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创新教学反思 提升课堂效能
仁化学校 郭小玲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后能自强也”,作为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多年的社会思政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断断续续写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有的对后来的教学起了帮助的作用,有的记下来以后就成了过去时。今年在整理资料时对比写下来的教学反思,深有体会。笔者认为,对教学反思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创新应用,那么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学反思重点是创新,特别是对教学反思进行归纳,避免自己重走错误的道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新“类比”反思,求异质疑
目前,农村中学中的社会思政教师往往担任三个班以上的教学工作,而每个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生表现等千差万别,即使教师准备的教案内容一致,也会因班级的不同造成差别,出现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将在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发展过程作为修正第二个班级授课的依据,在多个班级的课程全部授完后教师要进行类比归纳,找出其中的一些差异,求异质疑,寻找出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笔者在备课环节就开始准备,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量大的特点,准备了图片、录像、文字等资料,详细地向学生讲授英语语境,学生听得很入神。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下课后询问学生,他们还是一片茫然,因为这一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远。在第二个班级,本人改进方法,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再根据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说明,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于是,第三个班级没有上,而是布臵他们先到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一个星期后想试一试用辩论赛的方法。一个星期后经过现场分正反两方就英语语言学习进行辨论比赛,结果却大获成功。
由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经常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类比的反思总结,再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新“生成”反思,突破预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根据预设的教学思路,逐步引导学生导出结论。教师的授课、对学生的提问经常会带有暗示性或提示性,不管是常规课或展示课等都是这样准备的。这样做应该来说,教师教的感觉往往很好。有时教师会让学生划出重点难点,课堂也有活动,但由于均是根据预设没有创新,学生也按部就班,教师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而实际上课堂的教学却是生成的。学生是一个活动的个体,特别是现代的学生,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并不比教师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掌握比教师更全面,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质疑也在增加。若一味地按预设来进行教学,一方面会自动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一方面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成性反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适应的调整,或就事论事,或中断原有的教学重新设计。而对这种生成式的教学反思,教师的印象肯定会更深刻,写出的反思价值也更高。
如笔者在今年听了一堂展示课《做一个诚信的人》,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无人监考考场,当一张写有答案的纸条传到你手上时……学生思考后教师提问。生甲:“我会先看一下,然后对照自己的答案,把错误的改过来”;生乙:“我会与自己的答案对一下,但不会改,因为我相信自己”;生丙:“我不会看,偷看来的分数是假的”。从教学的目的来看,第三位学生的答案才是教师希望的,但甲乙两位同学的想法也正常,没有甲乙两位的“反面”例子,倒反过来显得丙同学太虚伪,离不开课堂的生成过程。
课后本人对这堂课又是这样思考的,既然甲乙两位学生实话实说,教师索性将计就计利用甲乙两位同学的答案来作一个课堂讨论,就甲乙两位同学“诚信说话”(承认自己会偷看也是诚信)和丙同学做诚信的事(不偷看)进行讨论,我想课堂的气氛会更好。虽然会打破原先的设计,但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以后的备课中,本人就预设更多的选择,变“刚性设计”为“弹性设计”,尽量预臵好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或生成性的方向,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三、创新“意外”反思,“节外生枝”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在课堂出现令教师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以说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很精彩。即使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突发性的情况预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所以对课堂“意外”的处理,不管是教师出“洋相”下不了台,或是随机应变,化解窘境,甚至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应用,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笔很好的财富,值得教师反思和总结。
教师对“意外”事件的反思要认真、创新,既要研究应对“意外”的解决办法,又要思索如何创造应用“意外”,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预先设计情景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维权的五种方法,可提问的学生回答了“坚决要求店主赔偿”后还是坚持这一原则,使预设的课程无法进行下去。我就加以引导“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把柜台砸了。”学生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全班却哄堂大笑。笔者及时另请学生才避免尴尬并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下课后,本人想其实也可以利用另外的方法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掀起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那就是从学生砸柜台引出用违法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会是一个何样的结局?让学生去反思,再引出正确的方法——用合法手段。
教师应利用课堂中的这种“节外生枝”将学生带进思考的新境地,抓住有价值的“枝节”,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给他们创造一次充分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发现能力,再让学生长出真正的有用的“枝”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做到“节外生枝”。
四、创新“作业”反思,反馈提升
学生对教学成效的最快反映是在学生的作业上。最直接的反映是课堂作业的完成,教师马上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成效如何,并依据学生课堂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样,当天的回家作业也是最直接的反映之一,因为思想品德课的作业有很多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就体现在这些题目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看到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由于题目的开放性,学生的答案有可能突破教师教学思路,具有很大的创新,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加以扩展或在复习时加以应用或强调。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去创设一些情景题、开放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是当堂练、实践作业或家庭作业,通过学生不同的思维来弥补教师个人思维的局限性。作业的形式也可以社会思品的特点加以灵活应用,如时政手抄报比赛、课堂辩论赛、调查提纲设计等,利用不同的作业形式来探讨作业设计、作业评价的方式,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五、创新“考核”反思,总结升华
考试考核是一个阶段性教学过程的小结,也是反映教师学生各自完成教与学任务的一个好形式。及时、正确的评价对教学非常有利,而对评价的反思,并将反思应用于下一阶段的备课、授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大多数教师的试卷分析和反思还停留在对试卷本身的问题上,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期中期末考试上,而忽视平时的单元过关性测试。笔者认为对评价的反思必须全面、及时、生生到位,每次测验的分析均如此。笔者经常设计如下的表格来分析。
总之,对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不能简单地循环重复,而应进行创新,在循环过程中实现提高和升华。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
第二篇: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改进自己。
反思到底给一线老师带来哪些好处呢?举个例子:假设今天的学习活动秩序较乱,我就会向自己提出问题:是选择的材料让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材料对学生缺乏挑战性?或是其它等等的问题,我会从主观上更多的找原因,而不是一昧地批评孩子。所以,我觉得反思让自己增强了问题意识。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不是上面要求我怎么做,而是我需要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我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
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
学习新方式。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
一个头脑!
