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22:4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第一篇:“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探索往往是就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双师师资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不够全面、系统。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双师师资为支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融合,形成系统化的工程。若单就其中某个方面进行改革,难免会顾此失彼,难见根本性的成效。鉴于此,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企业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联动 知行一体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39-02

一、安徽省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安徽省现有7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虽然诸多院校也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普遍出现学生专业就业层次低、岗位胜任力差、职业提升力弱等现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普遍采取定向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合作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始终没有走出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合作的怪圈。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校企合作企业动力不足,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没有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要彻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就应改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模版,引领全省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立足安徽省、面向长三角,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并通过对一线企业的市场调研、校企座谈等方式进一步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收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根据市场营销阶段,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归纳岗位能力,再次将岗位归类到相应专业,根据岗位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社会综合能力。通过分析岗位能力,进一步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指标体系,实现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

(二)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课程体系

根据前期的企业调研,确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对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统计分析,结合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置部分选修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该课程体系即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接受完整的专科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既是称职的专业人才,更是一名合格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学校学历教育的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的通用课程与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起来。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通用基础课程仍采用学校已有的课程教材。教学任务由校内教师承担,前期企业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核心技术培训,然后校内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基础情况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及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对应实训的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承担。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市场营销岗位群分为基础岗位、中端岗位和高端岗位。研究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序化和系统化,并按照岗位核心技能、持续发展素质、订单企业要求最终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课程体系。

(三)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研究课程教学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着力研究“课证岗赛融合”的实现方法,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岗位工作任务与技能竞赛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学习后能考证、考证后能上岗,竞技水平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四)校企联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建设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弹性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业务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开发市场营销课程、教材等,形成以企业真实业务流程为蓝本,适应教学需要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六)全方位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教学组织过程与形式,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业应采用柔性、多元性的评价与考核。首先,要活用多种方式。一是学校参照行业相关标准制定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分类考核。其次,要注入企业元素。由企业参加制定或提供的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可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注入评价内容,使学生把诚信、勤奋、吃苦耐劳等企业人品质、企业精神贯穿到学习中去;由企业提供的实施考核的客观条件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缩短由“校园人”变为“职业人”适应期。再次,发挥大赛作用。实行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成绩替代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基于校企联动,工学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以市场营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以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表现为依据,实现整合行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体系。

(七)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导师团队

借助校企联动机制建设,教学团队可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和指导下“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首先,教师熟悉高职课程教学,了解学生,然后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持之以恒地去企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形成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鼓励企业精英到学校来授课,将企业的教学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来。形成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动教学。

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导师团队,对学生在生活、学习、考证、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结对指导,促其成人成才。

三、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实践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在制定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时,始终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思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主体“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一体化”、教学体系“工作任务和课程安排一体化”、教学内容“课证岗赛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一体化”、人才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一体化”、师资主体“学生学习与导师指导的一体化”,建立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系列岗位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动、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满足企业需求的“善学习、易上岗、品格好、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教研团队走访了安徽省知名企业,有一线的本地零售巨头合家福购物超市,也有本地的制造巨头京东方公司,通过走访系统研究市场营销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晰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教研团队以市场营销岗位群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市场营销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选取了主要课程设置,并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订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标准。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企业人员与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实现企业与学生的技能互动,实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指导学生参与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与安徽省成人与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技能大赛。通过考证与技能大赛,实现以职业资格考证为手段,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行“课证岗赛”有机融合,力求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结对式的双师“校企联动”的实现方式与指导形式,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践行校企深度合作,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不仅要“走出去”,派教学团队、核心骨干教师与学生共赴企业顶岗操作,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更要“引进来”,邀请商之都、永辉超市等知名企业骨干人才到校讲座,并聘为教学团队兼职教员,对学生言传身教,教学生做人做事,促其成人成才。

