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安六中初四化学复习总结
初四中考复习总结
---------极限挑战
泰安六中 张国栋
2013年的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今年毕业班的工作用两个词概括就是“挑战、极限”,相信每一位老师多少也了解今年初四化学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境:韩荣伟老师在开学初被医院诊断出患有重病,需住院治疗,不能继续上课;刘军老师一面要照顾一直与癌症抗争的丈夫一面还要给初四两个毕业班上课;因韩老师生病这四个班的课与班主任工作怎么办?这一问题摆在了所有领导和化学老师面前,经过与老师们交流与讨论,“面对困难大家一起上,学校真有难处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考虑到刘老师还要照顾病人经领导同意不再给刘老师加课,最后决定徐燕、吴乃军、张国栋各代五个班的化学课,张国栋接韩老师初四十五班班主任工作,李凯初四三个班初四两个班共五个班。面对这一决定每一位化学老师心里都很清楚这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极限,面对着那一张张渴望求知的脸我们每一位老师所承载的更多的是责任,除了坚持我们别无选择。既然答应了就不能成为空话,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每一位老师都拼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不厌其烦的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每位老师每天要看约350本作业)。任课老师一天下来连续五节课从单位带到家的是疲惫的身躯与沙哑的声音;代班主任工作的,除了一天的五节课还要开班会、看自习和学生谈心,在一天的最后和同事说再见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早就放学了)。我还得匆匆赶回家照料孕期反应较重的妻子。
时间还是那样一分一秒的流淌着,不会因为我们工作繁重而慢下来,相反我们只有加快工作、生活的节奏与时间赛跑。在整个初四教学工作中,我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交流机会不多(因为一天任课老师要上五节课,班主任要上六到七节课根本没机会坐到一块交流)等诸多因素,利用老师们的一切在校空闲时间,积极有效的制定毕业班复习计划。各学科复习的基本方法都大致相同,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各有“巧妙”不同。在这我简单的谈一下我们初四化学组就初中化学复习谈一下思路与方法:
一、复习思路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采用四轮复习法。第一轮按章节复习;第二轮为专题复习,即将所学知识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5个专题,目的在于综合知识能力,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三轮为模拟训练阶段,旨在增强应试能力;第四轮回归教材。
二、方法与策略
策略1:明确目标,以“本”为本,强化基础
明确目标就是要看准方向,关注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变化,把握复习的深度难度,增强复习的效率。2013年的考试说明与2012年的考试说明相比,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要求,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三点:
1.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中考要求的“支撑点”。
中考试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考试,因此,必然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基础题一般占60%左右,许多稳定的考点带有明显的基础性。
2.领会层次要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着力点”。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同学们中考复习的基础依据。《考试说明》中每一章的“知识能力要求”已将其进一步明确,它实际上就是每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程度”。
3.适应发展是决定中考复习质量的“关键点”。
中考试题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某些考点将随着当年考试要求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如: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进一步淡化;化学计算在降低计算难度的同时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所以指导我们的中考复习方向,学生的知识要灵活掌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来回答问题。
复习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读课本。临到中考,如果没有完整系统地看一遍课本,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没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复习等于没有复习。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夯实基础不等于简单重复,需要对知识模块进行简明的疏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在复习中根据自己的弱点和盲点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是总复习中的重要的一环。初中化学知识点零散,复习时化学基础知识 要“细”、“实”、“到位”,粗糙就是“空”、不实等于“零”。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这是获得高分的必经之路。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除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其反映的是何种现象或事物的本质属性外,还要进一步与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按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辅之以必要的实例佐证。
化学用语是基石,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则是钢筋、水泥,应下工夫背、记和训练,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都应熟练地掌握。再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点多、面广、量大,复习时很难形成系统,可按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顺序,从个别到一般进行立体式的小结,并与典型实验密切挂钩。
总之,前两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策略2: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强化思维
“生活即学习”、“社会即教材”,关注社会,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学好化学的价值也是近年来中考化学的特点之一。同学们要特别关注衣食住行、环境能源、材料科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化学现象(即“STS”),并能将学过的知识迁移,进行解释或解决这类简单的问题。
关注社会、联系实际,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不但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时代主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选择以环保、生态平衡、生活健康、化工生产、高新技术、资源和能源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题目,以检查自己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关心自然,关爱自己身边的生存环境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以检查自己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平时还可多关注国内外和本地的热点大事,研究它是否和化学有密切的结合点,要善于捕捉其中的化学信息。目前热点问题主要有: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卫生健康问题;安全问题;西气东输;航天飞船等。这类联系实际的热点问题起点高、落点低,看似难,解题依据实则简单,解答此类题目只要抓住问题关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解决。
