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解读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英语是一门开启学生心智的学科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然而,在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承认英语课的人文教养性,有些人仅仅把英语当做谋生的工具,如果工作用不上,他们认为学英语是浪费时光,不如不学。自中学开设外语课以来,一个多世纪持有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因此,英语教育时而被重视,时而受冷落,风风雨雨几经折腾,总算在近30多年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英语学科的性质和作用才逐渐得以明确。
英语作为外语是交流思想和思维的工具,所传递的信息首先包含着情感教育的因素。情感是一个人对他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对他所认识或所做的事情的内部态度的不同形式的体验。有些心理学家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道德感是以人对人、人对社会的态度为其内容的。属于道德感的有:爱心、同情、善心、仁爱、忠诚、合作等。美感表现了对各种不同的生活事实及艺术的态度和评价,能够识别和判断它们是真、善、美、高雅,还是假、恶、丑、庸俗。理智感表现为一个人对认识过程、对这个过程是否顺利的态度,属于其范围的有:兴趣、动机、求知欲、热情、发现、信心、意志、毅力等。而这些正是当代“立德树人的价值观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富强、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恰恰渗透在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24个话题之中。
英语作为外语课犹如一扇门窗,打开它能够让学生放眼世界,丰富人生经历,吸取多元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这个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近几十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国富民强,中华民族已摘掉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东亚病夫等令人屈辱的帽子,今天已能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历史的变迁过程中,英语作为外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英语课又好像是一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鈅匙。有人说,外语只能发展人的记忆能力,不能发展人的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偏见。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之中,无时不在提高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记忆也是一种能力,指人们对经验反映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与回忆。而思维是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的分析、综合、判断、类比、联想、推理、批判等认知活动。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多种学科进行训练,外语课也绝不例外,尤其在近30多年来,外语课非常重视促进个体潜能,发展其思维能力,因为,忽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就会变成模仿教学、记忆教学,也只有注意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单凭死记硬背是难以学好外语的。
尊重主体、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构建语言知识体系
中小学英语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识图示(schema)。因此,他们常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吗?”在他们看来,如果学生解释不了他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没有学会,他很容易会忘掉。由此他们认为,知识是靠学生建构的,而不只是靠教师教会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主体,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
(二)——学习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我国学生英语语法学习成功的经验较多,值得介绍的学习策略有以下五个:
1.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课本中的语法资料和语法书归纳、小结已学的结构,进行分类、对比,加深理解,提高对语法规则和用法的认知度。
2.将语法学习与词汇学习相结合。由于词具有语法特性,通过学习词块(词的搭配)就可不费力地学到语法。譬如与as有关的词块as well, as for, as if, as long as, as+adj./adv.+ as, as+clause。又如学习与seem有关的词块seem confused, seem to be late, It seems that he won’t come等实际上是在学习过去分词、不定式和先行词it代替后置的主语从句。有人把这种语法学习称作自然语法(Natural Grammar)。
3.在语境中通过说、读、写的大量实践,在运用中提高语法的准确和熟练程度。
4.口诵、手记含有所学语法结构的佳句、格言,如Right living is better than rich living.Everyone who exalts himself will be humbled, but whoever will humble himself will be exalted.5.记录和分析自己常犯的语法错误,对比汉、英语结构,找出规律,减少错误。例如许多人不清楚在哪些动词后作宾补的不定式不带to,经过对错误的分析,用“八字言”即: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have/let make;四看see/look at/observe/ watch就记住了10个这样的动词。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
(三)——词汇学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英语词汇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维过程。根据Thornbury的心理词汇,学习英语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思维体系和构建一套新的词汇网络系统。这个系统至少包含以下6个系统:(1)词的音、形、义,属于相互密切联系的表层系统;(2)词的语法特性;(3)词的派生、复合与转义;(4)词的搭配所形成的无数固定或非固定词组,又称词块(Word chunks);(5)词的隐含意义(Connotation)与联想(Association)的意义;(6)词的使用语境或语体(Register)。这后两项涉及到了词的深层系统。许多学生对英语词汇思维体系了解不深入,满足于背记词表所提供的发音和中文释义。有的教材词表仅提供课文中出现的一种词义。看上去似乎这是条学习词汇的捷径,岂不知这样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无法尽快洞察和发现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奥秘,让他们始终处于朦胧的状态。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拨开迷雾,揭开奥秘,帮助学生迅速地抓住英语词汇特点,开动脑筋,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以便自主地构建起一套英语词汇知识体系。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学生想达到此目的起码能够运用以下10个策略:
一、在语境中学习词、词组和习惯用语。语境可以是场景、图画、话语、语篇等。如cats,big cat(虎),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出马脚),这些词语没有语境或上下文,即使知道其汉语译文也难以正确运用。
二、反复接触、大量积累。不局限于课本所学范围,加大听和读的量,扩大词汇复现率;通过经常复习和练习,不断从大脑中提取所学词汇,加强记忆,使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并加以保持。
三、加深对词汇的认知度。利用音、形、义的联系,构词法,语法词形变化,词的搭配,成语,一词多义等规律,就可举一反三,变“死记”为“活记”了。
四、亲身体验,加深感受。随时随地有意识地注意带有英语标志的实物、图表,加强视觉记忆;出声朗诵或听录音,加强听觉记忆;听或看到好的词语就写在笔记本里。动员所有感官,做到“脑思、眼看、耳听、口诵、手写”。
五、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利用语篇中的插图、文字说明、熟词、反义词、同义词、或标点符号引出释义,还可通过个人阅历(又可称WK,即world knowledge)猜测,也可根据下义词(hyponyms)猜出意思,如Legumes, like string beans, lima beans, and green peas are important in your diet.根据string beans等下义词可猜出legume是“豆科植物”。
六、通过联想学习词汇。通过一个词联想出同类词(按照音、义、词性等归类)、同根词、词组、短语、搭配等,成串地学词汇(Learn words in clusters),而且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个网络。
七、运用识记。单凭死记单词或词组不行,必须组词成句,组句成篇,在口笔语表达中加以运用,有了真实的体验,用过的词语方能熟记不忘,因为它们已成了自己语言机制的一部分了。不仅如此,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才能理解一词多义,譬如property在This coal mine is state property.中意为“财产”,但在Do you know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ater?中则是“性质”。也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知道faithfully,sincerely,yours,love等词在不同语体书信中的使用。
八、使用词典学习。好的辞典(如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赛过教材和教师,是学生终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良师益友。
九、记忆诀窍。记忆单词的诀窍很多,来自学习者的自创,有的用母语谐音对照,有的用唱歌帮助记忆。最常见的是运用关键词,由关键词的每一个字母引出与之有关联的词来。
十、形成习惯。学习者自主养成一套学习词汇的习惯,除了听录音、朗读,还要用笔记本经常记下生词和含有该词的句子或谚语,随身带着小本抽空复习。主动与同学合作,互相检测。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成功学习者常用的学习策略。凡使用这些策略的学生都会感到英语词汇学习变得轻松了,他们的认知力、记忆力加强了,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了,对英语学习也就越来越有信心了。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
(四)——启智性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一、教学目标明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设,应全面考虑情感、知识、技能、文化、方法等多元目标。
二、尊重学生主体
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关怀和帮助。特别在学生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创设民主课堂,允许质疑和不同见解。
三、启发激活思维
创设情境与活动,营造认知冲突,激起思维欲望,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相联系,自主完成同化或顺应的认知过程。
四、步骤有序合理
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前一步为后一步铺垫,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发展,层层叠进,安排渐进具有逻辑性。
五、全体学生参与
关注每个学生,抓两头带中间,分类设计问题和任务,分层教学。
六、互助合作探究
师生、生生互动,组织两人小组和多人小组活动,分工合作,相互帮助,讲求实效。
七、方法灵活有趣
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并用,使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情景,引起注意、好奇和兴趣,并提供综合语言运用的语境。
八、评价激励发展
课堂评价有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诊断性测试,检查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补偿矫正;通过口语、听力和笔头测试可了解并评价学生的学业,表扬进步,并及时给予帮助。
启智性英语教学之研究
(五)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
一、启智性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活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发现,每一项技能的训练都开始于激活(Activating)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的步骤,称作“预热”或“预测”,即“预备”阶段(Preparation),旨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Brainstorming),自主探究。这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教师宣讲灌输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鹦鹉学舌”式地模仿记忆。例如在围绕话题Great Scientists教阅读课文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 时,同课异构的教师在热身步骤都用图片展示了一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教师把每个科学家的姓名及其成就都呈现出来,讲给学生听。而另一位教师则先呈现照片,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回答,学生活跃起来了,在与教师互动中回答正确时很得意,当他们回答不了时,教师出手,学生也很佩服。虽然二者略有差别,却反映了教学观念上的差异。
二、在听说读的语境中介绍和呈现(Presentation)新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特别注意启发学生观察和发现,而不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帮助学生及时归纳词汇和语法规则,分析语篇,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掌握语言规则。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拓展教学资源,尤其是真实的语言材料,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使他们形成语感。这样便可使“习得”(Acquiring)和“学得”(Learning)相结合。
