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校校企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引领时代步伐立足现实求发展
——浅谈我校企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指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适应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了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办学体制机制,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研究如何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一、我校教育人才的定位
我校所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与技能性、职业针对性等特点,要求实践能力强、岗位技能高、业务水平精。学生要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校企结合是企业参与职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校企结合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要按照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尤其要利用产业的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四是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无论从职业人才的特点还是从其培养途径看,职业教育都具有校企结合的性质。
二、我校校企结合的好处
职业教育就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加强校企结合是办学模式的探索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的办学特点的有效途径。1
校企合作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结合,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学校借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企业也借机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一)它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接着就到企业进行技能的操作训练,这就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在课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在企业参加岗位劳动,学生学到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企业中接触生产实践,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工作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并通过企业来接触、了解社会,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养自身的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强调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良性就业。“校企合作”办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吸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以企业对人才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的毕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学校设置的专业都是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适应企业需要的学生,这样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又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上海市教委提出要校企结合,教学贴近企业生产。我们都知道大部分职校的技能训练都是在校内的实习车间完成,往往与工厂的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一般用的是60分及格制,给学生长期留下的就是只要有60分这个零件(或产品)就合格,某些尺寸不合格是可以的。而生产实际中合格率是指合格零件数量占给定毛坯数量的比例,这里的合格零件是指所有尺寸都符合图纸的要求,即100分,而不是60分。在训练中往往只注重训练学生基础能力,只要加工出零件就满足了,而忽略强调零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工艺知识等要求,更不用说生产效率、工时核
算等生产管理的重要因素了。因此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生产管理的知识获得更少。通过校企结合就避免这方面脱节,培养了学生对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的质量意识。
三、对我校校企结合的新思考
(一)立足于现实,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认识上,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和社会对校企合作价值功能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许多企业和学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二是在政策上,政府还没有形成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严密的法律法规支撑、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权威的宏观协调机制。三是在条件上,资金的不足、设备的匮乏、场地的限制,以及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距,都制约了校企合作深入而全面的发展。四是在运行上,企业着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学校所追求解决的是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出现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校企合作显然并非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新的着眼点,任重而道远。
(二)着眼于未来,走教、产、研一体化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实现“互惠互利,水乳交融”达到双赢的局面,根据我校目前机、电两个专业存在的发展优势,我们要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应该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技术开发、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提出如下建议:
1、在教学上从社会需求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培养
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2、我们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技能,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3、充分发挥学校校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我校现在的机电专业的有利优势,共同开发出机电合一自主产品。让学生和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进行项目开发,在开发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第二篇: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9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
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
第三篇:校企共育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育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深入广泛的应用,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和企业对接,笔者学校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引入玉林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深入合作,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就校企共育电子商务人才的实践做法作一介绍。
关键词:电子商务 O2O 虚实交替 工学结合一、建设背景
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自2003年设置至今已有12年,长期以来,在专业建设上,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上存在短板。主要问题是还不能够全方位地对接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实习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技能水平较差。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率低,学生工资待遇低,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与电子商务对口的就业岗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对接,形成“两难”的局面。学校不具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造成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脱节,降低了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效率,增加了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成本。传统模式把教师禁锢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教师职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很难提高。
因此,近年来,尤其在国家示范校创建以来,我们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虚实交替、工学结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构建了“虚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建立O2O体验中心开展电商实战,实现了校企共育电商人才。
二、主要目标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电商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具体包括:引进企业项目,依托互联网及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实施“虚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的电子商务专业体验中心的实战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引企入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使师生技能整体提高,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师生产性实训的管理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增强专业为本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三、建设过程
1.深入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产业
