跳《小猫舞曲》,小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舞蹈瞄呜,一只可恶的小老鼠听到小猫的叫声吓坏了,拼命逃,你们听,小老鼠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上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追上来了并画出上行箭头。小老鼠没处躲,又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下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在追。小老鼠在地上逃生画出下行箭头,老师弹奏一段平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老鼠被抓到了,小花猫高兴地跳了起来生画出平行箭头。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了解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的概念并在活动中用即兴的动作或手势表现出来,甚至还能运用线条或图画画出来,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意愿表现了音乐形象。整个过程都要由小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看,自己做,老师只是起到在前面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凤阳花鼓》的学习中,引导小学生创编手拿小碟和筷子的律动。这个律动虽然动作简单,但是需要全体同学密切配合,才能使筷子敲击小碟的声音整齐好听。通过这个律动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音乐,同时很好地理解安徽花鼓戏的风格特点。在《小蜻蜓》一课的即兴律动表演中,有的同学创作小蜻蜓点水的律动,还有一个同学双手握成拳,放在头的两侧,摹仿小蜻蜓睁大眼睛的作用,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提出问题:“小蜻蜓睁大了眼睛,辛勤地飞来飞去,它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捉蚊子。”老师说:“小蜻蜓捉蚊子,它是益虫,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爱护它。”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明白了道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律动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应该成为下步研究的重点。
六、结论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能极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儿童趣味音乐律动.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鲍贤琨编曲.幼儿律动音乐.江苏人发出版社.1982.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兴隆庄中学 蔡玉钦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课题被确定为滦县县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从生疏走向成熟,从浅显到逐步深入,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做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扎实做好课题立项与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经过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研究,确定了《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这一研究课题,制定了实施方案,得到了县教研室批准立项。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顺利实施,积极做好各方面前期准备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在教师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英语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对七八九年级学生和课题组成员,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搜集教师和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了检测,以获得原始数据。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表77份,其中学生73份,教师4份,我们对样表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的结果令我们心情沉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感悟能力之低,教师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忽视情况非常严重。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阅读能力这样低?长此以往,我们向社会所输送的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失败在哪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培训。首先是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培训,以下分别进行了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建构主义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他人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每个教师要定期学习,课题组及时抽查。另外,我们还请了其他学校的教师到学校做现场指导和培训。进过培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制定了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
署下阶段的工作;对教师的研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研究成果的整理;制定了典型课例研究制度,每位教师在每个阶段都要上一节说讲评研究课,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通过说讲评课,促进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
二、积极开展研究实践,探索实现课题预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1、制定计划,落实责任。为了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我们在开题后制定了试验计划,将整个研究周期划分为四个小阶段,明确了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主要工作,并且将责任落实到课题组每一位成员,做到任务具体,责任明确。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促进教师落实研究工作。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科研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规定教师每人每阶段都要上一节说讲评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阶段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以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
(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但质量不高。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论文、反思、随笔、案例、课例撰写的专题培训,由课题主持人对教师撰写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并在课题组内交流,使教师撰写科研成果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4、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采取了 “导语激趣—初读质疑—再读释疑—细读解析—精读体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语言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语言基本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情景再现等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组织学生带着任务读书;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落实想、说、背、议、查、画、唱、写、表演等教学活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读、思、议中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维护学生在阅读中“言说权”,构建积极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等课内外教学策略和途径,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持续的实践深化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整理材料,收集成果,客观评价。
2010年4月,我们进入课题总结和评价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落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技术和手段得到有效运用,教学创新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英语基本能力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大大增强,阅读的效果明显提高,英语成绩也有很明显的上升,英语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逐步深化的研究和成果使教师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科研的积极性增强。
四、不足之处
由于整体科研素质较低,我们的研究还很稚嫩,研究过程中也走过了一些弯路,研究还很粗糙、肤浅,创新性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在新的科研工作中逐步解决。
经历了又一次科研的洗礼,我们获益很多,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科研兴教”的理念,继续研究、实践,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第五篇:《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福建省安溪县蓬莱中心小学陈文举许玉兰
一、课题背景
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农村的小学生作文,缺乏个性,人云亦云,难得看到有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特点的作文。作文的练习局限于课内,忽略课外、社会这一大舞台;只重视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重视生活素材,语言的积累,待到“作文”时作文,使得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老师与学生“苦恼课”。为了改革这一弊端,进一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探索作文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中心校确立了福建省语文科研项目“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结合农村小学自身的特点,试图探索一条适合农村小学特点的作文教学策略,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开发农村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写生活化的习作,写出农村特色,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促使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1、低年级阶段目标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走进农村美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农村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2、中年级阶段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走出课堂,步入五彩生活,扩大活动天地,积累生活素材,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作文具有农村特色。