三、英语的听说读写是技能,光懂得规则是掌握不了的,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即练习(Practice)。学生在用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中用,学用结合,这样记忆才能长久,英语才能进入自己的语言机制,形成习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引起好奇心,教师需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真实性的任务,但是练习要循序渐进,由机械操练到灵活运用,任务也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以形式为主的使能性、非交际性任务,发展到以意义为主的交际性任务,形成任务链。这样一来,封闭的课堂开放了,教师单向注入式变成了师生双向互动式,学生合作结对成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常常处于亢奋状态,思维变得敏捷、灵活。
四、听说读写教学均有前、中、后三个活动步骤。前指的是预备,中指的是呈现与练习,后面接下来就是产出(Production)了。孔子曾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发展过程,语言学习也如此,听读输入的信息经过思维(Thinking)加以内化,重组整合后以说写的形式输出,即表达(Expressing)自己的思想。这就达到了英语教学学以致用的目的了。在这一步骤,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推断、评判、思辨、想象、创造,没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很难完成交际性口笔语任务的,譬如给故事写个结局,或对作者的态度加以评判等。这时,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会闪出智慧的火花,令人惊喜。
五、启智性课堂重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教学反馈贯穿教学全过程,不再仅靠测试、考试评价,而是特别重视行为评价,通过自主与同伴评价和师生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Progress),使他们享受成功感,并由此增强信心,产生新的动力,在已丰富的经验(Enriched experience)基础上继续前行。启智性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预备、呈现、练习、产出、进步”,可用由五个以P为首的词来表示英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及其承载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循环反复,周而复始,是符合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的。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英语教学之感悟
英语教学之感悟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冯霞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在此呢首先要感谢我们的教研员厉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呢也要感谢我的师傅王玲琴老师一直以来无私的指导。还要感谢我们的教研组长刘千工老师和前辈冯江华老师的不时帮助。所以如果说我得到了某种成长的话,那也是得益于集体的智慧,那今天呢我就在此宝地把我一路走来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妥之处呢,敬请大家谅解和指教。
讲到这里我的头脑中不禁闪回今年六月二十八号查高考成绩的场景。因为我本身也身为班主任,所以那天时间一到就迫不及待地查了起来,查到一个,一本,查到两个,518分,最后查完,发现全班三十九人参加高考一本共十六个,四个同学没上二本线,英语平均分一拉,直觉还可以。说实话,有点小兴奋,也说实话,有点没出息,因为都不知道别人分数怎么样。但是兴奋过后,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说,这绝不是一日之功,甚至都不能简单地仅归功于高三一年,这实在是一个长期的战役,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从始至终的坚持does matter。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来说,更是如此。虽然今天在座的都是高三老师,但是我想我们都免不了经常要从头带起,所以我想呈现一下全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高一阶段,初高中的衔接与过渡。
1.彰显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其实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给各科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是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很难逆转,既然如此,老师为什么不应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同了你,那么你所说的一切对他们而言就有可能如仙乐般入耳。我们希望学生干净、整齐、不怪异,女生有点小清新,男生有点阳刚气。同样学生也在希望我们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我的同龄人说到“我很喜欢我当年的英语老师,感觉她很符合英语老师的气质”。我就经常想,我们现在的学生潜意识里其实也在渴望老师具有这种气质,然后我又琢磨,符合英语老师气质的到底是什么。我理想中有这么几方面:有品味,时尚而不怪异;有才华,有幽默感,见多识广;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漂亮口语;善解人意、既有原则又平易近人。当然这是我的努力方向,迄今也没有完全做到,如果再加上男老师帅,女老师美就更好了,不过这个纯属天生,我们也不可能为了取悦学生去美容医院温柔一刀,但是从修养、气质、着装上动动脑筋还是可行的。我们经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个人魅力的散发有利于学生亲其师。当学生喜欢你、热爱你、甚至崇拜你的时候,他们必定扑闪着大眼睛追逐你的目光,急迫地吞咽你的每一句话。
2.乘热打铁,明确学科特点,做好规矩。
学生刚进校时,基于其对过往学习和生活的反思及对新环境的期待,具有相对较高的可塑性。此时乘热打铁,将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明确告知,易于树立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得到认同和配合,做好规矩则让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考试信度等得到
一定的保障。比如有的同学非常不认同老师说“这是固定用法”,认为是老师无能的逃避,那么当你要求他记住这个那个表达时,他的内心就会有抵触情绪,可能不愿记忆或敷衍了事。但是我们作为英语老师都知道,世界上大部分语言是长期以来人民大众共同的结晶,所以就会形成很多习惯用法,很多时候为了交流方便又不可能完全死跟着语法走,所以就会有例外,甚至例外中仍有例外,这些习惯用法和例外很多就需要记忆。当我们形象地向学生解释清楚了以后,再让他们进行某些记忆工作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至于做规矩嘛,套用现在的流行用语“你懂的”,我就不再赘述了。高一初进校是做这个工作的黄金时间,一旦错过良机,以后再做,收效甚微。比如,我这里有个失败的案例,07年高三时我接手了当时年级上英语最差的两个班,当然我还是怀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在他们身上实践过,效果嘛,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出。
