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地合作平台上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地合作平台上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发展,校地合作平台上一些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进行校地合作平台师范生实习支教,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素质上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教育领域整体水平的发展。但是校地合作平台上师范生支教模式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范生专业水平不高、实力较差,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等问题。因此在这方面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并进行实践。【关键词】校地合作 师范生 实习支教 模式 探索实践 1.前言
实习支教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发展的一种支教模式。最初是2002年在西南大学进行试点,后来逐渐发展到其他的区域,近些年来各个地区也开始因地制宜地进行实习支教工作。实习支教的另一个名称是顶岗实习或者顶岗实习支教。目前,一些地区师资缺乏,而且师资实力不强,因此开展校地合作平台上师范生实习支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通过开展实习支教,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水平的增强。开展好师范生实习支教也是我们目前比较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实习支教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尽快解决好实习支教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实习支教难,师范生水平不高等现象和问题。从问题入手,尽快找到促进实习支教发展的一个最快途径。
2.校地合作平台下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必要性和意义 2.1校地合作平台下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必要性
目前来说,师范生真正在实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些真正的经验指导。我们进行师范生实习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实际和理论的一个很好地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师范生真正接受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同时花出一定量的时间在实习支教这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和相应的实践。
另一方面,受农村一些条件的限制,往往师范生实习会发展不起来,同时还缺少一定的时间对师范生进行相应的培训。师范生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少。其中,值得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第一个方面,师范生实习可能不会长期在一个学校,对学生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在因材施教这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另一个方面,对于师范生的教学培养时间还不能过长。如果时间过长的话,师范生在学校时间比较少,也有可能不利于师范生的实践。因此,对于师范生的培训时间要适当,最好不要太长也不要过短。我们从农村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农村环境相对落后,因此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也不会过硬。学校各个方面相对落后。其次,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不是很高。最后,教师素质也存在相对不高的一些现象。
因此,针对这样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校地合作平台上师范生实习支教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进行实习支教,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相对落后的一个情况,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2.2校地合作平台下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意义
通过进行师范生实习支教,针对师范生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能让他们对于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针对农村学校的一些特点,城市和乡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师范生实习支教,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相对落后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提高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度,有效改善农村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与水平,促进教育相对均衡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师范生实习支教可以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带来一些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莘莘学子。同样,通过师范生和家长的沟通,也能提高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度。对于一些农村教师来说,他们的一些教学理念不够前进。他们关注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组织力、教学基本功、沟通力、学习成绩等。但是他们对于教育科研这一方面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通过师范生实习支教,可以有效地对这一点进行一个改观。
我们再拿师范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来说,首先,他们是合作关系,通过和当地教师建立这样一个合作关系,可以让师范生尽快适应支教的生活,最快找到状态,当地教师可以帮助师范生尽快找到感觉,从而促进师范生多实践,尽快适应环境。其次,师范生和当地教师来自于不同的环境,他们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师范生给当地教师带来一些先进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当地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二者之间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体上的一个教学水平。最后,通过师范生和当地教师的一个良好合作,都可以促进教师本身专业化的一个发展。通过合作互动,互相吸取经验,进行思想上的互补和碰撞,从而擦出更加良好的火花,这不仅对教学体系有一个帮助,还对该地区教学水平的相应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一个很大的意义便是可以积累实习支教的经验,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关于积累了实习支教经验这个方面,可以重新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一些尝试和探索,对于师范生如何培养这方面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借鉴。通过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各地教学水平的相应改革。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深化教学上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同时完善教学方法。通过实习支教的工作,相信师范生和当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会有所完善和提高。师范生在支教的过程中生活能力也会提高,培养独立生活的一个能力。同时在最后。还会获得自身水平提高,教育成果展现的一个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继续促进师范生教学的积极性。3.校地合作平台下师范生实习支教相关问题的改进策略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师范生实习支教非常重要,同时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也有很深的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得知师范生实习支教还存在着一些相关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3.1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相应管理和支持
目前对于实习地点的安排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各个地区交通生活等不便利,同时教学设施也不够齐全,这就给师范生的实习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这就需要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实习地点时进行综合考虑,管理得当。同时可以对于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提供一些有利的支持。同时在安排师范生实习工作的时候也要适当安排,既可以让师范生教学时间合理,又可以给他们留出教学科研研究的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针对一些落后地区学校急需教学资源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在这些地区安排相应的师范实习生,可以在方言比较严重的学校把师范生安排在高年级,从而比较语言沟通有障碍的一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和学校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安排给师范生合理的任务。3.2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建立合理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合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师范生进行管理的话,即使素质再高的实习生也很难把教学水平发挥到良好。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师范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制度出一套合理的适合师范生实习的规章制度,从而更好地激励师范生进行合理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增强对于实习工作的引导和监管,便可以让每个实习环节变得规范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提高师范生支教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促进该地区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师范生实习奖励机制,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相关的教学工作。3.3提供合适的资金支持