3、高年级阶段目标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丰富的农村生活习作素材,写下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1、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生活为泉源,以育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思想,逐步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沟通课堂内外,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促进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
3、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形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预期研究成果(略)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开发农村小学综合课程
走向综合、走向实践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寻找作文与各个学科的“联系点”,拓宽“横向联系”渠道。充分利用数学、自然科学、艺术等课程的特点,借助其中的“实践”优势,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与作文零距离地接触,大胆实践,乐于实践,写出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真正感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中有生活的乐趣。
2、开发农村小学作文题材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思想。作文写什么?写自己身边的事,自己熟悉的事,自己有感触的事。这样学生对习作才能感到可近,可写,可亲。
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入手,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让他们真正从“作文难”的阴影中走出,彻底解决作文“无米之炊”的困苦。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写生活日记、调查、访问、游览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充分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之美,写出文理兼美的好习作。
3、开发与利用农村现代生活环境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当今农村在改革开放的热浪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本校所处的闽南农村,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包括产业结构、耕作方式、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引导孩子感受现代农村生活、爱护家乡环境、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祖辈、热爱和欣赏家乡人的产业,描绘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及家乡人的才情,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消除“纸上谈兵”的作文病灶。通过访农户、读农谚、问农时、干农活、学农艺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浓浓的“农”字氛围中,感受和表达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
作文教学应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让学生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学生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教学农村实用应用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的总目标中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第一版,P3。)作文要贴近生活,学以至用,这是现代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
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采用分步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写生活中需要的作文,写现实农村中常见、常用的“应用文”,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
5、搜集、阅读与应用结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作文的重要基础。
老舍:“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根’。”引导学生把阅读与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珍视学生的阅读中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作文没有终南捷径,本课题将采用多读多练,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等策略,以阅读促进应用,以应用促进阅读,达到阅读、应用“双赢”的效果。
6、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作文教学成功与失误的重要尺度。倡导 “开放” 的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方法是:把评让给全体,把改让给学生。
本实验将采用多维度、多形式评价的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理念学习,专家指导,落实课题实验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人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修订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学习叶圣陶等生活作文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开发农村资源 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实验方案,让实验人员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义,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2.外出参观。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参观的机会,使教师开拓视野,拓宽思路。
3.专家指导。先后聘请省市教科所、县教研室等有关专家来校指导教科研活动。
4.组织活动。①读书活动。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一万字。②专题讲座。由教研组组织有关行政进行“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如何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动态”等专题讲座;同时,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③课题研讨。每学期定出教科研,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研究信息,围绕实验课题进行研讨,做到“六个一”,即:制订一份教育科研计划,拟定一份实验方案,做一次教研中心发言人,上一节教改活动实验课,交一份实验过程记载,写一篇实验总结。④教学观摩。除了加强本校观摩研讨外,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教改观摩研讨。⑤优秀课例、经验总结、学生作文等教科研成果展评。
5.过程督导。教导处、教研室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对教育科研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进展情况和质量,及时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做到课题有简介,活动有指南,阶段有总结,成果有展览,使实验顺利进行。
(二)、博览群书,挖掘素材,丰富语言积累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着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要求中规定:“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告诉大家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着,比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等,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同时还要做好笔记。我们规定实验班的学生每周写读书笔记一篇,摘录好词好句至少两页。
2、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还指出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
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3、坚持日记,积累写法
着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学生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的很好,据说其中的奥秘之一是他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观察农村的各种人文景观,写好心情日记、生活日记、观察日记和感想日记四种日记形式,以此训练学生创作思维和文字驾驭能力。如有一位学生因为做了错事受到班主任的批评,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内疚、惭愧、悔恨交织的情感像一匹狂怒的野马在我心胸冲撞、奔跑。”在班主任纠正了他的错误看法时,他又这样写到:“我的心如同擦拭干净的一面蒙尘的镜子,好舒畅、好亮堂。”通过运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心理感受用有形的实体表现出来,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同闪闪发光的珠子镶嵌在学生的日记当中。一位学生写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新面貌便以“爷爷穿上了西装”、“爸爸下厨房”和“我承包了浇花”作为小标题,将自己的农家生活写得温馨而充满情趣。在日记中,我们发现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日记教学打开了我们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个新视窗。
(三)、体验生活,挖掘资源,创建开放课堂
教育与生活,生活与作文密切相关,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着名论断。《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
1、开发农村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
(1)、看农村新貌,激发梦想。农村田野中水稻、油菜、果树、茶树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楼房、别墅、庭院,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让学生作文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2)、问村史家史,丰富情感。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了解并记录祖辈的过去,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农村开河、修路、平地、造桥,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作文材料的收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学农艺农技,交流思想。当代农民的后代,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我们有计划地让农村小学生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师徒结对过程中,学生进行如种植花草树木、参与家务劳动、炒作茶叶,调查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得到了真切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4)、寻农家之乐,陶冶个性。农村婚俗寿礼,买车造屋,庆贺,开业开路的规矩无不体现了农村特有的情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农村小学生采集下如此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哪愁写不出具有特色的文章?