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基础。
对于刚接手的高一新生而言,英语成绩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已有了较好的基础,而有的学生则是哑巴英语,连单词都不会读。在这个阶段,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情绪饱满,热情奔放,学生才容易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辅以清晰的课堂用语,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或鼓励,使其情绪保持在积极、主动、向上的状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就可能产生或得到强化。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的拼读英语单词很重要,只有读准了单词,才可能快速而牢固的记住单词的拼写,摆脱文盲英语的困扰。这也是强化学生兴趣的方式,试想一个不会读不会写的学生如何对这门语言产生兴趣呢?这门语言最美的东西已经永远被词汇的缺乏屏蔽了。对此,我的做法是:第一,扫除音标盲。每一次带班,总发现一些同学不会自行拼读,而高中词汇的量大,不能永远依赖教师教读,所以这个基础工作值得做。教会他们由音标而单词,由单词而字母组合,读就不再是问题,拼写单词也变得更简单。第二:要求学生必备一本听写本,每单元单词必须听写,按难易程度定不同的合格标准,不合格者重默,直至合格为止,对于多次默写优秀者进行全班传阅。而默写时报给学生的是英文,要求学生拼出单词,写出词性和尽可能全的中文意思。
除了单词以外,对句子、文章的要求也不能放松,教学生如何正确的朗读句子,即注意句子的意群停顿,布置学生背诵课文,并持之以恒。
单词和句子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觉得英语没有想象中难了,也就不容易对它失去兴趣。为防止部分学生会有厌倦情绪,我们可以适时地举行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在高一时举办过一次班级的英文歌唱比赛,我只提几条指导性意见,其它都交给学生,包括策划、主持等等,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参加。因为歌词往往是一门语言美妙而精华的结晶,又能帮助这些十几岁的青少年表达他们想表达但又还力所不能及的东西,辅以他们热爱的旋律,容易给他们一种美好的向往“原来学语法、背单词、背课文的彼岸是这么美好的英文世界”。比较明显的是有几位同学成了班级的“英语歌神”,频频有机会在学校进行表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对大部分同学而言,我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活泼的调节。
高二阶段,针对高三的助跑。
1.为学生创造语言氛围。
学生每天课前三分钟有一个daily speech,以学号为序,轮到的同学随意使用这三分钟。在不带任何提示性纸条的前提之下,学生可以给大家讲一段故事,介绍某个人或某项活动,也可以背诵课外的某篇优美的文章,甚至给大家讲解一些自己总结出来的英语现象,但要求用英语讲。这样做,不仅能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气氛,为上好这一堂课做好准备,也让学生无形中了解到一些从教师处难以得到的知识,更让每一位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拥有更多去接触英语的动力。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和课文。
潜移默化地在课堂上多分析句子的成份,文章的构成,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文章时,自己去发现词组、句型的习惯。慢慢地学生就能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析句子成份,按意群停顿,然后老师帮着总结,学生自己再学着归纳,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单选题、十选
九、完形填空、阅读里长句的处理,学生书面表达的语法合理性也会相应提高,为以后高三打下很好的伏笔。比如,“上外杯”英语竞赛的试题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记得去年考前,我们手上也没有任何辅导材料,只有一份前两年的竞赛题。其中基本每道题题干都非常长,难以一眼洞穿。当时有个女生郭某到我处来答疑,我一看其考卷,非常震惊和感动,其中cloze等题型全篇满是成分分析符号。我认为她并非有意为之,只是在遇到长句难句时的本能反应,这得益于平时的渗透和潜移默化。事实证明效果还不错,当时我班选送的六个同学全部得奖,其中两人还获得了全区一等奖。
3.帮助学生易地而处,换个角度看待作文。
主要就是让学生互改书面表达。布置学生一篇书面表达,交上来之后打乱发下去,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给他们所发到的文章进行纠错,并改正,并收集其中所用的好词好句,署名,再交上来,我再进行批改。对于写的好和纠错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张贴。这样学生不会乱改,会很认真地找错甚至讨论。对于收集的好词好句均注明作者,整理后投影出来,供学生积累、运用。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心目中的好作文应该如何写,又提高了佳句作者的积极性,而所有同学都有了积累佳句的便利来源,无形中提高了书面表达的水平。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于一些痼疾有奇妙的效果。比如07届学生徐某,书写漂亮,文采飞扬,但是所写文章逻辑性不强,结尾处常狗尾续貂地或为凑字数来一句与题无关的“May you succeed”之类,让人啼笑皆非,且屡教不改。自从亲自进行了几次作文批改之后,毛病不翼而飞,令人惊喜。
高三阶段,系统化与冲刺。
1.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
高三考试肯定会增多,那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率就很重要。个人比较偏好通过思想工作来杜绝作弊,因为认为这是比较治本的,否则现在资讯如此发达,我们在出题的时候千变万化,但学生手机一出,谁与争锋,轻轻输入几个关键字,什么答案都有了。当然严格监考同样重要。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培养其考试的自觉性和应试时的心理素质,我一般会提前十分钟左右收考卷。考完尽快批改,让学生知道分数,对考得好的和比前次进步的学生进行点名表扬。在学生还保持着考试时诸多思考的时候及时讲评。每一份考卷都需要做错题集。
2.知识与应试技巧的系统化。
知识的系统化很好理解,通过高三的语法分类练习,大家都在做,此处不再赘述。应试技巧的系统化是指和学生一起归纳英语考卷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比如以翻译为例,就可总结出如下几步:1)纵观全句,理解中文,切忌仓促下笔。2)确定句子大致类型,即,单句还是复句。3)如为复句先根据逻辑确定连词。4)提炼出各分句或单句主干。5)确定时态语态和数。6)加出修饰成分。7)检查,尤其时态语态和数.但是这些步骤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要长期通过练习进行渗透。