反思到底给一线老师带来哪些好处呢?举个例子:假设今天的学习活动秩序较乱,我就会向自己提出问题:是选择的材料让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材料对学生缺乏挑战性?或是其它等等的问题,我会从主观上更多的找原因,而不是一昧地批评孩子。所以,我觉得反思让自己增强了问题意识。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个责任意识不是上面要求我怎么做,而是我需要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我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第三篇: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在反思中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途径。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每一节课后,会对自己的备课、授课、辅导、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反思中找出成功之处,在反思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精心设计和预设教学情境,不断优化教学程序,打造高效课堂,不断走向成功。
于老师在《记一辆纺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预设的教学情境不吻合的现象,同学们的回答更是超出于老师预设的问题,面对课堂的“意外”,于老师因势利导,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恰到好处地也可以说非常完美地解决了“意外”,在外人看来,这可能就是于老师的独具匠心,整节课无懈可击。但在课后于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对自己的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透过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以及于老师的备课模式“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我们知道,反思,让于老师成为一代宗师,反思,也成为作为著名教育家的于老师送给所有教育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记一辆纺车》中的“意外”出现在我的课堂,不管课堂调控情况如何,不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课后我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反思自己的备课,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想想哪儿成功了,哪儿要改进,真正找出备课环节的失误。二是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针对如类似《记一辆纺车》中的意外,就应多思考自己对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东西考虑了多少,自己储备了多少“意外”应急预案。三是反思课堂合作交流与探究,反思课堂气氛的热烈与愉悦,反思自己究竟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交流与探究平台,学生敢不敢说,敢不敢问,是不是乐意配合我的教学。四是反思我的课堂评价策略,我是否给了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否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信,是否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是否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是否毫不吝啬我的掌声与表扬。也许这样的反思能让我的课堂高潮不断、精彩纷呈。事实上,课堂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我从事初中语文、品德、历史教学多年,每节课都有或大或小与预设教案相出入的“意外”发生,这些都成为我课后反思的问题来源。如在八年级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以他们的经验真的很难想象理解那段历史,在教学中,我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直观的再现了那段历史,但学生还是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试着用讲述的方法解决问题,结果越讲越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下课后,我对课中意外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然后坐下来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课件进行了大变脸,我运用了大量的影像、图片等资料,循序渐进地真实、形象、直观、趣味性地再现那段历史,然后再到另一个班级上这个内容,一开始“电影片段”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环环紧扣的程序设计,新奇逼真的课件展示,使得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学生们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学历史,他们无拘无束地谈历史,教学效果非常好。同一个老师,同一个教学内容,不一样的结果,我想这就是反思的力量,这就是反思的作用。
杜威曾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同时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因而反思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教育就有反思,是教师就必须反思,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让反思促成我们的成功,让反思打造课堂的高效,让反思演绎教育的精彩。
第四篇: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改革,其根本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强调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双方积极主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反思性教学还有助于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解放”的思想,认为教师实现自身解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职业行为,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在批判以往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究和解
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长为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在课堂中的具体化。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下,任务教学法通常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而新课改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进行反思性授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既让较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让普通的学生吃的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课讲得如何,学生吸收的情况如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该如何改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思调整授课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穿插一些趣味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呆板的书本内容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引进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帮助教师向
“教育研究者”方向发展,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最后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当今的课改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反思
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教学
谢婷婷
不管是看课,还是自己上课,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老师声情并茂,激情澎湃,学生死气沉沉,无精打采。课堂上老师展示得很突出,学生却似乎“不来气”。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这次有幸赴银川参加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发现获得本次大赛特等奖的课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老师拟定的教学目标非常准确,扣住了学段特点,把握了课程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实现一课一得;教学的主线非常明朗,让学习的人,听课的人感觉不累;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当然不仅仅是课堂的发言和交流,还包括他们的倾听投入程度。
本次大赛的课堂正实现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正如崔峦老师所说: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实现美丽的转身。阅读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次大赛读写结合体现得好,围绕文本拓展进行了写的训练。(80%)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纵观这些优秀的课例,让我的疑惑得到了解答:我们的好多课堂不是从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而有些课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寻求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案。归根结底,就是备学生还严重欠缺,学生已知的知识还在大讲特讲,分析理解课文生怕不能面面俱到,而学生真正的困惑却无暇关注。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改变课程,改变教材,但我可以灵活地运用教材,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活动而不是教师教的活动,思考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好。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教学