策略3:关注实验,总结规律,突破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引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它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手段,同时它本身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实验能力作为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了。对基本实验现象的考查、经典实验的考查都将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尤其是实验探究题成为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得分的难点。实验题失分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得分率较低。
这就需要学生们要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能用规范的书面用语表达出来;不仅要熟悉基本操作要领,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了解特殊情况,特殊的实验操作要求;理解相关实验操作的异同、类似实验现象的差异、相近实验方法的联系。例如:初中有几个实验中,都要用到细砂或水,但是不同的实验中作用是不同的,而且有的水不能换成细砂,有的细砂不能换成水,这就需要学生比较、区分、加强记忆,否则就会一塌糊涂。
尤其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探究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要成为实验复习训练的“重点”。实验设计一般是从“原理成立、结果正确、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药品、节省能源、误差较小、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认识解题的规律性。
提醒学生们还要在实验中注意独立发现问题,关注意料之外的现象,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可行性,对于实验的考查同学们不必担心、害怕,只要“留神”就不可能“翻船”。基本实验就在课本,关键是要落实、到位。综合实验源于课本、超出课本,开发课本,要从课本中找出它的“落脚点”和“延伸点”,要从试题特点和应试策略进行分析。只要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就能获得解题的钥匙;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只要有一个能够思维的头脑,就能悟出其中的真谛。
策略4:适当训练,实战模拟,应试成功
调整状态,模拟中考,就是要求考生要坚持不懈地做适量的练习,但还要切记,不可采取“题海战术”,别拿难题为难自己。最后阶段做一些练习是必要的,但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练习要特别讲求效率,题量不要太大,题型要具有典型性。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持解题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再次查缺补漏的过程。准备一个纠错本,把错题再过一遍,对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知识上的漏洞进行及时补救,吸取教训。只有查漏补疑深入扎实,才能有效地减少薄弱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应试水平。在做过大量习题后,通过反思你会发现不同的题目之间有相似之处,这就需要你归类整理,找出规律,跳出题海,等这种类型的题再出现时你就会很快做出,这对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很有帮助。
三、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更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醒学生“理一理” 毋须置疑,初四学习的任务是繁重的,复习中,化学的练习已做得不少,但我们应当静心地整理一下基础内容,因为考试中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的基础知识大致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辨;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含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的判断;各种液体中哪一种是或不是溶液;溶液、溶剂和溶质的区分;原子和元素的区别以及各自适用的背景;原子和分子的共性和区别;一些化学物质(氧气、氢气、炭、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铁、硫酸铜晶体或溶液等)在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现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规范问题(量筒的读数、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和滴加、天平的物码位置、加热操作、气体收集装置等);溶液的酸碱性及pH;一些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你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提醒学生多“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同学还要做到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
因此,提醒我们的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我们的学生应当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总之,无论哪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才有希望在考试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面临困境要勇于挑战,也只有不断去挑战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站在这三尺讲台上,虽然我们做不出惊天地泣鬼神壮举,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出色地圆满的完成了今年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引用网络所流传的给化学老师的诗句:
究天机,乐于有机无机作伴;
培学子,巧同原子分子周旋。
氕氘氚,弘天地正气 ;
钾钙镁,铸英雄本色。
当前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上的我们,应立足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教师的定义,彰显教师的真正本色。
初四化学组2013、6、22
第二篇:初四化学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终于结束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付出了不朽的艰辛,现将该学期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拥护党的各顶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忠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同志,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较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二.教育教学方面:
1、教师应该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双基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常说一句话:“谁能把简单题做好,谁就能在考试中得高分。”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却一语中的,道出了双基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说,双基教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例如,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从实际教学中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却很不理想,不论是平时的练习还是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反应条件书写不准确,漏写气体和沉淀符号等等,令老师们感到非常苦恼。我一直都把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为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周都要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例如:听写、让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等等,由于持之以恒,在考试中我们班的学生很少在这方面丢分。