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分析实习支教可以促进地方学校教育和师范学校共同发展的一个良好局面。实习支教是师范学校和当地学校两方面的一个相关事情。师范生进行实习支教的过程中,必然要需要一定的花费,比如来往路费、教学资源和设备费用、生活费用等。这些都是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考虑到的问题。针对本身师范生收入就不高的现象,如果想要让他们专一地把经历放在教学上,那就需要在实习支教这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支教工作的发展,让支教工作达到明显的良好效果。3.4树立合理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估
当师范生进行实习支教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比如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应的结合。师范生根据制定的相关目标,从而开展合理的教学实践。在最后,也一定要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从而对前面的教学工作有一个合理的分析,完善一些教学漏洞,充分发挥教学上的优势。4.结束语
校地合作平台上师范生实习支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近年来相应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教育是目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师范生实习支教无论是对于师范学校还是支教学校又或者师范生本身来说都有很多的好处。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实习支教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及时进行相应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师范生实习支教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希望可以对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现状有所改善,帮助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只要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好,激励促进实习支教,并且完善好相应规章制度,那么实习支教将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在未来,师范生实习支教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它对于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也会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挺,覃学健.基于合作教学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97-201.[2]彭桦.从“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新探索看师范生的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2011,03:575+589.[3]刘力,潘立.高师院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现实思考——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91-94.[4]李海涛,孟永定.高师院校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反思与建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29-131.[5]李斌强,王慧珍.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实习支教指导模式[J].教育评论,2014,04:104-106.[6]李海.师范生实习支教与置换教师培训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4:53-56.[7]潘健.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定位分析及其价值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3,04:32-36.[8]杨莉.引入实习支教模式对提高专科师范生语文素养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05:139-140.[9]彭宁.民族地区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66-69.[10]韩建强,王建政.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实效性与管理模式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98-101.[11]王静.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生实习支教岗前培训美术课程模式的定位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09+111.
第二篇: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实践探索(模版)
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实践探索
夏淑平
摘要: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_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广州市开发区第一小学通过创新家长培训方式,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义工活动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有效地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取得较好效果。
关健词:家校合作;家长义工;德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乘法的关系,一方为零,满盘皆输。从马加爵杀人到中学生跳楼、持刀伤人等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问题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恶化于社会。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保障,社区教育是平台一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一、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幼稚教育创始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更是作为教育主体,影响着代又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但由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家庭教育问题丛生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职责,只要进到好学校就万事大吉;有的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理念,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一的家长溺爱独生子女,重养轻教,造成孩子自私骄纵,抗挫折能力差;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心理失衡„„除此之外,父母不和、单亲家庭、空巢家庭、隔代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社会问题也都很容易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成为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潜在阻力一因此,只有切实提升广大家长素质,才能让家庭教育的基础更坚实。(一)推行三级家委会制度
全国妇联最近公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成功家长的交流”(57%)、“家教电视节目”(43.6%)、“专家的直接指导”(34.7%)、“各类家长学校的帮助”(30.7%)、“家教图书/报刊”(30.2%)、“辈指导”(20.5%)、“家教广播节目”(19.4%)、“家教网站”(12.2%)及“各类家教指导机构的咨询服务”(12.2%)等,其中成功家长的交流在其中占的比例最高。
鉴于此,学校推行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将那些家教有方又热心于公益的家长代表组织起来,立章程,发聘书,树榜样,并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二)让成功家长教育家长
为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班级、年级将成功家长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各层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妙法分享会等形式在广大家长中推荐、传播这种经验通常是最直观最实用的,再加上家长们交流时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以及大众参与讨论的方式,令广大家长愿意去听、乐意去学,大大增强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部分家长的家教心得还被《家长》等杂志刊登一让会教的家长教家长,这个方法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中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让专家贴身指导家长