通过对20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调研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针对现今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求,提炼电子商务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了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为网络营销、客户服务,并以引入企业项目为基础,探讨实施电子商务“虚实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1)专业设置与玉林产业链对接。玉林有“千年古州”“岭南都会”的美誉,自古就是桂东南重要的商品贸易中心和商品重要的集散地,中小企业非常发达,但大部分企业还是传统的销售模式,大大限制了玉林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笔者学校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根据玉林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服装专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培养服务于玉林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
(2)专业结构与玉林产业结构对接。根据玉林产业结构调整,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改造,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分为网络营销、客服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与玉林市微圈合作,借助企业提供的平台,推广玉林本土特产,既提高了玉林土特产的名气,又提高学生的应岗能力。近两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出两旺,就业对口率达到70%以上。
2.构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依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课程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专业核心课程以电子商务企业工作流程为基础,涵盖了网络营销、网店美工、网店运营、网络客服等四个岗位,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课包括商品拍摄、网络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物流配送及综合实训项目等,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订单课程、顶岗实习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设置,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
3.引企入校,搭建平台
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我们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了大量走访和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O2O”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萌生了打造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的念头。
O2O电子商务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网店/线下消费),商家通过免费开网店将商家信息、商品信息等展现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筛选服务,线下比较、体验后有选择地消费,在线上进行支付。这样既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又节省了消费者因在线支付而没有去消费的费用。商家通过网店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广,可以瞬间聚集强大的消费能力。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商家和消费者都通过O2O电子商务满足了双方的需要。
笔者学校从合作意愿、企业规模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考察,经遴选确定玉林微城网络有限公司为合作企业,校企双方经协商达成协议,借助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共建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4.形成技能训练三阶段
依据合作企业电子商务工作流程和玉林市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精心设计了相应的岗位群项目,着力完成基本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强化、职业岗位的实战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最终实现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1)第一阶段,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一、二、三学期通过将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植入项目课程,以电子商务典型项目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工作室各岗位的实训,让学生掌握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实现对学生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电子商务技能新手。
(2)第二阶段,职业技能的强化。第四学期开展企业订单培养,每月一个订单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开展电商实战,完成网络营销、网络客服、网店美工、物流配送等岗位的技能强化训练,培养电子商务技能熟手。
(3)第三阶段:职业岗位的实战。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训为手段实现学生与企业真实岗位对接的岗位(群)实战,培养电子商务技能能手。
5.助力玉林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专业利用国家示范校建设形成的师资平台和实训平台优势,积极开展针对社会电子商务业界各层次职业能力培训;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为玉林中小企业产品或业务的网络推广解决实际问题。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大力支持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组以学校总体规划为指导,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形成各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小组。
2.资金支持
专业建设需要的场地、硬件投入、软件开发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是示范校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在建设中,累计投入90万元,保障了该专业“虚实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
3.师资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师资人才的要求较高,为此,按照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我们大力引入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建立外聘专家库。对其项目编写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签订聘用书,并定期进行综合考评,更新专家库成员。
4.管理制度保障
为成功实施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校企合作章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专业体验中心管理制度》。
五、引企入校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引企入校后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质量意识;引企入校后,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引企入校解决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的局限性,通过引企入校,建立电子商务O2O体验中心,学生第三个学期起,进入体验中心进行电子商务实际经营活动,体验网络营销、网络客服、网店美工、物流配送等工作岗位,学生们的操作技能、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综合职业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使学生们更能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提高了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在近年来的电子商务技能大赛中,笔者学校学生2013、2014年均获玉林市职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专业竞赛组二等奖。
2.促进了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特色凸显
(1)通过“引企入校”工作的开展,引进企业项目,与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共同探讨电商人才培养,通过一系列先做后教、边做边教的学习与实践,紧贴实战过程,使教学模式整体发生变革。学习过程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学习环境就是企业工作环境,形成了具有本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虚实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改革相应的评价机制,构建“理实一体、校企共育”的教学体系,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
(2)引企入校后,通过教师下企业调研及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与企业专家共同授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企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在指导生产的同时,参与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参与教研教改,这使学校专职兼职教师队伍的结构趋于合理。
(3)引企入校推动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强化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企业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作为载体,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推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共同开发了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基础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3.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会大大缩短学生就业的试用期。因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了解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质量要求,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同时,引企入校能在学生培养阶段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这样会有效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再有,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体会与思考