3.答疑,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学生的错题集上、练习题中集中了很多他们个性化的问题和对问题个性化的思考。这些在课堂之上难以覆盖,则通过答疑来解决。答疑过程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先讲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一可以看出其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提倡的科学解题方法,也可以看出其错误的个性化之处,便于进行纠正性引导。答疑对教师也有帮助,这种亲密接触使教师能更容易洞悉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使以学定教变得更容易操作。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非常重视情意策略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因为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我已无力改变,那么我只能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去最大程度地发掘。而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纵然我不是某一班级的班主任时,这些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并时时渗透的。
感谢大家在这个睡意缠绵的午后对我的喋喋不休侧耳倾听,非常荣幸,也欢迎大家与我联系,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戏剧技巧融入国中英语教学之实施研究
戲劇技巧融入國中英語教學之實施研究
基隆市國教輔導團英語領域輔導員 王菀詩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英文課的學習印象該是如何?是整整齊齊地統一背誦著英語教科書的句子,還是三兩成群,在台上或台下賣力地舞動雙手,精亮的雙眼搭配豐富的表情,充分表達出英文句子的表達,英文是不是就“活”了起來。自九十一學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來,在國中英語領域課程的改革上,強調營造自然、愉快的學習環境,教材內容生活化、實用化與趣味化,透過多元的活動練習讓學生藉由多方面語言接觸,實地應用來學習英語。而國中的視覺藝術與音樂結合並納入表演藝術,形成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表演藝術的核心「戲劇」最具統整性,若能與英語領域結合,相信自然能讓英文活起來。此外,在英語聽說讀寫的分段能力指標當中,也明確訂定國中階段學生要能看懂、聽懂簡易影片與段落的大致內容,同時能參與短劇表演,瞭解並欣賞短劇,甚至能樂於參與有助於提升英語能力的活動,如英語短劇等,因此將戲劇技巧融入英語領域課程中是值得嘗試的方法。
戲劇這個課題自2000年才開始受到重視,在國內算是起步較晚,以國外實施戲劇課程的經驗而言,在教室內應用戲劇的課程源於二十世紀初。美國在一九六五年通過中小學教育法案,正式將戲劇納入課程當中,形成重戲劇的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DIE),是單科性的課程教學;英國的教育戲劇也是經驗豐富,到一九六八年時,已有很多教師將教育戲劇列為主修課程,到了九○年代陸續通過戲劇學習相關的教育法案。而教育戲劇似乎已成為戲劇教學上的統稱,美國著重於戲劇的本質教學,以創作性戲劇為主要的教育內涵,英國則著重於教育戲劇之統整教學,以教育目標為重,明確規劃各學習階層的戲劇學習教育目標。自開始重視教育戲劇之後,近年來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也正積極規劃設計。以英文領域為例,有全國國中暨高中英語短劇比賽,各縣市政府也有辦理各校英語短劇比賽,同時各校也陸續辦理相關活動,將教育戲劇融入英語課程似乎是熱潮之一。
思考目前英語教學的環境,由於升學的影響,學生並未將英語視為溝通的工具,反而視為學科的學習,甚至深受壓力而放棄學習。如果我們能將戲劇活動賦予學習的意義,將戲劇教材組織到角色扮演活動當中,讓學生能從戲劇當中學習英語,相信必能提升學習動機。學習的關鍵在於經驗,而非死記死背,唯有透過戲劇化過程的真實經驗,才能強化學習,並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互動的關係(林玫君,2005)。同時戲劇一直是溝通與學習的重要管道,而學習的四個
要素「模仿、想像、角色扮演與詮釋演出」與戲劇密切聯繫,戲劇技巧對語言、行為與肢體更是有助益(張文龍,2005)。
其實喜愛遊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認為應用戲劇可以達到國中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因而近來國中小開始提倡英語戲劇比賽,甚至有些學校以此為特色,相當受到老師與學生的喜愛。而經過那次課堂經驗後,深深感受到學生們對英語戲劇的新奇與歡喜,縱使他們對於對白改編會有文法問題、或故事情節變異,但是很明顯地,孩子的肢體語言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而誇張的內容也吸引他們。過去,英語領域所注重的文法和考試,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改變,強調溝通式教學以提升孩子學習英文的興趣,並透過多元活動的練習來學習英語,面對學生學習程度不一,教師應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多元智能發展。因此,將戲劇技巧融入英語教學是值得探究的問題,其成效是否能提升學生學習意願,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亦即,戲劇技巧融入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影響為何,是本研究的探究重點。
貳、文獻分析與探討
由於本研究在於將戲劇技巧融入英語教學,並探討其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之研究,故在文獻分析涉及戲劇及英語教學的相關理論,同時兩相結合對於學習的結果呈現之理論探討,故區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戲劇與英語教學的內涵理論,第二部分為戲劇融入教學對學習影響的相關理論,第三部分則探討戲劇融入英語教學的成效。
一、戲劇與英語教學之內涵理論
對於表演藝術的戲劇而言,李翠玲(2003)整理相關學者的想法,戲劇是統整的學習,因為戲劇必須同時運動多種感官來參與,包含視覺、聽覺、口語、肢體動作等,學習的重心在於創造力,學習者在教師引導之下,參與活動並採用想像、肢體動作、默劇、即興表演、角色扮演、說故事、偶戲與面具、故事戲劇扮演等活動,以培養互助互動、想像力、思考力,甚至於語言方面的能力,可以說表演藝術是最具統整方式的活動(林佳慧,1994;呂燕卿,2001)。戲劇教學的內容極廣,其中以戲劇形式為主的創作活動就包含「創作性戲劇」與「教育戲劇」,茲分述如下:
創造性戲劇:張曉華(2003)根據美國兒童戲劇協會(The Children’s Theatre Assocaiation of America,簡稱CTAA)檢視創作性戲劇之詞彙定義後認為,創作性戲劇是一種非正式展演且重視過程的即興表演,參與者在領導者的引導之下,運用想像力,同時實際操作並反映出他們的經驗。創作性戲劇的教學是教師靈活
運用戲劇的方法,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自發性的學習意願,進而達到戲劇的學習。亦即教師與學生在戲劇過程的融入,從引導、想像、省思、表達等歷程,達到開拓學生個人經驗與自我經驗重建的目的,同時其人格特質培養也蘊含其中,所以創作性戲劇可引發參與者的創造力,透過戲劇技巧提升參與者自發的學習意願。教育戲劇: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之技巧,以人性自然法則,自發地與群體及外在接觸,並從事於學校課程教學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戲劇應用在教育的教學方法」。同時在教師的領導之下,提供較彈性且活潑的環境,並有計畫且有結構地以創作性戲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即興表演、遊戲模仿或角色扮演中,自然地與外在群體互動,在想像力的發揮下表達,在實作中學習,使學生獲得學習經驗,並增進智能與技能(張曉華,2004)。可用於教室內的各類課程,如藝術、語文、史地或自然科學,其學習過程是老師和學生一起行動,引起動機並探索主題,藉由角色扮演發展情境脈絡,塑造人物經驗,在創作當中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並使學習產生意義連結(吳美如,2003)。