学校早在多年前就已开设家长学校,并任命专职人员担任家长学校辅导员,由班主任等德育骨干组成家长学校讲师团。当时的家长学校主要利用全校或级组家长会在周末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讲座。几次培训下来听到了一些家长的意见,主要是觉得这种集中式讲座的针对性不太强,也希望学校能请到更高层次的专家来进行贴身指导。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到底有怎样的需求呢,全国妇联近期公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60.0%)、“管教孩子的方法”(55.0%)、“孩子的学习辅导”(50.5 %)、“孩子的道德引导”(48.8%)和“孩子的人生理想”(37.9%)等方面。这个调查结果与我校家长培训后回收的反馈表是基本吻合的。
于是,学校通过了解、比较后与《北大学生中小学阶段素质养成与成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组(简称“专攻北大”课题组)取得联系,希望能通过参与这个课题研究提高家长培训的针对性,使更多的家长有机会得到专家贴身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这种“专家引领,贴身指导,学校协助,家长自学”的培训方式是广受家长与教师欢迎的。它充分发挥了专业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利一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具体的方法指导、系统的专题讲座、精彩的教育案例分析,帮助家长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现代家庭教育意识,进而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对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质量充满了信心。
现在,学校定期送部分德育骨干到北大参加课题专项培训,并依托“专攻北大”课题组的专家、讲师系统地每学期对全体家长进行二至三次集中学习培训,平时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与专家进行沟通,让专家贴身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学校还定期将最新家教动态、国内外家教案例结编成文,发放给广大家长阅读参考。
此外,学校每个学期组织召开两次集体家长会,就学校取得的成绩、重大的改革举措以及学校面临的问题等向家长进行宣传、汇报和说明,并系统地介绍一些利-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进行交流、讨论等每个级、每个班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召开级组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妙法分享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等,有一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辅导对于一些问题家长、特殊家长,学校还会组织专人进行跟踪和个别辅导。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成,学校将加快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校讯通、学校网站、电子信箱和博客等实现家校网上互动,进一步创新家长培训方式,把家长学校建设成家长成长的摇篮。
二、拓宽家校联动渠道(一)、开展家长义工活动
为加强家长对学校管理及运作的认识,增强家长对学校的归属感,加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联系,有效运用家长资源,学校近年来开展了家长义工活动。
2005届学生谢某的爸爸是个灌篮高手,虽然他的女儿并没有参加篮球组,可当他听说学校的篮球兴趣小组需要一个教练时,欣然答应每周都抽空一小时到学校“义务任教”孩子已读四年级的吴爸爸、萧爸爸、张爸爸自身工作特别忙,可只要学校开展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帮助下,班级定期组织全体家长外出进行登山、郊游等联谊活动,加强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感情联络_唐妈妈、黄妈妈、刘妈妈家境殷实,丈夫事业有成,平时比较空闲,便自发地担任起班级的艺术编导,从家长的小合唱到孩子的舞蹈编排,大到组织家长排练,小到打印歌词都是她们在张罗在这些家长义工的带动下,更多的家长自发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中无处不见这些家长义工活跃的身影,一会儿帮助维持秩序,一会儿帮助收拾道具,一会儿进行现场辅导,俨然是学校的又一批教师。
不少家长感慨:直接参与学校的活动,不仅可以近距离了解学校的办学特点,也可以跟孩子多沟通,同时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多了一份宽容与理解。更有不少家长表示家长义工不仅能将自己的所能展示、奉献出来,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从小培养爱心,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前不久,东南大学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一时向父母撒谎。
这种现状令人忧心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理当感恩和回报。古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的就是要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大学生,又如何会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
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被老师们引导着回忆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点点滴滴,甚至计算了一下父母在自己身上到底花费了多少钱,使孩子了解和理解父母的苦心美术老师教孩子制作感恩卡、小手工向父母表达节日的祝福;音乐老师教孩子边做手语边演唱《感恩的心》;语文老师教孩子为父母献上一首感恩诗。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按摩,有的班主任让孩子为父母做一天的家务,还有的班主任让孩子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不少家长觉得,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孩子与自己更亲了,也变得懂事了,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一位二年级的家长说:“通过感恩教育,孩子在吃饭时会给我们碗里夹菜,还会说‘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种感觉真的特别温暖。”
不仅如此,感恩教育也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教师节时不少家长会主动给老师发一段感谢的短信,有的还会亲自捧着花束带着孩子来感谢恩师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意识在孩子、家长、教师心间生根发芽,并进一步萌生出感恩成长、感恩生命、感恩挫折等更广更深的情感。(三)、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几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的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除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活动外,还在部分班级试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参与的家庭至少汀有一份报纸或杂志,每天至少要抽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有的家长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惊喜地发现,原来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家长的带动下爱看书了,甚至因为全家在一起读书、交流的时间多了,看电视、打麻将的时间少了,家人的感情更和谐温馨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四)、每学期一次“家长开放日” 学校每学期都有一天作为“家长开放日”一家长被邀请到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来听,坐在课室的一角留心观察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课后教师主动请家长到自己的办公室评课、议课,帮助自己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此,一方面,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改变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倾听家长对学生在家庭表现情况的反映、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随时与家长交流育人心得体会,耐心帮助家长分析解决棘手的问题,指导家长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家长做孩子生活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学习上的伙伴、社交上的向导,改变了家长打压、溺爱、放纵等不良教育习惯,切实增强了家校联动的教育效果。(五)举办“艺术节”等活动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学校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联动家庭、社区,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展示的平台,也为家长、教师、孩子之间提供沟通的渠道。
例如,在“和谐校园”化妆游园会中,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热心人士每人或戴头饰,或装扮成自己喜爱的卡通童话人物,玩亲子二人三足赛、猜谜语、摸鼻子„„不仅加强了家校的互动交流,也使父母与子女在各种益智游戏、亲子体育游戏中体验了共同挑战自我和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和谐家庭”表演海选活动中,学校200多个学生家庭组合成156个表演单位参加了家庭才艺表演、创意表演。他们有的表演温馨朴实,浓浓的亲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有的表演诙谐幽默,赛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有的母女台上“姊妹花”,有的台前台后“父子兵”;有的三代同台乐融融,有的叔叔姨妈来助阵-表演家庭各出绝招、各使法宝,或吹拉弹唱,或唱打画演,歌舞、器乐、武术、双簧、相声、小品、诗朗诵、三句半等形式活泼生动这次活动共评选出“和谐家庭”十佳才艺表演奖、“和谐家庭”三佳优秀创意表演奖及各类优秀奖近百人,其中不少的节目在“庆六一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