2、以教材为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谈到这一点实在有些老生常谈,可能很多老师会不屑一顾,谁还不知道,还用你唠叨,在此,我还是想再唠叨一下,以教材为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举个例子来说,07年中考试题出的非常好,突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约有一半以上的题属于常规基础题,很多素材取自课本,知识覆盖面较全面。试题突出化学学科特色,科学探究题体现课改精神。
3、重视单元探究活动的教学。在中考试题中,实验与探究类题目的分量越来越重,有些教师很重视搜集这方面的课外习题,却常常忽视课本中的单元探究活动的教学。单元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新颖,有些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如“从化学的视角看食醋”,“探究饮料中的维生素C”,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经过实践,我觉得这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认真落实单元探究活动的教学,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把化学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4、复习课一定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初四这一年,新授课少,复习课多,上好复习课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是为了复习而复习,对知识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课堂上没有什么亮点,学生兴趣不高,往往复习效果很差。究其原因只是做到了“温故”,而没有达到“知新”的阶段。我认为初四化学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所谓“知新”阶段,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5、切实学习“和谐高效”的新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初四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每天三节课,工作量大,感觉身心都比较疲劳。于是,在课堂上我讲的少了,学生练得多了,我采取了新教学模式。半个学期下来,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新理念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兵教兵”环节中,有时一些优秀学生的思维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够用心钻研新的教学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照搬,以便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许多的不足,我会再接再厉,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总结
黄务中学 林 林
第三篇:初四化学练习题
初四化学练习题
1、下列物质中不会使人中毒的是()
A、BaSO4B、BaCl2C、Hg(NO3)2D、AgNO32、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B、可能只有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D、可能只有甲烷
3、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开始观察到的现象是:为;一会儿又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方程式为。
4、用水鉴别NaOH、NaCl、CaCO3三种固体物质时,能够鉴别出NaOH所依据的现象是。
5、仅用玻璃棒和酒精灯两种仪器,就能采用物理方法将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区分开,具体做法是。
6、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一般可通过、、等操作进行初步提纯,除去难溶性杂质。这三步操作中均用到一种常见仪器是,它在各步操作中的作用分别是、、。
7、海水制镁过程中,为了将MgCl2全部转化为Mg(OH)2沉淀,可选用试剂,要使MgCl2全部转化为沉淀,加入试剂的量应是,验证MgCl2已全部转化为Mg(OH)2的方法是。
8、医生常用75%的酒精溶液或高温蒸煮等方法进行杀菌消毒,其中的道理是。
9、X-射线不能穿透硫酸钡,因此常用BaSO4作为诊断胃病的造影剂,可溶性的钡盐是有毒的,若病人误服了碳酸钡,就会发生中毒;一旦中毒,应立即服用泻盐(硫酸镁)解毒。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中毒(2)解毒。
10、(1)用粮食作原料酿酒时,往往发现制得的酒发酸,这实际上是因为酒精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生成了醋酸和水,反应方程式。(2)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1、将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升高温度后产生的现象是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向该饱和溶液中加入生石灰,并冷却至原温度,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将(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将。
12、某同学为探究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根据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用榨汁机分别榨出水果甲和水果乙的汁液A和汁液B; ②将两种新鲜的汁液分别倒入两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
③取2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汁液A和汁液B各10毫升;
④取2支滴管,分别吸取较浓的高锰酸钾溶液逐滴地滴入2支小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不能褪去时为止,记录此时所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滴数。请分析作答:(1)写出一种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或蔬菜:__________。
(2)不同滴管的一滴试剂的体积是不同的,因此实验步骤______有可能增大实验误差,为了便于准确
地比较,应当__________。
(3)按修正后的实验步骤操作,如果滴入汁液A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数比滴入汁液B中的多,则水果
甲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水果乙中的_______________。
(4)③取2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汁液A和汁液B各10毫升;
④取2支滴管,分别吸取较浓的高锰酸钾溶液逐滴地滴入2支小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不能褪去时为止,记录此时所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滴数。
13、某园林工人配制波尔多液时,将CuSO4、生石灰(CaO)分别与水按1:50的质量比混合,然后把
得到的两种液体在木桶里混合并充分搅拌,(1)配制波尔多液不用铁桶的原因是。(2)两种液体在木桶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要检验所配的波尔多液中是否还含有CuSO4的实验方法是。
14、写出下列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并用的形式将其分类(填序号)(1)金刚石(2)熟石灰(3)蔗糖水(4)氩气(5)汞(6)石灰石(7)纯碱(8)生石灰(9)液氧(10)海水(11)醋酸(12)硫酸(13)烧碱(14)干冰(15)硝酸铵
15.某同学为探究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根据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用榨汁机分别榨出水果甲和水果乙的汁液A和汁液B; ②将两种新鲜的汁液分别倒入两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
③取2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汁液A和汁液B各1毫升;
④取2支滴管,分别吸取较浓的高锰酸钾溶液逐滴地滴入2支小试管中,边滴、边震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不能褪去时为止,记录此时所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滴数. 请分析作答:
(1)不同滴管的一滴试剂的体积是不同的,因此实验步骤有可能增大实验误差,为了便于准确地比较,应当.