1.引企入校成为牵动学校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引企入校能对应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满足了专业在就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专业能力及素养要求,并且随着企业技术进步而升级,促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来适应专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规格。“引企入校,专业与企业对接”的实施由此倒逼了教学包括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
2.引企入校为学校与企业对接找到了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因现阶段我国校企双方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类似于德国双元制的合作环境和相应法规,所以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难度很大,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而引企入校共同建立电子商务体验中心,使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有了“项目”这个载体,从根本上为解决学校与企业对接找到了抓手。
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O2O体验中心是依托社会上最新互联网技术进行构建,再现了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各岗位的职业标准和相应技能。学生通过体验中心的实战训练,可以掌握最新的岗位知识。由此可见,引企入校从内容上实现了同职业标准的对接,从训练过程上实现了同生产过程的真实对接。
3.引企入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和规范校企合作形式
笔者学校引企入校、建立电子商务专业体验中心,电子商务专业“虚实交替、工学结合”培养实施以来,最大的收获是项目带给电商教学的可操作性:通过把引进企业项目植入课堂,教师可以完成包括知识点设置、技能点设置、学生团队组建、项目完成进度监控、项目完成质量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过程,而每一轮次的项目教学都会形成一个可以积累的教学案例包。
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有的校企合作形式。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采用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积极组织实施,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校企间完善实施方案,把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机地融合,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挫伤企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
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共育电子商务人才,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
第四篇: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创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周晓明
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实习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
一、增强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实现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的转变。
增强培养方案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针对性,就是要做到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学校就能准确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结合当地(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共同制定符合三方(校方、用人方、学生)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过程处于突出位置,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主动适应性,能够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共同培养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需要,制定印发了《关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从程序上规范了各个环节。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成立了由医药工商企业专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院发展规划制定、专业设置论证、课程方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材教案改进、产教合作建设、科研课题开发、人才标准调整等工作。学院也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及时捕捉用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完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方案,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开展实训教材建设。编写与医药生产、科研岗位群相配套、相一致的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实训指导书,变中等专业教育通用的验证性实验为高职高专教育定位的技能性实训。完成了《中药制药综合实训教程》、《药品质量检测综合实训教程》和《药品营销综合实训教程》三大类专业的综合实训教程和64门
实验实训指导书,实现了各专业综合实训有教材,单项实训有指导书,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列课表制度。要求技术课全部进入实验实训场所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重点模拟岗位要求,按照GMP、GSP等规范让学生自己动手、具体操作,切实掌握岗位技术要求,强化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注重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医药职业道德渗透,要求实训教师完全遵照专业、岗位职业道德具体要求,严格实验规则和实训操作规程,从而使学生养成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实验实训考核由教学科研实训中心负责。中心按照整体教学大纲要求,以专业技能考核为标准,制定实训考核方案,采取岗位技术规范问卷测试、技术现场操作等考核办法,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应用,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综合技能考核。
在招生计划中每年还划出20%的比例与有关医药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和学院共同招生、共同拟制教学计划、共同制订毕业生标准、共同负责学生管理。真正使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当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目前,我院与亚宝集团、榆社阿胶厂、华康药业等6家医药企业签订了303名订单式培养计划。
二、优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资源互补性,实现教学模式由课堂传授为主向课堂与实践并重的转变。
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学院在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不仅可以依靠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训练,而且可以依托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顶岗锻炼,使学生成为合作企业工作岗位上的“正式”员工。
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资450余万元改造院办药品生产企业。对太原晋阳制药厂进行了GMP改造,完成了GMP认证。该厂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准药品生产批号80个。现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已成为学院药物制剂技术和药品检测专业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投资350余万元新建仿真式制药实训车间。按照GMP要求设计,建设了一个包括片剂、胶囊剂、丸剂、水针剂在内的四条药剂生产线。可容纳中药制药技术专业100名学生同时进行药品生产综
合仿真实训。采用股份合作方式,成立了山西华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经营中西药品,年销售额4000余万元。2004年通过了山西省GSP认证,目前已成为学院药品营销专业稳定规范的实训基地。投资700余万元,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资源,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组建了中药制药、中药鉴定、中药材种植、药品质量检测、药物制剂、医药电子商务、职业综合素质、基础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综合科研开发等10个综合实训中心。重新规划院属药材种植场,分别建有1个药用植物标本园和1个药用植物引种试种基地。总计占地75亩,共有药用植物600余种。学院药材种植场不仅承担着学院实践教学任务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任务,还可为医药企业进行GAP认证技术指导。
稳步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依托行业优势,在全省建立了54个涉及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集科、工、贸、农于一体的院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了亚宝药业集团、云岗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示范性产学研合作基地。并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营销专家作为学院的现场实习指导教师,满足了我院各专业实训教学和教师实践锻炼的要求。其中亚宝药业集团、榆社广生药业、一心堂药业公司、长治昂生药业、山西太龙药业集团等医药知名企业都是我院订单培养合作单位和校外优秀教学实训基地。这些合作企业都较好地完成了我院安排的毕业生毕业实习任务;此外大部分企业每年都要在实习毕业生中选用本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院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是学院可靠院外实践教学场所,而且也是学生就业的稳定市场。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办学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双向互利作为合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先后与
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方是如何重视和建设的?提供哪些优质服务?资源互补在哪些方面?