四、结语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校企联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课证岗赛”的有机融合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多元有效的实施途径,“校企联动”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在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上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领域,例如在课程设置上的“课证融合”、在教学方法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在整体教学安排上的“2+1”制,在师资上的“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等,各领域之间的衔接不顺,甚至流于形式,实践起来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和实施困难,因此,基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提出的“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颇为有益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佳.构建“校企联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职业化养成的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10).[2]陈赞.构建“校企一体、互通互融”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李宏葱.高职教育“引企入校”的运作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03).[4]盛卓.企业化管理方式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责任编辑:张丽

第二篇:基于校企合作的水晶雕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水晶雕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李长文江苏 东海222300

摘要: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的核心内容,是培养技能适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本文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技能型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水晶雕刻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水晶雕刻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素有“中国水晶之都”美称的东海县,伴随着水晶工艺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工艺品设计、雕刻加工、营销业人才的严重不足。为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彰显职业学校办学特色,1996年9月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水晶雕刻与工艺制作专业。

水晶雕刻专业是传统的特色专业,地方性强,个性特出,相对于其它一些专业来看,科技含量不高,传统手工操作性强。借鉴于区域外的宝玉石雕技法,继承传统的父带子、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其搬上了职业教育的课堂,而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许多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是很难完成的。十多年来,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在加强水晶雕刻专业建设的同时,密切联系地方水晶工艺品加工业的实际,紧紧围绕 “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地方水晶雕刻人才”的目标,全力推进水晶雕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先后为地方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水晶工艺雕刻类技术人才。

2.水晶雕刻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2.1企业进校模式

学校充分利用东海县科教园区政策上优惠、区位上便利等条件,把水晶工艺品加工的企业引进学校,校企双方共签合作协议,让企业在学校成立生产基地或生产车间,使水晶雕刻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拥有近距离的顶岗实习岗位。2009年9月,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经落户学校水晶工艺实训楼,开创了企业车间进学校的先河。

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车间”搬进学校后,派来了专业技术骨干指导专业教学,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弥补了学校专业教师实践上的不足,充实了学校实训教师队伍。学校的专业教师听企业技师讲解,能将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经验的质的飞跃,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效果。东海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企业进校”,有效地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既利用了企业的资金和设备,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又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

2.2冠名与订单培养模式

2005年起学校与东海县晓云阁水晶礼品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办学,该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委托我校每年定向招收学员20人,并冠名为“晓云阁水晶班”,这种冠名与订单式培养使校企合作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习与就业同步。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毕业后,这些学生就可以“零距离”就业。这种冠名订单合作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及招生和就业工作等,从而建立起校企多元紧密型办学模式。

2.3 “股份制”实训基地合作管理模式

所谓“股份制”实训基地合作管理模式,就是改变学校实训基地单方管理模式为校企双方股份合作共同管理模式,让实训基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

2010年6月东海县晓云阁水晶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出资建立超声波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绘画制作工作室,这个实训基地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地管理体制,形成以基地为中心,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同步、育人与创收共赢“三位一体”的基地运行模式。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对实训基地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表现为引入现代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内容与项目来源于企业,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准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教学、设备、材料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优质高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2.4科研合作模式

近年来,学校水晶雕刻专业依托名师工作室,积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校企双方积极开展科技产品创新活动,学校先后为校外合作企业解决了12项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省资金达60万元。不仅如此,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成立水晶工艺品研发工作团队,他们充分发挥东海水晶独特的石料,大胆创新,先后研发了高分子聚合双面屏、水晶画挂屏、水晶画立屏、水晶保健杯、天然水晶“九九归一”康乐棋、天然观赏石补景摆件,其中有两项产品已经拥有自己知识产权。

3.校企合作创新与实践提升了专业教学的成效

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1实训模式得以创新和发展

一是生产性实训,即以来料加工的形式,按厂家要求为其生产商品,校方收取相应的加工费用。学校先后与连云港惠泽工艺品有限公司、上海工贸公司开展来料加工业务,每年仅此一项就会创造直接经济收20万元。