針對戲劇技巧而言,McCaslin(1990)將戲劇教學分成想像力與專注力的劇場遊戲、默劇與即興表演、角色扮演等四項活動。張曉華(2003)將戲劇教學方法分成十項,分別是想像、肢體動作、身心放鬆、戲劇性遊戲、默劇、即興表演、角色扮演、說故事、偶戲與面具、戲劇扮演。在應用於英語文當中,尤以戲劇性遊戲、即興表演、說故事及戲劇扮演最為合適,而肢體動作則適用於暖身活動當中,為將戲劇技巧融入英語教學當中,需對相關英語教學法作適當的說明。Larsen-Freeman認為語言教學法是指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採取的教學活動(技巧)與影響教師本身思維(原則)的連結(毛佩琦譯,2003),亦即老師了解教學方法的原則,進而採取掌握教學技巧進行教學活動。在語言的教學當中,我們不只要教學生語言的意思,也要教他們如何使用,而在教學中強調演練(practice)以及溝通活動(communicative activities),並營造情境與故事(Harmer, 1997),而營造情境與故事更是戲劇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戲劇技巧融入英語課程當中,我們強調戲劇內容的創造、角色扮演、情境設計及語言溝通等,故要靈活使用戲劇技巧融入英語課程的教學當中,應分析各種英語教學法之特色,並配合戲劇的元素,進而設計多元的戲劇技巧融入活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所需。
第四篇:关于初中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之解读精细.
关于初中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之解读“精细”
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席 恒
近期比较“精细”地研读了杨浦区初中音乐学科关于“《初中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的相关博客文章,认真学习、拜读了许多老师关于这一命题的思考、实践和疑惑,内心感触颇深,感想颇多。
窃以为,教材的精细研究是促进、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行为,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则必然促进教师对教与学的文本及其内涵、外延进行精细研究。而教材的精细研究是为了推动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音乐学习,落实教材的基本要义,发掘并实践学科的基本功能。反之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为了促进音乐课堂的教与学的方法的变革,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对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培育,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较高人生品味与价值的实现。因此,杨浦区中学老师对于“音乐教材精细性研究”与当前教研热点——“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谋而合,属于不同命题、同一目标的双向、双轨研究。
如此,便想通过一番“咬文嚼字”,将自己的所想、所悟,与广大音乐教育同行分享,呈请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指正。
笔者在本文故意规避对初中音乐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以免由于粗浅的误读误解而造成分歧和误会。本文试图从重点解读“精细”出发,谈谈音乐教材文本对话及音乐教学行为变革中的“精细”,并略谈笔者对“精细化”和“精细性”的认识和看法。
精细,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模式。笔者对教材研究中“精细”的字面解读,即:“精心”和“细致”,具体讲,就是对教材的“精心研究”和“细致实践”。从“精心”和“细致”分别延伸思考开去,笔者提出如下观点:
一、精心研究教材文本内涵
虽然一本教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首首静止、无声的作品,但我们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价值内涵、艺术审美内涵和人文思想内涵。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三维目标角度看,每一首音乐作品均包含着需要了解、学习、掌握和运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内涵和人文思想内涵。它既是音乐课堂中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真实依据和载体,更是体现、支撑音乐学科价值的基本体系。但是,在这些作品所显性化呈现出来的文本内涵中,又并非是可以“拉进篮子就是菜”地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的。它
/ 5
需要我们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从音乐课堂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教材内容与要求的目标预设出发,精心地甄选音乐知识与技能,精心地研读音乐审美的要素和途径,精心地发掘音乐作品所折射出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情操。进而本着“遵循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主旨,开展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二、精心挖掘教材隐含的学科功能
一首音乐作品,一本音乐教材,均隐含着丰富的功能有待实施者发现和开发。这些功能包含了音乐教学学科功能的凸显和音乐作品育人功能的落实。
音乐学科功能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审美,包括审美兴趣的激发,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完成音乐的审美需要切实的载体和途径。而音乐审美的载体除了教材呈现的音乐作品之外,还包括作品反映的音乐文化与人文精神,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等。音乐审美的实现,正是通过对音乐要素与音乐表现形象的感知、体验、理解、表现,以及对音乐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感受、认同、领悟、内化等一系列音乐实践与思维活动来达成的。而音乐作品育人功能的落实,也正是需要通过教师对作品的精心分析,将音乐作品所内涵的诸如“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教育因素显性化,并运用音乐审美的手段,使学科育人功能“春雨润物”式地潜移默化在音乐课堂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达到“无缝衔接”。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实践者,要精心地研读教材,挖掘音乐作品内涵的多元文化和人文主题,充分运用音乐要素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表现,开展生动、活泼、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精心整合教材蕴含的课程资源
在论坛中,有些老师提出,教材精细性研究是否会使教师成为教材的忠实实践者,从而难以担当课程参与者、开发者的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确是不矛盾的。因为作为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行为,确实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完全忠实于“搬教材”式的教学实践,而是应该清醒、理性地认识到教材作为课堂教与学的媒介与桥梁,除了应该把它本身也视作一种规范、严谨、合理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能“透视”到教材内部和外延所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用资源的眼光去看待教材,我们在实践中就能够避免“唯教材是从”的行为方式。