“十佳才艺家庭”中与jL子表演双簧《跳水》的袁姓男家长从来没上台表演过原本帮儿子排练这个节目是让他与同学表演的,后来听说必须要以家庭为单位表演,他死活也不肯上,最后被儿子一句“你还想不想做我老爸”逼上了梁山更想不到的是,这位家长越演越好,一路从海选“杀”进了汇演,现在被大家戏称为“开发区的大兵”(“大兵”是湖南籍小品名星)。像他这样“一演成名”的家长还有不少呢。
三、结语
“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才能有效地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三篇: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首次顶岗支教实习为例 闫 祯 郭建耀
(甘肃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741001)
摘要: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是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师范院校实习时间短,难度大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地方师范院校顶岗支教实习也面临制度、经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广泛实施顶岗支教实习需要政策制度和经费保障,也需要有效的管理。
关键词:师范生 顶岗支教 探索 作者简介:
闫祯:(1970—),男,甘肃镇原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郭建耀(1971-),女,甘肃天水市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因此,要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创新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2007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提出开展师范生支教实习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更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一文件精神,我院从2007年10月开始,围绕创新师范生实习模式,在广泛调研和考察基础上,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采取顶岗支教等模式,并在2009界师范毕业生中首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试点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试点,顶岗支教实习工作进展顺利,成绩突出。
一、狠抓落实,强化管理,全面做好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
教育实习是教师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关系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完善我院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 1
适应能力,学院围绕师范生实习工作,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实际,考察和了解其他院校教育实习模式
2007年随着我院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结束,学院很快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上来,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实习组织管理不力,加之实习时间短,学生上讲台机会少,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实战经验,从教技能不高,毕业后的教学适应期增长,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为了解决我院教育实习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增强师范生适应能力和为我院2008年实施师范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准备,学院在对众多教师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的师范院校进行全面了解基础上,对部分教师教育改革较好的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这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及顶岗支教实施情况,通过学习和借鉴,为我校08年开展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二)广泛调研,全面掌握基础教育实情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师范毕业生的适应性,真正做到教师教育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学院在总结考察经验基础上,又深入基础教育实际,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人才,开展了面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调查。调查选取了我院所在地及周遍地区八十多所中小学的部分我院毕业生、其他院校毕业和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进行访谈,全面了解我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及在工作中的表现,中小学对未来教师人才素质的要求等。本次调查涉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能力,当前基础教育对中学教师的专业需求、素质要求、学历要求和毕业生对我校现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评价等。对基础教育的调查研究,使我校不仅了解和掌握了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从师技能等状况,也了解了当前基础教育师资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为我校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规划,科学构建顶岗支教实习工作实施方案
在充分考察与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学校提出要在2009届师范类毕业生中进行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为了做好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学校召开多次教学工作会议,统一认识,研究和部署支教实习工作,并责令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天水师范学院顶岗支教实习工作实施方案》、《天水师范学院关于学生参加顶岗支教实习的若干规定》、《天水师范学院关于教师参加顶岗支教实习的若干规定》等相关制度,以文件形式确定了我校顶岗支教的各项事宜,以保证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的圆满成功。在顶岗支教实习工作实施方案中,学校就顶岗支教实习的背景与意义,顶岗支教实习的目标任 2
务,顶岗支教实习的组织管理、实施方式、实施步骤,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与管理和对顶岗支教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并就每阶段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方案的制定为我校进一步实施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确保了我校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的按期进行。
(四)谨慎选择,确保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的有效性
为了确保顶岗支教试点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在充分调研和实地考察基础上,决定从2005级学生中开展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并从支教学校和支教学生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与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联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并通过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了解中小学师资状况、学校教师编制、短缺师资及学科,初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又派专人对天水、陇南和定西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这些学校所需支教人员的数量和学科结构,确定缺岗教师数和学科专业结构,并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天水地区的17所中小学和通渭县的4所中学作为首次顶岗支教试点学校。二是了解学生动态,选择顶岗支教学生。在确定了中小学缺岗教师数和学科专业结构后,学校又在2005级毕业生中进行广泛摸底,了解学生顶岗支教意向和自愿参与顶岗支教学生的数量与专业,在对众多志愿参加顶岗支教实习的学生,从思想道德、专业品质、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最后确定了物理、数学、地理、小学教育等专业的94名学生作为首次参加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的对象。
(五)加强培训,做好顶岗支教实施工作
在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切实提高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增强支教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和端正实习动机,学校根据顶岗支教实施的具体安排,对参加本次顶岗支教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培训涉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对教师教学素质与能力要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的组织,中小学教材剖析、教案编写方法、教学语言训练、学生支教思想,人身安全、服务意识等内容,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加学生适应能力。为进一步统一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生顶岗支教意识,以增强学生顶岗支教信心,在学生即将赴支教学校上岗前,学校又专门召开顶岗支教实习学生动员大会,确保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督促检查,了解支教实习进展情况