二是创作性实训,即学生自己购买原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构思、设计与制作作品,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市场检验或销售。

3.2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加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实施,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双方在人才培养上全面合作,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

学生完成技能实习,使学校教师有机会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3.3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

结合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把学生预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实践锻炼,参加工作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克服了学校传统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学校把水晶雕刻专业的实习教学比例由原来的25%提高到60%,每周有三天时间在车间或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训,其余两天时间在教室进行文化课教学,凸现了实习教学的主体地位,大大拓展了专业技能训练的时空,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操练,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的技能精雕细琢,使学生的技能达到熟而精的程度。

3.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理论和实习教学的交替中,把学与做有机地结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结合学生熟悉的技能操作,用实习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又把这些问题作为传授新知识的起点,学生在讨论中增长新知。通过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由简单模仿、机械练习变为主动地探究、有兴趣地操练;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地“要我学”变为主动地、有兴趣地“我要学”,学习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流生率大大降低了。

3.5强化水晶雕刻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

学校紧紧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突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6月25-27日在天津举办的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作品展洽会上,学校选送的100多件水晶雕刻作品在众多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中职类参展作品团体二等奖。目前,水晶工艺实训基地已经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2009年水晶雕刻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2010年又顺利通过了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的评估验收。

4.结束语

现如今,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来说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通过对水晶雕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使我们坚信: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必定是一种双赢格局。为此,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主动积极的深入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与企业建立信息技术互通网络,实现校企真正意义上的“联姻”与合作,才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的地方经济建设的技能型、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 娟,曹 晔.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思想发展史的探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2] 潘玉山 中职校“教产结合”的定位误区与破解之策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20(6)

[3]张丰友,刘 文.试论我国职业教育的教产结合问题[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4] 赵昕,宿琳琳.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第三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曹 斌,姚 莹,李志方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有些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其中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学校产学研合作做得好,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请企业参与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和接受学生实习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等,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近几年,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中悄然兴起,其学生就业率几近100%,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的“新宠”,这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订单式人才培养所签订的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在内的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品德等常规教育外,还应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注重吸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心、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学生可以根据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提高在校学习的自觉性。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1)订单式培养要付诸实施,前提是必须有下单单位,即合作企业。选好合作伙伴,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合作企业应该是发展前景广阔,需要人才较多、管理者素质良好而又热心于教育的单位。

(2)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关键。订单式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将来受益最大的也是他们。但由于学生思想单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模糊,有的学生担心参加订单式培养将来会影响专升本,还有的学生担心影响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权。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是保证产学研相结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学校而言,应该给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加大投入力度。就企业而言,既然参加订单式培养班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为调动该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设置一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激励和帮助学生努力完成学业。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1)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校要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整个市场的广义订单培养。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应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及质量控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2)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要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3)构建双向对接体系。学校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4.1 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关系

校企联合办学,其目就是为实现“三赢”,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企业主要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更改、实习与生产计划的冲突等,必须处理好双方矛盾。订单式人才培养签约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优越感,容易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产生矛盾,也容易与企业设置的岗位、待遇等方面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三者的关系。4.2 严格执行协议,维护三方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及技能训练的效果,学校、学生、合作单位三方必须签订协议书、包括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学校与学生的协议书、学校与家长的协议书,其中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着重就双方在合作办学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明确约定,同时明确合作单位与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其内容还应就训练有关的费用、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作明确约定。以上有关协议书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各方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义务。