教材所蕴含的课程资源,笔者暂时把它分为“基础性资源”和“拓展性资源”。
/ 5
基础性资源包括教材本身的文本形式以及音乐教材所特有的音响、视频等资源,这些都是教材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供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显性资源。然而,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例如作品背景、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化特征以及作曲家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等等。而作为教学内容,其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教学需要拓展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作为音乐学习的辅助材料。这就对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课程资源整合要求,它需要教师站在课程实施的高度,以课程参与者和共同开发者的姿态,对各类资源进行精心地发掘、精心地组织、精心地整合与精心地运用。
四、精心领悟教材的教学导向作用
教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读物、书籍之处,就在于它对课程标准存在解释性,对课程实施存在指导性,对课堂教学存在导向性。音乐教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呈现一首音乐作品,呈现音乐知识技能。它更多地是通过音乐作品传递相关文化、激发审美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音乐实践落实知识技能,通过音乐活动设计提示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所以,音乐教师要充分重视教材隐含的对音乐课堂教与学的指导与导向作用。精心地研究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寻找音乐人文线索,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精心解读音乐作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法、途径;精心分析音乐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凸显的对于教学手段、音乐学习过程的典型范例与暗示、导向。从而为自己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精细的“精”它的要义恐怕就在于精心研究,研究教材文本,研究教材功能,研究课程资源,研究教学指导。那么,精细的“细”它的“细致实践”的要义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教材与教法的匹配,教材与学情的匹配以及教材与教师特点的匹配上。通过教材与课堂教学要素的多元匹配,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五、细致地做好教材内容与教法的匹配
关于教学方法一直就有一句名言做过阐释,即“教有教法,但无定法”。但是,既无定法,那么,音乐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定法”?笔者认为,这“法”的运用的依据,除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外,应针对不同音乐学习内容,作出适当而有效的调整,即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匹配”。这种“匹配”,包括教材文本对于教学方法的指引、导向(前面已阐述过)和制约,也包括对于学生音乐课堂中的学法指导。
/ 5
例如,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或说陈述性知识,以及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教师比较适宜采用宣讲、介绍、示范、演示等传授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则多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对于一些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诸如音乐情感与形象的联想、想象,音乐要素的辨析、运用,音乐表演与创作等,教师则更多地适宜采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式带领学生展开音乐学习,而学生则更多地以体验、讨论、尝试、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文本内容,细致地分析音乐内容特点,细致地考虑音乐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及其途径,这就是匹配。
六、细致地做好教材处理与学情匹配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具有个性差异、风格迥异的特征。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法设计,需要与学生的学情匹配,它包含了与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风格与能力以及学习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匹配。
众所周知,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有各自不同的处理视角和方法。那么,究竟如何处理教材呈现的音乐学习内容呢?最简洁、最实用、实际的方法,就是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向适应,也就是与学情的匹配。例如,就学生的学习背景、风格与能力来说,对于音乐特长鲜明,音乐感知能力、接受、表现能力较强者,教师可在一堂课内安排相对较多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密度可调整得稍大。反之,则可以安排较少的学习内容,变化较多的学习方法,不断对音乐学习的过程作出反馈,使之得到加强和巩固。再如,就不同学习心理特点而言,针对安静、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从听觉入手刺激学生的音乐学习,这里包括音乐听觉和语言听觉的运用;针对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则可以从视觉、动觉切入,组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教学方法更直观,参与性更强;而对于一些胆小、学习焦虑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多多发掘音乐学习内容的艺术内涵,创设轻松、安全的学习环境,辅之以激励、表扬,以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正需求,推动音乐学习成效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正螺旋状态,使之在成功需求心理的推动下,不断获取音乐学习的成功。
七、细致地做好教材实施与教师特点的匹配
教师是实践课程,实施教材的主导力量。教材在从文本演变成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行为动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执行者——教师的影响。这种影响或体现在促进、推动教材实施,或体现在阻碍、制约教材实施。是促进、推动,4 / 5