三、重视企业评价的参与性,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模式向校企合作模式转变。
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院培养人才质量,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零距离上岗”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和学院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企业参与学院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修订以及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的评价为主。在毕业生毕业
资格审查时,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和职业岗位技术能力的考核作为重点审查项目。同时,学院与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还应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
我院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实训课程项目及设备要求、实训(实验)指导教师工作准则、实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准则等管理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训(实验)讲义的编写以及教学准备、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学生实训(实验)技能考核等方面的工作也制定了具体的、便于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考核,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由“单证”向“双证”转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双证书”制度的建立,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了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本身就是要打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各自封闭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评价导向,真正建立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突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扩大。我院产学研结合体制的建立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乃至全国医药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示范作用。2003年7月10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实践的高职产学研之路”为题对我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报道;连续两次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在2005年山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我院产学研结合经验进行了大会交流。
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明显增强。在创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依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和“素质拓展计划”,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纪实档案》工程,为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广大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与其它院校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奉献品质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在合作中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我们及时制定了“毕业生质量标准”,从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普通话等级、体质、素质养成等方面规定了毕业时的合格标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多数企业主动登门招聘人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2.8%。
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办学以来我院累计为全国医药现代化建设输送了11000万余名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优秀率达到了40%以上,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目前,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第五篇:技工院校校企文化共建探索实践
技工院校校企文化共建探索实践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技工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必然存在着碰撞和交融,技工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校企合作的通道,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面向企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另一方面也要搭建平台实现校企文化互融共建,以校园文化提挈并丰富、活跃企业文化,互动共促,使企业文化得到优化和完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校企双方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获益、校企共赢。
一、校企实现深层次合作必须以校企文化互渗为支撑
在校企合作的办学大背景下,技工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校企合作不断走向纵深领域,校企文化在多方位、多层面展开融合自然就成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从校企合作的构成主体上看,企业和技工院校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两个主体的思想交流和行为选择就必然内含着彼此文化因素的交流和判断,因此,校企合作的递进过程就是企业文化与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置于校企合作战略的高度加以建设,将具有专业特色的主打专业以系部为单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
个层面,借鉴和吸纳企业优秀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把各行业和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和精髓融合到校园文化之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动态平台丰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校企合作的形成和运行都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都渗透和表现为一定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特性,其有效运作也离不开技工教育校园文化的支撑。
二、技工院校课程教育企业化,开展企业通用职业素质培养 首先,技工院校管理和教师队伍校企文化理念的培养。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观念和具体行为,是最好的和直接的环境,对技能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管理者和整个教师队伍重视校企文化建设,并付诸在具体行动中,才能使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落到实处,并通过适当的多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和促进手段,全方位推进技工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真正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其次,技工院校的技能、素质培养要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从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理念两部分对学生通用职业素质进行培养,把企业文化贯穿校园文化教育全过程,技能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校企行为文化是学校、企业合作过程中为规范学生行为而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校企文化的底蕴;校企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企文化的内
核和灵魂。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营造整体和谐发展的校企文化氛围,才能成功建设和谐校企文化。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充分分析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把文化基础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结合起来,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沟通与合作、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职业理念等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的人才评定标准,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角色的内涵,并对比分析在校生预定的职业角色,规划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组织专门教改团队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开展基础课、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结合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和企业员工职业活动,在基础教育、养成教育中体现企业工作生产特点,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通过企业调研、企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转变文化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深入理解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掌握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建立通用职业素质的课题体系,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做好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编写等课程开发工作;改进学生评价模式,建设职业素质评估、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系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压力应对和情绪自控能力,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企业化,构建准员工教育体系
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文化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企业、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为根本,通过课堂内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员工角色的转换,实现零距离对接。
在技能教育管理方面,以企业用工需求改革高技能教学、行为规范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建立和完善准员工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技能水平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约束和激励机制方面,在职业指导课程、校内模拟生产、顶岗实习中大幅加入企业管理文化,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管理模式,以行为训练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动作方式为载体,将班级组织模拟企业化管理,探索推行企业“6S”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生产劳动制度制定班级纪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活动和系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阵地,将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劳动纪律法规引入教室、宿舍,通过板报、网站、校刊、主题班会等形式将企业管理理念渗透至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借助校园文化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实现校企文化共建 技工院校要借助自身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建设的优势,不断扩展文化发展的基础链条和辐射能力,积极组建艺术团队、体育竞技队、技
能竞赛队,进入企业开展文化演出,企业冠名开展大型的校企联办体育赛事,校企开展技能对抗赛等,与企业联手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和技能交流平台,增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活跃企业文化活动,营造双向和谐的文化氛围;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推动行业、企业的技能学习氛围,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参与高端技能培训热情。同时,与企业联手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参与、承办各级各类文化经济传播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以企业和学校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共同传达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功能决定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路径。校企文化互融共建是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并走向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技工院校要充分依靠经济社会中各种优质资源,如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政策和行业特色文化等,并把这些优秀文化予以整合和提炼,促进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技工院校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招生就业等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严俊杰,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 潘春胜,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