为了掌握学生支教生活,了解支教学校师资状况和学校对支教学生的培养、学生在支教学校的表现及日常生活和安全思想动态,以确保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质量。在学生进入支教学校支教一个多月后,学校又专门组成由顶岗支教实习看望及检查小 3
组,对分布于不同县区顶岗支教学生进行了看望,了解学校师资情况、学生在支教中的表现、支教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生活安排等。通过交流,一方面,增强了支教学校对顶岗支教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稳定了学生支教心态,另一方面,也使我校掌握了顶岗支教实习的第一手材料,发现了顶岗支教实习中的不足与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了本次顶岗支教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通过本次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及中期检查等一系列活动,为我校今后进一步扩大顶岗支教范围,提高顶岗支教工作的有效性积累丰富经验和资料。
二、发挥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功能,实现高校与地方双赢
通过我校在天水、通渭等地21所中小学顶岗支教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使我们对顶岗支教活动的积极意义认识更加清楚。顶岗支教实习不仅保证了我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而且提高了师范生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支援了农村基础教育,弥补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等不足,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师范院校,有利于学生,更有利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是一个师范院校、师范院校学生、地方教育三赢的最佳方式。
(一)对地方基础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我校对天水、陇南、定西、河西及平凉等地基础教育的调查中,了解到这些地区基础教育因受教师编制影响,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短缺现象更为严重,并且存在着数量和结构双重短缺的现象。如对天水五县两区农村中小学的调查了解到,目前这些县区的农村中小学还依靠3000多名带课教师,短缺合格教师近5000多名,而陇南市县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与结构“双重短缺”的现象就更为普遍和严重。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一方面,弥补了由于教师编制限制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解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难于开设,教学质量不高等影响农村中小学及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给农村中小学补充了新鲜血液,活跃了农村中小学校气氛,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的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将一部分教师替换出来,参加培训,促进了教师职业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不仅满足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而且保证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受到农村中小学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普遍欢迎。
(二)对师范院校实习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原有的师范生实习,主要采取的是由学校统一编队或学生分散进行实习,实习时 4
间短,一般为8周时间,没有足够的教育见习时间和稳固的实习、见习基地,师范生得不到应有的从教技能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差,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采取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模式,首先从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一般顶岗支教时间为一学期,有利于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去了解中小学,熟悉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他们对教育及教学的认识,加深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其次,通过顶岗支教实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和进行班级管理的机会,通过备课、讲课、评课及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等,增强了他们从教能力,提高了他们组织和管理能力,为他们今后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次,通过顶岗支教实习,增强了师范生待人处事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学生到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使他们真正与社会接触,在与实习学校教师交往中,掌握了待人处事的方法,增强他们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环境比较艰苦的农村中小学支教,使他们学会了怎样在艰苦环境下生活、做事,增强了他们生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对师范院校发展及社会声誉产生的积极作用
师范生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对师范院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范院校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解决了师范院校在教师人才培养上,实践教学环节难于保证,学生实践机会少,实际教学能力欠缺等不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密切了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顶岗支教活动,加强了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高等院校通过培养人才来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顶岗支教活动,为更多的师范院校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机会,加强了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研究,促进了师范院校学术的发展,端正了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三是发挥了师范院校文化辐射的作用,提高了师范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高等院校是传承、创造、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在社会建设中起着文化辐射引领作用。师范院校通过学生顶岗支教活动,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带入农村,一方面,丰富了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领农村社区文化,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文化品位,促进了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学生在支教实习活动中的表现,改变了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增强了人们对大学的认同,提高了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
三、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顶岗支教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师范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师范生到农村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绩效,但通过我校顶岗支教试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师范院校要采取大面 5
积的顶岗支教活动,却也存在许多困难,面临许多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师范院校和实习学生方面的,更多的却来自于是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支教学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校顶岗支教试点活动,我们发现,要使顶岗支教活动着有成效,真正实现地方教育、实习学生和师范院校三赢的最佳方式,没有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顶岗支教活动将难于开展,也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地方政府对顶岗支教活动的支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制定和颁布有利于顶岗支教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顶岗支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还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用于保障和指导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制度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建立和完善顶岗支教运行机制,要促进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光有政策和制度,也难于起到应有的效果,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依赖于良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建立和完善顶岗支教运行机制,加强对顶岗支教活动的指导与管理,是促进顶岗支教活动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一环;但就从我校在组织顶岗支教试点活动中看,地方政府顶岗支教活动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经费不足是制约顶岗支教活动,乃至于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因素。