4.3 明确责、权、利,共同防御道德风险

企业与学校签订培养订单后,因订单具有预购性质,企业与学生均会产生焦虑。企业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真实状况、道德素养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担心毕业生另谋高就,投入没有回报,这种违约责任难于追究。学生的焦虑在于一方面担心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层次低,与所学专业不符;另一方面怕企业由于情况不好,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而产生违约。对这几个方面的风险,学校应会同企业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企业奖学金、提供带薪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效力,对违约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降低企业风险,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应督促企业对合格毕业生履行协议,提供合适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 南京桂花鸭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连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在国内同行中居于领先水平。拳头产品“桂花鸭”先后荣获中国名牌商品、中国绿色产品、中国原产地标记产品称号,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桂花鸭公司先后在响水、江宁征地建设生产基地。在这种发展时期,公司对人才的渴求更加强烈,期望更多有志人士能加入到公司的行列,共谋发展大计。从2001年起,该公司就从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数十名毕业生,在公司的培养及个人的努力下,这些学生都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成为“桂花鸭”企业所需的新一代技术型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接触沟通,校企双方有了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到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仅学习成绩较好,而且能吃苦耐劳;而学校了解到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且在选拔人才和职员培训上花费较大。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找到了合作的接合点,于是双方就订单式培养展开研讨,最终于2004年9月份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企业组织专门人员到学院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最终确定30名学生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第1批学生,并冠名“桂花班”,至今已经成功举办3届。根据企业的需要,学院与公司商定了该班的教学计划,决定在原有课程不变的情况下,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每周安排4个课时,由公司选派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授课,有针对性地传授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加工技术等,每学期开设2门课,3学期共6门,最后学期学生全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激发同学的竞争意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公司在该班设立奖学金,每年表彰1次。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公司在该班还设立了助学金。

通过“桂花班”的培养教学实践,可以肯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三赢”效果,即学生可以安心学习,不愁就业。订单式培养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学生在实习阶段,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但可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企业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后,用人单位还要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造成了人才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而订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融入用人企业的文化之中,将磨合期提前,从而极大地节约了培养成本和时间。

学校可以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资源。学生就业形势好,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很多学校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实际上是在市场与职业院校之间开通了一条人才培养的快行道。不少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第四篇:“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在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所采取的“教”与“学”的双向模式日益显示出被动性的一面,而“研”与“读”的积极参与和辅助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鉴于哲学学科理论性、基础性和思辨性等特点,所以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在“教”与“学”的同时不断强化“研”与“读”培养环节的训练,特别是以经典原著选读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哲学专业;原著选读;读书会

一、“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在本科哲学专业教改中运用和效果

以往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大学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这样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怠学”、“厌学”甚至“逃学”的负效果。现在科技手段使得信息获取分外方便,但是学生对传统知识文本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却在下降,甚至出现“上大学不读书,全靠下载PPT”的乱象。PPT教学有其简明、清晰的优点,但是也有其不完全连续和思维断点的弱点。所以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引领学生面向经典原著,就需要在“教”的同时加强“学习”、“研究”和“阅读”等环节的训练,这对于哲学以及人学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设立于1971年,并在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2009―2013年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哲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

教改期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调研考察和反复讨论,修订出新的本科哲学专业教学大纲,并把“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改理念贯彻其中。新的教学大纲的基本架构是史、论、著、专题四大板块的结合,具体就是指哲学史――哲学原理――哲学原著――哲学专题相统一。一般而言,这四大板块的教学实践有其内在规律。从时间上来讲,哲学史与哲学原理是专业主干课最集中的部分,主要在大一大二讲授;而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多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大三大四讲授。但是以往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势是“教”与“学”的方式贯穿始终,老师读讲义,学生记笔记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后来更新为老师PPT,学生存信息。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被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新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实践“研”与“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这两大板块更要加大“研”与“读”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逐步丰富过去传统的“教”与“学”的双重模式,就加大“研”与“读”教学方式的贯穿。哲学学院在本科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了“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教”为全部的培养方式,就是以“读”为轴心,“教”、“学”、“研”、“读”四种培养环节相辅相成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学―研―读”既是四种教学实践手段、教学要素也是四个教学环节。下面具体分析“教―学―研―读”在哲学专业四大板块课程体系中的运用和效果。