抑或是阻碍、制约,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不同特点与背景,如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风格等等。而教师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最明智,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做法。
例如,对于一首歌舞音乐作品,擅长舞蹈的老师如果从声乐学习的角度切入教学,其长处得不到展现,教材实施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之亦是如此。再如,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采取深入挖掘教材艺术、人文、思想内涵,深入分析作品音乐要素,以此形成教学设计的主要逻辑框架,这是一种“深挖洞”的教学组织方式;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则可以凸显一个教学主题,辅之以丰富音乐资源,拓展学习内容的“广积粮”的组织形式,这样的教学效果也许来得更好、更有效。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实施教材、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细致地分析自身的风格、能力和经验,根据教与学双方的实际情况,决定教材文本的演绎方式,采取相应的教材实施方法与途径,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重要方法。
总之,“精细”的教材实施与教学实践,应充分考虑到教材文本、学科功能、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师生实际以及教师特点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应当着手于教材的精细研究,着眼于课程的实践、改革,进而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推动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起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受益。
综上,可以看出,教材研究的“精细”,确实是属于一种课程教材改革的行为模式。那么“精细化”的含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精细化”之所以称之为“化”,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趋势和方向,是从粗放到精细的演变过程。要做到教材研究的“精细化”,就要求我们避免教材解读的粗放、肤浅;避免教学手段的粗糙、单一;避免师生交往的粗暴、简单。
于是,笔者也想和所有参与研究与讨论的同行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即:从当前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实施状况来看,究竟是“精细”还是“精细化”更符合现实状况呢?我们不妨一起思索。
最后,笔者认为,当教材被精细解读与实施,当教材的内涵得以不断扩展延伸,当教学行为变得精致、简约、返璞归真,我们就可以视这一课程教材改革实践方式的属性为“精细性”。
以上观点纯属一家之言,欢迎广大音乐同行批评指正。
2009-10-30
/ 5
第五篇:平安夜之解读
平安夜
平安夜(Silent Night),即圣诞前夕(Christmas Eve,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国家是圣诞节节日之一,但现在,由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节日。
平安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着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延伸发展至今平安夜不仅是指12月24日晚了,指的是圣诞前夕,特指12月24日全天,但由于一般节日氛围在晚上容易调动起来,大型活动都集中在晚上,固被称作平安夜,更加贴切。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期待着圣诞节的到来,据说圣诞之夜,圣诞老人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筒袜里。[1]
也有人说,平安夜是基督教的节日。
主要习俗
在英国,平安夜如在工作日,有时会被银行及贸易公司视为短日(下午休息)。
天主教的圣诞季节在平安夜开始。除非当日是星期日(参看待降节),守夜的聚会据说是在12月24日早上。然而,在午夜前参加圣诞节的聚会是不被允许的。圣诞季节继续直至1月4日,如当日是星期六,则至1月5日,当 the Vigil of the 显现日庆祝时。
传统上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一般会有火鸡或火腿作为主菜。德国的传统菜色则有烧鲤鱼。传统庆祝
基督教社会中,平安夜这天,每家按传统都要摆放一棵圣诞树。当晚,全家人团聚在客厅中,围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和爱,并祈求来年的幸福。
圣诞节前夕也就是俗说的平安夜,当晚,全家人会团聚在客厅中,围绕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在这天晚上都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诗歌报佳音。
很多人询问平安夜的由来。圣诞节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圣诞前夕,称为圣诞夜,也称为平安夜。届时,千千万万的欧美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
之夜必不可少的节目是Party或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或者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通宵达旦地庆祝圣诞夜是一个幸福、祥和、狂欢的平安夜、团圆夜。圣诞之夜,父母们会悄悄地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放在长统袜里。
圣诞夜的高潮是基督教堂在圣诞夜举行的活动。圣诞夜弥撒一般分为两次,晚上9~10点的一次对教众举行;另一次是子夜时分的大弥撒,这是圣诞夜的高潮。子夜大弥撒在午夜结束,此时,正好圣诞节来临,常常伴随着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对世界的宽恕、祝福和欢乐、幸福。
平安夜在中国流传
平安夜这个习俗渐渐流传进中国,圣诞节的前一天,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还没到,一种叫做“平安果”的礼物,开始在人们手中悄然传递。
据了解,“平安果”是用一个个色泽鲜艳、样子好看的进口苹果装扮而成的,多为红蛇果、青蛇果,当然也有把国产的红富士苹果进行包装扮成“平安果”的。据说,“平安果”象征着平安、祥和之意,之所以把“苹果”当成“平安果”的首选,是取了“苹果”的字音。
据说水果商装扮“平安果”是受年轻人的启发。开始时,有一些年轻人买一两个进口苹果,然后拿到礼品店打上包装,准备在平安夜当礼物送给好朋友,这一“商机”马上被精明的商人捕捉到。
对这种新东西感兴趣的多为一些青少年,他们都觉得用5元钱将赋有“平安”意义的礼物送给朋友挺值。看来,平安夜在人们手中悄悄传递着“平安果”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不过,平安夜送平安果,这个习俗据说是中国才有的。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谐音,比如洞房花烛夜,把花生红枣和莲子放在被子下面,寓意“早(枣)生贵子”。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平安夜就是12月24日夜晚。苹果的“苹”与平安的“平”同音,于是中国人寓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于是就有了平安夜送苹果的习俗。送苹果代表送的人祝福接受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