受财政拨款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师范院校经费普遍不足,用于学生实践教学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一现实大大制约了学生实践活动,也成为影响顶岗支活动的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顶岗支教专项经费,是促进顶岗支教活动开展最有力的保证,而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是地方基础教育的主要管理部门,在顶岗支教活动中起着协调作用,是联系师范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桥梁,起着左情右达,右情左达的重要作用。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对顶岗支教活动支持表现在:一是信息传递。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所在地基础教育信息了解比较全面,一方面,它能以最快方式将基础教育所需师资及发展等情况迅速传递给师范院校,以便师范院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反映的信息安排顶岗支教学生和专业,并以学术研究形式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可将师范院校最新研究成果传递给地方基础教育,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二是制度导向。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导向也会影响顶岗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对中小学校的评价制度,会严重影响顶岗支教活动的质量,导致中小学因重视学校考试成绩排名而采取接收支教学生,但不使用,不进行有效指导和培养等现象,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协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偏重学校考试成绩的评价制度都不同程 6
度的影响着顶岗支教活动和活动的有效性。
(二)中小学支教学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基础教育调查和顶岗支教实习检查,我们了解到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与结构存在“双重短缺”。在顶岗支教实习检查中,我们在与中小学校领导交流中,了解到,受人事编制制度的影响,中小学普遍师资不足,就我校这次选择的21所试点学校中,据不完全统计,教师缺额在60多名,有些学校缺额数超过现在在职人数。如位于天水麦积区花牛学区的白家河小学和董家源小学,白家河小学现有学生186人,7个教学班,全校却只有6位教师;董家源小学现有学生数200多人,5个教学班,4名教师,教师数远远不足;造成许多课程难于开设,教学质量难于保证。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结构短缺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小学普遍缺技能课、术课教师,中学普遍缺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教师,结构性短缺很严重。而采取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正好弥补了教师双重短缺现象。二是教育教学理念滞后。在与中小学教师及学校领导交流中,了解到新的课程理念在城区已有所渗透,但在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是老一套,以智育发展为主,以学生成绩判断学生优劣的状况仍然左右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三是中小学校教师和领导观念和态度是制约顶岗支教实习乃至其他实习活动最大的“瓶颈”。在了交流中,了解到在接受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方面,存在几方面的不同:反映在部分中小学虽然教师短缺,却不愿接收顶岗支教学生,一怕影响学校成绩和教学秩序,二不信任支教学生的能力,不让学生参与实际教学活动,不让学生上课,学生起不到锻炼和提高;有些学校很愿意接受支教学生,但却把学生看成廉价劳动力,一切事务都推给学生,却未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培养,学生虽然有了实践机会,但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多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支教的积极性,也为今后顶岗支教活动的实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师范院校与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
就师范院校在顶岗支教方面存在的问题看,一是经费不足,严重制约顶岗支教活动的大面积开展,也给有效开展顶岗支教活动带来困难,致使顶岗支教工作难度很大;二是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联系,了解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主动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主动适应中小学教育。
学生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知识积累不足,二是专业技能不高,三是服务意识不到位。因此,要求学生,一是加强知识积累,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广泛吸取各方面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二是积极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和技能培训,通过实践和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与能力;三是加强个人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广泛开展顶岗支教的举措
(一)大面积开展顶岗支教活动势在必行
通过对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活动是一个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基础教育、支教学生和师范院校多方多赢的最佳方式,大面积、持续、有效的开展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迫在眉睫,应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基本模式被确定下来。通过对我校师范生顶岗支教试点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有效监督,不难发现,在我省实施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是基础教育师资现实情况、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和培养未来中小学合格教师共同的需要,在师范生中大面积的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是当务之急。这要求:一地方政府应把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对待,并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实施好顶岗支教活动,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解决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主要途径来抓,积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以确保顶岗支教活动大面积、持续有效的开展;三师范院校也应把做好师范生顶岗支教活动作为教育实习的最佳方式,不断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顶岗支教的质量,创新教育实习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扩大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的范围。
(二)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顶岗支教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即制度)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顶岗支教活动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也将陷入混乱状态。因此,要确保顶岗支教活动的有序性,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是
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关制度,从管理、经费的资助及评价等方面对顶岗支教活动给予保障和规范,一方面以保证顶岗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规范支教行为,建立有效的综合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并把接收师范生在学校顶岗支教实习作为对中小学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制度建设,中小学是接收顶岗支教学生的直接对象,学生支教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支教学校的制度,因此中小学应加强对顶岗支教工作的制度建设,完善顶对岗支教实习学生的培养、教育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三师范院校制度建设,作为师范院校在顶岗支教方面,要不断完善顶岗支教的组织实施制度,实习期间学生的教育、安全及学业管理制度,减少学生顾虑,增加学生顶岗支教的信心。
(三)加强经费投入是做好顶岗支教活动的关键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要做好顶岗支教活动,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经费顶岗支教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基础教育也会因师资短缺受到影
响。因此,加强经费投入是做好顶岗支教活动的关键。这需要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共同的努力。一作为地方政府,应从财政中拿处一部分经费作为顶岗支教专项经费,支持顶岗支教活动;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使用上应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应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以资助顶岗支教活动,确保顶岗支教学生的生活;三是师范院校在保证各项实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实习经费使用上,应向顶岗支教实习方式予以倾斜,为顶岗支教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