哲学史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技术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等,其中前三史为哲学专业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内容,正所谓“治学先治史”。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老师根据讲义说明哲学史上的哲学派别、哲学家、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等。学生则以平时记、考前背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中,老师要求学生在记忆性学习的同时要借阅一些哲学史中所涉及的原著原典,先要进行一个大致了解和泛读,并去研究和思考不同思想派别,同一思想派别中的不同人物的思想之间的同与异到底何在,思考哲学史上的不同哲学思想为何发展路径会大不相同。这样就提前运用上了“阅读”和“研究”的教学手段。例如讲西方哲学史中的柏拉图哲学就要引导学生找找英文版、希腊文版、中文版等不同版本的《理想国》,查查“理念”这个概念的源流,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再如讲中国哲学史中的墨家哲学思想就要让学生思考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显学,为何后来逐渐式微?“教―学―研―读”四种方式的交互运用,就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繁为简,主动思考和把握哲学史中的核心脉络。哲学原理板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宗教学原理、科技哲学等等。哲学原理是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讲求理论分析和推演,进行逻辑思维,学习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记忆的方式,几乎是与原理课程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个在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样最终使得讲道理的哲学课变成了不讲道理的说教课。按照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提法,哲学是“有理”和“讲理”的统一,是“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所以学哲学必须要阅读、思考和研判。哲学原理板块中的课程也要实现“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的互动,体现论辩特色和问题意识。例如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就不是简单地从生活中举例说明,而是要回溯性地阅读哲学史,研读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对于这两个范畴的经典表述和论述,研读、对比、交锋、思考后,最终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在何种场域中定位和区别这些范畴的,要分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综合什么,其理由又何在。哲学原著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科技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以往原著选读课程也主要靠老师讲,说明原著的背景、主要思想、段落主旨等。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则彻底扭转传统学习模式,实现老师导读、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原著选读课程中“教”只是指导性的,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本身,“学”和“研”也是围绕“读”来展开和推进。学生只有直面原著本身,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最终才能读懂哲学原著,从而深化对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理解。原著选读课程还要培养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哲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讲道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一砖一瓦就是各种古典原著和经典文本。哲学专题板块包括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现象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周易研究、现象学研究、系统哲学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研究等课程。哲学专题课程主要在6、7、8三学期开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的一类课程。哲学专题类课程也体现“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是辅助性的,而“学”和“读”也围绕“研”展开,是带着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思考某一流派或某一阶段的哲学命题。专题研究以及研究性阅读也为学生日后深造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坚持推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1)这一教学理念的推行有力地扭转了以往教而不学,教而不读,教而不研的单一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而是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思考钻研的新常态。(2)“教―学―研―读四位一体”还引导哲学专业本科生积极申请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以前哲学专业本科生申请项目勉强搞一些社会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不伦不类,后来引导学生立足学科优势,在哲学专题本身中寻求内涵式创新而不是外延式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突出表现是提高了学生原著阅读能力和哲学问题意识,这些优势很好地体现在研究生考试中,近三年哲学专业升研率保持在50%。(4)“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获得了学校和自治区高等教育系统的认可,近五年连续获评6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个提升计划教学团队,获得1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哲学专业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专业。