2、构建开放作文课堂,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教
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农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在作文的指导思想上贯穿“开放”二字,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例如,在一次写景的作文训练中,学生觉得无从下笔。一位老师带学生来到蓬莱着名的清水岩山麓,让学生找个地方坐下来,静观四围地形景色,然后各自写下来。接着再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要求每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忽略了,什么地方遗忘了,什么地方轻重倒置了,什么地方先后不当了„„当场要求学生讨论,根据眼前的实景互相对照,进行修改。这样生动有趣,又真实有效。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下笔也就言之有物了。
(2)、变“形式指导”为“激活心灵”。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让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这就需要老师们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他们心灵的宝库,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
林老师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当他把话题写出来的时候,教室里一篇唏嘘之声,学生的表情是迷惘的,心态是麻木的,心理上是反感的。林老师想起当今学生感情贫乏、话语苍白,于是他满怀深情地念着: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然后他读了自己的一日记,感谢父亲的,学生听了之后受到感染,打开了记忆的门,激发了写作的心灵,写下了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四)、多元评价,分层展示,体验成功快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多元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比,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特别大。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在作文评价时,作文不仅与同学比,更注重与本人以往的习作比。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哪怕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激励评价上,采用作文评语的方式,将表扬肯定的话写在作文后面,对于不足的地方,口头指出,学生认可了,就自己记录下来。这样,在他们的本子上,留下的都是老师肯定的评价。每翻阅一次,学生就增添一份自信,多了一些成就感。
2、展示作文,体验成功乐趣
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示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而且还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学生乐于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日记材料写出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就鼓励他们登陆蓬莱镇中心学校的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电脑的,可以利用信息课,上传自己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老师帮他们上传。有的班级还创建自己的习作博客,如2007秋季中心小学六年3班,在新思考网上申请了一个“心灵轨迹”的作文园地博客。看着自己的一篇篇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号称“调皮大王”的林小城,只因一篇日记贴到网上,他主动要求参加作文训练班,以前这个训练班都是大家退避三舍的,何况是这样的一个调皮孩子?课余时间,经常看到他拿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在啃着。网络作文推开了农村学生对写作的希望。
(3)、设立作文成果记录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记录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作文起步”、“水晶之心”、“小苗圃”、“进步天使”等。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乐趣是成功的金钥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将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06年6月--2006年10月)
1、申报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收集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成立课题组及实验班,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部署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2006年11月--2008年8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聘请专家讲座、指导;专题研讨;相关课堂教学观摩; 相关教学反思、设计、案例、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社会生活实践、作文竞赛。
4、调查了解实验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
3、课题论文汇编。
4、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5、编写校本课程《家乡的清水岩》。
七、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自从课题组成立以来,进来学校和中心小学各又成功地出版了一期校刊《进苗》《绿萌》,我课题组有三十余篇作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吴吉林同学有一篇作文《死里逃生》
发表在《读写天地》2006年第7期;柯东海的一习作《牙签的自述》发表在《读写天地》2007年第1期。
2、2006秋,实验班有六位学生参加安溪县举行的小学生作文现场比赛,有四位同学获奖。其中,柯东海获一等奖;章华算获二等奖;柯春龙、刘明媚获三等奖。
3、参加各级的征文比赛更是捷报频传。自2006秋以来,实验班的学生共获奖38人次。如在第八届省“海峡?冰心杯”--《感谢生活》写作大赛中,的刘剑文、刘冰坭、林艺金、刘宇馨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第九届省“海峡?冰心杯” ――“绿色网络”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中,我校的柯泽扬、林淑钦、陈永利、林水芸、刘宇馨、刘德钧、刘雅纯、刘木水等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省“素质教育博览杯”征文比赛中我校也有十几位同学获奖。在2006年秋,泉州市小学生作文通讯赛中,我校的成绩也是不错的,刘德钧、朱郡玲、温锦玲等同学获二三等奖。
4、实验期间,课题组老师不断学习新理论,不断地投身教学实践。实验一年多来,每位老师均推出一节习作指导课与讲评课,并能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村习作教学之路。“教然后知不足”,老师们在不断地探索与学习中,也不断地总结经验,我课题组成功出版了一经验总结论文、随笔以及成功教学案例专辑《实践与思考》,温梅华等几位老师的经验论文或随笔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并发表。
八、对研究的思考
在我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淀了如下思考:如小学教师的工作烦而杂,课题组成员怎样有更充足的交流反思时间与空间;如何更好的积累资料、进行课题数据的监测,我们还需要一些实际的、科学的指导;在编辑资料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等。
九、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将在省市县教科所的直接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丰富实验,主要打算是:
1.重视深化实验。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构建开放的作文活动场,创设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评价模式
2.重视资料整理。对实验所形成的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争取在结题前编写一本有关实验理论探索的论文集和一本学生作品集。
3.重视实验推广。一方面把实验由实验班推广至其他班级,扩大实验面;另一方面,注意宣传,扩大影响,把实验扩大到其他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一定实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