(四)加强管理是搞好顶岗支教工作的保证
在顶岗支教活动中,除要在以上各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外,还应加强各方面管理。一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顶岗支教活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确保顶岗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顶岗支教实施的管理,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二是地方教育主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顶岗支教学校的管理,确保支教学校对支教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三是中小学对顶岗支教管理,具体就是要加强对支教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四师范院校也应加强管理,做好顶岗支教学生的培养、顶岗支教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对顶岗支教的检查与监督等各项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
闫祯:(1970—)男,甘肃镇原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
联系方式:天水师范学院教育 邮编:741001 电话:***(手机)
0938-8350110(办公)
E-mail:tsyanzhen@163.com
第四篇: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9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
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
第五篇:“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资料
“石柱模式”: 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
一边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大学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地方借助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
一、时代背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地方对科技的急切需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地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更兼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6元。石柱县意识到:“要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中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1997年,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就开始参与石柱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但这种短期、分散的“输血式”扶贫收效甚微,带动辐射效应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学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同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在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学校决定调整原来的科技扶贫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学校决定调动全校科教资源, 长期稳定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科研成果,帮助地方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县校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思考着共同的课题。
2003年10月,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石柱县开始合作共建“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10年的合作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的集聚优势,举全校之力,针对石柱资源特色和发展需求,长期、稳定、深入地开展科教合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县校共赢为目标,突出重点,着眼长远,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助推与文化引领并举,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石柱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同时促进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县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其做法和经验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被称为校地合作“石柱模式”。
二、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当前问题,注重关注长远发展
西南大学与石柱县的合作,不同于以往一般意义上的、仅仅局限于某个科技项目的简单合作,是一种高校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集聚优势,地方高效整合各种要素资源,精诚团结,双向互动,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合作机制不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发展与文化引领并举,长期、稳定、持久的全新的校地合作模式。
(一)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切入点,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地方发展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石柱县既是农业大县,也是农业弱县。合作初始,学校组织专家教授编制《石柱县绿色生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了“绿色为体、特色为魂”的县域经济发展框架。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石柱县交通和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先后组织多学科、多领域专家深入石柱开展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10年来,先后编制了40多份涉及区域发展、农业发展、文化发展等规划和研究报告,为石柱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学校专家围绕石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现实需要,在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基础教育等领域开展了20多项课题研究,取得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石柱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二)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突破点,把科技研发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科技支撑
1.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在合作中,学校针对石柱黄连、长毛兔、辣椒、生猪、烤烟、莼菜、魔芋、蚕桑等产业发展,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逐个梳理技术需求,组建专家团队,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0年来,县校双方密切合作,先后实施了100多项技术研发项目,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石柱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在合作中,学校组建在职科技人员和退休专家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团队,注重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熟化和轻简化研究,依托示范基地和项目实施,加强联合协作,重点推广了3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一批又一批专家常年进村头、进田头、进户头,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帮助一家一户解决技术问题,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提高普及农民科技知识。
3.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合作初期,学校在实施科技项目中先后建立了10多个技术示范基地。专家们既是科技推广者,又是基地建设者,通过“示范几户,带动一村;示范一村,带动一镇”,很好地促进了当地农民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2010年,学校抓住建设教育部农林试点基地的契机,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按照“一片地、一栋房和一个科研团队”的要求,先后建设了“黄连综合开发及示范”、“魔芋丰产栽培及示范”、“高效生态蚕业综合示范”、“莼菜良种选育及示范”等科技试验示范实践基地。黄连、魔芋、莼菜3个基地先后被重庆市科委纳入市级科技专家大院建设。通过建设基地,提升了石柱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能力。