(2)按修正后的实验步骤操作,如果滴入汁液A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数比滴入汁液B中的多,则水果甲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水果乙中的.
(3)修正后的实验方案与课本上的相比,创新之处是.(4)写出一种维生素c
第四篇:初四化学一轮复习一单元学案
淄博五中初四化学学案
中考化学第一轮~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1)
【基础知识梳理】
1、化学科学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等。
2、(延伸知识)材料研制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开发利用的材料有很多,主要包括:材料、材料、材料和材料。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①宏观上;②微观上,构成物质的分子(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只是发生变化)。
4、(延伸知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
常见的物理性质主要有:等,常见的化学性质只要有:等。
5、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会伴随着等现象发生,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释放或吸收。
6、化学就是在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请用简单的图示或语言表述物质和分子、原子、离子以及元素的关系:
7、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
请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简要描述“探究石蜡燃烧主要是石蜡蒸气在燃烧”实验的过程。
【相关实验复习】
请描述下列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点燃镁条:(2)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
(3)锌粒与稀盐酸反应:(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氧化铜粉末与稀盐酸反应:(6)加热胆矾晶体:
【中考试题展示】
1、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烟花绽放B.蜡烛燃烧C.海水晒盐D.葡萄酿酒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B.合金是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C.电解水时,原子的总数目发生了变化
D.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第五篇:初四化学练习题
初四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显电性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D.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2、臭氧(O3)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氧气会转化成臭氧(O3),即3O2 =2O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②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③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④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相同;⑤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原子的数目相同。A.① ③ ④B.② ③ ⑤C.① ② ⑤D.② ③ ④
3、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C.在任何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
4、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A.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分子有间隔D.水分子很小
5、下列物质属于有机氮肥的是【】
A.K2CO3B.KNO3C.CO(NH2)2D.NH4HCO3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不是盐B.纯碱是碱
C.硫酸不是酸D.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不是铅
7、最近美国某玻璃公司研制出一种“自洁玻璃”,该玻璃因穿上40纳米厚的二氧化钛(TiO2)外套,从而具有自洁、不断分解有害气体以及消灭细菌、病毒等作用。关于二氧化钛,你认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钛中钛元素显+4价
(B)纳米技术的应用使二氧化钛产生神奇的作用(C)二氧化钛是一种氧化物
(D)二氧化钛中的钛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8、关于乙醇汽油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醇属于可再生性能源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9、2009年,哈尔滨市居民将部分结束使用煤气,届时市区居民将可望用上天然气。下列有关天然
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天然气较人工煤气热值高(即反应放出的热量大)C.天然气燃烧后没有污染
D.天然气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10、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常见的纤维有棉花、羊毛、涤纶等。小明灼烧棉花、羊毛、涤纶三种纤维得到下列气味:
纤维编号①②③ 灼烧时的气味特殊气味烧纸气味烧焦羽毛气味
则棉花、羊毛的编号分别为