二、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围绕专业教学展开,首先彰显为“教”和“学”两个层面。“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而“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教”与“学”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学生理解和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但是这里暗含着两种方向进路,即“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着力点在前者,要让学生背诵、记忆、做习题、做实验等等,但是这种教育方向往往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在他们看来学习不是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原因,最后破除成见,达致问题的本质。这样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和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而在这里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人类优秀知识成果,从而返本开新地完成转识成智。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显然这里需要有“阅读”和“研究”这两个环节的参与。高等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本体,以“教”与“学”为两翼而展开的。但是更为细部地考量,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教”与“学”的两翼还包含“研”与“读”等环节。因为现代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要求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外越来越多地赋予高校引领科学前沿的使命,这也是目前国际国内高校重科研的时代背景。同时,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挂钩也促使高校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搞教学,而是要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和“读”又该如何界定?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和阅读?其实,人才培养中的“研”和“读”不是泛化的研究和阅读,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推进的。所谓的“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可以说,“研”是一种更深刻的“学”,而这个“学”就不是靠简单的背诵记忆能够完成的,而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甚至围绕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或者拓展新知识。在本科教学实践中,“研”可以作为田野调查来实地研究,但是更多的是通过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来完成的。与理工科依靠实验手段来推进教学研究不同,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业,其“研”主要是要从对传统的经典文本的阅读展开的,这也是教学实践中“读”的环节。所谓“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与“学”是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结构,重在对知识谱系的整体而全面地把握。而“研”与“读”是点状的深入钩沉和知识创新的破土,重在全面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到某个突破点,然后完成知识创新。其中“读”的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对教材和本专业经典原著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深入专业学习的内部而主动攫取知识的富矿。阅读首先是阅读教材或者教师讲义,这本是传统大学学习的很重要一个环节,但是现在大学生对这个环节却很漠然。只有阅读教材才能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知识谱系。其次,要阅读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只有对相关经典原著的阅读才能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当然,这里的经典阅读又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这个问题在后面继续讨论。

“教”、“学”、“研”、“读”四个环节构成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教”是外在手段、“学”是内在动力、“研”是升华方式、“读”是立足之垫脚石。只有将“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相得益彰地发挥出来,大学生才能从被动灌输走向自主学习,并且是立足于经典文本的专业性研究性学习。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值域问题,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人文学科专业,特别是适合于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实践。从古希腊的“阿加德米学园”以及“吕克昂学院”算起,经过中世纪学科化以及近现代大学教育的专业化,哲学学科及哲学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系统专业的知识部门,形成了规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同样哲学史也是哲学,而哲学史又是以历代哲学家的哲学著述为支撑的,这些都是“理性知识的珍宝”[2]。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也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而这些著作又成为下一代研习哲学的必要资料,因为只有依靠经典文本不断凝练出来的概念、范畴才能深化哲学思维,并依此规范化的哲学术语和思想才能搭建新的哲学体系,而不是随意创见的野狐禅。所以立足哲学经典原著的文本是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对哲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出逻辑分析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具有批判性、反思性思维特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在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教学中教、学、研、读四者并重,构成人才培养的统一体模式。其中教、学、研、读既是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四个要素也是动态架构中的四个环节。“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是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教学为轴心本质是以教师为主体,重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而研读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知识的理解、内化。以阅读为轴心的学习模式最终要实现的就是转识成智,将历史沉淀的知识材料经过消化理解,转变成自由的智识体系,这个智识体系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还是一种实践智慧,未来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释世界的最终目标是改造世界。

三、“经典原著读书会”的补充和新探索

哲学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相类似,都普遍具有理论性强特点,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学科历史演变、人物思想观点等,并对原典文本进行返本开新式的阐发。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探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经典原著读书会”就是在日常教学之余,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某一类或某一部哲学经典原著进行深入地研读、讨论、分析和读书笔记总结。2010―2013学年,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回归经典”读书会具体有:“《小逻辑》读书会”、“《逻辑研究》读书会”、“《圣经》读书会”、“《四书集注》读书会”、“《周易注疏》读书会”、“现象学读书会”、“爱智之旅读书会”等等。读书会采取的是圆桌会议,遵循的基本精神是“回归文本,自由争论”。“回归文本”是让参与者能够集中目标面对经典,并对多种原文和译本进行比较性分析,在阅读中参与者要与文本、与原创者进行对话并诠释之。“自由争论”是阅读者之间对于文本和问题的理解要求同存异,自由争论,在争论中谋求共识,但不因为共识而遮蔽个人见解。这种自由争论其实也是回归到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精神助产士”,通过文献导师的不断分析和引导,直至突破定论推论出新的结论。读书会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在阅读中接近大师,体会真知,很好地了解了哲学原典,学习立论、反驳、分析、综合、概括,训练了严谨的学术规范,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读书会以及原著选读课程最终是要训练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因为哲学不是夸夸其谈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要讲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