(三)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把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合作中,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结合石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学校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管理人才;依托学校培训资源培养了一批懂政策、讲奉献、有本领的高素质基层管理干部;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采用专家讲座、短期培训、院坝培训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职业农民。10年来,石柱县先后有近1000名管理干部、中小学教师、技术骨干、专业大户到学校进行学历进修或短期培训。学校先后派出在职科技人员和退休专家6000多人次,深入石柱县乡镇村社、田间地头,采用专题讲座、院坝培训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基层干部、技术骨干、种养大户2.5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和“顶岗实习支农”模式,学校共派出5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石柱县开展助教支农活动,大大缓解了石柱县中小学师资缺乏和部分单位科技人员紧缺的矛盾。
三、鲜明特色: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
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内容与时俱进,是校地合作“石柱模式”的鲜明特色。
(一)合作机制不断创新
1、从组织上给予保证, 从政策上给予激励。为了全面调动和高效整合校地双方优势资源,县校联合成立由双方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县校合作领导小组;西南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县校合作专家咨询组,并在石柱县设立基地办事处, 长期派员驻扎,全力推进建设;县校双方抽调人员合署办公,设立石柱县县校合作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县局级机构,负责县校合作工作的协调和运行。县校双方专门制定了《县校合作管理办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每年落实专项经费,并以县校双方联合行文的方式确定每年的工作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每年召开一次有县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对合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两年一次定期召开总结表彰会,总结县校合作工作和表彰成绩突出人员。县校双方将县校合作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合作工作的有序进行。
2、在对接上做文章, 在针对性上下功夫。与以往单纯依靠少数几个科技人员、少数几个项目“单打独斗”的科技扶贫不同, 西南大学动员全校的力量参与到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建设中来, 推进了“一院一镇一部门”产学研对接。学校15个学院与石柱县的乡镇和政府部门开展对接工作, 针对所对接乡镇的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 进行成果转化推广, 引进或培植业主,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构建“转化一批成果,引进一批企业,兴办一批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很好地推进了辣椒、莼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畜牧业和优质粮油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3、让退休专家加盟, 让在校学生参与。西南大学成立了“晚霞”专家组,组织了一批身体好、专业强、肯奉献,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退休专家参与基地建设工作。他们常年跑田坎、入农家,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工作,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赴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实践、科技文化下乡、顶岗实习支教和顶岗实习支农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合作内容与时俱进
1、从做示范到建基地,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初期,学校的专家们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看的见、摸得着、跟着学的典型样板, 一面做研发,另一面做示范,让当地农民零距离地感受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随着石柱县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也日渐提升。2010年,学校依据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以及企业和农民的科技需求, 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黄连、莼菜、魔芋、生态蚕业等一批农业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构筑“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从科技服务到引进企业,合作方式不断完善。针对石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的问题,西南大学与石柱县密切合作,一方面配合石柱县开展科技招商从外地引进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地以科技支撑培育业主,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先后帮助石柱县成功引进和培育了重庆德庄、重庆农康等龙头企业、专业大户40 多个。目前,全县已形成了“特色基地+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农业品牌+改革探索+产业融合”六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3、从农业到文化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初期,石柱县作为农业大县,双方的合作基本上都局限在农业领域。随着石柱县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县校合作的领域也不断拓展,涉及范围也更加广泛。科研从农业到工业到旅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合作范围从农业到文化、教育、旅游到社会管理,做到了全方位。真正实现了县校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战略合作。
4、从推广技术到储备技术,合作潜力不断增强。合作初期,学校主要围绕石柱县农业产业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应用推广。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柱的优势资源,增强石柱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2006年开始,县校双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设立石柱基地科技创新基金,鼓励科技人员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为石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储备后续科技项目。几年来,共实施项目研究130余项,申报专利近3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形成数十项技术储备,多项成果已经在石柱县推广应用。
四、不竭动力:以发展为主线,以共赢为目标
10年合作,不仅有效促进了石柱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石柱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也提升了西南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真正实现了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共赢。
10年合作,石柱县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石柱县贫困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13.58 万人,减幅为77.56%,高于同期重庆市平均减幅约12个百分点。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成效明显。目前,石柱的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了30万亩辣椒、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莼菜和高山蔬菜为主的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县域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1686元增加到2012年的7058元。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7%以上。石柱县2007-2011年连续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市科技工作先进县”,两度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10年合作,学校广大科技人员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效果在生产中体现、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研理念,以石柱基地为平台,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0余项,经费3000多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30多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一批应用性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通过县校合作实力得到了增强,一批中青年老师在石柱这间“大实验室”锻炼了自己,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依托石柱基地先后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近300人,接纳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实训1200多人次。
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大学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地方借助校地合作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成功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其做法和经验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