A.①②B.③①C.②③D.无法断定11、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台湾魔术师刘谦以其匪夷所思的表演震撼了国人,他表演过程使用的下列道具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玻璃杯B.金戒指C.硬币D.橡皮筋
12、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空气和氧气B.氮气和二氧化碳
C.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D.羊毛和化纤布料
二、填空题
13、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哈尔滨市火力发电需消耗大量的煤炭,热电公司技术研究小组改进燃炉结构,适当增加进风量,将炉内煤粉吹起,使之剧烈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是__(2)这种做法也有利于减排,但还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电动自行车以轻便、省力、操作简单、节能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
(1)自行车的大架、轮毂等常使用的是 ________材料,轮胎使用的材料是_____________;(2)自行车常用的防锈措施有:______________等。
(3)电动自行车常用的铅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的化学电源,当给它充电时是___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____能;
(4)铅蓄电池中的电解液常用30%~50%的稀硫酸。欲配制质量分数为40%的稀硫酸400 mL(密度为1.30 g/cm3),需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___________mL,水____________mL。(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5)部分厂商在销售电动自行车时打出了“环保”的旗帜,与使用燃料为动力的轻便摩托车相比,行驶过程中电动自行车不会产生_____________等有害尾气,但铅蓄电池对水和土壤环境造成的铅
污染更为久远。
三、探究题
15、星期天晓华与妈妈一起清理厨房的卫生,在清理储藏柜时发现了两小袋白色粉末状的固体物质,由于放置太久袋子上的字迹模糊无法辨认。妈妈根据记忆告诉晓华两种物质可能是食盐、淀粉、味精、奶粉、纯碱、蔗糖中的两种。征得妈妈的同意晓华将其带到学校实验室与同学们一起对两袋物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因放置时间过久,可能变质,不能品尝)。
探究一:两种物质的水溶性
(1)同学们将两种物质编号甲、乙,验证二者的水溶性的操作是。实验证明甲物质易溶于水得到澄清透明的无色溶液,而乙物质在水中形成浊液。
探究二:甲物质的成分
(2)对于甲物质,小明认为是一种无机盐,猜想可能是①;②。(3)晓华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明的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
(4)小刚认为甲物质是有机物,猜想可能是(答出一种即可)。探究三:乙物质的成分
16、工业纯碱中常含有NaCl、Na-
2SO4等杂质,为了证明工业纯碱样品的溶液中含有CO32、SO42-和Cl-,刘婷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刘婷同学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以上实验有问题(填步骤序号),会导致离子无法确定。此实验应加入的试剂为。
17、今冬,我市遭遇百年未遇的雪灾,雪灾不但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也给我们到校学习带来不便。因此,中午许多同学不能回家,只能带午饭到学校。几个同学对王峰同学带来的“拉拉热”饭盒产生了兴趣,只见他将饭盒底部的一根细线一拉,一会儿原来冰冷的饭菜变得热气腾腾。打开饭盒的底层发现,内有一包白色固体和一包无色液体,当拉细线时,两种物质混合,产生大量的热。
(1)【提出问题】白色固体和无色液体分别是什么?(2)【猜想】小红猜想固体是氧化钙,液体是水。
王丹猜想固体是氢氧化钠,液体是水。
李丽猜想固体可能是氧化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液体是稀盐酸。(3)【设计与实验】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4)【反思与评价】在小红和王丹同学对固体物质的猜想中,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你认
为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②小红想把生锈的铜币“复原”。她找来了废电池的锌皮和试剂A,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试回答:
19、超市中的许多食物用保鲜膜包装后出售。保鲜膜为什么可以“保鲜”呢?
[设计实验]在A、B、C三只相同的玻璃杯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并在各玻璃杯外壁标明刻度,如图所示放置一周。
[实验现象]一周后发现:A杯中的水量几乎不变;而C杯中的水量减少较多; B杯中的现象是;
[解释]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C杯中水量减少的原因:;
[结论]保鲜膜除了可以阻止食物中水分流失,还能隔绝 [提出新问题]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热固性塑料还是热塑性塑料呢? [实验]在一只试管中放入少量保鲜膜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到碎片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又可以熔化。由此得出:制作保鲜膜的材料是(填“热塑性”或“热固性”)塑料。[反思](1)保鲜膜虽然能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但大量使用后丢弃会造成所以要控制使用。
(2)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再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