“经典原著读书会”开展数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哲学学院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意见:(1)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如每个读书会每学期研读讨论不低于16学时,并按1学分计算工作量。(2)修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教学方案,并遵循一套申请、开展、总结成果等相关程序和步骤(3)为保证读书会质量,规定了参与人数规模限制、研读时间、读书笔记等细则,以保证人数少、阅读精、思考深的读书会效果。例如“《周易注疏》读书会”在每一卦经传注疏的研读后都要写读卦小结,渐而小有规模。

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回归式的创新,是在回归哲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重新挖掘其阅读的有效性,使之产生阅读的力量。“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完成了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这一点很重要。本科生还处在打基础阶段,所以以“阅读”经典原著为轴心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夯实基础,完成专业训练。破除不读书、不读专业书、不读经典原著的迷障,学生们正是在阅读原典中完成专业训练,在阅读原典中培育学术旨趣,在阅读原典中转识成智,在阅读原典中变化气质。

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也并不是只能局限于哲学专业一隅,而是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都有借鉴意义。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和感觉主义的产物,而是都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学科积累过程,有着自成一体的学科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就是靠浩繁的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所构建。那么进入这一学科,也必须是在立足前人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去创造新内容,终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大海。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2] 景剑峰,赵东海.原著选读课程在哲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效果[J].教学与研究,2013(6).[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本文受到内蒙古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哲学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陈立民]

第五篇: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以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校企合作实践为例,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路径,以为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探索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教育部于当年9月下发了《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诞生以德国双元制为重要标志。现在西方许多国家已实行了现代学徒制,但各国开展的模式却是多样化的,有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英国的三级学徒制等。在现代学徒制不同的模式中,或注重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或采取结果控制。

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在试点阶段。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走自己的道路。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武汉铁路司机学校近年来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为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一、订单就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实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利益主体之一,通常会用投资与回报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学徒制。现实的情况是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后,离职现象严重,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利益失衡;另一方面,学生由职业学校选拔,教学计划主要由职业学校制订,教学实施主要由职业学校老师承担,教学评估主要由职业学校主导,职业学校的话语权往往高于企业,企业参与失衡,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推行现代学徒制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而推行订单就业,可有效避免“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工和预备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近年来,抓住我国铁路和地铁行业快速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大的机遇,坚持“特色办校、质量立校、品牌兴校、和谐强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就业为抓手,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先后与全国28家地铁公司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订单就业模式,成功破解了招生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学校连续五年报考学生与录取比例在5:1以上,订单学生高考成绩均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在校生均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学校。

订单就业,招生即招工,不仅使职业学校赢得了生源,得到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实行现代学徒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订单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规模、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订的用工计划,订单学生的另一种身份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是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因而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责任出发,愿意投入。为了保证这些准员工的培养质量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保证这些准员工到企业后能够尽快上岗,独立工作,满足用工需求,企业会以需求为导向,从源头招生开始,主动参与教育培养全过程。笔者学校的订单就业,实质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司”。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共同招生的做法是根据行业用工标准和企业用工需求,校企双方制订招生计划,其特点有二:一是实行属地招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离职和流失;二是增加面试和体检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从视力、身高等身体条件及形象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把关,使招录的学生能够满足铁路和地铁行业特殊岗位用工的特定要求,避免学生日后因行业准入标准的原因被淘汰,给学校、企业、学生本人造成损失。

校企合作、订单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二、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虽然形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很大的不同,其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培训和指导,都强调“做中教、做中学”。

“做中教、做中学”在校企合作中具体体现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它要求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采取“课堂讲授+软件演示+模拟训练+现场实习”的教学过程四步骤法实现工学结合。其具体做法是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通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四个部分。计划中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比例基本达到1∶1。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均按企业要求,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各家公司不同的车型)地开发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突出有用、实用的特点,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学校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境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完善实习实训设备。每一位学生在校学校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每学期除参加仿真训练(即软件演示)外,还要完成列车模拟驾驶等实训项目的学习任务。借助搭建好的校企合作的平台,第三学年订单班学生到各自所属的公司现场实习,期间公司会对这些准员工安排入职培训,由培训中心、安全质量处、人力资源部、技术安全部、调度部、客运部、车辆部、设施部等部门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文明礼仪、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培训。接着参加岗前培训,学生们所属的运营分公司会指定师傅对这些学生(准员工)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岗位技能、技能提升的指导和培训,企业的老师(师傅)还特别会就企业文化对这些学生(准员工)进行指导和培训,而这些都是在“做中教、做中学”中完成的。在现场实习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通过考试获得实习司机上岗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威斯的能力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才能发展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校内实训和在企业的现场实习为学生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提供了平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了其职业能力。

三、共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传统职业教育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生即招工;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学徒)的培养。

校企合作中,共同育人采取的具体措施一般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其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并组织考核;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这种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了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利益相关方分工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深入校企合作,在共同育人这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上,笔者学校大胆探索实践,摸索和创新了一些好的方法。校企合作中,作为共同育人的一方,笔者学校始终把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积极探索“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管理员工化”教学管理模式,精心打造“准员工”。在教材开发上,依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培养大纲,已编写校本教材和出版专业课教材50余种,自主开发城轨列车驾驶员、车辆检修工等3个职业资格标准和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教材的编写等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将按常规学生需要在入职后在企业完成的一些学习培训内容和训练前置到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帮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在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结合工作岗位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安全正点、热情服务等方面的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现场实习,学校派老师跟队,与企业师傅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公司组织的重大活动,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加。学校领导及招生就业等部门每年都会到合作企业拜访,并组织教师带着课题到合作企业调研,根据反馈的信息,改进相关工作。学校还对订单班以企业名冠名,如西安地铁司机班,南京地铁检修班,合肥地铁运输班、青岛地铁供电班、武汉车都有轨电车班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定期到校开展讲座。

作为共同育人的另一方,企业全程参加对学生的培养,一些合作企业专门成立了公司“订单班”管理领导小组并选拔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订单班兼职教师队伍,负责进行公司管理模式、采用的设备、技术参数等方面的授课,补充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学生入校,一些合作企业即到校组织开班仪式,对订单班授旗。每年订单学生所属的各公司都会派人到校看望学生,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并要求订单班学生树立“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和公司各有专人,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中“订单班”的问题以及学生日常行为、教学、实训等方面信息沟通和反馈,掌握学生日常动态。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学生(准员工)在校学习期间和现场实习之前,公司会分别组织中期考核和验收考试,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准员工)。一些公司还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对在校学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准员工)进行奖励。这些奖励和淘汰机制,培养了学生竞争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校企深入合作中还建立了“订单班双班主任”制度,即除学校老师担任班主任外,公司还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任班主任,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除“双班主任”的互相沟通外,学生(准员工)也可通过“双班主任”通讯录或QQ群随时联系公司的班主任。建立“校企文化交流园地”,通过“每周一题和每月一文”的方式,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公司派员参加。

上述这些举措大大缩短了教育对象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当前正在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其实施会远比我们遇到的情况复杂。笔者学校目前虽然还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但之前确在校企合作中,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可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关晶.现代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J].中国教育报,2014(10).(作者单位:武汉铁路司机学校)

下载“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精选五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郑益仙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11)摘要: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

    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 要 探索在幼教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与动漫相关的素质与技能培养,满足幼教领域对动漫人才的需求,解决学校培养与幼儿园对信......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1绪论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主要参加人员: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